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

晨更分享:可十四:66-72


2013/3/26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mardi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14:66-72

這裡是說到彼得三次不認主的事。本來是我們認為不應及不會發生的,連彼得自己當初也認為這是不可能的;然而,這不可能的事,卻竟然發生了。可見人是何等軟弱,也何等不可靠。原來人一般是自視過高的,一般是看自己的剛強,多於自己的軟弱的。因此,我們可以看得到,第一,人是軟弱的,是不可靠的。第二,人自己是不會看自己的,都認為自己是比別人強的:別人會跌倒,我總不會跌倒的(29)。這景象也常見於我們周遭的環境:例如當一基督徒想和非基督徒結婚時,他會認為自己可以把對方帶領信主的,他會認為別人的失敗,但我總是會成功的。這樣的例子,是不少的,也常成為我們作不合真理的事的藉口。我們應學習如何看自己,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,要看得合乎中道。我們一方面知道自己的軟弱,另一方面也懂得把自己的軟弱交主手中,這才是我們所當行的。

彼得為何會失敗呢?其實一個離開主的人,就一定會失敗的。當他不是倚靠主,而是倚靠自己的剛強時,他就一點都不剛強了;此其一。第二,當他失去了表演的場地時,他就失敗了。原來在眾人面前,他可以有舞台,可以表演自己的剛強及能力,也有觀眾在看他的表演,因此,他因著眾人的緣故,就不易跌倒了。現在他在一個籍籍無名的使女身上,他就沒有了觀眾,他就會放鬆而不注意了。當他不儆醒時,他就容易失敗了,這常是我們的情況;不只彼得是如此,我們也是如此的。

因此,彼得失敗的原因,是因為他離開了主,也不倚靠主,也不把自己交在主的手中。而當一個人離開了主時,他就是一個軟弱的人;這與一個人與主同在時,是判若兩人的。人的本質是軟弱的,只有當我們與主同行時,只有當我們倚靠主而行事時,我們才是有主的能力及剛強,而可以得勝的。否則當我們一離開了主,失去了主時,我們的軟弱就馬上出來,以前的剛強,就都不見了;這是我們的必然。

彼得在這樣的環境時,雖然他的心對耶穌是好的,是為愛耶穌而跟祂的。然而,不只是跟耶穌的心,或是愛主的心,更應是倚靠主的心,以及與主同行的心,這才可以幫助我們勝過試探。只有熱心及跟隨的心,但卻沒有倚靠主的心,還是會失敗的,而我們的愛,一經試驗後,就被發現原來是如此薄弱的。這與彼得願意因愛而跟著耶穌的表現,似乎是矛盾及相反的呢!他因愛而跟著耶穌,也因著沒有愛而否定耶穌,這真是最大的諷刺呢。

彼得在無人注意的環境中,他跟著耶穌,但他失敗了。一個跟耶穌而不倚靠耶穌的人,還是可以失敗的,這是我們應謹慎的。而當我們要跟耶穌時,就會有別人說話的可能,就會有被別人認識的「危險」。彼得沒有覺得這是危險,而只是隨口說了一句「不知道、不明白」(68)。就這樣一句話開始,他就跌在罪惡中,而愈陷愈深了。到了最後,他甚至發咒起誓的否定耶穌了。因此,他最先是不認耶穌,是說謊,後來又犯了耶穌所教導的:不可起誓,也不可指著天及地起誓的教訓了。因此,罪是愈來愈多的,若不馬上悔改,只有讓我們用更多的罪,去對付我們先前的罪而已。惟有主的寶血對付罪,才是最好的辦法;悔改是得脫離罪的捆綁的惟一方法。

彼得犯了第一次的謊言、以及否認耶穌後,他作了一件事,就是離開下院而到了前院(68)。他可能想逃開這個被人認出的環境,他用的方法是避開環境,不要在這環境中就沒有事了。然而,逃避環境固然是一個方法,但不是最好的方法。因為不久後,他又被那使女看到了(69),又再一次遭遇到質疑了。我們要得勝試探,不是只逃避環境,更要加上親近神,來到神的面前,就如他三次不認主後,去哭及去悔改一樣(72)。只有消極的逃避環境是不夠的,要更積極地加上神的同在,這才是勝過軟弱的方法。

在彼得第一次不認主時,雞就叫了,這就是主的提醒。然而,他卻忽略了這個提醒,因為他沒有把主所說的話(30),放在心中。因此,一件雞叫的事,對他而言是司空見慣的,是不以為意的。是的,當主沒有說話時,雞叫是司空見慣的事,但當主曾說過話時,雞叫就不是司空見慣的事而已,乃是一個輕微的聲音,一個貼心的提醒了。我們平時有注意司空見慣的環境嗎?我們有把主藉著環境所給我們的說話嗎?彼得第一次沒有注意到,但感謝神,當第二次雞叫時,他就注意到了(72),他就把主的話,連於雞叫了。一個普通的雞叫,是天快亮時必有的動作,卻成為耶穌適時的提醒,這就視乎我們是否把主所說過的話,放在心中了。若是能把神的話,經常放在心中,而且善於對環境敏感的話,那我們會得到更多神的啟示的。

第一次使女的問題,是直接問彼得的(67),因此,他必須回答(68)。但第二次的使女,卻只是對她旁邊站著的人說彼得是耶穌一黨的(69),但彼得因著第一次的說謊,就只好繼續說謊下去了。神沒有阻止彼得繼續的說謊,於是彼得就一次比一次來得嚴重,到了第三次,就發咒起誓地否認了。但感謝神,到了第三次之後,神再給他恩典,讓雞叫了,這時的彼得,終於想起主的話來了,就悔改了。其實這都是神的恩典,神也讓他想得起耶穌的話,否則又是一次普通的雞叫,是不起眼的環境,但加上神的話語,就成為神最好的提醒了。人之所以能從軟弱中再起來,也都是神的恩典,是神給彼得一個悔改的機會,讓他可以重新站起來。神沒有在第一次就攔阻他,是先讓他失敗三次後,明白了自己的軟弱後,神再讓他站起來。因為有時人非經過數次的失敗,還不會認識自己的真實光景的。這是我們的問題,是需要神的光照我們,我們才明白自己是軟弱的,是一個離開了神,就必會失敗的人。因此,彼得後來就回到神的面前,而他的得勝,就從此而起來了。

