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

晨更分享:書十五

2016/1/26             mardi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書十五

這一章是開始了分地的工作了。而分地的開始,是從猶大族開始,而且用了最長的一章去描述他們。可見猶大族的重要,而將來從這一族會有大衛出來,也會有耶穌出來。因此,猶大是信心的長子,而約瑟是屬靈的長子(或可說屬靈的長子有二,一是約瑟、二是猶大),而流便則是肉身屬世的長子。以色列有三個長子,這三個長子,都有不同的代表的。流便本是肉身的長子,是可以得到雙倍的祝福的,但他因為放縱情慾,就失去了長子的職分了。而約瑟是一個蒙神喜悅的人,是一個在行為及律法上完全的人,他是在世上得長子名分的人,是蒙雅各所喜悅的。約瑟代表一個世上的完人,是在行為上、律法上都得到完美的人,也為雅各所喜悅。那猶大呢?猶大是代表因信稱義的人,是代表信心的一族。他本身的行為,並不是好的,他兩個兒子死了,就把他的媳婦趕回外家去。他是沒有義的人,他是不完全的人;那麼神為何讓他生出大衛及耶穌呢?

猶大這一族的被揀選,不是因為猶大的義,乃是因為有一個人,願意為他而盡責,就是他瑪。他瑪是一個有義、有忠心、肯捨命而盡責的人。而因著他瑪願意為他們盡忠,他瑪就生下了法勒斯及謝拉,以後就生出了大衛,也生出了耶穌了。因此,救恩不是看我們的義,乃是看耶穌的義。他瑪是一個願意為猶大犧牲的人,因此,猶大說了一句話,就是她比我更有義,也由於如此,猶大就成為一個信心的家譜的人了。他是一個沒有義的人,但這裡有一個有義的人,她願意為他而死,就把她的義給了他,使他成全了他不願意把兒子給他瑪的不義行為了。因此,猶大是不義的,但他卻因著他瑪,成就了義。因為他瑪給他生了一個兒子,是他所不願意的。而這個兒子,是應該生下來的,不應該因為人的不義,而不生下來的。

因此,人的不義就使兒子生不下來,但有一個人,她願意捨命、犧牲自己的生命而用智慧把兒子生下來。她的犧牲,就替代了猶大的不義,使她因著信,而生下了這個兒子來。因此這家族就代表一個信心的家族,是代表因信而得生命的家族。他瑪的行為,是因信而出來的行為,是在耶穌家譜中第一個女子的名字。是因為有他瑪,才使猶大得以成義,這就是神的恩典。而他瑪當時或許不知道,她所作的一件事,乃是如此偉大的,因著她的信心及行為所產生的忠心及堅持,她把大衛生下來,也把耶穌生下來了。這就是她的獎賞,是她意料不及的。今天我們是否也可以因著對神的信心,我們盡我們該盡的本分,甚至捨命也願意呢?若是如此,我們就能生出不一樣的生命,讓人得福了。

這裡描述猶大支派所得的地,先是說到邊界,然後說到城。一是邊界,二是城。邊界是範圍,城是居住的。我們先要知道自己的邊界,然後才是居住的城。對整體而言,邊界是重要的,因為這是範圍,是我們的責任。我們該盡保護及持守的責任,不容敵人來侵犯;也不容我們出到世界去。因此,邊界是要持守的,是要維護的。那城呢?城不只是要居住,而且是要建設的,我們要建設,就是要造就,使人一同成長。因此,教會是要持守及建設的,兩者都是重要的。

持守的是真理,第一是不讓世界的潮流進入教會,第二是不容真理的變質。真理的變質及世界的潮流有時都不易察覺的,但二者都要守住。我們似乎很難使人明白全部真理,因此,教會就要盡量使人可以在全本聖經上明白整體的真理,讓每一個人都尊重神的話,渴慕神的話,這才可以一同守住神的真理,不讓它變質。而世界的潮流呢?這更是無孔不入的,它不一定以明顯的歪理進入教會,但卻可以腐融教會的真理的。若我們不小心,由於我們是活在世界之下的,我們就不知不覺就把世界的方法引入教會而不自知的。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防守的。

城是用來居住的,若要居住舒服的話,就必須有好的建造,讓人喜歡入住。因此,教會要把一個好的屬靈氣氛及習慣養成,只要有屬靈的話供應,有神的同在,就自然引人入來的。能吸引人的,不是那些世界的東西;世界的吸引,就讓社團去做就好了。教會要吸引人的東西,是屬靈的東西,是世界所沒有的東西,這才是建造的材料,而不是其他的。若我們用金銀來建造,才會堅固而不用拆毀;若用草木禾稭來建造,就徒勞無功,最後必然被拆毀的了。下文所插入的迦勒的故事,其實是代表他們的榜樣,他成為建造的一個好例子。

