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3月31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路廿四44-53

 20240331      dimanche    路廿四44-53

路加福音記載主復活後的事跡,著重點是主在門徒身上的工作;而不是主顯現給門徒看的本身。原來主是復活了,但門徒們對主的認識,卻仍然停留在死人的境界,沒有復活!因此耶穌要在死人的身上,作復活的工作。這就是這一章中的重點,是記載耶穌如何把這班沒有復活的門徒,讓他們能夠成為復活的人。這些門徒可以用以馬忤斯的兩個門徒作代表,他們因為見不到耶穌,就是憂愁的(17);為何是憂愁的呢?因為他們不知道耶穌已經復活,他們心中耶穌的形像,就是死亡的形像;他們沒有屬靈的眼,就認不出耶穌來。因著他們是死人,就不可能看得見活著的耶穌。

然而,耶穌要把這班死人們轉變為活人,然後他們才可以有活潑的生命,去傳講神的道,讓福音傳到萬國(47)。耶穌如何作工在他們身上呢?就是要讓他們明白聖經,把神的話語加給他們;不只是兩個以馬忤斯的門徒是這樣(27),對其他門徒也是這樣(44-45)。因著耶穌要吩咐他們,成為福音的見證人(48),他們就必須有好的裝備;這些裝備,就是神的話,以及之後神要從天上降下來的聖靈(49)。當他們明白聖經後,他們的眼才可以真正認識基督(31);當他們之後得到聖靈後,他們才可以有能力成為福音的見證人(48-49)

因此,路加在主復活後所記載的,著重在耶穌如何裝備這些門徒,讓他們能明白神的話,也讓他們可以得到聖靈的能力。當耶穌的裝備完畢後,他們就可以從憂愁變為喜樂:本來在不認得耶穌時是憂愁的(17),但在屬靈的眼開了,可以從聖經中認識耶穌後,他們是喜樂的(52)。其實他們在憂愁時,耶穌是同在的(17),只是他們認不得耶穌而已;反之,在喜樂時耶穌是離開他們的,但他們卻還可以喜樂(51-52)!這表示耶穌的工作是成功的,讓他們不是從肉眼來認識耶穌,而是把神的話加給他們,讓他們可以用屬靈的眼來認識耶穌。如此,雖然耶穌離開他們,被帶到天上去,他們還是歡喜的;不只是歡喜,而且是稱頌神的呢(53)

原來路加沒有特別記載耶穌在肉身上,如何顯現給抹大拉的馬利亞(約廿16-17);也沒有記載祂如何顯現給彼得(34),或是其他的人(24)。然而路加記載的,是耶穌把神的話加給他們,讓他們不是從肉眼認識耶穌,而是用神的話去認識耶穌。若我們有神的話時,就可以真正認識耶穌,這時即使耶穌的肉身離開了他們,他們還是可以有火熱的心、可以喜樂的(32,52)

因此,路加的最後一章告訴我們,現在耶穌已經離開我們了;但我們有兩樣陪伴著我們的:一是聖經的話、二是聖靈的同在。而這兩者是相輔相成、缺一不可的:我們讀聖經,一定需要聖靈的解釋,否則我們是不明白聖經的;這就如門徒雖然讀聖經,還需要耶穌解經一樣(27,44-46)。同時,聖靈工作的工具,一定是神的話而不是其他:聖靈用神的話加我們力量,聖靈提醒我們對神的話有信心,聖靈用神的話給我們盼望、聖靈把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中等,這都是聖靈使用神的話工作的方法。一個基督徒,若不會讀聖經,或是不會讓聖靈工作在我們身上,那我們是沒有力量的,那就只是一個死人而已。求神讓我們可以讓聖靈充滿我們,也讓神的話充滿我們;如此基督的復活,才可以在我們身上發生功效,使我們成為一個復活的人。

