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6月26日 星期五

晨更分享:加五7-12



20200626            vendredi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加五7-12

保羅說,你們向來跑得好,誰又攔阻了你們,使你們不順從真理呢(7)?甚麼是跑得好呢?跑得好不只是要用跑的(快的意思),而且還要跑得準,就是要對準目標跑,才可以達成目的。原來我們信主後,是用跑的,是要爭取時間的。他們也是想快快得到恩典的。故此信主後,第一是用跑的,是要加速追求的;第二,我們的目標是要對準的,這就不是熱心、不是快跑就可以,還要對準方向,然後才可以得到的。我們在教會中的服事,很多時候只是快、只是熱心、只是努力,但我們的努力,有時只是向反方向行而已,這就是可悲的。這時,人以為是前進,以為是長進,卻只是攔阻而已。

當他們跑得好,當他們用跑的來追求,這是好的,但除了快之外,還要加上目標及方向的正確。有時我們不知道追求的目標是甚麼,我們只知道要快、要追求、但卻不知道正確的目標,那就永遠達不到目標的。不只達不到,而且是背道而馳,那就浪費力量,而且得不到獎賞。當我們治理教會時,是要先問神,我們應向甚麼方向行,聖經是怎樣說的,如此,我們所走的路,才不會盲目。原來我們正確的目標,不只是穿上,更是脫去,我們做每一件事,都應有正確的目標,才可以達成生命的成長的。

例如我們治會時,我們就要問神,教會的正確方向是甚麼,我應做甚麼去事奉神等,找到正確的目標,然後朝這目標去行,才可以討神的喜悅。又例如我們追求,我們若只是穿上,而沒有脫去,那就只會造就自己的己,養大自己的己而已。又例如我們讀經時,我們用甚麼方法讀呢?若只是用世上的一套邏輯去讀,那我們讀出來的,不是聖經的原意,只是我們的想法,把之加上屬靈的裝飾而已。故此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,都應有一個正確的目標,向這方向而奔跑,如此才是好的。若只是盲目的跑,而不理會目標,那就只是白費功夫而已。

這裡有一個勸誘, 是出於誰的呢?若不是出於那召你們的(8),那就是出於撒但的、或是出於世界來的。從世界、從撒但來的引誘是大的,我們的己是很想出頭的,因此,這裡有兩個爭戰或選擇,一是我們的己,一是十字架。我們的己與十字架是對立的,若我們的己要出來,就沒有十字架;但若十字架出來,就沒有己的位置。這就是十字架討厭的地方,因為十字架不是人性,十字架是反人性的,是從神來的;而己是從人來的,是很容易出頭的,是蠢蠢欲動的。

保羅提到一個福音的討厭的地方,若以保羅自己為例子,他走的路,不是人性要走的路,他為福音而受迫害,他願意走十字架對付己之路。而對付己之路,不是人性,卻是神性,是神的性情,不是人的性情。我們要走甚麼的路呢?是走人性的路呢?是福音加上人性呢?還是純福音、純神性呢?福音的第一步,是接受基督,這一步是容易的,因為合乎人性;但第二步呢?就是不能有人的表現,不能有己的出來,這一步就是難的,因為這就要對付己,這就要把人性的東西滅絕,不讓人的驕傲、人的成就出來;是要繞過一條路,才可以讓人的成就出來。那就不是靠自己的義,乃是靠神的義。不是要自己的成就,乃是要神在我們身上的成就,這就只能從捨己的道路,去走我們認為顯己的道路。

這就如福音一樣,我們是想得福音的,我們是想完成律法的;然而,當我們想完成律法,靠守律法而完成律法時,反而不能完成律法;因為我們的己出來後,律法就不能完成。反之,若我們不走律法之路,乃走因信稱義之路;不只初信時是如此,信後也是如此這就是因著信以致於信的道理,就可以完成律法的義。福音是不能有己的,我們的生命成長,也是不能有己的;這是違背人性的,我們願意做嗎?因為是違背人性的,於是十字架就是討厭,就是人不願意如此行。然而,十字架是先死而後生的,若我們不願意死,我們反而得不到復活的生命的。我們用舊我的生命去活出的,不是律法的義,乃是律法的外表,這只是死亡的東西,而不是復活的東西。舊的生命是死的生命,死的生命出來的,就永遠是死的,這是我們要知道的。

