2009年8月30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啟六:9-17

2009/8/30 dimanche 啟六:9-17
這段是說到揭開第五及第六印的情形。這時已是開始了地上的大災難,是普天下人受試煉的時候(參3:10),也是教會被提後的地上的人,要受的審判。而這些教會被提後地上的人中,因著大災難,也就有人歸信神的,但這些人卻被其餘不信的「地上的人」逼迫(10),因而殉道。這些人便祈求神給他們伸冤,然而神仍未馬上伸冤,仍要等一段時候。為何要再等一段時候呢?這些殉道者的血,不是白流的,在任何時候,殉道者的血都不會白流的,他們的血是有功效的,因著他們所流的血,又再會有人歸信主,因此,神在等甚麼呢?神若在等候,一定是祂要等候人得救,等候可以接受祂的恩典的人。也就是說,還會有人得救的,而這些得救的人,就是一同作僕人、及他們的弟兄。然而由於他們是處在一個惡劣的環境中,他們得救後也馬上受逼迫而被殺,這些被殺的人,數目滿足了,得救的人數夠了後,神才會把地上餘下的不信的人,用災難來審判他們的。從另一個角度看,神是等到真的再沒有人悔改了,其餘的人都硬心了,神才會把最後的審判,臨到地上的人的。若可以拯救時,神還是會再拯救人的。
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,第一,大災難的目的,不只是為了懲罰地上的人,也是藉此而再拯救一些人,尤其是猶大人,最後他們要全家得救。而大災難來到前,基督徒已被提了,因此,神的憐憫是臨到已信的基督徒的。第二,大災難時仍有很多得救的人,他們在惡劣的環境中信主,而當時的環境,似乎是容不下信主的人,他們在信主後,很快便被殺,但他們的血不是白流的。由於他們的被殺,更多的人會信主,而神就是要藉著大災難,滿足得救的人數,使更多的人因而得神的救恩,不只是大災難,也是殉道者的血,會使人認識神,相信主。第三,這些殉道而死的人,他們的死是比起其他的人更有意義,其他的人是在刀劍、饑荒、瘟疫、野獸等情況下而死的,這些人可說是白死了。但殉道的人的死,卻帶來更多人的得救,他們的見證,是有影響力的。因此,神藉著大災難使人信祂,也藉著這些信祂的人的殉道,而拯救更多的人。
因此,從第五印所描寫的,我們略略知道,神給大災難給地上的人,除了審判外,更是為了他們的得救。神藉大災難,使得救的人數滿足,添滿了得救的人後,祂便會降臨地上了。而也由於這大災難是為了不信的地上的人,包括不信的猶大人而設的,因此,教會可以避免這大災難;而在地上的人中,有人信主後便殉道,而這殉道會造成更大的見證,使更多的人信主。所以,在大災難中,神仍留心察看地上的人,知道有那些是預定得救的人,而仍然作拯救的工作,可見在大災難中,神仍是有憐憫的,仍是在尋找那些屬祂的人。祂的慈愛,是從未有間斷的,只是對那些不悔改的人,祂的公義也就不得不臨到他們了。
(11)這些人的死,其實是安息,他們表面上是死亡,是不幸;但其實是安息,而因著他們的死,他們可以免去在地上繼續的大災難。同時,因著他們的死是一種安息,於是見證了死亡的不可怕,而帶出其他殉道的人,願意跟隨主。因為在這惡劣的大災難的環境中,其實殉道的死、殉道所帶來的安息,是最好的結果,因為既可避免世上的災難,又可成為其他人的見證,更可以得到天上的賞賜,這是當時地上的人最好的路。而不像第六印中的人的路,他們的路是要山和巖石倒在他們身上,這樣的死,是可怕的,是沒有價值的,是不信的人的路。
第六印是整個天象的改變,地球及天空,發生了前所未有的環境改變,這應是神的手的干預。這時地有大地震,也因著大地震,而使山嶺海島挪移離開本位。這時確是很恐佈的光景,因為人一般是以為大自然是不會改變的,是永恆的,是有一種規律的,而不信的人,甚至也因此而拜天象的。然而不信的人不知道,大自然是神在管理的,是神給了大自然一個律,它才可以如此運作的。一旦神把這律拿走,大自然就可以改變了。而在末後的日子中,神要顯出祂在大自然中的掌管,因此,便使這一般的律改變了。這時,日月星及地球都不一樣。人們以前所敬服的自然,都改變了,這使得人們警覺到神的能力,也看到了自己的罪。這時人們的反應大多是求死(16-17),而不是悔改。其實他們是知道自己的罪的,也認識了坐寶座的大能者,然而他們整體的反應,多是不悔改,(或者應該有一少部分人可以悔改吧,但整體而言,地上的人似乎偏向於不懂得悔改的樣子。)而只知道將要得的懲罰。
若一個犯了罪的人,不知道神已為我們安排了救恩之路,他是沒有盼望的,他在這樣的災難中,只有死路一條,而他們的選擇,只有如何死而已。也就是說,他們希望是巖石及山倒在他們身上,而不是見神的面後的死。他們害怕見神的面,比害怕死亡還大。可見一個犯了罪的人,見到神時,是何等可怕的。感謝神,神對我們犯了罪的人,開了一條恩典的路,對比這些不懂救恩、不知道路的人、害怕見永生神的面的人,我們真是要何等的感謝神,讓我們認識到祂的慈愛,使我們不只免去害怕,還可以享受祂的榮耀及喜樂,真是天淵之別,我們應如何感恩呢!