基督離開門徒升天前,同樣是頒布了福音的使命給他們的:就是要他們成為這些事的見證(或成為見證人)。這些事就是神在聖經上所記載及成全的事,那就是救贖的工作,就是福音的內容。我們若要成為見證人,就不只是言語上傳福音,而且是要在生命上傳福音。今天我們著重的福音工作,大都是言語上傳福音,但更有功效的福音工作,卻是生命的見證;然而生命的傳福音,卻是我們常常忽略的。因為生命的傳福音是慢的,就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,就容易忽略它的用處。但當我們有了神的話、神的靈充滿後,我們就更應以生命的見證,成為福音的使者,而不只是用口傳而已。口傳若不加上生命的見證作後盾,是不容易使人看見福音的大能。

2024年3月24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路廿二63~廿三12

 20240324          dimanche          路廿二63~廿三12

耶穌被捉後,路加記載的耶穌,所說的話是不多的。事實上若是有機會與耶穌近距離接觸的人,若他們是客觀的、不存在成見的;當他們看得到耶穌的表現後,他們應知道耶穌是不一樣的人的。那些看管耶穌的人(63),就是聽命令而行事的下屬,可以接觸耶穌,是一個得恩典的機會;但他們沒有謙卑的心,只懂得按他們的習慣欺壓人,於是失去了真正認識耶穌的機會。他們是沒有太多權力的人,但得到機會時,就使用他們看管人的權力去羞辱人;他們只會辱罵人,不會看見耶穌的不一樣,而得以認識耶穌,是很可惜的。

耶穌不是一個普通的人,祂的生命是不一樣的;若是有機會與耶穌共處一些時間,就必然可以發現的。若不是有先入為主的觀念,就能夠如彼拉多一樣,只要聽耶穌一句話,看了耶穌的表現,就知道祂是沒有罪的(廿三3-4)。看管的人平時是沒有權的,也沒有機會太多去接觸耶穌;但這時他們有機會接觸,卻只想侮辱耶穌,把耶穌作為下人去看待,就失去認識耶穌的機會。因著他們高傲的態度,耶穌在他們中間,是沒有話可說的(64-65)

至於那些公會的人(66),因為他們是公審耶穌,耶穌就向他們回答了幾句話;然而他們還是先入為主,他們的目的,不是想公正地審問耶穌,只是想找出祂的罪而已。這樣的未審先判的態度,耶穌的話是不會改變他們的思想的(67-68);雖然如此,耶穌還是多說了幾句話(69)。然而對他們而言,他們是聽不進去耶穌所說的話的,因為他們只想從他的話中找出話柄、定祂的罪而已。本來耶穌的說話,全都是真理,但這些真理的話,反而讓他們作為定祂的罪的依據呢(71)

今天我們讀聖經,句句都是神所默示的,是神啟示的真理;然而我們的態度是如何呢?若只是存先入為主的心態去讀經,那只是把真理當作定罪的把柄而已,這就是這些議會中的人的表現。雖然有神的話,但若我們的態度不是謙卑的,不是以神的話為最高標準的,那到了後來,只是否定真理,定了耶穌的罪而已呢!同時,甚麼是公會呢(66)?就是眾人的意見,是以人的意見為定論的會議;這樣的會議,是以人凌駕於神的真理之上,是以人的意見否定神的真理。

今天我們在教會中的服事,是以甚麼為主呢?大多還是走這種「公會」的路,就是由開會得到眾人的意見後,就光明正大的行事。然而,公會的結論,真的是真理嗎?不只不是真理,還有機會定了耶穌的罪呢!我們是否明白,我們在教會中很多時的決議,不是從聖靈的啟示而來,而是從人的意見出來的呢!這是值得我們檢討的。

