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

晨更分享:但四:28-37


2012/8/29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mercredi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但四28-37

尼布甲尼撒王的事到此為止,他的結束,在聖經而言,是美的;因為最終他認識了神,而且看起來是謙卑的。不只是認識神,而且把之成為自己的生命,這才是真的認識。因此,尼布甲尼撒王的改變,從第一章到第四章,其實可以代表神作工在一個驕傲的王身上的作為。神把一個驕傲的王,改變成一個謙卑的王,這個過程是值得我們思想的。神讓尼王有機會遇到但以理及其三友,讓尼王不斷看到神跡,但最初這些外在的神跡,不能改變他,直到最後作在他身上的神跡(苦難),才真的改變了他,使他謙卑下來,完成了神的工作。於是此後在但以理書中,就不再提到他了,因為神的工作,已成功在他身上完成了。

當一個人能謙卑時,他才是真的有生命;而若一個人驕傲時,他即使是認識神,他的認識也只是知識而已,而不能成為他的生命。從尼布甲尼撒最後所說的話中,我們就看見了他的謙卑,他不只認識了神,而且也成為他的生命了。若我們比較尼布甲尼撒以前兩次所說的話(47;三:28-29),我們就發現,尼王以前所說的話,都不把但以理、沙得拉、米煞、亞伯尼歌所信的神,作為自己的神。他都只是說,這是他們的神,而不是自己的神。雖然他那時也認識到神應是至高之神,是萬王之主,又是顯明奧秘事的;然而他還不把之作為自己的神。直到這一次,他才說他稱頌至高者,讚美尊敬活到永遠的神,因為祂所作的全都誠實…。比較起來,他不再稱耶和華為別人的神,而是把之作為自己的神了。同時,祂也認識到神的作為,是作在自己身上的神,而不只是作在別人身上的神,或只是行一個神跡的神而已。

不只如此,尼布甲尼撒前兩次所說的話,雖然是口中有神,但其實他也同時有他的驕傲。也就是說,他雖然認識了神,但他也同時高舉了他的驕傲;因為他仍以自己的命令為至高(參二48;三:39)。神雖然是神,但我尼布甲尼撒也是王;我可以知道神,但我仍是作王的。因此,他在第二、三章說話時的心態,仍是驕傲的。然而,到了第四章時,他最後的說話,是自心中出來的。這時他並沒有降旨給國人,只是說出自己經過苦難後的心得。他好像是向人的宣告,也似是向神的禱告。更重要的,他這時說話的心態,是謙卑的,而不像前兩次所說的話,那時他的心態仍是驕傲的。類似的話,以前是有神也有己,而現在是有神而捨己了。他變成一個謙卑的人,這是神作工在他身上的結果。

從世人的角度來看,尼布甲尼撒王是有驕傲的本錢的,因為他確是有極大的權柄;因此,從世人的角度來看,他是可以驕傲的。然而,神不喜歡驕傲的人,因為神認為尼王是一個可以作工的人,祂就作工在他身上,使他改變。而神作在他身上的工,也是成功的。今天我們都是驕傲的人,而且一般是沒有驕傲的本錢,但我們仍是要驕傲的;因為驕傲常是我們的性格也。而神卻要作工在驕傲的人身上,盼望我們能從尼布甲尼撒王的身上,看到神如何作工,也願意我們讓神作王,使我們都可以成為謙卑的人。

尼布甲尼撒王是神給他的恩典,讓他可以有機會遇到但以理等四人,也有機會見到神的奇妙作為。然而,前兩次的神跡,沒有辦法讓尼布甲尼撒王有生命的改變,而只能讓他有知識的改變而已。當但以理能解別人不能解的夢時,他是很驚訝的,他甚至可以向但以理下拜(46),也明白但以理的神,是萬神之神,萬王之主。然而,當他認識神是萬王之主時,而且他又曾經下拜但以理時,他卻仍沒有真的把耶和華作為生活中的萬神之神、萬王之主。他馬上就造了一個金像(三:1),要叫人拜這金像。同時,他把金銀銅鐵泥的像,變成只有惟他獨尊的全金像,這是顯出他的自大及驕傲了。因此,他的知識,沒有進入到他的生命及生活中,他仍是以己為王的。這是第一次。

之後,他又看見了沙得拉等三人的見證,他也明白他們的神是真神,他也頒布命令,把自己先前的命令收回,而另外降旨,要人不能謗讟沙得拉、米煞、亞伯尼歌之神。這時他也在知識上認識了神,但也只是他們三人的神,而不是自己的神。因為他看到了神跡,但卻沒有讓神跡改變他的生命,因為這神跡是作在別人身上的,不是作在他身上的。因此,他的知識是有,但是生命卻沒有改變。因為這神跡沒有直接作在他身上,他不能在生命上有深刻的印象,不久就忘記了。

到了第四章時,神又啟示他這個夢,是說到他的遭遇了,這時就不只是在他身旁的事了,而是關乎他的生活生命的事了。當神啟示了這夢時,他又再次看到了神的能力,但他仍不會悔改,因為他仍只是把神的話,作為外掛式的話,沒有應用在他的身上。很多時對神的話,我們並不如此尊重,也不覺得如此實在。一個人對神的話的態度如何,就決定他的生命如何,此其一。第二,一個人是否把神的話,作在他自己的心中,成為生命;或是作在他的頭腦中,成為知識。這二者的不同,就影響到他的生命是否成長了。

