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

晨更分享:羅2:6-11



2015/8/27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jeudi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:6-11

這裡說到行為的問題,行為重要嗎?原來神在祂的審判原則中,行為是重要的,而且應是審判最先的依據,也是審判的標準。因為行為是大家都可以看得到的,若沒有行為,那就不易只以心中的想法來作審判了。然而,神不是又看內心的嗎?而人的行為,是從人的內心出來的,因此,一個人的行為,其實是與他的內心相連的。一個人的內心如何,他的行為就會如何。每一個人一生的果效,是從心而發出的;若沒有內心的想法,就很難有外面的行為的。因此,這裡一方面說到行為,但一方面又說到內心。一個人的內心,要尋求榮耀尊貴,和不能朽壞之福的,他就得到永生。那這個人恆心行善,尋求榮耀尊貴,到那裡去尋求呢?只有神是可以有榮耀尊貴的。這裡說到一個人若是恆心行善,要尋求榮耀尊貴,就可以得到永生,真有如何容易嗎?不是說只有相信耶穌,才可以得救嗎?永生只有在耶穌裡才有的。因此,這其實是說到神的恩典,是會主動加給那些真是恆心行善,尋求榮耀尊貴,和不能朽壞之福的人。也就是說,神會把祂的真理啟示給那些尋求祂的人,這是神的主動。

當我們願意主動尋求神時,神就會主動的把祂顯示及啟示給我們。人去尋找神自己,若神不要我們去尋找得到祂,我們是找不到神的。因此,這裡說到神以永生報應他們,其實就是以永生賞賜他們。因此,一個人對神要有一個尋求的心,神就會把恩典賜給他的了。我們切不可落在一個剛硬的心、不悔改的心中,如此我們就得不到神的恩典了。

原來神的事情,人所能知道的,原顯明在人的心裡,因為神已經給他們顯明。這就是說,人在心中是有一個能尋求神的心的,若人願意謙卑自己,恆心行善,尋求榮耀尊貴,神就會讓他尋找得見的。這是神對人的一個應許,以及對人的一個恩典。是神在宇宙中隱藏的福,是要給一切願意謙卑尋求神的人的。

這裡又說到不順從真理的,結黨的,這是指我們原來是明白真理的,神是把認識神的本領給了我們,也把甚麼是真理的知識,給了世上的人的。若一個人能把這種本領發揮出來,順著神所給的啟示而活的,尋求神的話,那神在世上是留下了恩典,會給人尋得著的。可惜的是人心比萬物都詭詐,壞到極處,沒有人尋求神,連一個都沒有(3:10-11)。因此,這條律雖然存在,但卻沒有人可以完成,只有基督來了,完成了律法的要求,基督為我們預備了一條出路,我們才真可以走在這律中。因此,這條律雖然存在,但因為沒有人可以走在這律中,沒有人可以熱心尋求神,用行為來得到神給的獎賞,神就用另外之法,就是用恩典之法,讓基督把祂的生命給了我們。而當我們有了基督的生命後,我們才可以走在這一條道路中,才可以得到行為上的獎賞,就是神要給我們的獎賞。

這裡說到先是猶太人,後是希臘人。無論是福是禍,神都找到了一個樣本,給我們看得到神的計劃。神是有計劃的,是一步一步來的。神為了拯救罪人,是先揀選了以色列人,再是用以色列人來作為救恩的出口,也由以色列人,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,以及成為我們的鑒戒,這是神的計劃。因此,先是、再是這是指次序,神的事情,是有次序的,是有計劃的。也就是說,神是進入時間中去完成祂的工作,神是在時間內完成祂的計劃。那就是說,每一個階段,都有不同的表現,我們要順著神的次序,進入祂的安排中,這才能配合神的計劃,得到祂給的獎賞的。

原來神藉著律法、藉著行為來告訴我們,神雖然是要看行為,但沒有一個人的行為,是配得神的獎賞的,因此,神就另立了一個計劃,就是用基督捨命的愛,去為我們的罪贖了,然後也把生命給了我們,讓我們可以有一個行出善來的生命。因此,因行為稱義是general rule,而因信稱義是special rule。神因著我們不能因行為稱義,就把因信稱義的律給了我們,使我們可以仍然得救。但得救後,我們有了神的生命,就要遵行這general rule了。