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


2013/2/23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samedi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可十四:27-42

27-31
耶穌對門徒預言他們要跌倒,但耶穌卻似乎沒有動作,要防止他們跌倒,只是預告他們會跌倒。而當門徒聽到了耶穌的預告後,他們的反應是甚麼呢?第一是不相信耶穌的話,否定了耶穌的話(29)。第二是彼得認為自己是不一樣的人,是剛強的人,不承認自己的軟弱(2931)。第三是他們眾人也都認為不會不認主的(31)

這是人的正常反應,但卻不是正確的反應。第一,當他們聽了耶穌的話後,卻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去看自己,表面上他們是勇敢、是效忠、是愛主,但實際上是否定了耶穌的話。當耶穌說:「你們都要跌倒了」時,若是這樣,他們就必須承認這事實,而求問耶穌該怎麼辦,而不是爭著表態而已。爭著表態固然可以在情感上,表示自己對主的愛及忠誠,但對自己的軟弱卻是一無所知。而且,當我們不承認我們的軟弱時,我們就會在很多事上不會依靠主,就更容易失敗了。因此,當我們聽到了主所說我們不想聽的話時,我們的反應會是甚麼呢?第一我們要順服,第二我們要思想該怎樣求神幫助,只要有神同在,就能勝過一切不好的環境。外面的環境及困難、甚至加上我們自己裡面的軟弱,都不是重要的。重要的乃是我們是否有主的同在,是否在軟弱中,可以加上了依靠主;是否在困難中,讓主參與我的一切難處,與祂一同面對。

我們必須知道,我們是軟弱的。若是如此,我們第一就應接受自己的軟弱,第二就是來到主的面前求幫助,而不要只是一味的逞英雄、否定主的話而已。軟弱不要緊,因為軟弱是人的本質;不信也不是最重要的,因為不信是人的本質。然而,我們若懂得把自己的不信,以及把自己的軟弱,也同時交在主的手中時,我們就必然會得到神的剛強,也得到神的信實。因為我們縱然不信,神仍是可信的,祂不會背乎自己。只要我們把自己交祂手中,不要否認自己的軟弱,那就是路了。若我們一味否定自己的軟弱,並自以為剛強,最後的結果,就是得不到神的幫助,而一個離了神的人,他就不能作甚麼。

主似乎看人的失敗是必然的,主也沒有特別告之如何得勝之法。這一方面也是因為門徒看不出自己的軟弱,因而沒有求主的幫助之故。然而,另一方面,卻是耶穌故意讓他們跌倒,如此他們就知道自己的本質。若一個人了解了自己的本質後,他就更會懂得來到神的面前,就更會依靠神。惟有依靠神的人,他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剛強及得勝。因此,耶穌在這裡,雖然宣告了他們的跌倒,但似乎也有意讓他們跌倒,以使他們更知道自己的軟弱(尤其是宣告自己剛強的彼得,更會明白自己的軟弱)。因此,神興起患難來,並不設法把患難拿走,這是給我們懂得抓住神、依靠神的機會,也藉此而使我們認識到自己的軟弱。神要我們不怕苦難、不怕軟弱,而只要依靠神,因為在神沒有軟弱,也沒有難成的事。

32-42
這一段聖經,說到耶穌也遭遇難處,祂就來到神的面前。神有沒有聽耶穌的禱告呢?耶穌為何如此驚恐難過及憂傷呢(33-34)?能夠令耶穌憂傷、驚恐及懼怕的事,一定是全世界最可怕的事了。祂遭遇了全世界最可怕的事時,祂的反應是甚麼呢?甚麼是全世界最可怕的事呢?原來耶穌即將釘十架了,祂要面對十字架的苦難,那是最世界最可怕的事。然而,耶穌怕死、怕痛苦麼?十字架的苦是甚麼呢?對耶穌而言,十字架的苦,不是肉體的苦,十字架上肉體的苦,其實也是最大的,因為祂的痛是不能動的痛,一動就更痛;祂的渴,是血流淨盡時的渴,那就是地獄的渴。然而,這都不是最大的痛苦;最大的痛苦,是耶穌即將要與神分離,這才是耶穌的最大的痛。肉體的痛苦,耶穌不怕,因為仍有神的同在。只要有神的同在,祂就不必在乎身體的痛苦的,因為有神同在,一切的苦難都會變成喜樂的。然而,有一件事耶穌是要單獨面對的,那是當祂背負了世人的罪時,祂這時在神的眼中,就視為污穢的人,而對一個污穢的人,神是不能同在的。這時,耶穌就失去了神的同在了。一旦失去了神的同在時,那祂的痛苦,就是最世界最大的了。因此,其他的痛苦不要緊,但不能失去了神。若失去了神,那就任何世上的樂趣,都是痛苦的,何況這時祂確是受到全世界最大的痛苦呢!