死而復生的道路,不是人明白的,因為人看見了死亡,就被死亡攔阻在外,就進不了復活的一面。這就如彼得聽到耶穌說,祂要到耶路撒冷受死,然後三天後復活。彼得聽到的不是復活,只是死亡,因此,才會勸耶穌,萬不可如此!我們也是一樣,十字架的道路,我們看見的只是死亡,而耶穌看見的,不是死亡,乃是死亡後的復活。若我們如彼得一樣,只看見十字架的死亡,而看不見十字架的復活,那我們就不會想走十字架的道路的。然而,耶穌卻不看死亡,而看復活,這就是不一樣的地方。我們如何看十字架呢?十字架討厭的地方是死亡,然而,十字架除了討厭的地方,還有歡呼的地方呢!

甚麼是十字架歡呼的地方呢?就是死後的復活,因著復活,人才可以得著新的生命。若不經過十字架,就沒有復活的生命;但復活的生命,是戰勝死亡的,是可以活出神的生命的。我們看十字架,不能只看死亡,而更要看到復活這部分,如此我們就不會攔阻自己,去走十字架的道路了。原來福音的持續,就是繼續走十字架的道路,就是令人討厭的地方,但也是令人喜樂的地方呢。故此,十字架有兩面,你看到的是那一面呢?是死亡的一面呢?還是復活的一面呢?若你會看到復活的一面,這就是您長進的惟一道路。

保羅說:我恨不得那些擾亂你們的人,把自己閹割了(12)。把自己閹割了,是沒有屬世的生命(沒有後代),但若人走自己的路,不走十字架的道路呢?那就沒有屬靈的生命,就沒有生命的成長。這就是保羅勸他們,走十字架的道路,才會有真正的生命;否則,那就沒有屬靈的生命。若只走人的己之道路,那出來的,都是死亡的生命,都是舊人的生命,那在天國中是沒有價值、沒有地位的。

2020年6月22日 星期一

晨更分享:加三15-29


20200621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dimanche             加三15-29

這一段繼續說到神的計劃,當我們在律法中時,我們看到的,就只是律法;當我們活在新約中時,我們就只懂得新約,這是人的短視。我們要學習的,乃是要了解神的整個計劃,以及神全面的救贖、福音的整體性,這樣才能按神的心意而行事的。當我們要明白神的整個計劃時,第一,我們要讀全本聖經,不能只讀新約,這是很多基督徒常犯的毛病。很多時候,基督徒覺得新約時代,就只讀新約就好,舊約已經過去了;而且舊約是說到以色列人的,與我們無關,就忽略去讀,這是錯誤的。若我們不明白神的整體計劃,就很容易斷章取義,就很容易錯誤解讀神的話,產生問題。

當他們是以色列人時,他們就只會站在以色列人的立場去看事,他們就不明白神在外邦人身上的工作,因為他們只從自己的角度去看事,那就會管中窺豹,只見一部分,忽略了神的整體計劃。因此,要能明白神的整個計劃及心意,我們必須熟讀聖經,必須是整本聖經都要讀,從神最初的心意去看,如此才會更明白神的旨意,才可以照著去行。

保羅對律法的解讀,是從神的整個計劃去看的,祂了解律法與應許的不同,他也知道這兩者不是矛盾,不是水火不相容,乃是相輔相成,互相補助的。原來聖經有些東西,人看來是矛盾的,人看來是不相容的,但它們之間卻是相輔相成的。例如神的公義與神的慈愛,這看來是矛盾,是不相容的,但在神卻是一體的兩面,是相容的,是互相幫助的。又例如恩典與努力,這看來似乎有恩典就白白領受,就不必努力,有勞力就不必恩典;然而,這兩者是互相為用的。例如路得在波阿斯的田間拾穗時,是先得到波阿斯的恩典,准許她拾穗,然後她才可以拾。但有了恩典後,她還要加上自己的努力,她才可以拾得廿公斤的麥穗的。這就是先恩典後努力,有恩典有努力;努力並沒有否定恩典,恩典也沒有否定努力,這就是平衡而不是矛盾。律法與約是合作的,律法是要讓人知罪,甚麼是讓人知罪呢?

