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4月24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王上八1-21

 20220424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dimanche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王上八1-21

這一章是說到當聖殿一切都建造完畢後,所羅門就召集以色列的長老、各支派的首領,並以色列的族長,一同在七月住棚節前到所羅門王那裡,要把約櫃抬到聖殿裡去(1-3),完成最後的一個敬拜儀式。第1節開始時,說到「那時」,這個「那時」是指接著第六章38節後的那時呢、還是接著七章中說到建造好所羅門的宮室後的那時呢?聖經好像沒有特別指明,是比較不清楚的。若是接著第六章的那時,那表示第七章所說的,聖殿器皿的製造,也是在第六章建殿時同時完成的;只是留在第七章時才說而已。若是如此,那就代表聖殿建了七年後,不等所羅門的宮室建好後,就把約櫃抬入去。那七章1-12節所說的宮室的建造,就是插入兩者中間而講說的;或許應該寫在建殿禮之後才較適合。

若是有這樣插入的寫法,那就代表屬世的建造,是附加於屬靈的建造上的。若「那時」是代表等到建造好宮室後,才把約櫃抬入去聖殿,那也表示屬靈的建造,與屬世的建造是一體的。無論是那一種,都可以代表屬世與屬靈的建造,是連在一起的。雖然似乎屬世的建造不是最重要的,但還是插入來提到這個建造,就表明神還是會注意到屬世的建造,兩者同樣是重要的。當我們建造屬靈的殿時,同時亦要有屬世的建造,然後才算是完工。這時,神的約櫃才抬進聖殿中;代表我們的建造,應是全人的建造,不只是在教會中事奉神,也應在社會中事奉神。等到兩種建造都完全後,約櫃才可以抬入聖殿中,才可以有真正的敬拜。

這個建成之禮、或是抬約櫃入聖殿之禮,是選在七月住棚節之前舉行,這有兩方面的意義。從人的角度來看,因為七月住棚節,是人要到耶路撤冷守節的時間,於是就可以趁此讓人一同來觀禮,就不必再召集大家一次。若從屬靈的角度來看,就把聖殿建成的真正意義,與住棚節連在一起,讓人知道住棚節與聖殿建造,是有同樣意義的。原來住棚節是一年中三個重要的節期中,最後的一個節期:先是有逾越節、再是有七七節或稱五旬節,最後就是住棚節。這三個節期,是要以色列的男丁,一同到耶路撤冷守節的。因為這三個節期,是代表三一神整個的工作:逾越節預表基督的救贖,五旬節預表聖靈的工作,而住棚節代表神的帳幕在人間,神要與人同在。

現在聖殿建造完畢,約櫃要抬入至聖所,就代表神要與人同在。這是神創世以來的心意,也是最後啟示錄新天新地時神的心意(啟廿一3)。原來無論是會幕、是聖殿,神的心意只有一個,就是神要與人同在,神要作我們的神,我們要作神的子民。這樣的計劃及目標,是不會改變的。而我們一切所做的,都應向著這個目標而行,才可以滿足神的心意。

9 節說到,約櫃只有兩塊石版,沒有其他的東西;並且形容這兩石版,是耶和華與以色列人立約時,摩西放在那裡的。然而,我們知道,約櫃內不只有兩塊石版,而且還有盛嗎哪的金罐子,以及亞倫那發過芽的杖(來九4)。為何這裡只說到約版呢?從人的角度來看,應是有三樣物件,但這裡若說只有一樣,那就是代表從神的角度來看,最主要的就是這個約。因為有這個約,就有嗎哪的恩典,也有死裡復活,能夠開花發芽的木杖。也就是代表神指示我們,最重要的乃是神的話,並且告訴我們,神與人立的約,神一定會成就的。石版是原因,嗎哪及亞倫發芽的杖是結果;有原因才會有結果,原因重於結果,這是神啟示我們的。

