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5月29日 星期二

晨更分享:王下三

2012/5/29 mardi 王下三


這又是一場戰爭,是因為摩押王背叛以色列王而引起的(5)。本來摩押王每年進貢二十萬隻羊的羊毛,給以色列王的(4),但現在沒有了。因此,約蘭就要用戰爭的方法,去攻打背叛的摩押,希望可以把這國重新臣服以色列。然而,由於摩押在死海以東,約蘭可以從北而下,或是從南而上,都可以到達摩押。但可能從北部攻打,會影響亞蘭王的顧忌,於是他就想到聯結猶大,並且也聯結以東,從南去攻打摩押了。

約蘭作事,只從世上的思維去想及去計劃,他從來不會想到先求問耶和華的。及至出了問題,他雖然知道,這是耶和華要把這三王,交在摩押人的手裡(10),但他似乎也不懂得找先知來問,來解決他的困難;最後還是約沙法的建議,以及臣子的推薦(11),他才去找以利沙的。不過,他似乎會在遇到危難時,想到這是神的作為,似乎也比亞哈較為好一點。但他似乎不懂得如何親近神的管道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他一方面沒有事前就求問神的習慣,另一方面,他也沒有建議找一批被養的先知,去求問他們,而是馬上同意找以利沙;這是他稍有不同的地方。

而猶大王約沙法呢?上一次與亞哈一同出征的時候,差一點就死了,他這一次還是沒有警覺,還是沒有學到功課。他與亞哈結親這事,就不討神的喜悅;而上一次的差點死亡,也是神的憐憫,他才可以活著。然而,他沒有學到功課,事隔一段時間,他就忘記了。這也常是我們的問題,從經驗中,我們常是學不到功課,此其一。第二,我們是健忘的,事情過去後,學到的教訓很快就忘了。經歷若不能使我們的生命成熟,也不能存在於我們的生命中,則經歷就沒有用了。約沙法雖然會建議找先知,他也落在同樣的錯誤中,就是事先沒有求問先知,是否可以一同出去作戰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但他的判斷,只是因為自己與對方有親戚的關係,就答應了(7)。這是因人情而決定,而不是因得到神的話而決定。因此,當困難發生後,他再求問耶和華,雖然總比不懂得求問神的約蘭好,但也是稍遲了。還好,神仍是憐憫他,先知是因他的面子,才說出神的話來的(14)。而從神的最後啟示來看,神還是幫助他們的。這是由於神的憐憫,而不是由於他們的屬靈。

一個如此敗壞的北國,神還是揀選先知,神還是設立一些忠心的先知,以及先知的門徒,成為以色列國的憐憫來源。可惜的是,神預備了這麼多好的先知在北國,但以色列王卻不會利用,也不會使用他們。不只是平時不會用他們,連在遭遇患難時也不會找他們,只會找其他事奉假神的先知(參13),這是很可惜的。神為人預備了恩典,但人卻不懂得神早已預備的恩典,而自己決定自己的路,自己走自己的路。有些人走了一半,發覺不對勁時,還會想到回來求問神;但有些人到了困難時,也不會求問神,這就是約蘭的光景,也是很多人的光景了。若人懂得凡事找神的啟示,凡事求問神,就必免去不少的禍患,也必得到更的大的福氣了。

戰爭的勝負,不只是人的努力就得到的,很多時是要靠天時地利,以及大自然的環境的(參20,22-23)。而後者其實就是神的恩典,神的幫助,而且是只有祂才能作。若我們打仗只靠自己的力量,這只是得勝的原因中的一小部分而已。更大部分是要靠神的恩典,神的幫助的。神是大自然的主宰,祂可以命令水出來,填滿了山谷(20);也可以叫太陽出來,使景色變化(22),使敵人誤判狀況(23)。這些都是人手作不到的,只有神可以作得到。因此,一個有神的人,一個願意來到神面前的人,其實就是爭戰得勝的主要原因。可惜約蘭所想的,只是人的方法;約沙法當初所想的,也只是人情的關係。他們若先求問神,必會得到神更大的恩典,而不會陷入困境中的。

不只戰爭是如此,在世上有很多的事情,若得到神的幫助,比世上的任何方法,是好太多的。可惜的是,人也只是常想到世上的方法,而不想到屬靈的路,不會來到神的面前,去求問神。於是人就失去了神的幫助,不會看到神所預備了的恩典,就是好的先知,等著人去求問。若人們不會求問,就枉費了神預備要給人的福氣了。



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

晨更分享:王下二1-14

2012/5/26 samedi 王下二1-14


以利亞即將被接升到天上,這是除了以諾外,要被接的第二個人。以諾是很久以前的人了,而長久以來,都沒有人再被接升天的。因此,以利沙是如何知道的呢(3)?這一定是神的啟示,才會知道的。其實不只以利沙知道,先知的門徒也知道(3,5);而先知門徒的知道,有兩個可能,一是耶和華親自啟示的,另一則是以利亞告訴他們的。這時的以利亞,當然知道他要被接升天了(10),因為神必會啟示給他。而以利亞為何要到吉甲、伯特利、耶利哥呢?因為這些地方,都有先知的門徒,應是先知門徒訓練的地方。以利亞可能是與他們道別,也告知他要離開的事,目的或是為了堅固他們的信心,勉勵他們繼續為神作工。因此,以利亞去這些地方的目的,應是要告訴先知的門徒,他要走了,然後勸勉他們,繼續好好的事奉神。