廿三章

由於公議會是沒有權柄定耶穌死罪的,但他們想把耶穌殺死,於是就把耶穌帶到彼拉多那裡,控告他一大堆莫須有的罪名(1-2)。在路加的記載中,耶穌與彼拉多的對話不多,只記載了一句話(3),不像約翰記載的多(約十八33-38);但雖然只說了一句話,彼拉多就知道祂是沒有罪的(4)。為何路加只記載一句話呢?路加是要突顯一件事,就是彼拉多是一個聰明的人,他看到眾人的表現,也看到耶穌不一樣的生命表現,就知道眾人是因為妒忌而誣告祂的。

彼拉多與這些告耶穌的人不同,這些告耶穌的人,因為耶穌侵犯到他們的利益,於是就用各種方法,要把耶穌置於死地。這是把利益放在真理之上,所產生的結果,就是要把耶穌處死。然而彼拉多沒有這先入為主的觀念,他幾乎一眼就可以看到耶穌的不一樣:祂的表現是一個平和的人,是生命的慈祥、不一樣的氣質,不是彼拉多所遇見的惡人的模樣。同時,彼拉多看到眾人的惡相,加上耶穌的平和,就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了。

也就是說,若是人用客觀的眼來看耶穌,應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到耶穌的不一樣的;但這些控告耶穌的人,因著先入為主的觀念,就失去了一個得以認識真神的機會,是很可惜的。那彼拉多既然這麼聰明,一眼就知道耶穌不一樣,而且他還想尋求真理(約十八38),為何還是定了耶穌的罪呢?彼拉多是被眾人的聲音壓迫的,這些眾人,一直跟著耶穌的受審;無論是彼拉多的審判,還是希律的審判,他們都不放過耶穌的(10)。原來真正審判耶穌的,不是彼拉多、也不是希律,而是這些妒忌耶穌的人呢!原來眾人的力量是如此可怕的呢!

今天世界是有一種聲音,這聲音是攔阻我們走在真理的路中的。彼拉多知道真理,因為他看出耶穌是沒有罪的,但他走不下去,因為群眾的壓力是大的。他把利益放在首位,因為他怕群眾的壓力,會影響他的地位;他用了很多的方法,希望把這事推掉。因此,當他知道耶穌是加利利人,希律剛好在耶路撒冷時,他就高興地把這燙手山芋丟給了希律。他知道真理而不走真理的路,因為世界的壓力太大了,我們今天是否也與彼拉多一樣:我們讀聖經讀出真理,然而這些真理若行在世上,是不合世界的文化的;於是我們因怕世界的壓力,就放棄了真理,這就是彼拉多的做法。

從彼拉多的表現,知道他是想釋放耶穌的,但他用了不少推搪的方法:例如把之推給希律、例如用一個強盜來對比耶穌、例如用鞭打耶穌的方法等,但這些方法都失敗。他是有權釋放耶穌的人,他若要行真理,並不是難的;只要一聲命令,耶穌就可以釋放的;然而,他卻用了不少旁門左道的方法,還是比不上他一句話就可以行出真理的方法。今天我們要行真理,雖然繞了很多圈子,希望用其他的方法去行,這都不是辦法。最直接的方法,就是不理外面的潮流,直接行出來就可以,是沒有如此複雜的。

此外我們來看一下耶穌對甚麼人會說話:耶穌沒有對看管耶穌的人說話(廿二63-65),因為他們是沒有心的人。祂在議會中有說了一些話,其中有直接說到祂就是(廿二70);而這句「我就是我」的話,是專用於耶和華的名字的。於是更引起眾人的忿怒(廿二71)。因此,雖然耶穌說出真理的話,但對一些無心接受真理的人,反而是產生反作用呢!今天我們是不是一個能接受神話語的人呢?這是值得我們檢討的。

