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6月27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書二十二21-34

 20210627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dimanche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書廿二 21-34

他們解釋了原因,然後誤會就冰釋,以後聖經好像再也沒有再提到這座壇了。然而,有這座壇,就可以讓河東的人,真的不離開神了嗎?他們這一代確是這樣想的,但這個壇的本身,最多只能可以如他們的意,真的使河西的人,不會覺得河東的人與耶和華無關而已(24-25);但河東本身的人,真的是敬拜耶和華嗎?他們只是怕別人覺得他們不屬耶和華,他們以為是別人的問題,是別人的誤會,但他們自己呢?他們自己真的可以敬拜耶和華嗎?是否有一座壇就可以解決真正的問題呢?是否因為有一座壇,他們河東的人,就可以敬拜耶和華呢?他們的想法是天真的,是簡單的;他們以為是別人的問題,是別人誤會他們、覺得他們與耶和華無關。但真正的問題,是他們自己如何對耶和華才是關鍵所在。他們的壇是在河西的,不是在河東的,那是在別人的境界中,不是在自己的境界上;這代表他們是怕別人誤會,不是怕自己離棄神。原來他們的想法,是自己永遠不會失敗的,問題不是出在自己,乃是出在別人身上而已。

原來每一個人,都會認為自己是沒有問題的,自己一定是愛主的,不會離棄耶和華的。因此,我們只注目於別人身上,以為錯都是別人的錯,不是自己的錯;自己是不會錯的,錯的是在別人,這是真的嗎?他們有預防之心是好的,然而他們的預防,不是預防自己離開神,乃是預防別人覺得他們離棄神。然而,到底別人覺得自己離棄神、但自己沒有離棄神重要呢?還是自己真正離棄神重要呢?他們要預防的,不是別人覺得自己怎樣,乃是自己要怎樣不離棄神才是。或許這壇若是築在河東,提醒他們要記念神,不可忘記神;會比築在河西,讓河西的人看見會更重要。築在河東,是自己看得到;但築在河西,是別人看得到。別人看到這壇,就知道河東的人不會變心了嗎?這壇是不會改變的,但人心呢?人的心可以因為有這壇的存在,一看這壇就可以知道他們沒有變心嗎?這就是他們的方法,是一個沒有用的方法,只會引起別人的誤會,卻不能真正解決他們不離棄耶和華的方法。

他們的用心是良苦的,但方法卻是兒戲的,方法是好笑的。築了一座壇有甚麼用呢?不只是沒有用,而且差點就引起戰爭及死亡(31)。因此,他們的方法是錯誤的,是更會引起誤會的。這一代都會如此,下一代更會如此。總之,這座壇的築起,目的似乎是為了別人的誤會,怕別人以為自己離棄耶和華,與耶和華無關(24-25)。但這壇的築成,就真可以讓人覺得,河東的人沒有離棄神了嗎?不是看這壇,乃是看他們的表現,他們的實際行為。這座壇是不變的,但人心是變的;同時,這座壇是築在河西,不是在河東,那代表河東的人是看不見的;只是別人看,不是給自己看的,那對自己一點意義都沒有。我們不是怕別人怎樣看我們,乃是要怕自己有否真正倚靠耶和華。他們應該設法做的,乃是如何防止自己離棄耶和華,重點不是放在別人如何說話,乃是放在我自己應如何做,這才是真正要想法預防的事。

要防止他們不要離棄耶和華,真正斧底抽薪的方法,不是築一座壇就可以解決的,那是便宜的方法,是自己想出來的方法。這個自己想出來的方法,不只解決不了問題,而且馬上產生了另外的問題,差點就引起同室操戈,互相殘殺呢!人們不願意走神的路,不願意走十字架的道路,就想法去走自己設計出來的路。自己的路是方便的,是便宜的,但卻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路;自己所想出來的路,只是產生更多問題的路而已。然而,他們似乎覺得這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,是他們回去後覺得心安理得的方法。他們是知道問題的,也知道他們在河東,是有可能使人覺得他們與耶和華無關的;但他們卻不願意住在河西,不願意行在神的應許中,這就不會不產生日後的問題的。

