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腓二1-18

20211226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dimanche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腓二1-18

這一段是說到弟兄姊妹間的相交,原來教會是一個團體,是一個生命的團體,是一個有機體。這個有機體,是彼此影響的,不是只有個人,更是彼此的關係。而因著人有不同的意念,有不同的想法,於是就很容易會有分歧的出現。因此,保羅勸勉他們,要彼此同心,愛心相同、思想一致(2),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要顧別人的事(4)。若要如此,只有一個方法,那就是以基督的心為心(5),那就是把基督的生命活出來才可以。世上只有一個生命,是可以顧到別人,不求自己的益處的,那就是基督的生命。那是一個捨己的生命,是自甘卑微,謙卑為人的生命。而教會的弟兄姊妹,要把這樣的生命之道顯明出來(16),就如保羅一樣,才可以滿足主的心;也可以使保羅的喜樂得以滿足(2)

保羅建立了腓立比教會,他們是順服保羅的(12);然而,保羅離開他們去後,他們還可以順服嗎?一般而言,我們或許可以順服帶領我們的弟兄,或是走在我們前面的弟兄;但其他的弟兄呢?我們是否可以因著順服基督的緣故,而順服我們的弟兄呢?順服一個比我們屬靈的人是容易的,但順服其他的弟兄,一般而言是難的!然而,基督雖然與神同等,祂還是自願降卑,成為奴僕的樣式,來到世上服事人,這就是基督的心(6-8),是我們要有的心。因此 在弟兄姊妹間學習順服,是促進我們的生命成長的一條路。我們不只是順服那些走在我們前面的,而且是服事比我們軟弱的;這就是生命之道的彰顯(16)

保羅叫他們把生命的道顯揚出來,原來這就是一個學習彼此順服、彼此服事的吩咐。您怎樣可以把生命的道顯揚出來呢?基督的生命,是謙卑的生命,是愛的生命。這兩種性格,是人間所沒有的。然而,要彰顯基督的生命,那就是這兩種性格,就是謙卑與捨己的愛。謙卑與捨己的愛,不是在口頭上的愛,不是口頭的客氣;乃是完全無己,只為對方而活,順服一個比自己軟弱的人,是這生命的特徵。我們可以做得到嗎?

原來生命的功夫,不是說一番大道理,或是說一些知識就成功的,乃是要活出捨己的生命、愛的生命、謙卑的生命出來。這就是教會的元素,是教會的特徵,也是基督徒的生命標記。然而,今天教會中能如此活出基督的生命嗎?我們真的是以基督的心為心,去服事弟兄姊妹的嗎?若我們有一些知識,就希望別人服事我們,就要成為老大;若每個人都有這種心態,那就把合一的見證破壞,也失去了生命之道的表彰。

保羅提到一個詞,就是「在基督裡」(1),這是保羅書信中常常可以看到的一個詞。在基督裡是最根本的要求,與此相反的是在自己的血氣中、在老亞當的裡面。我們未信主之前,是在亞當裡面,是以自己的益處為重的;但當我們在基督裡時,我們就應以基督的心為心,這樣的轉變,是需要有生命的力量的。因此,保羅所說的彼此相愛、彼此相顧,真的可以做得到嗎?若人只有聖經的知識,只有道理的教導,那是不能行得出來的。因為保羅說的,都是生命的工夫,不是頭腦的知識。對於頭腦而言,大家都明白的;但要行得出來,那不是說教一下就可以的。因此,保羅在這裡說的,都是不容易的,是生命的表彰,是基督的生命。因此,腓立比書所說的,一方面是把保羅的生命刻畫出來,成為一個好榜樣,使我們可以學習;另一方面,保羅要求的,也是生命的層次,是高的層次,不是道理的教導而已。要能達到這樣的層次,那是需要聖靈的幫助,才可以達成的。

知識方面或許我們都知道,應該如此的去做;然而,這不是立志為善就可以的(羅七),乃是要順服聖靈,靠聖靈的幫助,才可以把基督的生命,加到我們的身上(羅八)。除了聖靈的幫助是必需的之外,還有一個條件,就是人願意走十字架的道路,若人不願意捨己,那是不會有生命出來的。原來在屬靈的道路上,正常的話,是愈追求愈有生命的,但為何有時我們看見的是相反的?有時我們看見的,是愈追求愈驕傲,愈不能謙卑,這是甚麼緣故呢?

