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

晨更分享:太九:1-8

2011/2/24 jeudi 太九:1-8

這一段是說到耶穌赦免了一個癱子,同時,又把他醫好的真實故事。赦罪是比較看不出來的,而醫治人則是可以馬上看得出來的。赦罪後,得到了一個新的生命,是需要時間,才可以看得出來的,因為不是馬上就可以分別出來,外表上似乎沒有甚麼不同也。也是因為這個原因,所以當耶穌對癱子說,你的罪赦了時,有幾個文士就議論紛紛,覺得耶穌說了僭妄的話了。

當一個癱子,被多人抬著來到耶穌跟前時,眾人的目光及焦點,一定準備看一看,耶穌是否要醫治他的病的。而這一次,不像其他時候一樣,耶穌沒有如眾人所期待的一樣,馬上把他的病醫好,而是說了一句話,就是他的罪赦了。他的罪赦了的這一句話,是眾人所看不到的事。因此,說了這話,對眾人而言,似乎是說了等於沒有說,因為看不到有何不同的地方。然而,在那人得到這一句話後,就大大不同了。因為他就得了新的生命,因為他就可以有一個不犯罪的生命了。然而,文士卻認為耶穌是亂說話的,因為能說出如此的話的人,除了是神外,別的人是不能說的。同時,說了這話的人,別人也分辨不出是真是假,因為沒有特殊的外表事情會發生也。這也是為何文士會質疑耶穌,說祂說了僭妄的話之原因。

耶穌所看見的,是與我們所看見的不同的。耶穌可以看到人的真正需要,也可以看到人的內心。而我們只看到人的表面需要,以及表面的改變。當那人來到耶穌面前時,別人看的,是這癱子的病,而耶穌所看的,不只是他的病,更是他的病因,且是他的信心!這癱子來到耶穌面前,不只是為了病,而且是為了罪。這就可能與其他的病人不一樣了,這就是為何耶穌對他的作法,與對其他的病人的作法不同的地方了。當他來到耶穌的面前時,這癱子應是為了他的病而來認罪,而悔改的;他也有一個相信神可以赦罪的心。這應是耶穌所見的信心,是與別的病人所有的不同。
因此,耶穌就著他所有的信心,先給他赦罪,讓他可以得到新的生命。因為他真正需要的,不只是病得醫治,更是靈魂的得救。耶穌可以看得到他的內心,及他的真正需要。而一般人當有了疾病時,就只會看到自己的病;但這個癱子,所看到的是自己的罪。他是為罪而來到耶穌的面前,多於為自己的病的。若他只為自己的病而來,大概耶穌也就只醫治他的病而已。因為一般而言,除了一些例外外,耶穌是會針對人的祈求,而作出此祈求的回應的。因此,這癱子應是有一個要得到赦罪恩典的信心,耶穌就按著他的這個信心,給他成就了。

癱子有兩個需要,一是赦罪的需要,一是病得醫治的需要。一般人比較會看得到的,是病得醫治的需要,而不是罪得赦免的需要。有時可能病是由罪而來的,但無論如何,人所看到的,不是罪的重要,乃是病的重要。若犯罪而不得病,人也就不會注意罪的問題了;若犯罪而得病,人也只會注意病而少注意罪的。而耶穌在這裡,是注意到病的根源,或是這人的其本問題。人的基本問題,是罪而不是病;然而人所看重的,是病多於罪。我們看事的次序,是與耶穌相反的。這也是為何文士及一般人,只懂得看看病是否痊癒,而不懂得看罪的問題了。

當耶穌說你的罪赦了時,我們會覺得容易;而當耶穌說,你起來行走時,我們會覺得較難。因為一般人若隨便說罪赦了,那就說了不算數,就很容易了;但當耶穌說了這一句話時,這不是隨便說的,那是真的這人的罪會得到赦免的。然而,這人的罪為何可以得到赦免呢?不只是神的慈愛,更是神的公義的要求。也就是說,神雖然有赦罪的能力,但祂也不能違背祂的原則,就是:若不流血,罪就不能得赦免。也就是說,當耶穌說你的罪赦了時,就代表祂要為他而釘十架了。耶穌說的話,都不能白說的,當祂說這話時,就是代表祂要把祂的命給他的意思了。因此,說那一句話容易呢?若不是赦罪,而只是醫病,那對耶穌而言,就容易多了,因為不必捨命也。然而,若只是醫病,那人的病因沒有解脫,也得不到新的生命,他最後還是要死的。暫時的病得醫治,不能解決他永遠的問題。那麼,一時的病得醫治,其好處只是一剎那間而已;對永恆而言,就等於沒有意義了,那只是外表的醫治而已。因此,耶穌在這裡啟示我們,要真正的得醫治,是靈魂的醫治;我們要看的,不是外面的問題,乃是裡面的問題。