若有人聽了神的話後,他把神的話放在他的腦中,而不是放在心上,以改變他的行為,並且謙卑下來;那神的話只會使他驕傲,而不是謙卑。但當一個人把神的話放在他的心中,並且能因著神的話而謙卑,那他的生命才會成長的。原來神的話聽多了,還可能是驕傲,而不是謙卑的。尼布甲尼撒看見了如此多的神跡,從第一章開始他就看到神跡了;然而,他仍是驕傲(參四30),那就表示這些神跡,只會助長他的驕傲,而不是助長他的謙卑。他看到了神的作為,卻仍是驕傲,因為這些神跡,並沒有作在他的身上,而只是作在別人身上。因此,神這一次就把神跡作在他的身上,神的管教就來了。而且神的管教沒有收手,而直接作在他身上了。

其實神也在等他十二個月,看他是否會悔改。然而,他沒有生命,就不會悔改了。神的話不能改變他,神就直接把神跡作在他身上了。惟有在神的管教中,在苦難時,人才容易看到自己的卑微,人才會尋求神。使人的生命改變的,很多時候是非苦難不可的,這是人的光景;尼布甲尼撒王也是如此。我們會想,那尼布甲尼撒王若在這十二個月內悔改呢?神會停止祂的作為嗎?神給他一個夢,一方面是要說到神的作為,另一方面也是提醒他,希望他悔改。但其實神也知道他不會悔改的,故此此異象就已經說了他的結果了。然而,他若悔改,或可以避開災難,但苦難其實是對他有益的。因為經過了苦難,他就完全改變了,他就成為一個真謙卑的人了。因此,有時神覺得我們遭遇苦難,我們的生命所得的好處,會比不遭遇苦難來得多的話,那神為了我們的好處,就會把苦難賜給我們了。而事實證明,這苦難確是對尼布甲尼撒王有很大的好處的。因為以前他沒有生命的改變,但這次是有了。因此,明顯地苦難是對他有用的;也會對很多基督徒有用的。

從尼王這次的宣告來看(34-37),他的詞句是很美的,除了向人宣告外,這也可視為他向神的禱告。從他的詞句來看,他確是真的懂得謙卑了,他確是認識了真神了。他說的這些話,是生命的表現,是從生命中出來的,而不是從知識中出來的了。他知道一切的權柄,是從神而來,今天他能有權柄,是神的恩典,而不是他的功勞。他是經過苦難後的生命,是謙卑的生命,是讚美的生命。因此,苦難不只沒有把他打倒,反而使他的生命更成熟了。我們也不要害怕遭遇苦難,因為當神把苦難給我們時,神也一定會把神自己給我們的。而尼王的事跡就到此為止,這表示神的工作,已在他身上劃下一個句號了,而且是一個很美的句號。我們是否也應讓神工作在我們身上,使我們成為謙卑的人,而劃下一個美好的句號呢?

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

晨更分享:但二31-49


2012/8/24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vendredi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但二31-49

一、神把問題及答案同時啟示了
這個謎面及謎底同時揭曉了。當神的啟示來到時,神不只是給我們問題,同時也給我們解決問題的答案的。然而,從人方面來看,人有時連問題是甚麼都不知道,只是從沒有謎面的問題中,去找謎底而已。若我們連謎面都不知道,則我們尋求人生問題的答案,很多時都是白作而徒勞無功的了。感謝神,神的啟示來到時,祂所給我們的是完全的,是包括正確的問題,以及正確的答案的。原來人不只是要找答案,而且還要找到正確的問題,我們所找到的答案,才是有意義的。人若連對的問題都找不到,那人活在世上,只是漫無目的之研究,漫無目的的生活而已。今天科學有很大的進步,但科學真的是知道人生的真正問題在那裡,然後才去找答案嗎?若我們假設的問題,不是人生真正需要的問題,那我們研究了半天,或許所找到的答案,也不是我們所需要的呢!

科學是假設一個問題,就是假設人類的生活進步了,方便了,舒服了,那人類就幸福了。然而,這假設是對的嗎?人類的問題,真的只是缺少方便,缺少知識而已嗎?若這不是人類的真正問題,那科學即使找得到了進步的答案,那也不是解決人類問題的答案的。因此,科學是進步了,也似乎解決了不少人生生活的難處,但科學是人類的答案嗎?我們生活進步了,但道德卻沒有因科學而進步,反而因著科技之升高,而使犯罪更猖獗而已。

科技之增加,沒有使道德同步進步,這就如這個大像一樣,當後面的銀、銅、鐵、是愈來愈有力之時,但其價值也比起金頭是愈來愈少了。科學似乎是愈來愈發達,人類似乎過得愈來愈舒服,但人類的道德卻愈來愈敗壞。因此,科學似乎不是從謎面著手,去找到謎底的;科學似乎是假設了一個不對的問題,然後去找答案的。然而,若問題本身就有問題,問題本身若不是人類想要解決的問題,那科學所找到的答案,就不是人生所真正需要的了。因此,科學是有答案,但這答案卻不是解決人類真正問題的答案。它可以解決人類某些的問題,但原來的問題、根本的問題,還是沒有解決,還是找不到答案也。惟有神把問題啟示,也把答案同時啟示出來,這才是人所需要的。