我們追求的目的,不是增加知識而已,更應是追求捨己的達成,就是己的卑微,這是最重要的目標。若我們追求的目標,只是知識、只是道理,那我們追求的結果,是愈來愈驕傲,己是愈來愈大的。但若我們求神讓我們的追求,是己愈來愈小的話,那才可以達成保羅所說的這幅美麗的圖畫的。今天大家都在追求,例如讀經、例如聚會、事奉等,但我們的目標,是放在生命成長嗎?還是放在知識增加呢?要生命成長,就一定是捨己的、一定是走十字架的道路的;除此之外,是沒有別的路的。當我們在教會中追求時,我們要檢討,我們追求的是甚麼呢?或許我們認為是高舉基督、是讓主興旺吧!然而,這還不夠;還要加上我必衰微,那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。檢討一下我們在教會中追求的目標,常常不是我必衰微的,而是我會興旺的;若是這樣,就不會達成保羅在這裡所說的目標。

保羅在這裡說的內容,就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,那就是基督的生命,是彼此相顧的一幅美麗圖畫。是把自己隱藏在眾人中,為服事人而活的一幅圖畫。原來我們不只是為基督而活,更應是為別人而活的。為基督而活是我們都知道的,然而,甚麼才是為基督而活呢?這裡的圖畫,表現出來的,原來是為別人而活呢(4)!原來為基督而活、與為人而活,是連在一起的。我們是否有這個觀念,可以為別人而活呢?我們是否可以有一樣的心思、同樣的愛心呢?一樣的心思(2),不是別人跟著我們,乃是我們願意順服別人,跟著別人去走(當然是在真理內)。我們可以如此嗎?

要把生命之道顯明出來(16),那是甚麼意思呢?我們在教會中,顯明出來的是甚麼呢?活動或許是有的,事工或許是多的,知識或許是夠的;但生命是甚麼呢?生命的表現只有兩樣,一是愛、二是捨己或是無己;這兩樣,是連在一起的。教會中或許會有愛,但常常不是捨己的愛,仍只是有條件的愛,與世間的愛是沒有差異的。然而,基督的愛不是有條件的,乃是無條件的;神要我們愛那不可愛的人,這才是教會中要表現的愛,我們可以做得到嗎?

故此,保羅在這裡說的勸勉的話,不是知識的教導而已,乃是生命的要求。我們不要把這些生命的教導,一下子就變成知識,以為如此我就明白,就可以做得出來。這不是頭腦明白就可以做得到的,乃是需要生命的功夫,需要聖靈的幫助;以及我們願意走十字架的道路,然後才可以走得出來的。我們願意立志靠聖靈如此走嗎?那不是人間的路,但卻是基督徒應走的路。這不是可有可無的路,乃是必須要走的路。求神幫助我們,在每個教會中都可以看見這生命之道的彰顯出來,免得虧負主的恩典。

2021年12月19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瑪一

 20211219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dimanche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瑪一

瑪拉基書是舊約的最後一卷書,是總結了舊約的一切問題,而這些問題,都是人的問題,似乎是無解的。神如何解決呢?直等到真正的使者來到(1),就是主基督,才把人的軟弱解決。瑪拉基的名字,原文是使者的意思,瑪拉基是希伯來文的音譯而已。因此,第一章的「瑪拉基」(1),與第三章的「我的使者」原文是一個字;前者是音譯,後者是真正的意思。也就是說,這時有兩個使者,一是舊約的先知,二是新約的基督。舊約的先知(瑪拉基、神的使者),不斷把神的話傳出去,但人若沒有神的生命,那就只是把律法成為宗教,是不能變成生命的。但新約的瑪拉基(神的使者基督),卻可以把生命給人。這就代表舊約的瑪拉基,雖然傳神的話,但因人沒有神的生命,就很容易把這些本來帶來生命的話,變成只有外表儀式的宗教而已。這就是第一章的光景,他們仍然有獻祭,仍然有宗教的外表,但卻已經失去了敬虔的內心。於是就只是獻上污穢的食物(7),只是獻上有殘疾的家畜(14)

因此,他們這些外表的禮儀,只是宗教的外衣,是沒有內心的敬畏的(6)。為何以色列人會失去敬畏神的心呢?因為不能體會神的愛!耶和華說,我曾愛你們,你們卻說,你在何事上愛我們呢(2)?這就是不能體會神的愛的表現。今天我們在教會中,似乎大家都知道神愛我們,然而,真正體會神的愛的人,必然會對神的愛有回應的。一個有生命的人,是會體會神的愛的;同時,當他體會神的愛時,他也會對神的愛有回饋,對神獻上他的愛的。因此,要衡量一個人是否對神的愛有體會,最簡單的方法,就是看看他有沒有對神的愛有回應。以色列人對神的愛是無感的,他們享受神的愛,卻不會對神有愛;這是因為他們只要神的恩典,不要神自己的原因。我們在教會中,也常常唱詩讚美神,也是覺得神的愛;但卻很少聽見有對神的愛的具體見證,這豈不也與瑪拉基書時代的光景相同嗎?

