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

晨更分享:王下廿章

2012/6/25 lundi 王下廿章


這是一個死亡的試驗。希西家病得要死了,這時他才三十九歲(參十八2)。他得這病後,本來是定規要死的(1);然而,他卻不想死,而竭力求告耶和華。而耶和華也垂聽了他的禱告,並且行了一個特別的神跡,證明這事是經過神的手的。而且這神跡也似乎有點違背大自然的定律,與神一般的作法不一樣。這就證明希西家的病得醫治,是神特別應允他的神跡,也是神額外要作的神跡,因為神本是要他死的,但因著他的祈求,神就讓他再得了十五年的壽命(6),直到五十四歲時才逝世。這也好像是說,神行這事是特殊的,行這事就等於把大自然的規律,讓它逆向而行一樣,是神特別應允希西家,才會如此的。

三十九歲確是年青力壯之時,但卻得了一個要死的病;這確是不易受得了的事。他熱心為神,也努力除去偶像,除去坵壇,專心倚靠神,這樣的王,難道不能多活嗎?為何神要在他年輕力壯時,就要讓他死亡呢?不只是希西家不能諒解,似乎我們也覺得不易接受。神所作的事,一定有祂的道理的;神所看的,不只是希西家一個人,乃是整個國度,包括地上的國度,以及天上的國度的。這時的希西家,若果真死去了,他就不必有以後的十五年的驕傲放縱,也不會生下瑪拿西這個兒子(參廿一1);而這個兒子,是南國中最壞之王,而且統治國中55年,是最長的一個王。因此,人所能見的,是目前的狀況,是只有希西家的這一面;而見不到將來及其他的一面。人不知將來的事會如何,若希西家王現在就死了,是否真的是不好,或是會更好,人都不能預測的;只有神才知道。若希西家現在就死了,而且是順服神而甘心接受祂的安排而死,那他就是在遵行神的旨意之時死的。這時,他所得的獎賞,就一定比他日後多活的十五年,但卻產生了許多失敗的事跡更好的。也就是說,從人都要死的角度來看,希西家這時若死了,比他十五年後才死亡,所得到的榮耀及福氣,一定是大得多的。若他在這一次的死亡試驗中,能更表現出順服的態度,那他的信心、靈命必會更成熟,而得到的獎賞也必更多了。

那神為何要聽希西家的禱告呢?神給希西家一個病,乃是要試驗他,要顯出他是否有能力勝過死亡。若他順服了,與神配合了,他就成功了。這時他即使死去了,也一定會得到更大的賞賜的。但當他不順服,不能配合神時,神當然還可以不聽他的祈求,讓他死亡的。然而,神卻讓他仍有十五年的生命,讓他在這多出的十五年中,繼續學習屬靈的功課。是神再給他機會也,可惜日後的功課,他還是失敗了,而且失敗得更慘。

死亡是人生最大的試驗,對一個未信主的人而言,死亡就是一切的終結,死亡就把一切的成功,帶入墳墓中了。然而,對一個專心依靠神的人而言,死亡是帶入另一個榮耀的國度中,得到更大的福氣而已。若一個沒有復活的盼望的人,他是經不起死亡的試驗的。因為他的人生目標,都只能放在今生上。若是如此,他即使是為神而工作,他仍是只希望今生能享受,今生能得福氣,而不會把盼望放在來生的。然而,一個有來生的盼望的人,他知道永恆才是最重要的,今生的事,多個十五年或是少個十五年,對永恆而言,都是沒有差異的。他就會把盼望及目標,放在永恆及來生,而不是放在今生而已。

當死亡臨到希西家時,他失敗了。他雖然仍是依靠神,但從他的禱告中,似乎他為神所作的善事,只是希望在今生得到報應,而不是把之放在將來(3)。他為神存完全的心,這是好的;但不只為神存完全的心,而且其動機也要對才行。他的動機,似乎是為了今生的福氣,而不覺得來生的重要。而且,好像他的服事,也只是為了自己的福氣,而不是為了神的榮耀;他的眼目,只放在自己身上。他如此服事主,只希望今生順利渡過,而完全忽略了來生的重要,這是他沒有來生的觀念,就導致他的動機出了問題了。我們服事主的人,除了得到神今生的福氣,就是神的恩典、神的同在、神的賜與…外,還更會得到來生的獎賞。來生的獎賞,遠比今生的福氣來得更好。因此,我們一個服事主的人,不只是為了今生的福氣,更是為了來生的福氣。而倘若兩者有衝突時,我們情願犧牲今生的益處,也要得到來生的福氣的。但希西家不會如此想,他以為今生的福氣,重於來生的福氣;他要得的,是來生的福氣,而不是今生的福氣,這就造成他不願意死亡之因了。不只如此,一個服事主的人,也應學習不是為了個人的益處,乃是為了神的榮耀,如此的服事,才不會偏差,才不會到了面臨死亡時,卻不願死亡的。

希西家的不願意英年早逝,從人之常情來看,是無可厚非的。因為每一個人,尤其是事業有成的人,都不願意在盛年時就死亡的。何況他又是一個大有權力的君王,更是一個專心為耶和華而活的君王,那就更有理由及本錢,去求神給他多活了。因此,希西家王的求生命,從他的立場去看,是沒有甚麼不對的;而神也答應了他的禱告,這表示神也諒解他的心情。希西家王所作的,是一般君王所作的,也似乎沒有特別的錯。只是,他的問題是他不能作得更好,不能作得比一般人好。

若他真是一個敬畏神的人,他就應凡事順服神,他可以求神醫治他,但就像耶穌在客西馬尼面臨死亡時的禱告一樣,加上一句話,就是:「然而不要按我的意思,乃是要按祢的意思」。這才是一個完全順服神的人,所應有的表現。同時,若希西家是一個有永恆觀念的人,他也必更易讓神的旨意,在他身上成就的。因為在天上的家,遠比地上的作王,來得更好的。但他只作了一般人所作的,只有一般人所盼望的;而不能有超過常人的表現,這就證明他對神的愛及熱心,還是有限的。神本是想藉著死亡,使他的信心更顯寶貴,但他在屬靈上沒有成功,而只有肉體上成功(就是因他的祈求,得到十五年的壽命)。這是對他的服事的一個試金石,說明他的情況,還不能更進一步,達到更討神喜悅的光景。