原來律法是要人遵守的,因為要人遵守,人就要努力行善,以達到神的標準。但人可以為善嗎?人以為可以,於是就努力地去行善,希望把自己的己表現出與眾不同,如此就可以自誇,可以誇己的功勞。然而,律法表面上是讓人可以誇己,但其結果卻是讓人知道自己的己是沒有用的,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行出律法來。律法的表面意義,是要人遵守後,就可以得福;然而因著人的軟弱、因著人的沒有生命,人不能行出律法所行的,於是人行律法的結果,就只是看到人的己的無用,於是就領人到一個地步去,就是一定要捨己。律法讓人知罪,這是一方面,但另一方面,律法是讓人看到己的無用,這才是律法真正的功用

原來律法是消極的目的使人知罪(人以為是積極的),而不是積極的使人得救;以色列人以為律法是使人得救的,但原來神的目的,不是讓律法使人得救,真正使人得救的,乃是因信稱義的道理,那才是使人得救的。但誰能明白這一點呢?若不是神的啟示,若不是保羅得到啟示,那人是不明白神的計劃的。我們看起來積極的目的,原來不是積極的目的,乃是消極的目的,真正的目的,不是靠律法稱義,乃是靠信心稱義。

猶太人已經有的律法、割禮以及神給的諸約,這是他們已有的東西,這些東西,因著神給的基督,就應該把之丟掉;這是把過去的、已有的丟掉。福音不只是接受,而且加上丟掉,把以前可以誇口的丟掉,這才是真正的單單信靠基督。然而,不只是過去的要丟掉,而且將來的呢?甚麼是將來的呢?就是憑律法所得的義,因為他們接受了基督後,第一還是丟掉不了以前的,第二他們還是要加上律法,加上自己的義,表現自己的己。後者就是還是繼續要彰顯他們的己,還是要加上自己的努力。

原來基督的十字架,是要把人的己完全除去的,福音就是要我們捨己,單單接受基督;不只是把過去的丟掉,而且還不能有將來的己出來。律法是可以用來表現自己的己的,但福音是要捨己的;律法是人做的,於是人就覺得是明顯的,是我可以發揮的地方。福音是神做的,接受就可以,就沒有我可以發揮的地方,於是我們就喜歡發揮自己的己,就靠律法而加在福音上,以表現我的己是不一樣的。人信了福音後,還是想要表現自己的己的,然而要表現自己,卻是要用捨己之法,而不是行律法之法。人想法表現自己的己,以得神的喜悅,這是走錯路了。人要走的路,乃是捨己的路,不是顯己之路。顯己之路,或許可以討人的喜悅吧,但真正討神喜悅之路,乃是捨己之路,這是我們要走的路。

原來一個簡單的福音,白白可以得救的福音,卻被人攪得如此複雜,這是甚麼原因呢?因為人的己不願意捨,因為人還是要在福音內彰顯自己的己,於是就用律法、用割禮、用盡一切的方法,去想表現自己與人不一樣,這就是人走的路。猶太人因為有先天的優勢,就更不願意把他們已有的丟掉,於是他們對福音的接受度,反而是低的。今天我們的己有的愈多,我們對福音的接受,以及對生命的成長,是愈會困難的。我們信主前後所要做的工作,就是要捨己,就是要丟棄所有從己而來的觀念、地位、名譽,而單單靠基督;這就是福音,也是十字架討厭的地方。我們一般以為福音就是接受基督所做的就好,這在一方面是對的,但我們還不知道,我們不會單單接受基督的,我們還會加上自己的己的,這就不是福音,就攔阻了福音,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。

2020年6月10日 星期三

晨更分享:摩七


20200618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jeudi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加二

保羅過了十四年後,又再到耶路撒冷去,這一次是奉啟示去的(2),也就是神要他去的。為何要去呢?因為有些人覺得,外邦人要信主,必須要先守割禮,因此,保羅就從安提阿到耶路撒冷去,是為了解釋及印證福音。這就是徒十五章的耶路撒冷大會,是後來耶路撒冷教會作了一個結論,外邦人信主後的規範的過程。保羅在福音的事上,是沒有妥協的,他知道不能再存有些甚麼,因為若存有些甚麼,那基督就白白地死了(21)。因此,這一段中是用行為、用生活、用見證,說明福音不只是接受,而且是要捨己的。福音是要與基督同釘十字架,讓基督在我裡面活著,讓祂主導我們的一切,這才是真正的福音。