當以色列人不覺得神愛他們時(2),神的回答是以以掃為例,說出其對以色列人,與對以掃是不同的(2-4);為何神要用以掃的例子,來說明祂的愛呢?第一,神是要人學習能觀察神的作為,因為神已經作了很多的事,這些事若我們加以思想,就必然會明白,這是神對我們的愛。一般而言,我們對神的話、對神的作為,都是比較遲鈍的。對神的話,我們常常加上自己的想法,加上世界的道理,不是完全的接受,也不是正確的解讀;就常會把神的話扭曲,把自己的意思,變成神的意思。這是需要聖靈的工作,把我們的思想改變,才可以正確接受神的話的。此外,我們對神的作為,更是很少會留心的,我們常常忽略神在我們身上,以及在別人身上的作為;同時,也缺少分析及了解,於是神的愛作在我們身上,我們卻常是麻木不仁的。

第二,除了學習觀察神在自己身上的作為外,是要留心神在別人身上的作為,比較別人與自己的不同,就會更珍惜神的愛。神對以掃與對以色列不同,以東犯了罪,神就懲罰他們;但以色列人犯了罪,神卻還是容忍他們。神是要以色列人看到他們本來也是犯罪的,但神卻仍然給他們機會,仍然盼望他們的回轉,這就與以掃的結局完全不同。若他們會比較,就知道原來神在他們身上是有諸般的慈愛的。神暫時不以公義對待他們,他們看得到嗎?原來神以以掃作例子,是要告訴他們,他們的罪本應是與以掃一樣的遭遇的;但神仍然為他們存留餘種,一直到現在,他們已經被擄歸回,神仍然給他們機會悔改,但他們知道嗎?

原來神給我們的愛,很多時候是隱藏的,神常常不用言語表達他對人的愛,但卻常常以行動表達祂對人的愛。因此,愛是要體會的,不是說一下就好,乃是要以實際的行動去表達的。今天我們歌唱時,可以說是愛神,但在行為上呢?是否在日常生活中,遵守神的命令,表達對神的愛呢?是否我們可以把神放在首位,從心裡尊敬神呢?心中若是尊敬神,行動就會完全不一樣的。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功課。

神對以掃的作為,以及對以色列人的作為,就表達出神的愛。這代表有很多時候,愛是隱藏的,是需要我們用心去思想、去體會的。愛不是用口說出就好,乃是要用行動表現的。然而,我們對神的作為又不常默想,也不太有感覺,於是神很多的作為,其中所包含的愛,都被我們忽略。這就是為何神要用一個對別人的作為,來告訴我們祂對以色列人的愛。原來愛是無聲的,是要用心靈感受的;但我們常常忽略了神的愛,也就辜負了神的心意。這是我們應該悔改認罪的地方,因為這是令神傷心的,是刺傷神的心的;但我們卻是習以為常,不以為怪,這是不應該的。

以色列人對自己的省長,是不敢欺負他們,不會把這樣有病的禮物獻給他們的(8);但對神卻是敢如此做,這豈不也常是我們的問題嗎?這可以從聚會是否遲到就可以看得出來。我們聚會常可以看見遲到的現象,覺得遲到一下是沒有關係的;因為神不會因這小事就懲罰我們的。然而,我們在上班工作的地方,或是在學校上課時,都很少會遲到的;即使趕計程車也要儘量不能遲到的。這是為甚麼原因呢?因為在社會中遲到是會被罰的,或是扣薪、或是記錄缺點等,都不是我們喜歡的。這就是對社會的上級會重視,但對更大的神卻是不理會的。這就是我們的態度,是把神放一邊的態度,是否需要我們再次檢討認罪呢?