迦勒這時是第三次發言了。這一次發言是為了甚麼呢?他自己把三個族長趕出了(14),他又去攻打基列西弗(15),那他不能把基列西弗奪取嗎?他不是不可能,是要讓後輩去做這事,或是與迦勒一同去攻打,目的是造就一個領袖出來。約書亞沒有造就一個領袖出來,因此約書亞死後,就沒有接班的領袖了。而迦勒第一次的說話,造就了約書亞,這一次的說話,又造就了第一個士師俄陀聶出來;可見迦勒對造就人是有恩賜的。而他造就的人,也是有智慧的,是不只求現成,也求將來的人。他不只是滿足目前的狀況,而且是為了持久的生活而求的。可見迦勒的女兒是一個有眼光的人,她不只是出嫁了就好,她還要為了她的將來幸福而打算的。一般而言,女子都只是為了出嫁而打算,但押撒卻比這眼光更遠,也因為如此,就造就了一個有智慧、有遠見的丈夫,也成為第一個士師了。

押撒如何求呢?她先是要他的丈夫出面求田(18),然後自己又求水泉(19)。她不只要有城,而且要有田及水。城是為了生活的,但田及水是為了生命、以及生命的成長的。我們除了生活外,還要有生命的供應及成長。生活是為生命,但生命不是為生活,而是為了成長。城只是生活,但水及田就與成長有關了。今天教會不只是舉行一些活動,那只是生活;而是要讓人生命成長,那就要水及田了。田是代表我們的心田,而水則代表神的話語。我們的心田要渴慕神的話,如此神的話就如種子種在好土中,就可以成長30倍、60倍及100倍了。這就是迦勒在猶大族中的榜樣,讓猶大及其他支派可以學習。


可惜是在最後一節中,說到耶布斯人與他們一同居住,直到寫書的日子。這代表世界與教會一同居住的話,問題就很易出來了。而這些耶布斯人,是到了大衛時代,才能把之趕出去的。今天我們需要有大衛這樣的人,可以發現教會中有那些是世界的東西,是需要趕出去的,我們就要把之趕出去。我們不能與世界和平共存,這會造成日後問題的所在的。

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

晨更分享:書九:1-15

2016/1/19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 lundi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書九1-15

這裡的第1-2節是說到有六個王聽見了以色列人所作的事,就都聚集,同心合意的,要與約書亞和以色列人爭戰。他們聽見甚麼呢?他們聽見的,或許是耶利哥與艾城的事吧。這些事是最近的事,但基遍人呢?他們聽見的,可不是最近的事而已,乃是神一直的作為,就是神在埃及對以色列人的拯救開始,於是他們就對耶和華有一些認識了。六個王也好,基遍人也好,本都是註定要滅亡的民族,因為他們是神命定的滅亡的民族。然而,這兩類人是不同的:六個王是同心合意的要與約書亞和以色列人爭戰。他們第一是同心合意,第二是聯合起來,第三是要作殊死戰呢!當一個民族註定死亡時,他們的反應是甚麼呢?六個王是要作最後一併,希望可以從死亡中得救。他們用自己的力量、人的方法去對抗神;他們不要神,不會想到要神的憐憫,只會用自己的力量去抵抗神,結果當然是失敗的。

而基遍人呢?他們是想投降的,但他們卻不列在可以得救的人中,於是他們用自己的方法希望可以得到拯救,結果還是成功了。這樣的方法,雖然不是神的方法,但卻也蒙了神的憐憫。因為他們的方法是錯的,但他們的心是願意投降,願意服在神的手下的。而結果他們雖然是作了劈柴挑水的人,但他們是在神的殿中作這樣的工作的。也就是說,他們還是得到了神的憐憫,而且可以在神的殿中服事神呢!

因此,基遍人當然是詭詐的,他們的方法是錯的,但他們的心是要向著耶和華的;而最後耶和華也因著他們的心,而憐憫了他們,並不因為他們的詭詐,而對他們懲罰的。後來掃羅年間,曾為神大發熱心,要殺基遍人,結果還被神懲罰呢!同時,後來被擄歸回的人中,有尼提寧人,這應也是基遍人。這表示神還是一直要他們住在以色列人中,而且還成為殿役呢!因此,我們在這裡看到了兩種的救人,一種是喇合一家、甚或一族人,一種是基遍城內的希未人。前者是代表新約的救贖,是神主動找人,加上人的信心配合,就得救了。後者是代表舊約的拯救,是代表靠人的行為,人的尋找神。無論是那一種,都代表是神的憐憫,神的恩典,而不是人的功勞。

其實他們兩者都曾說謊,喇合的說謊,是對外說謊,是對捉探子的人說謊;而基遍人是對約書亞等人說謊。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得救,而喇合是因為神主動找她,給了她機會,她就抓緊這機會,就在當滅亡的耶利哥人中得救了。而基遍人呢?他們似乎沒有得到神的憐憫,不像喇合一般,可以得到神的尋找,但他們也想投靠神,那怎辦呢?
他們就自己找機會,他們就在註定滅亡的名單中,還是給他們找到了一線生機,因為神是憐憫的神,神還是看到他們的心的。雖然他的手段是錯的,他們是用屬世的方法,去追求屬靈的路;他們不是用信心的方法,乃是用詭詐的方法。然而神還是憐憫了他們,還是給他們機會的。就如雅各當初,也是用屬世的方法、詭詐的手段,去奪取了屬靈的福分,就是長子的名分的。他的手段是不對的,但心態是向著神的,於是就得了神的憐憫了。