當他們這樣解釋後,問題似乎解決了,他們不會互相殘殺了;但這就滿意了嗎?他們有解決問題嗎?似乎是皆大歡喜,以喜劇收場;但他們只是解決了次發性的問題,沒有解決河東原來的問題。原來的問題,是他們擔心別人的誤會以為他們離棄耶和華(其實更重要的是擔心自己是否真的離棄耶和華);那這問題有解決嗎?可以築一座壇就解決了嗎?當然不是如此簡單的。要解決自己不離棄耶和華的方法,當然最重要的第一是住在河西,第二是要不斷有人教導耶和華的話;而不是築一座壇就可以解決的,這是便宜的方法,而不是真正的方法。

他們現在誤會得以冰釋,但不是解決原本的問題,只是解決了築壇所產生的誤會而已。築壇的誤會,是次發的問題,是本來沒有、現在產生的。因著他們的解釋,把一場戰爭止息了;但真正原來的問題呢?沒有真正的解決,這就是本章的結局,只是空歡喜一場而已。也就是說,這章只告訴我們一件加插出來的事,就是本來無事卻生事,生事後經過解釋後,又變為無事的故事而已。

那這個所謂的證壇真的有用嗎,真的值得他們歡喜嗎?證壇最多是可以真的讓河西的人,不覺得河東的人無分而已,但這座壇不會使河東的人因而不離棄耶和華的。這座壇可以不改變,因為它是石造的;但人的心不是石造成的,是可以改變的。因此,這座壇的存在,所謂證壇,是不能證明些甚麼的;這只是人的想法,人的稱呼而已。今天我們若心中是想追求神的,是不想離棄神的,是有正確的心志的;這是好的,但還是不夠的,還要加上正確的方法,才可以達到真正的目標的。

他們表演了一場鬧劇,雙方都以為解決了問題,但那只是人的想法,人間出來的鬧劇而已。當他們大家都滿意於這件事的結果,那神會滿意嗎?這才是值得我們思想的。這座壇的築成,真的解決了河東的問題嗎?真的可以讓他們繼續跟隨耶和華嗎?任何人都知道,那是不行的;但河東的人卻以為是可以,這就代表人的想法,常常都是一廂情願的。若我們不尋求神的方法,而自作主張地用自以為聰明的方法,走在自以為是的路中,那只會產生可悲的結果而已。

2021年6月20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書十九1-16

 

20210620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dimanche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書十九1-16

當重要的支派都先好地分後,還有七個支派仍要分地。便雅憫是七支派中第一個分的,然後是西緬及西布倫,本段就是說到西緬及西布倫這兩個支派的分地。西緬所得之地,是分在猶大人的產業中,理由是甚麼呢?這裡說的理由,是因為猶大人的分過多,所以西緬人在猶大人的產業中得了他們的產業。然而在創世記雅各的預言中,他們因為是強暴的武器,所以雅各把他們分散在雅各家,把他們散居在以色列(創四十九5-7)。若創世記中雅各的預言,是代表總原則,是一般性的預言,那這裡的分地,又一個理由出來,就是因為猶大人的地業過多(9)。這兩個理由,有甚麼意義呢?原來一件事情的發生,不只是一個理由,常常是多個理由產生的。當初是西緬與利未為了他們的妹妹底拿,被哈抹的兒子示劍污辱,而殺死了所有的示劍男子(創三十四),因而被雅各預言他們,要分散在以色列中間居住;這是第一個理由,就是總原則,是不會改變的。然而,現在又出現一個理由,西緬之所以分散在猶大支派中,因為猶大人所得的地業過大,於是就在猶大人的地業中,把地分給他們。第一個原因,是因為他們是注定要分散在以色列人中的,但如何分散、以及分散在那裡,就視乎當時的情形如何,細節及結果就隨之而發生。

例如利未人也是被預言,要分散在以色列人中間的(創四十九5-7),但他們的分散,又與西緬不一樣的情形。利未人的分散,是在整個以色列人中間,不是在一個支派內而已。同時,他們的分散,是為了教導以色列人神的話語。這與西緬人的分散不同,後者是純為了居住,而利未人是為了服事神。原來兩個支派的分散,理由是一樣的,原則是一樣的,但分散的結果及情形不同,目的也不同。

分散似乎是一個咒詛,是一個不好的事;然而,利未人卻把分散的咒詛,變成祝福,只因為他們願意站在神一邊(出卅二26)。因著利未人願意站在神的一邊,雖然分散的大原則是不變的,他們還是要分散在以色列人中;但他們的結果,卻是事奉神,卻是為了整個以色列人而活。這就是大原則沒有改變,但細節卻是有不同;大原則是要分散,但分散後可以有兩種不同的生活形態,一是為生活而活,就是西緬所的。二是為神而活、為別人而活,這是利未人所代表的。同樣的分散,同樣的被咒詛,但一個可以把咒詛變為祝福,另一個則沒有辦法改變;西緬的這個支派,以後就很少提到他的事跡,就只是為生活而活而已。