這一章中,保羅還是沒有先說出福音的內容,而是先說出生活的見證;保羅說到他的捨,以及彼得的不願意捨,這都是在行為上、在生活上的問題。原來福音不只是說出來,而且要活出來;你說的是甚麼,就要把之活出。若你說了出來,卻活不出來,那你不如不說;因為你若說出來而活不出來,給別人的印象,就是原來福音只是理論,而不是實際,是不能活出來的。因此,說話的人、說出真理的人,是一個很重要的人,他一定要有背後的生活作為支持,否則就不能讓人服於真理之下。這一段聖經,是說到活出來的重要,因為在每一個生活的細節上,我們都應以福音的真義而活;這是難的,因為如此就不能自由地生活,就必須要按聖經的教訓而活,就必須在生活的細節上,都要活出自己所說出的真理。

今天我們講道的人,很多是會說的,但也有很多是不會活的;若是如此,那我們所說的,就等於是空話,讓人覺得真理是空的。然而,真理不是空的,是我們把真理變為空而已,是我們不知不覺中把之變為空的。我們是否會把真理變為空的呢?這就在於我們是否可以活出所說出的真理,這就是每一個講道的人,一定要求神讓我們活出美好的見證來,如此才可以見證福音的真實。一個不能活出真理的人,若他說出真理,那他不是見證真理,乃是毀掉真理。因為別人聽他所說的,也會看他所做的,若聽的與看的不同,那麼人就會覺得真理是空的,只能存在理論中。今天講道的人不只是要講出真理,而且還要活出真理,如此才可以有說服力,才可以使人認識真理;也可以讓人看到一個榜樣,因而照著去行。

保羅把提多一同帶去,這就是一個見證,他是希臘人,但沒有強迫他受割禮;保羅在福音的真理上是不妥協的,他不只是在嘴巴上不妥協,而且在行為上也不妥協。他在這裡舉出的例子,提多的例子是比較容易的,因為提多是希臘人,故此不必受割禮;但彼得的例子呢?那就是一個很細微的例子,是平常生活中的一個例子。彼得本來是和外邦人一同吃飯的,但當耶路撒冷的人來的時候,他就從外邦人中退出,這代表甚麼呢?他們是怕人說話,他們是被猶太人的禮儀捆綁,不得自由。本來明明知道,他和外邦人吃飯是可以的,但當別人來的時候,他們又要避開,這對外邦人而言,是做成一個傷害,是會讓他們懷疑,他們是否是二等的基督徒。當彼得如此分的時候,就會讓福音的真理變質,就會讓人覺得基督徒原來是有階級的。同時,當你原先對一個人很好,後來又忽然對他不好,這在教會中,是很容易傷害人的。我們不要對初來的人很好,後來又冷漠他,如此會覺得基督徒的愛,只是假裝的愛,是會傷害人的。

今天教會中已經有社會的階級出現,我們把不同的人分出來,把之分等。教會雖然有職分,但職分與階級是不同的,不同的職分,那是服事的不同,但職分不同,不等於階級的出來。然而,從得恩典及得救方面,每個基督徒都是一樣的,這是無庸置疑的。彼得的這行動,可能是出於自然的反應,是他的生活習慣,是不容易改變的。然而,這一個小小的動作,在彼得或是大多數的人看來,都會覺得不是問題,因為這是生活習慣的自然反應。但當他們信了基督後,原來一些以前的生活習慣,若不更改,就會影響到信徒,使人覺得福音是沒有特別的,得到福音後,有些東西、有些習慣,是要改變的,是要小心不要把之行出來的。若還是用以前的一套,還是沒有注意生活習慣會影響福音的內容,那我們就成為一個反見證的人,是福音的敵人,這是嚴重的。