今天若我們是在一個看起來絕望,看起來的環境,是如耶利哥城的高牆一樣時,我們是否覺得絕望,而覺得不能來到神的面前了呢?基遍人本已經沒有希望了,但他們還是不失去盼望;原來一味要神,還是會有剩餘的恩典的呢!今天我們若遇到任何難處,永遠不要忘記,無論環境是如何,神永遠都是我們的神,神都會有剩餘的恩典的。基遍所得到的,是剩餘的恩典,他們雖然與喇合不同,喇合是神親自找的,是走信心的路,是代表一個信心的人的得救。但基遍是沒有路中自己找路的,但這種人神還是憐憫。他們雖然用自己的方法,但神仍然給他們剩餘的恩典的。他們的方法是不對的,但在舊約時,除了如喇合的信心外,還真找不到其他的方法呢!因此,他們的方法雖然是不對的,但神也格外施恩了。

今天我們在新約時代,不如基遍人在舊約時代,我們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尋找神,也都可以尋得見,而無須用這種人為的方法的。我們每一個人,都可以因信而稱義,我們不再在死亡的陰影下,乃在神的救恩之下。我們有比基遍更多的機會,我們是否可以知道神的憐憫,而常來到他的面前求更多的恩典呢?基遍人是沒有機會去找到機會,我們呢?我們是否在有機會時,還是會失去機會呢?

就如那迦南婦人一樣,她本不是耶穌所要拯救的優先次序的人,而是一個外邦人;然而,她是在沒有盼望中,找到了耶穌剩餘的恩典。她就一味的來到神的面前,她就只要耶穌所說的女兒掉下來餅的碎渣兒就夠了。這樣一個鍥而不捨的心,乃是神憐憫的開始,神就必定會施恩憐憫的。我們今天在新約時代,更應把握神所給的恩典,因為在神的手裡,永遠都是有恩典的。

當然,從約書亞的角度去看,他們是上當了,他們上當的原因,是因為他們沒有求問神,他們沒有一個儆醒的心。他們用他們的理智去判斷事情,他們看到了環境,他們看到了事實,於是他們就覺得,不必再看神了。當我們看不到環境時,我們才會想到看神的,但當我們看到了事實,看到了明顯的證據時,我們就不覺得需要神了。因此,我們的錯,是因為我們不會看;我們的看,不是從神的角度去看事的,乃是從人的角度去看事的。於是我們的看見,就是一面倒的,就是只從人的理智、人的判斷去決定事情。當我們覺得理智及判斷是沒有問題的,是合乎邏輯時,我們就不覺得求問神了。他們在立約前,理應還是求問一下神的,但他們沒有求問,就自己作了決定了,這就是他們出錯的原因了。

然而他們的理智還是不完全的。因為他們的判斷,只是根據一面的,他們吃了基遍人給的餅,我們不知這餅是好的還是發霉的,若是後者,他們還能吃嗎?若是好的,他們為何不想一下,為何他們會有兩套的餅呢?他們也可以想一下,若是遠路而來,有機會補一下鞋嗎?他們為何不騎駱駝呢?這些都是可以再進深一層想的。這代表人的理智,只能看一面的事實,卻不能看另一面的事實的。我們的看見是有限的,但神的看見,才是我們要看見的。就如六個王所看見的,只是最近的事(1),但基遍的居民,除了最近的事外(3),還看見了更遠的事(9-10)。他們可以看到近及遠的事,而更要緊的,不只是遠或近,更是從事情的背後,看到神的手的作為(910),這就做成了基遍人和六個王的不同之處了。我們是否也可以用神的眼光來看事,以及看到神的手在事情背後的作為呢?

今天我們如何決定事情的呢?我們是用人的方法多呢?還是用神的眼光呢?我們多數還是靠自己的本領的。我們先用我們的邏輯,我們的理智,而當我們的理智及邏輯不能行時,我們第二步才會想到神的。若第一步已可解決問題時,我們就不必靠神了。這是我們的慣性原則,這是人的方法的步驟。然而,神的方法是先求問神,神給了智慧後,我們才用神的智慧去判斷事情的。只有用神的角度、神的智慧去作最高的判斷原則,我們才可以行在神的道路中的。約書亞這件事,對約書亞而言,不是行在神的道路中的,這是因為他們把人的想法、人的判斷放第一之故也。


當然從神的角度來看,神沒有插手這事,也沒有攔阻這事,而其後似乎也沒有責備這事。其中一個原因,除了約書亞沒有求問神外,還是神加上了祂自己對基遍人的憐憫,然後才會讓這事發生的。因此,從約書亞的角度來看,他確是錯了;但從神的角度來看,祂沒有插手這事,是因為祂要憐憫這些有心尋找神的人。雖然他們的方法是錯的,但他們的心也是對的;神也把剩餘的恩典給他們了。這就是沒有得救的人、不應得救的人,他們因為仰慕神,而得以額外的拯救了。

