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3月10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路十七1-19

 20240310         dimanche          路十七1-19

這一段是說到愛心和信心的關係,1-4節是說到愛心的問題,而5-19節則說到信心的問題;而信心與愛心是連在一起,相輔相成的。

1-4節說到愛心的問題,能夠饒恕人七次,而且是同一天內別人得罪你,又七次的回轉及悔改;這看起來對方似乎是故意的,一般的人怎能饒恕他呢?然而,一個有神生命的人,是可以做得到的。這個得罪人的人,從某一個角度來看,是神給您的一個試驗,讓您知道自己是沒有愛的。然而,神要用一些環境,一些人事來試煉我們,讓我們能從神得到真正的愛心。彼得曾問耶穌一個問題,「主啊,我弟兄得罪我,我當饒恕他幾次呢?到七次可以嗎」?彼得覺得他可以饒恕人七次,然而,除非是從神來的愛心,人是沒有辦法饒恕人七次的。或許人表面可以饒恕別人七次,但那是用克己的功夫達成的,不是用捨己的愛心去達成的。這樣克己的愛心,到了第八次時,就會把前面七次的怒氣,全都爆發出來的。若要有饒恕人七次的愛心,惟有將自己交托給神,相信神的恩典,才可以有神的生命,去饒恕人七次,甚至七十個七次的。

因此,這裡說的愛心,就是能饒恕人七次的愛心,靠人的生命是不可能做得到的。因為這要有捨己的愛,而這種愛不是從人來的,一定是從神的生命來的。因此,表面是愛心的出來,其實更是對神有一個大的信心,把自己完全交給神,才可以完全捨己的。愛心是從大的信心出來的,若一個人沒有愛,那代表他沒有神的生命,因為神就是愛;有神生命的人,自然會愛人的。而有神生命的人,是完全相信神,把自己完全交神的手中,接受神所安排的任何環境的人;這樣的人,才可以從信心產生出真正的愛心的(加五6)

之後,使徒又求問耶穌一個問題,就是求主加增他們的信心(5)。然後耶穌就用兩個例子回答,一是對桑樹說:你要拔起根來,栽在海裡的例子;而這桑樹必聽從他們。這樣的信心,或許可以稱為移山倒海的信心,人真有這樣的能力嗎?耶穌形容這種信心,是像一粒芥菜種的信心,這又是甚麼意思呢?芥菜種是百種中最小的(太十三32),這表示我們的信心本來就是小的,就如那被鬼附的人之父親所說的一樣,他是沒有信心的(可九24)。然而,沒有信心或是信心小,為何可以把桑樹連根拔起呢?桑樹的根是盤根錯節的,是不容易拔的;但若有信心就可以命令它、把它拔起。芥菜種雖然是小的,但它是有生命的;因此,不是大小的問題、難易的問題,乃是有沒有生命的問題。而這生命一定不是人的生命,一定是神的生命;這種連根拔起的神跡,只有神才可以做得到。因此,這信心就必定是來自神,而不是來自自己的能力的。人的生命是沒有辦法做得到的,但若連於神的生命就可以做得到。

因此,信心的來源是從神來的,不只是神的生命,而且要有神的話語才可以有信心的。若神的話說了,人就跟著去做,這才可以達成這事。這就需要兩個條件,一是自己要有神的生命,二是要有神的說話;才可以達成移山倒海的神跡的。然而,這信心只是其中一方面,是事情成就的信心;但耶穌之後又說到一個僕人服事主人的例子,為何耶穌要說出這例子呢?原來還是與信心有關的。我們一般認知的信心,是事情成就的信心,或是偉大神跡出來的信心。然而,之後耶穌所說僕人服事主人的例子(7-10),是告訴我們還有一種信心,是生命的信心,是把自己完全交託給主人的信心。

這個僕人服事主人,他的心態是怎樣的呢?他以服事主人為滿足,他是把自己這個人,完全交在主人手中的。他不只是任勞,而且是任怨地服事主人。他不只沒有任何怨言,而且是充滿喜樂地服事主人的;他沒有誇他的功勞,而是謙卑地服事主人(10)。這代表他對主人是有信心、也有愛心的,而信心就產生愛心,二者是連在一起的。這樣的信心,就不只是為了成就一件事情,乃是成就一個人的生命。這僕人的生命是美的,是捨己的,是把自己完全交在主人手中的。今天我們的信心,也應是如此地把自己完全交在神手中;我們相信在神手中是最安全的,我們相信我們的生命在神手中是最有福的。因著這樣的信心,就會產生愛神的心,如此就會無怨無悔地事奉神、任勞任怨、謙卑地服事神。

原來我們認為的信心,是移山倒海的神跡出來,而不知道原來生命的信心,更是我們應該羨慕的。我們是否相信神,可以把我們這個人完全交在神的手中呢?能夠完全把自己的生命、生活及事情,完全交託給神,這才是更大的信心。我們求神給我們的信心,不應只是求事情的成就,應求神讓我們的生命成長;而後者就應願意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託,完全相信神掌管我們的生命,是會得到最好的福分的。我們有這樣的信心嗎?

之後,耶穌又遇到十個痲瘋病人迎面而來(12),耶穌就把他們的痲瘋病醫好了。耶穌只說一句話(14),看起來沒有任何醫治的動作,但他們就聽從耶穌的話,到祭司處去檢查;他們去的時候就潔淨了。這代表他們是有信心的,因為只聽耶穌一句話,就離開耶穌去祭司處檢查,這算是不錯的信心的。然而,其中有一個人,他不是醫好就回家去,而是再回到耶穌那裡,去敬拜及感謝耶穌(16)。而耶穌怎樣對這個人說話呢?耶穌說:起來走罷,你的信救了你了(19)。耶穌這時是稱讚他的信心,那其他九個人沒有信心嗎?他們相信耶穌的話,才去祭司處檢查的,他們也是有信心的吧!那這個撒瑪利亞人的信心(16),與其他九人有何不同呢?

十個大痲瘋來到耶穌面前,是因為他們有需求,因而走到耶穌面前求祂醫治,這是他們的第一步。而當耶穌說話後,他們就離開去找祭司檢查,這是他們的第二步,是代表信心的一步,當他們治好後,九個人不再回來了,因為耶穌沒有吩咐他們回來,當然也不會叫他們要回來感謝耶穌的。然而,其中一個人見自己已經好了,就走了第三步,回來感謝耶穌,歸榮耀與神(15)。這第三步不是耶穌叫他走的,是他自己為了感謝神而走的;那這一步是需要的嗎?

十個痲瘋走的第一步,即是要來到耶穌面前求醫治,這是因為他們的需要;而他們走的第二步,即到祭司處去檢查,是他們信心的表現。然而,其中一人走的第三步,即是來感謝耶穌這一步,不是為了自己的需要,乃是為了神的需要,為了滿足神的心。這一步是為了愛神、要把自己交給神,而不只是把事情交給神;這就是耶穌說的信心(19)。原來這個信心,是愛心的表現,是關心到神的需要,而不只是自己的需要;這愛心是由信心產生出來的。

因此,原來我們認知的信心,常常只是為了事情的成就而已;但在這裡我們才發現,原來信心不只是事情的成就,更是對生命的成熟有幫助的。十個痲瘋的第二步,就是我們一般所認為的信心,是相信耶穌的話,把他們的病醫好了;這是身體的康復,是信心作用在身體上。而撒瑪利亞人的第三步,卻是另一種信心,這信心是作用在他的屬靈生命上,讓他的信救了他(19)。這就是生命的信心,這信心是把自己交在神的手中,以神為主的信心;我們是否有這種信心呢?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