從所羅門向以色列人的說話中(15-21),我們可以看得到所羅門有幾個可貴的心態。第一,他與大衛是同心合一的;他對大衛的心意及使命,是相連在一起的。大衛對神的心意如何,他對神的心意也如何。他不只是把大衛建殿的使命承擔起來,而且他還把大衛對神的心意承繼過來。大衛對神的心如何,他也就對神的心如何,這是從他的說話中,可是看得出來的。能夠兩代的人的心連在一起,是不容易的;即使是同一代的人,能夠心連心都是不易的,但所羅門可以連於大衛的心,這是不簡單的。這或許可以代表,大衛不只是把使命傳給所羅門,而且把心志也傳下去呢!一般而言,能夠把使命傳下去,已經是不簡單的;能夠把完成使命的心志,也同時傳下去,就更不容易。然而,我們在這裡,看見所羅門不只是承受使命,他也承受了大衛的心志。

第二,他知道建殿的來龍去脈,他引述神的話(18-19),代表他知道神的心意,了解神的心意。如此,他就不只是做一件工作,乃是事奉神、乃是為了滿足神的心而作的。若我們在做神的工時,不知道神的心意,只是為了完成這件工作,那就失去事奉的意義。然而,所羅門知道他所做的,是為了滿足神的心;他也知道建殿的真正目的,是神給人的恩典。這些知道,對一個服事神的人,是重要的,是不可缺少的。因此,事奉神不只是完成一件工作,乃是要把我們的愛獻上給神;以神為主、一切為了滿足神的心,這就是愛神的表現。

第三,他也知道及相信神的信實,神說過的話,就必然會成就(20)。這是所羅門的信心,相信神的能力、神的恩典,神說過的話,是必然會成就的。並且所羅門不只是從一件事看神的信實,他可以從神對列祖的恩典,從他們出埃及的時候,神的整個作為而得到信心的(21)。聖殿的建成,是神的信實,但不只是如此,所羅門從整個神的帶領來看神,更可以明白神的恩典是不變的。

第四,所羅門完成一件偉大的工作時,他不是自誇的,他乃是謙卑的。他的說話中,沒有任何高舉自己的地方,他只有高舉神。他從事情的開始來看神,他從事情的過程看到神的恩典(20),不是自己的功勞,乃是神的恩典。一般而言,人在完成一件偉大的事工後,都容易驕傲及自以為了不起的。然而,所羅門還是單單高舉神,知道是神的恩典讓他可以坐在以色列的王位上(20);是神的恩典讓他可以建成這殿。這就可以看出,所羅門這時是有謙卑的生命的,他的心仍是向著神的。

2022年4月17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王上四1-28

 20220417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dimanche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王上四1-28

這一章是說到所羅門的治理,如何運用他的智慧,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,使以色列人都可以吃喝快樂,人口增加(20)。也使他的國界,不必動用兵刀,就可以自然增加,外邦人也都願意主動向他進貢(21)。也就是說,一個有智慧的人,因著他的智慧,就表現於他的治理國家之上。有智慧的人,不只是說說一些智慧的話,或是解決一些疑難的問題而已;更是運用智慧把國家治理得富強,人民安居樂業,國中太平盛世,這就是所羅門的功勳,是智慧的具體表現。

在他的治理中,我們可以看見的,是他的授權、分工、合作的智慧。對工作而言,一方面是分出去,另一方面又可以合作得完全;分成十二部分,卻可以適時供應食物而不缺(7),這就是合一。對權柄而言,一方面是分出去,但另一方面最後的權柄仍然握在自己的手中;一方面分出去,另一方面也合一於自己的手中、歸回自己的手中,這就是所羅門的智慧。他是作王的,但不只是他自己要工作;他一個人是管理不了一個大國的,他一定需要同工。即使他是一個世上最有智慧的人,但他一個人的力量,一定不能治理整個國家的。於是他就把工作、也把權柄分出去。因此,作為一個領袖,他一定要懂得一件事,就是要找同工,要把權柄分出去,這是第一步要作的事。這是分工與分權的平衡,不只分工,而且要分權;若分工而不分權,這樣的分工是沒有用的。同時,一方面分出去,另一方面又有整體的管控,這才可以合一,才可以順利把任務達成。