2009年8月29日 星期六

晨更分享:啟六:1-8

2009/8/29 samedi 啟六:1-8
七印終於要揭開了。七印是神的旨意要成全的過程,這七印似乎是審判的時機,也是地上的大災難的開始。神的旨意與大災難及審判,有何關係呢?原來神的慈愛,是與神的公義有關的;神的慈愛,是在神的公義之根基下而給予世人。然而慈愛的給予,必須先滿足神的公義,神不能在忽略公義之時,便即給予慈愛。當天使長犯了罪,變成了撒但;以及人類犯罪墜若後,神雖然很想給予人們百分之百之慈愛,但神對公義之要求,亦是百分之百的,不能因為有慈愛之給予,便可以將公義減少的。若人不悔改,是沒有辦法接受神的慈愛的。倘若人悔改,神就因著基督的寶血之故,神的公義就可以滿足,人才可以接受神百分百之慈愛。因此,審判及患難,其實是神的公義之表明,是因為人類犯罪墜落後,才有的附加品。是顯出神的公義的要求,要人覺得神不只是慈愛的,也是公義的。但神的公義中,其實是說明了神的慈愛,讓人知道,若人滿足了神的公義,人即可馬上接受神的慈愛。而人若悔改,這就滿足了神的公義,因為基督已為我們付上了罪的代價,滿足了神的公義的要求了。因此,這七個印的揭開,其實就是神公義的彰顯,是神的「準審判」。所謂準審判,就是開始了審判,但仍有提醒的味道,仍有機會給願意悔改的人,可以從審判中認知神的公義的要求,而悔改歸向神,而得著救恩。因此,地上七年的大災難,主要是為猶大人而設計的,目的是希望他們全家得救;但也是給外邦人一個機會,讓他們可以在災難中認識神,使得救的人可以增加。
此外,這七印也是為了對撒但的審判而鋪路。神即將審判不悔改的天使,但神藉著這「準審判」,宣告神的審判開始,目的之一也為了拯救更多的靈魂。而撒但也一定會傾全力對抗,因此,這審判愈發顯出撒但的罪,使願意悔改的人,與撒但成為對比,而基督藉著大災難,使人悔改,正好定了撒但的罪,使撒但得到最後的審判,這是基督在十字架上得勝的結果,在審判撒但的事上,顯出撒但的不悔改,及得不到憐憫。故七印中充滿了審判,其實這是對撒但的計劃,是神一方面要拯救人,一方面要打敗撒但,審判撒但而作的。兩相對比之下,在大災難中,撒但不只不悔改,而且更傾全力反抗;而部分的人,卻願意悔改而歸向神,這就定了撒但的罪了。因此,七印是包括了神對祂的創造,救贖,撒但犯罪,人類犯罪等問題的解決,是神旨意的成就,而這旨意的成就,只有基督十字架上的工作,是最重要的關鍵,因此,也只有祂配得揭開這書卷。
第一匹馬,是白馬。白馬上騎的,是拿著弓而沒有箭;有冠冕賜給他,他勝了又要勝。這可以代表假基督的出現,到了最後的七年時,假基督出現了,而在前3年半中,他與各國定下和約,這就是假和平。他是要勝,但又似乎以和平的樣子出現,這就是有弓而沒有箭的意義。他有地上的冠冕,但這冠冕與基督的冠冕不同(參啟19:12),他要模仿基督,他要在地上作王,然而他不能忍耐,他的假和平不能太久,他的戰爭的本質,很快就會顯露出來的。他的白色的外表,很快就會變成其他的顏色的了。
第二匹馬開始,世上就亂了,假和平便終結了。這匹馬是紅色的,可以代表流血。這時便有戰爭出來了,各人彼此相殺。原來從古到今,人類的戰爭幾乎從未停止過,人類只會用戰爭解決問題,於是戰爭產生戰爭,於是彼此殺害便不止息了。人類的和平,其實只是假的和平,不能維持太久的,白馬很快就變成紅馬出現的。隱藏在人類心中的血惺,才是真正的戰爭引子呢。
不只有戰爭,而且有饑荒。戰爭時常伴隨著饑荒、以及瘟疫而來的。當戰爭出來時,物質便缺乏,人們便找不到糧食,生活便不好過了。油和酒不可躇蹋,這可以代表戰爭來了,人們應養成一個節儉的習慣。平時人在物質豐富中,已養成了奢侈的習慣,到了戰爭時,便不易改回來了。但這句也可代表,雖然很多人都在貧窮中,但仍有一些富人,是在躇蹋食物的。
第四匹馬是灰馬,他是死亡的代表,他把因著戰爭、饑荒、瘟疫、野獸而死的人,把之放在陰府中,而這些人類,竟有四分一之多。因此,這審判是嚴厲的,若不能馬上悔改,便只有死亡一路了。因為在後三年半中,死亡是隨時臨到的,而且機會是很高的。感謝神,我們因著信祂,也因著祂的大憐憫,得以不必經過大災難,而直接接受祂的憐憫及愛。而地上的大災難,是祂為猶大人,以及未信主的人而預備的,但目的也是希望人可以得救,也間接審判了撒但的頑梗、剛硬不悔改的表現。

2009年8月28日 星期五

晨更分享:啟五

2009/8/28 vendredi 啟五
這一章是出現了羔羊了,是說到一本裡外都寫著字的書卷,用七印封嚴了,沒有人能夠打得開,只有羔羊有這個資格,因為祂曾被殺,用自己的血從各族、各方、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,叫他們歸神。那這書卷是甚麼呢?為甚麼沒有人可以打開呢?為何基督又可以打開呢?裡面寫的又是甚麼呢?這是值得我們思想的。
這書卷是坐寶座的右手中拿著的,裡外都寫著字,因此,這應是一個約,或是神所頒給人的約,或是神創世以來的旨意。就如摩西頒給以色列人的石板,裡外都寫滿字一樣。這約應是神永恆的旨意,而神的旨意,就必與祂的性格有關。神的性格,就是愛,而且這愛是完全的愛,完全的愛就是加上公義的愛,是以公義為根基的愛。神因為有愛,所以要把祂的恩典賜給人們,要人可以一同分享祂的豐富,祂的愛。然而神的愛的分享,因為人的犯罪,有所攔阻而不能到達人類,因為神也是公義的,斷不能以有罪的為無罪。因此,這愛不能達到人類,主要是因為人的罪,是因為人沒有這個資格,去領受神的愛。神要把恩典及慈愛給人,但人因為犯了罪,便不配得神的恩典,於是神在創世以來的計劃,就受阻了,就不能達成了。神想要給人恩典,但人類中沒有一人配得這恩典。這就是為何約翰哭的原因,因為神如此偉大的恩典,卻不能達到人前,人白白失去了這恩典,是何等可惜的呢!
然而有一位中保耶穌,祂曾被殺,祂曾為了世上的人,而流出自己的血,因此,祂用祂的血買贖了世界各國的民,叫他們歸向神。沒有人有資格得到神的恩典,但現在基督替代了我們的罪,因此,我們便可以因著基督,而有資格了。但這書卷不是我們直接去拿,乃是基督去拿,因為祂是中保,祂可以在神的寶座前,把書卷拿了,把這印拆開了,把這恩典帶出來了。祂是代替我們,也就是代替全人類,把這個神的計劃完成了,把這個創世以來,神的旨意成就了;也把祂的恩典拆開,而使人得以享受神的慈愛,使神的恩典毫無阻攔的達到人們,而且是全世界的人們。
因此,這書卷是神的計劃,神的約,是神為了全人類而給人的恩典。然而這計劃因為人的犯罪,而有了阻攔。神的慈愛,因著祂的公義未曾得以滿足,而不能直接的給予世人。因此,恩典固然是好,但在天上、地上、地底下中,卻沒有一人能展開、能觀看那書卷的,因為沒有一個人是配得展開及觀看的。這是在沒有基督的救贖前的光景,是人們犯罪的結果。沒有人能展開,能觀看,這代表這恩典是沒有人可以領受的,是沒有人配得到這恩典的。若真的沒有人可以展開,可以得到這恩典,那真的是值得約翰大哭一場的了。
(5)然而,現在只有一人可以配開它,這就是猶大支派中的獅子,就是耶穌。長老的形容,似乎是從耶穌是人子的地位而說的:第一,長老說祂是猶大支派中的一人(5),是十二支派中的一派;第二,這時的耶穌,是站立的(6),而不是坐在寶座上的耶穌。因為若祂以人子的身份時,祂就暫時不是被高舉後的耶穌,坐在父神右邊的耶穌了。可見這些的形容,就是以人的角度去說的,讓我們知道基督是道成肉身,以人子的身份,去救贖我們,而不是在寶座上下一個命令,便成就救恩的。
這表示神找到了一個人,他成就了神的旨意,也滿足了神的公義,因此,他就有資格去得到神從創世以前,就預定要給人的福。而也因為祂以人子身份,去滿足了神的公義,就把神的慈愛完全釋出。也因著祂無限的生命,祂一人死了,就可以替眾人得贖,於是祂就可以買了世界各方各族的人,叫他們可以歸於神(9),成為神的國民,作祭司,歸於神,在地上執掌王權(10)。也就是說,是耶穌解決了這個問題,揭開了這個印,打開了這書卷;而打開了書卷,就表示書中所寫的,可以得以應驗了。這就是神創世以來的計劃,是在天上有一個人,祂成就了這計劃,把人類的問題解決了,把神公義的問題滿足了,於是神的計劃便可以完成了。否則,人類只有一條路,就是公義的審判,就是被定罪,永遠與神隔離,而不配得神的恩典了。
因此,這一章是從天上的角度,去看神救贖計劃的完成,是神安排了基督,去完成神的計劃,把恩典釋放給人們。故此,第四章是讓我們看到了神的創造,而這一章是讓我們看到了神的救贖,尤其是基督的工作,祂是關鍵的人物,沒有祂,便沒法完成神的旨意,便沒法使人享受神創世以來,要給人的恩典了。這時的敬拜,便是以救贖為主題,把榮耀歸給三位一體的真神了。

