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8月26日 星期五

晨更分享:撒上九:1-10

2011/8/26 vendredi 撒上九:1-10

這一段是描述掃羅這個人的出現。他在先天上佔了優勢,因為他在外表上是近乎完美的,他的身體比眾民高過一頭,他長得又健壯、又俊美,在以色列人中沒有一個能比他的。這是外表的優勢,外表重要不重要呢?這是神的恩賜,是神給的恩典。聖經中得到神的福的人,也是長得不錯的,如但以理,如以斯帖。因此,這是叫做恩典,也可說是神要使用我們時的本錢。例如但以理,他若不是長得俊美,他就不會先被尼布甲尼撒選入宮中了。然而,後來但以理得以繼續在宮中的原因,不是因為俊美而已,乃是因為神的恩典,使他的聰明才智,比其他人高十倍。這是因為他不只是發展屬世的美,而且是發展屬靈的美之故也。以斯帖也是如此,她能選入宮中,成為皇后候選人的原因,是因為她容貌俊美;然而,她能成為皇后,卻不只是因為容貌俊美,而更是因為加上了內在美。因此,一個人能得到神的揀選,第一是要有容貌俊美,這就是指神賜的先天條件及恩典;是神給的機會。然而,這還不夠,我們還要加上屬靈的條件,就是屬靈的美。這是人自己的選擇,人是否選擇神,是否以神的道路為重,這是最重要的。有了神的恩典後,是否繼續在神的恩典中長進,這是恩上加恩的路;或是有了屬世的福分後,我們是否追求屬靈的福,這是更重要的。一個被神所用的人,是兼有屬世及屬靈的優點的;他不只是有屬世的美,更是有屬靈的美,而後者才是更重要的。

因此,掃羅有了屬世之美,這是神給他的恩典。但一個有了屬世之美的人,是否能持續這「美」,而且在恩典上進深,不致因為有了神給的初步恩典,就開始驕傲、而不再追求,這是神給的一個功課及考驗。但以理及以斯帖,可以繼續追求,但掃羅就不能了,這是他的缺點。神給了掃羅一個機會,是讓他可以成為一個追求屬靈的恩典的王,但他忽略了這機會,以致他得到了機會,卻失去了機會,使神傷心,這是很可惜的。因為神願意先揀選他,是給他機會;是希望他可以選擇屬靈的道路,但他走的路,雖然在人世上是完美的:他懂得孝順,懂得關心他的父親,懂得體貼他的父親;他知道別人的心,這是很不錯的。他也懂得禮貌,曉得人情世故,這在世上也是不錯的。但他不懂得求問神,連他的僕人,遇到了困難的事情時,也懂得去找先見(先知),但他卻不懂得去找。而且,他因為沒有禮物,就不想去找。這是因為屬世的禮貌,讓他失去了屬靈的禮物。屬靈的事,不是以屬世的事物來換取的,乃是我們的心,我們對神的態度,才是得著神的答應之原因。但掃羅搞錯了,他以為要得到先知的回答,一定要有屬世的禮物的,這就是他失敗的原因了。

掃羅很努力的去找驢,但卻找不到。因此,這是徒勞無功,反而因為他的努力,不斷的找,不只沒有結果;到了一個程度,更會使他的父親擔心。屬世的努力,固然是重要,但若不加上屬靈的追求,只靠自己的努力,不但可能事倍功半,或是徒勞無功;而且會產生副作用,使父親擔心。這時,父親的擔心,甚至重於最先失去了驢的本身。也就是說,我們努力的結果,卻反而使事情更加糟糕、愈弄愈糟而已。因此,不只是自己的努力,更要加上神的恩典,要把神擺第一,不要只靠己,更要靠神,如此,才不會有副作用,因為耶和華所賜的福,使人知足,並不加上憂慮。掃羅若懂得先到神的面前求他,問題就不會如此複雜了。

神明知掃羅是屬肉體的,為何還要揀選他呢?第一,這是以色列人所求的,他們是處於肉體的階段,神就只能把屬肉體的王給他們,因為他們還沒有足夠的器皿,去承受一個屬靈的王也。第二,神給掃羅機會,希望他可以不只有屬肉體的美,更加上屬靈的追求,使他成為可以如但以理及以斯帖一樣的人,能大大被神所用。可惜的是他失去了機會,而他的屬世的美,反而攔阻了他屬靈的追求。這可以從他要給先知拌手禮而可以看到,若他的僕人沒有銀子,他就不敢去了。也就是說,他講究禮貌,若沒有禮物,他不敢去。因此,禮貌及禮物,就成為他屬靈追求的攔阻了。屬世的美是好,但若不加上屬靈的美;那是沒有用的。不只沒有用,而且屬世的美,反而成為屬靈的美的攔阻的,這是我們要注意的。

因此,掃羅有了幾乎所有的屬世美,但他因為在屬靈上,不懂得求問神,不懂得追求屬靈的美,因此,他所有的屬世的美,就因為不加上屬靈的美,就都完全報銷了

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

晨更分享:撒上七:3-17

2011/8/24 mercredi 撒上七:3-17

這一章是說到撒母耳的工作。聖經說,他是作士師的(13),而在他的日子,以色列人把屬以革倫,直到迦特的這些城的四境,都從非利士人手下收回了;而且,以色列人也與亞摩利人和好(14)。因此,他也是士師之一,但卻是最後的一個士師,他終結了士師時代,他把士師時代混亂的局面,變成君王的時代。同時,他作了很多預備工作,因為他不只是有士師的身份,更是有先知的身份(3:20);而且,他是從但到別是巴,作所有的以色列人的先知,因為神將自己的話默示給撒母耳(3:21)。故此,撒母耳有兩個身份,一是先知,二是士師。撒母耳這個士師,是與士師記的一般士師,有所不同的。第一,他是全以色列地的,而不是局部的;第二,他不只是士師,而且是先知。他的先知的身份,似乎早於他士師的身份(先有3:20,再有7:15)。同時,他的士師的身份,似乎是基於他的先知身份。因為從他所作的事跡,就可以知道;他與別的士師是不同的。別的士師,大都是以自己的武力得勝,例如基甸、參孫、底波拉等;然而撒母耳呢?似乎不見到他較多的武力,而我們所見的,是他與神的關係,卻沒有看到太多他的武力。他不似參孫、基甸等如此會打仗,然而,他不必打仗,但神卻為他而打仗(10)。他之所以得勝的原因,是因為耶和華幫助他(12),而不是他的武力。因此,他的身份是士師,可是我們卻看不到他的武力,只看得見他與神的關係,只看到他更多的先知的身份,及與神的關係。