因此,耶穌所要面對的,是祂離開神,而擔當眾人的罪時的痛苦。祂在永恆中,從來沒有離開過神,祂不知道及未嘗過與神離開的痛苦滋味的。因此,祂的憂傷難過,是因為祂要離開神、是因為祂要一個人面對苦難,是因為沒有神的同在,這是最大的痛苦,是令耶穌也受不了的痛苦。今天我們的痛苦是甚麼呢?我們不覺得離開神是痛苦,我們只覺得沒有世上的金錢、名譽…時是痛苦;然而,失去世上的地位、金錢時,只要不失去神,就不是痛苦!反之,若失去了神,即使你得到全世界,也是痛苦:撒但其實就是這樣,他在世界掌權,他是世界的王,但他失去了神,他才是最痛苦的。

但耶穌釘十字架上時,祂不只將要經歷神離棄祂的時刻,而且還經歷世上最大的痛苦,這雙方面的痛苦,是世界最大的痛苦。地獄的痛苦,就是這雙方面的痛苦。在地獄中,不只沒有神的同在,而且要被火一直燒,乾渴難言,這是雙層的苦,是耶穌在十字架上的苦,是耶穌在十字架上替我們預嘗地獄的痛苦,換回我們的得救的。我們想到這裡,實應從心內俯伏敬拜感謝神。

因此,耶穌遭遇了極大的痛苦,祂要求甚麼呢?祂因著苦難來到面前,因著神即將有一刻不與祂同在,祂就要先求神的加力,祂不想有這時刻,祂這一時刻是沒有經歷過的。當兩個人的愛是如此親密時,那怕只有一秒的分離,也是受不了的。今天我們不懂得這痛苦,是因為我們從來就沒有與別人有如此的深愛過,我們就不知道一刻的分離,是有何等的痛苦。

因此,祂為了這「苦難」而求神,祂求神讓祂不要經歷這苦難。祂說:在祢凡事都能,求祢將這杯撤去;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,只要從祢的意思(36)。到底神有沒有聽祂的禱告呢?似乎沒有,也是有。因為照神的意思,神必須叫耶穌釘十字架,因為沒有別的辦法,是可以拯救世人的。神雖然是凡事都能,但祂不能把祂的計劃撤走,祂所說過的話,就必要遵行。祂情願把自己的愛子捨棄,我想,這時父神的心,真是不忍的了。尤其是耶穌三次作同樣的禱告,這是很例外的。因為一般而言,耶穌的禱告,父神一定聽的;那需要作三次的呢?作了三次也不聽,這真是例外,可見第一,耶穌的心是何等的憂傷,第二,神的心也是何等的不捨!神不是不愛耶穌,神也不是想離棄耶穌(在十字架上),但為了世人的罪,這個父子一同掙扎的鏡頭,我們有感受得到嗎?

耶穌遭遇苦難了,而且是全世界最大的苦難,那祂是否一定想神垂聽祂的禱告呢?這是必然的。然而,這一次卻真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,神沒有完全答允耶穌的禱告。神雖然也是憂痛,但卻仍然只能堅持祂的計劃,這是神對我們的愛。而當耶穌有了這麼大的苦難時,祂是如何禱告的呢?祂雖然求神把苦難拿去,但祂也尊重神的意思,而不是照自己的意思。看似一個合理的要求,但耶穌還是要求問神的最終旨意,把最終的決定權交在神的手中。祂按神的旨意而禱告,祂的目的,是為了成就神的旨意,而不是成就自己的舒服、自己的想法。我們呢?遭遇苦難時,只有一個禱告,就是求神快快把我們的苦難拿走!但我們是否可以如耶穌一樣,求祂的旨意成全呢?

只要是神的旨意成全,我們所遭遇的苦難,又算得甚麼呢?若耶穌受了全世界最大的苦難,而得以成就神創世以來的旨意,那還是值得的。這就是我們應有的苦難觀,若我的苦難可以成就神更美的旨意,為何我們不能禱告時,可以向神說: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,乃照祢的意思而行呢?而當我們明白了神的旨意後,我們就放心交在父神的手中,因為我們正在完成神偉大的旨意呢!因此,耶穌禱告完後,祂得到了天父的同心了,(雖然天父有一刻會離開祂,但祂們還是同心的),這時,雖然得不到門徒的同心,也就夠了,祂就可以說:我們走罷(42)!就勇敢的向前行了。

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

晨更分享:可十二:13-27


2013/3/18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lundi              可十二:13-27

一、可十二:13-17
這一段是法利賽人和希律黨的人,設計問耶穌的問題。他們所問的問題,本身就是矛盾的問題,他們不知道如何回答,因為回答「可以」也好,回答「不可以」也好,都是會產生問題的答案。因此,這個問題的答案,就不是可以或不可以,就能解決問題的。原來在人世間,是常常存有一些矛盾而沒有答案的問題。這些問題,不是世人所可以回答的,只有把之帶到神的面前,才會有真正的答案。

為何他們這問題沒有答案呢?因為他們是被羅馬統治,然而他們是神的子民,不應被外邦人統治的。他們覺得納稅給該撒,是一件很不甘心的事,但又不得不作。然而,若他們不納稅,又會給羅馬人認為要作反,他們又沒有這能力,去擔當這罪。因此,他們就活在矛盾中:不想作的事,只好還是要去作了。他們這個問題,是如何產生的呢?他們應先探討他們問題產生的原因為何,然後才有可能知道答案的。

他們產生這問題的原因,除了他們國力弱,被外邦人併吞外,更重要的原因,原來更是他們背叛神,不聽神的話。因為他們不聽神的話,神的懲罰就來到,神就不與他們同在,就把他們放在外邦人的手中了。因此,一個人為何產生問題呢?就是因為罪而起的。當一個人犯罪後,問題就因著罪而接續而來。若我們不離棄罪惡,那問題就會一個接著一個,就會愈來愈嚴重的了。罪惡若存在,就會使人活在矛盾中,而不能用地上的一般方法,或是yes or no就可以解決的了。我們要解決一個問題,一定要回到這問題的根本去,把原因找出來,才可以有機會解決問題的。

耶穌如何回答呢?這問題本來就不是可以或不可以的答案,這問題的解決,一定要回到神的面前來,讓神來解決。他們若要避免這種尷尬的情形,就應離棄罪惡,並求神憐憫,然後才可以有機會復國。而當他們復國後,這問題才真正解決的。那麼,若不能馬上復國,該如何辦呢?他們的問題,只是問納稅給該撒,可以不可以(14)、以及該不該納而已(15)。然而,當耶穌回答時,祂不是說yes或是no,而是把目前的真實情形告訴他們。目前他們的口袋中,都是該撒的像,都是充滿外邦人的錢,他們不可能不納的。他們的生活,就是被外邦人統治的生活,這是實際的情形。然而,重要的不是納或不納的問題,而是他們如何看這事,如何處理這問題。