我們的生命,本來是不能行善的;但當我們有了基督所給的生命後,我們就可以行出善的生命來。而這些善的生命,就是神審判我們的標準了。因此,未信主前我們的行為是出於己的,是不能靠此而得救的。然而,當我們信主後,我們的行為,就不是出於己的,乃是出於基督的生命的了。而出於基督的生命,所出來的行為,那就是有用的行為,是神可以記念的行為,是審判的標準,是我們基督徒行事為人的見證。將來在天上神也是按我們的行為而審判,然而,這行為是從信心而出來的,與得救前的行為,是從己的努力出來的不同。我們信主後,應有一個好的行為,應該靠著神的恩典,把神的生命藉著我們的生活活出來,成為美好的見證,這是神將來審判的標準呢!

因此,信主前的行為,是出於己的,是不能在神面前誇口的;也不能因此而稱義的。但信主後的行為,卻是出於信心的,是出於基督的生命,那是可以存到天上,存到永遠的。這行為是神審判的標準,是神給賞賜的標準。基督徒不是不靠行為,不是不需要行為,只是這行為是要出於信心,而不是出於己的努力而已。我們不要誤會,以為行為不重要,因著因信稱義的真理教導太普遍,我們就忽略了行為的重要,這是不對的。

因此,這裡說到,神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(6),神不偏待人(11),這些都是說到行為的重要。若行為如此重要,為何人不能靠行為稱義呢?不是不能靠行為稱義,乃是因為人的行為,只是如破舊的衣服一樣,是沒有用而已。人若靠自己的行為稱義,那就一定是被判死刑的;因為人是沒法有好的行為,足夠以此而得救的。因此,因行為稱義,是神的原則,但因為人沒有好的行為,人的行為只是如破舊的衣服,是不能靠行律法而稱義的。這不是神不要以行為稱義,是人無法以行為稱義。於是在以行為稱義的路,既然人行不到,那神就先把因信稱義的路顯明出來,使人可以因信而稱為義。這是接受神的義,這是接受神的生命。然而,當人有了神所給的生命後,神又按著這生命出來的行為,而作為審判人的標準。人得到了神的義後,這是地位上我們是有義,因為這是基督的義,加在我們身上了。我們接受了基督的義,神就視我們為義人。但我們不只是因信稱義,也應因信而行義,這才是雅各書所要說的重點。

雅各書所說的,是亞伯拉罕因信而行出義來,因信他把以撒獻上,因信他行在神的路中,這就是信主後我們的行為,那就是神要我們走的路,是見證基督所作的工,不只是消極的除罪,而且是積極的把神的生命給我們,讓我們可以靠著神的生命行善。因此,我們應存感恩的心,來到神的面前,不只接受了基督的義,而且可以行出義來。

先是…、後是…,這是甚麼意思呢?這第一是說到神的時間,計劃及安排;第二也說到一視同仁,大家都一樣,沒有公平的問題。第三是讓人不要驕傲:你現在得到了,但不要驕傲,別人也會得到的。有人覺得,神為何揀選了以色列人,而不揀選了我們呢?這就是神的計劃,但那是誰先誰後的問題而已,不是神只要以色列人,而不要其他的人。神所作的,都是公平的,只是因為在時間內,就有先及有後而已。神給人的機會,都是均等的,若我們按照神的計劃去行,就必得到神的恩典的。

2015年8月22日 星期六

晨更分享:詩71



2015/8/22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samedi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71