那以利亞是否有告訴以利沙,他即將離開他呢?聖經沒有清楚的記載,看起來似乎是沒有,因為以利亞多次叫以利沙等他(2,4,6),好像是要把他甩掉的樣子。其實不是以利亞要把以利沙甩掉,乃是以利亞要訓練以利沙,給他一個看似與他的領受不同的選擇,看看他是否還堅持他的屬靈追求。也藉此讓他學習知道神的心意,也知道如何堅持屬靈的道路。

以利亞訓練以利沙,是用行動來訓練的,要讓他在行動上,緊緊跟隨神的先知,就得著屬靈的福分。他應是沒有告訴以利沙他要被接的事,因為他不必告訴他,以利沙自己也必已得到神的啟示了。因此,他們兩人的談話,好像也很有默契的,不必告訴對方,就知道對方所要作的事了。這就是默契,是異於以利亞與先知門徒的互動的。以利亞訓練先知的門徒,卻是不一樣,是用言語來訓練的,就是把神要接他升天的事,告訴他們;但卻沒有要他們緊跟自己。因此,以利亞是希望以利沙學習屬靈的行動及經歷,而不只是得到神的話語而已。也因為如此,以利亞才多次叫以利沙離開,目的是要他學習至死的跟從,是訓練他不要因為環境而離棄神,是一種試驗也。

以利亞要升天,是當時很大的事,但知道的人不多,只有先知的門徒,以及以利亞的衣砵傳人以利沙而已。這是一個大神跡,也是神的一個大作為,因為以利亞是討神喜悅的先知。然而,以利亞升天後,神也找到繼承人,就是以利沙。以利沙是以利亞的特別傳人,而先知的門徒,雖然也是傳人之一,因為以利亞臨走前,還特別的去這些先知學校中道別。然而,這麼多人中,只有以利沙得到了以利亞雙倍的靈的感動。雙倍的靈,可以代表長子的名分所得的雙倍,就是表示他承受了以利亞的衣砵了。由此可以看到,雖然有多人跟從以利亞,但得到真傳的,只有一人。今天我們跟從主的人也多,但你我是否得到神真傳的第一人呢?

這麼多的門徒中,為何以利沙可以得到以利亞的真傳呢?第一,他自己可以得到神的啟示,不必以利亞說太多。他因有神的啟示,就有了方向,他就可以與以利亞有正確的互動,也有很好的默契了。第二,他不只有神的話語,而且他有行動要得到屬靈的福分。他一直跟從以利沙,這是因為他要追求屬靈的福分。若他的老師要離開他了,他可以失去老師,但不能失去神的恩典。他的老師走了,雖然是可惜,但若能承受神給老師的福,他是可以補償回來的。因此,他緊追不捨,是因為他要得福,而且他知道要得福,第一就要求,第二就要捨棄其他的一切。他有了神的話,又加上捨己的行動,最後他所求所要的,神也就給他了。

這就是為何我們看到,以利亞及以利沙在這裡所表現的,雖然話不多,但卻似乎大家都很有默契,知道如何互動,知道如何可以把屬靈的恩福,從以利亞傳給以利沙。以利亞要走了,他要把神的恩福傳下去,他要找得到合適的人,於是他訓練以利沙,也讓他最後可以看到他離開,而得到屬靈的福分。而以利沙呢!他也知道以利亞要走了,他可惜這以色列的戰車馬兵的離開(12),但他有信心,他要自己可以承受以利亞的職分。因此,他有負擔,他有看見,他也願意承擔責任。他用捨己的行動、用鍥而不捨的精神,去向神懇求,神也因著他的追求,而給他了。最後,他果然得到了以利亞的真傳,他得到了以利亞的外衣,這是代表他得到了他的衣砵了,而他用這外衣打水,水也左右分開(14),與以利亞所作的一樣(8)。這就證明他得了以利亞的能力了。

為何看見以利亞的升天,才可以得到他所求的恩典呢?第一,這代表他的追求,是不停止的,是很有心的;而如此的追求心態,是屬靈的道路所必需的。第二,當他看到了這幅被接升天的景象時,他屬靈的感受,一定不一樣,他看到了神的作為,他看到了神的信實,他的靈裡,一定起了不一樣的變化;使他更渴慕屬靈的恩典,讓他在世上的生活,會以天上的榮美為目標的。這就會改變他的人生目標,使他更渴慕靈裡的恩福;也懂得求天上的能力的。這樣的景象,神沒有讓太多人看見,只讓緊緊追求以利亞的以利沙看到,這是特別要造就他的一個機會,是異於其他的先知門徒的。

2012年5月21日 星期一

晨更分享:王上廿二1-14


2012/5/21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lundi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王上廿二1-14

亞哈王與猶大王約沙法結親,因此,猶大就成為他的盟國了。而這時約沙法走訪亞哈王,而亞哈王也趁機希望約沙法,可以一同出征,去把亞蘭王以前所奪下的城市拉末,再將之奪回來(4)。而約沙法一方面是亞哈的親戚,但另一方面,約沙法也不敢隨便答應,因為他是敬畏耶和華的。因此,他就提議問一下先知,因為作戰這事情,並不是隨自己的喜歡的,若不是耶和華所答應,而人自己去做,那就很易會虧損的。