耶穌的回答,是加上了一句他們沒有問的問題而回答的,那就是:神的物當歸給神。他們所看的,只是該撒的問題,但耶穌把他們的問題,提升至神的層面,而不只是該撒的層面。該撒是當時地上最大的君王,然而,他們更應關注天上最大的君王,就是神的看法。他們害怕地上的君王,卻不害怕天上的真神。他們關心地上君王的態度,卻忽略天上真神的想法。耶穌把他們的問題,提升到天上的層次去看,用天上的角度去看事物,我們會更曉得怎樣做。

當他們只注意該不該納時,耶穌卻告知他們,有一件更重要的事,就是倘若我們把神的物歸給神時,我們其實就不必管地上的物如何歸屬的了。也就是說,我們的活著,不是為該撒而活,也不是為了該不該納稅給該撒而煩惱。我們只有一個重要的本分,就是先為神而活,先以神的事為念;我們就可以知道如何作地上的事了。若我們凡事能把神擺第一時,我們地上的事,就不會產生該不該納稅的矛盾問題了。很多時我們的矛盾,是因為我們不把神的事放第一,而只把地上的事放第一,如此我們才會產生該不該納的矛盾問題的。耶穌把這問題的真正答案指出來了,那就是先把神的國、神的義擺第一,如此,地上的事,就自然解決了。這時,地上的所有矛盾,也會不知不覺地消失了。

二、可十二18-27
撒都該人不信復活,他們的不信,不是由於聖經而來的,是由於讀不懂聖經而來的。他們應是讀聖經的人,然而,他們讀出的聖經,是加上人的意思的,於是他們就讀出人的想法,而不是讀出聖經來了。他們讀聖經時,是把地上的觀念,用到天上去,於是他們就讀出地上的想法,而不是讀出聖經真正的含意了。

原來地上是有嫁娶的,於是他們就把地上的嫁娶,搬到天上去。因為他們認為,地上既然有嫁娶,那天上也應該同樣有嫁娶的。他們把地上的觀念,不知不覺地搬到天上去,讓這觀念去左右及主導聖經的解釋,於是他們就把聖經的觀念,錯解成他們認為的觀念了。地上是有嫁娶的,他們就不知不覺把這觀念,也搬到將來復活後的天上去。由於他們用地上的觀念去讀聖經,他們所解出來的聖經,就有點覺得矛盾,於是他們就放棄了聖經的觀念,而接受自己的觀念了。這是不知不覺地用地上的觀念,去否定了天上的觀念的結果。

因此,我們讀聖經時,第一要完全用天上的觀念去讀,不是用地上的想法,去限制聖經,也不是用人地上的想法,去阻礙神的大能(24)。若我們不能完全放開地上的觀念,我們讀聖經就會有偏差了。因此,我們讀聖經一定要從啟示而來,而不能從自己的想法,而去測度神的話的。神的觀念,是與我們的觀念完全不同的,因為神是大能的,祂的作為,不是我們用地上的觀念所可以明白的。我們就當謙卑的,讓真理把我們地上的觀念改變,而不是用地上的觀念,去改變神的真理,這才是我們要學習的。

撒都該人看到了地上的情形,就以為天上也是如此,這似乎是合情合理的,但卻是不合真理的。人們很易把地上的一套,搬到天上去,以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。於是我們讀經,就不知不覺地,把很多我們的想法,搬到聖經裡面去,而不自知了。這是我們應要察覺的,不要讓我們的固有思想,影響了神的啟示,甚至否定了神的啟示,這是我們讀聖經時,要特別注意的。我們讀聖經時,應以聖經的觀念,改變我們既有的觀念,讓我們心志改換一新,變成一個有新人的觀念,新人的思想的人才是對的。

耶穌的解經,是簡單的(26-27),祂只從一段聖經,就解釋了復活。我們怎樣看,也不會從神所說的這一句話,看得出人的復活的。神說:我是亞伯拉罕的神、以撒的神、雅各的神。這是一句很普通的話,似乎不是說到復活的問題,然而,這一句話中,原來卻是隱藏了人是要復活的。因為若沒有復活,神就只是死人的神,而不是活人的神了。這樣的讀經,是要轉好幾個彎後,才能明白聖經豐富的內容的。原來讀經是要如此讀的,是要深入思想,經過詳細分析後,才明白其更深入的意思的。若不深入思想,那我們只能讀出神是這些人的神而已,就再沒有更多的啟示了。比照耶穌的解經,我們的讀經,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空間呢!

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

晨更分享:可十32-52



2013/3/14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jeudi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可十32-52

(32-34)這是耶穌在馬可福音中,第四次預言祂的死及復活(8:31; 9:9-13; 9:31)。這一次,他們沒有特別反應,因為他們看到了耶穌往耶路撒冷的方向去,很是希奇,也很害怕。他們不明白耶穌為何要去,也不明白耶穌為何要死,因為從人的角度去看,死亡是人類最大的界限,人是不會及不能跨越死亡的。然而,耶穌每一次談到祂的死,都會加上復活的,因為耶穌是要告訴門徒,祂是超越死亡的。祂可以跨越死亡,祂可以戰勝死亡,把人類的大敵消滅了。只有耶穌戰勝死亡,歷史上沒有一人能夠勝過死亡,也沒有一人能夠從死亡中出來。因此,能夠從死中復活,是在歷史上一件偉大的事,是給人類最好的一個印證,讓我們知道我們的信仰是真實的,是靠得住的。

這一次門徒的反應,以約翰及雅各反應最快,他們把自己的母親帶來,利用母親的名義去求耶穌(20:20),使他們坐在耶穌的左右。他們似乎有點明白耶穌將會在榮耀中(37),也知道將來耶穌所會有的統治及作王。他們好像比其他門徒清楚,明白耶穌所走的路,是先死後生的路,是先羞辱後得榮耀的路。然而,他們雖然知道這些,他們卻是不懂屬靈的原則。他們是以屬世的想法,去作屬靈的事。他們有一個屬靈的認識,但他們卻仍是以屬世的原則,去衡量屬靈的事。於是他們就希望先卡一個好位,以便將來可以有好位在天國中。

