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

晨更分享:徒4:23-35

2014/4/29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mardi              徒四23-35

當二人把他們所遭遇的一切,告訴了眾人後,他們的反應是甚麼呢(24)?他們沒有討論,也沒有論斷、沒有批評,沒有怨言,只有感恩,只有禱告。這樣的反應,不是一般世上的人的反應,是在世上找不到的。因為人通常都會有情緒,也會有不滿;這時他們所遭遇的,是逼迫而不是認同:祭司長和長老對他們所說的話,不是恭維他們,乃是禁止他們再傳神的道(18)。然而,這些同工們的反應,卻只是看到神跡所帶來的效果,就是五千男丁信主了(4),就是神的名得榮耀了。原來聖靈把他們的眼目,不專注在患難上,而是看到神的榮耀,看到神作工的果效,這才是他們當看的。而當他們看到了神的能力,以及神的榮耀時,他們就沒有任何的怨言,沒有任何的討論,而只有讚美了。

其實他們的環境,若從外面或是從屬世的角度來看,那一定是不好的。因為那些有權的人,那些在高位的人,都不准他們繼續傳福音(171821);然而,若從屬靈的狀況來看,卻是好的,因為神與他們同在,且有神跡奇事發生。有兩樣不同的環境,一是屬世的環境,一是屬靈的環境,而聖靈提示他們該看的,與不該看的。這就表示他們是有聖靈的指引,他們是聽聖靈的話,而不是聽人的話的。當一個人願意行在神的路中,而不是行在人的路中時,他們是有福的,他們也一定是喜樂的;而外面的環境,是一定不會讓他們埋怨及不滿的。

此外,還有一樣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,就是他們因著逼迫,反而更放膽講論神的道(31)。不單是到外面傳福音,而且是使裡面的人,更同心合意,更是凡物公用,更是被聖靈充滿(31),完全無私地過著在地如在天的美好生活。這樣的生活,是享受的,無論外面的難處有多大,因著聖靈的同在,因著同工的鼓勵及勸勉,他們就都可以勝過外面不好的環境。因此,在困難中只要有神的同在,一切的苦難,就都變成喜樂的。外面的環境,我們沒有能力控制或是改變,但裡面的心境,我們卻可以因著聖靈的充滿,而可以被神控制,而成為喜樂之源的。

當他們聽到了逼迫的話後,他們的反應就是把這事放在神的面前,他們來到神前禱告。他們不是為了環境而愁苦,他們不是求神把環境拿去,乃是求神給他們力量,去更有膽量講神的道(29-30)。他們沒有求神把不好的環境拿去,乃是求神把神的力量加入來,求神的手伸出來,使神跡奇事行出來(30)。這樣的禱告,是我們在遭遇苦難時,所應學習的。若我們在遭遇患難時,一味只求神把苦難拿去,那就表示我們的眼目,只會注目於苦難及環境之上,而不是注目於神自己的身上。而這些信徒的禱告,似乎沒有提到太多自己的難處,他們只提到被攻擊的事實(27),但不強調這是重要的。他們只把所遭遇的,簡單及忠實地呈現在神的面前。因為他們的眼目,沒有放在攻擊上;他們的眼目,是放在神的能力及恩典上。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反應,是我們在遭遇患難時,所應學習的態度。若我們能在任何患難疾病時,均可以單注目神的恩典、神的能力,那我們就可以讚美神,可以在患難中仍然靠神而得勝了。

其次,他們的禱告中,是把神的創造提到(24),也提到先知大衛的預言(25-26)。他們所看的,第一是神的能力、工作、創造等;第二是神的話語。他們先提神及神的話語,再提到所遭遇的環境(2930)。而當他們提到神的創造及話語時,他們知道自己所遭遇的,是在神的旨意中(28)。他們覺得,只要行在神的道路(旨意)中,一切的禍患,就都變為祝福;反之,只要不行在神的路中,一切的福氣,就都只是咒詛而已。因此,他們是深知神的心,只看神的手的信徒。若是這樣,外面的環境,是沒有能力傷害到他們的。就如同但以理在獅子坑中一樣,獅子是無力傷害到他的。

一個人在遭遇困難時,在禱告中第一句話,一定是先把自己的難處告訴神的。然而,門徒在這時的禱告,第一句話卻是讚美,卻是想到神的創造、神的意旨(28)。他們是以神為先的人,他們是只想到神的旨意的人;而不是只想到自己的難處的人。當我們能為神而活時,我們所想的,就應是神的旨意,就應是神的工作,神的榮耀,而不是我們的益處了。這些人是無己的人,是只有神為主的人。他們在禱告中,把自己所遭遇的,對照聖經所說的(25-26);他們就知道自己正是行在聖經的話語中,正是應驗了神所說過的話。若我們的生活,我們的一切,能活出聖經所說的,能應驗聖經的話語,那就真是一個得蒙神恩典的人了。我們是否能在每天的生活中,都可以行在神的旨意中以榮耀神嗎?