從這件求問的事來看,我們就知道亞哈的問題,是不懂求問耶和華,他喜歡隨自己的意思而行,如此比較沒有拘束。他有養了一班先知,可惜這些先知,是經過他篩檢過的,就是凡迎合他的胃口的,他才會問他們的,而不迎合他的胃口的,就不會求問他們的,也不會再養他們的了。如此的先知,就只是職業先知,就只是假先知,是沒有神的話語的先知而已。但這種先知有何用呢?是安慰的作用嗎?但若這安慰是假的話,這種安慰,還不是害人的嗎?因此,亞哈所養的先知,只是自我安慰用的,是一點都不能幫助他的,反而到了最後,是害他送命的人而已。

亞哈為何如此笨,只愛聽好聽的話,而不要聽不好聽、卻是真理的話呢(8)?我們若求問先知,總是想要知道真理,而不是想聽好聽的話吧。若要聽好聽的話,則不必養先知了,只要找幾個奉承的人就可以了。找先知的目的,就是要聽真話,就是要知道神的意思,就是要知道兇吉。而兇吉不是從人的話而來,乃是從神而來的。亞哈不敬畏神,是不會相信神的話的;但他即使不聽神的話,也不應該只要聽好聽的話。一個只要聽好聽的話的人,是逃避現實,是掩耳盜鈴,是自欺欺人而已。原來一個沒有神的話的人,他不只是沒有方向,而且似乎所作的,也都是愚笨的呢!因為一般的人都知道,真話比好聽的話重要。

問題不是好聽不好聽,問題乃是這話是真的或是假的。亞哈王竟然落到一個程度,只想聽好話,而不想聽真話,這就不只是不敬畏神了,而且是變為愚昧了。原來一個不敬畏神的人,他所作的事,就是愚昧的事;他所看到的,是與別人不一樣的。當一個人只顧自己的利益,只有自己的想法時,他會把其他的真理篩檢出去,只把自己喜歡的存留下來。他以為如此做是聰明,其實他如此做,是絕對的愚昧。然而,如此愚昧的行為,他還是不知道。當米該雅說了真話後,他不只不信,還以為他有辦法可以勝過他所說的。這不只是愚蠢,而且是無知了。

亞哈為何如此無知呢?第一,他不敬畏神,不以神的話為話,不把神擺在重要的地位。第二,他因為沒有神,也就沒有神的話。一個沒有神的話的人,他就沒有光,而在危難之時,他就沒有可倚靠的。於是他就只好去製造偶像,製造假先知,製造假神。假神是因為人沒有真神,但又要得到倚靠,因而就產生了假神及偶像了。一個有真神及神的話的人,是不必也不會拜假神的。但亞哈若拜假神,習慣了假神的文化,他就不知道真話是可以從神而來的,他在假神的環境習慣後,由於假神的話是用猜的,他就沒有把握,他就以為神的啟示,也是可真可假的了。這是他在假神的環境中習慣後,所產生的結果。

亞哈平時不會求先知,而到了有困難時,他或會求先知。然而,他不會把先知的話,作為神的話;不會把先知的話,作為絕對的話而去遵行。當他求問了先知後,還得要經過他的認可,以及他的同意,才會成為他的話的。也就是說,最後認為這話是對的,還是錯的,是由亞哈自己決定。例如當他找了四百先知時,由於他們的話好聽,他就認為是真的。而當他聽了米該雅的話後,他覺得不好聽,他就認為是假的。因此,真及假是由他自己決定,不是由先知的話來決定。若是如此,到了最後,他所有的先知,都只是按他意思而說話的先知而已,這是自然的篩檢,因為不迎合他的意思的先知,都不能在他面前說話的了。

反觀約沙法,其實他是有屬靈的警覺的。當他聽了四百先知的話後,他靈中覺得有問題,因此就建議再找屬靈的先知(7-9)。他有點覺得,這四百先知的話,是不可靠的。他有屬靈的敏感度,可惜他還是最後聽了亞哈的建議,這是他的失敗之處。

若亞哈是如此的心態,那他得到的先知的話語,就是他想要得到的背書而已,那不是神的話,是經過他的篩檢而出來的自己的意思。他辛苦的找到先知,求問先知,但最後得到的話,一定只是他自己想要的話。而先知的說話及預言,對亞哈而言,只是表面的儀式而已。真正他所得到的,不是真的話,而是他想聽的好話。而求問先知,只是外表的程序而已,是自我安慰的手續而已。因此,約沙法建議他求先知,但其實他求不求都一樣,因為先知所說的,能夠被他認同的,只有他原先的意思而已。若先知所說的,不合他原先的意思,他不會接受的。他能接受的,就是他原來的想法、原來的意思而已;而求問只是無關重要的外面儀式而已。

今天我們若要求問神,是否也有很多我們自己的成見,是存在我們裡面的。而由於這些成見,我們是否不知不覺地,就把神的話語,在我們裡面自然地篩檢過了。合乎我的意思的,就讓他存留,而不合乎我的意思的,就不會讓他進來的。如此的求問,我們得到的答案,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的意思而已。這就如亞哈養了這麼多的先知,到了最後,他們都一口同音的向王說吉言(13)。為何可以一口同音呢?這是亞哈培養出來的,是亞哈把眾先知的話,都成為他的想法,如此的先知,才可以活在亞哈面前。因此,亞哈所找的先知,每一個都一定是一口同音的先知,若是如米該雅這樣的先知,都不能存在於這四百先知中的。

原來這四百先知之所以可以「同心」、可以一口同音,這是亞哈所養成的結果。因為他們知道,若不說出亞哈愛聽的話,他們就不能在這群先知中;而能夠在這群四百人的先知中的原因,是因為他們說出亞哈所要他們說的話。因此,他們的職業,只是想法明白亞哈的想法,而說出他們的想法而已。今天我們在求問神時,是否也只是有意無意中,養成了一班只聽我們話的先知,而我們也只會篩檢出這種先知所說的話,作為神的話呢?

