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

晨更分享:約翰參書



2017/10/25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mercredi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約參

這是約翰所寫的第三封書信,是寫給一個人,就是該猶的。這人應是教會的領袖,他是按真理而行的,因為他心中有真理。因著他行真理,約翰就喜樂,可見真理是重要的,我們在教會中,就是要把真理行出來,在我們所行的事上,在我們服事的事上,都應以表彰真理為主。因為教會的目的,我們事奉的目的,就是要行在真理中,就是要讓人看到真理。因此,約翰第一句話,就是說到該猶是一個行出真理的人;可見行出真理的重要。

我們在教會中如何行出真理呢?這裡約翰是舉出他向作客旅之弟兄所行的,都是忠心的,約翰就是舉出接待客旅的事,來證明他是有愛的。同樣地,他舉出丟特腓不接待約翰及其所差去的人,就是沒有愛心的。可見接待是代表愛心的行動,是愛心的一個具體表現。聖經中表現愛心的,常是說到照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,常是金錢上的幫助;但約翰特別提到接待客旅,這是一個適時、適切的愛心,是對即時有需要的人的幫助。當一個人遠赴他鄉時,他就是一個孤苦的人,這時對我們這在當地的知識及經驗上都豐富的人而言,伸出援手是等同對孤兒寡婦的幫助,這是愛心的實際表現,是我們需要學習的。客旅就是異鄉人,就是需要人作他的朋友的人,今天我們居住在澳門的人,有時也是心靈上的異鄉人,也是需要我們幫助的。

接待客旅就是給異鄉人一個家,因為他遠離家鄉,得不到家的照顧;而他所需要的,就是一個家的溫暖,就是一個家的愛。當你去到一個異鄉時,有一個懂得接待你的人,知道你的需要,貼心地服待你的時候,你是真正嘗到愛的實際的。因此,接待客旅就代表知道一個人的需要,把愛的溫暖給他,把他的問題解決,也讓他可以享受等同在家中的舒服一樣,那是愛的一個操練。愛還要加上貼心、加上了解對方的需要,這就是幫助他們往前行的意思(6)。不只是物質上的幫助,而且是行程上的安排,這都是需要熟悉當地環境的人的幫助的。而接待客旅的人,就是一個與主同工,與他同工的人。我們是因著他為主作工之故,而接待他的。

這裡又有一個人,他是不接待主的僕人的,就是丟特腓(9)。這人應也是教會的某種領袖,他不接待主的僕人,而且是用惡言妄論主的工人,也禁止別人接待主僕,並用行動把接待的人趕出教會(10)。他為何如此做呢?約翰沒有說明他如此做的原因,他不接待是代表他的沒有愛心,但約翰貳書所說的,也有說到不應接待不行真理的人;因此,他是否以此為據,就有藉口不接待行真理的人呢?因為他以為如此做是對的,但其實他是錯的。有時我們所做的,是以為行在真理中,其實卻是違反真理的,問題是他知道嗎?一個人要作某事時,他有時是會挾真理而自重,以為自己是行在真理中的人,以為自己是為真理之故而做的。因此,我們要行一件事時,還是要衡量一下,自己是否是按真理而行的呢?我們是否違反了真理而不自知呢?行在真理中是最要緊的,若不是行在真理中,則我們所作的就沒有價值了。

原來我們的愛心之表現,一切目的都是為了真理,為了彰顯真理,這是愛心的目的。接待客旅是為了彰顯真理,而不接待客旅也是為了彰顯真理;因此,真理的彰顯是一切行動的目標。我們愛一個人,是為了彰顯真理;不愛一個人、不接待一個人,也是為了彰顯真理,這是我們要知道的。愛與真理是平衡的,也是同時存在的;不但如此,愛的目的是表彰真理,而真理的內容,亦是把愛顯出來。愛的目的是彰顯真理,而行真理的目的,也是彰顯神的愛;這二者是相互為用的。完全的愛、包含公義的愛,就是真理;行出完全的愛,就是行出真理。