二、這異象的深意
這異象是先論到世上的國度,然後再啟示天上的國度;而人類的真正答案,是最後的石頭,而不是這些人工的金屬。這異象有一些特點:()世界如此大,但似乎神只論到以以色列為中心附近的世界而已,至於美洲,似乎沒有加入。一切的世界大事,似乎都在繞著以色列而出來。()前面四個國度,就是巴比倫、波斯瑪代、希臘、羅馬等,都是用金屬作的。這些金屬,無論是金、銀、銅、鐵,似乎都是要用人工方法提煉的。然而,最後的石頭,卻是天然的,卻不是人工作的。而人作的東西,最後都毀於天然的石頭中。因此,這世界若離開神,人以為靠人的力量,可以作成漂亮、堅硬、有價值、有能力的國度,但這都不能永存。只有從天降下的石頭,才可以存到永遠。這塊石頭,可以預表那房角石,可以預表耶穌的國度。只有神的國度,才是永遠的答案。人在找答案,人在努力,但無論是從最高價值的黃金,到最堅硬的鐵的能力,都不是這世上的國度的答案。最後所加上的半泥半鐵,就是民主加上政權,也不是最終的答案。人類最終的答案,是天上的國度,是基督作王的國度,而不是世上的人努力所建立的國度。
這世界曾試過不少的制度及理想,如資本主義、如共產主義、如馬列主義、如民主政權…但這些都只是如金頭、銀胸、銅腹、鐵腿、半鐵半泥的腳而已。這都是人建造的,各有優點,但也有缺點。惟有從天上來的石頭,不必人工造的,是從神而來的,那才是我們所需要的國度。這是這異象的啟示。因此,我們活於這世上,我們的盼望不是政權的改變,不是制度的改變,從民主變極權,或是從極權變民主,這都不是答案。真正的答案,是那天上來的石頭,不是人手所鑿出來的石頭,是人類瞧不起的石頭、是不起眼的石頭,是匠人所棄的石頭,然而這石頭才是人類的真正答案。

三、人類真正的答案
列國的強盛,只是暫時的,神的計劃不是列國,而是天上的國。是基督統治的國度。人們試著用人的方法,去建造更值錢,更有能力的國度;豈知人類嘗試的方法,所有人類的努力,都不是真正的答案。而人類想不到的,不起眼的那石頭,就是從天上降下來、非人手所鑿成的石頭,才是人類的真正答案。這對人類真是一大諷刺,因為人努力了半天,找了一大堆的答案,都不是真正的答案。因為人不知道問題在那裡,沒有對準人類的問題而去解答,於是建造了諸多國度,都不是人類的答案。整個人類的歷史,就是人類在尋找人生答案的歷史,可惜人的大前題就錯了,那就不會找得到真正的問題,更不會找得到真正的答案的。

原來人類的答案,是那石頭,而不是那些人工的、珍貴的金屬。石頭看起來不起眼,卻反而是最珍貴的、也是人類的答案。而但以理可以預表那石頭,因為他解答了尼布甲尼撒的難題,他裡頭有神的靈,因此,那金頭就要向這石頭俯伏下拜了(46)。這是預表式及象徵式的,是代表人類惟有向神下拜,才是人類的答案。金頭是代表了這像中最尊貴的,也是起頭的。然而,這起頭的、最尊貴的,要向有神同在的但以理下拜,這就代表神才是真正的王,基督才是人類問題的答案。

或有人說,為何但以理不拒絕尼布甲尼撒王的敬拜呢?我想,但以理是一個歸榮耀給神的人,他在說預言前,已清楚表明,他是沒有能力解夢的,能解夢的只有天上的神。因此,但以理是謙卑的,但以理不只不會把自己當作神,更會謙卑自己,隱藏自己的。而這一次尼布甲尼撤王向他下拜,為何他沒有拒絕呢?我想這是神故意在此向我們啟示,這時的但以理,是代表有神同在的人,是代表那從天上來的石頭,而那石頭是代表人類的答案、是代表基督。因此,但以理這時的身份,是代表神的。而尼布甲尼撒王,不是代表一般的人而已,更是代表世上的至大權柄的王。而這世上至大權的王,若向基督敬拜,這就代表了整個世界,向基督的敬拜了。這是世人的看見,基督當然不會拒絕世人的敬拜的,因為祂是配得人敬拜的。反而,但以理若逃避,反而代表基督的不配,這是不恰當的。布甲尼撒王的敬拜,也代表世上的最尊貴的金頭,也要向萬王之王基督下拜的;因為基督是人類的真正答案。

四、但以理不居功
但以理的成功,不只是個人的,而是整個教會的。他可以是教會明顯的代表者,但教會中有很多的同工,是默默的支持他的。他沒有忘記那些為他代禱的同工,他不因自己出峯頭而忘了隱藏的同工。別人看不到但以理三個朋友的功勞,但但以理清楚他們的代禱功效,因此,上陣的得多少,看守器皿的也得多少。他為三個朋友向王求職(49),是代表他不以己為最偉大者,他顧念到代禱者的功勞。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。

一般而言,當教會一個領袖成功時,很多時或多或少都會覺得自己了不起,是因為自己的能力、擺上、犧牲、奉獻、愛主、…等而成功的。於是我們很易會把其他同工的擺上及幫助、把他們的貢獻就抹殺了;這是很常有的事。然而但以理不是如此,他知道是整個同工團隊的功勞,而不只是他的功勞;他知道代禱者的功效,而不只是個人的成功。這個觀念是正確的,是我們所必須有的。領袖的成功,是整個教會的貢獻,而不只是一個人而已。作領袖的人成功後,不要忘記同工的功勞,不要忘記這是一個團隊的服事,如此才是一個成功的領袖。

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

晨更分享:但一:1-7


2012/8/20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lundi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但一:1-7