撒母耳是如何作士師的呢?這個士師,與士師記所記的一般士師不同。他以神為出發點,他把以色列全家的偶像去除,他單單的事奉神(3);他禱告神(5),澆水及獻祭給神(6,9),禁食禱告呼求神(6,9);這就是他得勝敵人的秘訣。他作士師,不是以武力為主,而是以神的話為主。他說出神的話(19),他把以色列人帶回到神的面前;他不用一兵一卒,就把敵人打敗了,這是因為耶和華的手的攻擊,不是他的武力(10,13-14)。他只獻祭,而正獻的時候,神就為他們爭戰了(10)。一般的士師,都是帶領以色列人出去打仗,然而,撒母耳不必帶領他們打仗,他以獻祭求告神為帶領,以色列人自己就可以追趕非利士人,把他們擊殺了(11)。因此,撒母耳的帶領,是另類的帶領,是屬靈的帶領。因著有屬靈的帶領,神就與他們同在,他們幾乎就可以不費一兵一卒,就可以得勝了。

與其他的士師們相比,撒母耳的服事,是另類的服事,是先讓大家歸向神,然而勝利自然而來。在這裡我們看不到撒母耳的武力,也看不到他會不會打仗;但我們卻看得見他把以色列人,帶到得勝的地步,不必用太多的武力,只靠神的恩典,神的幫助,就可以完全得勝了。這是另一種服事,是不走世人的路,而只走神的路。他先把以色列人,全帶到敬拜神的路線中,使他們單單的事奉神,一心的歸順耶和華;然後,把他們帶入到一個屬靈的環境中,於是勝利就來了。這時,他的士師身份,是因為他用神的話的審判(17),以及他築壇獻祭之因,而不是他的武力也。

約櫃在基列耶琳許久,而二十年後,以色列全家都歸向耶和華,這其中一定有撒母耳的因素。也就是說,以色列人能夠全家歸向耶和華,一定與撒母耳的事奉有關。因為撒母耳是先知,從但到別是巴,整個以色列人都聽他的話。因此,他主要是以先知的身份服事神;而因著他的先知的身份,他士師的身份就自然出來了。他把以色列人全家都帶到神的面前,這是別的士師作不到的。他的事奉,是終結了士師的混亂時代,而進入了君王時代。他所走的路,不如一般士師所走的路,一般人走的路,是世間的路;而他所走的路,是神的路。他先把神的國、神的義放在第一,其他的東西,神就加給他了。我們應學習撒母耳的事奉,把神擺第一,其他我們所需要的東西,神就自己會賜給我們了。

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

晨更分享:撒上二:1-17

2011/8/18 jeudi 撒上二:1-17

哈拿現在的禱告內容(1-10),所充滿的是對神的感恩,在她的禱告詞中,似乎沒有看到兒子是使她喜樂的原因,反而看到她是以耶和華為喜樂之因(1),只有耶和華為聖,除祂以外,沒有可比的,也沒有磐石像我們的神(2)。若照人之常情,她的禱告,本應是因為自己得到兒子而喜樂,而會多提兒子的事。然而,在這個禱告中,我們所看到的,她提到兒子的經文不多,只有第6節。而且這一節中,也是說到神的作為本身,而不是直接說到她得了一個兒子的事。因此,她是把得兒子的事,轉化成看到了神的偉大、神的恩典、神的作為。此外還有一點,她的詩中所提到的,是提到仇敵及惡人的存在(1,9,10),那這個仇敵是誰呢?是她的對頭毘尼拿嗎?在第一章中,是提到毘尼拿作她的對頭,而不是她要作毘尼拿的對頭。因此,若這裡的仇敵是說到毘尼拿,似乎有點重了。但若不是說到毘尼拿,那是說到誰呢?

因此,這個禱告中,至少有兩個奇特之處:一是她得了兒子,但她把喜樂滿足的原因,歸究於耶和華自己,而不是得了兒子而已;二是她提到了敵人,這敵人是誰呢?

從第一章中來看,可以看到毘尼拿本來是因為沒有兒子,而來到神的面前向祂祈求;然而,當她禱告時,我們看到了她對兒子的期待,已經轉化成對神的國的負擔了。她本是為了自己沒有兒子而憂愁,但當她來到神的面前時,她反而看到了神國的需要。她這時所求的,就是要自己為神的國,盡一份力量,就是她要求神給她一個兒子,而這個兒子,是她要好好把之教導成神國的人才的。因此,她不只是希望求到兒子,而且所得到的兒子,是有用的兒子。不只是世間的有用(人才),而且更是天國的人才。也就是說,她不只是求兒子,而且是求一個有天國用處的兒子,而這個兒子,是要奉獻給神所用的。這是哈拿的心願,是從自己的需要,跳到神的國的需要方面去了。我們也該如此,當我們有需要時,我們是否可以把這需要,跳到神的需要上;我們求神的時候,更多的顧念到神的需要,而不只是自己的需要而已。哈拿可以把自己的需要,連在神的需要上面,而且到了最後,她所想到的,已經不是自己的需要了,乃是神的需要了。這從她的禱告中,就可以看得到。這種祈求及心態,是我們所必須學習的。

