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

晨更分享:約八1-11

2012/2/28 mardi 約八1-11

這一段說到耶穌面對一個行淫時被捉的婦人,說到祂如何處理的事。文士和法利賽人,把正行淫時被捉的婦人,帶到主的面前,問祂要如何處理,目的是難為祂,看祂是用愛心或是用公義。在這裡,我們看到了人對慈愛及公義的矛盾,不知如何平衡,就把人的矛盾及難處,丟給耶穌來處理了。這個問題,是人的矛盾的問題,人對慈愛及公義,本就不懂得如何平衡,而這個公義及慈愛的平衡,只有神可以做得到。若我們沒有神的心,我們就不可能把公義及慈愛平衡的,這是我們要先認知的。

耶穌處理問題,不是針對問題的矛盾點去處理的,祂乃是到更高的層面去處理。祂先指出每人都有罪,不只那婦人有罪;眾人也有罪的,只是眾人一般是自己看不見自己有罪的;而婦人的罪,是大家都看得到的罪而已。婦人犯罪了,別人看到了,就不能逃了。但很多人犯了罪,別人看不到,於是他們就逃得了。而耶穌在這件事的處理中,不只是針對一個人的罪,更是針對眾人的罪。祂要藉著婦人的罪,而把眾人的罪都顯出來;讓眾人知道,自己也有罪,自己其實是沒法審判人的,只有神有資格,可以審判人,也可以定人的罪。到了最後,只剩下耶穌和那婦人,也就是說,婦人要面對的,不是眾人,而是面對神自己。

神才有權定人的罪,也有權赦免人的罪。然而,當耶穌說,我也不定妳的罪時,祂不是說說就好的,祂是付上了生命的代價,祂是因著自己願意為她的罪上十字架,才可以如此說的。也就是說,祂的慈愛,是以公義作基礎、作支持的。沒有祂上十字架一事,婦人的罪是不可能逃得過公義的審判的。因此,耶穌所用的慈愛方法,不是濫用的,乃是付上祂生命的代價後,才可以如此說的。耶穌給她一個機會,是因為耶穌願意為她的罪而死;耶穌不是縱容罪,乃是給她機會,而且是願意用愛來改變她,使她有機會再生。同時,祂要她從此不要再犯罪了(11),這就證明愛不是縱容;愛是給人機會,但也加上公義的。

今天很多人拿這段經文,去說出耶穌的愛,用以反對死刑,這是只抓到其中一部分,而不太明白這段經文的真義。這段經文,其實是說明公義及慈愛的平衡,是說明公義與慈愛是沒有矛盾的。人間有矛盾,反對死刑的人,偏向於慈愛,而忽略了公義;而只懂得審判的人,也可能只偏向於公義,而不懂得慈愛。因此,今天的審判,因為沒有公義及慈愛的平衡,是不能幫助人的;也不能除去真的罪的。而耶穌的方法,不只是除去罪,也幫助罪人不再犯罪,這才是真的有用的。耶穌不定這婦人的罪,是代表祂反對死刑嗎?耶穌沒有縱容罪,也沒有反對死刑,因為不信主的人,就是惟一死刑,沒有例外的。同時,耶穌自己都進入死刑中,任人釘在十字架上,這就是死刑。而這死刑,本不是耶穌該受的,乃是我們該受的。但耶穌沒有把之廢除,然後就直接宣布要赦免我們一切的罪。耶穌是進入死刑中,才得以廢除死刑的。因此,耶穌不定這婦人的罪,不是隨便說的,乃是自己付上了死刑的代價,才可以免去這婦人的死刑的。今天反對死刑的人,說要廢除死刑,但他們付上了甚麼的代價呢?若沒有人付上死刑的代價,那死刑仍是不能廢除的。同時,不是由人說廢除就可以廢除,是神自己才有這權柄,而且神的權柄,也是要合乎聖經的真理的,而不是神隨便說了便可以。

因此,若我們用這段聖經,來證明反對死刑是合理的,那就誤解了這段經文了。第一,我們不是耶穌,我們不是神,因此,我們不能像耶穌一樣,說赦免就可以赦免的。因為我們沒有這個赦免的權柄也。反對死刑的人會說,我們沒有資格剝奪人的生命;這在某方面來說,是對的。但另一方面,我們也沒有資格,把神所定的刑罰廢除的。第二,耶穌說祂也不定婦人的罪,不是說說就可以的。祂是因為肯自己進入死刑,才可以挽回這婦人免受死刑的。同時,祂在施行慈愛的同時,是沒有把公義丟棄的。今天我們可以及應該施行慈愛,但我們施行慈愛時,很多時都不是把公義作基礎的,這樣的慈愛,就不是神的大愛了。

第三,這段經文雖然表面來看,都是慈愛的表現,然而,在背後卻隱藏了世人都犯了罪,虧缺了神的榮耀這一幅圖畫。而這幅圖畫,才是耶穌要解決的;也就是說,耶穌不是定一個人的罪,就解決了這問題;耶穌指出了世人都犯了罪,那就不是定一個人的罪,就可以解決的。只有耶穌可以解決世人都犯了罪的問題,而法利賽人及文士,是不能解決的。按著律法,把這婦人打死,問題沒有解決,因為人的罪仍在。然而,耶穌來了,是把所有人的罪都解決,就是祂自己進入死刑中,滿足了神公義的要求,問題才可以解決的。因此,耶穌不用石頭的方法,不用暫時公義的方法,因為祂正要作一件事,就是要為世人的罪而死。祂要給世人一個機會,讓人仍可以接受神的慈愛的拯救,而不再犯罪。然而,人若繼續犯罪,那慈愛就沒有了,最後還是要面臨最後的審判,是逃不過死刑的。