教會中如何才是行出真理來呢?就是學習以神的愛去愛人,有智慧的愛人,捨己的愛人,這是行出真理、彰顯真理的一條路。若我們把我們的目標,放在具體的愛心行動上,這就是真理的彰顯了。因為神就是愛,若我們可以有神的愛的表現,那別人就可以看得出我們是神的兒女了,因為他們可以從我們身上看得到神。我們要記得,愛中包含了真理,愛的目的是為了真理;而真理的表現就是愛,就是神的愛。而因著這愛是世間所沒有的,故此當我們彰顯出這獨特的愛時,別人就可以看得到神,就看得到真理。故此,愛的目的是為了見證神,為了讓人看得到神。

另外約翰又提到善與惡的問題,行善的屬乎神,行惡的未曾見過神(11)。這就說明我們的善惡,不是自己來的,是從神來的。人間的善,是沒有功效的,但從神來的善,那就是彰顯真理的善,是人人都喜愛的。有時人會以為自己行在真理中,就會以此為誇口,就會繼續而行,但卻不知道自己所行的,是離開真理的。我們常會看到教會的人所行的,都是以為自己是對的,但甚麼是對的呢?我們如何可以衡量呢?就是見過神與否的問題。我們都有神的話,但我們是否可以謙卑在神的面前,求祂指引我們所當行的,我們是否可以以神的話來測量我們的愛心有多少,我們是否可以求聖靈的光,常來光照我們,使我們免走錯路呢?

教會的路一走錯,起步時錯誤時,之後所走的就都不容易校正回來了。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,都應在神面前問兩樣事:我所行的,真是彰顯真理嗎?我所行的,真是出於真愛的嗎?我的愛是婦人之愛呢?還是屬神的大愛呢?若我們所行的,都以愛及真理兩者來問神,並且能謙卑地不斷用這兩點來修正我們所行的路,我們就可以不斷行在真理中了。

走在正確的道路中,有時是不容易的,因為人都會以自己所行的為正,就如丟特腓一樣,他一定會以為自己所做的是對的,他一定也有他所認為的真理為根基的。然而我們的所謂真理,是真的出於聖經,還是出於自己的解釋呢?這就是我們要檢討省察的。盼望我們在教會中所做的每一件事,都是出於聖靈的啟示,因為惟有聖靈才能把對的真理放在我們心中;若我們偏離了聖靈的啟示而行,就會走在錯誤的路中而不自知了。

若愛是如此重要,愛可以表彰真理的話,那我們就應主動的去愛人,主動的去接待客旅。接待客旅不只是遠方的遊子,也包捨在地的遊子;對一些心靈上沒有安居之人,我們是否主動去接待他,去安慰他呢?教會中有不少的邊緣人,他們來了教會,但沒有人關心他們,這種人就是教會的遊子,是廣義的遊子。在教會中其實常有這類的人,我們是否可以接待他們,用愛來關心他們,表彰出真理的愛呢?教會中常談到的真理,是用嘴巴說的較多,但用愛來表彰真理的就很少,這常是做成教會諸多問題的原因,是我們應檢討、是我們應該主動去作的。盼從今天起,我們在教會中應主動表達我們的愛、主動找人去愛,這是主給我們的命令。

約翰又說到有一個好為首的人(9),那好為首與為首有何分別呢?好為首的人,是肉體的出來,真為首的人,是作僕人的人,是捨己的人,那是不同的。我們是否常有「好為首」的表現呢?我們是否會喜歡表現自己呢?這就是好為首的人的表現。耶穌說:凡願為首的,就必作眾人的僕人,這就是為首的人應有的心態。若沒有這種心態,就不能成為真為首的人。

2017年10月19日 星期四

晨更分享:約壹4:1-6



2017/10/19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jeudi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約壹4:1-6

這個世上因為有撒但的存在,因此,我們就要小心,因為有真就有假,而撒但的一個本領,就是會裝假,就是會模仿;故此我們在世上活的時候,就要特別小心,免得上了撒但的當而不自知。神給了我們兩樣好東西,一是聖靈,二是神的話;而聖靈是耶穌升天後,求父而差派下來的另一位保惠師。然而撒但不只會混亂神的話,而且他還會裝成神的靈的樣子,目的是說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話來。也就是說,撒但會把神的話及神的靈想法裝假,混亂神的道,也混亂神的靈,這我們如何對付呢?這一段就教導我們對付的兩樣方法。