摩西當初是不懂得分權的,他自己從早到晚都在作審判的工作,連他的岳父來探訪他,他也沒有太多時間接待他。後來得到岳父的獻計,才懂得設立千夫長、百夫長、五十夫長、十夫長幫助他(出十八)。這就可以看得出,即使是一個大有能力的人,他也不能作所有的事。有智慧的人,知道找到適合的同工,信任他們,把該有的權力分出去,這才是智慧之舉。不只是找同工去分工作事,而且只要把責任分配好,就要適當的授權;使同工在某些範圍內,可以自由作事,如此就可以有很好的成果。若只是找同工,但不放心他們,還是事事要自己決定,那還是不能有好的成果的。

因此,第一步是找到好的同工,第二步是分配每人該有的責任,讓他們分別以自己所長,完成任務。這就需要適當的授權,把他作這事該有的權柄給他,讓他可以有權處理他分內所有的事;不必事事躬親,不必怕他越權,這是領袖治理的藝術。當權柄能適當的分出去後,作領袖的不必怕失去權柄,若找到的同工是適當的,就要學習信任他們;只要把最後的權柄握在自己手中,那就可以在特定的範圍內,釋放該有的權柄給他們。能有智慧使用權柄的人,他把權柄分出去時,權柄是不會流失的,反而會增加的。也就是說,本來是自己個人的權柄,但分出去後,那就多了不少的人有權柄;而因著多人有權柄,那成就的事情就會多。同時,當你把權柄分出去時,若能同時有智慧把最後的權柄握在自己手中;那就不必擔心奪權的問題,這就是智慧的治理所需要的。

所羅門找的這十二個官員中,有兩人成了他的女婿呢(11,15)!我們不知道,這女婿是之前還是之後成為女婿的;但出現這情形,代表所羅門找的人,是能信任的人,是忠心的人,也是可以授權的人。不只是這些人的恩賜,而且是能忠心可以信靠的人。能找到這樣的人,也是一個重點;若是找到不忠心的人,是出賣自己的人,那就反而敗事的。因此,找同工是需要的,但不只能找到有恩賜、有才幹的人;更要找到可信靠的同工,是忠心於自己的同工,才是智慧之舉。

因此,智慧的治理不只是做事的成功,同時也要適人任用。不只是單顧事情的完成,而且要找到合適的人,那才是智慧的表現。今天我們在教會中找同工時,不只要找到有恩賜的人,更要找到有生命的人。若只顧恩賜而忽略生命,雖然似乎事情很順暢;但若人出了問題,一切的成功,就會毀於旦夕之間,是很可怕的。教會中找同工,一定要先以生命為優先,然後才是恩賜,這是找同工的一般原則。

當然,能找到這麼多合適的同工,本身就是一個難處;知人善用也是一個智慧的表現。當所羅門能找到這麼多合適的同工時,我們就知道這是不容易的。聖經沒有說他為何可以找得到這麼多的好同工,最終猶大人和以色列人都可以吃喝快樂(20);因為找同工這一步是最難的。教會中要找到很多合用的同工,確是不容易的;這就需要作領袖平時能注重培養人才,看到每一個人的潛在能力,並加以訓練,然後才可以成才。能看到一個現在不怎樣,但卻是有潛力可以被栽培的人,那就需要領袖的智慧;能觀察入微的領袖,才可以找得到這些人,加以訓練的。由於治理一個國家,或是教會的治理,都是需要大量的人才的;因此,不斷的培養人才,是國家及教會的責任。不只是注意到現在的任事,還要看見將來的需要;如此就要不斷的培養人才,然後才可以找到夠多的同工的。