同樣的,她在禱告中提到的仇敵,應該不只是指毘尼拿,因為在第一章中,也沒有說到她對毘尼拿的仇恨,而只是提到祂心中的愁苦而已。因此,這裡的禱告中,所提到的仇敵,似乎更多的是指一切敵擋神的仇敵。而這種仇敵,就不只是毘尼拿的層次而已了,她更把之提升到一切不懂神的恩典,而與神敵擋的人,而最終的目標,就是撒但了。這也剛好與12-17節,對以利的兩個兒子的描寫相對照。因此,這時的哈拿,似乎不把一己的喜樂作為喜樂,乃是以神的喜樂作為喜樂。她為了有一個可以服事神的兒子而感恩,她為了神的作為而感恩,她也為了神的權柄而感恩。她已不再有自己了,因為她知道自己是卑微的,是貧寒人(7-8),因此,她在神面前謙卑下來(3),她就經歷更多神的恩典了。今天,我們若要在神的面前祈求,我們要學習哈拿,不只是為到自己的需要而祈求,我們要把自己的需要,連在神的需要上。當我們為了自己的缺乏祈求時,我們也要想到自己的缺乏,是否我們所求的,不是只為自己的需要而祈求,更是為了神的需要而祈求呢?我們是否都可以不只看自己的需要,更看到神的需要呢?就如哈拿,她就可以因為沒有兒子,而看到神的國度缺少工人,因而為神而祈求。而更因為神讓她有一個兒子可以服事神,她存感恩的心,因為知道她能夠服事神,是神的恩典,不是自己的功勞;她也為了神把她高舉而感恩(5-8)。她的心充滿喜樂,不只是因為有了一個兒子,更是因為有一個可以為神而生的兒子,這兒子能為神用,能奉獻給神,是她的喜樂,是她的感恩。這就是哈拿的心態了。

至於哈拿在禱告中所看到的仇敵,應該不是毘尼拿,而更是所有敵擋神的工作的敵人。這個敵人的背後,就是撒但本身。原來這世界有一個敵擋神的勢力,就是撒但所作的;因此,哈拿的禱告,也看到了神對仇敵的得勝。當她求兒子而神應允時,她所看到的,是神有了一個可用的人,也因此她看到了仇敵的失敗。這個失敗,不只是因為這時毘尼拿的攻擊,再沒有著力之處;而是她更看到了將來神可以使用撒母耳,來敗壞撒但的作為,而使神的名大得榮耀。因此,她把一切所發生的事,都連於屬靈的得勝,屬靈的爭戰,屬靈的需要上;也不只連於現在,更是連於將來。這是她從沒有兒子的環境,而學得到的功課。

12-17節所說的以利的兩個兒子,則剛好成為對比。他們在祭司的家庭長大,但卻專以己為念,不把神放在第一位,只顧自己的需要。這樣的人,確是需要找到接班的人,一個可以真正以神的心意服事的人。這就是為何神揀選了哈拿這一家,讓撒母耳可以生出來,成為取代以利家的服事的原因了。

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

晨更分享:哀五

2011/8/16 mardi 哀五
這一章是最後的一章,也是對「何竟」的回應。他們的光景是很悽涼的,他們目前沒有自由,也不能有任何主權,他們要勞苦工作(10),而且所受到的報應,似乎與他們所付的代價脫節(4)。他們的婦人,他們的處女,被敵人玷污。他們的人丁減少,家庭的成員不齊(3)。他們不再有榮耀,冠冕從他們的頭上落下了(16),這是因為神離棄了他們,不再顧念他們了。他們看到了這些結果,他們也找到了原因,他們知道是因為他們犯罪了,神離開了他們所致的(1)。那他們知道路在那裡嗎?

路不在人,也不在其他的國家。他們雖然投降埃及人和亞述人,為要得糧喫飽,然後他們的苦境卻仍然存在。因此,路在那裡呢?只有神才是惟一的路。無論如何,我們仍要來到神的面前,只有乞求祂的拯救,這才是真正的路。他們目前有苦境了,那他們的眼目一定是注目在苦境上,然而,不只是注目在苦境及脫困上,這只是其中一項目的,但那不是最重要的。當人有了苦難時,人一心想要作的,就是要脫離這苦難;然而,若是這樣,我們就不太明白神給苦難我們的意義了。以色列人這時懂得呼求神,懂得他們得苦難的原因,乃是因為他們犯罪了(16)。他們把自己的光景,再一次放在神的眼前,求神觀看他們所受的淩辱(1),這是第一點,這代表與神的互動。因為他們先看見了,然後請神也觀看,然後一同觀看,這就是與神互動了。原來苦難來了,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,乃是藉苦難而與神互動,藉苦難而更認識自己,及認識神。而當他們的眼目回轉歸神時,他們也找到了他們遭遇這些事的原因,就是因為他們犯罪了(16),他們離棄了神,就得到了這些災禍了。因此,第二步是省察後的知罪,知道是神的懲罰,而知罪後就是悔罪。第三步,是來到耶和華面前,求告祂的名,求祂使我們回轉向神。

原來人在某些情況之下,是沒有能力回轉的。我們連來到神的面前的呼求,都需要神的恩典;我們沒有一件事,是離開神而可以成功的。因此,先知是求神使他們向神回轉。那到底是誰先回轉呢?是人的先回轉,或是神的先回轉呢?在這句的祈求中,好像是神先回轉,然後才是人的回轉。然而,在其他的聖經經文中,似乎是人先回轉,神就施恩。例如耶穌說:叩門就給人開門,尋找就尋見…等等。若是如此,為何先知說求祢使我們向祢回轉呢?這一節聖經,是為了顯出神的主權,先知為了尊重神的作為,就把自己的回轉,也交在神的手中。一切看神的恩典,而不是自己的功勞。因為若他們以為回轉後,神就賜福,有時他們就會以為回轉就是功勞了;他們就會以為,回轉後神就要賜恩,把回轉作為必然得恩的條件了。但現在,先知甚至把人的回轉,也放在神的手中,這代表先知尊重神的主權。而回轉既是神的主權,是否神可以不顧我們,不再憐憫我們,這也是祂的主權。若祂要全然棄絕以色列人,也是可以的(22)。因此,最後一節,其實也是先知把主權交在神的手中。不是我有甚麼的功勞,回轉不是是我的功勞;不是因為我們回轉,神就必需要憐憫我們。一切都是恩典:神是否憐憫,神是否再施恩,是神的主權,是神的恩憐,我們必須要有所認識。

