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詩112

2017/11/26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 dimanche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12

這一篇詩篇是說到正直人、甚喜愛耶和華命令的人的行為,以及他所得的福氣。這是一個甚喜愛耶和華命令的人,他所行的,都必亨通,因為他的心是以耶和華為主的;他所行的,就都是出於神的。一個人若能行在神的道路中,那他就不必擔憂,他雖然遇到了一些不好的信息、或是兇惡的信息,他仍是堅定地倚靠耶和華(7),並不會害怕。他這時仍是確定,總不會懼怕,因為他知道神必保守他(8)。當我們所行的,是照著聖經所言的去行時,那我們就是在一個最好的素常習慣及生活中,這樣的習慣,是可以應付一切突發事件的。原來我們不能控制環境,也不能控制突發的事,但我們卻可以控制我們的行為,我們可以選擇行在神的道路中,那神就成為我們的保守。當我們在黑暗中,並不知道前面的路時,神的光會向他顯明,神的恩惠及憐憫也會賜給他(4),因為他也是一個有恩惠及憐憫的人。

原來一個得神保守的人,他是一個行在神的道路中的人,他不能控制環境,但他能控制自己的行為,他可以選擇神的道路,行在神的話語中,那他就不必改變他的生活方式,而因著這種生活方式,就成為他的賜福的來源。今天我們的生活是甚麼呢?我們是一個甚喜愛神的話語的人嗎?不只喜愛,而且是甚喜愛,這是很不容易的。大多數的人喜愛的,不是神的話語,乃是世界的引誘,世界所帶來的各式各樣的花色,是人所喜愛的;其實撒但是會偷偷竊笑的,因為一個手機,就把大多數的人都牢牢綁住了。人們喜歡手機遠多於神的話,這是可悲的;至於神的話語,能讀的已經不多了,能愛不釋手、時常讀神的話,甚喜愛神的話的,真是絕無僅有的。我們願意做這種人嗎?我們是否可以從神的話語中,享受到神的同在呢?若我們讀神的話,不覺得甘甜,只覺得枯燥,那我們當然不會喜愛神的話的;這時我們讀經只是應付式的,不會嘗到美好的滋味的。我們應求神給我們一個渴慕神的話之心,我們也應求神讓我們每次讀經,都能讀出滋味來,因為神的話比蜜甘甜,比精金更可貴的。

詩人因為甚喜愛神的話,他就不只讀出神的話,而且他也行在神的話中。他所做的,一切都是根據聖經,都是按聖經的原則去行的。他一方面施恩與人,借貸與人;而另一方面他的貨物及錢財是不會缺乏的(3)。他一方面可以遭遇到審判,或是人的誣告(5),但他永不動搖,是被記念直到永遠的(6)。這樣的人,是一個不被環境打倒的人,是在任何環境中,都可以得勝,都可以喜愛,都可以滿足的人。因為他是行在神的道路中的人,他就不必懼怕任何的事發生,這些事都不會傷害得到他的。只要我們行在神的道路中,所有的環境,都不能把我們打倒的。因此,我們只有一條路是對的,也是要走的,就是行在神的話語中,遵守神的話語,按祂的話去行,這就是我們的責任。

原來我們的生活可以如此簡單的,我們不必有太多的憂慮,我們不必有太多的計劃,只要計劃行在神的道路中就好了。我們平常是一個行在神的道路中的人嗎?我們的計劃,是遵守神的話嗎?我們是甚喜愛神的話,不只喜愛,而且是行得出來的嗎?若是如此,我們的行為,就不是只自己得福(1),而且別人也透過我們而可以得福(59)。我們願意做一個施恩給人的人,把屬靈及屬世之恩典施出去嗎?我們活著的目標,可以是一個給人得福的人嗎?我們是否可以定下一個目標,是使人得福的呢?若我們走在神的話中,我們不只是自己得福,而我們的後裔也都得福(2),這些福氣,都是因我們願意行在神的道中而得到的。