當一個人的禱告,是無己的、是只有高舉神的,那聖靈一定會大大充滿他們(31),一定會與他們同在的。今天我們的禱告,很多時只是充滿我們的想法,我們的計劃,而不是完全把自己放在神的手中的。而當我們的禱告,只是在思想自己的計劃,只是為了自己的益處時,神雖然想作工,還是很難作工在我們身上的。而這些門徒的禱告,是完全沒有己的,也是完全無視環境的惡劣的,這些人完全以神為主,完全把神擺第一的。如此的人,就是一個捨己的人;就是聖靈充滿的對象。今天我們看到了門徒的禱告後,是否也應調整我們的禱告,讓我們的禱告,是完全把自己交在神的手中的,而不是充滿我們的思想的。當我們的禱告,只充滿我們的想法時,那就不會充滿聖靈的了那就是說:聖靈就不能充滿我們了。而且,這樣的禱告,只是浪費時間而已。


(32-35)這是又一次的復興,與第二章44-47節所說的相似;我們不只要復興,還是持續的復興,這才是聖靈要作的工作。他們是一個充滿愛及捨己的教會,他們是無己的,他們是被聖靈充滿的。當人被聖靈充滿時,他們的生命,就是有愛、有捨的。他們沒有想到自己,而只想到大眾。而當他們只想到別人,而把自己的東西都賣掉之時,他們也沒有缺乏的(34)。原來我們以為,把自己的東西積存起來,就不會缺乏,但這裡告訴我們另一條路,就是把東西賣掉,只顧別人,而不必顧己時,他們自己也不會缺乏的。這樣的觀念,與世界一般的觀念是不同的,是神所要我們走的路,就是飛鳥的道路,是不種不收不積蓄的路,是神為每一個愛他的兒女所預備的路。然而,很多時候,我們所走的路,只是世界的路,就是又種又收又積蓄的路,因為我們信不過神,就走世界的路了。然而,從這些門徒的表現來看,他們只走神的路,他們只注目於神自己,他們所需用的,也沒有缺乏的。這是我們要學習走的路,就是飛鳥及百合花的路。

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

晨更分享:徒1:12-26

2014/4/21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lundi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徒一12-26

當耶穌升天後,十一個門徒就從橄欖山走回到耶路撤冷去,同著幾個婦人,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,並耶穌的弟兄,都同心合意的恆切禱告(14)。但這禱告的內容,卻沒有說出。而在15節之後的聚會,有可能是在聖殿,或是其他的地方,是另一次的聚會。而這次的聚會,彼得又起來說話了,他的目的,是要補充所缺少的一個門徒,就是猶大。而後來他們一方面用禱告祈求的方式,另一方面又用大家一同來投票的方式,去完成這一次的選舉,把馬提亞選了出來。

到底馬提亞是不是神所要揀選的人呢?到底猶大的位分是否要補充呢?若照彼得從大衛所寫的詩篇來看(109:8),應是有人取代他的位分的。然而,用這種方法所選出的人,真的是神的心意嗎?這是我們值得思想的。

要考慮的幾點,第一,那時還沒有聖靈降臨下來,因此,他們的這次選舉,是否只是彼得的意思呢?當我們覺得要作一件事時,是由我們開始呢?還是由神開始呢?若這次的選舉,是神感動彼得的,那就不會錯了。然而,聖經中沒有說出是神要彼得作的,因為耶穌的吩咐,是要他們等候聖靈(8)。耶穌升天前也沒有吩咐他們,要把猶大的位分補足(至少聖經中看不到)。因此,這若是彼得的意思,而不是神的意思,即使後來完全是依照神的方法,用禱告、用謙卑、用尋找的方法,甚至聖經也有預言;但也不能因而完全合乎神的旨意的。因此,到底這意思是否彼得個人的想法,或是出於神的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因為若照早期門徒的想法來看,常是與耶穌的想法不同的,而耶穌離開他們後,彼得馬上的動作,是否也是衝動呢?這就是關鍵之所在了。

第二,當耶穌離開他們時,他們曾問一個問題,就是問耶穌復興以色列國,是否就在這時候。這表示門徒最關心的,是以色列國的復興,他們所想的,就是以色列國、就是屬地的事。因此,當耶穌離開他們時,他們還是想到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問題,而現今猶大失去他的位分,就應該補充這位分。然而,耶穌受害之後,有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,祂所講說的,是神國的事(3),而不是以色列國之事。而門徒所問的,卻是以色列國的事。可見耶穌似乎沒有談到以色列國的事,因此門徒在主升天時,就比較焦急而問耶穌的。但耶穌的回答,是要他們傳福音也就是關心神國的事(7-8)。因此,若耶穌在四十天之久,沒有提到以色列國的事,那補足猶大的缺,就不是那麼重要了。

第三,當他們謙卑的求神,也定下了一些資格後,結果也用投票及選舉的方式產生了一個門徒。然而這門徒似乎在日後就沒有提到他了,因此,他所佔的聖經篇幅,只在這時出現。那是否日後他會站在天上審判以色列人十二支派,就不得而知了。而使徒行傳中,除了十一門徒是耶穌親自揀選的以外,後來還特別用神的特殊方法,把保羅選上了。保羅是誰揀選的呢?不是用搖籤或選舉的方法,而是主親自向保羅顯現,揀選他的(9:4-6)。而後來使徒行傳中,也果然是保羅佔了最多的篇幅。因此,門徒所提的條件,是合理的條件,就是資格是合理的,必須看到耶穌,從頭到尾的跟隨主等的條件。因為這十一門徒也果然與這有關(但例如馬太,就不一定從施洗約翰開始,就與耶穌始終出入的),於是他們就按此而定下標準了。

其實不是這些人間的條件重要,乃是這人是否由耶穌親自揀選,才是重要的。彼得定下的條件,是人間的條件,是合理的。然而,若耶穌的腹案是到了適當的時候,祂才親自揀選保羅的話,祂就不會交待要彼得補缺的事了。因為祂後來是親自揀選了一個逼迫祂的保羅呢!然後,保羅果然是被神大用的天國人才也。因此,若馬提亞是人間選出來的第十二使徒,以補以色列國所缺的;那保羅應是耶穌親自揀選的天國大才,以與傳福音、與「補充」十一使徒天國的事業有關的了。