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

晨更分享:啟四

2009/8/27 jeudi 啟四
這一章把我們帶到天上去了。以後我們所看到的,都是從天上來看事了,不論是從天上看天上,或是從天上看地上,都以天上為準了。平時我們看事,都是站在地上的角度來看的,但這時,地上的教會,已被提了,於是焦點便集中在天上了。天上的一幕,是我們平時很少注意的,但其實一切的事情,都應從天上的角度去看,如此我們才可以看得更清楚。此外,在第四章後,便沒有再提到地上的教會了,而且當約翰要上到天上去的時候,他聽見好像吹號的聲音(1),這是教會被提的一個吹號,是基督再來時的號聲(帖前四:16)。因此,這裡應是教會被提的預表,因為在此以後,我們所見到的,也都是天上的情形,至少是與天上相通了。若從這一點來看,教會應在災難之前就被提,免受大災難之苦,這是指得勝的教會而言的。
第四章主要是集中在神的創造這方面的讚美。神創造了天使,也創造了人類,而這裡的四活物,應是代表天上地上一切的活物,包括天使在內,甚至應該可以包括人類吧。而其中的二十四位長老,應是得勝的基督徒(人類)的代表,也就是說,神的心意是在人類中。若四活物包括了人類,則這二十四位長老,便是從受造物中出來,更是顯突出神的救贖中的計劃。而若四活物中也包括人類,則神把二十四長老放在寶座周圍的座位上,其數目比四活物還多,這更可以證明,神的計劃是在人身上,人才是神創造的主角。
這裡的四活物,是有六個翅膀(8),這與以西結的四活物的四個翅膀有別,但與以賽亞六章的撒拉弗的六個翅膀一樣。似乎翅膀是可以有不同的數目的,而以賽亞的六個翅膀,兩個是用來遮臉,兩個是用來遮腳。而以西結的四個翅膀,其中兩個用來遮體。若舊約時有四翅膀,新約時變成六翅膀,這表示遮體的翅膀多了,也可能表示愈來愈謙卑了。當我們敬拜神時,我們的己是謙卑的,是隱藏的。我們的敬拜,不是顯露自己的偉大,而是表現自己的卑微,因此,愈敬拜的人,便應該會愈謙卑,這是敬拜後的結果。同樣地,當我們服事主時,我們愈服事便應會愈謙卑。若一個人愈服事主後,反而愈驕傲時,那他的服事是有問題的,他就不是服事主,乃是服事己而已。
(8-11)這是寶座前的敬拜,是二十四小時,畫夜不斷的敬拜。這不是很煩的事嗎?我們現在不習慣如此,因為我們與主的關係太疏遠了,因此,我們沒有與神有很多的互動,便覺得不可思議了。然而,當我們在天上時,我們的敬拜,就等於現在我們的呼吸一樣,是很自然的事,是理所當然的事。而呼吸也不必用氣力的。原來,我們在地上畫夜都要呼吸,都不能停止,然而有一件事不比呼吸不重要,就是敬拜。原來地上的敬拜,也是等於呼吸一樣重要的,若我們能把敬拜看作呼吸一樣重要,而如保羅的教導一樣,要凡事謝恩,不住的感恩,那我們的生活,便過得如同在天上的一樣了。
(9)這裡的敬拜,是由四活物帶領,然後二十四位長老跟著做。在天上的四活物,是很習慣天上的敬拜,這敬拜就如他們的呼吸一樣;然而從地上上去的二十四長老,則跟著四活物而學習。而四活物的讚美之詞,是與神的創造有關,因為四活物所體會的,乃是神所賜的創造的生命,他們沒有經歷被救贖的恩典。因此,他們的讚美,是集中在創造這方面。然而對於得贖的我們而言,我們的敬拜及讚美,是應加上救贖這一部分的,因為救贖的恩典,對我們而言,那是再造的恩典,是第二個創造,是更值得我們感恩的地方。