有關分辨是否神的靈的問題,當我們切切求聖靈的充滿時,若我們不謙卑求神,而是只求自己的榮耀,當我們有一些空隙及罪的進來時,就容易就給了撒但一個機會,就藉機進入了我們中間,就給了我們假的靈所說的話。這些話若是完全不合聖經,那我們就很容易分辨;然而有時這些話不一定違背聖經,我們就不易知道,這說話的靈本身是真是假了。因此,我們要小心,我們求神給我們聖靈及話語時,雖然這些話似乎是好的,但若不知道是否說話的靈是真的,也可以試驗的。因為約翰說:不能凡靈都信,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不是;因為世上有許多假先知已經出來了(1)

神願意給我們試,是為了讓我們得益處,是為了要破壞撒但的詭計。試驗有兩個結果,一是果真是聖靈,二是假的靈。若是前者,神為何讓我們試祂呢?本來是不要試探神的,但因為人對靈界的事不清楚,也容易接受靈界的話語,以為有聲音出來,就一定是出於聖靈;這就容易被撒但利用,把假的啟示給了我們,就很容易上當了。人喜歡奇奇怪怪的靈界聲音,喜歡得到特殊的啟示,不太喜歡從聖經中去思想神的話,就很容易被一些特別的說話而感動。有時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如何,就會求主引導,並且希望知道一些有關自己的事,這時也容易被撒但利用,成為被撒但誤導而不自知。對於喜歡靈恩、尋求聖靈幫助的人,是應該在這方面小心的;因為不是一切的靈都可以相信的,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。凡靈承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,就是出於神的。這句話是甚麼意思呢?

承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,可以是直接問這話,而得到回答。因為撒但是不服輸的,他是不會承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,他要用一切的手段,幫助人去否認耶穌是成了肉身來的。因此,撒但在這方面,是不會說謊、也不能說謊的。因為撒但的本質就是不要人承認基督,如此他才可以打敗基督所作的工作的。而這句話還有其他意思嗎?不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,這代表不認輸、代表他知道耶穌的工作,是直接傷他的頭的。若他承認了,他就不是撒但,因為撒但是要勝過耶穌的,他從不會認輸的。耶穌成了肉身,是直接針對撒但、是直接對付撒但的,因此,這樣的一句質問的話,撒但是沒有辦法承認的。若是承認了,就表示他服於神的權下了。

故此,這句話不只是形式上的問,是神考驗撒但的話,是問他是否服輸的說話。撒但若服輸,那他就會承認失敗,那他就會被神懲罰。他就是不服輸,因此才會不承認這句話。因著撒但的不服輸,我們才可以用這句話來試驗撒但的。這就是神知道撒但的性格,知道他有些甚麼是不能說謊的,就以此來問他。因著他在這事上不能說謊,那他就表現出他的真正身分了。原來神知道撒但的本質,他一般是說謊者之父,是隨時說謊的;但關乎他的權柄方面、關乎他的利益方面,他是不會服神的。若承認耶穌是成了肉身來的,他就是直接承認自己失敗,故他沒有這個條件、也沒有這能力去承認的。因此,在這件事上,他是不能說謊的,因為他的本質是不服權柄的,這方面的本質,比他說謊的本質更為本質,他就不能說謊;否則神就馬上會宣布他的懲罰的。就如一個慣常說謊的人,若他沒有殺人,而法官問他有否殺人時,他不會謊稱自己殺了人的,因為這是與他的利害關係有關的。因此,這個問題的出來,是代表神的智慧,是代表神知道撒但的弱點,而點出他的弱點,讓我們知道有一件事他是不能說謊,永不能承認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。

此外,不只是問這句話的本身的字句,同時,這句話的意義,是代表撒但的工作,是被基督完全擊敗的,而撒但不肯認輸,這就證明只有一樣是勝過撒但的工作的,就是基督成為肉身的工作。基督成為肉身有何意義呢?為何要特別提到成為肉身呢?因為只有成為肉身,才可以為人類贖罪,才可以進入死亡以及復活,才可以洗淨罪惡。同時,這肉身就是神的話語,就是賜下神的話語、以及賜下神的生命。我們得到的不只是罪得赦免,而且是得到主的生命,以及神的話語。因此,這肉身原來是一個關鍵,是神的救贖工作的一個重要佈局。道成了肉身,是神偉大的創作,也是神偉大的愛,是神的救贖中的重點,是擊敗撒但的武器。而原來肉身對撒但來說,是說出了他的弱點,是擊敗了他的一切反叛,是他的致命傷;這是我們所不知道的。