但以理書是猶大國準備滅亡前後,進入外邦世界的記載。其中因為有忠心事奉神的但以理,就成為外邦人的見證;也因著他,我們就得到啟示,知道神的心意,以及整個世界將來的走向。因著猶大國的滅亡,神的福音就可以開始在外邦國度中傳揚,使人可以得到福音,也使外邦世界得以看到耶和華的作為。因此,猶大國的滅亡,雖然是對猶大及以色列人的一個懲罰,但卻是神藉著他們,而向世人發出恩典的開始。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,就是神找到了幾個人,其中以但以理為主,成為神的見證人。神找到了一個忠心的人,可以在外邦人中成為美好的見證,在偶像崇拜的南國中,能找到幾個人,不向偶像屈身,不向外邦人讓步,情願死亡,也不願意作違背神的律法的事,這其實是很難得的事。可見神在歷世歷代中,也不斷地作揀選的工作,使祂的計劃不致於中斷。我們是否是神所揀選的器皿,能為神所用呢?

這時是第一次被擄,被擄後,但以理要面對不一樣的環境,他馬上面對一個完全外邦化的環境;那裡沒有聖殿,沒有祭司,沒有敬拜。只有屬世的言語,只有偶像的崇拜,只有外邦的神祇,他要怎麼辦呢?是要入鄉隨俗呢?是要堅持信仰呢?入鄉隨俗是比較容易的,而堅持信仰是難的,因為沒有好的環境,沒有了好的朋友,沒有聖殿,沒有祭司,他想要行出一條出路是難的,甚至是不可能的。然而,在這個環境中,既沒有聖殿,也沒有祭司;只有外邦人的神,只有外邦人的言語,這麼一個不好的環境,但以理卻「殺出了一條血路」來,成為最美好的見證,不只使當時的人,可以認識神,更幫助了後世成千上萬、無以計數的人。只因為他立了一個志,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,玷污自己而已(8)。因此,在絕望的環境中,我們可以殺出一條出路嗎?但以理是如何殺出來的呢?

當時的環境,完全是無神的環境,是外邦人的環境,所有的言語、所有的環境,全都是外邦的。但以理除了他的三個朋友外,幾乎沒有志同道合的人。他若不是與神的關係是好的,他絕對不會勝得過這個環境的。他可以立志走一條不一樣的道路,一定是神給他的啟示的,他一定是一個與神有相交、有默契的人,他才會如此有信心、有把握的走一條與世界背道而馳的路的。世界有計劃的栽培他,他可以走一條不一樣的路,而仍然可以走得出來嗎?世界提供他的方法,是正常的,是優越的,是每一個人都羡慕的,也是成功的必然之路。然而,在世界有計劃的提供一條成功之路後,你是否找到另一條成功之路呢?

今天這世界所走的路,都是要成功的。世界也有成功之路的方法,也會造就了不少成功的人才的。這世界的路,不是不可靠的路,不是達不到成功的路。當你肯定有這世界提供的成功之路時,你還會走別的路嗎?你還會敬酒不吃吃罰酒嗎?若這世界沒有提供你一條路,你自己走神的路,那是有可能的,因為你沒有辦法走世界的路了。然而,若這世界已提供了一條成功的路時,而且似乎是一定成功的路時,那你還會堅持,走一條只有信心才看得到的路、而肉眼是看不到成功的路嗎?這就是當時的但以理所面臨的考驗了。

但以理已經有別人為他所鋪好的成功之路了,但他不是不要成功,他要的是神跡的路,不是只有成功的路。他要的路,是有神同在的路,這樣的路,就不只是成功了,而更是神跡的路了;因為有神同在的路,就是神跡的路,就一定會有神跡的。而一條有神跡的路,就一定是成功的路來的。因此,他把成功的路,變成神跡的路,方法是把神加進去,把神加在生活中,而且是放在首位,如此的路,就是神跡的路,就一定是成功的路了。這世界有成功之路,但這世界卻沒有神跡之路;因為世界是沒有神的,沒有神的路,充其量只是成功之路(世上的成功),而不是神跡之路。但有神的路,不只是有神跡,而且是一定是成功的,而且這成功,不只是世上的成功,更是屬靈的成功的。我們能否把世界的成功之路,都變成神跡之路呢?

還有一點,但以理是把被動變成主動,別人為他安排了路,他不是被動的走上去,乃是主動地把別人安排好的美好的成功之路,成為他自己主動安排的神跡之路。他要為這路加上神跡,就是加上神去。他如此之要求,從人來看,是不合理的,是不可能的。因此,他第八節的要求,是非有神跡不可的路。若不是有神跡,他怎能把白開水及素菜(12)變成有營養的食物,而且還可以長胖呢?因此,他其實是勉強神來行神跡了,他其實是有神的話,有信心神要用神跡來幫助他了。他的主動,是主動接受挑戰,是主動要求神給他神跡,是主動把神加入他的整個生活中。因為除了神之外,沒有人可以讓他的決定,可以成功地達到世人所希望的目標的。他的主動,是大膽的,是有大信心的,是要求神跡的一個挑戰。我們是否也可以要求神在我們的生活中,加給我們神跡呢?若我們肯走在神的道路中,堅持不走世界的路,神跡就可以出來了。我們是否有一個心志,要走神跡之路,而不只是走成功之路呢?