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

晨更分享:啟三:7-22

2009/8/26 mercredi 啟三:7-22
這裡也說到兩個教會,一個是非拉鐵非教會,一個就是老底嘉教會。非拉鐵非教會,是一個沒有被責備的教會,而老底嘉教會,則是一個一無是處,沒有被稱讚的教會。非拉鐵非的教會,應是一個傳福音的教會,而這個教會因為傳福音,所以促成教會的熱心,也使他們同心合意的遵守神的道。啟示錄中有兩個教會,沒有被主責備,一個是士每拿教會,一個就是非拉鐵非教會。士每拿教會,是一個在苦難中成長的教會,而非拉鐵非是一個傳福音及彼此相愛的教會。原來苦難及傳福音,會使教會在神的道中成長,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世俗問題。苦難是可以使教會內部的生命得以煉淨,而傳福音的教會,則是把內在的生命活出來,使人可以看到生命。因此,一個教會若要得神的喜悅,有兩條路是指出來的,一是苦難的煉淨,二是傳福音的行動。
(8)這一節可以如此翻譯,「你雖有一點力量,也仍遵守我的道,沒有棄絕我的名」。原來非拉鐵非教會的處境,不是在豐富中,也不是在好的環境中,才去完成傳福音的使命的,他們是在沒有的光景中,靠著主而完成神的使命的。因此,一個人若要完成神的使命,不是靠好的環境,不是在容易的環境中,才可以完成的,乃是靠著主的力量及恩典,我們即使在任何環境中,也是可以完成神的使命的。反之,老底嘉的教會,是在環境很好之中,是在富有的環境中,然而好的環境,反而使人不易在屬靈上長進,反而成為不冷不熱的教會而已。因此,一個不能完成使命的教會,不能怪環境,因為環境的好壞,並不會使教會不長進的,反而是人的心志,人對主的忠心及信心,一個願意遵守主的話的心,才是使教會能完成使命的重要因素。
(10,11)這裡是說到主再來之前,會對普天下的人施行試煉,而教會若遵守主的道,就可以免去這試煉。這試煉是指甚麼呢?由於這裡說的,是普天下人受的試煉,那就不是指教會所受的試煉,而應是指大災難。大災難本是劃定給猶大人的最後一個七,但由於非基督徒在最後一個七時,仍然在世上,因此,普天下人便也與猶大人一樣,接受大患難的臨到了。而基督徒由於教會在災難前被提,因此最後的七年,便不在世上,便可以免去試煉。因此,一個活在神的道中的教會,就可以免除大災難的試煉了。
(12)這是屬靈的殿的柱子,不是世上的房屋的柱子。原來非拉鐵非這城,曾遭遇過大地震,全城都毀壞了,因此他們對地震害怕,也對地上的房屋沒有信心。但天上的房屋,則是堅固的,而若我們是得勝的,我們會成為天上的殿的柱子,成為不會被地震、及世上的事物震動的房子中的柱子,這也代表我們若遵守真理,我們將是這個社會中,作中流抵柱的人。
(15-18)老底嘉的教會,是一個不冷不熱的教會,他們是看不見自己的問題的,他們以為富足,其實是樣樣都缺,在屬靈上是無知的,是貧窮的。他們沒有經過火煉的試探,他們也沒有好的行為(沒有白衣)。因此,他們缺少了苦難的經歷,也沒有活出好的行為來。苦難的經歷,是在特殊時期的生命見證;而白衣的行為,則是一般時候的行為,是日常生活中的見證。他們既缺乏一般的日常見證,又沒有苦難的熬煉,因此,是一個有道理、卻沒有行動及見證的教會。而更重要的光景,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問題,沒有屬靈的眼光,看不到自己的光景,反而是看到了自己的豐富。這是完全相反的看見。
為何有完全相反的看見呢?若一個人所見到的,只是世上的虛假現象,只從世上的角度去看,那他一定是看成相反的。只有懂得從屬靈的角度去看事物的人,他才會把真實的光景看得出來。因此,主要他們去「買」三樣東西,以解決他們的問題。去買就是付代價,就是付屬靈的代價。他們是一個很富有的城市,然而他們不懂得買屬靈的東西,不願意付屬靈的代價,去追求主,去追求屬靈的事物。於是他們只是在世上富有,但在基督裡是貧窮的,因為他們不願意付代價。
不冷不熱的人,就是有口無心;就是有道理,但活不出真理的行為;就是沒有經歷,沒有生命的成熟及穩定;那是半調子的東西,是未熟的餅,是沒有味道的,是膚淺的。一個冷的人,或會有一天知道自己的問題,而可以悔改;但一個不冷不熱的人,他不是沒有,卻是不夠完全,他便很易以為自己是有,便不再熱心追求。因此,有時一個全冷的人,比一個不冷不熱的人,更易看得清自己的狀況,而有機會悔改;但一個不冷不熱的人,卻看不到自己的真實光景,以為自己發了財,一樣都不缺,這便攔阻了自己,失去了省察及悔改的機會了。
(19)神的管教,是因為神的愛。我們除非感受到神的愛,否則人在不冷不熱的狀態中,是很難悔改的。而人若不能經歷苦難,也不易看到自己的真實光景。因此,神常用管教的方法,就是患難而使人看得清自己的光景,故苦難常是有益的。
(21)與主同坐在寶座上,是一件何等榮耀的事啊!我們是否有這個渴望,是否可以從不冷不熱中出來,為主發熱心,主動的悔改,作主所喜悅的事,得到祂的獎賞呢?