當那人的罪得赦後,耶穌更進一步,把他的病也治好了。這時的醫治,才是真有意義的醫治,因為把他的根本問題解決了,才輪到表面的問題。因此,耶穌有醫病的權柄,更有赦罪的權柄。醫病是比較容易的,因為只要說一句話就好了;而赦罪呢?就不是說一句話就好的,是要付上耶穌生命的代價的。因為耶穌願意,祂才可以說這一句話的。因此,這一句話表面上是容易,但實際上卻是賠上了耶穌的命,才可以達成的。然而,文士們看不到這一點,他們只會看外表,不知道每一句說話背後的含意。他們也看不到癱子的真正需要,以為他只是得病,只要病得醫治即可。卻不知道他所需要的,乃是罪得赦免,這才是他的真正問題,也是這癱子所盼望得到的。

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

晨更分享:太八:18-34

2011/2/23 mercredi 太八:18-34

這一段主要是說到耶穌要渡到加大拉的地方去(18),主要的目的,是要去幫助兩個被鬼附的人,去把他們的鬼趕出來(28-32)。而在這段旅程中,發生了兩個小插曲,一個是有一個文士及一個門徒要跟隨他,而耶穌因而說了一些話(19-22)。另一個是當他們要渡到那邊去的時候,卻遇到了暴風浪,而耶穌卻睡著了的事。也因而使門徒們很害怕,便叫醒耶穌,讓耶穌把風浪平靜了(23-27)。最後,又當耶穌把兩個人的鬼趕了出來,而同意他們進入豬群,結果全部豬就死光了,而那城住的人,多是外邦人,他們就不歡迎耶穌,因為他們所看的,是他們的財產,而不是人的生命,也不是耶穌的救恩。因此,他們就錯失了得救的機會了。

耶穌吩咐門徒說:要渡到那邊去(18,就是加大拉的地方)。這樣的一句話,是命令式的,而當耶穌說:渡到那邊去時,就表示不只是命令,而且是一定可以達成的事了。也就是說,以耶穌的先見,若祂知道不能渡到那邊去時,祂就不會說出這話的。倘若祂說了這話,就表示一定有把握的了,而且是必成的事了。可見這話是很重要的話,然而這句話因為也常出自一般人的口,是一句很普通的話,於是門徒就分不出這句話的分量有多重了。他們以為說了是說了,但不一定可行;同時,也因為中間插了一段的對話(19-22),就是當耶穌吩咐完畢後,還是有人圍著祂,向祂說話,於是這句話就被其他的話所牽引,而不覺得耶穌這句話有何特別了。

於是,當門徒遇到風浪時,他們就不覺得耶穌說過的話:渡到那邊去,是有何等的能力及準確了。他們以為他們會喪命,而不能渡得過去那邊了。這是門徒的小信,他們小信的原因,是因為不把耶穌的話當話,他們以為耶穌所說的話,與一般人所說的一樣,只是可能性的,只是計劃性的。一句普通的話,可以成功,也可以失敗的。他們不覺得耶穌說了話,即便是一句最普通的話,也就會成了事實的。這是門徒的認知錯誤:他們不以為耶穌所說的話,是他們的把握。他們以為還會有轉圜的餘地!

由於我們平時說話,說了話不一定會作,也不一定的成就,於是我們就養成一個潛意識的反應,就是一般的話,說了不一定算數的;也不一定是百分之百準確的。這是人說話的問題,是我們所處的環境的文化。然而,耶穌所說的話,是沒有一句廢話的;也沒有一個字是沒有用的。這就與我們的認知,及我們的文化完全不同了。有時我們以為,當耶穌說:你的病好了;或是:你這鬼要從這人身上出來!這些話才是重要的話,才是關鍵性的話。至於一句日常生活的話:渡到那邊去!似乎只是可能性,不是關鍵的話,我們就會掉以輕心,不太去注意它了。其實只要是神的話,那怕是一句似乎是不起眼的話,也是必會成就的話。若我們能留心神所說的每一句話,我們就必不會失去信心。