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

晨更分享:林後十


2012/8/13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lundi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林後十

保羅是一個依照神的旨意而行的人,然而雖然如此,還是有很多人對他有意見。因此,不是一個照著神的話去行的人,就一定沒有人說話的。但我們卻不能因為如此,而不行神的道。這種人對保羅有意見,不是保羅的問題,乃是他們的問題。因此,保羅還是很耐心地解釋他的作法,目的還是讓別人可以了解保羅。當這些人對保羅不友善時,其實一個存有成見的人,看一個人是不順眼的,他會把白的看為黑的,他左看、右看、上看、下看,無論如何看,還是不順眼的。保羅在真理上是平衡的,他有公義及慈愛,有責備也有鼓勵,有誇口但也有謙卑(18),他是一個平衡的人。然而,這個平衡的屬靈偉人,在有成見的人眼中看到的,卻是一個矛盾的人。他們把平衡作為矛盾,這是因為成見而產生的。可見成見若存在,是可以把人毀掉的。人與人之間,若存在成見,這是很難的事。我們要避免成見的產生。

成見如何產生呢?這些誤會保羅的人,主要是質疑他的使徒職分,他們覺得他不是使徒,因此就不能責備他們,也沒有權柄去管理他們,他不應該多管閒事。他們對保羅之所以有成見,有幾個原因:第一他們覺得保羅說的是一套,作的是一套。保羅不在他們中間的時候是勇敢的(嚴厲的),但到了他們那裡的時候,卻是謙卑的(1)。因此,他們認為他根本是作賊心虛,不敢用神的權柄,只在背後說人的話,其實保羅是有愛也有公義,而他所表現的,是愛加上公義,才會使人覺得他是兩面人。第二,他們覺得保羅是憑血氣而行事,沒有在真理中而行(2)。其實保羅是憑神的能力,而不是憑自己的能力。他不是靠自己,乃是靠聖靈。他是在真理中責備人,而不是在血氣中逞強。第三,這些人以為自己是屬基督的(8),而別人卻是低他一等的。他們把自己的身份提高了,就覺得保羅的身份比不上他們,因此,保羅沒有資格去管他們。其實保羅的權柄是從神而來的。因保羅的權柄是要造就他們,而不是用來敗壞他們(8)。當這些人自以為有高的身份時,他們所做的,不是造就別人,乃是敗壞別人。他們是以自己的標準為標準(12),不是以神的真理為標準。他們是自以為是,自以為比別人強,他們是沒有真理的。第四,他們覺得保羅是越界去管理他們(13-14),他們覺得保羅多管閒事了,他沒有資格去管他們的。然而哥林多教會,是保羅建立起來的,因此,是神所量給他的地界,他當然有權及有責任去管哥林多教會。保羅不是因為有權而管,乃是因為有責任而管。他不只要管,而且是用愛去幫助教會。他更盼望哥林多教會可以將福音傳到教會以外的地方,讓福音可以遍傳天下。

因此,人與人之間的誤會是深的。保羅所做的事,都是按真理而行的;然而,他雖然按真理而行,但仍是受到人的攻擊。例如他用公義時,人們覺得他嚴厲;若他用慈愛時(1節的謙卑,就是慈愛的自然表現),人們又覺得他氣貌不揚(10),似乎沒有膽量。而他按真理而行時(2),人們卻又認為他是在血氣中行事(2-3)。然而保羅是用愛心、真理、加上責備;是使用權柄來造就人,而不是使用權柄來敗壞人的(8)。因此,一個全心全意遵守神的話的人,他對神、對人、對自己的良心,都是無可指責的。然而,還是會有人說話的;若你是保羅,你會如何對付這些人呢?可以不理他們嗎?因為我在神面前,是沒有作錯,那這些人是他們自己的問題,似乎不關我的事了。但保羅仍是寫信去勸勉他們,仍是要解釋這個衝突。原來人與人的關係,是如此重要的。不一定是我們的錯,只要是對方向我們懷怨,我們就應把獻祭的禮物放下,先與弟兄和好,然後再獻上禮物。我們應該儘量與眾人和睦,這是保羅的榜樣。

保羅不只是接受了福音的挑戰,他也接受了「教會中對他有成見」的挑戰。這個挑戰,他本來可以置之不理的,因為他沒有錯。然而,他卻接受了,他知道這是撒但的作為,他要接受這挑戰,以攻破堅固的營壘,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,使他都順服基督(5)。這與傳福音的挑戰是一樣的,也是要把撒但的計謀攻破,使人心歸服基督。因此,保羅主動接受挑戰,不只是福音的挑戰,也是人與人之間成見,所產生的毀滅性的挑戰。這是兩種不同的挑戰,也都是重要的挑戰。今天我們若是保羅,大都會置之不理,說:又不是我的問題,是他的問題而已;我為福音的緣故,就沒有時間處理了,就交給神吧!然而,保羅卻接受挑戰,因為他不怕苦,只為了基督,就不挑選容易的道路,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。

最後,這章中有兩件事,是值得我們思想的,一是誇口,二是權柄(8)。權柄及誇口兩件事,因著被世人的濫用,使基督徒就覺得它們是不好的東西。然而,權柄若用得宜,是用來造就人的;而誇口若是指著主誇口,那是榮耀主的事,是應當作的。因此,這兩件事本是好事,只是人因著己的利益,就使之失色,使之變為醜陋而已。今天我們作為基督徒,要把這兩件被世人扭曲了的事,更正過來;使人改變它們的印象,使人知道正確的運用權柄,正確的指著主誇口是對的,也是好的。讓神給我們智慧,懂得如何用權,如何誇口,以造就人,以榮耀基督。

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

晨更分享:林後七:8-16


2012/8/9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jeudi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林後七8-16