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

晨更分享:啟二:18---三:6

2009/8/25 mardi 啟2:18-3:6
這裡說到兩個教會,一個是推雅推喇教會,一個是撒狄教會。這兩個教會都有問題,不能完全的行在真理中,這可見教會似乎是很難完全的。我們雖然有主所賜的生命,但我們也仍活在世界上,而我們也有肉體的生命,而肉體的生命,是與世界的一切供應相合的,這就是我們產生問題的原因了。若不是常在主的話中,常與主同行,了解祂的旨意,我們確是不易勝過撒但的引誘的。若是七個教會中,五個教會都有主的責備,我們就當更加儆醒,也應為自己的教會常作儆醒,作為教會的守望者,知道神的心意,謙卑的求告祂,以持守真道,行出祂要我們行的。
(19)主知道:主知道我們的一切,包括我們的行為,我們的思想,我們的品德等。主的知道一方面是我們的安慰,另一方面也是我們的警惕。因為主知道,所以我們為主所作的,祂一定紀念,祂不會忽略我們所作的,而會記在祂的簿子上的。然而,我們所作的一切不合祂心意的事,祂也會知道,祂是賞罰分明的神,祂時常留心觀察我們所作的,因為祂關心我們。因此,若主知道了,而我們仍不自知,那就是很可憐了。但若我們肯常在主的面前,求祂指出我們行為的問題,常常校正我們的行為,那我們必可成為一個合神心意的人。
(20)有一件事不完全,那其他的完全,都會受到影響的。我們可能只注意我們好的方面,但卻忽略了壞的一面;或是以為我有很多的好處,因此便不在乎一個壞處了。然而我們不能因為有很多的好處,便忽視了我們的問題,我們一定要立志作一個完全的人,求主光照我們的行為,我們的一切,這才是好的,否則一個錯誤的行為,就把我們便徹底的敗壞了。尤其是一個以為自己不錯的人,更應特別謹慎,免得有自己看不見的缺失,便敗壞了整體了。
這裡說到容讓,容讓常常是因為人情之故,常常是暫時不處理,之後便很難再處理了。因此當我們看到了不合真理的事時,我們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內處理,若愈拖得久,便愈難處理了。行姦淫,喫偶像之物,明顯就是不對的,然而為何沒有人出面說話,也沒有人責備呢?若當初為了人情而不處理,則這些錯誤的教訓散佈出去後,便影響了很多人,這就是教會的責任了。因此,教會是一個守望者,是要持守真理(25),行出真理,而不能容讓有抵擋真理的言行出來的。這需要有一個公義的心態,若我們只有婦人之愛,而不能當機立斷,如主耶穌趕走聖殿作買賣的人一樣,那就產生妥協,以及這裡的問題了。
(21-22)神可能先給他悔改的提醒,一般是用真理的話,神的話語的啟示,然而當人不聽時,神就會容許患難來到,以此提醒人。因此,我們有時的患病,是神的提醒,是神要我們思想及省察的,故每一次的患難來到時,我們其實都應省察自己所行的,以使我們有機會更新我們的行為,作神喜悅的人。
(24-26)能夠分別為聖,持守真理的人,確是不易的。在這社會中,很多人的行為都是偏差的,只有教會中可以有堅守真理的人。而這種人是神所寶貴的,他可以不被撒但所引誘,他可以持守真道,他可遵守神的話語到底,這是不易的。我們是否能夠成為這種人,能夠堅守真理,在這個充滿異端邪說的社會中,活出神的話語來,成為真理的見證及榜樣,這是神在教會中所要找尋的人。
(3:1)撒狄這個教會,是一個有名無實的教會,也就是說,他們只有一些理論的真理,卻沒有實際的行為。他們沒有一樣行為是完全的(2),這可能表示他們沒有活出真正的生命來,只有理論的了解;也可能表示他們只懂律法的道理,但卻是沒有愛心的行為,是死的行為,是沒有信心的行為。
雖然信主前,我們不能靠自己的行為自誇及稱義;但信主後,我們有了神的生命,神便要以我們的行為,來鑑定我們的生命,是否有對的生命,愛的生命,活潑的生命,可以活出好的行為來。因此,行為是一個驗收成果的標準之一。真正的基督徒,是一個有神的生命,而活出對的行為,好的行為來的人。也因著對神的信心,他的生命就自然散發令人羨慕的行為來。一個有神的生命的人,所活出來的,與一個沒有生命的人,所活出來的,是很容易使人看得出不一樣的。
(3)回想及悔改,是基督徒應常有的動作,也就是說,我們過了一段時間後,我們應單獨來到神面前,省察及思想我們所作的,在神的光中,看看自己有否不完全的地方,有否得罪神的地方,調整自己的心態。若有任何差錯,我們便可以馬上悔改,改正過來。如此,才不會看不見自己的光景,若要等到主的臨到,要審判我們時,我們才突然發現自己的問題,那便太遲了。主對我們的過錯,常是希望我們自己知道,察覺後便悔改,因此,不要等到主用審判、用患難臨到我們時,我們才發現問題,這便很危險了。
(4)神在教會中,常是找出一些持守真道,在黑暗中仍可以作中流抵柱的人。這是很不易的。一般的人,都會跟著別人及眾人而行,但能夠只跟隨聖經的真理,而活出不一樣的生活的人,是這個世界中少有的人。教會中也是如此,我們一定要作一個活出真理的人,而不要跟隨這世界的模式而走,這才是主所喜悅的人。

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

晨更分享:撒下24:1-14

2009/8/20 jeudi 撒下24:1-14
這裡是說到神因為要向以色列人發怒,就激動大衛,使他數點以色列人和猶大人。原來是神因著以色列人所犯的某一件罪,而要懲罰以色列人。也就是說,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。而另外的一個原因呢?就是要把大衛(及以色列人)隱而未現的罪,要把之顯出來。一個人的己,很多時是隱藏而不自知的,大衛是一個忠心及敬畏神的人,他是一個對罪敏感的人,但他也會有己。而這己在平時是看不到的,是不易發現的。從某一個角度來看,數點百姓並不是大罪,甚或不算罪,因為神有時也叫他們數點人數的。然而這不是表面的數點的問題,而是內心的驕傲的問題,是心中的己,平時是很難看到的。因此,神要藉此而顯出大衛隱藏於內心的己,而要把之對付掉。此為神要激動大衛數點百姓的第二個原因,目的是要除去大衛的己,除去他隱而未現的過犯也。
一般而言,我們覺得己的問題,不如罪的問題的嚴重。大衛殺了烏利亞,作了姦淫的事,這才是最重要的罪。不錯,那是大衛道德的問題,是明顯的罪,是要對付的。但己呢?是不重要嗎?它是引起犯罪的主因,是有了己才有罪的。因此,神不但要對付人明顯的罪,也要對付人隱藏的己。大衛犯的罪:殺人及姦淫,我們都覺得不對;但對於他數點百姓,我們不覺得有甚麼了不起,但神卻要懲罰他及他的百姓,似乎是有點小題大做了。然而從這一章中,我們看到神的對己的懲罰,似乎不小於對罪的懲罰,這就讓我們了解,神對己的問題,是洞察得很清楚的,對一個滿身是罪的人,可能他的己對不對付,都不重要,但對一個如大衛如此敬虔的人,神為了要使他更完全,就把他已有的己,就是隱藏的驕傲,藉著撒但的激動(代上廿一:1),而把之顯露出來,目的是要除去大衛的己,除去他的驕傲,使他可以預備作建殿的工作。
因此,不是數點百姓本身是罪,乃是他的己及他的驕傲是罪,而且這些的己及驕傲是隱藏的,平時不為人所知的,但神已察覺到了,故藉著數點百姓而把之顯露出來,讓他可以成為一個潔淨的人。這也是因為神要讓大衛更完全,而要在他身上作的工作。當然,神也有一個原因,就是要懲罰以色列人(1),但這裡沒有說出以色列人的罪及問題,可能他們也有己;或是由於他們以前背叛大衛(押沙龍及示巴的事),並不清楚。但這一定是有問題的,而這問題,是只有神才看到的。而這裡說到「又」,表示這不是第一次,至少上次有記載的,是21章中的事,是掃羅時代發生的事,但到了大衛才處理。而第一次的懲罰,起先也沒有人發現犯罪的原因,若不是神啟示,他們也看不到的。因此,這一次是甚麼事得罪了神,聖經沒有說,但這是神要懲罰以色列人的一個原因也。故此,以色列人死了那麼多的人,也不是沒有原因的,也是神的懲罰之一。
(3)約押這一次,看得到大衛的問題,叫他不要數點,因為這是使百姓陷在罪中的(代上21:3)。可惜大衛仍是看不到問題,而堅持要數。約押題到這是使百姓陷在罪中的,若這是真的,那代表大衛的數點,是促進以色列人已存有的、及隱藏的驕傲,這恐怕也是神要以色列人拿出來對付的罪。
(9)這個報出來的數目,與代上21章的不同。可能是神故意寫有聖經中,藉著兩個不同的數目,以此告訴大衛(及日後的我們),數目本來就不重要,也不會準的,此其一。第二,我們不能看數目的多少,來決定國力的強弱,乃要看神的恩典才是。若神要施恩,一個人就可以勝過全營的軍隊;若神不施恩,則一天內就會死了七萬人(15)。因此,若只看到數目,而看不到神的作為,那是沒有意義的,神可以增添我們的數目(參3),也可以滅少我們的數目,這完全是神的恩典。定睛在神的恩典上,比其他一切都重要。
(10)這個自責,可能是神的啟示,讓他突然發現了自己的己,也覺得數點百姓的無聊舉動,是不值得的,因為他得不到一個確切的數目;且就算得到後,也不會怎樣的。因此,神在這事上,顯出他的己來,是達到神要潔淨大衛的目的。
(14)大衛沒有選擇那一樣災,但他選擇落在神的手中。這代表一個人犯罪後,他的路就是仍要歸回神,犯罪後的路,若不選擇落在神的手中,那他就沒有路了。大衛知道神的憐憫及慈愛,若落在神的手中,那神一定會為他預備一條可行的路的。但若落在人的手中,人對一個犯罪的人,是沒有憐憫,也沒有路給他走的。有時,人犯罪後,不敢見神,因而防礙了自己得赦免的機會,這是很可惜的。無論如何,我們若仍是回到神的手中,則在神那裡,永遠是有路的,這是大衛的認知。
一個人很難不犯罪的,這是不可能的。大衛也犯了罪,也有己的問題。但犯罪後的態度,才是我們更重要的表現。若犯罪後能悔改,並且敢再次來到神面前,抓住神的恩典的話,我們才真可以得到神的憐憫,再次有力量走出罪惡的控告,並可以因此而得潔淨,更能為神所用。因此,我們犯罪後,是不能避免懲罰的,因此,大衛也沒有正面回答,要那一樣的災;但他要的是仍然落在神手中,不失去神,不要因此而丟掉了神,仍要一定選擇神,這就是犯罪後的恢復之路。不要因為犯了罪,而不敢來到神面前,而逃避神,這是比犯罪更不智的行為。因為犯罪後,在神是有路的,那恢復的路,只有一條,就是仍然來到神的面前,落在神的手中,這是大衛給我們作出的示範,指出犯罪後的惟一道路,是我們應該知道的。