這一篇雖然沒有註明是誰寫的,但很可能還是大衛寫的,是接著第70篇而寫成的詩篇。本篇的內容,是述說作者從小到現在,都是一直倚靠神的,而現在應是年老了,他求神不要丟棄他,到他力氣衰弱的時候,求神不要離棄他(9),好叫他可以將神的能力指示下代,將神的大能指示後世的人(18)。詩人自從出母胎後,就被神扶持,他的整個生命的掌管,是完全由神掌權。他經歷過神的多重恩典,是他數算不盡的(15);他的生命中,不能一時一刻缺少了神。就如身體不能一時缺少了空氣一樣,詩人的生命中,也不能一時缺少了神的同在。我們是否也可以如詩人一樣,我們的生命、我們的生活中,是不能一時一刻少了神的呢?從這一篇詩篇中來看,我們發現詩人就是如此,他與神是連在一起的,他的生命中,不能沒有神;這是他的經歷。

詩人的一生,經歷很多的患難,也遭遇很多次惡人的攻擊,甚至到了他的晚年,惡人還是不停手,還是要攻擊他(10-1113)。而13節的願望,就與70篇的願望相似,故詩人應就是大衛自己。大衛的一生,因苦難而成長,在他的周圍中,時常有仇敵的環視,一方面這是難處,但另一方面,也是神藉著環境使他成長的一種特殊方法。因著他的周遭時常有苦難、時常有仇敵,他的警醒之心就沒有間斷,他就不斷的倚靠神。這就反而使他不斷地得到復活的生命,使他的生命,是不斷地被更新的生命(20)。當我們每一次遭遇苦難,若我們能在苦難時緊緊地抓住神的手,那苦難其實就是催生的手,就是神藉苦難不斷地更新我們的生命。使我們不斷需要神,不斷地要得到神的自己。

因此,詩人的生命中有兩個特徵,一是他一直需要神,神就如他的空氣及生命一樣。二是他不斷有仇敵及苦難,直到他年老時,還是沒有離開苦難。原來他有兩樣東西,是永遠伴著他的,一是苦難、二是神。因著苦難,他就不斷抓住神;而因著不斷抓住神,他的生命也就不斷成長了(20)。這兩樣東西的存在,一是仇敵魔鬼,二是神自己,就成為詩人一生的寫照了。而最後的結果,我們看得到的,是神藉著苦難,使他的生命有所成長,這就是苦難對生命的益處了。

很多時我們在平靜時是不覺得需要神的,只有在遭遇重大事情時,我們才曉得來到神的面前。然而,大衛由於知道在他的周遭,是常有仇敵的虎視眈眈,他就養成一種習慣,無論是順是逆,他都是需要神,都是倚靠神的。若我們能在任何時間,無論是有需要時,或是無需要時,我們都能倚靠神的話,那我們就是一個隨時可以從任何環境中得福的人了。大衛因著苦難的環境,使他知道他有一個仇敵,是巡視在側的;這就是仇敵魔鬼。因著仇敵隨時恭候,他也隨時抓住神;他以倚靠神成為他的生活所需,於是他就因而得福了。

現在詩人來到了晚年了,他要求兩件事,第一,他晚年時一般是比較體弱的(9),因著體弱,仇敵或會看準機會去攻擊他。因此,他求神不要離棄他。其實人若不離棄神,神當然是不會離棄人的。那詩人求神不離棄他,是甚麼意思呢?其實是代表求神讓他不要忘記神、不要離棄神。因為只有當我們離棄神時,神才會離棄我們的。而詩人知道人的軟弱,也知道人必須神的保守,因為若神不保守,人自己是沒有能力得勝的。因此,詩人尊重神的主權,也清楚神的主權及能力,他就把自己的成敗都放在神的手中了。這就是完全投靠神,也是完全相信神的一種表現。

原來有時是我們主動追求神,但有時是因著我們的軟弱,我們連追求神的氣力都沒有了。這時,我們所求的,不是我們的主動,乃是神的主動及憐憫了。其實即使是我們有力氣追求神時,也不是我們能抓住神,更是神把我們抱住,使我們不致跌倒的。我們抓住神的氣力有限,是神的大能大力把我們抱住,我們才不致失腳的。因此,明白神的主權及神的恩典後,詩人所求於神的,就是神的主權及保守,而不是自己的追求而已。