此外,人在苦難中,都會只想到一個目的,就是要儘速脫離苦難。而我們所作的,都會有意無意以是否可以脫困為目的。但其實我們在苦難中,不應只是為了脫離苦難為目的,而是為了恢復與神的關係,這才是我們的更重要的目的。因此,我們的責任,是省察,是來到神的面前認罪,求祂的憐憫。我們應作一切我們應作的,例如省察、認罪、求告神等!至於祂是否再次施恩,我們把主權交祂手中,這才是我們要作的。我們應注目在神的身上,而不是注目在苦難上面。這就是為何在耶利米哀歌中,似乎看不到最後的答案的原因。因為在最後一節中,雖然可以翻成:祢會全然棄絕我們,向我們大發烈怒嗎?或是類似的意思,但那都是表示,最後的權柄,是在神的手中。神是否施恩,是祂的主權,但在苦難中,我們知罪了,我們悔改了,我們把自己交在神的主權中了…,這都是我們該盡的責任,是我們該作的。而我們作了我們該作的後,其他的就交神的手中了。因此,耶利米哀歌的最後,似乎沒有答案,這與一般其他的經文較為不同,原因是先知作了該作的後,就把自己的一切,都交在神的主權中,目的為了強調神的主權,也告訴我們,在苦難中,最重要的是作了自己該作的,其他的就仰望神的憐憫了。而脫離苦難就不是如此的重要的。當然,從其他的聖經經文中,我們知道神還是有憐憫的(4:22),人以為神會永遠忘記我們(20),其實是不會的。而這裡的經文,只是告訴我們,把一切交給神,你不必等到答案出來,就可以靠恩而活了。

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哀三:40-66

2011/8/14 dimanche 哀三:40-66

這一段是先知找到了路了,他知道他們惟一的盼望,仍是要來到神的面前。然而,因為他們已經犯了罪了,他們不能馬上來到神的面前,他們當深深考察自己的行為,再歸向耶和華(40);也當誠心向天上的神舉手禱告(41)。他們有甚麼本錢來到神的面前呢?他們是犯罪的,大大干犯了神,也使神的手特意讓仇敵向他們大大張口(46);因此,他們本是沒有本錢的,因為犯罪的人,都該得到應得的懲罰的。然而,他們雖然自己沒有本錢,他們仍是有本錢的,他們的本錢,是神的慈愛。當我們甚麼都沒有時,我們犯了罪,被仇敵攻擊,我們得不到神的憐憫,我們的禱告,神也似乎不聽時(44),我們還可以有甚麼本錢嗎?我們的本錢,仍是神的慈愛,神的憐憫。因著神的愛、因著祂的約,祂仍是會照顧我們的。可是我們也知道,一個陷在罪中的人,神是不會聽禱告的,那我們該怎麼辦呢?這時,我們要作的,乃是要考察自己的行為,再歸向耶和華(40)。然而,由於我們的罪,神不一定馬上就轉臉垂聽;我們雖然來到神的面前禱告,但環境可能仍是惡劣,因為神似乎也不聽禱告(44)。那我們這時怎麼辦呢?我們仍是要來到神面前,不要因此就遠離神。我們仍要流淚禱口,不要止息(49),直等到耶和華垂顧,從天上觀看我們為止(50)。也就是說,不只認罪,而且認罪後還要等候,不要灰心;這是惟一的路。犯罪後的認罪,是我們的本分,但這並不是說神一定要赦免我們(參42);神若回轉臉向我們,這是因為神的恩典,而不是我們的功勞。認罪不是我們的功勞,而是必需品;是必須要作的。但神是否轉臉,是神的憐憫,是神的恩憐。然而,我們沒有路了,惟一的路是在神的手中;因此,我們就只能一直來到神的面前,承認我們的罪,並等待神的垂顧,神的赦免;這才是我們該作的事。

要得到神的再次施恩,除了深深考察自己的行為,認罪而悔改,並且等候祂的恩憐外,我們還要不斷地求告祂;因為神在過去,曾向求告祂的人臨近(57)。因此,在神仍未轉臉之前,我們仍要求告祂。同時,先知還有一點,就是把他們所受到的敵人的委屈,陳明在神的面前。因為神雖然因著以色列人的罪而轉臉,但神也不願意外邦人因而囂張,並且不以慈愛的心,去待以色列民。因此,先知把仇敵辱罵他們的話(61),以及仇敵的仇恨、謀害以色列民,都告訴神,並求神觀看(63),也求神按著他們手所作的,向他們施行報應;並且要懲罰他們,咒詛他們,從天下除滅他們(65-66)。這是先知的另一個方法,就是把自己的委屈,以及敵人的囂張,擺在神的面前,以加速神的憐憫。

因此,當我們犯罪後,我們沒有路了,因為神轉臉不顧我們了;我們似乎已經沒有本錢,來到神的面前求祂了;我們的仇敵,在謀害我們,這時,我們的路在那裡呢?先知告訴我們,我們的路仍是神自己。雖然目前似乎神不顧我們了,然而,我們仍當再次乞求神的憐憫。惟有神的再次轉向,才是我們的盼望。而要使神的再次轉向,先知要我們深深的考察自己的行為,也要我們不斷的禱告,直等到耶和華從天垂顧及觀看我們。同時,先知又把敵人的可惡,自己受的委屈告訴神,以博取神的同情,使神一方面可以幫助他們脫離仇敵,另一方面,更可以加速神轉臉向以色列人施行慈愛。這就是先知的路,也是我們在犯罪後該走的路,以重新得回神的恩憐。