這四百先知,本應是事奉耶和華的,但由於亞哈王的問題,他們就轉向於只事奉亞哈的旨意,只揣摩亞哈的心意,而不管神的旨意了。這班先知,不只說話,而且會模仿真先知的作法,還造了兩個鐵角,用行動表示他們所說的是對的。他們是職業先知,其外表都可以似是真的先知。但他們所事奉的,卻不是神,而是 人、是亞哈王。有甚麼的王,就有甚麼的先知,因為市場需要,就產生了這四百先知了。今天我們事奉神的人,是看市場需要呢?還是看神的旨意、神的差遣呢?很多貧窮困苦而沒有牧者的地方,卻找不到牧者;但富有的國家,例如北美等,卻是一大群牧者去。這是市場呢?還是神的旨意呢?就必須每個人在神面前,自己求問了。但不要學亞哈一樣,到了最後,求得出來的,還只是自己的旨意而已,卻不是神的旨意。這就是亞哈的光景,是我們應該有所警惕的。

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

晨更分享:王上廿16-30

2012/5/15 mardi 王上廿16-30


這是兩次的打仗,兩次都是以寡敵眾,但兩次都打勝仗了。這明顯是神給的恩典,因為這兩次打勝的原因,除了是有神的話預先說了外,我們就找不到太多的其他原因了。第一次勉強可以找到的原因,是亞蘭王的輕敵,因為當打仗時,他還與三十二個王在痛飲(16),似乎不把以色列人的攻擊當作一回事。而且,他似乎也沒有親自出馬,只隨便差遣人出去(17);還作了一個決定:不論他們為講和出來,或是為打仗出來,都要活捉他們。而若要活捉出來打仗的人,比把之殺死,是難多的,必須要用優勢的兵力才可。因此,便哈達是仗著自己的兵力多,才會如此輕敵的。一個輕敵的人,常是失敗的主因,因為他自以為是,就很易疏忽了一些重要原則的。因此,第一次的失敗,除了是神的話所預定外,原因可能也與輕敵有關。但第二次的失敗,就找不到屬世的原因了。因為這一次,他們似乎把十多萬的兵力,都集中在平原,就是亞弗城的平原,要與以色列人爭戰。以色列人的兵力,沒有說出多少,但聖經形容他們,只是好像兩小群山羊羔而已(27),而亞蘭人的軍隊,卻滿了地面。因此,第二次的得勝,就不是因為亞蘭王的輕敵,而是神的恩典、神的能力了。因為神要幫助以色列王,所以才有這個勝利。

那神為何要幫助拜偶像及拜巴力的亞哈呢?第一,因為亞蘭王不明白耶和華是誰,他們以為以色列人的神是山神,因此,神要顯出祂是全能的真神,讓外邦人的亞蘭王,知道他們的觀念是錯的;並且可以對耶和華有更多的認識。第二,神讓亞哈得勝,不是因為亞哈的好;反而是因為他的壞。因此,神自己要顯出祂是真神,也讓亞哈及以色列人知道,只有信耶和華,才可以真正得福及得恩典。注意28節末句:這裡沒有說「他們」就知道我是耶和華,而是說「你們」就知道我是耶和華。前面的描述,是說到亞蘭人的問題,但後面的理由,就題到了以色列人的認識神了。因此,神的作為,是要讓以色列人知道,神才是真正宇宙的主宰,信仰神才是有福的。雖然亞哈王不要神,但神卻要自己證明祂是神,因此神才要顯出神自己的作為在亞哈的身上。第三,神要亞哈王認識神後,可以悔改。亞哈王看過了以利亞在迦密山上的神跡,但卻沒有認識耶和華是神,反而要殺以利亞。因此,神再給他機會,讓他經歷苦難及敵人的攻擊,希望在苦難中,讓他看到神的作為,而得以悔改歸向神。然而,他看是看到了,但在屬靈上的反應,卻是麻木不仁的。他不只不能乘勝追擊,而且還把亞蘭王放了(34)。這是不懂神的恩,也不懂得屬靈的原則。

亞哈自己不尋求神,神主動派先知給他說話。他本是不配得到神的話的,但神為了改變他,多次派遣先知,給他恩典的話,但他在恩典中不知長進,也不曉得把握神的恩典,竟把敵人放走了。同時,他得到了神的話的啟示,他才可以勝利。這個經歷,卻沒有幫助他,成為他懂得尋求神的話的動力。他每一次的得勝,都與神的話有關。他應該學習到一個功課,就是神的話說出了,事情就必會如此成就了。這是他兩次打仗的經歷,但他卻沒有學到屬靈的功課。他只在享受屬世的成果,而且也疏忽了把握的機會,把敵人放走了。因此,他在屬世及屬靈的操練上,都是失敗的。神在他身上如此多的神跡、如此多的話語、如此多的作為,到了他身上後,他都把之糟蹋了。這真是可惜啊!就如人把珍珠放在豬前,被豬踐踏了一樣。求神讓我們不要如亞哈一樣,成為一個麻木不仁,不懂得屬靈的原則,也不懂得屬世的責任的人。