也就是說,耶穌在這裡,是暫時把公義的問題延後,因為祂正有一個計劃,要替人受死也。因此,這不代表耶穌不顧公義,耶穌乃是要滿足公義,給人一個機會。但人不能只看慈愛一面,而不看公義一面的。

此外,在這一段聖經中,那婦人既是正行淫時被捉的,那另一個與她行淫的男人是誰呢?摩西的律法,是吩咐把兩人都要處死的,為何他們只捉其中一人呢?故意讓他逃脫嗎?還是追不上他呢?無論如何,若忠於摩西的律法,這似乎是沒有可能只捉了一人,就算結案的;他們應把另一人也帶上來才對。因此,法利賽人及文士,在這事上先就不完全,他們就已經失去了公義了。他們只捉一人,就表示他們偏心,他們就已經違背了摩西的吩咐了。因為他們只想把一人用石頭打死,這就不能滿足律法的要求了。因此,人即使好像要遵行摩西的律法,但因著人的偏心,人就不能完全遵行摩西的律法了。這就是人的不公義。因此,從這一件事來看,人似乎說得振振有辭,其實是沒有公義的。當然他們也沒有慈愛,他們是沒有公義,也沒有慈愛的。

而耶穌呢,則是把公義及慈愛,都彰顯出來。第一,祂先用一個智慧的方法,把每人的罪,都顯出來;這就是公義。祂說明了眾人都是罪人,是要等候神公義的審判的。第二,祂把祂的慈愛顯出來,祂不只不定那婦人的罪,其實祂也是不定眾人的罪的。因為別人只看到婦人的罪,而且是該死的罪;但耶穌卻看到了眾人的罪,而且也是該死的罪。只是眾人不一定知道自己該死而已。第三,祂的不定罪,不是永遠的,是暫時的,祂把慈愛及救恩給我們,該我們有機會悔改。但若人不悔改,最後還是逃不了在神面前的審判的。因此,耶穌叫那婦人不要再犯罪(11),就是代表她這一次不被定罪,但若不知悔改,還是要接受公義的審判的。也就是說,這不是無條件的赦免,是要她接受救恩,而且還要悔改,才可以得到永恆的赦免的。這就是公義及慈愛的平衡,是我們很難作得到的,也是這段經文所要表示的。

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

晨更分享:約七1-13

2012/2/22 mercredi 約七1-13

從耶穌與其弟弟的對話中,可以看到下面的事實:第一,耶穌的工作是難的。祂是那光,照亮一切的人,然而,祂雖然是照在黑暗中的光,但黑暗卻不接受光。因此,祂在一個作惡的世界中(7),要顯出這真光,就不是只有一味的照亮而已,還要加上智慧及方法,如此才可以把自己顯明給世人看,讓人可以接受,而得到正面的效果的。

第二,耶穌不是照人的方法行事,不是從方便與否去著手、去看事;而是從遵行神的旨意、神的時間去行事。世人的時間是方便的,但卻常不是美好的。世人的時間為何是方便的呢?因為世人只隨己而行事,而己常是自由而不聽神的話的;於是世人行事就很方便了,因為只遵照自己的意思,而不必顧慮其他也。然而,一個照神的旨意而行的人,他的時間就不是如此方便了,他要尋求神的時間、神的旨意,把美事行出來,達到神所要達到的目的,如此才是有效的行出來的。

第三,要在一個黑暗的世界中作工,是需要智慧及方法的,否則我們不但不能使人回轉,而且使人引起反感,到處都碰到問題的。若作得太好或太快,則別人會妒忌你,而要把你殺掉;若作得太慢,人就易忘記,那就不能有效的感動人,得不到好的效果。因此,耶穌要在這個不信的世代中作工,當然就是要拿捏得準,不只是方法、說話、行事,而且是時間點,也要拿捏得準,要有神的智慧,才可以達到祂工作的使命了。

耶穌來到世間,祂的任務從表面來看,就是要為我們受死。然而,受死不等於送死;若不按神的時間去作該作的事,那只是送死而不是受死。因此,雖然祂是要來受死的,但也不是隨便就死,祂還要把祂該說的話說了,該作的事作了,如此才可以受死的。祂的弟弟們應是不明白耶穌的使命,他們可能只知道耶穌不一樣,也只知道祂要來改變世人,但更深一層的意義,就可能不易明白了。因為耶穌說到祂的死及復活,只是後期的事;而且當祂說出祂的死及復活時,門徒們也不明白及不能接受。因為大多數門徒,以為耶穌都不必經過死亡,就可以為王的。因此,祂的弟弟們催促祂去耶路撒冷,目的就是要祂把自己顯給世人看,讓人看到神的神跡、知道祂的能力、祂的作為、及祂的不一樣;如此才有機會作成祂的工的。這是一般人的方法,是要顯出自己的能力及不一樣的。然而,這常是一個比較沒有的人,才想到要顯出自己的有;而耶穌本是一個有的人,祂就不必顯出自己的有,反而有時要隱藏自己的有,作一個低調的人了(10)。