聖經中有很多人是晚節不保的,例如所羅門、例如希西家、例如亞撒王、例如底馬等。這些晚節不保的人,在青壯年時是熱心的,然而到了晚年時,就放鬆而失敗了。若一個屬靈偉人,在開始時走得很好,但到了晚年,以為他已經快走完人生的路了,就可以放鬆自己,就可以休息一下時;這時撒但就會馬上出來,就會環視在側(10-11)。若在晚年時失敗了,可能把以前所作的、辛苦所建造的,也都會被拆毀的。因此,一個人蓋棺才可以論定,而晚年由於體力差、或會影響靈力,就更應謹慎、更應加倍地抓住神;如此才可以保持一生事奉神,完成一生的完美見證。

第二、詩人求神讓他把神的能力指示下代,將神的大能指示後世的人(18)。下一代是他自己的後代,而後世的人是他人的後代。因此,一個年老的人,他因著以前得到神的恩典,也得到神多方面的造就,他就不應把這些恩典及恩賜,帶到棺材去,而應是把之傳到後代,讓下一代的人,可以因著自己的見證,而得到生命的幫助。因此,當我們到了老年時,我們還是有使命的;這使命就是要把神所給的生命見證,把之傳下來。而最重要的方法,就是把之寫下來,讓人可以頌讀而得幫助。詩人大衛是如此,他寫下了很多詩篇,都是幫助我們懂得如何在患難中倚靠神,如何向神禱告,讓神得榮耀的詩篇。這樣的文字流傳,是幫助了後世很多的人,都可以從他的經歷中得到幫助的。因此,我們生命的每一天,其實都是為了榮耀神而活的。我們的生命不是屬我們的,乃是屬神的;我們的生命若活著的每一刻,都是為神而活、為神的國而擺上的。我們不只有生命,而且是加上使命的;這是詩人的認知,也應是我們每一個基督徒的認知。

這一篇詩篇中,詩人提到「公義」這個字一共有五次(2,15,16,19,24);但卻沒有提到慈愛。為何詩人不提到慈愛,而只提到公義呢?其實神的性格中,是有慈愛加上公義的。神的慈愛一定加上公義,而祂的公義,也一定是有慈愛的。慈愛是對個人之愛,而公義是對眾人之愛。神的愛不像人間之愛,人間之愛常是只有私人之愛,但卻失去大眾之愛。而真正人所需的,不是私人之愛,私人之愛若沒有公義在內,那只是溺愛而已。溺愛不只不會幫助人,反而使人失去明白全面真理的機會,使人只以己為中心,而不懂得去愛別人。然而公義之愛是包括真理之愛,是對每一個人都可以受惠的愛。因此,若真明白神的愛時,那一定是明白神的公義的人,才會體會神的完全之愛的。

詩人以公義求神,而不是以慈愛求神,這代表他明白公義是眾人所需要的愛,而慈愛是一己之愛。他因著自己是對付過罪的,而且他面對的,是仇敵的攻擊,因此,他所求的,就不是以慈愛來求,乃是以公義去求。因為公義是代表神對所有人的愛,也對所有人的審判。若自己是有罪的,那就求神以慈愛及憐憫對待自己,並且悔罪;但若已對付了罪,且有仇敵在側,那就求神以更廣義的愛就是公義,去對待所有的人了。

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

晨更分享:詩66



2015/8/17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lundi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66

這一篇詩,沒有寫作者是誰,有可能還是大衛作的,因為它是接著詩65篇而來的。這可能是大衛遭遇到押沙龍的叛變後,神應允了他的禱告,他就要全民一同來讚美神而作出的一篇詩歌。大衛所遭遇的事,是很特別的,他有順境,也有逆境,他生命的豐富,原來是因為逆境而產生的(12),而不是順境而產生的。他在順境時,他在作王時,他卻注重罪孽,犯了殺人、淫亂等大罪,成為最大的污點。而當他在逆境時,他的生命卻是逆流而上,他的生命卻是愈加豐富的。因此,逆境使大衛的生命變得豐富,使他經歷過水火後,就使他到達豐富之處。若是如此,我們就不要討厭逆境,我們應歡迎逆境的來到才對。