所羅門還有一個特徵,聖經說他的邊界,是比約書亞時代的邊界擴大的;同時,別人也都向他進貢(21)。但聖經卻沒有說,為何他的邊界會擴張;也沒有說為何別國要向他進貢!我們看不見所羅門去爭戰,只看見一片昇平的景象(20,24);故此應該不是用爭戰的方式,讓邊界擴張的。若是如此,我們就發現,原來智慧本身是吸引人來歸服的。當所羅門的智慧,在治理國家的行動上表現出來時,別人就會羨慕,就不必用戰爭的方式,自然會來歸服的。因為真正的智慧,是吸引人的;一個和樂的國家,是別的國家所羨慕的。於是別的國家,就都自然加入同盟中,這是自然的吸引。今天基督徒若能表現出生命中的智慧、生命中的愛,自然會吸引人主動歸信基督的。若我們沒有生命的表現,那別人是很難信主的。

2022年4月10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約廿一15-25

 20220410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dimanche               約廿一15-25

他們吃了早飯,耶穌才開始呼召彼得(15);這代表耶穌是先供應我們的飲食,注意我們所需後,才會呼召我們的。這是一項保證,耶穌先把屬靈的生命、把平安、把聖靈、把屬靈的權柄等,先給了他們(廿19-23),讓他們有了屬靈的裝備後,才呼召他們的。不只屬靈的需要,耶穌也知道我們會顧念屬世的飲食,祂也都先給了我們,然後才呼召我們的。原來神是為我們精心設計了一切,只要我們肯踏上神為我們預備好的道路,就不會有問題的。這是神已經鋪好了一條道路,才讓我們行上去的。雖然似乎是一條十字架的道路(19),但第一,主已經鋪好路,是容易走上去的,是甘心樂意、喜樂地走上去的。第二,不只是十字架的死亡,而且是一條得生命的復活之路。我們要看見的,不是死亡,乃是死亡後的復活。

就如十二探子窺探迦南地時(民十三、十四),雖然他們都看見這地是流奶與蜜之地,但他們卻看見了亞納族的巨人。這是一方面是恩典(流奶與蜜之地),另外也有一個十字架擺在前面。十個探子中,就只是看見十字架的死亡,惟有迦勒率先說話,他看見的不是死亡,乃是復活,乃是神的同在,神的恩典。神若要我們走上一條十字架的道路,祂一定先預備好一切的。同時,祂也會與我們同在,讓我們不是看見死亡,乃是看見復活的。這是神的原則,也是我們要相信的;否則我們就走不了屬靈的道路的。

耶穌三次的呼召彼得,每次的呼召,都是包括了生命的呼召、及使命的呼召。生命是要他愛耶穌,因為耶穌愛我們是肯定的,是不會改變的。然而,耶穌要呼召我們愛祂,這就是屬靈的生命,對耶穌愛的回應。耶穌愛我們是無可爭議的,但我們是否對主的愛有回應呢?彼得不是不想愛主,但人是沒有力量愛主的;他雖然想與耶穌同死(十三37),但他還是三次不認主的。因此,當耶穌三次問彼得時,他這時的回答,全都加上一句「你知道」我愛你,以及「你是無所不知的,你知道我愛你」。這時的彼得,不敢自誇,以為靠己就可以愛主,他懂得把自己交在主手中。原來我們的愛,也是主所給的。我們是沒有力量自己去愛主的,惟有謙卑在主的面前,求祂不斷的幫助我們,才可以愛主、甚至可以為主捨命的。若不能愛主的人,是不會為主捨命的;不只不會為主捨命,而且不會事奉主的。原來主呼召我們要事奉主、要愛主,這種愛是要捨命的愛,才可以事奉主的。原來事奉主與愛主,兩者是連在一起的。我們不能不愛主,卻可以事奉主的;而且神要求的愛,是捨命的愛呢!雖然不一定都要捨命,就如約翰就不要他殉道而死(22),但我們卻一定都要預備可以為主捨命的愛。

當耶穌呼召彼得愛祂時,這就表示神會把愛的力量加給他,這呼召就代表是恩典,而不是不能達成的任務呢!主呼召彼得愛主,是讓他甘願的,不是強逼的,是問他願不願意的。這與下面的使命不同,使命是直接用命令式的吩咐,是必須接受的。然而,若我們肯愛主,主就會把愛主的力量加給我們的;也就是說,若我們的自由意志願意愛主,就可以倚靠主而愛祂的。