他後來的表現,就是把一切的財寶,顯給巴比倫王的使者看一事(15);這不只是外表的不對,更是心態的不對。他可能有一個驕傲的心態,覺得神醫治了他,也必保守他日後的日子。他把神的恩典,作為自己的功勞,就忽略了敵人的計謀;也不懂得凡事求問神,看看可做不可做了。他心中存了一個心態,只要有他的年日中,國中有太平和穩固的景況,就可以了(19)。這時的他,已經是非常短視了,他好像只看他還餘下的十五年而已,至於神的更長遠的計劃,就與他無關了。他只要這肉體的十五年,過得好、過得舒服就好了。這是他的想法,他經歷了死亡後,不只不能成功兌變成另一個新人,改變成為一個對將來有更大盼望的人;反而更只看重他餘下的十五年生命。於是他所作的一切,就都沒有永恆的價值了。

我們今天服事主的人,不能只看我們在世的日子,要從神的整個國度的延續去看及去作事;同時,我們的眼目,不能只放在自己身上,更要放在神的榮耀上面去看。如此,才真能有正確的服事心態,才真能照著神永恆的計劃,去完成神的旨意的。

2012年6月22日 星期五

晨更分享:王下十八

2012/6/22 vendredi

王下十八1-18


這一段是說到南國希西家登基,開始作王,他作王共二十九年,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,效法他祖大衛一切所行的。同時,他也廢去邱壇、毀壞柱像,砍下木偶,打碎摩西所造的銅蛇。他倚靠耶和華,而且是專靠祂,總不離開,謹守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誡命。因此,耶和華與他同在,他無論往何處去,盡都亨通。他先是背叛不肯事奉亞述王,並攻擊非利士人,直到迦薩。這就表示他因著倚靠耶和華,而得以凡事亨通。何細亞背叛亞述王(十七:4),而被亞述王滅了;他也背叛亞述王,但似乎他後來還是沒有被亞述王滅掉。兩個背叛的王,有不同的結果,一個是被亞述王所滅了,但另一個雖然後來也是被亞述王困城,但卻得到耶和華的拯救。因此,一個有神同在的人,一個專心倚靠耶和華的人,他是會得到神的幫助的。不在乎物質,也不在乎兵力,乃在乎萬軍之耶和華的幫助。

摩西在曠野舉蛇一事,已經過了很多年了,然而,原來百姓還在拜那銅蛇(4)。百姓為何會拜銅蛇呢?因為銅蛇是代表神的恩典,也代表一個明顯的神跡。當時的人,被蛇咬後,只要一望銅蛇,就可以得救。因此,他們認為此時銅蛇仍是有同樣的效力,因而繼續拜它。銅蛇的能力,不是出於銅蛇本身,乃是出於神。若是神不讓銅蛇產生能力,那銅蛇就只是一般的銅塊而已。銅蛇是以前的經歷,是歷史的神跡,是過去的恩典;是因為有神的話語,因此銅蛇才有能力。然而,銅塊卻是失去了能力的銅蛇,是普通的一塊銅而已。銅蛇之為用,不是永久的,乃是神在歷史中的某時,使用它而成就神的大事而已。然而,人卻把神所使用過的銅蛇,當作永久有效的能力,而去拜它。這是因為人不懂得自己去親近神,只有神是永久的,其他被神使用過的器皿,都只是暫時的。我們要倚靠的,不是暫時的器皿,乃是永久的神。只有神是永久的,其他都只是暫時的。我們不是倚靠先知、不是倚靠神使用過的器皿,乃是倚靠神的自己。

人為何很喜歡敬拜神使用過的器皿呢?這器皿在當時,確實是被神使用過的。因此,當時它是有神的同在、恩典及能力的。然而,真正使銅蛇發揮功用的,不是銅塊的本身,乃是它背後的神。但這器皿不是永久被神使用的,它只用於當時被蛇咬的人。若現今我們沒有被蛇咬,也沒有被神的話語說,這銅蛇仍可使用,那這銅蛇就只是銅塊而已。人因為不懂得如何與神親近,就很容易偏向於具體及看得見的物件。神是看不見、摸不到的,因此,一個要親近神的人,就必須懂得以心靈及誠實去親近神。然而,拜銅蛇就不必一定要以心靈了,那是屬物質的層次,對於人而言,屬物資的容易處理,於是就因著人不懂得以心靈親近神,就以敬拜銅塊取代敬拜神了。

今天我們信了神的基督徒,若不懂得用心靈及誠實拜神,不懂得如何與神親近的話,我們就很易把銅塊當作神來拜了。因為拜銅塊容易,而且表面上它也是被神使用過的器皿,因此,拜他是合乎人的理的。因為覺得這是屬靈的東西,是曾經出於神的吩咐的,就不覺得這是偶像也。因此,一個人若不能時刻親近神,他就很易產生各種不同的偶像而拜了。而當他在拜這些偶像時,他們還以為是敬拜神,還不覺得這是偶像呢!我們心中,是否有同樣的偶像,不斷的倚靠這些偶像,而不懂得倚靠神呢?讓我們把心中的一切偶像除去,單單倚靠神,這是我們要省察及檢討的功課。

當亞述王第一次攻打希西家王時,希西家是用妥協的方法,承認自己的錯(14),並把金子銀子給了他不少(15)。然而,這卻仍是不能解決問題,因為用妥協的方法,只能暫時的解決問題。當你用金銀去解決問題時,亞述王不會因此而滿足的;金銀比起城市的攻取,是一定遜色的。希西家在亞述王第一次攻擊時,因為他還有金銀、還有可以倚靠的,他就不懂得倚靠神。他先是倚靠埃及外邦的勢力,以為這就可以防備強盛的亞述的來侵。然而,亞述王攻陷了以色列王後,氣勢高漲,就繼續攻取猶大。這時,他先是用金銀的方法,去換取他的退卻。然而,這只能是暫時的,後來他食髓知味後,就會再來的了。因此,第二次時,希西家沒有再可以倚靠的,他就回到耶和華那裡,因而他就可以致勝了。

金銀不能解決的問題,只有耶和華可以解決。其實在世上有很多問題,不是金銀所可以解決的。我們有一樣東西,是不用錢的,那就是神的恩典。若我們懂得求神的恩典,我們不必花用任何金銀,就可以把問題解決了。當他倚靠神時,他凡事亨通(7);而凡事亨通,就是神的恩典,就是不用金銀就可以解決的問題。今天我們有一種比金銀更能解決問題的寶藏,就是神的恩典,等著我們支取。神的恩典是不用錢的,沒有錢的也可以來買(賽五十五:1-2),因為是神願意給每一個尋求祂的人的。希西家第一次時,不懂得尋求神的幫助,就損失了很多不必要損失的金銀了。若我們能常在神的恩典中,那我們就必會凡事順利,而且當神的主動的恩典來到時,是人們用任何再多的金銀,都買不到的。因此,我們有一個寶藏,就是神的恩典,是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的。金銀一定會用盡,但神的恩典,是愈用愈多的,而且是免費的,我們為何不懂得來到神的面前,而且是第一次就應該來,所有有問題的時候、甚至沒有問題時,也可以就來求祂的恩典呢?