(23)當亞蘭王第一次失敗後,他們作了一些檢討;他們的檢討,不是從自己的輕敵開始,而是從鬼神的幫助開始。原因是因為這一次,他們的失敗,是沒有明顯的道理的,就著人數而言,他們的軍隊,一定是比以色列人多出太多的;但他們失敗了,因此,他們就把原因放在鬼神的事上了。屬世的原因找不到,就找屬靈的原因了。這本身是合理的,因為屬靈的原因,往往比屬世的原因來得重要。然而,他們找出的答案,因著他們不認識真神,那雖然他們懂得找屬靈的原因,但也是錯的。因為一個人若不認識耶和華,那他從屬靈上找原因,道路雖然是對,但卻一定找不到真正的原因的。今天我們也是一樣:當我們要檢討時,一方面我們要找屬世的原因,但另一方面,我們也應要找屬靈的原因,這才是完全的檢討。而若我們在屬靈上,不明白神的旨意的話,那我們也會如亞蘭人一樣,怎樣也找不到真正的原因的。因此,要能在一件事上找得到真正的原因,一定要在神的話上有認識,明白了神的旨意後,我們才可以知道事情發生的真正原因的。

亞蘭王不知道失敗的原因,他沒有從屬世去找,只從屬靈去找;但在屬靈上,他是完全盲目的;因此,他就找不到真正的原因了。但以色列王呢?他因為勝利了,就沒有檢討。其實勝利的人,也該該要檢討的;他應該知道自己得勝的原因,因為每一次都有神的話語預先告知,他是沒有理由不知道自己勝利的原因的。但他享受了得勝的果實,只有屬世的得福,卻不能從屬靈的明顯幫助中,學會尋找神,學會要神的祝福。他沒有屬靈的反應,沒有想到得勝後要檢討得勝的原因。亞蘭王作戰輸了,當然要檢討;然而,不只是輸了的人要檢討,贏了的人,也要檢討的。當我們得勝後,我們也要檢討的。而且也是要在屬世及屬靈上檢討的。亞哈王因為得勝了,就不檢討,於是他就只享受得勝的果實,而沒有學到屬靈的功課。神給他明顯的恩典,他不會因檢討而感恩、因檢討而尋求神、因檢討而學會日後的繼續得勝。於是他第二次的打仗,就隨便的放了便哈達(34),造成了日後的失敗了。

因此,我們無論得勝或是失敗,我們都該檢討。而檢討的內容,不只是屬世的原因,更要找出屬靈的原因,這是完全的檢討、才可以幫助我們,在我們所作的事情上,會愈來愈進步、愈來愈討神的喜悅的。

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

晨更分享:王上十八30-40

2012/5/10 jeudi 王上十八30-40


現在輪到以利亞了,他如何做呢?第一,他重修已經毀壞的耶和華的壇(30)。要神應允以色列民,第一步必須做的,就是把以前做錯的,改正過來。以前沒有在獻祭,現在要重新獻祭,就要把以前的罪對付清楚,這才可以重新得到耶和華的眷顧。第二,他取了十二塊石頭來,用這些石頭為耶和華的名築一座壇,這是重新建造。他不只重修,而且重新建造。一個是重修,一個是重建;這兩個步驟,可能是一體的兩面,可能就是用十二塊石頭,來代表重修,以及代表新建。重修代表把以前的錯改正過來,代表認罪悔改;而重建則代表開始一個新的生活,是照神的樣式而活的生活。神所給的應許,是在以色列十二支派中,因此,北國雖然只有十支派,但以利亞沒有忘記神的應許,他是在神的應許的根基上,去作神所要他作的事。因著神的應許,他就有信心,知道神是信實的神,必會照著祂的應許,而實現祂給以色列民的恩典。

當壇築好後,他就在壇的四圍挖溝,又在壇上放柴、放切成塊子的牛犢(33)。之後,他更作了一個動作,是一般的獻祭不會作的,就是把總共十二桶的水,分三次倒在燔祭和柴的上面,使水流在壇的四圍,溝裡也滿了水(33下-35)。以利亞所作的,前面的一切,都是一般的獻祭所要作的:就是築壇、就是放祭物、放木柴等。然而,他不只如此,還要加上十二桶水。這又是十二的數目,代表完全,也可以代表以色列的十二個支派。當時是旱災,水是很寶貴的,不知這些水是從那裡來的?是河水還是海水,但無論如何,這是預表當時最寶貴的水,也要獻給神,代表神比我們的養生之物重要;或是神比我們的生命更重要,或是神就是我們的生命,此其一。此外,也代表先捨而後得,因為當這些水奉獻給神後,神就降下雨來,神所償還的,比我們所給的一定是更多的。