祂的話不一定要轟轟烈烈的話,才是引起我們注意的話;一句平常生活的普通話,也是我們生活的指引,這更是生活上很重要的話。我們若只注意行神跡時祂所說的話,而不注意祂在平常生活中所說的話,我們就會失去生活中的恩典。我們不是靠(明顯的)神跡而活,更是靠神對我們生活所說的話而活。因此,在這裡耶穌所說的眾多話中,「渡到那邊去」似乎是最不顯眼的,但卻是最重要的一句生活的話,是以後門徒在遭到風浪時的把握;可惜門徒完全不會應用這句話,在他們的遭遇中!若門徒看重這話,他們就不至於在風浪中害怕了,因為這句話,就是他們的定心丸,是肯定不會喪命的話,是他們生命的保證。他們就可以在風浪中,也如耶穌一樣的安穩了。

耶穌是因為說了這句話,祂知道必能渡到那邊去的,所以祂睡覺了(24)。因為祂有了神的話、神的吩咐。這是神指引祂到加大拉的,祂就可以安穩在神的手中了。而門徒卻沒有耶穌這句話的把握,就害怕了。耶穌也知道,這風浪只是外表,而裡面是撒但的興風作浪。然而,撒但在耶穌身上,是一無所有的。因此,耶穌是不會懼怕撒但的;因為神的權柄比撒但的權柄來得大。只是門徒不會看,他們只看外面的表像,他們看不出背後的撒但,更看不出神的權柄,於是他們就害怕了。當我們遇到患難時,我們若只看外面的環境,若只看撒但的可怕,卻不看神的能力及保守,我們也會害怕的。然而,門徒本是有神的話,只是他們忽略了神的話,覺得「渡到那邊去」這話不是話,不是保證,不是能力,於是他們就害怕了。

其實門徒即使不注重耶穌所說過的話,但若看到了耶穌的睡覺,其實也該想想,耶穌可以睡覺,那一定是沒有問題的,耶穌是不會死的!若祂睡覺了,就是代表祂的信心,祂的安穩,祂若安息在神的手中,神必保守祂。而耶穌若與門徒同一船,那耶穌若不會死,門徒又怎會死呢?因此,門徒第一是有了話而不信話,第二是看到了耶穌的安穩,但仍不信神的保守;看到了榜樣,仍是沒有信心,這是門徒的兩個問題。

加大拉城的兩個人的鬼被趕出來了,他們得了幫助。然而,那城的人,竟沒有一人因這事而思想。他們不覺得人的生命,比豬的生命寶貴;其實他們也不是愛惜豬的生命,只是愛惜豬所可以賣出去的錢而已。他們看物質比生命重要,他們不懂得屬靈的事,只注意屬世的事。於是他們拒絕了救恩的機會,他們雖然表面沒有被鬼附,其實他們的思想,卻是向著撒但走而不自知。那兩個被鬼附的人,是明顯的被鬼控制,然而合城的人呢?他們沒有被鬼附,但卻是完全被鬼掌控,而不能接受救恩了。那被鬼附的兩人,已得了釋放,但合城的人,卻因迷戀物質,而無法脫離撒但的掌控,這真是可惜啊!

至於想跟隨耶穌的兩種人(19-22),他們心中雖然想得到屬靈的好處,但另一方面,卻不能放棄屬世的享樂,那就很難得到真正的益處了。我們也常是如此,雖很想得到屬靈的福,但卻也不易放下屬世的舒服、屬世的牽掛,於是我們就不會是跟隨耶穌的門徒,而只是擁擠耶穌的人而已。而擁擠耶穌的人,只是機會主義者,而不是真正的門徒。

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

晨更分享:太六:25-34

2011/1/17 jeudi 太六:25-34

人為甚麼會憂愁,而飛鳥及野地的花,為何不會憂愁呢?人因為有自己的主見,有了己後,就會比較相信己,而不會相信神了。飛鳥因為沒有建立自己的一套系統及制度,牠所能作的,就是完全相信大自然所給予牠的一切;就是神所為牠們,所設立的自然規律。牠們只要按著這樣的規律行,便可以無憂無慮的過一生了。因此,牠們不必種,也不必收,也不必積蓄在倉裡(26),就可以快活地生活一輩子了。而人呢?人因為犯罪了,一方面是受到神的懲罰,必須汗流滿面,才得以糊口,而另一方面呢?人會為自己建立自己的系統,於是,一方面似乎是比較安全,但另一方面,也就被自己的系統捆綁,而不能自由的倚靠神了。