3節說到他家中有貨物、有錢財,他的公義存到永遠,這代表甚麼呢?第一,他的錢財不是不義之財,不是從不義中得到的,乃是神的恩典賜給他的。第二,他得錢財的目的,其實不是自己的滿足,乃是為了施捨出去,使別人也可以因他得福(59)。當我們得到了恩典及福氣時,我們是否願意把之分出去,是否可以把恩典給貧窮的人呢?恩典及錢財,其實是愈分愈多的,我們要有一個觀念,分得出去的錢財,是不會少的;這就如十一奉獻一樣,是愈給愈多的。若我們因著神的緣故,把錢財分給窮人及寡婦,按聖經的真理而行時,我們不只有分出去的錢財,自己也不會缺乏的。

因此,詩人的日常生活,就是為神、為人而活。他若有恩典、有福氣,他就把之分出去,他就讓更多人得福。他的生活,是為人而活的生活;而這樣的生活,是會得到神的幫助的。他平時只注意施恩與人,借貸與人,他就必然事情順利(5)。我們羨慕這樣的生活嗎?而當他如此做時,他也會有可能遇到不好的環境,或是別人的妒忌、惱恨的(10);然而兇惡的信息不會搖動他的心志,只要他的心是永遠向著神的,他就不怕兇惡的環境突然來到,因為他所行的只要是正路,就可以如但以理一樣,不必理會兇惡的環境的。

我們在世上是會常常遭遇突發的環境,兇惡的環境的,我們該怎樣應付呢?是否兵來將擋、水來土掩呢?若每一次突發的環境來到,我們都想法去應付,那可能是窮於應付,再沒有時間處理其他事了。然而有一個秘訣,是不必理會突發的環境的,那就是行在神的話語中。只要行在神的話語中,那我們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,就可以由神來處理這些突發的狀況,我們自己是不必緊張的。這就是但以理的方法,他知道禁令蓋了玉璽後,都不必理會,而仍然是行在神的道路中(6:10),其他的事,就靠神來處理就好了。他的責任就是行在神的路中,至於突發的環境,就由神負責處理了。我們也可以如此嗎?我們也可以做一個完全人,就是行在神的道路中的人,不必理會周遭所發生的環境嗎?

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

晨更分享:詩106

2017/11/20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lundi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106

這一篇詩篇是一篇很長的詩,與105一樣,都是說到神在以色列人身上的工作;但105篇偏重神的作為,而這一篇則偏重人的敗壞及軟弱。從人的軟弱中,更可以顯出神的大能、慈愛及美德(1-2);因為神不只可以在剛強的人身上作工,更可以在軟弱的我們身上作工。原來神在以色列人及我們身上所作的事,是作在軟弱的人身上的。神雖然是有大能的神,但似乎對軟弱的人而言,是常常不易成功的。雖然神最後還是成功,這不只是用神的能力,而且要加上神的慈愛及公義,兩者一同運用,然後才成功的。神是有大能的神,但對於有自由意志的人而言,卻不是萬能的;因為祂已經把自己的主權的一部分給了人,成為人的自由意志。因著人的自由意志是神給的,故此神就尊重自己的主權,就不能勉強人。於是人運用其自由意志去對抗神,以為自己的自由意志是最好的,就會有意無意地抗拒神。

105106篇,都是回顧詩;105是回顧神的恩典,是說到神的作為;而在這一篇詩的回顧中,卻是回顧人的軟弱、人的剛硬、人的悖逆。原來當我們回顧神的作為時,有兩樣是我們要注意的,一是神的恩典,二是我們的軟弱。我們一方面思想神的恩典,另一方面我們也要了解我們的軟弱。神的恩典加上人的軟弱,是詩人回顧的重點。回顧神的作為,可以讓我們了解神的恩典,神的大能;而回顧我們的軟弱,可以使我們了解神的慈愛、信實,而使我們悔改到神的面前(643)。原來我們是如此令神傷痛而不自知的,原來我們的自由意志,是如此隨意而行的。我們從神得到了自由意志,但卻用來扺擋神,卻用來滿足自己的肉體,用來要自己作王,這就是以色列人的問題,也是我們現今常見的情形。