我們或許不是不想脫去,然而,有些習慣,是自然形成的,是我們未信主前的習慣,這些習慣是管理我們的生活的,我們有注意這些微小的習慣,要把之改變嗎?當我們未信主前,我們很多習慣是從世界來的,這就如彼得未信主前,他就是猶太人,他就是不吃不潔淨的物的人;這是他的生活習慣。然而未信主前所得到的習慣,卻可以影響人的整個生活,有些是與福音相敵對的。這就需要聖靈的提醒,我們就需要活在聖靈的指引下,然後才知道要把我們的一些習慣,一個一啟示加以改掉。有些生活習慣,是直接與福音抵觸的,但彼得知道嗎?彼得的習慣,是與生俱來的,然而,他不知道不應如此做嗎?他也是知道的,因為在雅各的人未到前,他是與外邦人一同吃喝的;但當這些人來到後,他就避開外邦人,這就是生活上沒有福音的見證,代表他不知不覺傷害了別人,也不知不覺與福音的真理相違背。

這樣一個小動作,就會影響福音了嗎?這樣一個小動作,在彼得而言,是習以為常的;但在福音的內容上,是前後矛盾的。因此,一個小動作,就會破壞福音的內容,就會讓人覺得福音原來是因人、因時、因地而異的。福音是真理,是不會因為有雅各的人來,就會改變的。這樣的一個行為,等同是彼得告訴大家,原來福音不是不變的,是因人而異的;這就不是正確的見證,就會讓人誤解福音。原來一個小的動作,卻引起福音內容的改變,使人會覺得福音是會改變的,在外邦人面前是一個福音,在猶太人面前又是一個福音;這就不是真正的福音內容,是人把之改變而已。

保羅最後一段,是說到有關因信稱義的真理,那不是靠行為,不是靠我們的努力,乃是單單靠基督。他也說到一個真理,就是釘十字架的真理(20),那就是讓基督在他裡面活著,他是死在十字架上的人,代表他是要脫去一切的習慣、一切以前的學問、一切的誇口等。十字架的對付,是完全的死了,而且是死透了,不能留下一點的。若不能做到如此的絕對,那就不是福音,那還是不能完全得到福音的好處的。與基督同釘十字架,是代表完全的脫去;基督在我裡面活著,是代表完全的穿上,這兩者是先脫去,再穿上,次序也不能亂的。

20200610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mercredi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摩七

這一章先說到三個異象,第一個異象是一群蝗蟲,準備要吃盡地上的農作物,但這個異象沒有發生,因為阿摩司的求情故也。第二個異象是火要燒毀廣大的深淵,和以色列的地業;因著阿摩司的求情,這個異象也不會發生。第三個異象就是準繩的異象,這個異象是要量度以色列人的罪,最終是以撒的各邱壇必荒廢,以色列所有的聖所必廢棄,神必起來用刀擊殺耶羅波安家(9)。這一個異象出來後,阿摩司再沒有為他們求情,為何會這樣呢?

第一,阿摩司是一個懂得神的心意的先知,他不只是說預言,而且是摸著神的心的先知。一般而言,先知的職責,就是說出神的話:神如何對先知說,先知就如何說出來,這就是先知的責任,如此簡單而已。然而阿摩司不只是說預言,當神把異象向他啟示後,他就按著這預言決定甚麼時候可以求神,甚麼時候不能求神。他為何前兩次可以求神,而且神都答應他呢?因為他知道神的慈愛,他知道神在某些情況下,是可以用慈愛面向人的;因此他就勇敢地求神赦免,神也答應了他。然而,第三次他就不求神了,為何不求神呢?因為他知道,當神拿出準繩時,這是沒有轉彎的地步的;同時,神也說了一句話:我必不再寬恕他們(8)!為何沒有轉彎的地步呢?因為這是準繩,準繩就是真理,就是公義,就是不能差一分一毫的。原來在真理面前,是不能講價的,但在慈愛的神面前,我們是可以求憐憫的。那甚麼時候不能講價,甚麼時候可以求憐憫,那就是先知的拿捏是否得準之智慧,是一個洞察神心意的先知所代表的。

阿摩司可以為他們代求,但不能替他們悔改;他們若不悔改,最終都要滅亡的。先知可以說出神的話,指引他們神的路,但先知不能替他們走上神的路,要他們自己走上去,才可以得到真正的憐憫,真正的恩典的。