第三,以利亞加水,也代表更要彰顯神的能力。平時人獻祭,是自己點火的;當人人都敬拜神、人人都認識神時,神就不必特別顯出祂的能力來;因為人人都認識神也。然而,在這個眾人都拜巴力的時代中,神必須作一件事,就是神自己降下火來,而不是人自己點火了。而由於人的不信及懷疑的性格,為了彰顯這完全是神所作的,不是碰巧的;以利亞就加上了水,因為水與火是不相容的。加上了水後的祭物,人若自己點火,一般是點不著火的。只有神自己的作為,才可以把之點著。這就可以分出,是人的工作,還是神的工作了。因此,加水是為彰顯出神的作為,排除了人的參與的可能,也沒有人投機取巧的機會。

當一切都準備好後,以利亞就做了一個禱告了,這個禱告,也為了證明是耶和華應允以利亞,從天上降下火來,使人沒有辦法再用其他而解釋。因此,禱告是必然的,是向神求祂的作為,祂的神跡,祂的顯現。使人知道耶和華是神,也使人知道以利亞是奉神的命而行事的先知;更要使這民的心,可以回轉歸神。而當一切都預備好了:祭壇預備好了,祭物預備好了,人的心也預備好了;再加上以利亞的禱告後,神就可以作工了。而神要作工,是要等合適的器皿,一切都預備好了,神的器皿完成了,神就作工了。

甚麼是神可以作工的器皿呢?第一是以利亞這個人,第二是他所預備的祭壇,就是他所作的事。人是神的器皿,因為有以利亞,才可以讓神的榮耀顯出來,使人認識祂是神。而以利亞被神使用前,神是用三年半的時間,訓練好他的信心,使他大有勇氣,可以大戰近千的先知,而仍可以得勝的。除了以利亞這個人外,神也要有事物的器皿,就是一個合乎神心意的祭壇及祭物。這就是以利亞所作的,是按著神的心意、神所吩咐的原則而作的。也就是說,以利亞的所作所為,完全是合乎神的啟示,按著神的心意而作的。於是神就找到了一個可以顯出祂的作為的器皿來,神就可以完成祂的工作了。這個器皿,就是祭壇,就是按神的方式而築成的祭壇。不但是祭壇,而且是加水的祭壇。加水的祭壇,是代表不加上人工,不加上人的點火,只要看神的作為;此其一。其次就是代表人先把寶貴的獻上,然後才會得到神更大的賜福。當這個器皿預備好了,神就可以使用這個器皿,去完成神的工作了。

因此,人是器皿;而人所作的,合乎神心意的事物,也成為神作工的器皿。若只有人,而不作事;則神仍不能顯出祂的作為來。反之,只有器皿而沒有人,神也不會作事的。我們不只要成為神的器皿,而且要懂得如何作合乎神心意的事,使神有可以顯出祂的能力及作為的器皿,這才是一個屬靈的好領袖。而以利亞就是這樣的人,他一切都預備好了,把一切的器皿預備好了,加上他的禱告,神的能力及恩典,就顯出來了。

當眾人看到了這一幕後,眾人馬上就俯伏在地敬拜神。眾人是要看神跡的,而神跡是要有合適的器皿出來,神才會行神跡的。但當人看到了神的作為時,人是會服神的。而這時,以利亞就更有勇氣,要眾人拿住巴力的先知,不容一人逃脫,就把所有的先知,都在基順河邊殺了他們(40)。在此我們也可以看到眾人的改變:先是一言不發的眾人(21下),再是開始說話,同意以利亞所提議的眾人(24下);最後是願意與以利亞合作,順服他的命令,把所有假先知殺了的眾人。這些眾人,為何有這樣戲劇性的改變呢?因為看到了神的作為,他們就改變了。今天我們有否可以拿出來,使人看得到神的作為的事跡呢?我們是否可以成為一個器皿,使人從我們身上、從我們所作的事中,看得到耶和華是神、耶和華是神呢(39)?這一個世代,與亞哈時代相同,我們需要有以利亞這樣的人,可以被神訓練,成為可用之器皿,成為改變眾人的心的器皿。求神使用我們。

神沒有使用那藏在兩個洞中的100先知,神只使用以利亞一人,就可以成事了。一個被神訓練過的人,這個人就比那100個人有用多了。我們是否被神所訓練,信心是否有操練過,是否成為可用的器皿,這都是神使用我們的條件。我們不要作只是藏在洞中的先知,只是可以存活,而不能成為改變人心的先知,那我們的生命,就是白費而枉活了。

2012年5月6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王上十七1-16

2012/5/6 dimanche 王上十七1-16


神開始在北國使用先知,以及用神跡來提醒以色列人了。北國經歷了這麼多的惡王後,現在輪到了亞哈王,這個王是把巴力引入國內的第一個王。因此,神要使用先知以利亞,來把亞哈所信的巴力,藉著先知以利亞所言所作,而告知全民,讓他們知道惟有神才是真神。而神用旱災來開始,因為外邦人相信,巴力是風暴與農作之神,若天不降雨,對敬拜巴力的人,應是一個諷刺,也是一個提醒。這是神用實際的環境,去提醒信靠外邦假神的人,讓他們知道,外邦的神是虛渺的,是不能給人福氣的。

當以利亞被神所用,被神所揀選時,一方面他向亞哈說話,把神所定規的災害宣告;但另一方面,他自己也要受這旱災之苦。同時,在這受苦之中,神給他神跡,讓他在苦難中學會依靠神,也學到不少信心的功課。他是在苦難中最大的贏家,因為在神使用他,要與巴力的眾先知爭戰時,他的信心就先被磨練了,如此才可以被神所用的。因此,當我們要被神用時,神先要訓練我們,使我們的生命成熟,有足夠的信心,神才可以使用我們。