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

晨更分享:撒下21:15-22

2009/8/15 samedi 撒下21:15-22
這裡記載的,是大衛及他的僕人,把四個迦特偉人的兒子(22)殺死的事。這四個偉人的兒子,都不是大衛殺的,卻是他的手下殺的,而且,每一個殺死偉人的人,都是不同的人,但都不是大衛。大衛是曾經殺死歌利亞的人,而歌利亞的兄弟拉哈米,卻是伊勒哈難殺的(參代上20:5)。聖經在這裡記載這些事,可能的目的是要我們看到,這些敵人是偉人的兒子,而且武器也是不錯的,他們的槍及刀,都是很厲害的(16,19),甚至體型也與常人不一樣,連手腳的指頭都比別人多(20)。然而他們雖然利害,都分別被大衛的僕人殺死了,這給我們看到,大衛的成功,不只是個人的英勇,而且是有一個團隊,而這個團隊中,充滿了勇士,是大衛成功之因。因此,我們的成功,一定不只是一個人,一定要有好的同工,也一定要訓練出好的同工,然後才會成功的。若沒有同工的幫忙,再屬靈的人也會疲乏(15),而當我們疲乏時,就是我們需要同工幫助的時候,這時,同工適時的扶持,是很重要的關鍵,若不是同工的扶持,大衛早就被人殺了。因此,我們需要同工,再屬靈的人也不可能一個人完成所有的事的。我們也需要訓練同工,大衛是把歌利亞殺死的人,他是勇士,而只有勇士才可以帶出勇士,勇士也會跟著勇士的。因此,若大衛可以殺死歌利亞,則其他的同工,也必可以訓練成殺死偉人的兒子的人。原來大衛的成功,不只是他的勇力,更是他訓練出一班勇士,成為一個好的團隊,這才是大衛真正的成功之因。
大衛是身先士卒而作戰(15),這是訓練的一種方法。身先士卒的好處,是可以直接在戰場上訓練,使人吸取經驗,但其中的壞處,就是首領會有危險,因此,這好處及壞處,是要權衡輕重的,要有智慧的作,如此一方面可以訓練出好的團隊,另一方面,也可以得到安全,使以色列人的燈得以保全(17)。大衛未作王時,可以隨時作戰,可以不計生死,但作了王後,便要知道自己不只肩負作戰的任務,而且更加上了治理眾民的任務,這時,便加了一個責任,便不能如以前一樣,只有一個身份,比較自由了。因此,當大衛作了王時,有一些事便不一定方便自己去做的,這時,就需要被訓練好的同工了。若這時我們已訓練好了同工,便可以放心交由他們作,而不必凡事恭親了。還好,大衛是有一個好的團隊,可以幫他完成很多工作,這是成功的重要關鍵之一。因此,我們要知道自己的職分,作合宜的事。當我們有了一個新的位分時,可能就不能像以前一樣,作我們喜歡的事了,為了這個職分,為了以色列全體的國民,作戰的工作,可能就得交給其他被訓練過的人了。故我們應在接任何工作時,均想到要訓練人出來作工,如此,當我們離開此職位時,也有很多人可以接續來作此工。大衛能訓練出如此多的同工,那是很不錯的。
(20)多了一些手指,不一定就是有幫助的,有時反而是礙手礙腳的。不是手指多了就能成功,是武器及如何運用武器的問題。因此,我們的成功,不是出於手指多了,乃是要真正針對問題的需要,而對症下藥,這才會成功的。而其中更重要的,乃是神的同在,一個倚靠神的心,才是得勝的要訣。
(19 vs代上20:5)這裡記載的,是把歌利亞殺了,而王上所記載的,是把歌利亞的兄弟拉哈米殺了。到底如何解釋呢?有兩個可能,一個是抄寫的問題,是抄寫的錯誤,真正的原文不是如此的。此其一。而另一個可能,則是大衛把迦特人歌利亞殺了(撒上17:4,50-51),之後,他的兄弟拉哈米,或是覺得他的哥哥(或弟弟)很偉大,便改了他的名而取代他,以記念他的哥哥也不一定。在這裡,大衛若殺了歌利亞,而大衛的團隊卻可以殺掉歌利亞的兄弟,那代表大衛的團隊,是成熟的,是可以取代大衛的。也就是說,大衛是成功的,因他訓練了一個成功的團隊出來,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。

