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

晨更分享:詩61



2015/8/12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mercredi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61

這是一首大衛與神親近的詩,是一篇普通的詩;沒有特別的背景,若是有,那似乎是他在心中發昏的時候,所作出的詩。然而,無論他的背景是如何,這首詩是代表他要親近神的一首詩。他詩中要的是神的自己,他要的是神的高處,而不是因為有一件事而求神的解決。他沒有把某一件事情,放在神的手中,他只是要親近神,要來到高處,要求神領他到那比他更高的磐石處(2)。是神的帶領,而不是他自己的能力,他是服在神的手中,他是要神的自己,他渴慕神的同在。他曾經經歷過神的同在及恩典(35),因此,他所求所要的,乃是享受神的同在。因為神的同在,是比一切更美好的。當我們嘗過主恩的滋味時,就知道神的美好,投靠他的人是有福的(34:8)。大衛這首詩,就說明了這幅圖畫了。

今天我們是否也是嘗過主恩的滋味的人,如大衛一樣呢?大衛知道在世上只有一件事是美好的,那就是親近神、來到主的面前。於是他是要渴慕神,從地極求告神。第2節中說到,他心裡發昏的時候,他要從地極求告神。到底大衛因何事而心裡發昏呢?這裡沒有說到他所遭遇的事,然而,更重要的不是外面的事,而是內心的發昏。為何內心會發昏呢?除了是因為事情的發生外,更重要的乃是他的心中渴想神。我們是否曾經因為事情的發生,而讓我們的心中渴想神的同在呢?我們的靈中是否因著某一些事而枯乾,使我們跌到了地極的低處,而需要神的同在呢?大衛這時的情況,就是在一種渴想神同在的情形。他說:求你聽我的呼求,側耳聽我的禱告(1)。這樣的禱告是甚麼意思呢?神會不聽禱告嗎?我們是會聽不到神的啟示或聲音,但神呢?神可能會聽不到我們的禱告嗎?不可能的,因此,這一句的呼求,其實不是代表神不聽到他的呼求,而是代表大衛極之渴想神的同在,極之渴想神分擔他的心事,而說出的一句話。

因此,這篇詩篇雖然沒有寫出背景,但它的內容卻道出了大衛的渴求神,說明了一個人若對神有渴慕的心,他就要主動的來親近神。今天在地上吸引我們的東西太多了,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覺得神的同在是最好的,我們因著追求世上的東西,而不忽略了神的同在。因此,我們應再次安靜下來,如大衛一樣,當我們的心發昏之時,其實就正是我們需要神之時。這時,我們就應要求神更多的與我們同在,這時,我們就應求神給我們一個渴求神同在的心,因為這時真正解決我們困難及問題的,不是其他,乃是神自己。

在這詩中,大衛求甚麼呢?他求神聽他的呼求,側耳聽他的禱告(1),這樣的祈求,就代表他求的是神自己,而不是求事情的解決而已。他心裡發昏,心情跌到谷底時、要從地極求告神時,難道真的沒有事情發生嗎?不是的,一定有一些事情發生的;然而,他求的不是事情的解決,乃是神的同在。這是大衛的特點,是我們所應學習的。他的祈求是求神聽他的呼求,這代表他要神自己,他要的是神的同在。我們在遭遇難處時,是否也可以如此求呢?就是求神的同在、求神把我們帶到高臺,那裡有神的同在,如此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了。

他求神領他到那比他更高的磐石處,這應是指神的寶座處,或是神同在的地方。高臺、高處、高的磐石處等,都是大衛用來形容神的所在之處。當我們與神同在時,第一我們是在高處,我們所看的,就一定比在平地看的為多,這是必然的。而當我們看事比較多、廣及遠時,我們處理的方式,以及心情就一定會不一樣的了。第二,當我們在高處時,我們是有神的同在的,這時,我們就可以以神的心為心,用神的角度去看事了。這時我們看事,就會比較客觀,就會更合乎神的旨意了。大衛沒有求事情的解決,而是求神的同在;不只是求神的同在,而且是與神一同在天上,去看自己、去看事情,如此是在神的翅膀下的隱密處(4),就會更安全,更能客觀去看事了。

大衛不只在心裡發昏的時候,要求神領他到那比他更高的磐石處,而且他嘗過了主恩的滋味後,他更要永遠住在他的帳幕裡,要永遠投靠在神的翅膀下的隱密處(4)。這是一個嘗過主恩滋味的人的祈求。就如亞薩的詩一樣,他到了最後,是說在天上、在地上,除了神之外,就再沒有比得上神的了。這也是大衛這詩的光景。他找到了一個全世界最好的靠山,就是神自己;他找到了全世界最喜樂之源,就是神自己。我們呢?我們還是被世上的虛假榮華富貴所捆綁,而脫不了身,而不覺得神的寶貴嗎?

大衛是求神領他到那比他更高的磐石處,這表示不是我們自己可以作得到的,是神的帶領,是神的恩典。然而,也有一點是更重要的,乃是我們要渴慕神,我們要立志只要神。因為這世界除了神之外,還有甚麼比祂更好的呢?我們理智是知道,但卻時常被世上的事物所困擾,以致我們沒有立志只要神,這是我們的損失。我們有這寶貝如此的美,但卻讓這寶貝流失,不竭力地追求,這不是智者的行為。

6節後,大衛是求神加添他的壽數,也讓他坐神面前,他如此的祈求是甚麼意思呢?我們可以為自己的壽數祈求嗎?就如希西家一樣,他求壽數,而神加給了他後,他卻整個人改變了。因此,屬世的福分,是不必求的,因為不是存到永遠的。那大衛為何求呢?當他的屬靈生命,可以影響很多人,也可以幫助很多人時,他若活在世上長久一點,對很多人是有幫助的。例如保羅在世上是受苦的,他本是喜歡馬上離世與主同在,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。然而,他為了地上的人,而情願仍然活在世上。這代表他的「長命」一點,是為了地上的人,不是為了自己;而他的為了別人,其實更是為了神的國的擴張。因此,他的願望就是多活一刻的願望,不是為了自己,乃是為了別人、為了神的國。他的表面是屬世的願望,其實更是屬靈的願望。

大衛這時也是如此,他表面屬世的祈求,卻是為了屬靈的目的的。若他的長壽能使神的國度得榮耀,那他當然可以及應該如此祈求了。也如但以理,他活了兩個朝代,從巴比倫到波斯,因為他有美好的見證,而這些見證能幫助人。因此,他的長壽是使人得屬靈的益處,就是有益的了。若我們為了屬靈的益處,我們是可以祈求的。若我們的靈命是豐富的,是可以幫助人的,那我們不只可以向神祈求長壽;也應自己努力,把自己的身體鍛練得更健康,以使自己可以活得更久,而幫助更多的人。

最後大衛說他要天天還他所許的願。他天天可以許願及還願,許甚麼願呢?就是與神同在的願,就是感恩的願。當他一時得到與神同在,嘗過主恩的滋味時,他就進一步要神的永遠同在,他就可以天天還他的願了。也就是說,他有天天許不完的願,而為何他可以有天天許不完的願呢?因為天天與神同在,就不斷有恩典、有神跡的同在,如此他就永遠有許不完的願了。當他嘗過主恩的滋味後,他就更要去嘗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