保羅的責備是有效的,第一可以令他們憂愁,第二,可以使他們從憂愁中得到悔改,第三,可以使他們成長,以及使人歡喜(13)。哥林多教會的成長是實際的,是使提多有感覺的,而且是使他也會產生對哥林多教會的愛(15)。這是一種因責備而產生的成長。也可以說是與因苦難中的成長類似的。

一般而言,成長有幾種途徑,第一是在一般的情形下,我們讀了神的話後,就照著去做,這時我們就因行在神的話語中而成長。第二是在苦難中,因著苦難而使我們更依靠神,緊緊的與祂相親,而得到生命的成長。第三就是這裡所說的,一個人作錯了事,也被責備後,由於知錯悔改而更依靠主,以致使人不只離棄罪惡,而且更得到生命的成長。第四就是追求聖靈充滿,被聖靈管治,順服聖靈,而得到的生命成長。

哥林多教會有問題的人,在保羅寫了這第二封信後,就因而產生憂愁,再因而悔改,再因而有行為上的改變。這種成長,是另一種的成長,是在難處中的成長,是在錯誤後的悔改,是更懂得向著神,也更懂得向著人的悔改。他們悔改後不只是向著神的心增加了,他們向著提多及保羅的愛心也增加了。因此,一個悔改的人,他是真向神,也真向著人的。有向著神的心的人,就一定是向著人的。當他們就著神的意思憂愁時,就產生了沒有後悔的懊悔來,以致得救(10)。這個得救,不是靈的得救,乃是魂的得救,是生命更成熟了。

因此,責備是使人成長之路之一,但責備卻還是使責備人的人擔憂的(8)。保羅寫了這信後,雖然是出於愛心的責備,但他還是擔憂的。擔憂他們承受不了責備的話,擔心自己的責備太重了,使人不是悔改,而是跌倒,那就不好了。因此,當我們責備人時,我們應注意下面的事,才會使責備產生效果的:第一,責備人的人,一定要出於真理,是以真理來責備人,不是以我的喜好來罵人。我們不能隨意責備,隨意責備就失去了真理,若要責備人,一定是對方違反了真理,我們才能責備人。第二,責備人的人,一定是加上愛心,他的心一定是寬宏的(11)。也就是說,一個責備人的人,一定是以愛為根基的。若沒有愛,若沒有真理,那就不是責備,那就只是罵人而已。罵人只會產生仇恨,只會使人灰心,只會使人跌倒;罵人是不會使人成長的。因此,我們在教會中要避免罵人,但我們看到了違反真理的事時,我們應以愛心來責備人。責備既是一個使人成長的工具,我們一方面不能亂用,當另一方面,我們應當適時的使用它,而不要怕得罪人而不敢責備。教會中若有人出問題,偏行己道,該責備的就當責備,不能置以不理也。

第三,當我們以愛心責備人後,我們應在神面前為他禱告,使這責備能在他裡面生效,能使他的生命成長,能使他產生從憂愁中的懊悔來(9)。如此就真的是成功了。因為當我們責備人後,能使人悔改的,是神的話及神的靈。若聖靈不作工,則無論我們如何責備,也必不能產生果效的。因此,使人成長的路,一是順利時神的話話,二是困難時人的依靠神,三是責備後的悔改,四是追求聖靈的充滿後,聖靈的工作。這都是很重要的成長機會。

一般而言,責備所產生的成長是有風險的,因此保羅在責備人後,還是有幾分憂愁,就是此意(8),因為沒有把握也。因此,我們責備人後,一定要確切的為這人禱告,讓神作工,人才可以悔改的。若我們責備人後,就不再記念他,這是表示我們沒有真愛這人。因為我們不能使人悔改,因此我們責備人後,要把人交在神的手中,這才完成我們的責任的。

憂愁有兩種,一是在聖靈中的憂愁,或是按照神的意思憂愁(9),二是世俗的憂愁(10)。前者是以神的國神的義為念的憂愁,而後者是以世上的榮華、富貴的追求而帶來的憂愁,二者所產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。我們不只要憂愁,而且要產生悔改,產生生命所結出來的果子,就是生命的成長,這才是憂愁的價值。悔改是需要的,但一個悔改的人,更要懂得來到神的面前。當他作錯事了,他也悔改了,這是好的;但若他不懂得來到神的面前求憐憫,而只是來到人的面前,他的悔改,也不能使他得救,亦不能使他生命成長的。若一個人不懂得悔改後來到神的面前,他就只能如猶大一樣,他的悔改只能使他上吊而已。因為他來到人的面前,他來到祭司長的面前,但卻得不到人的憐憫;他不懂得再次來到神的面前,於是他的悔改還是把他帶到無助及死亡而已。因此,不只悔改,而且要來到神的面前悔改,而且要懂得接受神的救恩,這才是正確悔改之路,才可以生出生命的果子來。

2012年8月3日 星期五

晨更分享:林後四1-6


2012/8/3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vendredi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林後四1-6

保羅在這裡,其實是有一點自己檢討的意思。若別人不信基督,到底是我的責任呢?還是別人的責任呢?若保羅是受了神的託付,而不忠心地傳福音,使人不能看得到神的光,那福音就會被蒙蔽了(3)。而福音被蒙蔽,是有兩種原因的,一是傳福音的人的責任,二是被傳福音者的責任。因此,作為基督的僕人(5),第一,我們是負在很大的責任的,因為有時是因我們不夠積極而使人聽不到福音。第二,我們應時時檢討,是否我們成為信道之攔阻,是否我們的行為,被外邦人視為虛偽的人,而使他們不相信我們的話,因而不接受福音。若是如此,這就是我們的責任了。我們應常常檢討自己,這是一個盡忠之人所應該作的事。