2011年8月12日 星期五

晨更分享:哀二

2011/8/12 vendredi 哀二

這裡說到神的「何竟」(1)。神的何竟是甚麼意思呢?神為何會丟棄祂的選民呢?這其實是很難的,若不是以色列民作了甚麼很大的、背逆神的事,神一般不會如此的。因此,以色列人淪落至此,這並不是正常的,是十分異常的情形。為何會如此呢?到底神的底線在那裡呢?一般的犯罪,神不會如此懲罰他們的;只有不斷的犯罪,不知悔改,不斷的干犯神的震怒時,才會產生如此悲慘的結果的。神的底線,雖然是很低的,然而,我們不要以為神的底線很低,就不斷的犯罪。若有一天,我們碰到了神的底線,踩到了神的紅線,神的「何竟」出來了時,我們再後悔就來不及了。因此,我們永不要使我們的心硬,否則到了一個程度,就不能再挽回了。

這是耶和華發怒的日子(1,21,22),耶和華以公義面對猶大人,因此,表面看起來,耶和華就像猶大人的仇敵一樣(4,5)。這是因為耶和華掩面不看猶大人,而且是將猶大人交在仇敵的手中(7)。這是猶大人所看到的神,是表面的神的作為,就如敵人一樣。然而,神的心情是如何的呢?祂與敵人有何不同呢?敵人是永不會施慈愛的,敵人只有毀滅,目的是為了毀滅;而神呢?神雖然表面所作的,與敵人所作的似乎一樣,然而,有幾點是與仇敵不一樣的:第一,神仍是有慈愛的,祂仍是百分之百的慈愛,只是現在祂以公義面向以色列人而已。第二,神所作的,目的不是為了毀滅而已,乃是為了要使他們醒悟,目的是要重新建造,使他們成為聖潔的子民。仇敵的目的是毀滅,是不會給人重生的;然而,神的目的是為了建立他們。而在建立之前,先要受他們應得的苦難,否則他們就不會明白的。第三,神的心與仇敵的心是不同的,仇敵是幸災樂禍,心無不忍,也是他們盼望所樂見到的(16);然而神的心卻是悲痛的,這可以從先知的感覺中看得出來(11)。(真)先知的話,他們雖然不聽,但先知的心仍是悲痛的,因神的眾民遭毀滅,他們需要母親的愛(12),而神雖然暫時掩面不顧他們,但神仍是母親的心,祂仍是想法要幫助他們的。這是神與仇敵的不同處。因此,神所作的,表面似乎與仇敵一樣,然而,神仍是有慈愛的,神的心仍是悲痛的,神的目的,是為了造就他們,為了給他們一個新的生命,這與仇敵的目的,是完全不同的。

其實神是我們的母親(12),我們是祂所生的;因此,雖然表面上,神所作的,與仇敵所作的相同,其實神的心是慈愛的,是仍舊關心我們的。我們永不要使自己進入神的「何竟」中,因為這是很悲慘的。然而,萬一我們有一天,真的進入了神的「何竟」中時,那我們還有路嗎?在這一章中,似乎看不見猶大人找得到神的恢復之路。因為他們找不到安慰的話,因為他們的裂口大如海,誰能醫治他們呢(13)?他們不知路在那裡。然而,真的沒有路嗎?在第14節中,可以找得到一條至少是隱藏的路的。假先知的話,是虛假和愚昧的,他們的話中,並沒有顯露猶大人的罪,使猶大人知道,神仍可以使他們歸回的。也就是說,假先知沒有叫猶大人認罪,也沒有啟示神將來仍可以使他們被擄歸回。但神的心意,是要人知罪;也要猶大人知道,神至終仍是有恩典的,因此,那路仍在神的手中,只是人不知道而已。要在目前的光景中,看到以後的歸回,當然是難的。神目前是以祂的公義面向猶大人,所以一點也看不到神的慈愛面。然而,神仍是百分之百的慈愛的,祂有一天仍要把以色列人領回來。這就是猶大人的路,這路目前雖然很難看得到,人也不易尋得出來,但神卻仍啟示了祂的計劃,這在人是隱藏的,在神卻是明顯的。因此,在人以為沒有路時,神其實仍是我們的路。我們的路,永遠是在神那裡,但人要盡他的本分,人要認罪悔改,人要再歸回神,人要回轉,神就會以慈愛回轉、面向我們,這就是神的路。因此,無論在甚麼的境況中,即使是似乎無望時,神仍是我們的盼望,神仍是我們的路。我們永不要丟棄神,因為祂永遠是有恩典的。這是我們在神的「何竟」中時,必須要有的正確認知。

結論:第一,我們永不要使自己,落在神的「何竟」中;第二,若真的落在神的「何竟」中時,我們也要知道,路仍在神的手中,在祂那裡,仍是有路的。我們要找到神的路,才可以出得來,重新得回神的恩典的。

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

晨更分享:哀一

2011/8/11 jeudi 哀一

這一卷書,是說到耶路撒冷被巴比倫攻打而淪陷,聖殿被毀,猶大人被擄後,先知所發出的哀歎,而其中也有很多的省察及檢討。這一卷書,是代表一個人在遭遇苦難,尤其是犯罪後的懲罰後,所應有的反應及表現。猶大人的被擄,是因為犯罪之緣故(14),這個患難(21),本是可以避免的,因為這不是約伯的苦難,是因為犯罪而生的苦難。但他們最終卻被擄了,得到神的懲罰。而被擄的結果,是與他們以前的神學思想是不一樣的。他們長久以來,都以為耶路撒冷是聖城,是神所特別保守的,一定不會落在敵人手中的。因此,他們是有持無恐,不知悔改,而一味的犯罪,終至神要把這城交在外邦人手中,這才給他們一個當頭棒喝,他們才突然醒悟過來,可以省察他們目前的光景,這就是先知寫這書信的原因。