耶穌提醒他們至少兩件事:第一,他們不是按地上的法則,去得到天上的事情的。他們若要得到天上的權柄,是要用捨的方法,用服事的方法,而不是用爭奪的方法。他們現在所作的,是用爭奪的方法,先到先得的想法,是地上的方法。然而,天上的方法,是要捨己、要讓;是要服事人,是要走在神的原則中,就是要喝主的杯、受主所受的洗(38)。要得到屬靈的福,是要走屬靈的路,而不是走屬世的路的。他們用屬世的方法,就是搶、就是卡位、就是奪取…等,這都不是得到屬靈的福的路。要得到屬靈的福,就要用謙卑的方法,走捨己的路,走服事人的路。因為屬世的「大」,是要得人的服事;而屬靈的「大」,是要去服事人,這是不同的兩條路。若我們想要為大,就必作別人的用人、就必要服事別人,就如耶穌所行的一樣(45)

第二,屬靈的位份,是神賜的,不是人所搶奪而可以得來的。神為誰豫備,就賜給誰(40);而神所要賜給的人,神有兩個原則而作,一是神的主權,二是人的表現。耶穌把這權柄交給神,因為只有神是最大的權柄,而萬物都服在祂的手下。當約翰及雅各說我們能時,他們誤解了自己的能力,因為人是軟弱的,人是不能的。所有的能,其實是神賜給的。若他們能殉道,能為神而活或為神而死,就如日後雅各為主而死,約翰為主而活時,也不是他們的能力,而是神賜給他們的聖靈,所完成的服事。因此,我們永不要說自己能;但另一方面,他們也永不怕難的事。只要是神吩咐我們作的,我們倚靠神,就必可以成就。因為不是我們能,乃是神能也。

(46-52)這裡記有一個瞎子得醫治的事,馬太及路加福音均有記載同樣的事(20:29-34;18: 35-43)。但馬可及路加均記載只有一個瞎子,而馬太則記載兩個瞎子。不但如此,從路加福音來看,好像似乎耶穌醫治這瞎子,是在進耶利哥城前作的,而太及可均記載是出耶利哥城時作的。這到底是怎樣解釋呢?其實路加並沒有明顯的說耶穌是進耶城前作的事,但卻說出當耶穌近耶城時,看到了一個瞎子(18:35),這瞎子就是巴底買。但路加沒有說這時耶穌就醫好了他。而馬可是說:先到了耶利哥,再出耶利哥(46),而馬太則只說出耶利哥的時候。因此,把這三處聖經連起來,我們有理由相信,耶穌是在進入耶城前,那瞎子就在,而這時應只有巴底買一人。當巴底買聽到耶穌及眾人來時,他由於眼瞎,看不見耶穌,於是他就打聽是誰。當他知道是耶穌時,耶穌可能已進入耶利哥城,而遠離他了,他因眼瞎也就趕不上了。由於他盲眼,行動追不上耶穌,這時,他就只好用他的方法,就是坐在原地等著耶穌出城時,再向他求醫治。不但如此,他也告訴了另一位同伴,這同伴也因著巴底買的關係,而願意一同等耶穌的出來,盼望得到耶穌的醫治。但由於主角是巴底買,也是他的信心影響了另一人,故此兩本福音書都只提到巴底買,而只有馬太把另一位瞎子也提及,讓我們知道事情的經過。

而當這兩位瞎子守株待兔地等耶穌後,果然給他們等到了,於是這兩個以巴底買為首的瞎子,就向耶穌喊叫:大衛的子孫耶穌阿,可憐我罷(47)。也是由於行動不便,自然就受到別人的攔阻,但他們不氣餒,繼續大聲喊,終於給耶穌聽見了,耶穌就把他們醫治了。這兩個瞎子的得醫治,其實是由於巴底買的信心及耐心所引起的。另一個瞎子,是因著巴底買而得醫治的,是巴底買的信心,影響了另一人的信心。是巴底買鍥而不捨的信心及行動,帶給另一個人的得醫治。今天我們的信心,是否也可以影響別人呢?我們是否在未得到醫治前,就深信可以得醫治,並且帶領其他人也來就耶穌呢?當我們得到醫治後,可能比較容易帶人來就耶穌,但當我們未得醫治時,也把別人帶來,一同領受醫治時,我們就需要更大的信心了。這就是巴底買的信心,他的信心、他的行動、他的鍥而不捨的精神,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信心。

巴底買所要的,是很簡單的,就是要能看見(51)。他的回答,簡單、清晰而有力。他不像那在畢士大池旁的瘸子(約五5),當耶穌問他:「你要痊癒麼」時,他顧左右而言他(約五7-8),而不是簡單地說:要!因此,巴底買能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,主動的來到耶穌面前,結果就可以得醫治了。我們是否也可以主動的向耶穌要,鍥而不捨的行動,加上我們的信心,神跡就可以出來了。

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

晨更分享:可十:17-31


2013/3/13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mercredi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可十:17-31

這裡有一個少年人,他是一個官(參路1818),他有很多的優點,第一他是年輕的,因此,前途是光明,他的歲月是豐富的。第二,他也有地位,因為他是當官的。第三,他有錢(22),這也可能是與他的地位有關吧;因為有地位的人,想得財是比較容易的。第四,他有道德,他至少有一個守律法的心;而且,他還認為他自己是作得不錯的(20)。第五,他謙卑地來到耶穌面前,而且是跪著的(17)。這代表他也對耶穌有相當的認識,因為一個當官的人,要別人向他跪拜容易;要自己向一個普通平民下跪,那是不可能的。若他不是對耶穌有詳細的考察過,知道祂是良善的老師,知道祂所行的,比自己所行的更高超時,他是不會如此做的。若他當了官,還可以如此謙卑,那其實也是一種很好的行為。然而,他只是缺少一件,他就不能得救了(21)。缺少了一件,就是缺少了全部;若我們不注意這一件最重要的,那我們即使作了其他的所有,也是沒有用的。