耶穌要完成祂的計劃,而且要在這個罪惡的世界中,作成祂的工,原來不是很容易的事。我們不了解耶穌的難處,以為隨便作便可以;就如耶穌的弟弟,也不了解耶穌的計劃,要作在這世界,是要有智慧的。今天,我們一個屬神的人,要作工在這個不信的世代中,我們就不是隨便用我們方便的時間,而是要尋求神的旨意及時間,才可以有智慧的完成天國的事業的。

耶穌一方面要多作工,但多作工又會很易引起不信的人的反感,以及更要想殺祂(1)。因此,這確是兩難的;而祂的弟弟們只懂得用世上的眼光去看祂,也只懂得世上的方法,而不懂得用屬靈的角度去看事;於是他們的勸勉,只成為祂的壓力而已。今天我們要作工是不錯,時間緊迫也是不錯;但我們要行在神的旨意中,在最適合的時間,作最適合的工作,這才是美事。我們不是作方便的事,乃是作美事、作討神所喜悅的事。

耶穌的弟弟們所想到的方法,都是世人的方法(3,4);這是人要顯揚名聲的方法(4),是世人所追求及公認的方法。然而,當一個人用世上的方法,去評估耶穌所作的事時,他就一定不會了解耶穌的;若是如此,他一定不會信耶穌的(5)。人有人間的方法,而人都會以為世間的方法是最好的。我們常會以世間的方法,去衡量屬靈的事。若耶穌所作的,不合世人所行的,我們就不信祂,我們就覺得祂不對了。這是耶穌的弟弟們當時的想法,也常是我們的想法。我們來到神面前,一定要學習了解神的方法,一定要知道神的旨意,並按著祂的旨意而行事,如此我們才可以有智慧,知道該如何行得更好,而不只是隨自己的方便而行事而已。

人的己是方便的,但當人的己要學習順服神的旨意時,就會覺得不方便,就會處處覺得綁手綁腳了。這就是人的己的問題:我們的己,是隨時想自己出來,而不想等候神的時間及旨意的;我們的己,是想要自由,而不願意受約束在神的旨意下的。若我們要聽神的話才行,我們就會覺得不方便,我們就會覺得處處受約束。因為我們還沒有學習到,要按神的旨意而行,這個重要的功課也。
(12)人的談話,若只從人的角度去想,是得不到正確的結論的。這些人雖然是按著他們已有的資料,去猜想耶穌是誰;但他們因為缺乏從天上來的資料,他們的結論,最多只是好人而已。這是他們跟據耶穌所行的神跡,而作出的結論。但也因著耶穌在安息日行神跡,他們就有人覺得祂是迷惑人的了。因此,他們從表面去看事,都不會有正確的結論的。若不是神的啟示,人就不會知道屬神的事及真理的。

此外,他們的結論,無形中也會受到環境及別人的影響(13);他們怕猶太人,這雖然似乎與他們的結論無關,但卻是暗中影響他們的結論的。一個人除了得到正確的資料外,假若他是偏心的、他不是公正的,他就會因著環境的影響,而使他們不能客觀。因著不能客觀,那人的判斷,就有意無意的偏離正道了。因此,要認識耶穌,不能只從人的討論去認識,一定要加上神的啟示,我們才會真的認識耶穌的。

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

晨更分享:約六1-14

2012/2/16 jeudi 約六1-14

這一段是我們很熟悉的五餅二魚的神跡;這時是逾越節近了。在歷史上,第一個逾越節,是以色列人出埃及時,神為他們所定的節日。而歷史上第二個有名的逾越節,就是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後,他們就守逾越節(書五10-12),等到吃了迦南地的土產後,天上的嗎哪就停止降下了;因為他們有新的糧食了。五餅二魚的神跡,選在逾越節而行,是有意義的,是讓人知道,耶穌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(32-35)。我們要吃的,不只是地上的糧、地上的嗎哪;更是天上的糧,就是耶穌。也就是說,人的肉體需要嗎哪,但人的靈裡的生命,更需要的是屬靈的糧,就是耶穌。這是約翰福音告訴我們,耶穌行這神跡的時間;也告訴我們耶穌行完神跡後,所說的話及所作的解釋;如此就告訴了我們,耶穌行這神跡的意義了。

猶太人跟隨耶穌,因為看見祂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跡(2);而這些神跡,可以滿足他們的肉體,因此,他們的跟隨,是因著肉體的需要。然而,耶穌除了滿足他們的肉體需要外,更重要的是要介紹一個、比肉體的需要重要得多的糧食,就是生命的糧,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生命的糧,就是耶穌自己。猶太人能夠有機會看到耶穌,也可以跟著耶穌,是比我們幸運的,可惜他們最後還是失去了耶穌、這位從天上降下來的糧。我們呢?是否我們跟著耶穌,但所求的卻與猶太人的一樣,只是肉體的糧而已?若是如此,我們最終也必會失去耶穌、失去更重要的生命之糧的。

耶穌行這個神跡,有多重的意義,除了可以滿足眾人的肉體所需,以及藉機解釋生命之糧外;對祂的門徒而言,其實也是一個試驗他們的好機會(6)。約翰福音特別提到,這是對門徒的一個試驗,就是要試驗一下他們的信心,以及他們對耶穌的認識。而耶穌所問的問題中,祂說:「我們從那裡買餅,叫這些人喫呢(5)」?這就是一個試驗,而這樣的一句話,我們應如何回答呢?