這書一開始,原文是以「何竟(how)」為開始,甚麼是「何竟」呢?「何竟」是一種歎息,它與「為何(why)」不一樣,「為何」是問原因,是「何竟」雖然也是問原因,但卻有很多的不解在內。是不明白為何會發生這些事,似乎是出乎意料的,是不應該發生的。這是不應該發生的事,卻發生了。「何竟」本是可以避免的,是在正常的情形下,不會發生的,但這不會發生的事,卻發生了,這是很可惜的,也是很奇怪的。為何會發生呢?因為他們走離了路,他們不聽神的話,卻走在自己的路中,以為可以得到神的保護,以為神一定不會丟棄他們,因為神是守約施慈愛的,神是信實的。然而,他們只知道神的責任,卻忽略了自己當盡的責任,他們只要神負他們的責任,但他們自己卻不願意負自己的責任。這就是他們的問題所在。當發生了耶路撒冷被攻取後,他們其實是很不解的,這與他們的神學思想不同。他們以為神一定會保守他們,是無條件的;然而,事實上他們被仇敵攻破了,這是甚麼原因呢?

當發生了一件事情,與我們的神學認知不同時,那是神做錯了嗎?一定不是的,那是我們對神學真理的認知錯誤而引起的。以色列人只知道神是信實的,神對他們列祖是有約的,因此,神是必須遵守祂的約的。然而,以色列人不知道,神也是公義的,祂不能以有罪的為無罪,祂不能不懲罰罪惡。以色列人只知道神的一面,而不知道神的另一面,因此,他們的神學觀是不完全的。而當他們發現,他們所想的,與他們所遭遇的不同時,他們才知道是自己錯了,不是神錯了。這時已經遲了,因為他們不明白聖經,不知道神的心意,因而放縱自己,不斷犯罪,以致神的手伸出,使他們遭遇如此大的懲罰。

本書中文的開始,是先前,不只是先前,而且是與現在相比。先前是如何如何現在又是如何如何。這個差異是大的,然而為何有這差異呢?只有一個原因,就是神離棄了他們。當神的恩典不再給予時,人的光景就馬上不一樣。人離開了神,就沒有福氣可言。我們所有的福氣,都是從神而來的。若失去了神,則我們的光景,就會180度的不同。因此,以色列人現在明白了,他們以前一切的繁榮,都是因為神的恩典,而當他們犯罪,失去了神後,他們就失去了恩典,他們就馬上失去了繁榮,而且還落在仇敵的手中,這是很可憐的。我們活著,是靠恩而活,若不是神的恩典,我們就甚麼都沒有,這是我們應知道的。

(7)在患難困苦之時,人就會思想。以色列人也是如此,他們追想古時一切的樂境,不但是停留在樂境的追想中,而且還要找到為何落在患難中的原因,如此的省察才有用。以色列人知道,這是自己的罪,以及神的手作在他們身上,他們才有今天的日子的(12-14)。他們知道神已經離開他們了(16)。一個人在苦難時,知道了原因,才會有辦法改變的。

本章中說到有五種人的看見(觀看,追想,聽見等字,是同一類的字):第一種人是當事人自己(7),第二種人是過路的人(12),第三種人是以色列眾人(18),第四種人是敵人(7,21),最後是神的看見(20)。當事人自己,就是犯了罪的人,這種人的看,是追想,是檢討,是省察。目的是要找出苦難的原因,知道犯罪後得罪神的結果,並來到神的面前求赦免。過路的人看見,是說明若一個屬神的人,因犯罪而遭神的離棄,就會被人取笑,而虧欠了神的榮耀了。以色列眾民的看,是大家一同來面對犯罪後的結果,也一同轉回,及來到神的面前,悔改再歸向神。敵人的看見,也是會產生羞辱神的名的結果,他們也會幸災樂禍。而最後神的看見,是當人願意回轉歸向神時,才會呼求神,重新得回祂的憐憫。這五種人中,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悔改,然後帶領眾人的悔改,再回到神的面前,重新得回神的轉臉,才是一個犯了罪的人,應有的反應。

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

晨更分享:斯八

2011/8/9 mardi 斯八

現在哈曼已經死了,末底改也為宰相了,而且是補了哈曼的缺,同時,王也主動的向以斯帖伸出金杖,那事情是否就完結了呢?剩下的問題,就是哈曼的律仍在,而且那律是不會改變的,因為王的喻旨是不能改變的。這時,以斯帖再求王,她求甚麼呢?就是求王另下旨意,廢除哈曼所傳的那旨意。這時,因為是王主動向以斯帖伸出金杖,因此以斯帖二次向王祈求,而且,看似環境比第一次順利多了。在第一次祈求的時候,王就把哈曼除去了,但哈曼雖然除去,他奉王所頒下的旨意,是不能廢掉的。以斯帖雖然流淚哀求,想王把成命收回,亦即是廢掉先前所頒佈的。然而,王的命令是不能廢除的,只能增加另一條律,而不是廢除先前的律。

當以斯帖有機會再求時,她的想法,也是我們一般人的想法,最簡單的方法,就是把先前的律除掉,那我們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了。然而,王說,這是不可能的。王雖然向以斯帖伸出金杖,然而,他雖然是王,也不能把自己的律廢掉。今天,人都希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若能把先前的律廢掉,那問題就解決了;若可以把苦難馬上移開,那就好了。然而,神雖然慈愛,卻仍不能把這罪和死的律廢除。神的方法不是廢除,而是增加。廢除是人的想法,是人所最希望作的,因為如此是省事,是把苦難除去的最佳方法。但神卻不把苦難除去,卻要把勝過苦難的方法及力量加給我們,這才是神的方法。神一般作事,就是如此,祂加給苦難給我們,目的是要我們可以靠神而得勝;因為當祂把苦難加給我們時,祂同時也把得勝苦難的力量加給我們了。

