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

晨更分享:士九1-21



2015/11/28      作王的問題         samedi          9:1-21

基甸死後,人又沒有領袖了。基甸雖然沒有說要帶領他們,但至少基甸在的時候,國中太平四十年,這就表示基甸雖然沒有答應作王,但別人也已經把他當作王,是別人心中的王了。作王不一定是名義上的作王,若一個人有領袖的內涵,他不必有領袖的職分,他自然就可以成為領袖,別人就會跟隨他的。這是實質的作王,是不需要有職分的,這是從一方面來看的。然而,另一方面來看,人也希望有實質的領袖出來帶領的,因為人總是要看得見的領袖,才能安心的。基甸在的時候,雖然基甸自己說不作王,但眾人已經把他當作王來尊敬他的,也企盼有人出來作王很久了。這就做成亞比米勒為何一出來,就可以被擁立為王的原因之一,因為人一直盼望基甸作王,但他不作;到了後來,他兒子一出來,人就自然立他為王了。

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成為給人恩典的王者,而不是要成為屬世的王而已。屬靈的王,是自然形成的,是不必自立為王的。而屬世的王,卻是要自立為王,要用權、用暴力、用親情、用金錢、用關係…等等去奪取的;而且還加上了殺戳的暴力,是很可怕的。世上的王所要的是權,是要自己得益,而要別人投在自己的蔭下(15),但自然的作王,屬靈的王,是注重供奉神和尊重人,是注重結甜美的果子,是注重使神和人喜樂的新酒(9-13)。屬靈的王,是為人而服務,是為神而作工,這就是王者的身份;而屬世的王,只是為己的利益而已。

今天我們要作王嗎?亞比米勒想作王,而基甸不想作王,到底誰對誰錯呢?亞比米勒想作的,是屬世的王,而基甸不想作的,其實是屬靈的王、或是屬靈的責任。那到底我們正確的態度,應是如何呢?第一,這世界是需要王的,而真正的王,應是神自己。然而,神是要透過一個順服的人去作王的,若能找得到如大衛、早期的所羅門的人作王,那神就可以透過他們而作王了。第二,世界的人,不習慣只有看不見的神作王,而希望實質上看得到的王,出來帶領他們的。也就是說,人是要被帶領的、人是需要有領袖的。既然這世界的人,是需要領袖、需要有王,那下一步的關鍵,就要有好的王出來作帶領了。若沒有好的王來作帶領,那人就跟著壞的王一同敗壞了。這就是亞比米勒出來作王的結果:到了最後,亞比米勒及示劍人只有互相攻擊,而兩者都到了悲慘的結果而已。

因此,我們要了解,這世界是需要王的,而好的王是世界所需要的。若好的人不出來,讓壞的人作王的話,那是基甸的失職了。因為若基甸能成為以神的話教導他們的人,成為他們好的王,那就沒有亞比米勒的這種事會出來了。這裡約坦說了一個比喻,這個比喻是有四種的樹,一是橄欖樹,二是無花果樹,三是葡萄樹,它們三顆樹所說的話,大都是以服事神及服事人為主的。也就是說,它們的心態是對的,他們不是想用權管理別人,乃是用愛供應人。這種人的心態是對的,他們若能成為眾人的王,應是對眾人有益的。然而,他們卻不願意成為王,不願意有這位分。因為覺得不應飄颻在眾樹之上也(9-13),然而他們的觀念,只對了一半:他們為神為人的心態是對的,但不願意作王是錯的。一個有資格作王的人,是要更進一步謙卑,成為眾人的僕人,服事神及服事人,這是屬靈的王的條件。

屬世之王,是以權來操控的,因此,這確是飄颻在眾樹之上的。然而,屬靈的王呢?卻是在眾樹之下,成為眾樹的僕人的。這就是另一種不同的觀念:就是我們不是搶著作屬世之王,乃是要搶著作屬靈之王才對。當一個人有王者的本質,有供奉神和尊重人的能力,有使神和人喜樂的新酒,有結出甜美的果子的本領時;他就應更加謙卑自己,成為眾人的領袖;目的不是為己,乃是為了眾人得更多的福。世上的王的用權,是為了自己,是以金錢、暴力、權位、詭詐…等去轄制人;但屬靈的王卻是用愛去使人服於神的權下。屬世的王把人帶到自己的蔭下(15)(其實荊棘那有甚麼蔭呢),但屬靈的王卻是把人帶到神的蔭下。惟有神的蔭才是真的避難所;而人的蔭是不能讓人得安穩的。荊棘的蔭,一方面是很微小的蔭,另一方面若我們躲到它的蔭下時,可能還會被荊棘刺傷呢!

