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22日 星期六

晨更分享:詩71



2015/8/22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samedi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71

這一篇雖然沒有註明是誰寫的,但很可能還是大衛寫的,是接著第70篇而寫成的詩篇。本篇的內容,是述說作者從小到現在,都是一直倚靠神的,而現在應是年老了,他求神不要丟棄他,到他力氣衰弱的時候,求神不要離棄他(9),好叫他可以將神的能力指示下代,將神的大能指示後世的人(18)。詩人自從出母胎後,就被神扶持,他的整個生命的掌管,是完全由神掌權。他經歷過神的多重恩典,是他數算不盡的(15);他的生命中,不能一時一刻缺少了神。就如身體不能一時缺少了空氣一樣,詩人的生命中,也不能一時缺少了神的同在。我們是否也可以如詩人一樣,我們的生命、我們的生活中,是不能一時一刻少了神的呢?從這一篇詩篇中來看,我們發現詩人就是如此,他與神是連在一起的,他的生命中,不能沒有神;這是他的經歷。

詩人的一生,經歷很多的患難,也遭遇很多次惡人的攻擊,甚至到了他的晚年,惡人還是不停手,還是要攻擊他(10-1113)。而13節的願望,就與70篇的願望相似,故詩人應就是大衛自己。大衛的一生,因苦難而成長,在他的周圍中,時常有仇敵的環視,一方面這是難處,但另一方面,也是神藉著環境使他成長的一種特殊方法。因著他的周遭時常有苦難、時常有仇敵,他的警醒之心就沒有間斷,他就不斷的倚靠神。這就反而使他不斷地得到復活的生命,使他的生命,是不斷地被更新的生命(20)。當我們每一次遭遇苦難,若我們能在苦難時緊緊地抓住神的手,那苦難其實就是催生的手,就是神藉苦難不斷地更新我們的生命。使我們不斷需要神,不斷地要得到神的自己。

因此,詩人的生命中有兩個特徵,一是他一直需要神,神就如他的空氣及生命一樣。二是他不斷有仇敵及苦難,直到他年老時,還是沒有離開苦難。原來他有兩樣東西,是永遠伴著他的,一是苦難、二是神。因著苦難,他就不斷抓住神;而因著不斷抓住神,他的生命也就不斷成長了(20)。這兩樣東西的存在,一是仇敵魔鬼,二是神自己,就成為詩人一生的寫照了。而最後的結果,我們看得到的,是神藉著苦難,使他的生命有所成長,這就是苦難對生命的益處了。

很多時我們在平靜時是不覺得需要神的,只有在遭遇重大事情時,我們才曉得來到神的面前。然而,大衛由於知道在他的周遭,是常有仇敵的虎視眈眈,他就養成一種習慣,無論是順是逆,他都是需要神,都是倚靠神的。若我們能在任何時間,無論是有需要時,或是無需要時,我們都能倚靠神的話,那我們就是一個隨時可以從任何環境中得福的人了。大衛因著苦難的環境,使他知道他有一個仇敵,是巡視在側的;這就是仇敵魔鬼。因著仇敵隨時恭候,他也隨時抓住神;他以倚靠神成為他的生活所需,於是他就因而得福了。

現在詩人來到了晚年了,他要求兩件事,第一,他晚年時一般是比較體弱的(9),因著體弱,仇敵或會看準機會去攻擊他。因此,他求神不要離棄他。其實人若不離棄神,神當然是不會離棄人的。那詩人求神不離棄他,是甚麼意思呢?其實是代表求神讓他不要忘記神、不要離棄神。因為只有當我們離棄神時,神才會離棄我們的。而詩人知道人的軟弱,也知道人必須神的保守,因為若神不保守,人自己是沒有能力得勝的。因此,詩人尊重神的主權,也清楚神的主權及能力,他就把自己的成敗都放在神的手中了。這就是完全投靠神,也是完全相信神的一種表現。

原來有時是我們主動追求神,但有時是因著我們的軟弱,我們連追求神的氣力都沒有了。這時,我們所求的,不是我們的主動,乃是神的主動及憐憫了。其實即使是我們有力氣追求神時,也不是我們能抓住神,更是神把我們抱住,使我們不致跌倒的。我們抓住神的氣力有限,是神的大能大力把我們抱住,我們才不致失腳的。因此,明白神的主權及神的恩典後,詩人所求於神的,就是神的主權及保守,而不是自己的追求而已。

聖經中有很多人是晚節不保的,例如所羅門、例如希西家、例如亞撒王、例如底馬等。這些晚節不保的人,在青壯年時是熱心的,然而到了晚年時,就放鬆而失敗了。若一個屬靈偉人,在開始時走得很好,但到了晚年,以為他已經快走完人生的路了,就可以放鬆自己,就可以休息一下時;這時撒但就會馬上出來,就會環視在側(10-11)。若在晚年時失敗了,可能把以前所作的、辛苦所建造的,也都會被拆毀的。因此,一個人蓋棺才可以論定,而晚年由於體力差、或會影響靈力,就更應謹慎、更應加倍地抓住神;如此才可以保持一生事奉神,完成一生的完美見證。

第二、詩人求神讓他把神的能力指示下代,將神的大能指示後世的人(18)。下一代是他自己的後代,而後世的人是他人的後代。因此,一個年老的人,他因著以前得到神的恩典,也得到神多方面的造就,他就不應把這些恩典及恩賜,帶到棺材去,而應是把之傳到後代,讓下一代的人,可以因著自己的見證,而得到生命的幫助。因此,當我們到了老年時,我們還是有使命的;這使命就是要把神所給的生命見證,把之傳下來。而最重要的方法,就是把之寫下來,讓人可以頌讀而得幫助。詩人大衛是如此,他寫下了很多詩篇,都是幫助我們懂得如何在患難中倚靠神,如何向神禱告,讓神得榮耀的詩篇。這樣的文字流傳,是幫助了後世很多的人,都可以從他的經歷中得到幫助的。因此,我們生命的每一天,其實都是為了榮耀神而活的。我們的生命不是屬我們的,乃是屬神的;我們的生命若活著的每一刻,都是為神而活、為神的國而擺上的。我們不只有生命,而且是加上使命的;這是詩人的認知,也應是我們每一個基督徒的認知。

這一篇詩篇中,詩人提到「公義」這個字一共有五次(2,15,16,19,24);但卻沒有提到慈愛。為何詩人不提到慈愛,而只提到公義呢?其實神的性格中,是有慈愛加上公義的。神的慈愛一定加上公義,而祂的公義,也一定是有慈愛的。慈愛是對個人之愛,而公義是對眾人之愛。神的愛不像人間之愛,人間之愛常是只有私人之愛,但卻失去大眾之愛。而真正人所需的,不是私人之愛,私人之愛若沒有公義在內,那只是溺愛而已。溺愛不只不會幫助人,反而使人失去明白全面真理的機會,使人只以己為中心,而不懂得去愛別人。然而公義之愛是包括真理之愛,是對每一個人都可以受惠的愛。因此,若真明白神的愛時,那一定是明白神的公義的人,才會體會神的完全之愛的。

詩人以公義求神,而不是以慈愛求神,這代表他明白公義是眾人所需要的愛,而慈愛是一己之愛。他因著自己是對付過罪的,而且他面對的,是仇敵的攻擊,因此,他所求的,就不是以慈愛來求,乃是以公義去求。因為公義是代表神對所有人的愛,也對所有人的審判。若自己是有罪的,那就求神以慈愛及憐憫對待自己,並且悔罪;但若已對付了罪,且有仇敵在側,那就求神以更廣義的愛就是公義,去對待所有的人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