耶穌這三次的問答,前兩次用「捨命的愛」來問彼得,最後一次用「朋友的愛」問彼得,都是有不同的意義的。三次的重點,第一次是要彼得用信心仰望神,用信心去愛主,不必顧慮飲食的問題。第二次是要彼得用盼望來愛主,因為有永恆的盼望,就可以為主捨命。第三次是以朋友的愛來愛主,因為從今以後,主把我們當作朋友(十五15),我們就可以用愛與主相交。因此,三次的呼召,是告訴彼得及啟示彼得,要用信心、盼望、及愛心去發展與耶穌的愛。這就是在不同的領域上,都能全方位的愛主。

當耶穌問彼得是否愛主,彼得回答願意後,主就托付他使命,那就是牧養及餵養的使命。教會中有小羊、有壯羊、也有老的羊。小羊是要他們長大,故此就要用餵養的方法,因為牠們小不更事,就要用餵的。壯的羊就不必餵,因為牠們長大了,但這時就要牧養。牧養是帶領牠們走前面的路,讓牠們有屬靈的經歷,讓牠們不只長大,而且強壯,可以承擔大事。至於老的羊,還是要餵養,因為牠們年老力衰,不能自己吃食,就要回復當初年幼時的餵食。這三個階段,同樣需要信心、盼望及愛心去餵養及牧養的。對小羊而言,是相信他們會長大;對壯羊而言,是盼望他們可以成為日後的領導者。對老羊而言,則應以愛心扶持他們,是不求回報的愛心,因為牠們已老邁,就幫助他們安享晚年。

原來生命是相對於使命的,當我們用信心愛主,相信神會供應、會預備一切時,我們的使命,就有信心餵養小羊。當我們用盼望去愛主時,我們就會對壯羊牧養,相信他們能成為下一代的接棒者。當我們用相交之愛去愛主時,我們就可以對老年的人,不求回報地用愛心幫助他們走最後一里路。這就是信望愛三者,所表現出來的愛,是在生命及使命上的表現。

當耶穌對彼得先有生命的呼召後,再給他使命的吩咐,這就代表原來我們的使命,是要用生命來完成的。而生命的內容,就是愛的內容;因此,使命的完成,是要用愛來完成的。生命的主要內容,就是愛,離了愛,就不能成就任何事的。離了愛,就沒有辦法成全使命。同時,離了愛,就會敗壞使命的。因此,這就是耶穌為何要對彼得先有生命的呼召,再有對應式的使命呼召。每一次的愛的呼召,都是對應式的使命呼召的。若前面是以信心愛主,那接下來的,就以信心餵養小羊;若前面是以盼望愛主,那接下來的,就以盼望牧養壯羊。若前面是以愛心愛主,那接下來的就以愛心餵養老的羊。這代表你有多少的愛心,就可以有多少的事奉,這是我們要注意的。

主給每一個人的使命都有相同的,也有不同的(22)。相同的是都要有生命及使命,生命要愛主,使命要用愛完成福音的使命。然而,每一個人生命的結局都不同,都在神的計劃中。我們不必看其他人怎樣走,只要看主要我們如何走。有些人是早早殉道,有些人是活到快一百歲,這都是不同的。重要的不是我們的生命長短,乃是我們對主的心,是否有愛,對使命是否用愛來完成,這才是重要的。

 (25)我們的容器,是不夠盛載主的恩典的,就如彼得的魚網,本不夠盛載153條魚的;只是神的恩典,讓網沒有破而已(11)。世界所預備的器皿,都是不夠裝主的恩典的;因為主所行的事,就是恩典的事,這些恩典的事,若用全世界的器皿,都是裝不下的。這就是主的豐富,是我們所不能想像的。約翰福音沒有說到主的升天,因為主是從天降下,仍舊在天的人子(約三13),祂還是在天的。此外,因為聖靈要永遠與我們同在,那就取代耶穌的同在,就等同耶穌仍在地上的實際。