第二段是4-6節,這是說明如何分辨神的話的問題。因為撒但會混亂神的話,把世界的話加入神的話中,故我們解讀神的話時,也應小心,免得把世界加在神的話中,就使神的話變質,就把真理變成謬妄了(6)。在我們裡面的,比那在世界的更大(4)。在我們裡面的,就是聖靈,就是神在我們初信時所賜的聖靈。而在世界上的呢?那就是屬撒但的,屬撒但的是謬妄的靈,而屬神的就是真理的靈。真理的靈是說出真理的話,而謬妄的靈是說出欺騙的話。然而我們怎樣去分辨真理的話及欺騙的話呢?真理的話都是出於聖經的,而謬妄的話是出於撒但的。撒但要做的工作,一是把神的話扭曲,二是冒充神的靈,把假的話說出來,讓人迷誤。因此,若在我們裡面的聖靈是真的,我們就應尋求神的話,就應讓聖靈把神的話解釋清楚,按神的話而活,而不求其他的花言巧語,就比較不會上了撒但的當。

因此,除了用這句話用以辨別真假的靈外(2-3),還要有積極的作為,就是讓神的靈在我們裡面,說出神的話來。讓我們裡面的靈,把神的話不斷的解釋清楚,讓我們愈來愈明白神的話,讓我們有一個真理的標準,然後才可以對付假的靈。當然,若要讓我們心中的聖靈解讀神的話,我們也要有一個謙卑的心,也應求神光照我們,把我們的舊思想去除,不要以自己的意思解經,然後才會得到正確的啟示的。

故此除了直接的問對方外,我們還可以從對方的言行上,看他們是否聽從神的話,來分辨他們是真理的靈或是謬妄的靈的。也就是說,這是一般的分辨,是從這人的言語行為是否順服聖靈、高舉基督,是否出於聖經的啟示,來判斷他是否出於聖靈的工作;這是每個基督徒都應有的分辨能力。

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

晨更分享:約壹1:1-10



2012/10/13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vendredi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約壹11-10
約翰一書是約翰老年時所作的書,當時應是有一些異端出來,混淆神的道,因此約翰就寫了這封信給有關的教會,證明神的本質及特性。書信中似乎是說到信徒與神的關係,特別是說到與主的關係。這裡所說的,是相交的關係,是無罪的相交,是與神的相交,也是與信徒的相交(3);但比較重要的,是與基督的相交。當我們與主相交時,有一個攔阻,就是我們的罪。由於罪的緣故,我們就不太能與主相交;也由於我們不與主相交,我們的罪就會不容易消除,於是就成為一個惡性循環,失去與主相交的機會。

神是可以親眼看過、親手摸過的,因為祂已經道成肉身,是生命之道,曾顯現與門徒。而我們所得到的,乃是永遠的生命,因著有這個生命,我們就可以與神相交。我們的生命,若不用來與基督相交,就會被世界慢慢奪去,於是我們就不習慣與主相交,我們的生命,就不是活的生命了。因此,約翰所注重的,不只是我們的生命的開始,而且是生命的成長,或是生命的繼續。我們信主的人,都已經得到了一個新的生命,而這個生命,是需要成長的;那我們如何成長呢?這裡說到一個很重要的關鍵,就是要與主相交,就是要與主同行;這就是經歷的問題,就是摸的問題。

相交的意思,就是心靈相通,就是親密的契交;我們得了生命,不是為了自己的永生,乃是為了發展與基督的愛。若我們不懂得發展與基督的愛,只是以為得了生命,就可以得到永生,那我們就不會嘗過天恩的滋味,我們就會失去與主相交的愛的甜蜜,就浪費了神給我們的生命。