第四,那時聖靈還沒有賜下來,是否彼得及眾人,能很準確地知道神的想法,那是不得而知的。可能知道,也可能不知道。但他們所列出的資格,以及選舉的方法,在當時也確是可以的。然而,人的方法雖然是對的,人的資格也是可以的,這並不代表神一定要在這時,就把人選選出。耶穌雖然升天了,但祂仍可以在升天後,再揀選一個合乎祂所用的門徒的。耶穌可能是等時候來了,祂就親自顯現,揀選了天國的使徒保羅了。至於保羅是否是補猶大之缺,還不是很重要,因為補缺的問題,是彼得及猶大人所關心的,但也不一定是耶穌所最關心的。若馬提亞果然是可以補十二門徒之缺,那保羅更是可以補天國的福音之缺,因為耶穌揀選他,去作福音的工作,這才是耶穌所最關心的。

第五,他們的選舉方法,雖然是先禱告,也都很慎重;是完全交託給神的。他們不是要民主,他們知道民主是不對的,因此,他們表面是民主,但卻是神主。這方法在當時也算是可以的,因為未有聖靈也。然而,這方法也不是完全由聖靈作主的。前面已說過,若神的時間這時仍未到,那即使他們所選的兩人,都合乎人所認為合理的條件,但也有可能這兩人都不是神要選的。若神心中有第三人,而這人仍未出現,那我們的人選,再合理也是沒有用的。因為假如神不要這兩人,那人如何禱告,也不能選上第三人的。因此,合人的理,不一定合神的理;而神有祂的時間,更重要的是要知道神的時間,是否已經到了。如此才比較能作出合乎神的旨意的事來的。


今天我們要走神的路,不只是合理、不只是用神的方法,而且更要知道神的時間是否已到了,還是我們心急,而破壞了神的心意呢!當然,這選出的人,也可能可以代表十二門徒所缺的位分;但至少神所關心的、所看重的,卻更是揀選一個可以在神的國度上,被神大大使用的人,而不只是得到一個位分,而後來沒有任何行動及見證的人。若馬提亞果然被神揀選,他不只是代替了以色列人的十二支派,更應在神的國中,積極參與福音的工作,如彼得雅各一樣,如此他的位分才可以名符其實的。

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

晨更分享 拉九

2014/4/18                vendredi受難日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拉九

這裡發生一件大事,就是眾首領來見以斯拉,告知有以色列民和祭司,並利未人,沒有離絕迦南人,赫人、比利洗人、耶布斯人、亞捫人、摩押人、埃及人、亞摩利人;仍效法這些國的民,行可憎的事(1)。而更嚴重的,是他們為自己和兒子,娶了這些外邦女子為妻,以致聖潔的種類,和這些國的民混雜。而且首領和官長,在這事上為罪魁。這樣的事是令以斯拉震驚的;因此,他一聽見這事,就撕裂衣服和外袍,拔了頭髮和鬍鬚,驚懼憂悶而坐(3)。那他怎辦呢?他第一件事,就是來到神的面前,向祂認罪。而這一章就記載他認罪的禱告。

以斯拉為何要認罪呢?他自己是沒有在這件事上失敗,是別人的失敗,不是他的失敗,他為何要認罪呢?第一,他是這民族的一分子,若以色列人犯了罪,他作為以色列人的祭司,他自己是要負責,而不能置身度外的。也就是說,別人的罪,就等於他的罪;他若是祭司,就有責任教導別人有關律法的事,若是別人不知道律法,而行在罪中,他就要負責的。

第二,他自己雖然沒有這罪,但他深知神的心,如此的罪,是大大得罪神的。而他與神的心是相連的,因此,他知道神的心是憂傷的,他就因著神的憂傷而難過。因為他與神同心,他知道神不會輕看這事的;因此,他就為這事認罪,以使神的心能夠稍得安慰。因此,一個能體會神的心腸的人,他是會為罪而憂傷的。雖然不是他自己犯罪,但因這罪是大罪,是使神的心難過的;因此,他的認罪,就是為了滿足神的心的需要;為了要安慰神憂傷難過的心,因而作了真誠的認罪。

第三,他所作的認罪禱告,也可以說是擔代的禱告。他為了眾人的罪而擔代,他可以說是替代別人的認罪。他的禱告,可以是作為中保的禱告。別人看不到自己的罪時,他全部把別人的罪擔代了。他不是以自己無罪而自誇,乃是以別人的罪而自覺抱愧蒙羞(6)。他自覺不配站在神的面前(15),他自覺對不起神,因為罪是使神憂傷的。他的認罪,是滿足神的公義,使神仍然可以作工在以色列人中,使神可以找到一個器皿,讓神可以繼續作工。而當他擔代了別人的罪後,神就可以繼續祂的工作了。因此,他是為神找到一個可以施恩的管道,他的認罪,就使神可以赦免以色列人的罪,而又可以重新開始神的工作了。

以色列人為何會有這些罪呢?這或許應是第一批歸回的人所作的。以斯拉提到,當初因著列祖的罪,神就將他們都交在外邦列王的手中,殺害、擄掠、搶奪、臉上蒙羞(7)。而神現在仍讓他們逃脫的人,可以再回來,得以稍微復興(8)。然而,以色列人不只不會感恩,還繼續犯罪,這就是以斯拉所以向神認罪的地方。以色列人犯這罪,除了沒有被教導外,其中一個大的原因,就是連首領和官長,都這樣行(2)。因此,上行下效,所有的人就都認為娶外邦女子是沒有關係的了。