那這缺少的一件是甚麼呢?就是要捨去世上的一切,為要得著基督,也就是要跟隨主(21)。原來這少年官所走的路,全都是「得」的路;他不肯捨,於是他就不能有真正的得了。他以為他在世上一直要得,他就可以得到了。但耶穌所指出的路,卻不是得的路,乃是捨的路。他要在世上得名譽、得地位、得金錢、得道德、得宗教的獎賞;然而,他不知道得是從捨而來的。真正的得、永恆的得,乃是先捨而後得;真正的得,不是從得而得,乃是從捨而得。

世人所走的路,都是得的路,他們以道德、以金錢、以世上的地位等為重;以為得到了這些,都可以富足。然而,這少年官是富足了、但他滿足嗎?不是的,他若是滿足,就不會來找耶穌了。他雖然得到了這麼多,但他還是不認為自己可以得到永生的,因為他的內心,仍是有虛空的感覺也。世上的一切,不是能滿足我們的心的東西;能夠滿足人的心的,只有耶穌。而當我們的心填滿了世上的財物時,我們就沒有空位,讓耶穌進來,於是我們的心就不能滿足了。

這少年官有不滿足感,因為他所追求的世上的財物等,不是他得滿足的真正答案。真正得到滿足的答案,是耶穌自己,而不是世上的任何事物。他來到了耶穌面前,他知道要找耶穌,然而,他卻還是因著不肯放棄他的道路,不肯放棄他追求的一切,他就不能得到耶穌了。他與耶穌擦身而過,更是與永生擦身而過;他失去了他想追求的永生(17),因為他所走的路錯了,他所追求的方向也是錯了。他要把得的路,改變為捨的路,如此他才真可以得著永生,他才可以得救的。

少年官一直追求道德,而他對耶穌的認識,也是從世界上道德的眼光去看耶穌的。然而,他看得出耶穌外面的良善,但卻看不出祂裡面的神性(18)。祂以為耶穌也與他一樣,是走「得」的道路;是用修行的方法,去達到良善的。然而,耶穌卻說出良善的原因,不是因為行出良善的事的人,就是良善的;反之,因著他是一個良善的人,這人自然會行出良善的事。也就是說,耶穌的良善,是由於祂是神,祂是有神的生命,而神的生命是良善的。一個有良善生命的人,他不必裝出良善,他自然就是良善。一個有神生命的人,他不必努力去做好人,他本身的生命活出來,就是好人。

少年官所追求的,是外面的善,不是裡面的善;而耶穌所有的,是裡面的善,而因著裡面的善,祂所作的,就都是善。這是自然的,是不必用氣力而成的,因為有甚麼的生命,就作出甚麼的表現來。少年人追求的東西,不能改變他的生命,只是在他舊有的生命中,增加了一些必朽壞的東西而已;但對他屬靈的生命,是沒有幫助的。耶穌所指出的道路,是一條得生命的道路,而不是得屬世物質的道路。得生命的道路,是捨的道路,是捨去世上的東西,為要得屬靈的生命的道路。得的道路是人間的道路,因著得世上的物,反而會失去生命;捨的道路,是捨去世上的事物,而得著屬靈的生命。少年官不肯改變他的道路,他就不能得到真正的生命了。

少年官所有的生命,只是外表的豐富,但裡面卻是貧乏的;他得到了這麼多,但卻還是失去了最寶貴的生命,因為他不願意走捨的道路也。捨的道路,表面上是失去了所有的一切(28),但因著他的撇下,是為了跟從耶穌,那他的捨去,到了後來,反而不是捨去,而是得到。當人為主和為福音,而撇下房屋、弟兄、姐妹、父母、兒女、田地時(29),他似乎是失去了這一切。然而,耶穌卻說,他在今世就可以得回百倍的這些一切(30)。原來真正的得,是從捨而來的;你撇下甚麼,你才可以真正得到甚麼。你若不肯撇下,這些表面是你的,但卻不是你的。若我們肯撇下,我們才真能得著,因為得是從捨而來的;真正的得,是先捨而後得,這是我們要認識的。

不只在物質上,真正的得是先捨而得,而且當我們走捨的道路,為了追求耶穌時,我們更會得著永恆的生命(30),而這永恆的生命,就一定是從捨而來的。若我們走捨的道路,我們是愈走愈豐富的;但若我們走得的道路,我們卻是愈走愈貧乏的。得的道路,是以為在前,卻是在後的;而捨的道路,是以為在後,卻是在前的(31)。我們要明白屬靈的原則及屬世的原則是不同的,若不是捨的道路,就不是屬靈的道路。少年官以為他得著了道德,但一個不肯捨的人,原來也是一個不能守律法的人。他雖然說自己從小就都遵守了,然而,一個不肯放、不肯給的人,他緊緊的把錢財抓住,他怎能遵守完全的律法呢?他所守的,也不過只是表面的條例而已,他是沒有真正愛人的心的,因為他走的路,不是捨的路,而是得的路也。

2013年3月9日 星期六

晨更分享:可九:1-13


2013/3/9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samedi            可九:1-13

耶穌的登山變像,至少有兩個重要的意義,一是代表祂的榮美、祂的聖潔(3)、祂的無罪。這時,若不是祂還有一個任務,就是為人而釘十字架,那祂的生命之榮美,就可以直接升天的了。因為這時神的聲音已經出來了,說:這是我的愛子,你們要聽祂(馬太福音17:5在兩句話中間,有加上我所喜悅的”)。耶穌受洗之時,也有聲音從天上出來,但這時的聲音,只有「這是我的愛子,我所喜悅的」;而沒有「你們要聽祂」這一句話。現在加上了這一句話,這代表神的心不只喜悅祂,而且已因祂所作的而滿足了;祂可以代表神自己,世人聽祂就是聽神了。基督的完美生命,完全達成了神的要求、神的旨意,因此,祂這時已把道成肉身中,彰顯神的榮美這一個使命達成了。祂活著就是神的道,祂就是神。祂的生命,就是豐富榮美;祂的聖潔,是從內而外的。