一個人信主後,他就有了神的生命,這個生命的賜給,乃是要我們與主相交。一個不與主相交的人,就一定會很容易被世界所吸引,被世界所擄去的。同時,一個不與主相交的人,他就沒有嘗過主愛的滋味,他就不懂得神的愛是何等的甘甜的;而一個不懂得神的愛的甘甜的人,他一定很容易被世界五花十色的東西所吸引,因為惟有神的愛,才可以勝過世界的引誘,因為它比世界的任何事物更甘甜。對付這個世界的引誘,只有神的愛、只有嘗過神的愛的人,才知道神的愛比任何東西更吸引人。這種人才會不被世界所吸引,才會喜歡與神親近。今天的基督徒,似乎是缺乏了與主相交的關係,也沒有這方面的經歷,無怪乎很多信徒都被世界所擄去,都不能成為一個得勝的基督徒了。

然而由於神是光,在祂毫無黑暗,那我們若與主相交時,我們就必須也要行在光明中。行在光明中,而不是仍在黑暗裡行,這是基本的要求。而攔阻我們與主相交的東西是甚麼呢?就是我們的罪。然而,我們的罪不是已經被主的寶血除去了嗎?為何還在提到我們的罪呢?我們的罪被主的寶血洗淨,那是神主動的工作,那是地位上的洗淨。然而當我們信主時讓主的寶血洗淨我們,這只是一個開始,不代表我們以後就可以犯罪,或是以為可以不斷犯罪。很多基督徒信主時是認過罪的,但信主後是否會天天認罪呢?這就很少有這樣的教導。我們的認罪,不代表沒有信心,不代表我們不相信基督可以赦罪,反之,這是代表我們相信基督的寶血的功效,而我們不斷的認罪、就等於不斷的對付罪。當我們能不斷的對付罪,不斷的求神除去我們的罪時,我們就漸漸對罪敏感,我們就會對罪警惕,就漸漸可以在光明中行了。

一個願意與主同行的人,他也一定是會注意自己的行為的;因為神就是光,在祂毫無黑暗,我們與主同行時,就一定也是行在光明中的。今天我們雖然是蒙主的赦免,把我們的罪都擔當了,這是整體的除罪;然而這不代表我們就不再重視我們的罪,也不代表我們可以對罪無感,覺得罪是無足輕重的。原來信主前我們不懂得認罪,因此罪就成為我們生死審判的標準。但信主後呢?雖然我們的罪不是成為我們得救的攔阻,但卻一定成為我們與主相交的攔阻。因此,這一章中約翰告訴我們一個事實,就是我們不只是信主前會承認我們的罪,而且在我們信主後,還是要承認我們的罪。因為在末信前的罪,是決定我們生死的基礎;而在信主後則是決定我們是否可以與主相交的原因。若我們與神相交,卻仍在黑暗裡行,就是行在罪惡中時,就不會與主相交的。

這裡說而兩方面的問題,一是我們要認自己的罪(9),二是神兒子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(7);到底是那一個先、那一個後呢?7節說我們若在光明中行,這代表他已經與主同行了,而且是在光明中行的;那就代表他願意對付罪,於是基督的血就洗淨他。而第9節則是說到我們的態度,是一個認罪及對付罪的態度,是願意遠離罪的人;如此基督的寶血就必然會赦免及洗淨我們一切的罪。

因此,我們要學習一種生活,就是與主相交的生活,就是與主同行的生活。這是從我們信主後的生命出來的,是要嘗嘗主恩的滋味,要嘗嘗主愛的滋味。然而當我們與主相交時,其中一個隱藏的殺手,就是我們不覺得我們要不斷認罪。我們沒有一個習慣,與罪惡相爭還沒有到流血的地步;於是我們就沒有成為一個潔淨的人,這就攔阻了我們與主的相交,嘗不到主恩及主愛的滋味了。

人的本質是犯罪的,不因著基督的救贖,我們的本質就馬上改變;但我們卻可以藉著基督的寶血,不斷的潔淨我們自己,如此我們的生活,才是聖潔的。今天基督徒因為強調一次得救,就永遠得救的論述,就疏忽了罪的問題,就不覺得要天天對付罪,於是我們就失去與主相交的機會,就失去了靈命成長的機會,成為被世界擄走的基督徒了。我們與讓成一種習慣,就是天天臨睡前省察我們的罪,對付我們的罪,如此我們就會更易成為愈來愈聖潔的人。

2017年10月7日 星期六

晨更分享:何十章

2017/10/7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samedi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何十