2009年8月12日 星期三

晨更分享:撒下20:1-13

2009/8/12 mercredi 撒下20:1-13
由於大衛沒有安撫那些以色列人,讓他們的怒氣可以平息,便給了示巴可乘之機,讓他可以從中作反,這是很可惜的。其實以色列人與猶大人之爭吵,若大衛能給以色列人一些好的話語的安慰,事情就不會變成這樣,至少可以減少示巴的造反的機會。雖然示巴的造反,很快就平定了,但似乎也給亞瑪撒一個機會,或許他可以再跟隨示巴,也由此而可以試出亞瑪撒的是否忠心。示巴的造反,其實是可以預防的,但大衛沒有在猶大與以色列的爭執中,作一個好的和事佬,於是小事便變成大事,以色列人找到了一個洩忿之道,便跟從示巴去了。其實以色列人也不是想叛變的,因為後來當約押的軍隊,到了以色列各城時,眾人也都跟從他(14),因此,示巴只是以色列人可以抓住、作為洩忿的工具而已。他們的叛變,不是有計劃及策劃多時的,是臨時起意的,這對大衛而言,若他們的叛變成功,就真的很冤枉了。
若真是如此,大衛更應當在當初說幾句好話,爭鬧便可以停息了。以色列人要的是甚麼呢?只不過是一個理字而已,但猶大支派沒能給他,大衛也不能給他,而似乎示巴的起來作亂,剛好可以給以色列人一個洩忿之道,他們便在氣沖沖之下叛變了。這也是示巴這個無名的小卒,之所以可以成為暫時的領袖之原因,不是因為他了不起,只是因為這時的以色列人,氣不過猶大人,也聽不到大衛說一句安慰之話,於是便跟著示巴去了。
因此,示巴的叛亂,是因為恰巧(1),是因為有一個有利於他的環境,他利用了雙方的矛盾,一吹角便成為領袖了。而以色列人看到了有洩忿的機會,於是(2)就離開大衛,跟隨示巴了。這麼重要的一個決定,就是不要大衛作王,是如此簡單便促成了,這只因為一個理的不通過,一個忿怒沒得安慰而已,這本是可以預防的,但卻變成如此的場面,那是不會處理而引起的後患。
(3)這些的妃嬪,他們在押沙龍來到時,沒有抵抗,也沒有為大衛而殉情,也不會寧死不屈,這是不忠及不貞,也因為他們的不忠及不貞,他們便被廢了。我們對我們的主,是應絕對的忠貞的,若我們在人前不認主,主也不會認我們的。
(4-13)這一次的叛亂,雖然不成氣候,但也測試了亞瑪撒的忠誠度。亞瑪撒其實可以在三日內,將猶大人招聚過來的,但他不知何故,沒有遵行大衛的命令,這表示他不忠於大衛,他曾背叛大衛,現在大衛給他機會,但他在第一件事上便失敗了(5),便沒有完成責任。若因此而讓叛軍得逞,這就更是他的責任了。因此,他是否仍是不欲服事大衛,趁著有叛軍時,或許可以讓他的計劃得逞,就不得而知了。但這次他的死,大衛沒有責備約押,可見大衛也認為亞瑪撒是有問題的,是不忠的,不值得把國家之重任託付給他。而後來大衛也重新立約押作元帥,因為約押基本上是忠心的,是為大衛而盡心的。而大衛只因為約押殺死押沙龍,就把他廢掉,也是不應該的,因為約押是忠於真理,忠於大衛,才如此作的。
(10)亞瑪撒沒有防備約押,這似乎是沒有戒心,作為一個軍人的領袖,是不能沒有防人之心的。約押是用親嘴的方法,把亞瑪撒殺掉,這是世間常見的方法。表面是親嘴,其實是殺人,猶大也是用這法,賣掉耶穌的。當世人與你愈親時,我們是要愈加留意的,約押固然是不對,但亞瑪撒也失去了儆醒,如此之人,似乎不能成為領袖之才的。一個服事主的人,不要以為凡事都平穩,便失去了戒心,無論在任何環境中,我們都要常常儆醒,才可以防備撒但的技倆的。表面看來,約押似乎是與亞瑪撒同在一邊的,但其實約押是要謀殺亞瑪撒的,但這麼明顯的舉動,亞瑪撒卻是不知道,這也是失策。這也給我們學習,即使是環境好時,也不應失去儆醒及戒備的。
(12-13)屍身代表甚麼呢?是代表亞瑪撒已死了,那本來是跟隨亞瑪撒的軍隊,便應跟隨約押了。約押這時雖然不是元帥,但他作了元帥的工作,而亞瑪撒雖然本是元帥,卻不能完成元帥的工作,因此,約押便自然取代了亞瑪撒的地位。因此,這屍身的放在路邊,是希望跟隨亞瑪撒的人,都要改變跟隨約押去了。然而這屍身放在路上,卻使人不(能)過去了,因為這屍身也礙事。因此,屍身本是想他們改跟約押,但卻因為屍身,也耽誤了行程。似乎有一利就有一害,要如何平衡,是需要有智慧,在適當時候,當屍身的功效已達到時,便要把之挪去的。過與不及,都是我們該學習平衡的。