第二,雖然懂得神的心意,但也不是無限的只求神的慈愛,而不理神的公義的。神是有慈愛的神,但人不能濫用神的慈愛,而不顧神的真理,尤其是當準繩出來之時,這就是絕對的真理,絕對的真理是不能改變的。因著絕對的真理出來後,阿摩司就不再求情,這就如亞伯拉罕在所多瑪的事上,與神討價還價一樣。他從五十人開始,一直試探神的底線,他到了十個時,就停在於此,沒有再求問神五個或是一個;這代表他與神的心是相通的,他知道神的底線,他是適可而止的。

原來神是有愛的,但人也不能濫用神的愛,因為當我們知道神的慈愛時,也不要忘記神也是有公義的。我們第一不要忘了神的恩典、神的憐憫、神的慈愛,但我們也不能忘了神的公義,神的性格中有不能以有罪的為無罪的標準的。因此,一個說神的預言的先知,是要有條件的,他要能知道神的公義,也要知道神的慈愛,並要有智慧,在公義與慈愛方面得以平衡,這才是一個與神貼心的先知。今天一個傳講神的道的人,不是說出自己有感動的話,而是說出神要他說的話。並且看到異象後,知道如何合乎神的心,與神解決神的「問題」。

神有甚麼問題呢?神的問題,就是慈愛及公義的掙扎,神一方面是公義的,按祂的公義,人的罪是要懲罰的;但神也是慈愛的,神在懲罰罪惡時,心是痛的。於是能忍則忍,能不罰則不罰,但誰懂神的心呢?若先知懂得神的心,去求神時,神就會「順水推舟」,答應先知的祈求,這就替神解決了神的困難。這就是先知要與神同心,知道神的處境,幫神解決神的困擾,這就是好的先知。

亞瑪謝是北國的祭司(10),是耶羅波安一世設立的伯特利祭壇的祭司,這不是神的心意,不是利未人作祭司,這是政治而不是敬拜。當他看到阿摩司的說話時,他不喜歡這些話,就禁止他繼續說話;他認為阿摩司是一個混飯吃的人(12),以為他說預言,是為了賺錢而已。為何會這樣說呢?因為他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人,原來自己是怎樣,也會以自己的看法,來評估別人的;這就是以小人之心,度君子之腹之例子。但他不知道,阿摩司說的話中,至少有兩個異象是阿摩司看到,但卻沒有成就的,這是因為阿摩司的代求奏效之故。原來他說的預言,不只是攻擊耶羅波安,不只是說以色列必被擄,他暗中救了以色列,讓他們的災害減少,但亞瑪謝是不知道的。先知的事奉中,他只看到先知的懲罰,卻沒有看見先知的慈愛及拯救;原來先知說出責備的話時,他的心是慈愛的。我們若要說責備的話、審判的話時,就一定要從一個慈愛的心說出來,是為了別人的好,而不是為了表現自己的正義而已。然而,雖然他有慈愛,但別人卻看不見他的慈愛及代求,而只看見他的公義及責備的話,這就是亞瑪謝所看見的。

原來一個說神的話的人,第一他的心是慈愛的,第二,別人看到的,只是他的公義一面,卻看不見他的慈愛,這也是作先知的人的困擾及難處。因為別人會誤會,別人不會知道,這是神說的話,以為是自己把自己的情緒發洩一下而已。這就是亞瑪謝的反應,亞瑪謝是代表宗教的人,宗教的人不明白神的心意,只從表面的話來看人;不知道若是出於神,那就不是話的內容好聽不好聽。我們要判別的,不是從話是否好聽來判別,乃是這是否出於神;若是出於神,就要接受,這是我們的原則。他們想把阿摩司趕走,卻不知道若真的趕走,是把一個愛他們的人趕走,他們得到的不是福,乃是禍呢!