神說到祂愛我們(2),用言語說出來,這是不尋常的。因為一般而言,愛一個人是用行動的,不是用說出來的。然而,神為何說出來呢?就是因為人已經不會體會神的愛,令神傷心失望,神最後就說出來,要提醒以色列人的。這就代表神已經等很久,但人還是沒有體會神的愛,神就提醒人,要從神的作為中、隱藏的作為中,去體會神的愛。而當我們不體會神的愛時,神原來是傷心的。當我們愛一個人,而對方是無感時,我們也會傷心的。原來愛是雙方面的,神對人的要求,不是要禮物,也不是要金銀,乃是要人的愛!神不缺少甚麼,但最缺少的,是人對神的愛。您我可以對神的愛有感、對神的愛有回應嗎?這才是神真正的需要。

 

2021年12月12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詩八十一

 20211212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dimanche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詩八十一

以色列人是一個蒙恩的民族,他們的寶藏就是神自己、以及神的話語。因著神揀選了他們,他們就是神的寶貝。這首詩中,可以看見神對以色列人的恩典,也可以看見他們悖逆、不聽神的話(11)。神給了他們很多的恩典,亦已繼續準備了更多及更大的恩典,隨時都預備給他們的(10)。也就是說,不只是過去的恩典,而且是隨時的恩典,只要他們來到神的面前,不離棄神,恩典就可以臨到他們。然而,這麼多的恩典,他們會知道嗎?他們會接受嗎?為何以色列人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呢?因為他們沒有愛神,不懂得如何愛神,他們愛的只是屬神的事物。他們的想法、他們的需要,不是屬靈的福,而是屬世的福;他們是把屬靈的福,變成屬世之福,不會覺得屬靈的福是好的,只會看到屬世的福,不會看見屬靈的福。因此,當他們沒有水喝時,他們就會埋怨神(7),不知道他們有神就有了一切。他們看不到神的這個大寶貝,只看見了沒有水的困難。於是他們就只會看世界的難處,只會要屬世之福,而不會要屬靈之福。

他們有一位這麼愛他們的神,只要他們大大張口,神就會給他們充滿(10)!這條件不是很容易嗎?大大張口,就是憑信心把自己交給神就好,不必埋怨,不必分析,只需相信,這就是他們要學的一個功課。神已經設計好一套讓他們得福的道路,他們有神的自己、有神的愛、也有神的話;同時也有神的應許,有神隨時的幫助,這樣的環境,還會跌倒嗎?若是我們,我們還會跌倒嗎?今天神也是如此揀選了我們,也給我們諸般的應許、祂也愛我們,我們是否還要選擇其他的事物呢?神說,只要我的子民聽從我,我就迅速制伏他們的仇敵,把手轉回來攻擊他們的敵人(13-14)。神要的條件不多,也不是很難的,但為何人還是不要神呢?這就是人的軟弱,其中的一個原因,是人看見的問題。

神在以色列人身上,有過去的作為,而且這作為不是簡單的,乃是把他們從埃及地領出來(5),在曠野中解決他們的困難,給他們水喝(7),把諸般的恩典給他們。神要的條件也很簡單,但以色列人仍然是多次的失敗,這當然有很多原因,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,就是看見的問題。今天寫在聖經上神給以色列人的恩典是多的,但他們體會多少、看見多少、接受多少,這才是要知道的問題。若神在他們身上給他們這麼多的恩典,不只是過去的恩典,而且是隨時可以給的恩典,但他們仍然不知道這個寶貝,那就是沒有看見自己的福氣,尤其是屬靈的福氣。

原來大多數人對屬靈的福氣都是瞎眼的,是看不見的。以色列人只看見屬世的福氣,以及即時的福氣,其他的屬靈福氣、將來的福氣,是視而不見的。若不能調整他們的看見,那神給的一切恩典,就都會被他們一一忽略掉的。也就是說,雖然神給的恩典是多的、是不斷的,但他們卻看不見屬靈的福,只要即時的屬世之福,於是他們看不見神的作為;同時,神寶貴的話語、讓他們得福的話語,也就都覺得是沒有用的了。這就是他們的問題,是枉費了神給的恩典,也枉費了神在他們身上諸般的作為。

神的自己及神的話語是兩個重要的寶貝,但他們都視而不見、聽而不聞。今天我們是否也是一樣呢?神給我們的恩典是多的,而這些恩典,就是神的同在、以及神的話語。然而,這兩樣都不是一般的肉眼可以看得見的,也不是一般的世人認為的恩典。因此,這樣的恩典,就常常被我們所忽略。因為人要的,似乎不是這類的恩典,乃是看得見的風調雨順的環境。以色列人是這樣,我們也常是這樣;若是這樣,那神在這裡給的恩典,人就會視而不見的。我們會看得見這些恩典嗎?恐怕我們在教會中讚美神、稱頌神的恩典時,大多還是想到看得見的恩福而已,卻不是神給的屬靈之福呢!