以利亞與我們一樣有人的性情,他也一樣需要信心的磨練,才可以完成神所托付的工作。而這三年半的時間中,神一方面讓以色列人受苦,讓他們知道巴力是不能供應他們雨水的。若以利亞不禱告,天就不下雨:這代表若神不施恩,雨就下不來的;只有神是真正掌管風雨及整個大自然之神。然而,以色列人在受苦中,他們若不懂得神藉旱災所要啟示的話,他們就白受苦了。若他們可以從災難中看到了神的心意,那他們就可以悔改,這些苦就不致於白受了。

而這旱災對以利亞而言呢?也是要他學功課的。他所要學的功課,就是神會供應。在一個不好的環境中,而且是影響到自己生命的環境中,人的努力,對一般人而言,是力有所不逮的。然而,人不可以作的,神卻可以作。當神使用了以利亞向亞哈說話,及讓他自己知道神不下雨時,神也吩咐他先是到基立溪旁,在那裡由烏鴉供養他。之後,再吩咐一個敬畏神的外邦的寡婦(參12),在西頓的撒勒法供養他。不論是烏鴉,是寡婦,都不是人所用的供養方法,只有神才會用這些方法供養人的。

一般的烏鴉,都是嚵嘴的,但神就看到了那麼一隻不嚵嘴的烏鴉,就吩咐他早晚兩次,按時天天供應他餅及肉(6)。可以想像以利亞的心情,當第一天時,他一定會焦急,會懷疑烏鴉是否準時,是否會有疏漏之處。因為烏鴉是無處可尋的,也不能與之對話的。只有學習不說話地等候烏鴉的來到。他不能提醒烏鴉,對牠說,你晚上一定要記得啊!你不要嚵嘴啊!我是全靠你的了!這些話都不能說,他只有單方面的相信,他沒有自己的話可說,他不能有自己的主張,這是完全順服的表現。神沒有先用人來供應他,而先用一隻不會說話的烏鴉,讓他學習的功課,就是只相信神的話(4)。神既說了,祂已吩咐烏鴉供養他,那就必會完成,不會有誤的。以利亞不必再作提醒,也不必再與烏鴉說話。因為神已對烏鴉說話了(4),那烏鴉就聽神的話了;就不會改變了。而且,神只要對烏鴉說一次話,事就這樣成了,牠就不會忘記了,牠就必須遵行了,直到溪裡的水乾了為止(7)。

一次的對烏鴉說話,事就成了;不必再說第二次,也不必以利亞再提醒烏鴉,這就是以利亞學習的信心功課。他只要等候神,他不能作甚麼!他不能藉說話,使烏鴉不會忘記,他也不能有任何動作,以增加這事的可靠性。他只有一樣能作的,就是以單純的信心,相信神所說的,完全倚靠神,而不能加上自己任何的動作及力量。這就是要訓練以利亞的完全相信,以及完全順服了。當神說了話後,很多時我們是半信半疑,若可以加上自己的方法,我們仍是會加上人的方法的。但烏鴉的功課,卻使我們學習完全仰望神,不能加上自己任何的方法,這是很好的一個學習的功課呢!

至於那窮寡婦呢?以利亞是可以與之對話的。這時,不只是要訓練以利亞的信心了,還要以利亞的信心,影響到寡婦的信心;要寡婦也有這信心,事情才可以成就的。這是兩人的配答,是把信心傳下去,使人也與你一樣有信心。以利亞這時已學會了一個信心的功課,但神要他再下到寡婦的家中。這是一個三餐不繼的家庭,但神還是用這個家庭,養活了以利亞及這一家庭的兩個人。

這個寡婦,本來也快要餓死的,但這寡婦卻也被神揀選了,因為神看到了她特殊的信心(路四26),就恩待他,就差遣以利亞到她那裡,把信心的功課給了她,而她也學會了,於是她也得以生存了。因此,其實不只是她養活了以利亞,更是以利亞養活了她一家。若沒有以利亞,她就得不到神的恩典的,她也不會學得到信心的功課的。但神眷顧了她,使他可以在旱災中得以存活,這是神顧念孤兒寡婦的慈愛,也是神給她學習信心的功課。

以利亞從烏鴉的事中學會了信心,神就把他差到寡婦那裡,把這信心及信心所帶來的恩典,傳給了這寡婦。因為神看到了這寡婦的心,知道她的需要,以及知道她的信心,可以被訓練,神就差遣以利亞去了。因此,後面這個寡婦,不只是使以利亞得以存活的人,而且她自己也因著以利亞,而得以全家存活。這是以利亞把信心傳給了她,而她也相信了,因為她雖然是外邦人,但她卻是信仰神的(參12)。但她願意先以先知為主(13),那就是先以神為主,然後她罈內的麵就不減少,而瓶裡的油,也不缺短(16)。這就供應了她一家,使她在乾旱的日子中,蒙神的眷顧,得以存活了。而以利亞也同時再學到信心的功課,知道信心可以影響別人,也可以成就神所要成就的事了。我們不但自己有信心,也要求神讓我們的信心,能影響到別人,如此才可以成就神國更大的事。