王下十八19-37

這一段可以說是希西家及其百姓信仰的考驗。拉伯沙基先是向希西家喊話,並譏笑他兵馬不夠,怎可以打敗亞述王呢?他憑甚麼可以背叛亞述王呢?倚靠埃及、倚靠耶和華,似乎都不能幫他脫離亞述王的手,而且,他所倚靠的耶和華,現在差遣亞述王來,要上去攻擊毀滅這地呢(25)!這是拉伯沙基向希西家心戰的說話。希西家沒有回應,反而是他的家宰、書記及史官回應,而這回應,是要拉伯沙基不要用猶大的希伯來話說話,而要用亞蘭話說(26)。目的是不要讓百姓聽到,以致百姓的心動搖。然而,當家宰等向拉伯沙基如此說後,反而提醒了拉伯沙基,他就更明目張膽地,直接向百姓喊出心戰的話,要他們投降,而不再向希西家效忠。而後面的這一段話,更是直攻百姓對希西家的信心,對信仰的倚靠等。並且,他也提供了一個似乎更好的環境,讓他們若是投降後,就可以享受不會差於現在的環境(32)。這是直接的引誘,是要向比較脆弱的百姓發出的心戰。然而,因著耶和華的保守,拉伯沙基的話,沒有成功;他沒有引誘到任何一人反叛希西家,也沒有引誘到一人離棄耶和華;更沒有使希西家轉向他,反而使希西家更倚靠神。

這是一個強弱懸殊的戰爭,若只從屬世的角度去看,希西家是必敗的。然而,希西家這時不像前一次一樣,只考慮用金用銀去解決事情了;這一次,他懂得來到神的面前,去求神施恩典,用神的能力去應戰,這才有機會得勝的。以前他用屬世的方法,雖然可以苟安一時,但問題還是會繼續發生的。這時,他在苦難中,在似乎快要失敗之時,他來到神的面前,他不投降,他只倚靠耶和華,結果就得勝了。當他以前有可以倚靠的金銀時,他不懂得倚靠神,這時他在極其困難之中,沒有可倚靠的東西時,他就懂得倚靠神,反而是得勝了。由此我們可以看出,不是外面環境的難易的問題,乃是我們是否全心倚靠神的問題。在神沒有難成的事,外面的環境多艱難,對神也不是問題。環境只對人有問題,對神是沒有問題的。希西家這時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,來到神的面前,神就讓他得勝了。而希西家在這篇極具說服力的演講辭中,能夠不為其所動,只單單倚靠神;同時,百姓也不為所動,這更不簡單的。可見希西家平時作在百姓身上的工失,應是深的;而且,也得到神的保守及堅固,才可以如此的。

拉伯沙基先是對希西家挑戰,說出他的貧乏可憐的軍事光景(23),也說明他所倚靠的耶和華,是沒有用的。因為耶和華沒有供應他夠用的軍隊,使他可以打勝仗。他不知道耶和華不必用軍隊,也可以得勝的;他只會從物質的角度去看事,於是就以為自己一定會打贏這仗的了。他的話語中,一是說明希西家倚靠神,但也沒有見得有多少好處;二是說明這次的攻擊,是耶和華差亞述王來的,目的是要毀滅這地。這兩點是他對希西家說話的重點,目的是要他的信仰及對神的信心崩潰。

當我們堅心相信神時,我們發現我們所有的,比一個沒有信神的人所有的,竟然差這麼多時;我們的信心,是否很易會動搖呢?我們或會想,我倚靠耶和華,而他卻羞辱耶和華,但他的兵力卻比我強,那我還要信靠神嗎?這時,人的信心就很易會搖動了。我們的眼目,若只看屬世的福氣、屬世的豐富,就很易忽略了屬靈的福氣了。這是希西家所要面臨的第一個問題。第二個問題,就是對方說,他是奉神的旨意來打他的,這話是可信的嗎?我們如何可以分辨出於假先知的話,以及出於神的話呢?每一個人、甚至外邦人,都可以奉耶和華的名說話,我們是否有足夠的知識及信心,知道神的旨意,了解神的計劃,而不為其他不是出於神的啟示的話而搖動呢?這是希西家的信仰的考驗,但他似乎通過了這個考驗,他沒有跌倒,他的信心仍是向著神,他來到神的面前求問神,這是他成功的地方。

第二個考驗的對象,是對百姓的信仰的考驗。他們目前被圍困了,他們的生活是苦的,他們仍要相信希西家的話嗎?他們仍要持守這信仰嗎?他們若不投降亞述王,就只有吃自己的糞及喝自己的尿而已(27)。然而,若他們投降亞述王,他們不只不會死亡,而且還可以繼續吃自己葡萄樹和無花果樹的果子,喝自己井裡的水(31)。然而,這是要離開神所應許的美地,而到異邦去的(32)。在那裡外表的生活是一樣的,然而由於不是神的應許之地,屬靈的福氣就失去了。撒但喜歡給我們一個安逸的環境,外面的物質是一樣的,但卻沒有神的同在了,這時,我們是否要上撒但的當,選擇舒適但沒有神的地方呢?