因此,若我們選世上的人、屬世的人作王,那結果就等於選荊棘作王了。屬世的人作王,表面上似乎可以讓人在他的蔭下得以庛護,其實當我們到他的蔭下時,還會賠上被刺傷的危險呢。惟有讓一個屬靈的人作王,把我們帶到神的面前,如此才是我們的益處呢!因為沒有一棵樹的蔭,是比得上神的蔭的,我們不能把人帶到自己的蔭下,而要把人帶到神的蔭下,這才是作王者的責任。

那麼,基甸推辭不願意作王,而亞比米勒搶著作王,我們應該如何作,才合乎神的旨意呢?我們不要搶著作屬世的王,我們乃要搶著作屬靈的王。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說,屬靈的王也不是搶著做的,乃是每一個屬靈的人的責任。同時,不是你說要做就可以做的,是要捨己及有犧牲的心志的人,才可以做的。屬靈的王是要作眾人的僕人,也要有能供應給別人的東西,才可以作王的。因此,我們的第一步,是要有供奉神和尊重人的油,我們的心態是要服事神及服事人的;我們的生命是要成熟的。如此的人,才有資格成為王,才可以把人帶到神的面前的。若我們沒有這種特質時,我們應求神給我們,有足夠的生命,能把好處分給眾人,這才是我們正確的態度。

因此,既然人是需要有王的,而當一個有屬靈的生命,能夠成為別人的王的人存在時,這人就不應推辭,就應在神的幫助下,謙卑地成為眾人的僕人,成為屬靈的王,使人得到屬靈的福。凡是世上屬世的王,沒有一人可以真正帶給人平安及喜樂的,惟有屬靈的王,按著神的心意把人帶到神的面前,這才是眾人的福,這是我們要爭取的。

因此,作王一方面不是搶來的,不是用金錢、用屬世的方法去搶來的。但另一方面,一個屬靈的人亦應「搶著」去幫助人,去把人帶到神的蔭下,這就是另一種搶著為王的動作,是為了別人的益處,不是為自己的益處。搶著為王,是搶著成為別人的僕人,因為凡願為首的,就必作眾人的僕人。然而,我們其實對作僕人這樣的教訓是不明白的,因為我們對作王所有的觀念,就是要用權去管轄人,而不是用愛去幫助人。若我們有神給的愛,就是加上公義的愛,就必能幫助人,把人帶到神那裡去的。作王的任務,就是把人帶到神的面前,讓神成為他的王,這是作王的任務。若一個作王的人,只是把人帶到他自己的蔭下,而不是帶到神的蔭下,那他就不配作王了。

   荊棘的作王,可以代表屬世的王。屬世的王,第一他是沒有果子的,他不是可以供奉神及人的,他不是可以使神和人喜樂的,他是一無所有的。連它的蔭,也不是真的蔭,是小的蔭。第二,他有的是刺,是傷人的刺,是用權用暴力來轄制人的。同時,在它的裡面,還會有平時看不到的火出來的(15)。這就代表屬世的王,他們的方法是暴力,是殘酷,是用權。而屬靈的王呢?是對神對人都能使之喜樂的,是供奉神和尊重人的,這就是屬靈的王與屬世的王的不同了。而屬靈的王不必膏立,他自然成為王的。