這首詩中其實有說到神兩樣的恩典,第一種恩典,是神將海變成乾地,眾民步行過河,而當神如此作時,人就因神而歡喜(6)。這種順境,是神給的恩典,其結果是使人歡喜。歡喜是我們所喜歡的,因為每一個人都希望歡喜的。然而,歡喜不一定會使人得豐富的生命的,歡喜是使人順利而高興,也看得到神的作為,這是好的。而將海變成乾地,這是一個明顯的神跡,是我們所看得清楚的神跡。然而這些神跡的施行出來,不一定可以使人得到豐富的,反而使以色列人試我探我,觀看我的作為有四十年之久(3:9;95:9-10)。因此,他們在曠野四十年中,看到了很多神跡奇事,但他們還是不會相信的,這就是因為他們的心是不信的。順境時不信,逆境時就會更不信了。他們在曠野的人,其實是只希望順境的,而不希望逆境的。他們接受了順境,但卻不接受逆境;他們只想順利,而不想要苦難。他們一碰到苦難,就馬上發怨言,就馬上不高興,因為他們不懂得在苦境中倚靠神,得到苦境所帶來的豐富。因此,以色列人是膚淺的,他們只能接受順境,卻不能接受逆境。他們一有逆境來了,就馬上拒絕,就馬上發怨言。這就使他們不能在苦境中得益處了。

有些人是不能在苦境中得益處,而只能在順境中得歡喜的;他們在順境時,就歡喜快樂,但在逆境時,就怨言滿天,不去想法面對逆境,於是就不能在苦難中得益處了。而詩人呢?我們看到的大衛,有一個特性,他是很能在逆境中得益處的。他所遭遇的苦難是多的,他被掃羅追殺,他被兒子叛變,他被人辱罵,但他卻仍然是倚靠神,他在苦難中的一個特點,就是會倚靠神,而且更緊緊的倚靠神,這就使他在苦難中得益的原因了。當他遭遇難處時,他認為是神的作為,他認為是神量給他的,他知道這是從神來的,他就沒有怨言,他就默然不語。這是他的第一個重點,他每次遇到苦難時,就來到神的面前,向他傾訴,他只要知道是出於神的,他就默然不語。然後,他就向神禱告,他就檢討他的罪,他就看一下自己是否心中注重罪惡,是否還有隱而未現的過犯。他可以藉著苦難而使自己更加聖潔,更新他的生命,這是他的優點。

還有,詩人可以向神許願(14),苦難來到了,他不是埋怨神,他乃是向神許願,他乃是相信,只有神自己才是解決問題的答案,其他出於自己的想法,以及從人來的東西,都不是解決問題的答案。他向神許願後,他也要還願。凡許過的願,他必償還。這也告訴我們,我們來到神面前禱告時,也應學習向神許願,也應學習立志在神面前作一件事。而這裡詩人所許的願,是獻上肥牛及公羊、公牛及山羊(15)。其實他所獻上的,不只這些,他更包括了從心中獻上的感謝祭。他不只是個人在神面前獻上感謝心,他還呼籲全民一同來獻上感謝。因為這不只是為他個人而已,更是為了神的整個國度的榮耀而作的。他可以把自己的生活、生命連在神的國度上,他不只個人來到神的面前敬拜讚美祂,而且是要全民一同敬拜祂。他是會把感恩的心傳染出去,讓眾人都可以一同向神敬拜的。

這首詩中所說的經過了水火後,所得到的豐富,似乎是說到詩人已經經歷過了那可怕的苦難了。這時的他,已經是脫離了水火,進入了豐富之地了(12);因此,詩人就可以稱頌神,就可以呼籲全地的國民,都一同向神歡呼(1)。但我們要問的是,若我們還在水火的過程中時,我們是否也同樣可以有信心,一樣可以用信心向神發出歡呼呢?詩人在這裡想到神在他們列祖身上所作的事(6),雖然目前在仍未脫離水火之際,他若能想到神的作為,若能明白神的恩典、慈愛及信實的話,他是仍然可以有信心,神必定會給他最好的答案的。神所給的答案,一定是最好的,一定是會使愛神的人得益處的。若是如此,我們就不要憂悶,我的心就不要在我裡面煩躁了。這時詩人仍然可以仰望神,仍然可以相信神必定會給他進入豐富之地的了。