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

晨更分享:書六1-21

2016/1/14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jeudi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書六1-21

這是一場奇怪的戰爭,不是用屬世的方法,乃是用神的方法。沒有任何戰爭是這樣打的。不知道這些耶利哥城的人,是怎樣想的呢?他們被人圍了七天,前六天看不到有甚麼特殊的事發生,他們是緊張呢?還是鬆懈呢?他們倚靠的城牆,對他們有何幫助呢?聖經都沒有描寫。但我們可以了解,這六天或七天的工作,一定是有意義的,一定不是白費的。在人看來,這七天的圍城,可能是沒有意義的,可能是不解的,但神一定有其意義的。很多時候,神給我們一個命令,我們是不明白的,因為就人而言,是沒有道理的,是不能解釋的;然而,神的命令,一定是有意義、有用處的。我們只要遵守神的吩咐,不一定要明白,事情就會成就了。

很多時候,是我們的理智阻礙了我們去遵行神的話的。因為我們的理智,是以自己的想法去判斷事情,而不會用屬靈的角度去看事情的。因此,人的理智,常是攔阻我們去遵行神的旨意的一個重要原因。當神要行一件事時,我們決定是否配合,是以我們的看法、我們的理智來作決定的。我們對神所行的事,我們不明白時,也會用理智的問題去問神的(例如哈巴谷的問題,就是這樣)。然而,我們的理智,不是全能的,它不能解答所有的問題。只有神的全知,才是全能的。神所作的事,不是我們的理智可以完全明白的,雖然聖經沒有說明,為何要繞城,也沒有用理智或科學的方法,去讓他們明白,以便他們可以遵守。神都沒有解釋原因,只是告訴他們如此做就是了,這就是神的方法。我們的責任,就只是遵行神所要我們行的就是了,這就是走在神的道路中了。

同樣地,當我們在生活上遭遇一些事情,是我們不明白的,這時,我們最喜歡作的,就是問神為甚麼。神沒有義務要我們明白祂所要做的每一件事,也不一定要我們了解原因後,才遵照去行。我們有太多事情是看不到的,也是不明白的。然而,我們的習慣,是用我們的理智,先去了解及解釋,我們才願意去行。這就是以人為本的一種行事方式了。我們的理智,雖然能解釋一些東西,但卻不是所有的事情。我們要學習,以神的吩咐為主,而不是理智的分析而已。很多事若用理智去分析,我們就不能走屬靈的道路了。

屬靈的道路,不是一般的理智就可以明白的,因為不是人間的理,乃是神的理。而在神那邊的理,有很多是祂的作為,是我們所不明白的。因此,我們的責任,不是去分析、了解,而等到我們都明白了,我們才去行。如此我們就必會失去很多福分,也不易走屬靈的道路了。人的道路,是經過理智分析的,但神的道路,卻不是我們的理智分析就可以明白的。這就是聖經所說,神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,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之意。

耶和華在曉諭約書亞該如何做時,先叫他看(2)。那他要看甚麼呢?他所看得到的,乃是耶利哥的城牆,他也可以看得到這城牆是關緊的,是無人出入的(1)。這是他的看見,是他所能看得到的。這是外面的看見,但他還可以看到甚麼呢?他或許可以從這外面的牆,推測耶利哥人的心,是果然溶化的;然而,更深一層的看見,就必須是從啟示而來的了。一般而言,人若用理智去行事,就是從我們的看見來判斷了。然而我們的判斷,不一定是對的,因為我們的看見,即使是盡我們的力量,也是有限的。那神叫他看,看甚麼呢?

神叫他看,不只是耶利哥城的關閉而已,是要他看見神已經把耶利哥和耶利哥的王,並大能的勇士,都交在他的手中了(2)。那他如何能看得到這一點呢?他從一般的城牆關閉,怎能看得到神已耶利哥交在他的手中呢?這就需要啟示,而不是理智的推測而已。因為城門的關閉,不只是可以代表他們的心消化,也可以代表他們在備戰、突襲、或是其他原因的。因此,我們的看,只能是表面的,但神的啟示,才是完全的。今天我們看事物,不能只憑自己的理智,而要靠聖靈的啟示。讀聖經也是如此,當然我們可以靠判斷而看出一些東西,但若不是神的啟示,我們是不能有更深入的看見的。因此,我們一定要靠聖靈的啟示,來過我們的生活的。

當神要他們圍城時,這是甚麼意思呢?這時,耶利哥城有兩道牆,一道是人手所建造的,那是為了保護城內的人而建造的磚牆或石牆。這一道牆是眼睛可以看得到的,而目的也是清楚的。它可以保護人,但也可以限定人的出入。而這時的耶利哥人,就因著有這一道牆,而限制了他們的出入、限制了他們的生活了。因此,人手所建造的牆,雖然也有保護的作用,但它也是有副作用的。它可以帶給人們好處,但也可以帶給人不方便的地方,這是人手所建造的牆。