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士六1-24



2015/11/22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dimanche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士六1-24
這一章又是一個新的開始了。以色列人得勝過後,卻沒有把得勝的生命,放在他們中間。他們經歷過神的恩典,但卻不能保持神的恩典,不能讓他們的生命成熟,這就做成了不斷的循環了。今天我們若對神的事有更多的了解後,我們就不能只是把知識存在腦中,乃是把神的話語存在心中,成為我們的經驗、我們的生命。如此才真是有用,才可以拿出來用的。若我們所有的,只是知識而不是生命;只是過去的神,而不是現在的神,那我們永遠都只能在外面中得勝,而不能把外面的得勝,變成我們裡面的得勝的。當他們經歷了耶和華如此大的恩典時,他們的領袖死亡後,他們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;這就是他們學不會功課,不能把經歷變成他們的生命,就永遠落在失敗及軟弱中了。

然而我們該如何得生命呢?以基甸為例,他是有神的歷史在他的腦中的人(13),他把列祖的教訓存記在心,但這只是第一步。他似乎不懂得現在神的作為,他不能把過去的神的作為,放在現今的生活中。他有知識,他有神過去的作為,但他不覺得神的同在,也不覺得神可以在現今依然會恩待他們。這就是基甸起初的問題,也常是我們的問題。以色列人不能把神的話語,成為他們的依靠,而只能成為他們的故事;故事只是別人的、是過去的。若是如此,於是他們就不能享受神的同在,也不能得到神的恩典了。

他們所看到的,是過去的神,雖然神也有奇妙的作為,但他們覺得神現在已經沒有這奇妙的作為了;他們覺得神已經丟棄他們了,這是他們的想法。其實不是神丟棄他們,而是他們丟棄神;但他們卻把責任丟給神。這也常是我們的光景:我們在遭遇不好的事時,不覺得是自己的責任,只覺得是神的丟棄而質問神,認為神不照顧我們。然而我們應知道,神的恩典,是因著我們對他的心而出來的。若我們對神沒有一個敬畏的心,我們拜其他的偶像,那就不能得神的恩典了。這時,是我們的責任,而不是神丟棄我們。我們遇到不好的事時,第一要檢討的,乃是我們的責任,尤其是我們與神的關係如何,這才是最重要的一點。

當以色列人遇到不好的環境時,他們只懂得一樣事情,就是呼求耶和華(6)。而他們呼求耶和華的內容,聖經雖然沒有寫出來;但一定只是希望神拯救他們而已。他們有了問題,不去問問題之因,而只求解決這問題之法。其實探討產生問題之因,比解決問題的本身是更重要的。若以色列人知道了他們問題產生的原因,而能把問題之因去除,那才是永久之計。可惜他們所求所要的,只是暫時的解決,而不是永久之因之去除,這就做成這惡性循環的發生了。

而這一次神也特別差遣先知到以色列人那裡,對他們說話,說出他們遭遇難處之原因,乃是因為他們不聽從神的話(10)。這就是他們遭遇難處的原因,必須把這原因去除,他們才會有安寧的日子的。因此,不是把問題解決就好,乃是把問題產生的原因去除,才是真正的幫助。然而以色列人不懂這些,他們只看得到屬世的原因,而看不到屬靈的原因。人只是想得屬世的益處,卻不知道屬世的益處,是連於屬靈的原因的。若一個人敬畏神,神就會賜福給他,他就可以得到不只屬靈的益處,而且是屬世的益處了。
神一方面告訴他們真正的原因,另一方面也興起一個士師來幫助他們。前者是治本的方法,後者則是治標的方法;神不只是要治標,還要加上治本。可惜的是人只看重治標,而不是看重治本的。這就是他們不斷犯錯的原因,因為他們看不到自己真正的問題,而只看得到表面的問題也。因此,興起士師只能治本,而聽從神的話,離棄偶像,這才是真正長治久安的方法呢!

神為何要揀選基甸呢?基甸有何特徵呢?第一,他是一個把神的話藏在心中的人。他記得神的作為,也記得神在列祖中的作為,知道神的作為是奇妙的(13),只是他不知道為何現在神好像不與他們同在了。他是心中有神的人,只是有很多的不明白而已。同時,他也是願意接納對方的話的人,他雖然覺得自己是不配的,他在理智上通不過的事,卻仍是在行動上表明他對神的奉獻之心。原來他還是知道有神的,他還是要奉獻給神的;這就是他的信心。原來信心不一定要通過我們的理智的,信心是雖然通不過我的理智,但我仍是要接受,甚至仍是要奉獻;把我的不足,交在神的手中,由祂來主導,這就是基甸的信心。他的信心是有行動的,他本來是不足的,他本來是有不明白的;但他雖然不明白,他仍是要奉獻,他仍是要敬畏神,就是這樣的心志,讓神揀選了他。