保羅的生活態度是如何的呢?他受了神的職分,這職分其實是帶給他整個生活的改變,而這個改變從人來看是可憐的,因為他時常冒死,經歷一些不必要的苦難。然而他有一種榮譽感,他反而覺得是神給他的憐憫(1),他反而喜樂而不喪膽,這是第一步要作的事。就是知道自己有一個職分,而這職分是榮耀的,但也是很重的責任臨到了自己。然而,保羅對這職分是歡喜的接受,積極的接受,而且是把命擺上去,完全為這職分而活。他不喪膽(1),這是表示他把這職分視為神的恩典,是神賜給他的最好禮物。這是保羅的第一步,是他對這職事的態度是嚴謹的,是喜歡的接受的。

其次也相似,因著他接受後這職分,他的整個生活方式就改變了。他不作那些暗昧可恥的事;他也不行詭詐、不謬講神的道理,只將真理表明出來。他如何將真理表明出來的呢?他不只是用嘴巴把神的道說出來,而是用生活把神的真理表明出來、活出來,把自己薦與各人的良心(2)。這就是說,他的整個生活方式改變了,而且是大大改變了。他為了活出基督,而讓他的生活成為美好的見證,他要讓他的生活,成為活的見證,成為美好的薦信,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身上,看得到福音的見證。這是我們該學習及效法的。

今天我們服事主的人,是否只是加上一個工作而已呢?保羅看的不是加了一個工作,乃是加上一個職分。工作可以是附加的、外掛()的,然而職分卻是內加的;內加的意思,就是這職分與我們的生命是相連的,是加在我們的生命內,而不是與生命無關的。我們若接受了這榮耀的職分,是神的憐憫;而這職分就與我們的生命相連,就是分不開的了。從保羅的見證來看,當他接受了這職分後,第一件要作的事,不是思想如何說話,如何工作,乃是思想如何改變他的生活方式;以及如何傳講神的真理(2)。也就是說,他第一件要作的事,乃是把自己的生活整個調整,使這生活是成為一個服事神、服事人的生活。同時,也讓這生活是可以推薦出去、可以見證神的生活。

保羅傳福音及講道之所以有能力,因為有他的整個生活作為他的支持。一個人的福音果效能彰顯,除了他所說的言語外,更重要的一點,就是他的生活的見證。若他是一個可以把自己薦與各人的人(2),那他的福音果效就必是加倍的。若這樣的人傳福音,也不被接受的話,那就不是他的責任,就是因為對方是滅亡的人(3),也是心眼瞎了的人,這就不關保羅的事,是對方的問題了。我們作為神的僕人,是否也有保羅的心志,是否也可以先調整我們的生活呢?我們不只是用言語說出神的話,更是用生活推薦神的話,使人信服基督的。

甚麼是暗昧可恥的事呢(2)?保羅也會行暗昧可恥的事嗎?暗昧的事,就是見不了光的事,就是我們的生活習慣中,不是正大光明之事。從保羅的榜樣來看,其實一切屬世之事,都是可恥的事;一切不把基督放第一的事,都是暗昧可恥的事。我們或不會主動作很大的詭詐的事,然而在我們心中,若有任何不誠實的事,若有任何不想人知的事,而把之藏起來,那就是詭詐的事了。因此,雖然這似乎只是外邦人所作的,但基督徒甚至服事主的聖職人員,其實也很容易有的,這是我們該注意的事。一個人是否誠懇,是令別人是否尊敬的重要條件;若我們的說話及生活,被人看得出是誠懇的人,那就會增加別人對我們的信賴度的。基督徒若行在光明中,讓人覺得我們是一個光明誠懇的人,那是對福音有很大的幫助的。

保羅接受了這職事,他就認知自己是神的僕人(5),而神的僕人就是一個服事神,以及服事人的人。若一個說自己是神的僕人的人,卻不懂得服事眾人,那他的說話就是假的了。但保羅不只是神的僕人,更因耶穌而作眾人的僕人。作神的僕人容易,但作人的僕人是難的,口頭上說說是容易,但真正的服事人就難了。順服神容易,但順服人、以及服事我們所不喜歡的人是難的。而保羅可以因耶穌而作眾人的僕人,這就必須真為神的僕人,真正謙卑的人,才可以如此的。耶穌來到世間,就是作人的僕人,作服事人的工作(參可十45)。一個事奉神的人,必須能謙卑的服事人,才算是神的僕人,否則那是假的口號而已。我們應學習保羅的榜樣,不只作神的僕人,而且能作眾人的僕人。如此的人,才是真的神的僕人。

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

晨更分享:林後三1-18


2012/8/2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jeudi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林後三:1-18

這一章是說到新約的職事,與舊約的職事的比較(9);也說到寫在石版上,與寫在心版上的比較。舊約時摩西的律法,是寫在石版上;而新約的救恩,卻是寫在心版上。寫在石版上的,雖然有榮光,但其榮光若不繼續於心版上,是會漸漸褪去的。同樣,今天我們有了新約,若不讓聖靈在我們心中工作,把基督的信寫在我們心上,那我們的榮光,也會漸漸褪去的。