這裡說到以色列人的問題,第一,他們是神的子民,故他們是有神給的恩典的,可惜他們卻在恩典中墮落;因此,似乎恩典來到,他們反而使自己跌倒。第二,他們只顧利益,不論是誰、是祭壇、是柱像,只要能給他們利益,他們就要。於是他們只懂得用盡各樣的方法,去把利益拿到手,這就是他們的目的。第三,他們失去公義,於是他們就不能收割慈愛(12)。因為他們失去公義,他們就以利益為主,就不顧公義、不顧真理,只以利益為最重要的目的。於是他們可以為立約而說謊言、起假誓,只要達到目標,就不擇手段,不顧真理;這就是以色列人的問題。其實他們還要加上一個問題,就是以色列人看不到甚麼是真正的利益,真正的利益不是從世界來的,乃是從神來的。他們沒有屬靈的眼睛,就看不到甚麼是真利益,就往假利益的方向去行,這是很可惜的。

今天我們是否也是如此呢?以色列人是屬神的人,他們本是屬神的,他們因著屬神,所以神就賜福給他們。然而他們在福氣中為何跌倒呢?我們都喜歡福氣,但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承受福氣,不是每一個人都懂得如何在恩典中達到恩上加恩的結果的。他們因著有神給的福氣,然而他們的問題,就是要福氣而不要神。他們要的是福氣,但卻不要神。這就如耶穌在五餅二魚的神跡後,對那些尋找祂的人而說的話:你們找我,不是因見神跡,乃是因吃餅得飽。見神跡與吃餅得飽有何不同呢?見神跡是指見到神跡的原因;而吃餅得飽是指神跡的結果。今天很多基督徒只要吃餅得飽,但卻看不到神跡背後的神,於是他們只要神跡的益處,而不知道神跡背後的神,才是最大的益處。

很多時候我們的神給我們益處,我們不知道真正的益處乃是神自己,而其他的東西只是附加的。有了神自然就有益處,而我們要的乃是背後的神,而不是只要益處及福氣。若我們只要益處,而把神拿走,那我們就甚麼都沒有了。這就如以色列人在西乃山時,只要神的話卻不要神,那到了最後,就兩樣都失去了。

以色列人為何要立王呢?這裡有一個心態,就是他們希望王能為他們作些甚麼(3)!這個作些甚麼,就是他們的冀盼,就是他們一切的出發點,都是為了益處、為了得屬世的益處,為了使自己發達,這包括屬世的及屬靈的發達。我們要的是自己的名譽地位財富的加增,而不是神在我們身上生命的加增。於是以色列人到了後來,他就把祭壇及柱像一同增加了。

祭壇的增加,似乎是為神而設立的,但這些祭壇,雖然表面上是為神的,但卻已經加上了自己的意思。這是屬世的想法,加上屬靈的外表,但真正的目的,還是為了利益。而柱像呢?那就是外邦人的神,就是完全以自己的想法、世界的方法而去做了。這就是說,立王代表要走世界的路,而產生的結果。當一個人只以利益為主時,他的心中是既有祭壇,也有柱像的。若祭壇能給他好處,他就要祭壇;若柱像能給他好處,他就要柱像;如此就把真理丟在背後。當人只以利益為主時,就不知不覺把神柱像化,把神屬世化了。祭壇是代表把人的意思,加入神的命令中,是把屬靈屬世化的結果;而柱像則是把神變成偶像,把神變成必應公的想法。因為假神是不會管我們的,假神的製造,目的就是有求必應,這就是人的心態。

當人把利益作為第一目標時,那祭壇及柱像就會出來;而祭壇就是把屬世的想法,加入屬靈的吩咐中;是半屬靈半屬世的想法,如此才可以容易得益。當神的命令、神的話語加入了人的想法後,這就不是屬神的東西,就變成屬世的東西了。柱像就是完全是離開神的道,把神的道變為魔鬼的道的結果。為何會這樣呢?因為撒但把世界的好處給我們,迎合人的心時,人就以為撒但也可以給我們好東西,就覺得不只神可以給人好東西,而且撒但也可以。於是人就覺得不要吃虧,就把祭壇及柱像全都建起來,而到了最後,因為世界比較現實,也比較能得到即時的利益,就走了世界的路。這就是不以神為神,不以神為目標的人的結果。今天我們是否也會如此呢?以色列人的心態,常是代表我們的情形,是每個人都應儆醒的。