拉伯沙基還有一個絕招,就是把他們所信仰的耶和華,同列在假神的名單中。且用他的經驗,來說出別的神都不能夠救他們的百姓,耶和華也會是一樣的。他所說的似乎有理,但這是他從人的角度所看出的理,而不是從神的角度去看的。因此,他把耶和華等同於別的假神,把耶和華降級後,再引誘百姓不要再信神了。若我們的信仰,是把真神有意無意的當作假神來拜的話,我們也很易面臨這樣的挑戰;而面臨挑戰時,也會很易失敗了。然而,百姓也沒有聽拉伯沙基的話,他們只是靜默不言(36),只聽王的吩咐。也就是說,他們只聽神的旨意,而不聽人的話,這算是難的。因為在順利的環境時,他們聽希西家的話,是沒有問題的,也是理所當然的。然而在性命朝不保夕之時,還可以聽希西家的話,就是等候耶和華的話,那是很不容易的了。

撒但會提供物質的引誘,要我們離棄神;也會把神的地位降低,使我們覺得神只是眾假神中的一位而已。若我們的信仰不夠堅定,在艱苦的環境中,我們就很易失敗了。而這些屬神的猶大人,能夠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,堅定不移地倚靠神,這確是值得我們效法的榜樣。能夠如此,除了我們的信心外,神的保守更是重要的。我們在任何環境中,都應求神保守我們的信心,不致因外面的環境,以及撒但的引誘,而失去信心,這是我們要向神求的。

拉伯沙基所帶來的,不只是一場屬世的戰爭,更是一場屬靈的戰爭,希西家可能在屬世的戰爭上,兵力是弱的;然而他在屬靈的戰爭上,兵力是強大的。因此,他就得勝了這場屬靈的爭戰,而因著他得勝了這場屬靈的爭戰,後來他屬世的戰爭,也因著神的介入而得勝了。因此,屬靈的得勝在先,屬世的得勝在後;屬靈的得勝,比屬世的得勝,更來得重要。盼望我們在屬靈的戰爭中,每次都能得勝,這才是最重要的勝利。

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

晨更分享:王下十六

2012/6/19 mardi 王下十六


這一章說到南國的王亞哈斯的事跡。他登基的時候,年二十歲,在耶路撒冷作王十六年。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,效法以色列諸王所行的,及照著外邦人所行可憎的事,使他的兒子經火;又在邱壇上、山岡上、各青翠樹下、獻祭燒香。這些都是耶和華所不喜悅的,而他卻把北國、外邦人等所行的事,都搬到耶路撒冷來行。也因為如此,耶和華就使亞蘭王利汛,和以色列王利瑪的兒子比加,上來攻打耶路撒冷,一方面懲罰他,另一方面,也讓他有機會可以學習在苦難中回轉、倚靠神。神也藉著以賽亞的話語提醒他,要他向神求兆頭(賽七)。然而,亞哈斯卻沒有信心,他沒有向神求恩典,而是轉向亞述求幫助(7-9)。雖然亞述王應允了他,也的確把亞蘭攻陷了,也把以色列部分的人,擄到亞述去(十五:29),解了他的圍。然而,當他上去大馬色去見亞述王時,他竟然把大馬色的壇的圖樣,帶到耶路撒冷去,並照這樣式另造一壇,代替耶和華所吩咐的壇。如此就大大違背了神的命令。他又因著亞述王的緣故,將耶和華殿為安息日所蓋的廊子,和王從外入殿的廊子,挪移圍繞耶和華的殿;目的是為了討好亞述王。

因此,亞哈斯的倚靠,不是在耶和華,而是在亞述王。亞述王是外邦人,是不蒙神喜悅的,他為了討好亞述王,得到他的保護,竟然犧牲了討好神,干犯神的震怒。他討好了人,卻不討好神;他以人為倚靠的對象,卻不倚靠最可靠的神。人一般是不可靠的,當你給他金錢時,他暫時會幫你的忙,但當你不能再給他利益時,他就反過來攻擊你的。人間沒有永遠可靠的人、事及物的,惟有我們的神,祂不要我們的賄賂,祂只要我們行在祂的道中,我們就可以永遠得祂的保護。不必金錢,不必進貢,只要存敬畏神的心,向祂求問;倚靠祂永不改變的能力,我們就必能得勝。如此簡單及確實的好處,為何我們不知道、為何我們不要呢?這是我們的問題,也是亞哈斯的問題!

然而亞哈斯王所選擇的,不是永不改變的神,而是隨時會改變的人。他選擇倚靠那靠不住的外邦王,他就必須犧牲屬靈及屬世的財富了,而且還不肯定他一定永遠得到對方的保護的。他為了得到亞述王的幫助,他就把耶和華殿裡和王宮府庫裡所有的金銀、都送給亞述王為禮物(8)。他犧牲了對神的敬拜,不要神的幫助,反要人的幫助;這是何等的不智啊!我們讀聖經時,一眼就看出他的不智;然而當我們在世上作選擇時,是否也會與亞哈斯王一樣,在困難時選擇人的幫助,而不是來到神的面前,求神的幫助呢?人的幫助似乎是看得見的,對人來說比較具體;而神的幫助,似乎是看不見的,對人來說也似乎不夠具體。然而,真正使人得幫助,而且是不會改變的幫助,乃是從神而來的幫助,而不是從人而來的幫助。

亞哈斯為了得到從人而來的幫助,他犧牲了聖殿及王宮府庫裡所有的金銀;不只如此,他更犧牲了對神的敬拜。他把外邦的神取代了真神,也把外邦的壇,取代了神的壇。他的不智,是把已經滅亡的亞蘭拜的神的壇搬回來,以此作為對耶和華的獻祭的壇。他把外邦的敬拜,把自己的意思,加入了對神的敬拜中。他不是完全不要神,而是把外邦的神,加入在對真神的敬拜中;這就是混雜,就是把人的意思,加入神的事奉中。在敬拜中,我們不能有任何的混雜,我們一定要完全照著神的意思而行,如此才會得到神的賜福的。亞哈斯選擇人間的保護,卻不要神的保護;他以為得到保護,但這是有條件的、也只是暫時的。

從人而來的保護,第一是不可靠的,因為人的力量有限,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君王,他的王朝及能力是永久的。第二,人的保護是有條件的,我們所付的代價,比我們所得到的益處,一定是大得多的。亞哈斯付上的代價,是屬靈的敗落加上金銀的損失,但他得到的好處,一陣子就會消失的。第三,人的保護,一定不會是永遠的,而只是暫時的。同時,若我們再代不出代價,付不出金錢時,人的保護就會失去了。