腓力的回答,重點是提到他們沒有錢。但耶穌的問題,是從那裡買餅,並沒有提到錢夠不夠的問題。要回答耶穌的問題,不能用世上的思維的,一定要用屬靈的角度去看,才可以回答出來的。
若我們以屬世的角度去回答,就會想到從那裡去買,夠不夠錢,如何分給眾人等問題了。這就是為何腓力沒有回答從那裡去買;而只回答沒有錢的原因。他的意思是,我若有錢了,那從那裡買都不成問題了;若沒有錢,我如何談得上從那裡買呢?這是人的想法,先把錢的問題放第一,就永不能解決這問題了。因為門徒本是無錢的,他們要給眾人吃,從人的角度而言,是沒有辦法的。

因此,他們想到的,是錢的問題;他們沒有回答耶穌的問題:就是從那裡去買的問題。而耶穌是跳過錢的問題,只問他們從那裡買的問題。從那裡買,就是最主要的思想答案。若我們從人的地方去買,那當然就需要錢了;但我們若從神那裡買,就不一定需要錢了。這怎樣說呢?因為舊約曾說,你們要來買餅吃,沒有錢的也可以來買(參賽五十五1-3)。沒有錢的,如何可以買得到餅呢?這就是神的恩典,這就是神的憐憫。因此,如何回答耶穌的話呢?我們從那裡買餅呢?那裡有不用錢的餅呢?

這個地方就是神的地方,就是到神那裡去買。若腓力熟悉舊約聖經,也相信神的話,他就懂得自己沒有錢,而若要去買餅,只有一個地方可以買得到不用錢的餅,就是到神那裡去買了。如今,耶穌就是神,他們若知道耶穌是神,就可以直接到耶穌處買,用信心買就可以了。用錢買就不需信心,那是人間的方法;而用信心買,就不要錢,那是屬靈的方法,是來到神面前得到神的憐憫的方法。

因此,屬靈的錢及財寶,原來就是信心,信心就可以買得到世上買不到的東西;信心比屬世的錢更好,因為信心可以得到神的恩典,信心可以買得到耶穌的五餅二魚的神跡也。可惜腓力不懂耶穌的意思,他還是把耶穌的問題,用屬世的方法去回答了,於是他就通不過這個試驗了。當然耶穌還是有更大的恩典的,祂還是行了這神跡,讓人知道生命的糧,不是用錢買的,乃是用信心買的。五餅二魚的神跡,是神要把生命之糧賜下來給我們的一個記號(sign)。

(9)他們還是想用人的方法,但也加上了一些些信心了。他們能把一個只帶著五個大麥餅、兩條魚的孩童帶來,就表示第一,他們還是想到用世上的方法(因他們認為,這是不夠的),第二,他們有一點點的想法,或是耶穌有辦法解決吧!也因為如此,耶穌果然就開始行神跡了。這可見人若有一點點信心,有時不必太多,只要我們願意嘗試,帶到耶穌面前,神跡就可以出來了。這是神的恩典及憐憫也。

(12)為何會多了這麼多籃子呢?可能每一個拿餅的人,怕五餅二魚不夠分,就先貪求多拿一點;或是怕後拿的親屬不夠,而想多拿一點,可以分給他們。結果後來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足夠的量了,自己就吃不完,就有多了。由此也可見,人們常是為自己多留的,這是世上的人,沒有信心的結果。但一個有信心的人,是天天仰望天父的供應,就不必怕不夠了。此外,這些多了的食物,是代表五餅二魚不只吃飽了五千人,而且還是有餘的,不會有人仍是餓肚子的。

這些多了的食物,人們一般都會收拾起來,免得蹧蹋的。那為何耶穌要再吩咐他們呢(12)?可能因為這些人既然經歷了大的神跡,就會輕看那剩下的零碎了。因此,耶穌提醒他們,大的神跡是神跡,小的零碎也是神跡。我們不是只靠大的神跡過活的,更是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中,所碰到的小事中,看到神的神跡存在,而存感恩的心去領受;免得蹧蹋神的恩典。剩下的零碎是不起眼的,但卻是經歷大的神跡後,所留下的神跡;這些不起眼的零碎,與行大神跡的餅及魚,是一樣的恩典,是一樣的憐憫。我們不論遇到大事小事,都有神的恩典在其內,都應記念的。

耶穌在這神跡中,其實是以屬世的食物,來喻表屬靈的食物。祂可以用五餅二魚,吃飽五千人,其中的關鍵,就是耶穌這位真神,而不在乎那五餅二魚的量。祂要告訴世人,有了耶穌,加上信心,不只屬世的食物沒有問題,而且永生之糧也沒有問題了。而我們更要注意得到的,乃是屬靈的食物,而不只是屬世的食物而已。