這次的登山變像,就說明了基督的無與倫比,一切舊約的啟示及人物,包括先知及律法,都是為基督而作見證,都是指向基督的。以利亞及摩西,不只代表先知及律法,也代表一切死人(摩西)及活人(以利亞),都一同進入榮耀中。也就是說,將來在天國中的,有人嘗過了死味,也有人未嘗過死味,他們都可以與基督在一起。而因著犯了律法不能進入迦南的摩西,現在也在迦南中與耶穌一同在榮耀中了。這就代表原來人因律法不能行的,基督完成了律法,人因著基督而得著了新的生命後,人就靠基督而完成律法,也可以得進入迦南美地,也可以進入神所賜的應許之地了。

由於基督的無罪及聖潔,以及祂在十字架上所作的工,人們就得以進入天國。這並不是因著律法人們才可以進天國,也是因著基督十字架上的工;也不是因著先知的工作而已,更是因著基督代贖的功勞,我們才得以進天國。這就是基督登山變像的第一個意義,是說到基督的榮美,以及基督在世人中的工作,是無與倫比的,摩西及以利亞所作的,只是為祂鋪路,而不是取代祂的工作的。

第二個意義,就是與彼得等所代表的世人有關。彼得的反應有兩點,一是他覺得他們在這裡真好(5),二是他們甚是懼怕(6)。為何一方面又是覺得好,一方面又是懼怕呢?好是甚麼的好呢?既然是好,那為何又要害怕呢?好是表示他們預嘗神的國的榮耀(1),他們有神的同在,享受天國的榮美,預嘗將來在天國裡的喜樂,那當然是好的。然而,還有一個問題,就是耶穌還沒有從死裡復活,因此,他們的罪性,與耶穌的聖潔相比,他們是站不住腳的。他們因著耶穌的聖潔,就顯出他們的污穢,因著他們的罪,他們自然就會懼怕了。這就說明一件事,若耶穌這時就直升天堂,雖然祂是可以的,但彼得及世界的人,就不能因而與耶穌一樣,享受天國之樂了,因為他們的罪還沒有除去,他們還是罪人,就不能進天國,只能站在那裡懼怕了。這就是為何耶穌必須再從與天父接近的高山上再下來,為了走十字架的道路,及為了拯救我們的罪也。

這裡有兩個白(3),一是天上的潔白,二是地上的漂白。天上的白是潔白,是因著無罪而出來的白,是因著聖潔而出來的白。耶穌的衣服,本來是地上的衣服,但因著祂登山變像,成為聖潔的樣子,也就同時影響了祂所穿的衣服,都變為潔白了。我們不知道耶穌原來的衣服,顏色是如何的,然而,登山變像後,祂外面的衣服,也變成潔白的了。這是內面對外面的影響,這是天上的白,是地上的白所無法比擬的。地上的白,是用人工來漂白的白,不是聖潔出來的白。我們人在地上,無論如何要把衣服漂白,也比不上天上的潔白。地上的義,無論行出來有多義,都不能與天上的義相比。我們若不靠著基督,活出基督生命的馨香之氣,那人的義只是如破爛的衣服而已,是不能進入到聖潔的國度中的。因此,我們不是靠自己的義,乃是因信基督而稱義,並且藉著聖靈,把基督在我們裡面的生命活出來,這才是真正的義。

彼得以為他們可以留在山上,然而,若他們留在山上,那耶穌就不能完成救贖的工作,那他們留在山上的美好景象就會消失,而只剩下懼怕而不是美好了。因為若基督留在山上而不下去,那人們就不能得到基督的生命,人們就只能如摩西一樣,只能遠遠觀看迦南地,而不能進入迦南了。

(9-13)當耶穌再次啟示祂的死及復活時,門徒還是不明白,因為人們總是以復興、以榮耀的形態出現為主的。這就是為何門徒要問耶穌,有關以利亞先來的事。因為以利亞來,是要復興萬事,是要讓以色列人得益處的。然而,耶穌還加上了人子的受苦一段(12),而這也是聖經所提及的,但卻常為一般人所忽略的。人們讀經時,比較會讀出自己喜歡的,而對於與人的邏輯不同的,或是難的、或是不喜歡的,就不容易存記在心。這是人們的自然篩檢,只注意復興,而不注意基督的受苦及被人輕慢(12)

因此,我們讀經是要多方面看的,不只要知道我們喜歡的,也要了解我們不願意的、或是難解的,如此,我們對真理的認知,才可以平衡,才可以完全。他們一直盼望彌賽亞,但他們卻把彌賽亞的形象先定形了,他們覺得他是要來復興萬事,要來復興以色列國的。因此,他們就沒有把彌賽亞來受死及復活的話,聽入心中。於是當真正的彌賽亞來到時,他們卻以為他不是彌賽亞,就把他殺了,這是因為不明白真理,只把自己認為的想法加上去,而產生的結果。我們的心中,是否也常有一些荊棘,是攔阻神話的荊棘而不自知呢?若是如此,我們就會如門徒及文士一樣,聽不明白耶穌所說的話的了。

2013年3月3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可六30-44


2013/3/3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dimanche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可六30-44

神跡是如何出來的呢?我們看到了,神跡的出來,不是在好的環境,不是在意料得到的環境,乃是在極其不可能的環境中出來的。這時的門徒,本來就是疲倦的,本來就是肚子餓的(31),他們還可以給他們吃嗎(37)?他們不只自己是餓的,不只是疲倦的,而且也是窮苦而沒有錢的(37)。即使是有錢,他們也是不能滿足這上萬人的需求的。然而,神跡卻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發生的,只因為有耶穌,也有門徒及眾人的參與。