當大家都這樣行時,人們就會漸漸把眾人都做的事,變成真理了;當潮流是如此行的時候,人們都以為潮流是真理、潮流是對的了。這是很可怕的,因為這世界的走向,以及人的心所思想的,盡都是惡的。若我們只看人所作的、或是多人所作的,我們就照著去行,那就一定會走歪路的。我們應跟隨的,不是世俗的潮流,不是人的腳步,乃是神的律法、神的話語;這才是我們行事為人的準則。教會中也當如此,不是看別人如何作,我就仿效;乃是看聖經如何說,我就要如何作。我們應凡事回到聖經中,這才是教會當作的事。

以斯拉碰到這件嚴重的罪時,他的第一個反應,除了震驚外,他就是來到神的面前認罪。以斯拉是一個與神很親近的人,他凡事都會來到神的面前,他凡事都會連於神的事上的。他所碰到的事,無論是順利、是逆境,他都會想到神、體會神的心的。他不只是為了自己的好處,而更是為了神的滿足。他所想到的,不只是自己祖先及自己民族的罪,更是想到神的心是如何的憂傷。他所想的,是以神為主的。這是我們該學習的地方。今天我們犯罪了,所想的是我因著犯罪而得不到福分,所想的是我應如何脫罪,而再得到福。我們的重點是福的問題,是自己得不到福的問題,而不是神受虧損的問題。而以斯拉所想到的,卻是神的傷心、以及對神的虧欠的問題;而不只是自己的福的問題。

我們犯了罪,要來到神面前認罪的時候,我們所應注意的,不只是我的利益的問題、我的福氣是否可以繼續的問題;而更應是神何等傷心、何等難過的問題。我們犯罪了,使神的仇敵大得褻瀆的機會(撒下12:14),這是我們要知道的。我們應來到神的面前,不只是認我們的罪,而且要為著神的傷心難過,而求神赦免,為了我們因犯罪而使神的仇敵大得褻瀆的機會而認罪,這才是我們應該作的。以斯拉的禱告,是從體會神的心情為出發點的。他是知道神的心,而為了滿足神的心,而作出的禱告的,這是我們該學習的功課。

以斯拉因著一些人的犯罪,他就想到從他的祖宗開始的罪。他就因而回想他們整個的犯罪史,他就看到了人的污穢;他就看到了神的慈愛(13)。而當他們又繼續犯罪時,他亦與犯罪的人連在一起,他為了他們的罪,而感到自己也是罪人,而且深深覺得不配站在神的面前(15)。他不是在禱告中定別人的罪,而是因別人的罪而深深覺得自己的罪。一般而言,當別人犯了罪,而我們沒有犯他同樣的罪時,我們第一是不會認自己的罪的,也不會藉著別人的罪,而看得到自己也是罪人的。第二,我們若真的認罪時,也是只覺得是別人的錯,而會覺得自己是與眾不同的,是高人一等的。第三,我們更不會把別人的罪,覺得自己也與他們一樣的卑微的。


然而以斯拉卻不是這樣的。他是把別人的罪,成為借鏡而看到自己的罪;他是承擔了別人的罪而看到自己的責任的。他沒有覺得自己比別人更有義;他不如哈巴谷的認為,以色列人比迦勒底人更有義(參哈一)。他是把自己也包括在犯罪的以色列民中,而來到神的面前一同認罪的。我們是否也可以這樣?當教會產生某些罪惡時,由於我們與教會是一個整體來的,那我們願意來到神的面前認罪求饒恕嗎?我們雖然沒有犯罪,但我們會覺得自己比別人清高嗎?我們會把教會的罪,覺得是整體的問題,而自己也有分、有責任嗎?這就是以斯拉的情形,他的認罪,就是把自己扯進去,一同向神認罪,而不是像那個在聖殿中禱告的法利賽人,他向神禱告時是說:我不像這個稅吏…我是如何如何的好等等的禱告(18:11-12)。我們可以如以斯拉一樣,如此體貼神的心嗎?我們可以不只作自己認罪的禱告,也可以為別人作擔代的禱告嗎?

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

晨更分享:拉七

2014/4/16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merdredi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拉七

這一章開始,就說到亞達薛西年間的事,是在亞達薛西王七年時,有一個祭司,是亞倫的第十六後代(連亞倫是十七代),他本在波斯王宮內任職(應是文書之類的),但蒙王恩准,可以帶一批以色列人回國去。而以斯拉回國的責任,就是教導以色列人,得以遵守神的話語。同時,王又把很多的金銀財物給了以斯拉,讓他可以買牛羊獻給神(16-17)。這些金銀,有的是從王的國庫中拿出來的(15),而有些又是從巴比倫全省的人所獻上的(16)。這些金銀全都給了以斯拉,讓他可以帶回去耶路撒冷。不但如此,若他不夠,更可以從王的府庫裡繼續支取(20),直到一定的限度為止(24)。同時,王也信任以斯拉,這些錢若剩下了,還可以讓以斯拉自由使用,只要遵著神的旨意就可以了(18)。如此的優待以斯拉及猶大人,是很少見的。可見王對他的信任,而他平時一定是一個既得神的喜悅,又得王的喜悅的人了。而以斯拉亦認為這一定是神的恩典,是神使王起這心意,然後神的殿才得以如此修飾的(27);是神施恩於以斯拉,以及神的手幫助他,他才可以堅固,從以色列中招聚首領,一同到耶路撒冷來的(28)