因此,神揀選他的原因,第一是他有神的話,第二是他有一個順服的心,也有一個主動作在神身上的心。在這樣的困難的境況中,他要把一隻山羊羔,一伊法細麵,作成湯及祭品,其實是不容易的。因為他們的糧食是不夠的,是給米甸人擄掠的。然而,在不夠中他沒有吝嗇,他還是把神擺第一,這就代表他其實是有信心的。當神顯現給他看時,他就因神而有了信心。後來他知道這是耶和華後,他就覺得自己會死了(22-23),這也是一個敬畏神的人的反應。由此也可以知道,他蒙神揀選之因,是他把神的話及神的作為存記在心,而他也願意存敬畏的心對待神,也願意把神擺第一。先求神的國、神的義,在自己窮乏時,仍然不吝嗇對神的奉獻,這代表對神的愛。是這種人,才可以蒙神的揀選,才可以成為以色列人的士師的。

同時,當神揀選基甸時,他說: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?我家在瑪拿西支派中,是至貧窮的,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(15)。這一方面似乎是退縮,但也是代表他的謙卑。神所使用的人,是一個謙卑的人,因為一個謙卑的人,才懂得倚靠神的能力。我們之所之能贏,不是因為我們有能力,而是神的能力。然而,謙卑就是能力,神說:你靠著這能力去拯救(14)。甚麼是這能力呢?若一個人能謙卑、能倚靠神,這就是能力。因為能力只是從神而來的,若我們知道而倚靠神,能力就得以出來了。

因此,基甸是一個有神的話的人,也是一個有預備的人(11)。他是謙卑、敬畏神,把神擺首位的人,他也順服神,在極窮之時,還要奉獻給神。這樣的人,在當時是不容易找得到的。因此,神揀選了他,讓他成為以色列人的士師。

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

晨更分享:士3:12-31



2015/11/17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mardi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3:12-31

這一段是說到士師以笏的故事。他是當以色列人被摩押王伊磯倫強盛,攻擊以色列人時,神興起他來擊殺伊磯倫王的。他有點如我們古代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,但荊軻是失敗的人,而他是成功的人。因為他有神的幫助,他倚靠神,而且因神而得到智慧。雖然我們看到的,是以笏的整個故事,似乎看不到神的幫助,但背後是神主導這件事的。每一個士師,所用的武器都是不同的,有的是用劍、有的是用趕牛的棍子,有的是用驢腮骨,有的是用磨石,都是不同的武器。因為他們能用的正式武器不多,然而不是武器的問題,而是神的恩典的問題。若神的恩典同在,就不管用甚麼武器,都可以把人殺死的。因此,當我們能完成一件事時,我們之所以成功,不是因為我們用甚麼武器,乃是因為神的恩典、神的幫助,這才是真正成功之因。

原來我們所用的武器是甚麼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神是我們的武器、神是我們的倚靠。我們的武器,是神的恩典及憐憫,若有神的恩典及憐憫,則我們用甚麼武器都不要緊,因為最要緊的,不是武器的本身,乃是神所預備的環境。就如以笏這裡所面臨的環境,是一個以寡敵眾的環境,是一個以卵擊石的環境。若不是神把整個環境都配合了,使王主動的說:迴避吧,那以笏就不是如此容易就下手,也不會如此順利,在下手後可以逃走了。而另一方面,我們看到以笏可以自製武器,這也是不簡單的,表示他是一個有能力的人,是在艱難的環境中,可以成功的人。

故此我們在世上雖然有我們所倚靠的,無論是武器,是我們的勞力,我們的知識等,這都不是最重要的。重要的乃是神的恩典,神的憐憫,這才是我們成功的途徑。就如但以理一樣,他立了志後,本是一個很艱難的環境,因為他是沒有本錢可以不吃王的飲食的。然而,神卻給他恩典及憐憫,這就是他可以行出這件看似不可行的事的重要原因。我們今天固然要努力,也固然要有智慧,但更重要的,乃是要倚靠神的恩典。