就好像這第一條律存在了,這一條律若預表苦難(死亡是最大的苦難),而神雖不把之廢除,卻把第二條得勝的律加給我們,使我們可以有勝過第一條律的能力。這是神的方法,但卻不是人的想法。因此,以斯帖所求的,是請王另下旨意廢除哈曼所傳的那旨意(5),但王卻不能如此做,因為奉王名所寫,用王戒指蓋印的諭旨,人都不能廢除(8)。但這不是沒有路,但卻不是人所想的路。人所想的路,是容易的路,是廢除的路;但神所加給的路,是另加力量,使人得勝的路,這是不同的。神盼望我們,可以因著神所加給我們的力量,經歷生命中的得勝,顯出生命的光輝。
末底改另頒的律,就是一條猶大人可以在患難中得勝的律,就是使人可以勝過第一條律的律。今天,撒但在世上,藉著人的犯罪,罪從一人入了世界,死就臨到眾人。罪惡及死亡的律,就牢牢的把人抓住。這就是撒但的律的事實。撒但雖然因基督在十字架上,已擊敗他的頭了,但他的律卻仍是存在的。我們如何可以勝過第一律呢?感謝神,神並沒有把第一律除去,神不是用這除去的方法,乃是用增加的方法。神把賜生命聖靈的律加入來了,這一個增加的律,就是使我們勝過第一條律的秘訣,就是我們得勝的力量。因此,這時雖然還沒有把仇敵殺掉,但因著這條律的頒佈,猶大人就有了得勝的力量,就有了得勝的秘訣,於是他們就有足夠的理由,設擺筵宴而大大慶祝了(17)。

這一章中,有很多的第二次,譬如這時是第二個大臣掌權(末底改取代了哈曼),王第二次摘下自己的戒指,王第二次向以斯帖伸出金杖,以斯帖第二次向王祈求,王第二次頒下他的諭旨等,這都是第二次。但這一章中有一個第一次,就是猶大人的筵席(17)。這個第一次,並不完美,因為這時仍未把敵人除掉,只是有了一個得勝的基礎而已。然而,這個得勝的基礎,若他們能好好利用,就必然得勝。因此,他們的設筵是有根據的,可以代表他們有得勝的力量,然而,還未有得勝的經歷。因此,猶大人第一次的筵席,是地位上的得勝,等到他們把敵人殺滅後,再設第二次筵席,這才是真正的得勝,是經歷上的得勝。而且,這第二次的筵席,是每年都要有的(9:22),也就是說,我們得勝的經歷,是天天都可以有、天天都要有的。我們已經在地位上得勝了,還要在經歷上得勝,這才得以完全的。

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

晨更分享:斯五:9-14

2011/8/6 samedi 斯五:9-14

這一晚是忙碌的一晚;神開始要作工了。然而,當神要作工時,撒但也要作工了。為何神不讓以斯帖在第一次筵席中,就請求王把哈曼除掉,如此,不就沒有這一晚的緊張氣氛了嗎?若是如此,這就只是顯出人的工作而已,就看不出神的偉大工作了。但神讓以斯帖加上這一晚(天),就是要讓人知道,是神掌握一切,包括歷史、包括人的想法,甚至人的睡眠也是一樣。神要我們知道,祂是得勝者,祂要親自作工,把這事完全解決。表面看起來,是以斯帖這張王牌,但其實神才是王牌,神才是真正解決事情的主角。然而,神讓以斯帖有機會參與服事,是要讓她知道,神是一切的最後掌權者。任何人的計劃,撒但的詭計,都不能超越神的掌權,這是以斯帖要認知的。

因此,神不只是把苦難加給了猶大人而已,更是要猶大人藉著這苦難,學會了仰望神,知道神才是真正的掌管者。如此,他們雖然活在外邦中,雖然經過死亡的幽谷,也不致於遭害,因為神的杖、神的竿都與他們同在;且神會在祂的仇敵中擺設筵席,使他們的福杯滿溢。因此,神把這苦難加上去,也把這一天加上去,目的是要人注意神的作為,是要人知道,苦難是不能勝過神的恩典的,苦難只顯出神生命的可貴,而不是把生命打倒的。而當神要把苦難加給我們時,祂必讓我們看得到神的恩典,也必親自讓這苦難顯出生命的可貴,且藉著這苦難,把撒但的工作敗壞了。就如約伯的苦難,讓撒但無話可說一樣。

哈曼有了幾乎一切了,然而,他滿足嗎?他本該滿足的,然而,只因為一個小小的人,對他不尊敬,他所有的喜樂幸福,竟然全都不見了!原來我們的內心,是如此容易受傷的。只要有一點點的恨,一點點的妒忌,就可以把我們一切世上的喜樂奪去了。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常是很難有完全的接納及包容的。哈曼享盡了一切的榮華富貴,他與末底改相比,是好得太多了。末底改及以斯帖,正在遭遇滅族之災,急的應是末底改及以斯帖。而哈曼在幸福中,是沒有理由如此急的,也沒有理由睡不著覺的。他徹夜工作,只因為不滿意一個人而已。這是他心中的恨,就把他一切的喜樂奪去了。我們的心,第一不易滿足,即使把全世界都給了我們,我們還是會不滿足的;第二,我們的心內,只要有一點點的恨,就可以把我們的一切滿足,全部奪走了。有了這兩個原因,當我們追求世上的事物,以為可以得到滿足時,其實那是錯誤的路。只有得到神,才能填滿我們內心的空虛;只有得到神的生命,有了神的愛,我們才真正可以不恨人,而得到真正的快樂。有了神,就比世上一切還多,否則即使賺得全世界,還是不滿足的。