在約翰福音時,是有記載耶穌與彼拉多說出一些話的(約十八33-38)。為何耶穌對每一個不同的人,說的話有不同的多與少呢?對那些有可能被耶穌改變的人,耶穌是會說多一些話的;但對那些不願意接受耶穌話語的人,或是沒有準備好心的人,耶穌是不會說話、或是不會說太多的話的。因此,不只是話語的有與無,更是我們的心有否預備好接受耶穌。耶穌對希律是沒有話說的(9),因為希律只是想耶穌行神跡而已(8),這樣的心態,是不會得到耶穌的話的。當耶穌覺得祂說話別人也不會相信時(廿二67),祂就不再說話了;因此我們若要聽到耶穌說話,是要有一個對的心態的。


2024年3月17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路廿27-47

20240317              dimanche             路廿27-47

之後,又有撒都該人來問耶穌,有關復活的問題;因為他們是不信復活的,他們雖然讀聖經,但他們一般只接受摩西五經的教訓。因著不完全地讀聖經,於是他們對整體的真理,就不是十分明白,他們只會以人的意思,加入聖經的啟

示中,於是就對聖經的解釋,產生錯誤的結論。因此,我們對聖經的真理,一方面要全面及平衡地認識,另一方面不能以世界的觀念解釋,否則就會產生錯誤。

撒都該人為何不信復活呢?第一,他們沒有看見過復活,尤其是將來的復活;因為經驗中沒有,就不能接受。第二,他們只接受摩西五經的教訓,而摩西五經中,沒有明顯說到復活的事,於是他們就覺得沒有復活的可能。第三,他們把屬世的一套,解釋天上的一套,就覺得人沒有可能復活。他們用一個曾經發生的例子(29-33),把這例子搬到天上去,就覺得會產生矛盾及混亂;於是他們就否定復活的存在。

撒都該人的問題出在哪裡呢?最主要的問題,是用人的思想,去解釋天上的事;把屬世的規則,搬到天上去。這是他們的問題,也常是我們的問題。耶穌解釋給他們說:「這世界的人又娶又嫁,但配得那世界的,又配從死人中復活的人,也不娶也不嫁(34-35)」。耶穌這句話,是告訴我們,天上的生活,與地上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。但因為我們還沒有到天上去,就只能用地上的思想,去代入天上的生活去,這就造成錯誤的結論。原來天上的生活,是不嫁也不娶的,是完全異於地上的。若我們以地上的邏輯去解釋天上的事,就都是錯誤的。今天我們解經的一個問題,常是只用人間的邏輯、人間的方法去解經,就會造成錯誤的結論。我們因為沒有到過天上,就應求聖靈的啟示,才可以了解屬靈的事物,才能正確地解釋聖經的。

撒都該人因為把地上的事搬到天上去,若天上也是如地上一樣,那這個嫁過七個兄弟的婦人,到了天上就不知怎辦了!因為他們把地上搬到天上去,會覺得混亂,就只好退而求其次,不相信有復活的發生。他們有一個矛盾,地上這種情形,是因為人死了才可以再嫁,故沒有混亂的問題;但若有復活,將來在天上不是會有混亂及爭執嗎?因此,為了將來不會爭執,他們就否定了復活,以解決這個爭執的問題。

然而,他們沒有想過,另一個解決這爭執的問題,不是不要復活,乃是復活後就是天上的生活,就如天使一樣不娶也不嫁,就是神的兒女(36)。如此,雖然復活,也不會有爭執的問題。原來我們所思所想的,常常跳不過我們的經驗,但天上的生活,是我們沒有經驗的;就不能把地上的東西,放到天上去,如此就會產生錯誤的結論。聖經所說的事物,都不是我們在世上的邏輯,我們若只用世上的觀念去讀經解經,也是不能正確作出結論的。