從以笏這件事來看,我們第一看得到以笏的智慧、以笏的鎮定、以笏的不慌不忙、不徐不疾;他行事是有分寸的。但另一方面,我們更要看神在背後的幫助。若不是神的幫助、神的恩典、神的配合,人雖然有了這一切,有了勇力及智慧,還是會失敗的。這就是荊軻的例子所表現的,他因為不是信神的人,他雖然有努力,也有智慧及機會,但他卻失敗了,因為他沒有神的幫助。那時的秦王,其實也只有一把劍,其他的侍衛是沒有劍的,以荊軻的武術,本可以把秦王刺死的,然而因著沒有神的幫助,這個對比就明顯地不同了。因此,我們不只要看得到以笏的智慧及勇力,更要看得到神的憐憫。這就是我們要學習,用屬靈的眼光去看一件事,如此我們會從我們的環境中,更多地看出神的恩典及保守的。

然而,以色列人雖然哀求士師,但他們卻不能從士師中得到屬靈的益處,他們頂多只能從士師中得到屬世的益處而已,這是他們經過了這些循環後,還是沒有得到益處的原因。神興起士師,當我們讀士師記時,我們或許也注意這些士師的功績,也注意他們殺了多少人等。然而我們更應注意的,是神在背後的心意,神不只希望他們從敵人的手中得拯救,更希望他們從這些事件中,學習到仰望神及倚靠神,這才是長治久安的源頭。但當我們讀完士師記後,我們發現以色列人沒有從士師中得益,我們沒有發現以色列人得到屬靈的益處。因為每一次士師走後,他們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了(4:1)。如此的話,一次的成功,又有何用呢?若人只是利用士師的武力,利用士師的屬世益處的話,那即使士師可以殺死所有的敵人,士師死後,以色列人還是會失敗的。因為敵人是殺不光的,不是要把敵人殺光而已,更是要加上一個倚靠神的心,這才是真正能安居樂業的原因。

當士師成功後,我們是應該慶祝的;但若士師走後,以色列人仍是失敗的話,那士師的成功,只是暫時的,那就沒有永恆的價值了。今天我們所做的事,可以是成功的,也可以是失敗的;但成功不是我們最終的目標,能夠把成功帶入永恆的,那才是我們的目標。當以色列人只注重屬世的利益,只為了他們目前的生活而著急時,那他們是很難把眼光放在將來的天上的。當然目前有困難,而且是生活上的困難,那是需要解決的。然而,只解決這些生活問題的本身,而沒有解決困難產生的原因的話,那只是治標而不治本而已。若標的問題解決了,但本的問題沒有解決的話,那就產生士師死後,以色列人的困難就再出現了。

因此,真正要解決的困難,是以色列人沒有遵行神的話去行,也沒有離棄他們的偶像,然後神才會讓這些敵人興起的。當我們能察覺我們失敗之因,而回到神的面前時,我們才可以得到長遠的安居的。士師解決了屬世的問題,但卻解決不了屬靈的問題,這就是士師記的光景,是人的方法及想法的偏差,就導致他們不能長久解決真正的問題了。

以笏也是拯救者(15),但他所作的拯救工作,也不是把以色列人從屬靈的墮落中挽回來,而只能從仇敵手中挽回來。一個拯救者的工作,是應把人從屬靈的墮落中挽回來,這才是拯救者的目標。若只是把以色列人從仇敵手中挽回來,那不是解決問題的原因,這是不夠的。惟有耶穌是把我們的所有問題都解決了,也加給我們足夠的力量,以回到神的面前,這才是最後及最好的道路。

以笏是一個有信心、有智慧、有倚靠神的人。他在王面前宣告神的名,他作事是不慌不忙的。他殺死了王後,並不因此而緊張,也不是馬上逃走,他乃是把門關上,這一個小動作,就使他不只安然逃出,還可以再召集人來,把摩押人打敗了。殺了一個王,只是一個開始,他不以一時的成就為滿足,乃是以長久的勝利為滿足。因此,他所做的,是一步一步來,直到可以把敵人都消滅為止的。我們作事,也當學習以笏,他是有條不紊的人,也是一個細心的人。基督徒應該有這樣的細心,會在各方面來思想:對神他是全然的倚靠,對人他也有細心的策劃,想到每一個大小的關節,而一樣一樣的處理,這是我們應學習的榜樣。