2012年2月10日 星期五

晨更分享:約三22-36

2012/2/10 vendredi 約三22-36

四本福音書中,只有約翰福音記載耶穌(的門徒)施洗(22;參四:2);而其他福音書都沒有記載。為何約翰福音有記載,其他福音書沒有記載呢?因為施洗不是耶穌來世上工作的重點,而且看起來,耶穌施洗也不久(參四:1-3)。因此,其他的福音書,就把之略過去,也就沒有記載了。然而,若是如此,為何約翰福音卻要記載呢?約翰福音有一個特色,就是用較多篇輻,說到施洗約翰這個人的生命及見證,而不只是他的工作而已。因為要說明約翰的生命,約翰福音在第一章時,就用了很多的篇輻,去說到約翰所作的見證(一:15-42);而到了第三章,約翰福音又再一次說到施洗約翰的生命及見證,這是最後一次說了。而這一次說施洗約翰的生命,是以耶穌的門徒的施洗而襯託出來的。因此,約翰福音就把耶穌施洗的事說出,目的是顯出施洗約翰的生命,是每一個服事的人所應學習的。

因此,約翰記載耶穌的施洗,主要目的是印證施洗約翰的服事,是合乎神的心意的。當耶穌與施洗約翰作同一工作時,眾人都往耶穌那裡去,而很少人到施洗約翰那裡去了。這時,約翰的反應是如何呢?一個服事主的人,若人數愈來愈少,那當然是很傷心難過的;但若減少的人,不是真的減少,而是都到耶穌那裡去了,那其實是表示我們的工作,是有果效的。因為約翰來到世上的目的,是為主為見證,叫眾人因他可以信(一:7)。那現在眾人都到耶穌那裡去了,他就是最大的成功了。對約翰來說,最大的成功,原來是他的人數愈來愈少,而耶穌的人數愈來愈多呢!這是成功的服事,然而卻是使人受不了的。因為原來跟從約翰的人,現在都離開他走了;這從人的角度來看,是影響自己的名譽的,也是很沒有面的。然而,當眾人與約翰談到這事時,他卻是喜樂的(29)。他用一個比喻來說,他是伴郎,他不是新郎;而娶新婦的人不是他,而是新郎。他的責任,是把新婦帶到新郎的面前,這是他的責任。而現在新婦都到了新郎面前,他是喜樂的,因為他的責任達成了。

這是第二次約翰作類似之事。第一次是在第一章中,當他看見了耶穌,把耶穌介紹給兩個門徒後,他的兩個門徒,就離開了約翰,而跟從了耶穌(一:35-37)。他辛苦培養的門徒,卻離他而去,那他的工作是成功呢?還是失敗呢?然而,他的工作,就是把人帶到耶穌面前,因此,表面似乎是失敗的服事,卻是成功的。反之,若那些門徒不跟從耶穌,而仍跟著約翰,那約翰表面是成功的,卻是失敗的了。今天我們服事主,甚麼是成功呢?甚麼是叫做失敗呢?是否人多就一定是成功的呢?不一定的。除非我們把這些人帶到基督那裡,那才是真的成功的;若這些多的人,跟著我們而不是跟著基督,那就是我們的失敗了。因此,不是看人多人少,而是看有多少人真的跟從耶穌,而不是跟從帶領的人而已。

耶穌知道約翰的生命,因此,就短暫的住到猶太地,在那裡居住施洗(22),目的應是為了顯出約翰生命的美。也說明我們服事的態度,應是完全為了基督,而不是為了個人的爭地盤;為了人數的多少而已。約翰在這裡說了一句話,那就是祂必興旺,我必衰微。這是一句何等偉大的話啊!這是他的心態,是他服事的態度。他在這裡用了兩個必字,「必」就是百分之百,是沒有「或者」的機會的。一個人服事主,一般而言,大多都會同意「祂必興旺」的;然而,在另一方面,我們的想法,常不是「我必衰微」,而是「我也興旺」。若祂及我同時興旺,何樂而不為呢?但服事主卻是祂必興旺,而我必衰微,這是一體的兩面,是要同時存在的。若我興旺時,祂就不可能興旺;必須我的己沒有了,祂才可以興旺,才可以為大。這句話是不給自己留下餘地的,是把自己趕到「絕路」的。因為我必興旺,是沒有其他的可能性的。這是約翰的認為,是他的服事邏輯,我們呢?我們碰到像約翰這種事時,是否是埋怨呢?還是甘心樂意,喜樂接受呢?因為我們的目的,就是高舉基督,而不是高舉自己也。

那麼,約翰的服事心態:祂必興旺,我必衰微;真的是沒有例外的嗎?是否這只是服事的其中一條路而已,還會有其他的路呢?可能不可能,祂必興旺,而我也興旺呢?這應是我們常問的問題。當我們稍有己時,我們就不能完全高舉基督;當我們服事主,仍為自己利益時,我們就不會讓基督作王。我們事奉主,不能又事奉主,又事奉瑪門的。因此,一個人服事的最大問題,不是不愛主,乃是又愛主又愛己;不是不要讓主興旺,乃是又要讓主興旺,又要讓己興旺,這才是我們最大的問題。而約翰在這裡指出一條惟一的路,就是一個服事主的人,一定只能讓主興旺,也讓己衰微。不能有其他的路。約拿就是一個一面愛主,一面又愛己的人。他的服事,就完全走了樣了。可能在服事中,我們很難看到自己也想興旺這一部分,我們常以為我只是讓主興旺而已;殊不知我們常是又想主興旺,又想己興旺的,這才是我們最大的服事問題,而且是隱藏的,是我們不易看到的。主耶穌到猶太施洗,就把約翰那最美的服事顯出來了,讓我們可以從他身上學到如何服事的功課罷!