1-3節是以色列人所應做的事,就是對神的敬拜,這目的是建立與神的關係。這是愛的關係,而不是利益的關係。原來他們的問題,是看不見屬靈的福,而看不見屬靈的福之因,其中是因為與神沒有愛的關係。在這首詩中,我們看見神對以色列人的愛,但卻看不到以色列人對神的愛的回應;若有回應,那只是反面的回應,用悖逆來回應神。1-3節可以是建立愛的管道,當我們讚美神、稱頌神時,是否以建立對神的愛為目的呢?每次的讚美稱頌,若能感受神的愛,並建立我們對神愛的回應,那就可以漸漸有屬靈的看見,就可以知道神的恩典,是多而又多的。不然,這麼多的恩典臨到他們,還是看不到,還是浪費了神的恩典,這是很可惜的。

對神的話語而言,聽從神的話就可以得福(13-14);然而,以色列人還是不能做得到,這是很難的嗎?神設定得福的條件,並不是很複雜的,條件是簡單的,但行起來人就覺得難。神把福氣準備好,隨時可以給人,只要遵守神的話,福氣就可以看得見的。這裡的迅速制伏他們的仇敵,把手轉回來攻擊他們的敵人(14),是明顯的福,但在這之前,他們還是看不見。當神說遵守神的話就有福時,我們的反應是怎樣的呢?是要先看見福嗎?我們要相信一件事,就是當我們行在神的話語中,就必然得福,這是鐵律,是不會改變的。我們也要學習看見甚麼是福氣,尤其是屬靈的福,更是比屬世的福重要。因為屬世的福是暫時的,但屬靈的福是永久的,是可以存到天上的。因此,屬靈的看見是重要的,而相信的人就可以看見,這些因素,是否常是我們缺乏的呢?這就需要我們常常省察,並求神讓我們能看見:看見神的慈愛、神的恩典、以及神的作為等,如此我們才不會重蹈以色列人的覆轍。

2021年12月5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詩七十七

 20211205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dimanche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詩七十七

這是一篇向神禱告的詩,詩人遭遇患難,就尋求主(2)。至於是甚麼患難,聖經沒有說出來,但似乎是很大的患難,因為影響詩人不能合眼、不想睡覺(2,4)。那詩人怎樣禱告呢?最先的禱告,是向神發聲呼求,覺得神必留心聽他(1)。然而,他似乎得不到神的應允,故此,他煩躁不安,連禱告的話也說不出來(4)。這代表他已經無言,已經無法祈求,因為似乎神離他很遠,他找不到神。這是1-4節所代表的。原來當他遭到患難,他懂得來到神的面前(1),因為他知道惟有神可以解決他的問題。然而,他似乎失望而回,他似乎得不到神的答允。這與他的想法不同,因為他以為,當他向神發聲祈求時,祂必留心聽他(1),必然會解決他的問題的。然而,若神不回應他,他怎辦呢?神為何不回應他呢?

原來他來到神的面前,最先是祈求患難的解決,他覺得患難來到,最優先的次序,就是得到神把患難去除,這是最好的答案。一般人遇到患難時,都認為把患難除去,是解決的方法;然而,這時神沒有馬上回答他的祈求,似乎沒有把患難除去。神為何沒有把患難除去呢?若神不馬上把患難除去,一定有神的意思、有神更美的旨意的。那神的目的是甚麼呢?神故意不馬上回答他,是要把更好的答案給他,就是要他轉念不去思想事情的解決,乃是思想如何把他這個人改變,讓他得到另一個答案,神是得到神成為他的答案。這就是讓他從第5節開始的轉變,讓他開始學習思想神的作為,思想神的性情、神的大能、神的慈愛;目的是讓他得著神自己。