2009年8月5日 星期三

晨更分享:撒下十七:1-16

2009/8/5 mercredi 撒下17:1-16
這是兩個人的獻計。亞希多弗是主動的獻計,他確是很想幫押沙龍的,而他所獻的計,其實押沙龍不必打仗,他可以坐享其成。對押沙龍而言,是風險較小的一個計謀,而且所用之兵,也不太多,不必勞師動眾也。因此,雖然不一定都如意,但打仗本來就是有風險的,故此他的計算是好的計(14)。而戶篩的計謀呢,是必須勞師動眾,必須把全民都調動,而且要押沙龍親自出征,在時間上比較慢,也讓大衛有一個喘息的機會。因為押沙龍要親自出征,而押沙龍又不一定是會打仗的人,不如大衛,是身經百戰的人,因此,風險是較大的。
然而那一個計謀是最好的,本來就沒有一定,因為人不知道甚麼是好的,當人只尋求人間的指引時,不論所獻的計是甚麼,都似乎帶有道理。亞希多弗所說的是有道理,而戶篩所說的,又似乎也有道理,這都是道理,但這世界有真理嗎?道理都對了,但那一條路是對的呢?不只是道理,還要加上神的保守,神的恩待才可以。兩個人都有道理,但當神定意破壞亞希多弗的良謀,而且要降禍給押沙龍時,那即使戶篩的計謀不是良謀,因為有神的背書,那就是真正的良謀了。因此,從人而言,亞希多弗的計謀,是良謀,但神不讓他成功,良謀也沒有用;反之,即使戶篩的計謀,不一定是良謀,但神定意降禍給押沙龍,那神就可以用戶篩的計謀,去降禍給押沙龍了。因此,計謀本身是良或不是良不重要,重要的是看神站在那一邊,或是說,我們站在神的一邊,或是我們不站在神的一邊,這比計謀本身來得重要多了。
因此,既然亞希多弗的計謀是良謀,那戶篩的計謀就不是良謀了,然而戶篩的計謀,對押沙龍若不是良謀,但對大衛卻是良謀,讓大衛有更多的時間去處理、去休息。其實那一條計謀是良呢?沒有神同在的計謀,都不是良謀;而惟有神的旨意要作些甚麼,要成就些甚麼,這才是重要的,這才是真正被神所用的計謀,而真正能被神所使用的,才是真的良謀,否則,你的計謀出來了,卻不能用,再良的謀也沒有用的。因此,不只是合理不合理的問題,是神是否背書的問題,而我們若要神背書,那就要我們懂得神的旨意,按照神的旨意而行,神自然就與我們同在了,否則,再好的良謀也沒有用的。
他們那一條計謀是比較好的,在人是沒有定論的,每一條計謀或都有它的優點,也有它的缺點。那誰決定那一條是良謀呢?若不是神作結論,你也不知那一條是良謀的。然而若你有良謀,卻不能用;或是你有良謀,但神卻不與你同在,那你的良謀,也等於英雄無用武之地,就都變成壞謀了。而戶篩的謀,沒有說是良或是不良,但卻是神要用這計謀,去降禍與押沙龍的,那就是說,這是被神用的計謀,是神認可及可以用的計謀,這就不管它在人是不是良謀,都一定是真正的良謀了。神可以用之作工,那就是良謀、甚至比良謀更好的計謀了。
(5)這是一個關鍵點,本來一切都不錯了,押沙龍及長老都贊同了亞希多弗的計謀了,但神又給押沙龍一個意念,再多聽一個人的獻計,於是這就產生很大的差異了,事情也就是這樣便不一樣了。而戶篩能提出一個似對押沙龍有利,卻是對大衛有利的計謀,又可以把亞希多弗的良謀蓋過去,表面上對押沙龍有利,事實上對大衛有利的計謀,這就不簡單了,在長老都已贊成的情況下,你還有其他的計謀嗎?若不是神的智慧,人的預備,這就很難了。但神就給他一個計謀,這計謀比良謀更好,是神來的計謀,是可以讓神用的計謀,是可以降禍與押沙龍的計謀(14)。因此,這計謀比良謀還良,原因是因為神要用它也。因此,人間的良謀,也比不上神的計謀,神的計謀,一定是善謀、良謀,且是被神使用的謀。能被神使用的謀,比起世間的良謀,重要及有意義多了,我們要尋求的,不是世間的良謀而已,更是被神所用的計謀(道路),這才是我們的目標。
(15-16)既知押沙龍接受了戶篩的計謀,人所要作的,就是通風報信了。會通風報信是勝利的關鍵點,而戶篩的計謀,其實有一點很重要的,就是可以有更多的時間,可以通風報信,而亞希多弗的計謀,則較沒有時間通風報信。因此,戶篩的計謀中一個重要的,就是用拖,這也是一個關鍵點,給大衛知道軍情,也給他時間準備,這就有很大的不同了。

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

晨更分享:撒下十六:15-23

2009/8/4 mardi 撒下16:15-23
這一段是說到押沙龍進入耶路撒冷了,這是因為大衛「讓」之故也。大衛是喜歡用讓的方法,其他則交給神的手中,這是大衛慣用的手法。因為大衛的讓,押沙龍可以長驅直入,他看到了形勢有利,他就進入耶城了。由於耶城是首都,是代表了君王的居所,因此,當他進入後,就等於勝利了一大半了。而當他進入後,他又得到了另一個人的資源,就是戶篩的這個謀士,也因為押沙龍這時是順利的,他也沒有太多的謹慎,也由於戶篩的說法,是合理的,因此,他就把戶篩列入為他的謀士之一。當他入宮後,他已成功了一大半了,因此,他要問一下他的謀士,還要作些甚麼,才算是完成他作王的代表動作,於是他就問他的謀士,其實他是問亞希多弗及戶篩的(20),只是這時戶篩沒有獻計,只有亞希多弗獻計而已。也就是說,這時的押沙龍,已把戶篩的這個人接納了。但戶篩在此,沒有急於獻計,不像亞希多弗,他是急於獻計,想快快邀功也。
為何亞希多弗急於獻計呢?因為他本是前朝的臣子,而今是押沙龍把之請去的,因此,他一定會想著趕快立功,以證明自己的能耐才好。而戶篩呢?他也是前朝的臣子,而且是他主動要服事押沙龍的,他的目的,是為大衛作離間的工作,但似乎他在這件事上,沒有提出相反的意見,可能因為這件事對破壞押沙龍的政權,並沒有直接關係也。而且,這事是神在以前有預言過的,所以,是神的手在插入,於是戶篩便沒有其他的意見了。
在這件事上,我們只見兩個謀士的鬥法,似乎押沙龍的行動,會受他們的影響,然而當我們再看時,我們還是看得到神有插手這事。因為他讓亞希多弗的建議得成(21),而戶篩也沒有攔阻。因為這件事是出於神,戶篩就默然不語。在這兩個人的談論中,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對話,也是兩個謀士之獻計,或是兩個謀士之間之爭寵,這時的戶篩沒有說話,從人來看,是有點慢了,因為他正應是邀功之機會的,他沒有說話,這是看得出他讓亞希多弗成功了,也是讓神的旨意得以成功。我們是否可以在明顯的事上,也看到了神在暗中的掌權呢?不論人出何種計謀,其實是要成就神的工作,人的計謀,不能蓋過了神的旨意,人似乎在謀事,但成事是在天,是在神的。雖然似乎是人在作事,但真正成就的,卻是神的旨意,這是我們可以安慰的。人的計謀,總不會超過神的旨意的,我們可以放心,神仍是掌權的,祂有時藉著義人成就祂的旨意,但有時又會藉著惡人,成就祂的旨意的。我們若相信神,把一切交在神的手中,便不必擔心及憂慮了。
大衛就是一個把自己完全交在神的手中的人,從人的角度來看,他是有點冒險,他沒有爭,他只是讓,他凡事不為己爭,但他也不是沒有作佈局,他也把一個謀士或是間諜,放在耶路撒冷,他也求神敗壞亞希多弗的計謀(15:31),他所作的,目前為止,就只是這些而已。但他知道,若神喜歡,仍把這位給他,他必可以再作王(15:25;16:12),這是他的理念,是他的信心。因此,他是把自己交神手中,世人的計謀,若不合神的旨意,是沒有用的,他緊緊的抓住神,這是他的謀略也,這也是最好的謀略。
但押沙龍呢?他沒有求問神,他也不懂真理,也不知該如何作,他是六神無主,不知如何可以鞏固他的國權。他不會求神,便只得求人了。他求的謀士中,有一人是他聘請來的,另一人是毛遂自薦的,後者之所以得到押沙龍的接納,是因為他說出一些令押沙龍信服的道理(16-19)。押沙龍認為這些道理是合理的,他就接納了戶篩。世人因為不懂真理,不明白真理,也不求告神,因此,常把合理作為真理,把人認為合人之理的,作為真理去行。因此押沙龍把戶篩接納了,就做成他日後失敗之因。人因為沒有真理,就把合理的作為真理,但至終卻害了自己,因為合理的不等於真理,而人若沒有真理,不行在真理中,人就一定會失敗的。我們接納了一些我們認為合理的事,但有時它卻不是真理,這就成為我們失敗之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