感謝神,我們知道雖然波斯王自稱是諸王之王(12),然而,真正諸王之王不是波斯王,乃是天上的神。神才是萬王之王,是祂在地上親自掌權;君王的心是在祂的手中。若不是神要亞達薛西王如此做,亞達薛西是不會如此作的。一切的意思,是神自己感動王,才會有如此優待的。一個外邦的王,能夠如此優待亡國的人,能夠優待不是他本族的人,這是很不容易的;一般的王是不會如此作的。因此,除了是神的感動外,我們其實是找不到其他的原因的。當然,這裡有說到一點點王的心意,就是希望如此的作法,可以使王及王眾子的國得以堅固,免除神的忿怒(23)。然而,即使是這個原因,也很少能如此慷慨大方的。

因此,我們知道,這一定是神的恩典,是神為了祂的子民,而作出超過一般人所會作的。也由此而看得出,這是神為了祂的兒子救恩的預備,而作出的計劃。因為以色列人亡國後,雖然不能再復國,但一批批的以色列人能夠回國,就等於實質上的復國了。雖然名義上不是復國,但若以色列人不斷的回國,就等於他們有自己的國家,就等於實質上的復國了。這就是為何神要讓以色列人一批批的回歸,目的就是讓他們在實質上可以復國,而到了耶穌時代,救恩就可以從以色列出來了。

因此,第一次的復國,可以說是實質上的復國(但不是名義上的復國),目的是為了耶穌以後的出來,完成神的救恩。而第二次的復國,是1948年的復國,那就是真正的復國;因為這次不只是實質上復國,而且是名義上的復國了。而第二次的復國,就是為了應驗神對但以理的預言中,七十個七中的最後一個七也。因為最後一個七時,以色列國是一個國家,她要與敵基督立約,立和平之約的。因此,這時的以色列國,就一定需要是一個國家了。

第一次復國時,有聖殿的重建;而第二次復國時,也會有聖殿的重建的。因為最後一個七時,敵基督會站在聖殿中自稱為神的。因此,原來以色列的二次復國,第一次是為了基督的降臨,是第一次的到來。而第二次的復國,是為了最後一個七,而經過了最後的一個七後,基督第二次降臨就來了。這次是從天上降臨,是萬國都看得到祂的榮耀的。

因此,神所作的一切事,全都是以基督為中心。而基督又是我們的盼望,是人類的救贖主。神所有的計劃、所有的心意,都是為了基督的救恩,以及對人類的旨意,這就是神在創世前所定的旨意。而歷史是配合神的旨意而運作的,世上一切的君王,其所作的也都是配合神的旨意而運作的。

除了是神的定旨,讓君王的心被神所感動而起這心意,可以讓以斯拉及其他的以色列人回國外,還有一個因素,也是重要的。這就是以斯拉的這個人,是合乎神心意的人,是立志遵行耶和華的律法,又願意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的人(10)。神在歷世歷代中,不斷揀選合乎祂用的器皿,可以完成祂的工作。雖然神可以感動王的心,下旨命令人回去重建神的殿、修飾神的殿等,但也需要有可用的器皿,順服神的人願意回去,而且能擔此重任的人,神的工作才可以完成的。因此,為了完成神的工作,神還是要找得到願意順服神的旨意的人,才可以完成神的工作的。

外邦人的君王,雖然也是神的僕人,但他們不是最終完成神心意的執行者。要執行神的命令的人,一定是認識神的人,一定是與神有良好關係的人。外邦人的君王可以不認識神,不與神有良好的關係,而仍能被神所用。但以色列人若不認識神,不順服神,就不能被神所用。因為以色列人不只要完成神的吩咐,而且也要在生命上與神同行、同心,才可以滿足神的旨意的。外邦君王只需要完成神的工作使命即可;但以色列人還要加上完成神的生命的呼召,就是順服神,遵行神的旨意,這才是他們更重要的任務,而不只是修飾聖殿、獻上祭物而已。

尼希米就是這個願意行在神的旨意中的人。他不只知道律法,立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(10),而且他的心是與神的心相連及相通的。因為他從波斯王所作的事中,就知道是神使王起這心意的(27);他也知道事情能夠如此順利,是因為神的手幫助他(28)。他可以從觀察中,處處了解神的恩典,也了解神的作為。如此的一個智慧,就是他可以凡事從屬靈的角度去看事,他就知道一切都是神的手在掌管的了。這就是為何神揀選以斯拉的原因,不只是他祭司的身份,更是他的心志。他的心是向著神的,他就可以被神所揀選,去完成神的工作了。


這工作從近處來看,似乎只是修飾聖殿,教導人民學習神的律法。然而從遠處看,其實更是為了神創世以來的救恩。能夠參與神創世以前的計劃,是何等的榮幸呢!我們是否也可以如以斯拉一樣,作一個順服神、立志遵行神的旨意的人,而得到神的使用呢?

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

晨更分享:拉二

2014/4/11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vendredi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拉二

這一章是記載被擄歸回的人數。主要是記載男丁的數目(3節中的人民,應譯為男丁),他們回來的人,記在本章中有數點的,加起來應是29818人。但64節中最後說明的總人數,卻共有42360名。這可能是加入女子及孩子,但若是如此,女子及孩子,就只有12542人,就不太成比例了。因此,也有可能有些人是沒有記在此,如此,這42360名,就也是男丁,但其餘的12542人,並沒有記在此中。然而,以色列人比較著重族譜,是很少有遺漏掉的。因此,這兩個可能雖然都有可能,但都不易解釋。

2節的末底改及尼希米,與以斯帖記中的末底改,以及尼希米記中的尼希米,是不同的人,因為他們都是不同時期的人,而且末底改除了時期不同外,他是在朝中作宰相的,應是不能回猶大的。