第三點是公義的失去。人都喜歡慈愛,人若以利益為主,都會不擇手段去做,為了得到利益;於是公義就失去,罪惡就出來。然而公義就是真理,就是不容罪惡的真理,是最後的道德標準。我們心中的目標,是以公義及真理為目標呢?還是以利益為目標呢?若以利益為目標時,那真理就自然會消失的。若真理消失了,世界的次序就亂,人們就會用自己的方法去行事,就會失去神的恩典。人不要公義時,神的慈愛也就不能臨到他們(12)。原來公義就如雨一樣,若我們讓公義的雨降下來,荒地才可以成為生長之地(12)。然而當人種的是奸惡時,那他收的就是罪孽,吃的就是謊話的果子。因此,行真理的人,才可以有真正的收成。一個人若行在神的話語及真理中時,那他就是一個不斷結出果子的人,那他的生命就是不斷長進的人。

因此,因典為何會使人墮落呢?因為人只要恩典,而不要恩典的神;因為人重視看得到的恩典,卻不重視看不到的神。人以為恩典才是最好的,卻不知道有神的同在才是最好的。人不知道甚麼是好東西,而只要求衣求食,卻不知道好東西是聖靈、是神自己。因此,我們是買櫝還珠之人,是不懂得屬靈好處,而只求屬世益處的人,這就是以色列人的問題,也常是我們的問題。


人喜歡把恩典物質化,不會用屬靈的眼睛看事,不會看到真正的福氣是甚麼。人只會覺得世界的東西是具體的,是可以馬上應用的,就去追求世界的東西,這就正中撒但的下懷,就造出一大堆屬世的東西去吸引人,使人拜一下他就因而失去所有的生命。這就是何西阿時代的以色列人的問題,他們完全失去了屬靈的生命,他們從最好的恩典中墮落,這是很可憐的光景。我們是否會與他們一樣,從恩典中墮落呢?

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

晨更分享:何6:1-10

2017/10/2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lundi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何六1-10

這裡突然來了一個呼召(1-3),這個呼召,為何插入來呢?代表甚麼呢?這是神的呼召,或是何西阿的呼召呢?不論是何西阿的話,或是神的話,都代表神的心情、神的心意、神的盼望;也代表神的一種嘆息、一種無奈。神很想他們悔改,但他們所走的路,是與神的路相反的,他們不懂得神的心意,也不懂得神的心情。他們對罪是無感的,也對屬靈的事無感,只會行在自己的路中,不會行在神的路中;因此,這個呼召似乎是插進來的,是神在這種無奈的狀態中,把祂的心情及嘆息說出來。祂是多麼的想以色列人可以了解自己的狀況,然後可以歸向耶和華。祂也把自己的作法說出來了,祂其實不是想撕裂他們,而是想醫治他們;也不是想打傷他們,乃是想纏裹他們。然而神又指出人的路,就是務要認識耶和華,竭力追求認識祂,祂就會臨到人們像甘雨,像滋潤田地的春雨。

對比14章的1-2節,也有同樣的話語,就是要以色列人歸向耶和華,不要再向亞述求救,因為神是憐憫孤兒的神(14:1-3)。原來神的心情就是憐憫的心情,是愛的心情,是因愛而痛心的神。因著愛、神的心是痛苦的,若沒有愛,神就以公義的方式滅絕以色列人就好了。然而因為神有愛,祂雖然不能不施行公義,但祂的心是痛苦的,這個痛苦是因為愛、因為人不懂得神的心、因為人不知道神的愛!這就是神在懲罰人的時候,一下子又插入了幾句要他們歸向神的話。

這段話到底是何西阿說的,或是神說的呢?我們說過,這不論是誰說的,都代表神的心意,神的盼望。這一段話,就如14:1-3節,神教導他們如何禱告一樣。在那裡神連禱告詞都教他們如何說了,甚麼都教好了,就等你行上去而已。原來神恨不得人都照神的方法去行,神的路是清楚的,只要行上去,就必然得到神的憐憫。然而有一個障礙,就是神不能替人行,只能告訴人如何行;行上去的是人,而不是神。這是第十四章中,神教導人如何禱告的例子;這與第六章的例子相同。這裡神似乎以「我們」歸向神開始說話,這個「我們」,當然不包括神自己,但神卻教導他們要歸向神,之後並說出神的心情、神的原則、神的憐憫,以及神在等著施恩等。