2022年4月3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約十八28-40

 20220403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dimanche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約十八28-40

他們要把耶穌押往總督的官邸,但他們卻不進去,恐怕沾染了污穢;他們反而要彼拉多出來呢(28-29)!他們原來是宗教的熱誠者,是守律法的人。他們對摩西的律法是尊重的,也是謹守遵行的。逾越節是三個節期中的大節,因此,他們是不能因著要殺耶穌,而不守節的。這就證明他們有外表的虔誠,也懂得外面的虔誠,但卻失去了對神的認識。他們是瞎眼的人,但原來瞎眼的人,也是會守律法的。也由於守律法加上瞎眼,就把神殺了也不知道。律法的條文是容易守的,即使是瞎眼的人,也可以守的。因此,條文及規矩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乃是內心對神的認識,心靈的眼看見甚麼,這才是有用的。耶穌站在他們面前,但他們不懂尊敬祂、愛祂,反要將祂殺死,只因為不認識耶穌是神的兒子。今天我們最重要的,不是守宗教的條例,乃是心靈的敬拜,乃是真正認識神;否則我們表面是敬虔,實際上是可以殺死耶穌的。

猶太人是追求儀式,但卻不是真認識神;他們讀神的話,但讀神的話之結果,卻是把神的兒子殺死的。因為他們讀出神話語中的條文,卻讀不出神話語中的神。他們連耶穌親自顯現在他們面前,也不認識祂,反而要殺死祂。他們讀聖經是認真的,但只是讀出自己的意思來,不是讀出神的心意、神的心情來。原來有些人讀聖經,就只是讀出自己的己來,而不是讀出神來的呢!今天我們讀聖經,讀出些甚麼呢?是聖靈的啟示呢?還是加上自己的解讀呢?我們真要尋求聖靈的啟示,否則雖然讀經,原來有時還是會讀出一個結果,就是把耶穌殺死的呢!

真有這麼嚴重嗎?法利賽人當初確是虔誠的人,他們為了保守神的律法,是下了不少的工夫的。他們雖然查考聖經,只因為不認識基督,也不明白每安息日所讀眾先知的書,就把耶穌定了死罪(徒十三27)。今天基督已經在天上,我們不會也不能真正殺死基督;但我們若是不認識基督,那就等同把基督殺死的。因為一批如此敬虔的猶太人,原來卻是劊子手呢!但他們殺了基督,還以為是熱心為神呢。這種情形,是否也會發生在我們身上、或是在教會中呢?

他們把耶穌押到彼拉多面前,只有一個目的,就是把耶穌定死罪(31)。他們沒有任何證據,就是未審先判,強要彼拉多把之定死罪就是。原來我們的己是逾越真理的界線,是以自己就是真理、自己就是審判官的。明明有一個審判官彼拉多,他應是真理的決定者;但猶太人是未審先判,只有一個目的,就是定耶穌的死罪,這就是這場世紀鬧劇的內容。猶太人上演的這場鬧劇,還會在我們身上不斷上演嗎?我們的己原來是比代表真理的彼拉多還大的,我們的己,原來是比作官的彼拉多還高的。我們的己一作起王來,就把歪理變成真理,就比世上任何的審判官還大的呢!若我們的己就是最高的審判官,就是比真理還真理的話,那我們就會把耶穌殺死而不自知呢!

今天教會中的問題,還不只是不追求基督、還不是沒有熱心的人;原來很多的問題,是我們的己的問題。若我們的己一出來,那這個己就成為最高的審判官,這個審判官是連耶穌都可以被判死罪的呢!若我們的己一出來,那就不管聖經的真理,就只是以自己的真理為真理,這就是猶太人所表現的。他們就是要告訴彼拉多:「耶穌是惟一的死罪,不必審判了」!「雖然我沒有證據,雖然我的是強辭奪理的,但你還是要定他死罪,沒有別的取代方法」!雖然彼拉多知道真理,希望把巴拉巴取代耶穌的死罪,還是沒有路的。當猶太人的己出來時,就把當時的最高審判官的權威都壓下來了。己一出來,世上就沒有真理,世上也就沒有正義的審判官,連神的存在也沒有呢!我們在這裡,才看見己的可怕,是不跟您講道理的,是我要做甚麼,你就要跟著我去行。