那第二道牆呢?是神所建造的活牆,就是這些圍城的人的動作,就是一道活的人牆。這一道活的人牆(活代表隨時可以建造的),是神所建造的,最終是把人手所建造的石牆推塌的;活牆是靈活的,是可攻可守的。當他們在圍城時,就代表守;而當城牆倒塌了後,這道活牆就變成攻打的牆了。這道活牆是活的,是可攻可守的,也是隨時可以建築(七天就可以建成),隨時可以拆毀的。因此,神所造的牆,是活動的,是不會帶給人麻煩,卻是有保護及攻打之用的。這就是神要他們圍城之意,就代表神的牆不只是守,而且是攻。人手所建造的牆,想去對抗神的牆,那是失敗的。

我們在世上所倚靠的是甚麼呢?是人手所造的牆嗎?還是神所給我們的活動的牆,隨時可以建造的牆呢?我們看得到的,是那死的牆,我們所倚靠的,是那人手所造的牆,但人手所造的牆,是比不上神所臨時建築起來的牆的。這牆七天就可以造成,就可以用這牆來攻打了人手所造的牆了。這就告訴我們,我們費了多少年所建造的東西,若不是從神來的,第一是不穩固的,第二是都要被拆毀的。

神所建立的牆,不是用水泥磚塊而成的,乃是用屬靈的材料去造成的。這些屬靈的材料,人看是沒有用的,但因著加上了神,這牆就是可攻可守的牆了。今天我們常是倚靠看得見的牆,而不是倚靠看不見、但神隨時可以建立的牆,因為我們常是以我們的想法、人間的方法去行事的。在他們進入迦南的第一場仗,若是要用屬靈的方法去爭戰的話,那就代表爭戰得勝的原則,一定是用屬靈的方法而不是用屬世的方法的。

那甚麼是屬靈的方法呢?這道人牆是如何建成的呢?就是用信心及順服而建造成功的。而且是要成熟的信心,而不是一天的信心。試想他們在圍城時,一句話也不能說,這代表他們不能有疑問,不能求理智,更不能有怨言;只能完全順服神的話。若第一天完畢,城牆上有一塊磚掉下來了,而第二天完畢,有十塊磚掉下來了,那或許他們會有更大的信心。然而,似乎第一至六天,都沒有看到有任何改變,那他們還要繞第七天嗎?他們還會有持續的信心嗎?若他們半途而廢,信心就失敗了。因此,原來繞城七天,不只是為了使人造的石牆倒塌,更是要建造這人牆的信心,因為人牆是由信心及順服築成的。不只是一般的信心,而且是完全的信心及順服,才可以把我們前面所面臨的高牆倒塌的。今天我們遭遇的事,有時就如耶利哥城的城牆,是高到令我們不能克服的;但若我們有神築起的信心的牆(圍城七天的代表),那它就自然會倒塌了。原來信心是得勝的主要原因,還不只是表面的圍牆呢!

那圍城七天容易嗎?表面是容易的,因為不必打仗也;但那其實是最難的。難是難在我們不相信這麼做就會成功,難是難在我們不會接受神的方法,我們不願意完全順服也。因此圍城其實表面是易,實際上對人來說是難的。但以色列人做到了,這代表他們願意順服,代表他們的信心的牆可以築成了,就可以把敵人打敗了。

還有一點,就是他們的打仗,一方面是圍城,但另一方面也要進城的(20)。圍城是行動上容易,但因為是不理智的,要遵守這方法的動力是難的;然而他們還是照著去行了。進城去打仗是難的,但如此作是合理的,因此也是容易理解的。原來一場戰爭,有的是神來作,有的是人來作的。甚麼時候是神作的,就該給神來作,而甚麼時候是我們自己該作的,就要我們作的。而神要作工時,我們雖然是不必有其他行動,但要順服卻也是難的。我們應學習兩樣事:一是神作的就讓神作,自己該作的,就自己作。二是要明白那些是神作的,我們就順服而不作,只讓神來作。只有完全順服神,我們才會得到最後的勝利的。


還有一點,這裡沒有描寫耶利哥人的反應,只有描寫以色列人的情形。這代表敵人如何是不重要的,他若是強的、或是弱的,都不是問題的關鍵。問題的關鍵,是我們的信心如何,我們是否已建立起我們的信心,這才是致勝之道呢!若我們的信心是大的,那任何堅固的牆,都會倒塌下來的。

2016年1月8日 星期五

晨更分享:書2:8-24



2016/1/8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vendredi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:8-24

為何喇合要冒這個險,去救這兩個不認識的外國人呢?這兩個人,本是對他們國家有害的,她為何不把他們殺死呢?而要救他們呢?若他知道這兩個人是來害她國家的,她應是有義務要把之殺死才對吧!然而,她知道殺了兩人,不能阻礙耶和華的作為。一個認識神的人,是不會用人的力量,去阻擋神的計劃的;他只能順著神的計劃去得福,否則就只能得禍而已。我們若知道了神的計劃後,不只不是用人的力量去阻止神的計劃,而且是要配合神的計劃,認識神這個計劃,是否我可以得恩典,才是有智慧的。