然而神的保護,卻不要我們的金錢,也不要我們付屬世的代價。神所要的,只是我們的心,我們對祂的敬畏。若我們對神有一個敬畏及倚靠的心,祂就一定會幫助我們。人不一定答應幫助我們,然而神是一定答應會幫助我們的。只要我們肯來到祂面前,向祂求恩典;不要不敢求祂,那祂就一定會幫助我們的。在神有無限的恩典,然而我們卻不會或是不敢來到祂面前,這是我們的損失。亞哈斯就是這樣,以賽亞明明的對他說,要向神求兆頭,但他不敢及不要,以致他就陷在外邦人的捆綁中,為了得到一時的利益,卻失去了永久的利益了。

此外,祭司烏利亞也是一個問題。他作為神的祭司,他應知道甚麼才是獻祭的祭壇,他不能因為是王的命令,就馬上聽從,急急作成(11),助長王的犯罪。作為祭司,他有責任不聽從不是從神來的啟示。神比王更大,他應順服神而不應順服不是從神來的啟示的王令。然而,他沒有勇氣改變這明顯違背神的命令的王令,這就是他的失敗。因此,王的失敗,祭司烏利亞也要負一個重要的責任。他不像以賽亞,可以敢膽向王建言,可以斥責王之非。作為一個祭司,他就是一個守望者,他的責任不只是獻祭,更是守住神的吩咐,神的律例,神的命令。作為常規的獻祭者,是很容易的,但作為守住神的律例時,有時就不很不容易了。我們作為教會的事奉者,除了事奉神外,更重要的是要守住真理,堅持真理,把真理表揚出來見證神,這才是事奉神的人的重要責任。



2012年6月16日 星期六

晨更分享:王下十五:1-22

2012/6/16 samedi 王下十五:1-22


這段記載猶大的一個王,就是亞撒利雅王(或稱烏西雅王),以及以色列的三個王:就是撒迦利雅(作王六個月)、沙龍(作王一個月)、米拿現(作王十年)。這些王中,亞撒利雅王是南國及北國中,作王最久的王;他也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;而以色列的其他王,沒有一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。他們都陷在耶羅波安的金牛犢的罪中,沒有把之去除。使以色列人得不到神的眷顧,最後終於滅於亞述王的手中。

亞撒利雅王是在位最久的王,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,因此,神也就使人蒙福。他攻打非利士人而得勝(代下廿六:6),亞捫人又給他進貢(代下廿六:8),他又建造堅固的城樓,也建立強大的軍隊(代下廿六:9-15),成為遠近馳名的強盛國家。然而,這都是神給他的恩典,他卻沒有存感恩的心。當他漸漸強盛時,他就心高氣傲,以致行事邪僻,還要在香壇上燒香,因此而干犯耶和華神的怒氣,後來就長了大痲瘋,終身不癒,直到死的日子。

亞撒利雅的問題,是他不能在恩典中感恩,也不能在恩典中謙卑;以致神的恩典反而成為他驕傲及誇口之理由。他不懂得神的恩典,是因著他的謙卑及敬畏神而來;而當他得到恩典後,他應更加謙卑,以使恩典能持續出來,這才是真的屬靈者應有的態度。當一個人成功時,很易自以為是,也很易與別人比而居功;這時,他就會驕傲。而一個驕傲的人,就是一個不以神為神的人,就是一個自以為神的人。我們要得到神的恩典,惟有不斷的謙卑在神的面前,這才是我們不斷得恩典的途徑。神的恩典是好的,但若接受恩典的器皿,是一個容易驕傲的器皿,那他就不能不斷的得恩典,恩典就會因著驕傲而斷線了。

此外,亞撒利雅得到大痲瘋後,也沒有看到他悔改;而最終是帶著大痲瘋而亡。得了大痲瘋固然是不好的事,然而,若他肯來到神的面前,謙卑悔改,神也必會施恩憐憫他,使他的大痲瘋痊癒的。然而他沒有悔改,或是他不知道神永遠有恩典的。只要他肯悔改,神就會赦免他的罪,重新讓他有健康的身體的了。一個人最好不要犯罪,但若偶然不小心犯了罪後,也應懂得在神那裡有醫治之道。若我們肯來到神前悔改而求祂,祂必會饒恕我們的罪,醫治我們的疾病的。可惜亞撒利雅不懂得神的恩典,他不只在神的恩典中墜落,而且在犯罪後也不懂再得神恩典的路,這是很可惜的。

以色列的三個王,其實都是乏善可陳。不只在屬靈上,他們沒有美好的靈性,而在屬世的事上,也更是亂七八糟。除了神應允耶戶的子孫,可以作王直到四代外,這裡的兩個王,沙龍及米拿現,都是從篡位及殺戳而得到王位的。因著自己要作王,就殺了前任的王。然而,我們可以看到,若你要殺別人,則你也可能被別人所殺的。若殺戳成為得王位的原因,那以色列王只有每天恐懼於被殺中而活而已。這樣的作王,不會因有權柄而喜樂的。世上最大的喜樂,不是得到權柄,乃是得到真正的愛。惟有愛才是這世上最喜樂及最寶貴的東西;可惜世人不懂得追求愛,而只追求權位。因為人們認為有了權位,就有了一切。然而,這些王得到權位,若是從殺戳而來的話,那國中就失去了愛,失去了安全感。一個沒有愛的國家,或是失去了愛的個人,那其他的東西,都不會真正令他滿足的了。能使人真正滿足的,只有真正的愛,而不是權位。若因著權位而把愛破壞,那是得不償失,只會把恐懼帶進來而已。今天世上許多的人,破壞了愛而得到名利富貴,這都是得不償失的路,是愚笨的作為,是不足為我們所效法的。

米拿現為了得到權位,就無作不用其極,他剖開城中所有的孕婦,只因為他們沒有給他開城(16)。這樣的行為,是妄顧生命,把自己的權位,建築在犧牲別人的生命之上,是得不到神的喜悅的。而當亞述王來打他時,他又向以色列的大富戶索要銀子。他所用的方法,都是世間的方法,而且是殘酷的方法,是不顧人死活的方法。他從不會謙卑的向神祈求,也不懂得向神得幫助。他只懂得用世上的方法,而且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方法,去得到他的王位,去鞏固他的國位。這不像一個有神的國家的國王,所可以做得出來的事。無怪乎神的懲罰,很快就臨到北國了。