以笏當初來到王的面前時,似乎以色列人沒有要他去把王刺殺的,只是要他獻禮物給王而已(15);那就代表是他自己抓住機會,自己把任務擔當的。而當他第一次任務成功,且全身而逃走後(26),他的成功,又帶來了另一次的成功;就是他號召以色列人去打仗,再把摩押人殺了及制服了(29)。這是他兩次的成功,他兩次成功,都是主動的,第一次是利用機會,主動去刺殺王。第二次也是利用成功的機會,主動召集以色列人,去乘勝追擊,就把敵人滅絕了。我們以為有第一次的成功,就自然會有第二次的成功,這是理所當然的。事實上卻不是這樣的,有些人的成功,不會帶來第二次的成功,反會帶來以後的失敗的;因為我們第一次成功後,有時就心高氣傲、有時就放棄了,於是就做成下次的失敗了。但以笏的成功,是帶來之後的成功的。以笏是從成功中再次成功,是正確的道路,是我們要走的路,也是我們要學習的功課。

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

晨更分享:士1:1-21



2015/11/12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jeudi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士一:1-21

這是士師記的開始,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了。這時,他們已經進入了迦南,但迦南仍然有一些民族,他們是不能趕出去的。他們是憑信心作了分地的動作,但真正得到地的,不只是應許,還要加上人的願意、人的努力、人的倚靠神,才可以成功的。而以色列人在約書亞死後,失去了一個屬靈的領袖,因此他們來到神面前求問耶和華(1),這是對的行為。他們所求問神的內容,有幾個重點:第一,他們知道他們是要去攻擊迦南人的,他們不能坐在那裡,讓敵人圍繞四圍,而沒有動作的。第二,他們雖然已進入迦南,也已經得到神的恩典,但他們仍要有自己的努力,再加上神的恩典,然後才能成功的。一方面靠恩典,一方面也要有人的努力。因此,他們是按照神的應許,在神的旨意下求問的。第三,他們的求問,雖然是按照神的旨意,但仍是加上了自己一些的隱藏的意見,這些意見,就是不必全體都上去,而只是一些人上去就好。因此,他們的問題,是在他們中間,誰先上去的問題;而不是問神,我們當如何奪取這些未得之地?他們是有設定一些條件及限定的。故此他們不是完全把自己交神手中,不是完全沒有自己的意思的。

原來我們求問神時,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意思加上去而不自知的。他們的問題中,似乎已經是很不錯的了,因為他們知道是要打仗的,他們也知道要靠神的,因此,他們就來到神的面前,去求問神。求問神本身是對的,因為他們需要神;故此他們的態度是對的。然而,他們應如何求問神,這就不是先問誰先上去的問題,而是應該問神,我們該怎辦,我們該如何上去的問題了。若問神誰先上去,就把一同上去的可能性否定了。雖然神也可能把之糾正過來,但神一般是按人所求的,去回應人的。當然,誰先上去,也不是錯的問題,神也回答了他們,是猶大先上去。一個先上去的人,可以成為別人的榜樣,若他們作得好,則後面的人也就作得好了。故此,神也會先揀選可以成為榜樣的人,讓人學習、讓人跟從的。若首先的人,不能成為別人的榜樣,那首先的人就成為別人的絆腳石了。但總是要有首先的人,誰願意成為第一個呢!這就是他們的問題。

猶大族沒有趕出平原的居民,這就成為後面的支派也不能趕出其他民族之開始了(19)。因此,作為一個開始的人,是需要有好的榜樣,然後後面的人,才會跟得好的。故第一個上去的,也確是很重要的人物。我們在教會中,不只需要第一個人,而且需要第一個人能有好的榜樣,如此才能萬眾一心,把整體的好見證活出來。