人類犯罪後,人為了生存,就不斷的建立自己的安全系統,於是人就忽略了神為人犯罪後,所預備的另一條路,就是信心的路,就是亞伯的牧羊的路,單單倚靠神的救贖之路了。人只是往該隱的路去走,只靠自己的勞苦,只誇自己的功勞,雖然建立了自己的系統,但也因這系統,而帶給自己很多的煩惱。如此,就不能像飛鳥的單純,可以完全相信神了。這裡耶穌提到飛鳥及百合花,飛鳥是沒有自己的系統,只簡單地順服神的安排,牠就可以無憂無慮的生活了。而人類犯罪後,有兩條路可行,一是該隱的路,二是亞伯的路。該隱的路是走自己的路,而亞伯的路,是走信心的路,走在神的恩典之中的路。飛鳥的路,就是代表亞伯的路,牠可以不種,可以不收,仍可以糊口。人犯罪後,若不懂得神仍為人預備了一條恩典的路,人就不會走在這路中,人就仍往自己的制度中行,仍落在咒詛中而活,於是憂慮就不可以減少了。

當耶穌用飛鳥的例子教導我們時,我們會認為,飛鳥與人是不同的。牠們沒有任何牽掛,也不會建立自己的制度。但人活在社會中,是有很多的需要及講究的。這是對的,人因為犯罪後,就沒有安全感,就習慣活在自己所建立的系統中。而現今社會的系統,是很難使人不倚靠它,而只倚靠神的。一個能像飛鳥的人,能單單順服神,相信神的供給,而不求世界的一套系統的蔭庇,是很難的。但飛鳥的路,是我們應學習的路,雖然我們有我們的系統,但我們仍相信神的路,是最美的。我們所走的,是相信神的信心的路,若我們把自己完全交在神的手中,則我們就可以如飛鳥一樣,可以不必為明天而憂慮了,因為神會看顧我們,供給我們一切的需要(26)。

野地的百合花(28),就更加沒有辦法走自己的路了。飛鳥或仍可以稍有自己的主張,但百合花的路,只有一條,就是順服的路,就是完全沒有選擇地倚靠神的路。這樣的路,是最安全的,也是最無憂的。因為,牠只相信神的手,神的安排,是不會錯的。牠不能為自己選擇,但神已為牠作了最好的選擇,神是不會虧待牠的。因此,不必自己選擇,有時比有自己的主權而可以選擇,還來得好呢。當百合花把自己完全放神手中後,牠就活得比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,還更燦爛。所羅門代表人間最美的人工創作,但人間最美的,還比不上神的手所作的。因此,我們不會比神聰明的,我們就學習像百合花吧,不必自己選擇了,就把自己交神的手中,就讓神替我們選擇吧!那比自己整天的憂慮,要如何選擇,更為聰明及有效呢!因為我們不能用思慮,使壽數增加一刻呢!

神給了我們生命,而生命是至高無上的,身體及飲食,都在它以下。然而,我們所注意的,卻不是生命的本身,而是下層的身體及飲食。我們所作的,常是本末倒置的。我們應注意生命的成長,而生命的成長,不只是身體的,更是靈性的。而靈性的成長,更應把之放在首位。因此,耶穌要我們先求神的國、神的義,那麼,身體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事,就不必求神,神也會給我們的了(33)。若我們能把神的國、神的義,放在首位;把正確的次序先後弄好,就是先神後物,那我們就不必為自己多求甚麼,神也就先給我們了。這世界是有瑪門,也有神。而基督徒的問題,不是只要瑪門而不要神;乃是又要神又要瑪門。不但如此,我們很多時,還把瑪門放第一,而神放第二。這變成先己後神的次序,神的恩典就沒法出來了,而憂慮就成為我們的招牌了。神所要我們的,不只是先神後己,更是先神無己,如此,神的恩典就可以出來,我們就可以無憂無慮的過生活了。

人類所建立的系統,雖然或可帶給人某種程度的安全感,但它更帶來很多的憂愁及憂慮。當我們愈走在人類的系統時,我們的憂慮就必愈發增多。耶穌要我們作的,乃是脫離此人類的制度,學習走在神的路中,就是相信神的供應的信心之路,就是一個靠恩典而活的路。這條路,是以神的事為先,是先求神的國神的義的。請注意,耶穌只提到先求神的國,卻沒有提到後求甚麼;也就是說,只有先,沒有後的。這就代表神就是我們的一切,沒有其他了。若我們能走這條路,則我們生活所需要的,就不必求,神也會賜給,因為這是神的恩典之路,我們只管顧神的事,神就顧我們的事。這是飛鳥及百合花的路,是活在神的恩典中的路。