雖然在摩西五經中,撒都該人讀不出復活的真理,但耶穌卻可以讀得出來呢!耶穌不必引用其他聖經,祂就可以用摩西五經中一句話,即「神是亞伯拉罕的神、以撒的神、雅各的神」這句話(出三6),來說明人可以復活。然而,這句話我們讀了很多遍,怎麼讀不出來因這句話就證明人可以復活呢?我們注意的,不是人的復活,是注意其他的解釋,如神在他們三人身上的工作、神對他們的恩典及應許等;但若不是耶穌告訴我們,這句話還有一個重要的啟示,就是人可以復活呢!我們自己能這樣讀出復活來嗎?相信是少有人可以如此讀出來的,因為我們讀經,常只是從人的角度去看事、去解釋,是忽略從神的角度去看事的。

當神對摩西說祂是亞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的神時,我們要站在神的角度去思想:那時他們三人都已經死了,若人不會復活,那神只是死人的神,那神宣布這句話,就只能告訴摩西說:我是死人的神而已。同時,因為人都會死的,若沒有復活,那神不只是這三個死人的神,更是所有死人的神呢!這有可能嗎?神既然如此說,就必然暗示這些人都會復活的,否則神作死人的神,是沒有意義的,也不會自己說出這麼沒意義的話來的。因此,若站在神的角度去想,就不難想到神既然說出這句話來,就代表亞伯拉罕、以撒及雅各都會復活的;再推而廣之,就說明所有的人都會復活的。

從耶穌的解經來看,原來聖經的解釋是如此深入的;對比我們讀這句話的解釋,是差距甚大的。因此,當我們讀經時,我們更應尋求聖靈的幫助;惟有得到聖靈的啟示,我們的解釋,才會正確、才會更深入地了解神的意思的。

當眾人都考問完耶穌的問題,並且被耶穌完美解答後,最後耶穌就問他們一個問題,這是有關大衛說的一句話,如何解釋的問題(42-44)。耶穌既是大衛的後裔,那為何大衛又稱祂為主呢?這就是這問題的重點,但他們是答不出來的(太廿二46)。耶穌為何要問這個問題呢?路加沒有說他們答得出答不出,代表路加要留待眾人的回答,也留待我們讀者去回答;因為這問題是他們出問題的關鍵原因,是需要人正確回答的;這怎麼說呢?

他們質疑耶穌的權柄(2),他們想要拿耶穌(19),他們想殺耶穌(十九47);這都是因為他們不相信、也不知道耶穌是神的兒子。他們只認得耶穌是人的兒子,不知道祂同時有神兒子的身份,故此就排斥祂、想要殺祂。大衛認識耶穌不只是有人的身份,而且有神的身份,因此就說出這句啟示的話(42)。然而這些不接納耶穌的人,是因為不知道耶穌不只是人的兒子,更是神的兒子呢!因此,耶穌問這個問題,是留待眾人回答的;但若答不出這個問題,眾人之前所問的問題,人就都不能解答的。

眾人問了耶穌眾多問題,而他們之所以問這些問題,代表他們是有問題的;然而他們的問題來源,是因為不知道耶穌是神的兒子。因此,耶穌問這個最後的問題,是間接告訴他們:你們的問題之所以出來,是因為不知道耶穌是神的兒子,只認為祂是人的兒子。若一個人能知道耶穌的正確身份,他就可以把世間所帶來的問題,都能迎刃而解的。今天這問題也同樣擺在世人面前,若人不明白耶穌是神的兒子,人們的問題是不能解決的。

最後耶穌又說了有關文士的問題(46-47),他們貪愛的只是世上的地位、世上的榮譽、世上的錢財。因為他們沒有屬靈的生命,他們不只是貪愛世上的事物,而且因這貪心,而侵吞寡婦的家產,犯了嚴重的罪。他們一方面有宗教,另一方面卻憑藉宗教而犯罪;其中侵吞寡婦的家產,應是因為這些人在聖殿服事,而被他們控制她們的財產的。原來有宗教而沒有生命的人,竟然更多了一個犯罪的機會,就是利用宗教的機會,去侵吞別人的財產,去追求世界的名譽地位財富的呢!今天一個在教會服事的人,是否也會利用機會,利用服事的方便,而犯了世人才會犯的罪呢?這是值得我們反省的。