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

晨更分享:王下十三

2012/6/13 mercredi 王下十三


這一章中,說到兩個以色列王的事跡,一個是約哈斯王,另一個是約阿施王。而這一章也說到以利沙之死,而且在臨死前給約阿施有得勝的恩典,甚至在其死後,也給死人有恩典(21)。這兩個王,都行耶羅波安所行的惡,並且在撒瑪利亞留下亞舍拉(6),惹耶和華的忿怒。然而,神因著祂對亞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所立的約,仍施恩給以色列人,這是神剩餘的恩典。不是因為以色列人的好,乃是因著神的憐憫,他們才可以繼續存活。

約哈斯雖然作王十七年(1),但所記載他的事,只有短短幾節聖經。第一,他仍不離開耶羅波安家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,仍然去行,並且留下了亞舍拉的女神像(6)。然而第二是他能夠在患難時,求告耶和華,耶和華就應允他,因為見以色列人所受亞蘭王的欺壓也(4)。因此這裡有兩件事是相對的,一是他仍然沒有離棄以色列立國時的罪;二是他在困難時求告耶和華。也因著他求告耶和華,神就應允了他,賜他一位拯救者,使他們脫離了亞蘭人的手,也使以色列人仍舊安居在家裡(5)。這一位拯救者是誰,聖經沒有說出來;有人說,這可能是亞述王。然而,我們不一定需要知道他是誰,因為神只要神願意,祂就可以利用任何人,作成神所要作的事了。

約哈斯一方面仍然不離棄拜偶像之罪,而另一方面仍可以求神而得拯救,這兩者是否有矛盾呢?約哈斯得到神的幫助,是因為他願意求神;而以色列的王中,懂得求神的其實不多。約哈斯懂得主動的來到神的面前,懇求神的幫助,算是不錯的了;因此他就得了神的憐憫。可見神仍是慈愛的,祂看見了以色列人所受的苦,就動了憐憫的心,在祂剩餘的恩典中,仍然給約哈斯及以色列人拯救。然而,約哈斯雖然懂得求神,卻不懂得把偶像除去,這是他得不到長遠的恩典之原因。他不知道國家的真正問題,他們國力衰退,是因為有一個根本的原因沒有除去,就是耶羅波安的牛犢的問題。他雖然可以在患難時求告耶和華而得到憐憫,但這不是永久解決問題的答案,那只是暫時的憐憫,而不是永遠的恩典。當他得到了暫時的恩典時,或許就以為這就是正的路了,就忽略了更大的問題了。而他若沒有找出問題真正的答案,而只求一時的恩典及憐憫,事情是不會永久解決的。

今天我們來到神的面前,我們或許因著求神而得到一些恩典,也因此或許就以為滿足。但當我們得到這些恩典時,我們是否就忘了我們裡面或許有更大的問題,而更需要解決呢?約阿施沒有看到他真正的問題,雖然他懂得來到神的面前求恩典,而且也確是得到了神的恩典;但他卻忽略了更大的問題。可能因著他得到了神的恩典,就以為他的路是通的,就以為他如此作就可以了,不必再更進一步,去找出他失敗的理由了。一個事奉主的人,得到暫時的恩典是好的;但當我們得到了恩典後,還應更進一步,去省察我們,是否還有其他未對付的問題,並思想我們的真正問題是甚麼,進而把這根源的問題解決了,這才是更重要的責任。一個如此敗壞的君王,他來到神的面前時,神仍給他恩典,而以色列人也得以安居在家裡(5)。也是因為他們可以安居在家,就忽略了他們更重要的問題,而不去處理這根源的問題,對付他們根源的罪了,這是很可惜的。

另一個王是約阿施,他作以色列王十六年(10),他也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,不離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的罪(11),他也沒有探討根本的問題。因著以利沙生病的消息,他去探望他(14)。而他也知道以利沙是國家之寶,是神給以色列國的恩典,因此他就為他生病而哀哭(14)。他可以在以利沙臨走前,得到神給他的恩典,可惜的是,他得的恩典,不夠他最後得到的永久成功;他所得到的恩典,只能得勝三次,而不能把亞蘭人滅盡(19)。他懂得來到以利沙面前,而以利沙也趁著臨死之前,要把神的恩典給他,然而,他似乎沒有一個夠大的器皿,去承載神的恩典。神的恩典,比他所想像的多得多,只是他以為只能有三次,他的信心,他的恆心,他的決心都不足。因此,神的恩典雖然多,但對他這個膚淺的器皿,神就只能把有限的恩典給他了。

今天我們的器皿有多大,就影響神給我們的恩典。我們能向神求多少,也與我們的信心有關。若我們心中有一些對神的限制,是我們自己也不知道的,這就使我們承受神的恩典,也受到了限制了。我們自己的器皿有多大,也許有時我們自己都不知道。我們會為到約阿施射得太少而可惜,覺得他為何不一直射箭,如此就可以得到更大的恩典了。這不是他表面射箭多少的問題,而是他的內心的容量有多大的問題。若他是有足夠的信心,足夠的容量的話,他就一定會更得神更多的恩典的。因為神的恩典是無量的,只是我們的容量卻不是無量的,這就是我們的問題了。一個事奉神的人,若我們有意無意的把神限定了,而不敢多多的向祂求,受虧損的就是我們了。這不是神不夠能力,乃是我們的容量有限也。

約阿施懂得趁以利沙未死之前,來到他家中得恩典(14),這是一件對的事,也是他得恩典的原因。然而,原來得恩典不只是在以利沙活著的時候,我們可以得恩典,而且是死了之後,一樣可以得到恩典的。他雖然死了,但死人碰到了以利沙的骸骨後,就復活站起來了(21)。這是說明以利沙還在之時,神可以作工、神可以給恩典;但在他死了之後,神還是可以作工,可以給恩典的。若以色列王知道這原則,就不會只在以利沙活著之時得恩典,而更可以在以利沙死後、就是任何時間內直接向神求,他都可以得到恩典了。

神給我們恩典,有時是藉著先知,但有時卻是我們自己向神求而得的。例如約哈斯懇求耶和華,耶和華就應允他(4),這就證明不必藉著先知,也可以得到恩典的。因此,以利沙雖然死了,但他仍可以使死了的人復活。這就證明不是他作的,乃是神作的。以色列王失去了以利沙,但神是永遠存在的;若他們知道他們不會失去神,而來到神的面前求,他們就會得到更大的恩典了。