若我們當初是做錯事,得到咒詛後,我們若是尋求神的憐憫,還是可以改變的。若是當初有人是不蒙神悅納的,但他們尋求神的心志不改變時,還是可以蒙神悅納的。這就如基遍人一樣,他們本是當滅之人,但他們尋求神的心志是專心的,於是神就憐憫他們,故意讓約書亞看不見他們的詭詐,而與他們立了和約。這是神的憐憫,神沒有提醒約書亞,是為了要拯救基遍人之故。而基遍人後來也可以在神的祭壇中作劈柴打水的人(書九27),這也是尋求神的人的好結果。

兩個被咒詛的支派,是要分散在以色列人中的;最後的結果,一個是為了服事神,一個只為了生活。利未人是被祝福的,他們可以把咒詛變為祝福;而西緬卻仍是沒有辦法改變,只能平平淡淡地生活,過了他們的一生。今天我們如何生活呢?我們是為己而活呢?還是為神而活呢?我們的生活,是否對神對人都有貢獻呢?利未人沒有產業,他們卻是最先得產業的,因為他們的產業就是神自己。看似沒有,卻是樣樣都有的,就是利未人!基督徒是應該看似沒有,卻是樣樣都有的,如保羅所說的一樣。然而西緬呢,他卻是有居住的城,但因著埋沒在猶大支派中,後來他們就不能發揮他們的用處,似乎他們的名號就不見了。若我們今天只為自己活,我們的名號,也可能是在天上消失的,或者我們的賞賜,就是失去的。西緬人仍然有他們的生活,然而他們是埋沒在猶大支派之下,是沒有甚麼作為的;如此一個支派,雖然存在,卻等同消失的。我們在世上的生活,不能只為己活,我們應更多思想,如何為神而活,不要埋沒在生活中而已

由西緬及利未兩個支派的比較,我們就可以看到,原來一件事情的結果,是有多種原因產生的。若我們最先是錯的,但我們知道錯後,就想法更多的尋求神,更多的來到神的面前,神就可以把我們的咒詛,變回祝福的。大原則雖然是不改變的,但細節及福氣,是可以改變的。利未人仍然是分散在各族之中,這還是分散的結果;然而他們雖然分散,表面上是一樣的,但他們卻得了好的福分,是與西緬不同的。

當西緬被分派到猶大支派中居住時,猶大人也沒有抗議,這代表他們這時,是完全遵守神的吩咐,完全順服神的。這是合一的好榜樣,是很難得的;因為我本來得的地業是這些,結果卻還是要分一些出來給另一個支派,若是一般的人,一定是不舒服的,一定是要爭辯的。然而,猶大人沒有說話,沒有反對,這就是一個合一的表現,這時他們是服在神的話中的。表面上這支派佔了我的地,似乎是壞處多於好處;然而,後來南北國分時,其他的支派都分出去了(王上十二20),但西緬因為是在猶大支派中,是分不出去的。這就代表他們已經溶合在猶大支派中,為猶大人增加聲勢及力量,這就是看不見的好處。故此,地似乎是少了,但人卻多了,聲勢增大了,後者不都是好處嗎?我們看事,不應只看壞處,更要多看好處,才會常存感恩之心。

原來當我們覺得別人搶了自己的福分時,我們覺得這是壞處,但從另一方面來看,西緬支派加入猶大支派中,卻是成為一家,成為更強大的力量,這是好處而不是壞處。故此,凡事我們可以從多方面來看,不一定只看缺點,而可以多看到事情背後的恩典,就不會常常埋怨神的。

西布倫分的地,是在瑪拿西的北面,看起來地是少的,甚至是最少的。然而,他們也是順服,沒有怨言。能夠完全順服神的安排,順服神的權柄,不求自己的利益;不看自己的盈虧,只看神的話語,這也是分地中的一個好見證。今天我們常以自己的利益為重,常只看到自己的虧損,而少注意我們是否行在神的話中,於是就會有怨言,有不服。然而,我們要有一個觀念,若是出於神的,一切都是好的,我們就不應看眼前,而只看神的分配,順服神的旨意而行,這才是最大的益處。否則,若看地的大小,若不服神的話,那人是一定得不到益處的。因為不是地的大小的問題,重要的乃是是否出於神的;若是出於神的,就必然是美好的。