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太五:33-48

2011/1/13 dimanche 太五:33-48

耶穌所教訓人的,不是這世界所走的路,而是一條信心及愛心的路,是出於神的生命的人,所走出來的路。這條路是不為己而只為人的路,是行在真理中的路,是充滿了愛人的心腸的路。沒有自己的利益,只為了見證神、幫助人而活的人,這不是世界所走的路。因此,一個沒有神的生命的人,他不會走這種道路的;同時,一個沒有神的生命的人,他連想都不會想到,要如此走路的。從耶穌所教訓人的說話中,我們就可以知道,一般的哲學家、一般的偉人,都不會如此想的。因為他們所想的,是世界的觀念,只是比世界一般的道德標準高一些而已。但耶穌所教訓人的,不只是道德標準高低的問題,更是生命的問題。世界的人,若沒有神的生命,是很難理解這些教訓、也很難作得出來的。因此,要達成這些要求,我們只能說,世人是辦不到的,只有一個有神的生命的人,有基督的愛,及對神有信心的人,才可以辦得到的。基督的要求,不是人間的完全,乃是天父的完全(48),而天父的完全,就不只是外表的律法,乃是生命的愛,生命的完全了。惟有把天父的生命,在我們生活中活出來,這才是彰顯神的完全的一條路。

(33-37)人的吩咐,有些是來自神的,有些是人加上去的。來自神的吩咐,經過人後,有時會斷章取義,有時會加上自己的詮釋,有時便走了樣了。這裡古人的吩咐,是不可以背誓,這是對的,但耶穌再進一步要求:不要起誓!為何人會起誓呢?就是因為怕別人不信你所說的,因此,就加重地起誓發咒,目的是為了使人相信。然而,別人為甚麼不相信你呢?除了別人自己的因素,以及這世界一般是沒有信用之外,最重要的是起誓的人,是認為別人不信他,或是別人認為他不是可信靠的人。別人為甚麼不信靠你呢?除了一般的因素外,可能你給人的印象,是一個不值得信任的人。因此,耶穌的教訓,是要我們平時就養成一種習慣,就是說實話的習慣:是就說是,不是就說不是。若我們能這樣,平時就給人一個好的見證,那你所說的話,根本不需要特別加工起誓,別人就都相信你了。同時,當我們每一個人,都能如此說實話時,這世界的習慣就會改過來,就不會使人覺得,這世界都是騙人的了。基督徒若能在世界上說實話,就可以把世界不對的風氣,改變過來,使真理更易彰顯,而不是每一個人都不相信別人,每一個人都要起誓了。

因此,古人的吩咐:不可背誓。這就表示有人起了誓,還是會背誓的;這個世界,是連起了誓也是沒有用的!不可背誓的教訓,是事後的挽回,是要人若起了誓,就要達成之。但耶穌的教訓,是要人說實話。一個說實話的人,是不必要起誓的,也就無所謂背誓的問題了。若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說實話,古人的教訓中的「不可背誓」這一句話,就自然失去它存在的價值,而不必有此吩咐了。

此外,耶穌也指出來,人是沒有資格起誓的,無論他指著甚麼起誓,他都不應該讓別的事物給他背書的。真正能為自己背書的,乃是他平時的說話。若他是一個是就說是,不是就說不是的人,他自己就可以擔保他的說話了。我們要做到一點,不必天、地、城、頭來背書,我們自己所說的話,就是我們的保證;就可以讓別人相信,這是耶穌的要求,是我們要做得到的目標。若我們所說的,別人有懷疑,那我們就不算是成功的人了。

(38-42)以眼還眼、以牙還牙,是針對作惡事的人,神要給他的懲罰而說的。然而,我們作為一個受害者,不是以審判者的姿態對待他,而是以慈愛的態度對待之。以眼還眼、以牙還牙,是為了阻嚇罪而設立的。而不要與惡人作對,不要以惡報惡,卻是為了使被害者,能以愛原諒仇敵而設立的。一個是以公義為本,一個是以愛為本,這兩者是互補而不是互相矛盾。然而,耶穌所說的這種以愛對待我們的仇敵,那是世界的人所沒有的,也是世界的人所做不了的事!要能如此的表現,一定要有神的生命,而且是豐富的生命,是充滿愛的生命。我們的愛是窮乏的,是不能有多餘的愛給人的,這是我們的問題。只有神的愛,才是愛仇敵的愛;人間的愛,最大的就是為朋友捨命了。人間的愛,是沒有為仇敵捨命的。因此,要對仇敵有愛,除非是我們充滿神的愛,否則是不能如此作的。

(42)有求你的,就給他。有向你借貸的,不可推辭。若是如此,不是我們就窮了嗎?耶穌若說了這句話,就表示祂會給這個人有餘的糧,而可以借出去。也就是說,當我們如此做時,神就會給我們夠用的恩典,這也是一種信心的表現。同時,這一句話中,不只包括信心、也包括愛心,更包括了智慧。能夠如此做的人,是一個有愛、有信也有智慧的人。他知道如何可以幫助人,也知道如何可以使人得益,而不是一味的借出去。他也會分辨如何不會被人騙,被人利用自己的愛心,如此反而害了別人。因此,能夠如此作的人,是有神的生命,神的愛,神的智慧,並且是相信神是供應給人的神,他才可以如此作的。一般的人,要能如此做,是很難的。