當他們經過了這麼多年後,他們能夠再回到家鄉,第一是神給他們機會,他們可以因著波斯王的命令而回去,是合法的。第二也是他們的願意,因為他們本已在外邦地生活得不錯,從他們回來時,帶了7337名僕婢(65)來看,他們應也不算是太貧窮的。因此,他們回來不是因為外邦地沒得吃(這與路得記的以利米勒,因伯利恆饑荒而到摩押是不同的),乃是為了使命、為了要建造耶路撒冷的聖殿而回來的。因此,這四萬多的人,回去是因著任務,因著使命,而不是為了生活而回去的。

今天我們基督徒,無論住在那裡,生活都不是我們主要的目的。我們主要的目的,乃是要為了神給的使命而活。今天我們每一個基督徒,都應是有使命的。我們除了我們的生活外,我們還應有我們的使命,而這個使命,就是為神而活、為了見證神、榮耀神而活,這才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。這一批回去的人,他們都是寶貴的,都是為了見證神的恩典,都是為了完成神的工作。他們雖然在外邦已經七十年了,但神沒有忘記他們,神的救恩,是要在以色列人身上出來,就是基督是從他們後裔出來的。因此,他們回去的任務,表面上是要建造聖殿,然而更長遠的任務,卻是為了成就神的救恩。這第一次的被擄歸回,就不只是為了歸回,更是為了日後要生出的基督。

然而,他們這些歸回的人,恐怕不是每一個人都知道自己的任務,原來更是為了成就救恩的。他們能夠知道要重建聖路撒冷,這就已經不錯了;但他們可能不知道,除了要重建聖路撒冷,或是延續他們猶大的香火外,更重要的任務,乃是完成神的救恩。這一個使命,可能只有少數人,或是神的先知才知道的。但因著他們放棄了外邦中已習慣了的生活,他們就不知不覺中,完成了神心中更遠大的目標了。

今天我們每一個基督徒,都要為自己的生活而活,但我們是否知道,我們還有一個使命,就是為了福音、為了見證神、榮耀神而活呢?若我們只為自己的生活而活,那我們就無法把我們的使命,連於神的使命上;我們就無法活出神的旨意了。我們願不願意不只是為自己的生活而活,(那是最低層的),更是為了神的使命而活呢?

大部分歸回的人,他們的宗族譜系是可以找得到的,但有一些人,他們的族譜是有疑問的(59),而且他們當中,有些祭司的子孫,就是哈巴雅、哈哥斯及巴西萊的子孫,因為他們的先祖娶了基列人巴西萊的女兒為妻,他們這三家的人,在族譜之中也與不著自己的譜系,就不能供祭司的職任(61-62)。這是由於祭司是聖潔的,他們的服事,不能隨便的。而以色列人之所以要與外邦人分別,不能隨便通婚,是因為他們要保持他們的血統,為了見證他們是神所揀選的子民也。因著為神的這個見證,他們就不能隨便喜歡怎樣就怎樣,他們為了神的緣故,就要有犧牲。

今天一個服事神的人,是不能又事奉主,又事奉瑪門的。我們既是服事主的人,就要跟從主,而且是要捨己跟隨的。今天願意跟隨主、追求主的人多,但能夠願意捨己的人卻少。我們喜歡穿上新人、喜歡追求主、喜歡熱心事奉主,但我們卻不喜歡脫去舊人的。因為我們的己是大的,我們是不喜歡捨己的。

今天在教會中,雖然可以看得到很多熱心追求主、愛主的人,但能夠看得到捨己的人是不多的。這些熱心追求主的人,若不捨己,就等於是一方面穿上新衣,但另一方面,他的裡面又沒有脫去舊衣。他是披著新衣的舊人而已,這樣的人,服事時若碰到主時,他是可以謙卑的;但當面對人時,他的舊人就出來了;他的新衣一脫下時,就表現出他裡面舊衣的本質了。


一個服事神的人,若與世俗連結時,他就不能再服事神了,因為他舊衣的本質仍在,是很易出問題的。今天教會中的問題,其實不是欠缺熱心追求的人數,乃是欠缺真正捨去舊人的人數。能夠完全捨己的人是非常少的,這就無怪乎教會很多的爭鬥、很多的不滿、很多的仇恨、對敵等問題出現了。這些問題,就不只是熱心愛主、或是追求主、穿上新人就可以解決的。若一個人沒有捨己、沒有脫去舊人,那他的服事,只是如潛伏的火山而已,是隨時會爆發的。因此,一個服事主的人,首要的事,不是熱心追求主而已,更是要肯捨己,把自己的脾氣、老我、舊人靠主脫去,這才是我們要走的路。

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詩146

2014/4/6               dimanche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146

這是一篇讚美耶和華的詩。詩人的心完全歸向耶和華,他只有神在他的心中,他全心的倚靠神,沒有想到其他的可能。他覺得倚靠神是應該的,是世上最自然的事,沒有其他的事物,可以與神比擬。當一個人認識神很深時,他也一定會如此倚靠神的。今天我們很多人,不是完全倚靠神的;只是在有需要時才想到神,而在平時就不會想到神。原因是甚麼呢?就是因為我們對神的認識,是膚淺的;我們對神只是理論上的認識,不是經歷上的認識。我們平時與神,是沒有相交的。我們沒有把神放在我們的生活中,與神一同面對我們的生活。於是我們對神的認識,就只是理論上的認識,沒有實際上的經歷。如此我們與神的關係,就是陌生的,就不會是深交的朋友。