聖經說,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,若我們熟讀聖經,也明白神的性格,了解神的慈愛及信實,其實在苦難時,我們也應能有足夠的信心,相信神必會使我們進入豐富之地的。這個豐富之地,就是我們的生命的長進,就是我們生命的見證。我們要作一個先知先覺的人,就是一個未發生前,就可以知道神的作為的人,這就是詩人在這裡的光景。若我們作不了先知先覺的人,至少我們要作一個後知後覺的人,而不是一個不知不覺的人。後知後覺的人,是當神的恩典臨到我們時,我們就知道,這是神所作的,我們就要獻上我們的感恩,並呼籲所有的人,一同來向神獻上感恩祭。

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

晨更分享:詩61



2015/8/12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mercredi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61

這是一首大衛與神親近的詩,是一篇普通的詩;沒有特別的背景,若是有,那似乎是他在心中發昏的時候,所作出的詩。然而,無論他的背景是如何,這首詩是代表他要親近神的一首詩。他詩中要的是神的自己,他要的是神的高處,而不是因為有一件事而求神的解決。他沒有把某一件事情,放在神的手中,他只是要親近神,要來到高處,要求神領他到那比他更高的磐石處(2)。是神的帶領,而不是他自己的能力,他是服在神的手中,他是要神的自己,他渴慕神的同在。他曾經經歷過神的同在及恩典(35),因此,他所求所要的,乃是享受神的同在。因為神的同在,是比一切更美好的。當我們嘗過主恩的滋味時,就知道神的美好,投靠他的人是有福的(34:8)。大衛這首詩,就說明了這幅圖畫了。

今天我們是否也是嘗過主恩的滋味的人,如大衛一樣呢?大衛知道在世上只有一件事是美好的,那就是親近神、來到主的面前。於是他是要渴慕神,從地極求告神。第2節中說到,他心裡發昏的時候,他要從地極求告神。到底大衛因何事而心裡發昏呢?這裡沒有說到他所遭遇的事,然而,更重要的不是外面的事,而是內心的發昏。為何內心會發昏呢?除了是因為事情的發生外,更重要的乃是他的心中渴想神。我們是否曾經因為事情的發生,而讓我們的心中渴想神的同在呢?我們的靈中是否因著某一些事而枯乾,使我們跌到了地極的低處,而需要神的同在呢?大衛這時的情況,就是在一種渴想神同在的情形。他說:求你聽我的呼求,側耳聽我的禱告(1)。這樣的禱告是甚麼意思呢?神會不聽禱告嗎?我們是會聽不到神的啟示或聲音,但神呢?神可能會聽不到我們的禱告嗎?不可能的,因此,這一句的呼求,其實不是代表神不聽到他的呼求,而是代表大衛極之渴想神的同在,極之渴想神分擔他的心事,而說出的一句話。

因此,這篇詩篇雖然沒有寫出背景,但它的內容卻道出了大衛的渴求神,說明了一個人若對神有渴慕的心,他就要主動的來親近神。今天在地上吸引我們的東西太多了,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覺得神的同在是最好的,我們因著追求世上的東西,而不忽略了神的同在。因此,我們應再次安靜下來,如大衛一樣,當我們的心發昏之時,其實就正是我們需要神之時。這時,我們就應要求神更多的與我們同在,這時,我們就應求神給我們一個渴求神同在的心,因為這時真正解決我們困難及問題的,不是其他,乃是神自己。

在這詩中,大衛求甚麼呢?他求神聽他的呼求,側耳聽他的禱告(1),這樣的祈求,就代表他求的是神自己,而不是求事情的解決而已。他心裡發昏,心情跌到谷底時、要從地極求告神時,難道真的沒有事情發生嗎?不是的,一定有一些事情發生的;然而,他求的不是事情的解決,乃是神的同在。這是大衛的特點,是我們所應學習的。他的祈求是求神聽他的呼求,這代表他要神自己,他要的是神的同在。我們在遭遇難處時,是否也可以如此求呢?就是求神的同在、求神把我們帶到高臺,那裡有神的同在,如此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了。