當耶穌說「你們給他們吃罷」的時候,門徒或會覺得這要求非常不合理,但當祂如此說時,就表示祂要行神跡、就表示祂已經預備好要行神跡了。當耶穌準備要行神跡時,我們如何配合祂呢?因為在這個時候,從人的角度來看,神跡似乎是不可能發生的,因為人所看的,只是有沒有錢、只是有沒有食物,而不是有沒有耶穌,而不是耶穌肯不肯!然而這時的耶穌,祂是肯行神跡了,但我們看得到祂已經肯行了嗎?因為連大痲瘋也會說:主若肯,必能叫我潔淨了(82),這就是說,行神跡的一個重要條件,就是耶穌肯。倘若神肯,就沒有人可以攔阻的了。而現在耶穌既然要憐憫這些人(34),也對門徒說:你們給他們吃吧,那就代表耶穌的肯了。耶穌既然肯,那就沒有難成的事了。現在的問題是,門徒明白耶穌的心意嗎?似乎不是很明白。因為他們所想的,不是耶穌要行神跡,而是如何用人的方法,去解決目前的問題。

當他們發現問題了,他們的解決方法,第一是讓眾人散開,各人自己買自己的食物(36),這是最容易解決的簡單方法,一點也不會困難;而且也是合理的方法。然而想不到耶穌卻把容易的問題,變成復雜的問題。本來眾人散開買自己的食物,是最好的方法,也是正常而合理的方法。然而,耶穌卻捨易而行難,祂沒有採納門徒的建議,卻把這困難的問題,丟給門徒去解決。門徒給耶穌的建議,是容易作得到的(36);然而耶穌給門徒的建議,卻是門徒所辦不到的(37)。耶穌為何要丟這個困難的問題給門徒吃呢?祂不知道這問題的困難嗎?祂不知道門徒是窮光蛋嗎?祂不知道門徒的信心是小的嗎?祂都知道,然而,耶穌是告訴他們,即使問題是難的,即使他們是窮光蛋,即使他們是信心小的,但神跡仍是可以行得出來的。因為在神是沒有難成的事的,神的神跡,不因人的軟弱而不能行出來,也不因它是困難的,就不能行。只要耶穌肯行神跡,就沒有難成的事了,而門徒的信心,也是在耶穌行神跡中學會的。

我們常認為,若沒有信心,神跡是不會出來的,這是其中的一方面;然而,當那被鬼附的人的父親,來到耶穌面前時,他說了一句話,就是:我信!但我是不信的,求主幫助(924原文直譯)。這表示人是沒有信心的。而甚麼是我們的信心呢?不是我們有信心,而是我們願意把我們的不信,也放在主的面前,在不信中仍然緊跟主的信心。就如門徒在這時,他們本是不信的,但卻仍是照著主的話而行,而一邊行一邊學習信心的加增。我們雖然失信,神仍是可信的,因為祂不能背乎自己(提後213)。因此,我們的信心,其實是神給我們的,其實我們願意把我們的一切,照著神的吩咐而行,神跡就出來了,而這時,我們的信心也就增加了。

神跡的發生,是當我們不方便時,當我們以為不會發生神跡時,神跡就出來了。此外,神跡的發生,是因為耶穌說了話了,耶穌要行神跡了,祂若要行神跡,我們可以配合得上嗎?我們知道祂的心意嗎?我們會說一些話、以環境的困難來為難祂嗎?若我們能配合耶穌所行的神跡,那我們也就可以在神跡中學會信心的功課,我們的靈命及對耶穌的認識,都增長了。

今天我們在教會中服事,在社會中工作,其實神可以藉著我們,而把神跡顯出來的。我們都是有五餅二魚的人,耶穌的要求不多,只是問:你們有甚麼而已。那時他們有的,是五餅二魚;其實也不是門徒所有的,是一個小孩子的。那是不是說若他們只有五餅一魚,或是四餅二魚時,耶穌就不能行神跡嗎?不是的,重點是這時他們所有的是甚麼,耶穌就可以因他們現在所有的,行出神跡來。耶穌雖然可以用一餅一魚,甚至無餅無魚而行出神跡,但他卻把五餅二魚全要了,這代表祂肯接受我們全然的奉獻也。因此,不在乎我們目前有甚麼,但我們每個人目前一定有一些東西的,只有我們有,無論有多少,就全拿出來,就可以看得到神跡了。甚至我們把我們的不信,也帶到主的面前,神跡也會出來的。

但若門徒一直認為,五餅二魚不能解決問題,而要有二十兩銀子時,才有可能解決問題,那他就永不能得見到神跡,而只見到一般世間所發生的常規事情而已。我們要看神跡,就不是用人的方法,就不是走一條世人習慣走的路,而是要走神的路。只要我們行在神的路中,那我們就一定有神跡的。門徒最先是想從人的路,去解決問題,但耶穌卻要他們走神的路,從神的路中走出神跡,而解決了所有問題,這是耶穌的重點,也是祂的方法。

所有神跡的出來,都不是用人的方法,也不是人所想像出來的。神跡主要是神要作的,但神也希望我們可以參與。只要我們能配合神的動作,看神要作些甚麼,而不是我想甚麼,神跡就出來了。今天很多生病的人,都想神行神跡,都想神醫好自己的病。然而,問題不是我們想神怎樣作,乃是我們要知道神要如何作,而我們就如何配合!門徒本是沒有信心(37),但卻仍是照著耶穌的吩咐而作(38),沒有信心不要緊,因為有耶穌在,他們只要照耶穌所吩咐的去行、去學習,神跡就出來了。他們自己雖然自顧不暇,自己也是餓肚子的,怎能讓人吃得飽呢?然而當他們願意先給出去時,他們的肚子,也在眾人都吃飽的時候,也同樣吃飽了(42)

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,我們有多少五餅二魚的神跡,可以給得出來呢?我們祈求神跡嗎?我們有信心嗎?這都不一定是最重要的,而最重要的,乃是我們把自己交在主的手中,我們就可以被神所用,而神跡就在我們甚至不太相信中而發生了;神跡也就在這些軟弱而飢餓的門徒身上,不知不覺地發生了,而結果是吃飽了上萬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