彼拉多應是代表真理的實行者,因為他是審判官,是代表世上的真理。然而,世上的真理,卻還是敵不過人裡面的己。他敵不過猶太人的己,也敵不過自己裡面的己。因此,原來世上的真理,只是裝飾品,不是真的實用品呢!這就是彼拉多自言自語地說:「真理是甚麼呢」?之後,沒有等答案就離開基督去了(38)。因為世上的真理,是沒有答案的;世上的真理,是常常被己搶奪過去,變成四不像的道理的。彼拉多已認識到耶穌是沒有罪的(38),這就是真理。然而,認識是沒有用的,因為他的己不服真理,不行出真理;他的真理,被猶太人的己、以及自己的利益(自己的己)戰勝,就不能行出真理。世上的人或許認識真理,知道真理,但卻沒有力量行出真理;因為人一旦有己的存在,真理就只能讓位。不只真理要讓位,神也只能讓位了;這就是人的自由意志出來,不選擇神時,神也就只能被人的己殺死。這就是這場鬧劇的可怕結果,真理被己所綁架的結果。

彼拉多很天真地,把真理的話說出來(38),以為就可以釋放耶穌。然而,那有這麼簡單,人的己是可惡的,是可怕的,不是認知了真理的事實,就可以行出真理的。他們只要達到一個目的,就是一定要定耶穌死罪,除此再無別路。於是彼拉多又想出另一個方法,就是讓巴拉巴取代耶穌。巴拉巴是作過亂的人,是反叛過羅馬政府的人,也殺過人(可十五7)。因此,彼拉多拿出一個窮兇極惡的人,希望可以取代耶穌,希望可以實行真理。然而,彼拉多沒有想到的一點,就是原來人的心比任何的強盜更兇惡、更可怕。當人的己出來時,那罪惡的程度,比任何強盜都更惡呢!巴拉巴算甚麼,彼拉多不認識人心中的罪、人心中的惡,是比任何作亂的強盜更可惡的。巴拉巴怎能換取人心中的惡呢?巴拉巴比不上人心中的惡的,這就是現實的光景。

彼拉多為何問耶穌:「你是猶太人的王嗎」呢(33)?因為耶穌若承認祂是世界的王,那就是叛亂罪,這才可以定祂的死罪;因為這就是作亂的證據,如此才可以釘祂十字架的。而耶穌的回答,「我的國不屬這世界,若屬這世界,我的臣僕就要作戰,使我不至被交給猶太人(36)」。這是甚麼意思呢?是代表耶穌沒有臣僕,沒有作戰的兵,那何來作亂的機會呢?祂是主動被捉的,是沒有抵抗,沒有軍隊的。彼拉多是聰明的人,一看就知道耶穌是沒有罪的。但當耶穌說祂要為真理作見證時,對照彼拉多的知道真理,卻行不出真理,那就定了彼拉多的罪。原來耶穌用真理來審判彼拉多,不是彼拉多用真理審判耶穌。彼拉多沒有真理的見證,他說:真理是甚麼時(38),沒有等答案;好像只是諷刺的話、代表真理不值錢呢!

原來不是彼拉多用真理來審判耶穌,更是耶穌用真理審判彼拉多,結果是證明彼拉多(及世人)都是沒有真理的。耶穌是用生命為真理作見證(37),是用行動活出真理來。但世上的人,卻是把真理踐踏的人,這就是這場鬧劇的內容。不是世上的真理審判耶穌,是耶穌用真理審判彼拉多;結果是彼拉多被真理定了自己的罪呢!今天我們以為自己有真理,或是用真理來審判我們的弟兄,然而,真正的情況,或許是我們被真理審判而不自知呢!我們論斷我們的弟兄,審判我們的弟兄,但我們卻不知道:當我們如此做時,就已經被神的真理審判、被真理定了罪而不自知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