因此,詩人在1-4節時,是為著苦難祈求神,他認為神一定聽他的祈求的。然而神似乎沒有馬上答應他,於是從第5節開始,他就轉向,他的禱告就懂得轉到默想神的本性及神的作為;直到了詩的最後,都只是默想神而已。原來這是禱告的另一條路及方法,就是不只是為事情祈求,更要為得著神而禱告。這就如哈巴谷先知一樣,他最先的禱告,是祈求的禱告。但神似乎沒有如他所願,答應他的祈求(哈一)。因為神的方法,與他所想的不同,他就愈禱告愈迷惑;於是最後他的禱告就轉向神,他就默想神的作為,最終他就得到神自己,成為他最佳的答案(哈三)。無論是這裡的詩人亞薩、或是哈巴谷,他們的禱告,最先都是為事情禱告。但後來他們都明白到,若為事情禱告,並且得到答案,這可能是人認為最好的;但這真的是最好的嗎?神有時是即時回應人的禱告,把所求的給人,這是人認為是好的。然而,神有時要訓練人,不把事情的解決答案給人,而是要人得到另類的答案,那就是讓人默想神,得著神自己。當人得到神自己時,事情就自然解決,這是神給人的更好答案。

然而,人一般不會如此想,也不會如此求。當困難臨到人時,人只是想到要把困難拿去,因為對人而言,這是最好的方法。但人不知道還有一個更好的答案,就是繞過事情的本身,來到默想神的作為、神的本性;如此人就會得著神的自己。而當我們得著神時,那就不再有外面的困難;因為神就是我們的避難所,神就是我們的居所。

詩人最先的祈求,得不到答案,這似乎是增加他的煩惱;但他因而懂得轉到另一個方法,就是默想神在以色列身上的作為,這就是神要他學的功課。原來有一個必然會有答案的禱告,就是默想神,讓神成為我們的答案。一般而言,我們的禱告,都只有一個方法,這個方法就是求神給我們東西,求神解決我們的問題;這是每一個人都會的禱告,但這種禱告,有時不一定馬上會有答案。在這篇詩篇中,神教導亞薩另一種禱告方法,就是從第5節開始,直到20節的方法,這個方法是默想神、得著神。那這個方法的結果呢?為何沒有寫出來呢?這結果不是得到事情的解決,乃是得到神自己。那為何到這篇詩的末了,沒有寫出這個答案呢?

因為神要告訴我們,第一、默想是可以一直維持下去,可以沒結束的。因此,這就沒有寫出結尾,表示默想是享受,結尾就是不斷的默想,是沒有窮盡的;也是不會覺得煩厭的,是可以樂而忘返的。第二,結局不是理性的答案,乃是必然會得到神的。因為不斷的默想,結局一定是得著神,而沒有其他的可能的。第三,沒有寫出結尾,代表詩人已經沒有當初的問題,因為他一直思想神,那困難的問題就不知不覺消失,直到結尾時,已經看不見問題的再出現。這就表示這問題已經不存在,因為這時詩人所思想的,全都是神的作為,他腦中充滿神,就不再看得見世上的問題了。

原來這種禱告是我們很少使用的。我們習慣的方法,是1-4節的方法,但到了第4節時,結果只是煩躁不安,連話也說不出來而已。這也是沒有結局,因為沒有解決事情的答案故也。然而,從5節開始,詩人開始轉向,思想神的作為、神的大能、神過去的恩典;在這詩中的祈求經節共有4節,而默想神的經文,則有16節之多,而且似乎沒有結尾,似乎是默想不完的。雖然後者也是沒有答案,但與前面第4節的結果是不同的。若是以祈求事情為禱告,結果有時可能是煩躁不安(4);但以默想神為禱告,結果是持續的享受神,而不是煩躁不安。因此,禱告若能默想神、得著神的自己,那是任何事情的最佳答案,是我們要學習的禱告。

神在以色列人有很多的作為,因此是值得詩人思想的。然而,今天神在我們身上呢?是否也有很多奇妙的作為,可以讓我們思想的呢?神在我們身上一定是有作為的,只是我們是否把之忽略而已。若我們默想神時,願意多思想神在我身上的作為,也是愈想愈多的。神在我們身上的救贖作為,在我們生活上的恩典,這些都是我們常忽略的。但神不只是作工在以色列人身上,給他們多的恩典,也一定在每個人的身上,都有恩典的。同時,若我們知道,神所做的事,都不會是錯的,那我們就放心來到神的面前,相信祂的一切作為都是為我們的益處,那我們必然會更多看見神的慈愛,常常顯在我們身上的。這就是詩人默想的必然結果,是沒有止境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