(43)「恨你的仇敵」這一句話,不是舊約的教訓,因此,這只是古人把之加上去的。我們讀聖經時,會加上自己的意思,於是就誤解了神的話,就扭曲了神的原意了。人的路是以惡報惡,以公義對仇敵,但神指出另一條路,這是一條愛的路,是可以真使罪人悔改的路。然而,這條路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走的。一個沒有基督的愛的人,若要裝著去愛仇敵,最多只能是外表的愛而已,是不能發生使人悔改的功效的。然而,我們要學習,為那逼迫我們的人禱告,我們要超越人的愛,而求神給我們神的愛,如此,我們才能完全,像天父完全一樣。

2011年2月7日 星期一

晨更分享:太三:13-17

2011/2/7 lundi 太三:13-17

這裡是耶穌與約翰的接觸以及談話。耶穌因為知道了約翰所作的,就從加利利來到了約但河,目的是為了受他的洗,而約翰不太明白耶穌的意思,因而起先是不許可,覺得不是祂受我的洗,乃是我要受祂的洗。因為約翰知道,耶穌是用聖靈與火給人施洗的,而他只是用水給人施洗(11),耶穌的能力也比他大,是沒有理由耶穌要受他的洗的。這是約翰的看法,從一方面來說,是對的,耶穌也不是說約翰完全不對;只是耶穌要他暫且許祂。這就表示耶穌不只是以耶穌的神聖身份來受洗,乃是以人子的身分來受洗了。在神的身分上,耶穌當然不必受洗,但耶穌有兩種身分,祂也是人子。然而雖然是人子,但耶穌卻是沒有罪的人子,這又與一般的人不同。一般的人受洗,是因為罪的緣故,但耶穌呢?祂又沒有罪,如何能為罪受洗呢?因此,耶穌的理由是: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(15)。這是甚麼意思呢?這就是祂在地上,要顯出神的義,而不是顯出人的義。在義上,祂是完全的義,但祂若是代表人子,祂就要把人的義放在一旁,而以人的身分,活出神的義來。神要祂的義,就是順服神的義,服在神的話語中,以神的話語而活,這就是神的義。

耶穌這次的受洗,是一個順服神的記號,是神所喜悅的事。因著祂的受洗,天上有聲音出來,說明這是神的愛子,是神所喜悅的。神為何從天上有聲音出來,見證耶穌是神所喜悅的呢?因為祂順服神,行在神的旨意中,神就把這次的順服,作為耶穌工作開始時的記號,並且耶穌也繼續在神的順服中而活。因此,這次的受洗,不只是表面的受洗而已,更代表心中的態度,是耶穌對父神順服的表態,是一個順服的記號。受洗是一種儀式,而耶穌是在這儀式中,表明祂不是靠人的義,乃是接受神的義。祂不誇自己的義,祂放棄人的義,而更追求神的義。神所說的,祂就去作,這就是順服神,就是得到神的義。這不是牽涉到罪的問題,乃是比罪的層次高多了。祂的受洗不是為罪,乃是為了得到神的義;因為祂本來就沒有罪,祂所有的,不是罪乃是義。然而,祂把這人的義不要,乃要得到神的義。這就是耶穌所作的。祂遠從加利利來到約但河,就是為了表明祂要神的義,而藉著約翰的手及受洗表明出來。

耶穌與約翰的看法不同,這應是常會發生的事。因為約翰是人,他看的事雖然已很屬靈,但還不會甚麼都清楚。因此,他一定有一些事,是不明白耶穌所作的。而當他與耶穌的看法不同時,他如何作呢?他不會堅持自己所看的,因為他是一個僕人,他雖然有疑惑,但他知道耶穌是一定對的,他就順服。因此,當我們不明白神的作為時,我們一定要知道,神是一定對的,而我們的看法,常是不完全的。因此,當我們的想法,與神的想法不同時,我們就只有一條路,就是順服神,就是照著神的方法去作。這就是約翰的作法。耶穌接受約翰的受洗,本來就不是因為耶穌的「客氣」,乃是因為耶穌的看見。祂有看見,是約翰所看不見的;因此耶穌也沒有多所解釋,祂只請約翰暫且答應,於是約翰也在不明白中順服了。客氣是人的常態,從禮貌上來看,似乎客氣是好的;然而,從真實上來看,有時客氣就是偽裝。耶穌是從來不會客氣的,是就說是,不是就說不是。因此,耶穌的受洗不是客氣,乃是表明祂對神的順服,是生命的見證。