這裡說到的是以撒及以色列(916),為何加上以撒呢?為何沒有亞伯拉罕呢?這是一個比較奇怪的說法,因為一般不會說到以撒,只會說以色列的;而當說到以撒時,應會加上亞伯拉罕的。但這時只說以撒,卻沒有亞伯拉罕;這時不只說以色列,還要加上以撒,但沒有加上亞伯拉罕,這代表甚麼呢?確是耐人尋味的!一般而言,先知只會說以色列,若加上祖先,應加上亞伯拉罕的,但若只是說到以撒,這應是代表第一,要他們思想神對他們的應許,但又不加上亞伯拉罕,這表示他們已偏離神的道,不配得神的應許。這是半個應許,忘了神的應許的人,神的應許就不會加在他們身上,他們靠的似乎是祖先的應許,但這應許已因他們的罪而肢離破碎,見以撒不見亞伯拉罕了。原來他們心中還以為有神的應許,但先知告訴他們,他們的應許,已經是殘缺不全的(只有以撒、沒有亞伯拉罕的代表),他們自己把神的應許破壞了。

耶穌時代的猶太人,曾自誇自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,因而有恃無恐;但耶穌說神可以從石頭中興起亞伯拉罕的子孫,這是沒有可誇的。他們可能誇自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,但阿摩司只說到以撒,沒有連上亞伯拉罕,表示他們的應許是肢離破碎的,表示接不上去神的應許,是斷線的。這就是為何要說到以撒,但卻不說亞伯拉罕之因。

2020年6月3日 星期三

晨更分享:珥三16-21




20200603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mercredi           珥三16-21

這是最後一章、最後一段,是說到最後的結局,是地上的結局,是地上的千禧年,是換了一幅圖畫,就是神掌權的圖畫。地上的掌權似乎沒有描寫太多,但我們看見的,這裡只見神的恩典,只見神自己,只看見神的審判完畢,神就有恩典出來。這是說到神插手在世界的事上,是直接的干預,是直接的顯出神的公義及慈愛,在地上彰顯出來。

神有公義及慈愛的性情,這裡有屬耶和華的子民,也有外邦人,例如埃及人、以東人,這些外邦人,都只得到荒涼及淒涼的結果(19),但信靠神的人,卻得到美好的供應(18)。當全世界以為可以得勝以色列,以為可以得到些甚麼好處時,他們要攻打以色列,他們以為一定會贏的,然而,神卻用大自然的方法,把他們滅絕,卻保守祂的子民(16),這是人想不到的結果,是神插手的結果。當神讓大自然掌管時,你看不到神的手,你以為神不干涉,然而神卻一直看顧保守神的子民,成為他們的保障。神的出手,是最後一秒鐘,是讓災禍到了極點時,才會出手,為何神在最後一秒鐘才出手呢?

以前的戰爭,無論是六日戰爭,或是其他的戰爭,神都保守以色列,讓他們得勝,這時,他們是否就會驕傲,就會倚靠自己的武力呢?當我們順利時,當我們還有能力時,我們會倚靠自己;但當我們無所倚靠時,我們才會想到倚靠神。這時神就可以出手。然而,當他們陷入困境時,他們知道,這些人是臨近判決谷嗎(14)?當這些世界的軍隊要攻打以色列時,他們從世界的觀點來,是一定成功的,然而,他們知道,他們這樣的成功,真實的情況是走近死亡,是走在死亡的路上嗎?

世上的人以為的成功,卻原來是步向死亡,因為沒有神同在的成功,世人努力的成功,最後的結果,就只是死亡而已。真正的成功,是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成功,祂最後說的話就是成了,這才是真正的成功。世人的成功,只是伴隨死亡的成功,這就如人不斷的賺錢,年青時以生命不斷的換取金錢,他成功了,然而,他最後還是要步向死亡,因為得不到救贖,因為得不到生命。這代表世人的成功,在成功在望時,卻原來是死路一條,這就是全世界圍攻以色列的後果。

人類的路,就是全世界圍攻以色列,攻打耶路撒冷的路,他們以為是成功在望,他們以為所走的路,是勝利的路,然而,這條勝利的路,卻只是死亡之路,是走向了判決谷,但他們卻不知道。原來他們看到的,是事業的成功,是事工的成功,但這種成功,原來是導向死亡的。真正的成功,應是生命的成功,而不是事工的成功,生命的成功,只有十字架的道路才是真正的生命成功;其他的路,都只是世界的路,都只是死亡的路。

原來全世界的人,所走的路,都是死亡的路,然而他們卻看似是邁向成功,以為一定會得勝的。當人正在行一條以為得勝的路時,神卻出手,讓他們知道,原來他們以為的得勝,是以生命的代價得到的,他們最終的結局,只是死亡。全世界圍攻以色列,這全世界是代表犯罪而沒有得救的人,當然也不是得勝的人。這些人代表巴別塔的力量,代表人類要對抗神,於是神就出手干預他們。今天我們走的路,只有兩條,一條是順服神的道路,另一條就是敵擋神的路,如此而已。