神準備要工作了,神作工在王的身上了;但撒但也不甘心,他就作工在哈曼身上。以前他雖然恨末底改,但卻不馬上把之殺掉,現在當他有了進一步的快樂及榮耀時,他就更容不下末底改這個人物了。這是撒但的工作,要趕快在神工作前,把末底改除掉。然而,神的工作不必太快,剛剛好就好。神比撒但快一步,一切就都解決了,就都成功了。

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

晨更分享:斯四:9-17

2011/8/4 jeudi 斯四:9-17

以斯帖是在這時猶大人所看見的最好一張王牌,然而,這張王牌卻生銹了。為何生銹呢?聖經沒有說,因為照以斯帖的情況,她有裡面的生命,是人見人愛的,因此,是不應該生銹才對。那一定是王的事情多了,因此而勿忽略了她罷。然而,更重要的,是三十天的不見面,是神所作的,是神要以斯帖依靠神的一個訊號。因為照道理,以斯帖是神所保守的,她在十二個月的選美中,每次都是人見人愛的,這一定是她的內在美,才會如此的。而內在美與外在美不同,外在美是愈久愈褪色的,因為人是會蒼老的;然而內在美卻相反,一定是愈久愈美的。因此,十二個月內,以斯帖一定是愈來愈美,但這時,神卻讓以斯帖30天內,沒有被王接見。這一定是神所做的,目的是為了讓她知道,人的王牌會生銹,但神的這張王牌,卻是永遠不會生銹的。人的優勢常會因環境、人事而改變,然而,神的保守是永不改變的。而人最好的依靠,不是人間的王牌,乃是神這張永不褪色的王牌。神才是真正的王牌,也才是永遠可靠的王牌。

王后以斯帖雖然是最好的一張王牌,但這張王牌,卻要看王的臉色,若王不賞臉,這張王牌就成了死牌了。這張王牌要活起來,在人間是要看王的臉色;然而,真正要看的,其實是神的臉色。是神讓王后以斯帖這三十日不得見王,讓她知道真正要倚靠的,不是她自己,乃是神自己。真正的王牌,是在神那邊,不在人那邊。人只要能倚靠神,人就必得到神的幫助。因此,這三十日不是壞事,而是好事;這三十日是提醒以斯帖,所有的王牌,都在神的手中,而不是在人的手中。人的王牌會生銹,但神這張王牌,是永不會生銹的。三十日不見以斯帖,是促使她更倚靠神的原因,若沒有這三十日,可能她就不會倚靠神了。她會說,昨天晚上我還給王講故事,講到最精采之處,今天晚上,他一定還要找我的,我就順便提這事就好。因此,三十日的不能見王,是好事,不但不是問題,反而可以使以斯帖解決問題。讓她知道她要倚靠神,她要眾人與她禁食三天三夜,不吃不喝。這是三十日的好處。

末底改的態度,是知道神一定有辦法的。不一定是以斯帖,但目前既然以斯帖可以有這王后的位分,就應該爭取機會被神所用。若她不願意,神當然可以從別處得解脫、蒙拯救(14);甚至滅亡。這是很嚴重的警語,因此,當我們最有機會成為被神所用的器皿時,不要逃避;我們可以被神優先使用時,我們第一要預備好了,第二,我們要爭取被神所用。因為神可以用別人,不一定要用我們。然而,若我們積極來到神的面前,求祂使用我們,則神就必先使用我們;這是我們的機會。因此,看似以斯帖是最有機會被神用的,但環境又似乎是危險的,這時,若是你及我,我們該如何作呢?這又是機會,又是危險,我們如何可以把危機化成轉機呢?只有神才可以把危機變成轉機的,因為只有神是關鍵的重要人物,而不是王。我們不能直接求王,但我們卻可以求神;而神可以使王的心意改變。因此,基督徒不必經過王,卻直接可以經過更高的層次,而使王服在神的心意下,也就是間接服在我們的計劃中了。這是何等寶貴的事啊!

神把三十天加上去,是提醒以斯帖,她的王牌可以是死牌,但若放在神的手中,就是活牌。因此,人的王牌是不可靠的,可以變成死牌的;王牌要怎樣用,才是王牌,而不是死牌呢?神加上這三十天,是要啟示她如何用這王牌,才不會變成死牌。答案是當神加上了三十天後,人才懂得他的王牌可以是死牌;然而,如何才可以使死牌又變為活牌呢?就是人所加上的三天(三夜)。神加上了30天,促使人加上3天,而這三天是變回活牌的答案。這三天是代表我們把一切交神手中,祈求神的憐憫,神的作工。因此,這三天代表神才是這三十日的答案。神加上這30天,要使以斯帖看得到,神才是答案,她就懂得加上這3 天,這就是死牌變活牌的答案了。

此外,以斯帖以為她進去就會死(11),故不敢進去;然而,末底改說,妳若不進去,就必至滅亡(14)。以斯帖認為進去會死,末底改認為不進去才會死。兩人對生死的看法,是相反的。為何會有這不同呢?因為以斯帖是從人的角度去看,末底改是從屬靈的角度去看。以斯帖認為服事神有時會死;但末底改認為不服事神一定會死。那是屬靈的死,我們若不為神所用,我們的靈命就一定會死,這是末底改的認知。那到底如何才可以活呢?就是把神加入,就是加入人的三天。這就是不死及必勝的秘訣了。我們若因怕死而不服事神,反而會死;若把神的恩典加入,我們愈服事神愈活得豐富,這是屬靈的原則。

(14)神可以使用石頭,使用一切成就祂的工作。但當我們有這位份時,我們應爭取被神所用,這才是我們的智慧。近水樓臺反而退縮,以為我們可以活,反而是滅亡了。因此,我們應知道自己的位份,自己的恩賜,而主動的爭取更多的機會,被神所用,這才是我們所應作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