其實當約翰說他必衰微的時候,我們看到了他仍是喜樂的(29)。因此,這個衰微,是己的減少;但當己愈來愈小時,反而人的喜樂會愈來愈大。因此,這裡的衰微,其實就是屬靈的興旺,其實就是靈中的喜樂。約翰的興旺,不是己的興旺,乃是基督在他身上的興旺。由於基督在他身上興旺了,因此,他不是衰微,而是有真的興旺。這興旺是因己的衰微而得到的。因此,得的道路不是抓,乃是捨。人間要得,就必要抓;但屬靈的得,卻是要捨;是從捨而得的。捨就是得,這是屬靈的道路。我們若真的讓基督在我身上興旺,我們的己也真的衰微時,其實這才是喜樂,才是真正興旺之路呢!

(31-36)這是約翰繼續的作見證,他仍是忠心的高舉主,仍是要把人帶到基督那裡。因為救贖是在基督那裡,而不是在我們這裡。他服事主後,雖然人數愈來愈少,但其實不是少,而是到基督那裡去了。這就表示他的人數是愈來愈多的,因為只有人跟從耶穌,那才是真正的人數;若只跟從自己,而不跟從耶穌,那只是假的多而已。今天我們常說,某某人的教會,人數很多,這是對的。但若某某人走後,是否人仍多呢?若這些多人的教會,都只是跟隨有名望的人,而不是跟從基督的話,那就不一定是成功的了。我們一定要把人真正帶到基督那裡,才是我們的成功。而約翰在這裡不只不會埋怨基督,還繼續為他作見證,表明祂才是我們所要信的,而我們只是把人帶到基督那裡而已。只有基督才可以給人永生,我們是不能給人任何屬靈的福氣的。因此,約翰的見證,是一個單純為基督而作的見證,他的服事心態,是值得我們效法的。

當約翰服事主時,人都跑到基督那裡去了,那他還要服事嗎?很多人就會停止了,反正有基督施洗就好了,不必我再多餘的服事了。然而,約翰不是這樣,他還是繼續作見證,而且是更加積極的為主作見證。他不因為人少了就停止不服事,反而更加努力證明基督就是那惟一的一位。這是我們該學習的地方。因此,綜合約翰的見證,我們可以看到:第一,不是水多水少可以吸引人(23),乃是生命的吸引。若我們只以水多來吸引人,那些人終有一日會跑掉的。第二,不是人數多就是成功,也不是人數少就一定失敗;能把人帶到基督那裡,才是真的成功。第三,服事的心態及道路,只有一條,就是祂必興旺,我必衰微,沒有其他的路。然而,真正的興旺,卻是從捨己而來的,若我們真的衰微,其實就是屬靈的興旺也。第四,雖然人數愈來愈少,但因著這些人是轉到基督那裡,那我們不只不應棄作見證,反而更要愈加努力,單純為主作見證。也就是說,不因人數少而放棄,反而更為主作見證。

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

晨更分享:約1:35-51

2012/2/6 lundi 約1:35-51

35-42節是約翰所作的第四個見證。這個見證之後,約翰就暫時隱藏了,直到第三章,他再出來解釋自己的事工目標(3:30)。這代表約翰的見證,目的就是把人帶到基督那裡,因為在第一章約翰的四個見證中,以把門徒帶到基督裡為結束。約翰福音第一章中,說明道成了肉身,但其中插入了約翰的見證;可見約翰是代表了人間最美的見證;他的服事,是我們的榜樣。因著約翰的見證,最終的結果是,人們認識了耶穌,而約翰見證的結果,是把人帶到耶穌裡去,而不是帶到自己身旁。試想想,約翰的事奉,辛辛苦苦的把人栽培起來,但自己卻沒有佔到一點好處;他所帶領的人,都到耶穌那裡去了。而他卻一點都不覺得難過,反而覺得是裡所當然的。如此的心胸,實非一個普通人所能有的。這是一個豐富生命的人的見證,這在第三章他的解釋中,可以看得到。他完全捨己,完全為主而作見證,不求自己的好處。他辛苦所栽培的人,都離開了他而到耶穌那裡,從人來看,似乎他所作的工作,是白作了;但他卻認為這是值得高興的事(3:29),並且因而就甚喜樂,因為他成功地把人帶到基督裡。他這種服事的心態,是我們所缺乏的,這是很不容易的。一個事奉的人,都應有他如此的心胸,如此才是一個真正事奉神的人。