有時我們對神作的事不明白,我們還是要順服,雖然是在不明白中順服,還是要順服。有時我們對神所作的事,是明白的,這時我們順服或許比較易;但不明白時仍然要順服。因為神所作的,一定是有道理的,一定是不會錯的。因此,完全的順服,是我們理所當作的,這就是約翰的例子。

2011年2月3日 星期四

晨更分享:太一:18-25及二:1-12

2011/2/3 太一:18-25

短短一段經文,把約瑟這個義人的性格描述出來了。他是一個非常有愛心的人,他雖然可以照律法所作的,把馬利亞定罪,然而,他比律法更高,就是他有律法的精義,就是愛。他用愛去包容一切,他所想的,不是為自己的利益,乃是為別人的益處。他不因此而生氣,但他卻只想到把利益給別人。別人虧負了他,他沒有興師問罪,他沒有以牙還牙,以眼還眼;他是以德報怨,用愛來化解一切的仇恨。而且,他不想張揚(19),也不想把對方的問題,公之於世,讓人來評理。他只是默默的承受了一切對他不利的事。他也不邀功,不想把自己的美德,讓人知道。若他把自己所做的,讓人知道,事實就沒有如此簡單了,可能馬利亞就要被石頭打死了。約瑟的義,是生命中表現出來的義,不是律法的義而已。律法上的義,是公義較明顯,但神的義,卻更是以愛為基礎的。約瑟雖然活在律法時代,但他卻有一個恩典的心,他是超越律法,而把律法的精義,就是把愛活出來的人。

當約瑟有一個憐憫人的心時,神的聖靈就給他啟示了,神就揀選了他,使他成為耶穌的 nominal father了。這是一個福氣,他的揀選不是沒有原因的。神在各時代中,均在揀選人,祂會注意清心敬虔的人,約瑟就是如此一個難得的人。也因為他的無私,當他正想法去幫助馬利亞的時候,神就啟示了他,把真實的情形告訴了他,讓他知道原來馬利亞是從聖靈感孕而來的,他們竟被神揀選為可用的器皿,成為神所揀選、救贖世人的家庭,這是何等大的福氣啊!
當聖靈沒有啟示時,神所看見的,就有差錯。因為人的眼睛再好,也不能看到神沒有啟示的那部分。若神沒有啟示,約瑟所看到的,明明就是馬利亞犯了罪,這是鐵一般的事實,然而,當啟示出來後,卻發現不是如此了。那是180度的改變。因此,我們看事情,無論如何精明,我們也不可能了解全貌的,我們凡事需要神的啟示,讓神告訴我們所有的事,我們才可以明白如何行的,否則,若只憑自己所看見,明明是對的,也可能是錯的,因為人的看見是不完全的。

(24)約瑟是一個聽話的人,神如何說,他就如何做了。他得了啟示後,便很高興的把馬利亞娶了過來了,因為她是深愛馬利亞的。同時,他不只是照著神所說的去做,神沒有說的,他也按神的心意去做了(25)。神沒有說,不能和她同房,但他卻多加了這一點,因為他知道,他不要讓後世的人,有辯解說耶穌是約瑟的兒子,因此,他多做了,而且是犧牲自己屬世的快樂而作的,因為他要追求的,是屬靈的喜樂,而不是屬世的享樂。而遵守神的話的人,就是一個喜樂的人。有些事情,沒有啟示,他是不會知道的,因此,神就把聖靈感孕一事告之;但有些事,雖然沒有啟示,因著他與神的心是相近的,他就懂得按神的心意而行,這就是25節所述說他所作的事了。因此,他也是一個摸著主的心的人。

2011/2/4 太二:1-12

基督降生了,似乎知道的人不多,神所啟示的人也不多。博士是因著有一個尋求的心,神就啟示他們,他們可以千里迢迢的來到尋找,目的是為了拜祂。他們看到了一些徵象,就來了,他們為甚麼要來呢?他們會得到甚麼好處呢?他們不是為了好處,他們乃是為了敬拜,乃是要見證基督的出生。基督出生時,沒有多少人知道,只有有心人,才可以知道。而一般而言,知道耶穌出生的,應是在伯利恆或是以色列的人,而不是遠從東方而來的人才對。然而,神啟示以色列人不多,只有牧羊人而已;但祂卻找到了很遠的博士們,把啟示給他們,而他們也遵從,而來到了耶路撒冷了。當地的人,包括了祭司長和文士,他們都不覺得重要,似乎與他們無關。近的人不知道,但神卻啟示了遠方的人,只因為他們關心神的事。因此,一個關心神的事的人,不在乎他的遠近,乃在乎他的心。若是一個無心的人,即使基督生在附近,他也是渾然不知的。