(23)這一句話,與八章19節神對南國的憐憫話不同。北國中找不到一位向神忠心的人,因此,神的憐憫沒法因著北國的一位君王而憐憫,祂就只能推到亞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去了。而南國呢,就因為有大衛,以致神的憐憫就因著大衛而給猶大人了。今天我們是否能夠成為大衛一樣,使神因著我們,就憐憫我們的後代呢?盼望我們能成為一個合乎神心意的人,也成為一個能使別人得祝福的人。



2012年6月5日 星期二

晨更分享:王下七

2012/6/5 mardi 王下七


以色列王雖然想殺以利沙(參六31),但第一,他想殺以利沙的思想及行動,在見了以利沙後,一點都沒有可以出來的機會,或是不能出來。似乎他想作的,是不能作的事。沒有看到他的動作,說了等於沒有說一樣而已。第二,以利沙或是不知道以色列王曾說的,或是知道了(因為有神的啟示),但也不當作一回事;他只是說耶和華要他說的話。因此,以色列王說的話不重要,只有神要說的話才重要。以色列王說,今日就要殺死以利沙,但以利沙要不就是沒有聽到,要不就是不理會以色列王所說的。因為以色列王所說的,不是從神來的,就不會成就;以利沙所要理會的,是神說甚麼。神說甚麼,比人說甚麼來得重要多了。若以利沙在乎以色列王所說的話,那他就一定會害怕了。但他所在乎的,乃是神的話,而不是以利沙的話。他只留心聽神的話,而且相信神的話,這就不影響他的行動及說話了。以色列王或會在以利沙背後說一些話,但以利沙只在乎神所說的。他的言語、行動只依據耶和華所說的而行,這就單純的多了。人若只看耶和華所說的,而且跟著去行,人就必得到平安,也不至害怕。

以色列王不要神,神為何還幫助他呢?而且是主動的幫助,似乎沒有條件的!這不是因為以色列王的好,乃是因為神憐憫整個以色列族,因為其中還有敬畏神的先知。同時,神還是希望以色列王可以從經驗中學得功課,可以因而更明白神的恩典;這是神給以色列王的機會。神所作的事,有祂的時間,也有祂的計劃。祂必不以有罪的為無罪,但祂也會給人機會。然而,人若在神的恩典中,不知悔改,而只是一味的犯罪,神的懲罰,至終就必臨到的。

就著這時的環境,大家都很窮困,他們快要滅絕了(13)。在這種苦境中,當以利沙說明天就可以完全逆轉過來,能相信的人其實是少的。因為只有一天,如何能改變這飢荒的環境呢?目前大家都飢餓而快死了,又是大軍壓境;不要說打仗了,就連生活下去都不可能了,怎可能一下子就逆轉而改變呢?這是就一個不信的人的角度來看,那是不可能的。因此,這軍長不會把這話放在心上,也不會相信這話的。其實很多人也不一定會相信,但軍長比不信更多的,就是他加上了藐視神的心,他不只不信,而且語帶譏諷,心存藐視(2),這就使他失去生命了。他雖然提到神的話,但他所說的,卻是不信的話;他希望神可以開天窗,但他卻覺得即使如此,也不能解決他的問題。他覺得神是沒有能力的,是小的,是不能作事的。因為他的不相信,他就享受不了神的恩典了。神後來果然是如此,把恩典賜下來了,軍長也看到了,但因著他的藐視及不信,他看到了卻不能享受(19)。這是軍長的情形,也是許多不信者的情形。

今天我們若沒有相信神的心,我們就不能享受神給的恩典。神的恩典是需要信心去得到的,也需要信心去承受的。這時的以色列王,沒有說正話,也沒有說反話;他可能是半信半疑。但他沒有反對的話,沒有說不信的話,也沒有說出任何藐視的話,於是他就可以看到及享受到神的恩典了。這是最起碼的條件,我們得到神的話後,可以有懷疑的心,但不應有不信及藐視的心。我們若懷疑,可以來到神的面前,若真是不信,也當把自己的不信,交在神的手中,讓神使我們看見及相信;而不能有一個藐視的態度,這就比不信更不好,如此我們就得不到神的恩典了。

神所作的,其實很簡單。神沒有動用以色列人一兵一卒,神只利用一些軍隊的聲音(6),亞蘭人就逃跑了。神也不必差天上的使者去作工,神可以用任何的方法,去使亞蘭人失敗逃走。這時,以色列人不只得到食物,還得到了勝利。他們本來是快滅亡的了,不必亞蘭人攻打他們,只要再過一兩天,他們就自動全都敗亡的了。然而,神不必動一根指頭,只讓他們聽到一些幻聲,本來可以不費吹灰之力,得勝在望的亞蘭軍隊,竟然變成以色列人不費吹灰之力,而轉為勝利。這是神的幽默,也是神的奇妙,信靠神的人,真是有福啊!

這四個大麻瘋患者(3),本是人所棄絕的,是人間不配有的人。這種人本是毫無用處的人,但神卻用這四個人,去報喜訊給以色列人。沒有這四個大痲瘋患者,以色列人無緣無故的勝利,也是沒有人知道的。他們雖然勝利了,若不知情,他們還是要死的。沒有大痲瘋,他們看不到勝利,他們享受不到勝利,他們雖然勝利了,還是要死的。因此,看見是很重要的,我們的看見,若是不完全,則我們雖然得到恩典,還會是可以死亡的。當神給我們預備了諸多恩典時,我們有看得見嗎?我們若看見了,就可以接受了,就可以得到恩典了。若我們看不見,則我們就得不到恩典了。因此,不只是恩典,還要加上看見。有恩典而沒有看見,則恩典對我們,還是沒有發生功用的。

這四個大痲瘋病人,是不潔淨的,是為人所唾棄的;但這次卻立了大功。沒有這四個垂死、被人唾棄的大痲瘋,以色列人還是要全部滅亡的。然而,這四個大痲瘋,卻改變了以色列人的整個狀況。因此,似乎沒有用的人,似乎為人所丟棄的人,神卻可以用他,使他把以色列人整個民族,從死亡的邊緣中救回來。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為神所用,不要說自己沒有恩賜,沒有能力,只要神要用我們,一個微小的人,還是可以成就偉大的事的。