今天我們的事奉,除了為神外,多多少少還是會為我們自己的。例如我們還是會貪求名譽、地位、美名、甚至金錢等,我們是很難與這社會的引誘脫離的。然而約翰不是如此,他是一個完全捨己的人,他的服事,只有一個目的,就是祂必興旺,我必衰微。不只是祂必興旺,而且是自己必定衰微。一般人事奉的目的,當然是要主興旺了,這對事奉的人而言,是沒有問題的。然而,除了祂必興旺外,下面的我必衰微,就幾乎作不了。我們心中的想法是:祂必興旺,我也不會衰微。祂興旺可以,但若付上我必衰微的代價,其實我們就大都不幹了。這是我們的底線,能夠如施洗約翰加上我必衰微的人,真是鳳毛麟角了。然而,約翰服事的目的,就是單純的把人帶到主的面前,沒有其他要求,也沒有其他的埋怨,他用生命作見證,把人帶到基督裡,而且是主動的讓人跟隨耶穌。這是最美的事奉,是事奉的極致,也是我們事奉的目的。不論我們用說的、用行為、或是用生命,總之就是把人帶到基督裡,而我們付上的代價,就是捨去我們的己,只為基督的榮耀而已。

兩個門徒聽了他的話,就跟從了耶穌(37)。這不單只是話,而且是話中所代表的期望,所代表的生命。一個人的話說出,別人就馬上行動的,這代表他的話的能力及權柄。兩個門徒跟從約翰久了,他們了解約翰的心胸,知道他們老師的意思及想法。他們了解老師是為他們好,而因著老師本身的生命,加上老師的推薦介紹,他們就馬上到耶穌那裡去了。因此,這一句話代表約翰話語的單純,沒有客氣,沒有偽裝,也沒有粉飾,他的話是讓人信服的。而他說出的話,也是他與門徒之間的良好的默契,代表他的行事為人值得別人的信服也。因此,他的生命的影響力是大的,他作見證的功效也是大的。

43-51節是說到耶穌與拿但業的互動。拿但業是一個考察古今的人(46),是一個很有理智的人。然而,理智的人,除了理智是一個攔阻外,他卻仍是單純的尋求耶穌。他在無花果樹底下,向神所立的志願,神聽見了,也看到了(48)。任何人若單純的尋求神,向神呼求,那神一定會看得到,也很快就會給他成就的。拿但業不是不想信神、不是不想信耶穌,但他的理智卻不容許他經舉妄動。於是他向神發出了呼求,希望神能幫助他。而當他如此呼求時,神的回應是快的,神馬上看到了他的心裡,就給他一個印證,讓他知道神了解他的心,也聽了他的祈求。這就是一個心靈的印證,是耶穌與他兩人之間的對話,是別人所不易明白的。因此,拿但業的相信,就是因為他向神立了一個心志,而耶穌就告訴他,祂在無花果樹底下所立的心志,祂看見了。這就使拿但業折服了,就相信耶穌是神了。因此,拿但業是很理智的人,但他也是很單純的人,於是他就得以認識耶穌了。

耶穌對拿但業是行了一個神跡,是顯明祂的神性在他身上。這個神跡,只有拿但業自己才知道的,別人是不明白他們兩人的對話的意思的。因此,有些神跡是公開的,也有些神跡,是個人性的。我們是否在我們的生活中,常常有個人性的神跡發生呢?我們是否用心靈去察覺這些神跡呢?而耶穌不只要行個人性的神跡,而且祂要行普世性的神跡,就是神與人和好的神跡(51),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的神跡。不只拿但業本人得到了耶穌;神的心意,更是要普世的人,都可以得到耶穌的救贖。

30節提到了更大的事,那甚麼是更大的事呢?第一,拿但業認識了神了,但這還不夠。不只認識了神,而且要得到神的救恩,與神和好,這才是更大的事、更大的神跡。第二,拿但業在禱告中認識了基督,而神更要在許多人中,作更大的神跡,那就是上去下來的神跡,就是奉主的名祈求,是先上去,再下來的神跡,是禱告所帶來的神跡。禱告就是把我們的祈求,帶到天上去,而神聽見了,就把恩典賜下來,這都在基督的身上得以達成。這就是更大的禱告的神跡,是我們信主的人每天都可以祈求的。第三,不只拿但業一人得以認識神,神所要作的,乃是對普世的人的恩典,而這個恩典,是可以對一切尋求神,以及向神許願的人給予的。因此拿但業的尋求、以致得著,是成為一個禱告尋求的榜樣,而這個原則,是可以適用到每一個人:凡尋找的就尋見,叩門的就給他開門,祈求的就得著。這是神要作的工作,也是祂的應許。因著基督所完成的救恩,我們的禱告祈求,就更能得到具體的恩典了。

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

晨更分享:雅5:1-11

2012/2/1 mercredi 雅5:1-11

這一段說到兩個重點,一是富足的人的問題(1-6),二是忍耐的問題(7-11)。

到底富足的人,有甚麼問題呢?富足是不是罪呢?富足對世人而言,認為是一種好的環境,每一個人都喜歡富足,世上的人,都追求富足,以此作為我們追求的目標。但這裡雅各指出富足的問題,富足本身不是罪,但卻與罪是很接近的。富足的人,不容易忍受苦難(參1),因為他們奢華慣了,就不易應付苦難的日子了。富足的人,只會積儹金銀,也就影響了追求屬靈的事了。結果是把金銀的真正用處浪費了(2,3)。不只他們的金銀生銹了,而且他們的靈魂也會生銹了。 富足的人,很多時他們所得到的財物,是不義之財,而不是正當的財物(5)。而且,他們常會欺壓義人,甚至把他殺害;而耶穌就是那義人的代表。