2021年6月13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書十三

 20210613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dimanche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書十三

約書亞年紀老了,還有許多未得之地(1),這是甚麼原因呢?是因為未盡力嗎?是因為不知道還要打仗嗎?好像不是這些原因,似乎是生理上的問題;也就是說,雖然是盡了力量,有些東西是不能在我們掌控之內的。人的生命有限,總是會有未完成之事,總是會有遺憾未完成的事。因此,我們應在有生之年,儘量的完成神的使命,因為人的生命有限;若到了一個日子,年紀老邁了,還有許多未得之地,那就是令人遺憾、是美中不足的地方。

約書亞應不是不努力,但原來在世上很多的工作,都是我們的生命日子中追不上的。那未得之地該怎樣辦呢?現在神的話又臨到了約書亞,這時神一方面告訴他,還有甚麼的地沒有得到(2-6),使他知道那些沒有得到的地,也是神所賜給他的。然而,雖然是未得之地,但神的啟示出來,仍是要他按著神的應許,把已得的地及未得之地,一同分之(6-7)。這時就進入另一個階段,就不是眼見的可分之地;雖然不是已得之地,仍然要分。這就是走另一條路,就是信心的路。以前是看得見的應許,現在是憑信心的眼看的應許;以前是肉眼看到的地,現在是信心的眼看見的未得之地。原來前面的十二章,代表是應許的看見,就是已得之地;而後半段是信心的看見,就是未得之地之瓜分。

神的應許中,有些是已經看得見的,有些是仍未看得見的;這時我們看的,就是神的話,而不是實在的物。只要是神的應許,只要是神說過的話,雖然看不見,但我們可以憑信心得著,這就是十三章及以後的內容。屬世的人,是憑眼見而活的,看見的多少,就有多少;看不見的,就沒有把握。但屬靈的人,是憑神的說話而活的,聽得見神的話有多少,那就是有多少;這就不是憑眼見,乃是憑信心。這是約書亞要學的一個功課,也是以色列人學的另一個功課。

以色列人打仗是倚靠神的,而得到之地,是看得見的;這樣的經歷,應可以助長他們的信心。就是他們應有一個發現,若倚靠神,就必然得勝;有神的應許,就必然成功。若他們在爭戰中得到這個原則,那就是他們的武器。現在他們雖然仍有未得之地,但因著以前的經歷所得的信心,就應該把這些未得之地,變成已得之地,就按著等同已得之地去分,這就是神要他們學的功課。

人的生命有限,有些事是我們看得到的,有些事是我們看不到的,是在我們離世後才會完成的。但只要是神的應許,神說過的話,不在乎我們是否看得見,只要我們有信心,就可以看得見實體。然而,若沒有信心,那就只能憑眼見而活。我們是否可以學習憑信心而活,過另一種生活呢?就是根據神的說話而活,把未得之地,變成已得之地;把未知數變成已知數,這就是別一種信心的功課,是要我們學習的。

兩支派半的人是先分地,而且約但河東之地,似乎是比河西之地大,那不是很好嗎?他們搶到了好的地,大的地,這在表面看來是好的。然而,他們要的地,不是神當初的應許之地,是因為西宏及噩兩個王要打他們,因此以色列只得殺敗他們,得了他們的地。得了地後,要還是不要呢?不要是白不要,有這麼好的一塊地,不要是可惜的;同時,他們的畜牲又多,就選了河東之地 他們仍未到河西,仍未進入迦南,未看見流奶與蜜之地,就覺得河東的地更好。這是因為他們以眼見的為先,以屬世的眼選擇了河東之地。他們不知道,屬世的事物即使再好,也是必然會過去的。因為世界的走向,只有一個結局,就是死亡,就是虛空,就是消失。他們不知道河西更是流奶與蜜之地,不會比河東差。還有更重要的,河西是神應許之地,是神當初的旨意;至於河東卻是後來加插入來的選擇,只算是屬世的東西,不是屬靈的產業。屬世的東西雖然或許也是美,但那只是暫時的,也只是外表的美而已,卻是會朽壞的。

河西是兼有屬靈及屬世之福,但河東則只有屬世之美,卻沒有神的同在;因此,遲早都會出問題的(參廿二章)。後來歷史證明,他們是最早被擄的人,也是沒能歸回原地的人。他們是可以進入迦南卻不願意進入的人,因為被世界的美麗所吸引,就看不見屬靈的美,就不要屬靈的福氣,只留戀在屬世的虛假美麗中。他們得到屬世之福,就攔阻了屬靈之福;然而神希望他們入迦南,可以兼得屬靈及屬世之福。