這個計劃,本是要把喇合所住的城毀掉的,這當然包括喇合在內。若神的計劃,是要滅絕我們的話,那我們怎辦呢?喇合還是要求恩典,還是要求神的憐憫。她雖然是外邦人,是在滅亡的城市中的人,但她有了機會,她遇見了神,她就不錯過這機會。這機會其實也是神給她的,神應是看到了她的心,知道她是可以悔改的,就讓她有這機會。而她因著信心,加上她即時的行動,她及她的全家就都得救了。因此,當我們知道了神的計劃後,我們就應想法從神的計劃中得福。喇合知道的這個神的計劃,本是對她不利的,但她可以把不利變成利,把滅絕變成得救,不只得救,而且可以成為耶穌基督的先祖之一呢!她確是與人不一樣,是她的智慧、信心及行為所導致的。

今天神的計劃本是對喇合不利的,但她可以因著信心及信心所產生的行為,而把神對她不利的計劃,變成對她有利的計劃。這是很不簡單的,我們是否可以如此呢?今天,神的計劃,應都是對我們有利的,但我們第一,不明白神的計劃,也不覺得是對我們有利的。第二,我們有時還會反過來,把神對我們有利的計劃,覺得是對我們不利的。例如神在我們身上給了一些苦難及磨練時,我們就不覺得這是神對我們有利的事物,我們就怨言滿天了。一個不會看的人,是把神的美好計劃,變成不好的計劃的。因著我們不會看,我們就漏失了神許多的恩福了,這是很可惜的。

喇合第一是看到了神的計劃,第二是她可以把神對她及她家人、國家等不利的計劃,變成有利的計劃,這就是她的看見及智慧了。她有幾個條件,是我們應學習的。第一是學習看見神的計劃。她的看見,也是不簡單的,她看到了神在別人身上的作為,就想到自己的處境,她可以應用神在別人身上的作為,而連於她的國家民族中,這就是更深的看見了。一般而言,我們若能看得見神在我們身上的作為,就已經不錯了,但她卻還可以從神在別人身上的作為,而看到自己的缺乏,這是更深的看見,是有智慧及啟示的。

第二,我們看見了神的計劃後,也應看見在這計劃中神隱藏的恩典。雖然表面上這恩典不是給她及她的國家、民族的,然而她還是求恩典,求例外。一般的原則,耶利哥城是要完全滅絕的,但她卻可以在此仍然求得到生命,而且不只她一人,更是她的全家。為何可以如此呢?因為她可以在無望中仍看到盼望,因為她知道神的慈愛、神的憐憫,所以她就可以求了。

今天我們求神的本錢是甚麼,不是我們的行為,乃是神的恩典。喇合的得救,還不是因她救了兩個人,乃是因她的信心,以及她的信心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呢!因此,無論我們遭遇甚麼事,我們永不要忘記,神在任何事上也必有恩典的。雖然似乎要滅絕的城,還是可以求得恩典的,這就是因為她會看神的恩慈,這也是我們要學習的。

今天我們在遭遇患難時,我們應學習從這所謂苦難中,看到神的恩典。若我們遭遇一些絕望的環境時,我們是否還是可以把握著神的恩典,而向祂求呢!因為祂永遠都會有額外的恩典給予我們的。這就是喇合的認知,也是大衛的認知。神所揀選的人,不是我們認為的義人,乃是有信心、願意來到神的面前、願意抓住神的人。

第三,當我們有機會看到了神的計劃,也知道神的恩典,仍然是可以給予我們的時候,我們要馬上抓住神,因為機會一過去,就不會再來的。她在兩人要走之時,就馬上求恩典,而這兩人答應了,但提出一些條件後,她就馬上先把朱紅線繩繫在窗戶上(21),而不是等到日後再說。否則日後會忘記,或是日後來得太快、太突然,她就失去機會了。因此,她不只是馬上求、也馬上去做。我想,她繫完了朱紅線繩後,也必定是馬上去告訴她的家人,把他們請到她的房子來的了。因此,當我們作福音工作時,是不能耽延的。我們一分都不能等,因為若我們耽延了,人的靈魂就可以不能得救了。這是有關乎性命交關之事,是不可以不慎的。尤其是對我們的家人,更不能拖、不能輕忽,一定要付出禱告及行動,用搶救的心態去行出來,這才是每一個基督徒的責任。