參孫是一個兼具成功及失敗的代表作,他一方面成功,另一方面也是失敗;他的成功,是促成他的死亡的,他是在死亡中成功的人。原來他的事工是成功的,但他的生命是失敗的。他沒有走生命之路,他走的是恩賜的路,他在恩賜上的事工是成功的,但他在生命的事工上是失敗的;而且他的失敗,導致他的死亡,他是走在一條死亡的路上。雖然他似乎成功,他似乎有無比恩賜,是力拔山兮之力量,然而他卻在成功的同時,又走向死亡之路,這就是世人的光景,是最後的結局中,我們看到的光景。

那以色列人呢?這是經過七年大災難的以色列人,他們生命若成熟,他們若預備好他們的心,他們就應相信神的拯救,這時,他們對世界而言是無所倚靠,他們所倚靠的,已經不是武器,不是其他,乃是耶和華。然而,耶和華的出手,常常是最後一分鐘才出現的(16)。為何最後一分鐘呢?這就代表神覺得苦難是寶貴的,它給我們的磨練是愈久愈寶貴;等到最後一分鐘,這比先前更沒有倚靠,就更會學習投靠神,會讓信心加倍增長。例如哈曼的故事中,末底改雖然有功,但亞哈隨魯王卻不記功,等到最後一秒鐘,神才出手,這就是訓練我們倚靠神的心。也可見苦難的用處,是愈經苦難,愈會倚靠神的。

一般的苦難,可能還是不能讓我們經歷神太深,例如瘟疫出來,若不是嚴重,人還不會倚靠神;若是嚴重,人才會更加緊緊的倚靠神。原來人是非等到一切的辦法都沒有時,才會學習倚靠神,才會懂得完全倚靠神的。無論是約沙法、是希西家,面臨大敵時,他們等到自己都沒有辦法時,才會完全倚靠神,這是人們的慣常性格。這就是神為何最後一秒鐘才出手之故,因為這時,人才會懂得完全倚靠神,也才明白這是靠神的恩典,而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成就的。雅各也是如此,當他還有一條腿,當他還有很多的辦法時,他是不會完全倚靠神的,但當他最後的一條腿都瘸了後,他才會曉得完全倚靠神。而當一個人完全倚靠神時,他就一定會成功的。

原來真正的成功,是完全倚靠神的人,就這麼簡單!然而,所謂完全倚靠神,就是完全不用自己的辦法,就是要把自己完全交託給神,這才是真正的完全。雅各當初是又倚靠神、又倚靠自己的(創卅二),但到了創卅三時,他就真的是完全倚靠神,而沒有一絲一毫倚靠自己了;因為這是神在最後一個晚上,作工在他身上的結果。

當神出手後,該得恩典的人,就會得恩典,而該定罪的人,就會定罪,這就是這一章的結局。真正的和平安康,不是世上的人所能提供的,乃是神掌權後,才可以得到的。不只千禧年的時候才可以得到和平的生活,那時有兩種和平安康,一是心境的和平安康,二是外面環境的和平安康;但現在呢?我們還未在千禧年中,可以安康嗎?這時我們的安康,外面的環境是不可能的,但裡面的心境,若我們是倚靠神的,是走神的路的人,那我們的心境是安康的。這時,無論外面的環境如何,無論你遭遇多少人的攻擊,多少瘟疫的存在,這都不成為你的問題,你的心境是千禧年的心境,那就可以享受神給的恩典,就得到和平康泰的喜樂。

約珥書是從蝗蟲的大災難開始,到最後的千禧年,是從荒涼到伊甸的代表。為何可以從災難到伊甸呢?原來苦難是要煉淨我們的生命,讓我們能完全倚靠神,如此,我們就可以在苦難中,進入到裡面的千禧年,從荒年中進入到裡面的豐年,這是神的心意,是神興起苦難的目的。因為在平時,我們是不會走十字架的道路,是不願意捨己的;平時我們的己是大的,等到災難來到時,我們才懂得完全倚靠神,這時我們才可以得生命及福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