詩人之所以如此的讚美耶和華,是因為他在生命中經歷神。他說他一生要讚美耶和華,而這種讚美,其實是因為他把神放在他的生命中,以及放在他的生活中。他的生命中有神,而且他的生活中也有神;他的整個生命及生活,都是充滿神的。因此,他的讚美就是自然的,他是以他的生命去歌頌神,因為他的生命充滿神。今天我們是否只是頭腦充滿神,而生命及生活中,是沒有充滿神的呢?我們如何可以充滿神呢?就是把神接在我們的生活中,與祂相交,一同面對我們所有的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。當我們與神相交久了,我們自然凡事倚靠神,凡事讚美神、稱頌神了。因此,這不是出於勉強的,也不是有口無心的,乃是從靈裡、從生命的深處自然的讚美,這樣的讚美,才是神所需要的。我們是否渴慕這樣的深交,這樣的認識神,這樣的讚美神呢?當我們如此做時,我們一定是充滿喜樂的,而我們的生活,也一定是蒙神賜福的。

人的習慣是倚靠地上有權勢的人,也是倚靠看得見的世人(3)。對於看不見的神,雖然我們知道祂是神,也是有能力的;然而由於看不見,也不習慣倚靠祂,因此就不容易會先倚靠神的。一個人未認識神前,是倚靠看得見的事物的;而信主後雖然知道有神,但我們若仍是習慣於以前的那一套,就不會把倚靠馬上轉移到神了。因此,當我們信主後,我們應學習把我們的倚靠,從看得見的君王、世人,而轉移到看不見的神。然而,看不到的神,我們如何倚靠祂呢?第一我們要有信心,第二我們要有經歷。

信心是基於我們對神的認識。一個人對神愈有認識,他當然就會對神有信心。就如我們未信主前,是倚靠看得見的事物的;我們對這習慣是認識的,我們就會產生信心了。當我們信主後,我們有了一個新的倚靠,但這新的倚靠,是我們不習慣的,我們就要更多的認識祂。認識神可以從兩方面,一是從聖經的話語,二是從日常生活的經歷中去認識祂。基督徒信主後,若對神不積極地設法去認識,就永遠不會懂得神的;基督徒若沒有每天來到神的面前,讀祂的話並求祂啟示祂的旨意,我們也不會認識祂的。而當我們讀了聖經後,我們還要求神讓我們把所讀的話,給我們機會可以在當天的生活中行出來,如此我們才可以把神的話語,藉著每天的生活,經歷神話語的實在。而當我們認識神愈深時,我們就求神把我們以前倚靠君王、倚靠世人的習慣,慢慢的轉移到倚靠神的習慣,如此我們就可以如詩人一樣,凡事自然會讚美神,也會倚靠神了。

那君王及世人真的不能幫助人嗎?這裡提到他的氣一斷,就歸回塵土,他所打算的,當日就消滅了(4)。世上的事物,似乎是實在的,其實卻是暫時的。君王及世人的幫助,表面雖然是實際的,但終久卻是虛空的。從世界得到的福,都只是暫時的,都只是虛幻的。惟有從神來的福,才是永恆的,才是可以存到永遠的。然而由於世上的福,看起來是實際的,看起來是吸引人的,於是世上很多人,包括基督徒,也都費了不了力氣去追求。而也由於追求這些虛浮的福,就攔阻了真正的福的追求了。一個有智慧、有屬靈眼光的人,是追求天上的福,而不是地上的福的。保羅就是這樣的人,可惜很多時基督徒都沒有屬靈的眼光,而只追求地上的福,因而攔阻了我們追求屬靈的福的機會。

7-9節說到耶和華所作的事。其中大部分是說到祂對受屈的、被囚的、瞎子、被壓下的人、寄居的、孤兒寡婦等的幫助。而這些人,就是卑下的人、是有需要的人。我們是這種人嗎?有時我們認為,我們不是這種人,就不必神的幫助了。其實我們人是軟弱的,從屬靈的角度去看,我們都是這些卑微的人,我們都是需要神幫助的人。沒有一個人可以離開神而得到強壯的,我們的能力是小的,我們屬靈的眼常是瞎的,我們離開神後,就如寡婦一樣,是需要神幫助的。因此,我們若認清我們屬靈的狀況,我們就知道自己是一個需要神的恩典幫助的人。而我們每次來到神的面前時,就必定可以得到神的幫助的。因此,我們一定要認識自己的軟弱,是一個需要神幫助的人。

其次,耶和華作為中,也提到祂喜愛義人(8),而使惡人的道路彎曲(9)。也就是說,神對義人是有恩典的,而對惡人是有懲罰的。因此,我們除了認知自己的軟弱,而需要神的幫助外,我們亦應求神,讓我們能行在神的道路中,作討神喜悅的事。要行在神的道路中,除了我們知道甚麼是神所喜悅的道路外,還要立志走上去,以及需要神加力量走得上去。很多時基督徒不是不知道神的道路,但卻沒有立志去行,只是拖延,於是我們就永不會行在神的路中了。立志是很重要的,而立志後也需要神的幫助,以使我們靠神的恩典而走上去。如此我們就更多得神的恩福了。


結論:我們要在生活上,養成習慣,與神相交,單單倚靠神而不倚靠世上看得見的事物。我們要認清自己的不足,而更多的倚靠神,行在祂的道路中。如此我們的生活,就充滿神,就自然會發出讚美神的話語,而且是從生命中發出的。

2014年4月1日 星期二

晨更分享:詩141

2014/4/1                mardi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141

這是一篇詩人的求告詩。詩人遭遇一些患難,特別是行惡的人對他所作的陷害,當他遭害時,他所發出來的禱告。這一篇的禱告,可以代表我們遭遇患難時,該如何禱告的榜樣,它有下面的特點:

第一是詩人雖然遭遇患難,但他的禱告詞中,我們並沒有看到詩人明顯地叫神把難處拿走。他雖然不是說很享受難處,但他沒有叫神把苦難拿去,只是叫神讓他在苦難中,不要被惡人所設的網羅纏住(9),也不要落在他們的網羅中,而得以逃脫(10)。他甚至覺得,若這些苦難或責備,是從義人來的,那他就讓這些苦難繼續的臨到他的身上,這就算為他頭上的膏油,而頭上的膏油,就是對他的靈命有益處的。也因著如此,他就不會躲閃(5)。也就是說,他就把這些從惡人來的苦難,當作是從義人來的責備,他若得到屬靈的益處,那他就不一定要躲避了。

這些苦難,真是從義人來的嗎?詩人似乎不是真如此認為的(45),若是如此,他為何說任憑義人擊打他呢?一是因為人都自以為義,都會覺得自己是義,而別人是不義的。因此,當我們遭遇逼迫時,我們很易會把對我們逼迫的人,作為惡人來看待。為了避免自己自以為義,詩人情願把對方暫時作為義人看待。二是因為自己也不是完全的義人,可能有些盲點是自己看不到的,那就藉著這個苦難的環境,讓自己得以更為煉淨,也是有益的。這就是詩人的心態。

從他這一點中,我們看到了他的心態,就是他把苦難作為得屬靈益處的工具,他不求苦難的拿去,因為他覺得受苦是有益的,是可以幫助他的靈命進步,是可以讓他更親近神的。今天很多基督徒,當苦難疾病來到時,就千篇一律的求脫離、求得醫治,而不思想苦難帶來的益處。一般人遇到難處時,只想逃避苦難,而不覺得苦難的益處,這是不成熟的表現。我們應知道萬事都互相效力,叫愛神的人得益處(8:28)。只要我們是愛神的,那發生在我們身上的萬事,就都是有益的。而這萬事,不只包括了順境,而且當然也包括逆境及苦難的了。

還有一個心態也是詩人所擁有的,就是他把苦難作為責備及勸戒他的器具。雖然他知道這是惡人對他的設計,但他把之作為義人的擊打(5),他把之作為檢討自己的好機會。雖然他知道這是惡人(9-10),但他可以把之當作是義人的責備,當作是神給他的管教,而因此得以煉淨自己。這樣的心態,雖然只是暫時的想法,但卻可以幫助他,讓他不致埋怨,讓他可以接受一切從神來的苦難。其實很多時苦難雖然是從惡人來的,但若加上了神的改變,苦難就等於從神來的試煉了。例如但以理被丟到獅子坑中,以及他三個朋友丟到火窰中,都是從惡人所來的陷害,但因著神的參與,他們就變成使他們得益的工具了。只要加上了神,那惡人所設的計,就變成造就我們的好器皿了。

第二個特點,是詩人求神的同在(1)。他沒有求神把苦難即時拿去,但他求神的同在。在苦難中,我們要求的,不是求馬上苦難的拿去,乃是求神馬上的同在。有神的加倍同在,比把苦難拿去還更好。因此,有智慧的人,在苦難中所求的,不是求患難的馬上離去,乃是求神的加倍同在。這樣的祈求,是有智慧的祈求,是看得到屬靈益處的人所求的。因為苦難本身不是最可怕的,苦難中沒有神同在,才是最可怕的。若苦難中有神的同在時,在苦難中仍是天堂的感受的。有神的同在,就可以把地獄變成天堂的。

但以理三個朋友沙得拉、米煞、阿伯尼歌被放在比平常熱七倍的火窰中時,他們因著有神的同在,就可以在烈火中遊走;比不在火窰中的尼布甲尼撒王,還輕鬆快樂多呢!因此,苦難不是最可怕的,我們不要怕苦難,乃要怕在苦難中沒有神的同在,這才是我們要懼怕的。因此,當苦難來到時,我們應求神的同在,我們應與神同行,而不是求苦難的離去。如此我們就必享受苦難,也必從苦難中得到屬靈的益處了。

第三個特點,就是詩人求神不叫他的心偏向邪惡,以致他和作孽的人同行惡事,也不叫他喫他們的美食(4)。若苦難是從惡人來的,那我們或會覺得不公平,為何惡人得益,而義人受苦?為何惡人可以順暢,而義人卻整天遭害?這就如詩73篇亞薩所遭遇的光景,而亞薩也就差點跌倒了。因此,詩人在此不叫神讓他脫離苦難,但卻叫神保守他,讓他脫離邪惡。

我們在世界上,經常會遭遇不公平的事,我們是否會埋怨,會覺得憤憤不平呢?當我們知道,信靠神是我們認定的路,義人的道路,是我們一定要走的路時,我們就不必羡慕惡人。因為他們終久必被定罪,他們終久必會遭到報應(7);也必因著自己所設的網羅,而自己落在自己的網裡的(10)。我們相信神的公義,神的慈愛,則我們對神所設定的一切環境,就都必可以欣然接受,而無怨言的了。

第四個特點,詩人有神的同在,也有苦難的臨到時,他所看見的,是單單看到神(8),而不看苦難。他的眼目要仰望神,要投靠神,讓他在苦難中不覺得孤苦,這是他時刻把神放在他生活的首位,在任何難處中,他只仰望神,盼望神的同在,這就是他的得勝了。


詩人禱告的這些特點,其實是我們遭遇患難時學習的好榜樣。當我們遭遇患難時,我們最要緊的,乃是要得到神的同在。有神的同在,比患難的拿去是好得多了。我們也求神保守自己,不落在惡人所設的網羅中,也不叫我們的心偏向邪惡,免得我們和他們同流合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