我們若只為了追求財物而得財,一般是與罪很接近的。但我們若追求天上的財物,追求神給的富足,我們把神放在第一,那才是正確的得財之道。因此,第一步先要有正確的得財之道,先求神的國、神的義,仰望從神來的賜與,這才是正確的得財之道,這是第一步。第二步是用財之道,那就是如何把財物用得適當,發揮它該有的功用。我們要用財物來賙濟窮人,用財物來奉獻給神,而不被財物所捆綁,這就是用財之道。第三步是處財之道,就是我們如何與財物相處,我們當讓財物成為我們的僕人,而不是我們成為財物的僕人。也要存感恩之心,知道我們本是一無所有,一切我們所有的,是神所賜給的。既是神所賜給的,我們就應存感恩之心,讓神教導我們如何用這特殊的恩典,去幫助有需要的人。

當我們與財物相處時,我們知道財物是世上的瑪門,就是一個可以與神相比較的另一個神。耶穌說我們不能事奉瑪門又事奉神,若我們有很多財物時,我們就很易分心,因為我們若是富有,則我們就是與瑪門朝夕相處了,也就是與另一個危險的、可以引誘我們的另一個神相處了。這是一個危險的環境,是我們應高度注意的。

富足本身不是罪,因為凡物都是神所賜的,金錢當然也是從神而來的。然而,撒但很易利用金錢去引誘我們。富足是一個很大的引誘,是一個危險的環境。能夠懂得如何與富足相處,如何不被它引誘的人,是不多的。富足可以是神所賜的,但也可以是人們敬拜撒但後,由撒但所給的(參太4:8-9)。因此,錢財是可以與神連在一起,也可以與撒但連在一起的。我們碰到錢財時,就更應特別謹慎,免得我們上了撒但的當,拜了他一拜後,我們就失去了生命了。

也因為錢財可以是神所賜的,我們也就忽略了錢財的另一個危險,就是撒但也可以以錢財來引誘我們。於是我們在追求財物時,就自以為是名正言順,以為我們追求神給的福,而在不知不覺中,就很易落在撒但的釣鈎中了。這是我們應注意的。

另一個主題,就是說到忍耐的問題。這裡的忍耐,好像是說到事奉而得到的苦(10),也有說到莫名的苦(11),就是以約伯為例子的苦;但不是說到犯罪而來的苦難。基督徒是不屬於這世界的,因此,就很易會有世界的攻擊,這些攻擊,就成為我們的苦難;也成為我們的鍛練。苦難是促使我們可以忍耐等候主的重要因素(8),也是促成我們得到更大的信心的環境。在這一段中,雅各拿苦難來與富足相對比:富足的環境,是一個危險的環境;而苦難也是一個危險的環境。然而苦難的危險,比較是殺身體多於殺靈魂的;而富足的環境,比較是殺靈魂多於殺身體的。兩者都有危險,也都有好處;而苦難的好處,是可以使我們更親近主。富足雖然可以使人享樂,但它的壞處,是使我們更親近瑪門,因而不再事奉神。因此,苦難在屬靈的益處上,其實是比富足來得好的。保羅說他懂得如何處豐富,也懂得如何處卑賤,靠著那加力量的主,凡事都能作。豐富有豐富的好處及壞處,卑賤也有卑賤的好處及壞處;一個懂得處豐富及卑賤的人,都可以在任何環境中得勝,而且得到生命的成長。

在苦難中,我們除了要忍耐外,也不要埋怨(9)。埋怨是苦難中常見的情形,埋怨是代表我們失去忍耐的心。然而埋怨會使我們陷入更大的痛苦中,若我們有一個喜樂感恩的心,會使我們在苦難中更易得勝。當約伯在苦難中忍耐時,神其實也在忍耐約伯,忍耐他的埋怨,他的不解。因此,不只約伯在受苦難之時忍耐,而且神也在忍耐約伯的埋怨。神冒著被人誤會的可能,而仍要把苦難給我們,且不馬上把之拿走,因為祂知道苦難對我們是有益的,是可以培養生命的。當我們在忍耐時,神也在忍耐,而且神的忍耐是表明祂的滿心憐憫、大有慈悲的(11)。若我們在苦難中,就想到及看到神的憐憫及慈悲,我們就更易在苦難中得勝,並且可以使生命更成熟。

正如富足可以從神或撒但而來,苦難也可以從神或撒但而來的。撒但有時給我們富足的環境,使我們失足;有時也可以以苦難來攻擊我們的。就如撒但想用苦難把約伯擊倒一樣,但雖然撒但用苦難攻擊約伯,最終的保守是在神的手中,而不是在撒但的手中。因此,我們在苦難中(不是指由罪來的苦難),我們必須明白,我們不是落在撒但手中,而是落在神的手中。而落在神的手中,我們就一定會安全的,因為神是滿心憐憫、大有慈悲的。苦難的目的,是為了愛,是為了我們的好處,這是我們所要知道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