喇合在求這兩個探子之前,她先把她的心態及自己城市的狀況說出;她不是馬上祈求,乃是告訴他們為何她要祈求之因,因為她認識到耶和華是真神。而她羨慕耶和華的福,因此她就求這福了。她是從聽見一些事(10),而後知道的(9)。有一些人,一聽見這些事,心就消化了(11),但第一他們沒有機會,第二,他們沒有下一步。他們認識到神的大能,但喇合更認識到神的慈愛及憐憫。她可以向神求恩典,因此,她就可以得到神更大的賜福。因此,我們不要只停留於知道而已,更要進一步抓住神,如此神的恩典才會給我們的。這就告訴了我們,知道有神的存在、知道神的大能,還是不夠的;要抓住神,讓神成為我們的神,讓主成為我們的救主,這才是有用的。喇合就是這樣,她把知道的神,成為認識的神、成為與祂有關係的神。我們知道神了,但還要與祂有關係,這才有用的。當我們要抓住神的時候,神就必給我們抓住的,這就是救恩。

為何探子可以代表全以色列民答應喇合的要求呢(14)?也為何他們相信喇合的話,認為全地的一切居民,在以色列人面前心都消化了呢(24)?這是因為他們在兩者的對話中,探子感受到喇合的信心及真誠,他們就知道她的信心是出於耶和華,她的話是神藉她而啟示探子的了。因此,兩人的對話中產生互動及信心,是很重要的。

另喇合住在城牆邊上,從屬世來說,是騎牆派了,但從屬靈來說,是表示她有國際觀,有不一樣的眼光,她看的東西也多。一個基督徒,是要有好的國際觀,才可以作宣教士,才可以在屬靈上有長進的。

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

晨更分享:提後二



2016/1/2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samedi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提後二

這一章可以分成兩段,第一段是1-13節,主要是勸勉提摩太如何服事,自己要有一個怎樣的生活。第二段是14-26節,主要是教導提摩太如何面對一些偏離了真理的人;也偶而加上教導提摩太自己個人的生活(22)。服事的人,第一需要的,是自己的生活榜樣,我們是否是一個別人羨慕的人,一個可以讓人跟的人呢?這是很重要的。若我們自己是一個嚴謹的人,可以過一個簡單的生活,可以為主同受苦難的話,那我們的服事,才是可以使人佩服的,才是有影響力的。

保羅在這裡第二次提到要提摩太同受苦難(3),第一次是要他為福音之故而受苦難(1:8),而這一次是要他因著作基督耶穌的精兵而受苦難。這一次所說的同受苦難,原文沒有「和保羅」同受苦難,只有「同受苦難」,而「和他」是譯者加上去的。因此,這亦可以譯為和基督同受苦難的。這兩次的受苦,有何不同呢?第一次是說到因著傳福音,而被逼迫、因而受逼迫之苦。因為當時有很多反對基督教的人,政府也是敵基督、逼迫基督徒的;因此傳福音的人必然是受苦的,這是第一種的苦、是為了福音而受苦。然而第二次的叫提摩太同受苦難,那是指在生活上受苦即亦為了基督的緣故,過一個不一樣的、受苦的生活。這不是為了事工的受苦,乃是為了準備自己成為精兵而受苦。一個能為福音受苦的人,他也必然是一個願意為基督作精兵,在生活上願意受苦的人;兩種苦是有關的,是連在一起的。

那甚麼是為生活受苦呢?彼得前書說到受苦的問題,包括了兩種的苦,第一種苦是外面來的苦,這種苦是政府的逼迫,是因著信仰而被壓迫所受的苦。這樣的苦,不是我們自找的,乃是外面的環境所形成的、是被動的。但彼前第四章又說到另一種苦,那是為基督而受的苦,是我們因著要走十字架的道路,而在自己的生活上,選擇走受苦的道路。這樣的道路,是「自討苦吃」,是因著跟隨基督的腳步而行的人,所受的苦。這不是外面的環境所加給的,乃是自己願意的;這是要捨己,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主,因而受的苦。這就是保羅所說的,與基督同受苦難的意思了。

當我們要作福音的工作,當我們要服事主時;不是任何一個隨便的人,就可以作成這艱難的工作的,我們必須在生活上被訓練,成為一個為主受苦的人,然後才可以面對外面的逼迫,而無所懼怕的。因此,保羅提到要提摩太和基督同受苦難,要成為基督耶穌的精兵,就是此意。如何在生活上可以裝備自己,過一個受苦的生活呢?保羅用三個比喻來解釋:一是當兵的比喻、二是武士的比喻,三是農夫的比喻。這三個比喻,就說到了基督徒的生活的原則了。

當兵的人,是過一個簡單的生活的人,他不會將一大堆平時的生活習慣,帶到軍中的。他為了當兵,而放棄很多不必要的事務,他只能在軍中按軍中簡單的要求而活。因此,當兵的人,是沒有自己的想法,只有軍隊的要求而已。同樣地,我們今天的生活,也不應有自己的想法,而只應按神的旨意而活。那比武的人呢?比武的人,只有一個目標,就是要勝利。因著這個勝利的目標,他的生活只向這目標而行,其他攔阻這目標的,他都要丟棄,這一點與當兵的人是有類似的。還有一點,他是要按規矩而比武,因此,他要熟悉比武的規則,然後他才能得到冠冕。若連規矩都不知道,那他的鬥拳就是打空氣而已,就不能達到目標了。今天基督徒在事奉的路上,就如比武一樣,我們的規矩是甚麼呢?只有一個規矩,就是聖經的真理、就是神的話。我們若不熟知這規矩,而只按我們的方法去服事,那我們的比武,就一定不能成功的了。因此,我們自己的生活方面,乃是要在神的話語中熟練。比武的人,不只是有一副蠻力就可以的,他還要懂得規矩,按規矩而行。同樣地,今天服事的人,不只是作了一大堆工作,更應是在真理上服事,更應是按著神的吩咐,在真理上服事神,然後才可以得獎賞的。