今天我們基督徒是否有屬靈的眼光呢?我們不要被世界的虛假榮華所騙,因為這些都會過去,不是永恆的,只是暫時的。我們要的乃是屬靈的福,乃是永久的福,是從神來的福。當二支派的人未入迦南前,就被世界的美所吸引,這是因為他們沒有看見河西的美,也沒有相信神的話,就選擇了世界,不要屬靈的福,那是他們的短視。我們應學習用屬靈的眼來看事,才可以有更正確的判斷及看見。

河東的先分地,似乎是佔了優先的福,但他們最先得地,也是最先消失的支派。若我們把屬世的事放在先,以為是好事,卻不知道那是滅亡的開始呢!原來屬肉體的在先,屬靈的在後,會看的人,不是爭先後、乃是爭著要神。若不是要神,爭到最先的次序,也是沒有用的,因為最終的結局,就是最先死亡,沒有其他的路。世界的事物,我們不要爭先,因為那一定是滅亡的;惟有爭取神的同在、神的恩典,才是我們爭取的目標。二支派半的人,搶先爭到河東之地,比其他人優先有安定的生活,但他們不知道,他們搶得的地,乃是必會滅亡之地。今天我們搶得世界的產業,花了很多時間在世上追求世上的東西,那是聰明的嗎?得到了屬世的東西,就阻礙了我們得屬靈的福,這不是聰明的人所做的事。

利未人沒有分地(14,33),他們不必搶甚麼,他們只有一個目標,就是服事神,神就會照顧他們的生活。他們過的生活,乃是飛鳥的生活,是不必愁吃愁穿的生活。雖然似乎沒有固定的產業,但他們的產業是神自己,這是更好的產業,是永恆的產業。我們是否可以如利未人一樣,把自己交給神,事奉神,就不必在世上爭取些甚麼呢?二支派半的人最先爭取到河東之地,以為是福氣,卻不知道是悲劇的開始呢!我們在世上到底要爭取些甚麼,才是對我們有益的呢?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。

2021年6月6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書八1-29

 20210606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dimanche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書八1-29

這一章中的這一段是說到艾城的攻打,一個小小的城,但其戰爭的過程,卻不如耶利哥的容易,還要設計謀、設伏兵、有戰略才可以得勝。原來不要覺得事小而易為,若離開了神,就一定失敗,若倚靠神,就一定得勝。這與城大城小、人多人少是沒有關係的,要緊的是有沒有神的同在。這一次的戰爭,描寫的比較詳細,也比較複雜;一個小的城,最先是不放在眼內的,但從這裡就發現,每一次要得勝,都不能輕敵的。在我們的生活上,任何一件似乎是小的事,是不重要的事,若不倚靠神,都會使人跌倒的。當覺得自己有能力,可以自己處理就好時,就是失敗的開始。通常容易失敗的,不是大的城,不是難的事,反而是易的事,我們認為自己可以處理的事呢!

上一次的失敗,一方面是輕敵,但更重要的失敗原因,乃是自以為是,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。這就是己的出來,己一出來,人就必然會失敗。故此,在我們的人生中,我們要學習的一件事,就是把一切的大事小事,全都放在神的手中,完全倚靠神而為;這是最聰明的作法,但也是最不容易的作法,因為我們的己是不容易去除的。

從這第二次攻打艾城的事中,我們才發現,世上沒有一件是容易的事;我們會分大事小事,這是我們的習慣。而分了大事小事後,我們自然會把小事作為易事,而大事作為難事。於是我們就會把大事讓神加入處理,而小事則自己處理就好。比較不容易的,是遇到小事的時候,我們是否也可以讓神加入而處理呢?這是我們要養成的習慣,就是承認我們離開了神,就必然會失敗;在我們人生所遭遇的一切事中,都要養成一個習慣,讓神加入我們的生活中,幫我們處理大大小小的事,這是成功的人所應做的事。

這一次的戰爭,若從戰略來看,雖然是小城,但約書亞不是直接攻打,乃是用計攻打,就是有攻城的伏兵,而不是直接面對面。而且,這一次的計謀中,加入了上次失敗的步驟(5-6),如此就可以誘敵出城,最終可以把城攻取。一個小小的城,也需要如此作戰、如此謹慎,這就讓我們了解,爭戰不能靠自己,一定要靠神。因為在此之前,他們已有神的話,告訴他們神已經把城的王及人民等,都交在約書亞的手中(1);同時,神也要他們在城後面設下伏兵(2)