2024年3月10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路十七1-19

 20240310         dimanche          路十七1-19

這一段是說到愛心和信心的關係,1-4節是說到愛心的問題,而5-19節則說到信心的問題;而信心與愛心是連在一起,相輔相成的。

1-4節說到愛心的問題,能夠饒恕人七次,而且是同一天內別人得罪你,又七次的回轉及悔改;這看起來對方似乎是故意的,一般的人怎能饒恕他呢?然而,一個有神生命的人,是可以做得到的。這個得罪人的人,從某一個角度來看,是神給您的一個試驗,讓您知道自己是沒有愛的。然而,神要用一些環境,一些人事來試煉我們,讓我們能從神得到真正的愛心。彼得曾問耶穌一個問題,「主啊,我弟兄得罪我,我當饒恕他幾次呢?到七次可以嗎」?彼得覺得他可以饒恕人七次,然而,除非是從神來的愛心,人是沒有辦法饒恕人七次的。或許人表面可以饒恕別人七次,但那是用克己的功夫達成的,不是用捨己的愛心去達成的。這樣克己的愛心,到了第八次時,就會把前面七次的怒氣,全都爆發出來的。若要有饒恕人七次的愛心,惟有將自己交托給神,相信神的恩典,才可以有神的生命,去饒恕人七次,甚至七十個七次的。

因此,這裡說的愛心,就是能饒恕人七次的愛心,靠人的生命是不可能做得到的。因為這要有捨己的愛,而這種愛不是從人來的,一定是從神的生命來的。因此,表面是愛心的出來,其實更是對神有一個大的信心,把自己完全交給神,才可以完全捨己的。愛心是從大的信心出來的,若一個人沒有愛,那代表他沒有神的生命,因為神就是愛;有神生命的人,自然會愛人的。而有神生命的人,是完全相信神,把自己完全交神的手中,接受神所安排的任何環境的人;這樣的人,才可以從信心產生出真正的愛心的(加五6)

之後,使徒又求問耶穌一個問題,就是求主加增他們的信心(5)。然後耶穌就用兩個例子回答,一是對桑樹說:你要拔起根來,栽在海裡的例子;而這桑樹必聽從他們。這樣的信心,或許可以稱為移山倒海的信心,人真有這樣的能力嗎?耶穌形容這種信心,是像一粒芥菜種的信心,這又是甚麼意思呢?芥菜種是百種中最小的(太十三32),這表示我們的信心本來就是小的,就如那被鬼附的人之父親所說的一樣,他是沒有信心的(可九24)。然而,沒有信心或是信心小,為何可以把桑樹連根拔起呢?桑樹的根是盤根錯節的,是不容易拔的;但若有信心就可以命令它、把它拔起。芥菜種雖然是小的,但它是有生命的;因此,不是大小的問題、難易的問題,乃是有沒有生命的問題。而這生命一定不是人的生命,一定是神的生命;這種連根拔起的神跡,只有神才可以做得到。因此,這信心就必定是來自神,而不是來自自己的能力的。人的生命是沒有辦法做得到的,但若連於神的生命就可以做得到。

因此,信心的來源是從神來的,不只是神的生命,而且要有神的話語才可以有信心的。若神的話說了,人就跟著去做,這才可以達成這事。這就需要兩個條件,一是自己要有神的生命,二是要有神的說話;才可以達成移山倒海的神跡的。然而,這信心只是其中一方面,是事情成就的信心;但耶穌之後又說到一個僕人服事主人的例子,為何耶穌要說出這例子呢?原來還是與信心有關的。我們一般認知的信心,是事情成就的信心,或是偉大神跡出來的信心。然而,之後耶穌所說僕人服事主人的例子(7-10),是告訴我們還有一種信心,是生命的信心,是把自己完全交託給主人的信心。