他求神領他到那比他更高的磐石處,這應是指神的寶座處,或是神同在的地方。高臺、高處、高的磐石處等,都是大衛用來形容神的所在之處。當我們與神同在時,第一我們是在高處,我們所看的,就一定比在平地看的為多,這是必然的。而當我們看事比較多、廣及遠時,我們處理的方式,以及心情就一定會不一樣的了。第二,當我們在高處時,我們是有神的同在的,這時,我們就可以以神的心為心,用神的角度去看事了。這時我們看事,就會比較客觀,就會更合乎神的旨意了。大衛沒有求事情的解決,而是求神的同在;不只是求神的同在,而且是與神一同在天上,去看自己、去看事情,如此是在神的翅膀下的隱密處(4),就會更安全,更能客觀去看事了。

大衛不只在心裡發昏的時候,要求神領他到那比他更高的磐石處,而且他嘗過了主恩的滋味後,他更要永遠住在他的帳幕裡,要永遠投靠在神的翅膀下的隱密處(4)。這是一個嘗過主恩滋味的人的祈求。就如亞薩的詩一樣,他到了最後,是說在天上、在地上,除了神之外,就再沒有比得上神的了。這也是大衛這詩的光景。他找到了一個全世界最好的靠山,就是神自己;他找到了全世界最喜樂之源,就是神自己。我們呢?我們還是被世上的虛假榮華富貴所捆綁,而脫不了身,而不覺得神的寶貴嗎?

大衛是求神領他到那比他更高的磐石處,這表示不是我們自己可以作得到的,是神的帶領,是神的恩典。然而,也有一點是更重要的,乃是我們要渴慕神,我們要立志只要神。因為這世界除了神之外,還有甚麼比祂更好的呢?我們理智是知道,但卻時常被世上的事物所困擾,以致我們沒有立志只要神,這是我們的損失。我們有這寶貝如此的美,但卻讓這寶貝流失,不竭力地追求,這不是智者的行為。

6節後,大衛是求神加添他的壽數,也讓他坐神面前,他如此的祈求是甚麼意思呢?我們可以為自己的壽數祈求嗎?就如希西家一樣,他求壽數,而神加給了他後,他卻整個人改變了。因此,屬世的福分,是不必求的,因為不是存到永遠的。那大衛為何求呢?當他的屬靈生命,可以影響很多人,也可以幫助很多人時,他若活在世上長久一點,對很多人是有幫助的。例如保羅在世上是受苦的,他本是喜歡馬上離世與主同在,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。然而,他為了地上的人,而情願仍然活在世上。這代表他的「長命」一點,是為了地上的人,不是為了自己;而他的為了別人,其實更是為了神的國的擴張。因此,他的願望就是多活一刻的願望,不是為了自己,乃是為了別人、為了神的國。他的表面是屬世的願望,其實更是屬靈的願望。

大衛這時也是如此,他表面屬世的祈求,卻是為了屬靈的目的的。若他的長壽能使神的國度得榮耀,那他當然可以及應該如此祈求了。也如但以理,他活了兩個朝代,從巴比倫到波斯,因為他有美好的見證,而這些見證能幫助人。因此,他的長壽是使人得屬靈的益處,就是有益的了。若我們為了屬靈的益處,我們是可以祈求的。若我們的靈命是豐富的,是可以幫助人的,那我們不只可以向神祈求長壽;也應自己努力,把自己的身體鍛練得更健康,以使自己可以活得更久,而幫助更多的人。

最後大衛說他要天天還他所許的願。他天天可以許願及還願,許甚麼願呢?就是與神同在的願,就是感恩的願。當他一時得到與神同在,嘗過主恩的滋味時,他就進一步要神的永遠同在,他就可以天天還他的願了。也就是說,他有天天許不完的願,而為何他可以有天天許不完的願呢?因為天天與神同在,就不斷有恩典、有神跡的同在,如此他就永遠有許不完的願了。當他嘗過主恩的滋味後,他就更要去嘗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