這一次神沒有用特別的神跡幫助他們,但卻不斷用話語幫助他們(18)。也就是說,這次的成功,是因為他們與神互動,從一開始到結束,都是與神相交相通的。這與上一次完全不同,上一次攻打艾城時,只有自己的想法,完全沒有求問神;也沒有與神交通,把神排除在外,於是就做成上次失敗之因。

這一次沒有用神跡,但似乎約書亞都知道將要發生的事(4-8);而最後事情果然照著約書亞所言而成就。為何約書亞可以準確預言這事的發生呢?因為有神的啟示,於是他就可以在事情未發生前,就預測事情的過程,而且是果然照著他所云的情況發生。上一次的預測,是從人的想法出來的(3-5),結果是死了三十六人,沒有照著他們所想的發生!上次沒有神的參與,把神剔除在外,只有人的計劃,但事情的發生,卻與人的計劃相反。這一次是約書亞與神互動,就得到神的啟示,事情的發生,就與神的啟示相同;因為神已先把結果告訴了約書亞。當我們願意把事情交神手中時,我們在事情未結束前,就已經知道事情的結果的;因為這時我們有神的啟示,有神的話語,就可以把未知數,變成已知數。若我們不讓神加入,只憑我們的猜測,那結果就不能保證;而且必然會失敗的。

上一次攻打耶利哥時,神是用神跡幫助他們,讓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就可以得勝;這一次神卻沒有用神跡,乃是用神的話說出(1),用神的話幫助他們得勝。原來神的話就等同神跡,上一次神沒有說太多的話,只叫他們圍城;但這一次雖沒有神跡,卻有說話。原來上一次的城牆倒塌,是神跡做成的;那這一次神卻用神的話,加上人的互動及順服,就成了另一種神跡。這神跡就是當人與神互動時,人就可以學到功課,經歷神的同在時,生命就可以成長。若全都是神跡,人就不必作事,然而若是這樣,這時事情雖然容易成就,人的生命卻沒有成長。這一次艾城的爭戰,沒有明顯的神跡(但有神加入),卻是人與神互動的成果;其結果就是人經歷神的恩典,得到生命的成長。

原來我們事奉神時,若有神跡的出現,事情就容易成就;但人的生命,卻不一定會成長。但若我們可以順服神,與神互動合作,那就不只是事情的成就,而且有生命的成長。因為在事奉的過程中,我們經歷神的同在、神的大能;同時,我們順服神,把我們的己去除,只按神的吩咐去做,那就是生命的成長。

艾城也是有城門的(17),但這一次神用的方法,不是讓城門倒塌,乃是讓他們完全出城,讓他們把城門打開,而得以攻入去。原來這一次的城牆不必倒塌,神用另一種方法,讓他們的城牆等同倒塌,讓以色列人容易攻入去呢!他們把城門打開,是他們的疏忽,為何會疏忽呢?因為他們以為以色列人會如上次一樣,在他們面前失敗的(6)。原來上一次的失敗,固然是死了三十六人,固然是軟弱所引起的,是不好的。但神卻還是利用上一次的失敗,讓他們在第二次時因上一次的失敗而得益的。這是神的憐憫,代表我們雖然軟弱,但神還是可以把上次的失敗,變成另一種好的成果。但這不代表要我們可以軟弱,只是人常是軟弱的,神也遮蓋了我們的失敗,讓我們可以反敗為勝、從失敗中得勝。

神每一次作工都不同,不會是千篇一律,不會是用同一種方法的。我們要留心神的旨意,與神互動,就是得勝的原因。神的話出來,那就是神跡,是隱藏的神跡,是得勝的開始。耶利哥的得勝,若看見神跡,艾城的得勝,就看見神的話及神的同在。而神的話及同在,就是另一種神跡,卻是我們容易輕忽的神跡。但我們是否有神的話、是否有神的同在,就取決於我們是否與神有親密的關係,是否願意求問神而產生的結果。

耶利哥城內的人,是因為他們的心膽喪失,故此,沒有人要出城門。然而,艾城的人,因為上一次的成功,故此,就全城出門;於是就不必城門倒塌,都可以入內攻城,兩者都達成目的。兩種不同的方法,是因為不同的情況,這就是神知道如何作工,而我們不知道的原因。故此,我們只需把事情交神手中,就可以得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