從這裡可以看得到,以色列人一方面是求問神的,這表示一方面他們倚靠神;但他們也不完全倚靠神。他們的禱告,一方面是求神,但另一方面也是加上了自己一點點的意思而不自知;此其一。第二,他們一方面倚靠神,連在山地的居民,也可以趕出了,但因著平原的居民有鐵車,他們就覺得難以攻打,於是他們就放棄繼續求問神了。他們雖然知道要盡自己的責任,但他們的責任是有選擇性的。容易的、或是覺得自己有能力去做的就去做,而難的就不去難而放棄了。他們知道要盡責,但卻不是完全倚靠神。當他們遇到困難時,他們不懂得求神,也不懂得要面對這些困難,而不敢面對,於是就做成他們日後的困難了。若他們山地的居民也可以趕出,為何平原的居民不能趕出呢?若平原的居民有鐵車,那他們有神,為何不再求問神,應否再攻擊他們呢?原來有時我們對自己某一些缺點,是願意克服的,但對另一些缺點,卻覺得不能克服。其實任何的難處,只要是倚靠神,就沒有不能克服的了。若山地的居民可以趕出,平原的居民為何不能趕出呢?這只是我們的懼怕,自我設限而已。

因此,他們第一次有求問神,但之後似乎就沒有再求問神了。他們碰到了鐵車,卻不求問神去對付之;他們成功了一大半,只有一點點的不成功,他們覺得不要緊,就成為日後失敗的原因了。他們盡了一半的責任,卻不能完成所有的責任,因為他們沒有繼續求問神也。因此,他們是半調子的信徒,既是相信神,但又不是完全倚靠神。他們有禱告,但卻沒有繼續禱告。他們完成了一半任務,就覺得滿足,沒有完全把敵人打敗,就放棄。這常是我們基督徒的光景:我們不是不禱告,我們不是不倚靠神,但我們不會繼續禱告,不是完全倚靠神。當我們有一點成功時,我們就不想持續下去,不想得到持續的成功,這是我們的軟弱,是需要求神幫助改變的。

還有就是俄陀聶所代表的,他所求的,不只是田,而且是水泉。田若沒有水泉,田是不一定有用的;但有了水泉,有田才有用的。因此,他所求的,就不只是田,而更是水泉了。這代表他的眼光是長遠的。他不只是滿足於現在的光景,他是要求永遠的安全。他現在雖然得到了一個太太,作為他的獎賞;故現在他是喜樂的。然而他不只是滿足於現在的喜樂,他的眼光是看長遠的。因此,今天我們的眼光,也應是看長遠的,不是滿足於目前就可以的。他也是有智慧的,因為他知道,得了一塊田是福,但若沒有另外的福就是水泉,那前面的福,就不會成為福,就得不到前面的福了。因此,一個福得到了,有時還需要伴隨另一個福,前面的福才可以顯出它的福來的。

而猶大呢?他們因為能趕出了山地的居民(19),就覺得滿足了,他們覺得已經作了一些事了,至少目前還可以生活;就不馬上再倚靠神,而把平原的居民也趕出(19)。他們看的是現在,而不是將來;他們看到了鐵車,而看不到神。然而,他們能趕出山地的居民,也不是靠神自己的能力嗎(19)?他們為何不想到繼續倚靠神,一鼓作氣把所有的迦南居民都趕出去呢!如此才是長住久安之保證呢。因此,一個有眼光的人,不只是滿足於現況,不只是一時的成功,不只是一時的靠神,乃是不斷倚靠神,不斷的來到神的面前,有屬靈的眼光,看得更長遠的將來,這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。

從這段聖經來看,以色列人是既倚靠神,又不是完全倚靠神的人。他們有禱告,但卻沒有持續禱告。他們有求問神誰先上去,但求問了這個禱告後,就看不到繼續的求問了。例如,當猶大趕不了平原的居民時,他們不應停止下去,而應求問神:我們該怎麼辦?若能如此求問,那神一定有路給他們的。若他們肯做更多,神一定與他們同在,一定會幫助他們,把所有迦南人都趕出去的;因為這是神當初的旨意也。然而人若不覺得可以靠神而完成任務,也不覺得需要加上自己的努力,就不能完成神所託付的任務了。我們不要作半調子的基督徒,一方面倚靠神,另一方面又怕難而不敢面對,這就成為我們失敗的原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