最後的比喻是說到農夫的比喻,農夫若勞力作工,正常時是會得糧食的。但除了勞力外,還要加上神的恩典,就是加上天候的配合了。今天我們服事的人,要得到成果,也是有兩樣要素,一是我們的勞力、二是神的恩典。而當我們有了神的恩典後,我們守著神的恩典,加上神所賜的力量,就必有美好的收成。不只是一時的勞力,還要天天勞力,天天守望,而不能有一天鬆懈。一個服事主的人,也應是天天勞苦,天天守住真道,不讓世俗的虛談進入教會的人,如此他就必先嘗到服事的成果的。

除了在生活上,提摩太應訓練自己成為一個為主受苦的人外,他還要主動的找接班人,他找接班人的條件,是忠心的人,以及能教導別人的人。這兩個條件,前者是與生命有關,後者是與恩賜及眼光有關。忠心的人,是完全聽主的吩咐而行事的人,他與主的關係是密切的,能夠知道神的旨意,並照著去行的。這樣的人,才是忠心的人,這是生命的問題。而能教導別人,那是恩賜。這在提前三章中,保羅說到如何善於教導的吩咐一樣,一個教導的人,除了能有神的話外,還要有活出神的話來的榜樣,如此的教導,才是有功效的教導。因此,要能教導別人,不只是知識上對神的話語的認知就好的,還要加上生命的見證,自己先把神的話活出來,然後才可以教導別人的。

保羅勸提摩太所要走的路,是一條與基督同死同活的路(11)。十字架的路,是表面死的路,其實是活的路。復活是從死亡而來的,十字架的路,目的不是死亡,乃是藉著死亡,把復活的生命帶出來。從人來看,這是死亡;然而從神來看,十字架是復活的路,是惟一能帶出生命的路。若我們所走的路不是十字架的路,我們是不能帶出生命的。因此,為主受苦的路,是十字架的路,這路不是死亡的路,乃是生命的路,是帶出生命來的惟一的路。教會走的路是甚麼的路呢?是十字架的路呢?還是方便的路,不經死亡的路呢?保羅要提摩太走的路,是為主受苦的路,是十字架的路,但卻也是生命之路。我們的倚靠,不是自己的信,乃是神的信實,因為只有神是可信的,人的信都是靠不住的,都不是永恆的。故一個服事的人,是要學習單單靠主,因為祂是信實不變的,祂不能背乎自己(13)

第二段中主要是教導提摩太在服事上該注意的事(14-26),而重點似乎是放在守住真道,不要讓似是而非的道理進入教會,並要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(15)。真理的道,是很容易加上了人的意思,就把之變形的。同時,在這一段中,我們看見能彎曲真理的,不只是世上的風俗潮流,也可以是從基督徒而出來的扭曲呢!也就是說,真理的混亂,有從世界而來的道理及潮流,也有從基督徒而來的偏離真道的異端。在教會中服事的人,若不守住真理,若加上了自己的意思,加上了自己的想法,加上了社會的一套,就很易偏離真道了。這是服事的人要注意的,因為這也是常發生的事。教會的領袖,要防止世界進入教會,就應在真道上固守,避免扭曲的道理進入。這是不容易的,因為人很易根據環境、及自己所需要的,而把自己的想法及意見,加在神的話語上。如此就變成了似是而非的道理了,這就是教會要守住的,不容許真理變質。

其次,就是遠避世俗的虛談。甚麼是世俗的虛談呢?凡是出於這世界的言談,而不是來自聖經的真理的,這些知識,沒有增加我們對真理的認知,而不知不覺地就會把我們引離真理之路的,都是世俗的虛談。例如目前的facebook等,人們沉迷在其中之言談,很少是談到基督的話語的。而據統計這些言談,大都只是屬世的吃喝玩樂,對屬靈的事幫助不大。只有少數的基督徒,是用來說神的話的,這是很可惜的。保羅說這些虛談,會使人進到更不敬虔的地步(16),是要避開的。

在大戶人家的器皿,是有多種的,而我們自己是甚麼器皿,除了神揀選外,更是可以由自己決定的。若我們能自潔、脫離卑賤的事,就必作貴重的器皿,成為聖潔,合乎主用,預備行各樣的善事(21)。選擇金器銀器、選擇作貴重的器皿,就是選擇神的路,就是渴慕選擇為主作精兵的路,如此就必可以被主大用,成為貴重的器皿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