這個僕人服事主人,他的心態是怎樣的呢?他以服事主人為滿足,他是把自己這個人,完全交在主人手中的。他不只是任勞,而且是任怨地服事主人。他不只沒有任何怨言,而且是充滿喜樂地服事主人的;他沒有誇他的功勞,而是謙卑地服事主人(10)。這代表他對主人是有信心、也有愛心的,而信心就產生愛心,二者是連在一起的。這樣的信心,就不只是為了成就一件事情,乃是成就一個人的生命。這僕人的生命是美的,是捨己的,是把自己完全交在主人手中的。今天我們的信心,也應是如此地把自己完全交在神手中;我們相信在神手中是最安全的,我們相信我們的生命在神手中是最有福的。因著這樣的信心,就會產生愛神的心,如此就會無怨無悔地事奉神、任勞任怨、謙卑地服事神。

原來我們認為的信心,是移山倒海的神跡出來,而不知道原來生命的信心,更是我們應該羨慕的。我們是否相信神,可以把我們這個人完全交在神的手中呢?能夠完全把自己的生命、生活及事情,完全交託給神,這才是更大的信心。我們求神給我們的信心,不應只是求事情的成就,應求神讓我們的生命成長;而後者就應願意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託,完全相信神掌管我們的生命,是會得到最好的福分的。我們有這樣的信心嗎?

之後,耶穌又遇到十個痲瘋病人迎面而來(12),耶穌就把他們的痲瘋病醫好了。耶穌只說一句話(14),看起來沒有任何醫治的動作,但他們就聽從耶穌的話,到祭司處去檢查;他們去的時候就潔淨了。這代表他們是有信心的,因為只聽耶穌一句話,就離開耶穌去祭司處檢查,這算是不錯的信心的。然而,其中有一個人,他不是醫好就回家去,而是再回到耶穌那裡,去敬拜及感謝耶穌(16)。而耶穌怎樣對這個人說話呢?耶穌說:起來走罷,你的信救了你了(19)。耶穌這時是稱讚他的信心,那其他九個人沒有信心嗎?他們相信耶穌的話,才去祭司處檢查的,他們也是有信心的吧!那這個撒瑪利亞人的信心(16),與其他九人有何不同呢?

十個大痲瘋來到耶穌面前,是因為他們有需求,因而走到耶穌面前求祂醫治,這是他們的第一步。而當耶穌說話後,他們就離開去找祭司檢查,這是他們的第二步,是代表信心的一步,當他們治好後,九個人不再回來了,因為耶穌沒有吩咐他們回來,當然也不會叫他們要回來感謝耶穌的。然而,其中一個人見自己已經好了,就走了第三步,回來感謝耶穌,歸榮耀與神(15)。這第三步不是耶穌叫他走的,是他自己為了感謝神而走的;那這一步是需要的嗎?

十個痲瘋走的第一步,即是要來到耶穌面前求醫治,這是因為他們的需要;而他們走的第二步,即到祭司處去檢查,是他們信心的表現。然而,其中一人走的第三步,即是來感謝耶穌這一步,不是為了自己的需要,乃是為了神的需要,為了滿足神的心。這一步是為了愛神、要把自己交給神,而不只是把事情交給神;這就是耶穌說的信心(19)。原來這個信心,是愛心的表現,是關心到神的需要,而不只是自己的需要;這愛心是由信心產生出來的。

因此,原來我們認知的信心,常常只是為了事情的成就而已;但在這裡我們才發現,原來信心不只是事情的成就,更是對生命的成熟有幫助的。十個痲瘋的第二步,就是我們一般所認為的信心,是相信耶穌的話,把他們的病醫好了;這是身體的康復,是信心作用在身體上。而撒瑪利亞人的第三步,卻是另一種信心,這信心是作用在他的屬靈生命上,讓他的信救了他(19)。這就是生命的信心,這信心是把自己交在神的手中,以神為主的信心;我們是否有這種信心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