這裡有三種人,第一種是博士們,他們是有心尋找神,得到聖靈的啟示、以及聖靈不斷引導的人(12)。第二種是祭司和文士們,他們是有神的話語,在知識上充足,但卻是不尋求的人。這種人雖然有神的話,但神的話對他們是沒有用的,因為他們沒有聖靈的引導。第三是希律,他是沒有神的話,也沒有聖靈的啟示的,他是一個政治人物,他只管自己的利益,他也想尋找耶穌,但目的是為了殺祂,不是為了拜他(參8,16)。他沒有聖經的話語,更沒有聖靈的啟示,他只是利用他的權力,而得到了一些話語,但他也不會尋找,因為他沒有聖靈的引導也。

當基督生下來時,這裡的三種人,所受的影響如何呢?博士是很高興的來拜祂,希望把最好的獻給祂,而祭司及文士呢?他們有神的話,本來應是很高興的才對,因為基督生下來了,就是他們的救星。然而,他們的反應,只是向著希律,只是當希律問他們問題時,他們回答得很好,不必翻聖經,馬上就可以回答出來。然而,他們雖然熟讀聖經,但卻無心尋找,似乎事不關己。也不主動的去再研究。他們沒有很高興,也沒有甚麼反應,他們只是被動的回答問題,好像這只是別人的事。因此,他們有聖經的話,也熟讀聖經,但卻不受聖經的話影響,也不因著聖經的話,而影響及改變他們的生活。

希律呢?他沒有神的話,但他也因著自己的利益,而要尋求神的話,而要找祭司及文士來,了解神的話。他尋求神的話,不是為了遵行,乃是為了他可以利用神的話,來得到一些引導,而達成他的利益,而要把這初生的王殺掉而已。因此,他是一個利用神的話,來達成世上的利益的人。他竟然為了自己的王位,對一個剛生下來不久的嬰孩也不放過。這個嬰孩,要等到他成長作王,至少要二十年的時間,他的王位有如此長嗎?基督又不是馬上作王,因為一個小孩子,是不會馬上作王的;即使他以後要成為王,也不會影響他現在的利益的。而事實上希律不久就死了(19),人總是不知道自己可以活多久,他以為自己是可以永活的,竟連伯利恆及四境所有的男孩,兩歲以內都殺了。這是不擇手段、殘忍的作為,可能神也懲罰他,使他很快就死了。

博士們沒有神的話語,但卻得到了神的啟示;一顆普通的星,在一般人而言,是沒有甚麼奇怪的。但若加上神的啟示,那星對博士們就不同了。他們就被帶到了耶路撒冷,而神讓他們在耶路撒冷,得到了神的話的啟示,就是基督當生在伯利恆的啟示。之後,神的靈繼續的帶領他們,最後準確地把他們帶到基督的房子中。因此,這裡有兩種人,一種人是有神的話語,但卻沒有心去尋求,也沒有聖靈的帶領的人,就是祭司及文士們。另一種人是有心的人,他們先有聖靈的啟示,然後,神把神的話再加給他們,讓聖靈再根據神的話,而帶領他們到正確的目標裡去。因此,只有聖靈的啟示是不夠的;只有聖經的話語,而沒有心去尋求,因而得不到聖靈的啟示的人,也是不夠的。神的靈是在神的話語上作引導的,神的話加上神的靈的指引,我們才可以正確地達到目標。而神的引導是奇妙的:對外邦人沒有聖經的人,祂先作聖靈的啟示,然後再加上聖經的話話,再繼續用聖靈的帶領,兩者相互運用,事情就成就了。因此,只有聖靈而沒有聖經,這不是神作工的方式;只有聖經而沒有聖靈的啟示,人也得不到聖經所說的。

神對外邦的博士們的帶領方式,是先用特殊的啟示,吸引他們,讓他們起行。這代表他們是有心的,而對這些有心的人,神又加上了祂的話語的啟示,讓他們可以更完全地了解神的心意。之後,再繼續讓聖靈帶領他們,使他們得見耶穌,也得以把他們準備好了的禮物,獻上給耶穌。而當他們完成任務後,神的靈繼續的引導他們,使他們不從原路而走,而從別的路走回去了。這是聖靈的帶領,對一個真心尋找神的人,是有聖靈明顯的帶領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