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王下六1-19

2012/6/3 dimanche 王下六1-19

1-7節是說到建造房屋的事情。建造的原因是因為房子太小,因此,他們就要建造。而他們砍伐樹木,是為了建造;他們的工具是斧子,而且是借來的斧子,不是他們的。先知的門徒要建造房屋,這是可以作的嗎?他們不是先知的門徒嗎?而先知的門徒,不是要注意屬靈的事嗎?為何還要建造房屋呢?先知的門徒,要建造房屋,這應是可以的,因為第一,他們問過以利沙,而以利沙也沒有攔阻(2),而且陪著他們去(3)。第二,他們是用自己的力量去建造的,是合乎規則的。先知的門徒,雖然要更多的注意屬靈的事,但他們也可以在適當的範圍內,就是在衣食住行方面,合理的得到適當的照顧。這是生活必需的,不是奢侈品,也不是貪圖享受,只是改善生活的環境,這當然是可以的。同時,他們作這事時,是問過以利沙的。而以利沙代表神的啟示,有了神的啟示,他們就去行了。

我們凡事都應求問神,在作一件事以先,我們應先來到神的面前,求祂的指示,若祂同意了,我們就放心而行。若是如此,神就會負我們的責任,我們就不必害怕了,這是我們作事的原則。先知的門徒是窮困的,他們連一個斧頭都沒有,都要借用別人的,可見他們確是窮的,他們不能住太大的地方,就需要去建造了。斧頭是工具,是建造的工具;沒有斧頭,就不能砍樹。因此,工具是重要的,而工具就是我們的恩賜,是建築所必須的。今天我們在屬靈的建造上,不能忽略的,就是工具,就是恩賜。若沒有工具,是不能成事的;同樣教會的建造,也需要恩賜,沒有恩賜,就沒有好的建造了。

他們其中一人的斧頭掉下水裡了,這是不小心,或是用力過度,或是失誤,就掉下水裡去了,因為他們是在約但河邊砍樹的。沒有了斧頭,就不能成事,不只不能成事,而且還要賠給別人斧頭,因此,這問題就必須解決的。斧頭不小心掉下了,這雖然不是常發生的事,但卻是會發生的。若發生了,如何解決呢?他們求以利沙,而以利沙是用木頭讓斧頭浮起。以利沙是砍了一根木頭,拋在水裡,斧頭就漂上來了。這裡似乎是木頭沉下去了,而斧頭卻浮上來了。這是違背自然律的。木頭本應是浮上來,而斧頭本應是沉下去的,為何會相反的呢?這就是神所作的,惟有神作的,才可以如此。神設立了大自然的律,一般祂是不會破壞它的,但在必要時,神還是可以暫時作一件不按大自然的律而行的事的。

斧頭是木頭加上重金屬,例如鋼、鐵等;木頭本是會浮的,但加上了金屬,就下沉了。當人未犯罪前,人是自由的,但當人犯罪後,就從神前墜落了。以利沙所作的木頭,可以預表十字架;當我們接受了基督十字架的救恩後,我們的罪就由祂擔當了,那我們就可以不致下沉,而得以升上來了。本來是木頭該浮,而斧頭該沉的,因著木頭替代了斧頭,斧頭就可以浮上來了。而木頭替代了斧頭後,預表它接受了斧頭的金屬部分,它就下沉了。同樣,基督替代了我們的罪,基督就要死在十字架上,而我們就不必死了,這就是替代。這是一個神跡,是神所作的,是木頭替代斧頭,是基督替代我們贖罪。一切的問題,只有在十字架上,才可以解決;我們從那裡跌倒,就要從那裡站起來(參6)。只有來到基督的面前,救恩才會出來,我們的問題,才得到完滿的解決。

8-19節是說到亞蘭王與以色列人爭戰的事,因著以利沙的看見,亞蘭王的爭戰,都是敗於以色列王的手中。這是看見及看不見的問題。以利沙把亞蘭王所說的話,全都聽到了,這是因為神的啟示,然後,他就可以告訴以色列王,作好準備,爭戰就可以得勝了。以利沙是主動的幫助以色列王,不是因為以色列王的好,乃是因為神憐憫他,可惜的是以色列王還不會感恩,他只想得到益處,卻不想敬畏神(參31),也看不到神對他的恩典。他只享受神的恩典,卻不會感恩,也不知道是神的恩典,他是在屬靈上無感的人。

亞蘭王因為看不見,所以在屬世的戰爭上失敗了;而以利沙因為看得見,他就使以色列王在屬世的爭戰上勝利。可惜的是以色列王也沒有屬靈的看見,他所看到的,只是屬世的東西,他沒有從以利沙中得到屬靈的好處,他只求屬世的利益,卻忽略了更大的屬靈福氣。他的看見,是因以利沙而來,若沒有以利沙,他是完全看不到的。他與亞蘭王的情形,在看見方面,是一樣的。只有以利沙有看見,而其他的兩個王,都沒有看見。以色列王之所以勝利,因為以利沙的看見,而幫助了他;而亞蘭王之所以失敗,也是因為以利沙的看見,而敗壞了他的計劃,使他失敗。也就是說,以利沙把他的看見,告訴了以色列王,以色列王就勝利了。以利沙看見了亞蘭王的行動,而亞蘭王卻在暗中,那就一定失敗了。

因此,一個有看見的人,是一個成功的人,而一個沒有看見的人,是一個失敗的人,而這看見,是屬靈的看見,是從神來的啟示。我們的看見,不只是看得到屬世的事物,而且還要看得見屬靈的事物,這才是有用的。若我們只看得到屬世的事物,而看不到屬靈的事物,這看見是不完全的,有時更是有害的。例如以利沙的僕人,他只看見敵人的軍隊,卻看不到耶和華的軍隊的保護,他就懼怕了(15)。以利沙使他的眼目,看得到神的保護後(16-17),他就不會再害怕了。

同樣地,當敵人要捉以利沙時,以利沙把他們屬世的眼目,也使之昏迷(18)。這時,他們不只屬靈上看不見,而且屬世上也看不見了。由於他們的眼目昏迷,於是他們就被帶到撒瑪利亞城去而不自知。每一個人的行動,都與每一個人的看見有關。若我們的看見是全面的,是對的,那我們所作的,就會是對的。若我們只看到一部分時,我們所走的路,就會有差錯;則我們所作的,就必然是不對的了。因此,我們應求神開我們的眼目,使我們能看清楚神的作為,我們才可以正確地行在神的道路中。當我們服事主時,我們必須要有正確的看見,包括屬世的看見,屬靈的看見,如此,我們才可以作對的事,在屬靈的爭戰上得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