當神用「我們」開始,來告之他們要如何如何時,但這個「我們」,又不包括神在內時,這代表甚麼呢?這代表神恨不得替他們走上去,但神不能,於是就借用何西阿的說話,勸勉他們要走上神的道路中,因為神等著施恩、等著憐憫。這就如同十四章一樣,神把禱告詞都寫好了,但不能由祂唸出來,而是由以色列人從心中唸出來才有用。同樣地,這裡神把道路都指出來了,神很希望他們走上去,然而神不能替他們走。神只能把自己的心,都「挖」了出來給他們,讓他們看到神的心腸、神的慈愛;但惟有一件事神不能作,就是不能替他們走上去而已。因此,1-3節是突然插進去的話語,是與其他的話語不同的,這代表神的盼望、神的傷感、神的無奈,因為神的愛,就使祂的心是痛苦的,是恨不得以色列人能自己走上去的;但他們似乎還是不懂事,還是不能如此,這是更令神傷心的地方。

今天我們是否也常是不體會神的心、不知道神在企盼我們能走在神的道路中,但我們卻不想走神的路,令神傷心而不自知呢?我們有多少時候是令神傷心的呢?神在責備以色列人的話中,突然插入這幾句話,可見神的心不是想懲罰,乃是想施恩,我們能體會神的心嗎?

之後,神又說:以法蓮哪,我可向你怎樣行呢?猶大阿,我可向你怎樣作呢?因為你們的良善,如同早晨的雲霧,又如速散的甘露(4)。這樣的話語,也代表神其實一直想找機會去施恩,找機會去憐憫他們的。然而神卻找不到任何一絲的良善及機會,以致神無法施恩。這一章聖經,其實是道盡神的心情,而不只是說出以色列人的問題;或說,這一章聖經,是藉著以色列人的問題,而說出神的心情,而說出神的無奈、神的憐愛、神的痛苦。

原來當我們犯罪時,我們所看到的,是自己的問題,是懲罰的問題;但我們是很少同時看得到神的心情,神的痛苦的。我們大多是只顧自己的問題,自己的好處,但卻少顧神的益處、神的心情的。我們所做的一切,都只是想滿足我們自己而已,但卻很少想到要滿足神的心的。這一章聖中,道出了神的心情,祂的難過、祂的慈愛、祂的痛苦。同時,神也說到祂所喜愛的是甚麼:祂喜愛良善、不喜愛祭祀、喜愛認識神、勝於燔祭(6)。這樣的喜愛及不喜愛,是告訴人神的心情,神的盼望;然而人所喜愛的,常是與神的喜愛相反的,這就是令神傷心的地方。

神喜愛良善,不喜愛祭祀,但人覺得祭祀比良善容易,因為祭祀是外表的行為,而良善則是心裡出來的、生命出來的態度。宗教比生命容易,因此人就從生命的操練,變成宗教的外表;把生命變成宗教了。神喜愛真正的認識神,就是存一個敬畏耶和華的心,去認識祂(因為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);然而我們覺得敬畏是難的,是心裡的問題,但燔祭是易的,因為是外面的行為。原來我們常常把心裡的生命,變成外面的宗教,於是就會產生把生命變宗教的行為。今天我們事奉神時,是否也是如此呢?這是值得我們檢討的。


當以色列人如此敗壞之時,神真是只有無奈的心情,然而在這種無奈的心情下,祂還是要作事,還是要拯救。當全地都犯罪,城被血沾染,祭司也結黨殺戮時,神的心是如何傷痛呢?若到了一個程度,神的話語已經不能導引他們歸向神之時,那神的話就只能成為審判他們的話、殺戮他們的話了(5)。當我們不聽神的話,不照著神恩典的話而行時,那神的話到了最後,就成為審判我們、定罪我們、殺戮我們的話(5)。這就是神的無奈,也是神的公義出來的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