耶穌曾說:天地都廢去了,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,都要成全(太五17-18)。那這裡保羅似乎有說律法要廢去的意思,這是如何解釋呢?律法是啟蒙的師傅,目的是為了引領我們到基督那裡去。而當我們到了基督那裡去後,律法就可以藉著基督而成全了。這時,律法就不是寫在石版上,而是寫在心版上了。這時,律法從某一個角度去看,似乎是廢去了,其實它不是廢去,乃是藉著基督成全了。而這時的律法,因為已經寫在心版上了,那寫在石版上的律法,就等於是沒有功用了,似乎從某一個角度來看,那就形同廢除了。其實它是因著基督,而使律法的話語更彰顯出來了。而當這話語彰顯出來後,就更表示律法是不會廢去的,它是藉別一形式而存在的。

此外,保羅在這裡所說的,似乎是那榮光的漸漸退去(13)。榮光是摩西因著親近神而有的,當他親近神時,就不必蒙上帕子,而可以將帕子揭去;而當他來到百姓面前的時候,帕子就蒙上,使他們不能看到那榮光。因此,若一個人能繼續親近神,那榮光就不會消失的。今天,在新約的時候,我們都能親近神,我們都可以敞著臉、得以看見主的榮光,那我們就不必看那漸漸褪去的、摩西臉上的榮光了。當我們可以直接來到神的面前時,神的光就寫在我們心中,而不只是寫在我們的臉上了。這個心中的光,是溫和的,是不會傷害人的,是不會成為人的攔阻,使人不敢來到神的面前來的。反之,它更會吸引人,使人更喜歡親近神的。

舊約的律法,是永遠長存的,但它長存的模式,是存在人的心裡,是藉著基督而把律法寫在人的心裡。這樣的存在,比寫在石版上更可靠,而且是永遠的見證。因此,從人的心裡去讀律法,就表示律法是永遠存在信主的人心中的;若從石版中去讀律法,就似乎看到它褪去的榮光而已。然而,這褪去的榮光,因著基督而可以存在於人的心中;而且這榮光是愈來愈多,是榮上加榮的(18),到了最後,更會變成主的形狀,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(18)。因此,若從人被基督改變,人直接從神得到榮光而言,那榮光是長存的;也就是說,律法不是廢去,乃是成全。而成全後的律法,就是原來律法的見證;那原來的律法,就可以功成身退了。

舊約時是摩西把帕子蒙上,因為舊約的律法是定罪的職事,是用來定罪的(9)。但今天我們得到的,乃是稱義的職事,是屬靈的職事(89);這職事的榮光,是在我們身上出來的。因此,不必把帕子蒙上,因為我們是內在的榮光,而不是外面的榮光。外在的榮光,會刺傷別人的眼睛,但內在的榮光,不只不會刺傷別人的眼睛,而且更會吸引人的眼目,使人可以明白基督的救恩。因此,新約時代不必蒙上帕子,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恩典,而不必摩西主動把帕子蒙上:臉可以蒙,但心是不能蒙的。

舊約時代,是由於以色列人怕見神的榮光,因此,摩西只得主動把帕子蒙上,使他們的眼睛不致刺眼。但他們得到了不刺眼的好處時,同時也得到一個壞處,就是看不到神的榮光,也就是與神隔離了。但新約時代,耶穌已把帕子除去了,聖殿的幔子已裂為二了,客觀上來說,帕子已不存在了。也就是說,摩西已不會把帕子蒙在自己的臉上了。然而,雖然摩西已不能有蒙面的帕子,但我們自己卻可以把帕子蒙在我們的心眼上。若我們不願意歸向神,那我們的帕子還是會蒙在我們的心眼上的。這帕子就不是摩西蒙上的了,乃是我們自己蒙上的了。原來今天我們是否有帕子,乃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,不是摩西可以做的。若我們讀神的話時,心不是歸向主的話,那我們的帕子,還是在自己的心上的(1516);但若我們的心歸向主,我們就沒有帕子了。因此,我們讀聖經的時候,應求神把我們的帕子除去,把我們主觀的想法去除,讓神的話語可以進入我們的心中;如此我們才能更能清楚的看到神,也可以明白神話語的意思,而不是讀出自己的意思來了。

因此,別人不會把帕子蒙上,但我們自己卻仍然可以把帕子蒙上,以至我們不能看見神的榮光,不能接受神所給的恩典。這問題不是別人的攔阻,乃是我們自己成為自己的攔阻。我們的心甚麼時候歸向主,帕子就幾時除去了(16)。這是心的問題,而不是帕子的問題。今天攔阻我們看見神的,不是摩西的帕子,乃是我們的心。若我們的心是歸向神的,我們的帕子就不見了;若我們的心是不歸向神的,那帕子還在我們心上的(15)。因此,比較重要的,乃是我們的心歸向神,這才是把帕子及攔阻除去的主因。

信主後我們都當服事主,而服事主就等於我們都在寫信。但不是寫在石版上,而是寫在別人的身上、別人的心版中。一個服事主的人,我們都要寫信,別人怎知你服事的成果呢?不是看你有多少工作做出來,乃是看你建立及建造了多少的人,以及這人生命的程度。工作會過去,但你能否藉這工作,把信寫在人的身上,使別人可以誦讀呢?若別人誦讀得出來,就表示你的工作是有果效的,是把信寫在別人的心中,使人一看就知道是你寫的。當然這寫信的背後,更是基督的工作(3),是祂把生命寫在別人身上,但這生命的建造,是我們有份寫的,這就是我們服事主的人的目標。這是很好的薦信,不必我們用文字寫的,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得到,可以讀得出來的。一般的信是死的,但寫在人的心中的信是活的,是容易使人讀得出來的。我們服事的目標,就是要努力寫這樣的薦信,使別人可以看得到基督在人身上的工作,這才是活的聖經,是活的薦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