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

晨更分享:王上十五1-24

2012/5/2 mercredi 王上十五1-24

這一章記載了猶大國的兩個王,一個是亞比央,另一個是亞撒。亞比央只在位前後共三年,沒有太多的事記載,只有說他是一個行惡的王,而且在這三年中,常與耶羅波安爭戰,不得安寧。而亞撒卻是一個好王,他在位共四十一年,比大衛及所羅門在位的年數均屬多一年。亞撒王所作的事,是把以前的王所造的一切偶像,以及孌童都除去了,又貶了他祖母瑪迦太后的位,因她造了可憎的偶像亞舍拉。亞撒一生向神存誠實的心,只是邱壇還沒有廢去。他也把一些金銀和器皿都奉到耶和華的殿裡,因此,他算是一個好的王,也在位較久。

先看一下亞比央,聖經在這裡記載他的事不多,只有說他常與耶羅波安爭戰。他在位只有前後三年,卻常與耶羅波安爭戰,這就表示他的國位常在動亂中渡過。爭戰是表示沒有和平,沒有安寧;在爭戰中,不但不能建樹,而且還會被爭戰而破壞以前的建設的。也就是說,他的在位三年中,不只沒有建設,更有破壞。為甚麼呢?因為他沒有遵守神的話,卻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(3)。而他的國位之能夠延續,只是因為大衛的緣故,神才給他剩餘的恩典(5)。他是靠以前的建設而活的,以前的建設有二,一是屬靈的建設,就是大衛所建設的;二是一般的建設,是所羅門所建設的。而他因為不行神眼中看為正的事,因此,神的賜福就不能臨到他,他就只能吃以前的餘糧了。

亞比央因為不熱心向著耶和華,因此,他所以活著,是因前王所種下的,他只能完全承受,而自己不能有任何建樹。先袓留下甚麼給他呢?一是大衛所留下的,二是羅波安所留下的,三是所羅門及其後所留下的。大衛所留下的,乃是屬靈的恩典,是因著大衛向著神的心,就影響到他的整個王朝,使神因著大衛的緣故,就施恩給他的國(4-5)。這是很不容易的,因著大衛所作的,神的恩典竟臨到如此多的他的後代中,可見一個得神喜悅的人,是何等有福的啊!

而羅波安所留下的是甚麼呢?就是一個爭戰的環境(6)。聖經中提到羅波安在世的日子,常與耶羅波安爭戰,一共提到兩次(十四30及十五6)。第一次提到的目的,是說到羅波安本身的問題;而第二次再提的目的,就是說到因著羅波安與耶羅波安的爭執,就傳到了下一代,使亞比央也常與耶羅波安爭戰了。這就是袓先所留下來的爭戰,這是屬世的問題。因著這留下來的爭戰,他的國就不得安寧,就沒有建設,只有破壞了。

那所羅門及其後所留下來的,又是甚麼呢?就是那些偶像、邱壇(十一4-8),以及加上羅波安所留下的孌童(十四24)。這些留下來的,亞比央也概括承受,不作任何改變,因為他無力改變,也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改變,也可能是不會想到要改變了,因他沒有如此的觀念,也沒有動力去改變。因此,這些留下來的屬靈問題,他就不能去除了。

由此可見一個國王即位了,他除了自己所可以做的外,還要承受先袓所留下來的。若先袓所留下來的是好的,他就比較可以順勢而為;若先袓留下來的,是不好的,他就必須要花更大的力量,去改變它了。而在這裡,我們沒有看到亞比央自己的作為,只有看到他被動的作為,就是因著先袓而來的影響,他這三年就活在先袓的遺傳中而已。沒有向神有任何祈求,也沒有行神眼中看為正的事,辜負了神給他三年作王的機會。因此,他就只能有三年的國位,而很快就傳到他的兒子了。

那他的兒子亞撒呢?他作王共四十一年,而且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。他敢作敢為,是一個不錯的人,他把先袓留下來的偶像除去,也除去了孌童,又敢貶了他袓母瑪迦太后的位,因她造了可憎的偶像亞舍拉;他也把金銀器皿奉到耶和華的殿裡,這代表他對耶和華的心意。因此,他是一個願意按照神的旨意而行,勇於改革的人。

這其實是不簡單的,因為這些東西,從所羅門後期開始,國中就有了,國民已成了習慣了;而他因著真理之故,就決定把之除去,也廢去了太后的位,這是要很有魄力的王,才可以做得到的。這是不錯的地方,可惜他沒有廢去邱壇,是美中不足之處。同時,在亞撒碰到了北國的侵入時,這也可能是上一代留下的問題,他所處理的手法,就不如處理上一代留下的屬靈問題那麼正確了。他遭遇問題時,沒有看到他求問神,也沒有看到他用屬靈的方法,去處理這些問題。我們看到的,是他用屬世的方法,甚至犧牲了他才奉上到聖殿去的那些金銀(15),都再次拿出來,交給亞蘭王,以求他攻擊以色列,使他得以解圍。

後來雖然也成功了,但可以看得到的,是他沒有求問神的習慣,他沒有懂得在急難中求問神。而以後他生病時,也是如此。他腳上有病,卻不懂得求問神,也沒有看見神主動向他說話。因此,可以看得到亞撒的心,不如大衛的單純,他不太懂得親近神。他可以遵行律法的條文,但與神的關係,卻是淺薄的。這就是亞撒的問題,他的問題,是缺少與神的直接相交,也缺少向神求問的動機,因而也就缺少了神向他啟示的話語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