神對著這一班自以為是,不知悔改的人,是很難過的。原來他們所要的,乃是自己作王,乃是放縱自己的肉體,乃是要滿足自己的私慾。這是人不服神的管教,而要自立為王的表現。整幅圖畫所見,就是人要自己作王,人不服神的管理,不願意聽神的話。人不是得不到好處,他們是完全靠神而得食物,靠神而得以在曠野活了四十年的。然而人卻還以為自己厲害,可以靠自己而作出一切的判斷。因此,在這裡我們一方面看到了神的手,一切都是神所作的;另一方面,我們卻看到了人的自我膨脹,自以為是。這是以色列人的問題,一方面又沒有能力,但另一方面卻又要自以為有能力;本來在神之下,就可以得到豐富,但卻要自己作王,要自己去嘗試得福,這就是人的光景。

這些人不服神的帶領,也不服摩西亞倫的帶領,到底他們想甚麼呢?他們認為自己可以走曠野的路嗎?他們為何如此不自量力呢?他們的問題是甚麼呢?第一是不明白神的奇事、不記念神的慈愛(7)。原來神在他們身上行了這麼多的神跡,他們是不明白神的。他們看見了神跡,卻等於沒有看見;why?因為他們只看到神跡的結果,卻看不到神跡的原因;他們享受神跡,卻不想認識神跡背後的神。他們看到了神跡,但卻對他們的屬靈生命沒有幫助,因為他們只懂得看肉體,不懂得看屬靈。他們整天所想的,都只是肉體的益處,而不是屬靈的益處。今天我們是否也是如此呢?我們是否只是把屬靈的事,變成屬肉體的益處而已呢?我們是否利用屬靈而只想得屬世的益處而已呢?這就是他們的難處,也常是我們的難處。

一個人若只顧肉體的益處,他就是一個膚淺的人,再多的神跡顯在他身上,他也是看不到神的。原來認識神、接受神的自己是重要的。今天我們是否只是接受神所作的事,而不是接受神這個人呢?人很容易把神所作的事接受其利益,但卻忽略了神自己。神在曠野中給他們很多神跡及好處,然而他們還是不認識神;若一個人不認識神,那再多的神跡也是沒有用的。

耶穌要猶太人信神所差來的那一位(耶穌),這就是神的工(6:29,原文直譯)。然而猶太人卻反問耶穌,祂作了甚麼神跡、作了甚麼事,叫他們信祂呢?耶穌要他們信耶穌本身,但他們卻要信耶穌所行的事,而不是耶穌的本身。原來我們容易信一件事,而不容易信一個人。信一件事尤其是對我們有利的事容易,但信一個人我們就沒有把握了。因為這個人如何作事,我們是不能參與的。這時我們就沒有安全感,就不容易把自己完全交在他的手中。我們看到一個嬰孩,他是完全把自己交在愛他的母親的手中的,但當他長大後,他就不容易如此了,因為他有自己的想法,也有自己的意見。雖然母親是愛他的,但他不認為母親的作為是合他心意的,他就會反抗而不順從。原來以色列人也是如此,當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時,他們就不想順服神,就要反抗神,就要自己作王,這就是人的問題。

以上所說的,是以色列人對神的認識產生錯誤的幾點。除此之外,他們還有對罪惡的扺抗,也是失敗的。他們有三樣的問題,是在罪的方面失敗的,一是肉體的滿足方面(14),二是己要作王方面(16),三是世界的引誘方面(2836-39)。人的肉體當然是左右我們的己的,因著肉體的需要,我們是很難勝過這肉體的滿足的。而撒但在試探耶穌時,也是先攻祂的肉體,叫祂以石頭變餅,以滿足肉體的需要。因著有一個肉體的需要,肉體是會餓的,是會有即時的需要的,於是我們就很難勝過它。第二就是我們的己,我們的己是要作王的,是不服神的權柄的。這就是他們為何要反對摩西的帶領之意。每一個人都想自己作王,因為我們犯罪後,己就出來,就如撒但當初犯罪時一樣,要自我為王,要高舉自己。這個己一出來,就不服神的權柄,就要自立為王。

除此之外,他們還有一個失敗的地方,就是被世界所擄去;隨從今世的風俗,去行那些淫亂的事(36-39)。他們不能勝過引誘,就隨從世界去祭祀鬼魔,就因而墮落了。這三樣的東西,亦是魔鬼引誘耶穌的武器。他先知道耶穌肉體的需要,就要引誘祂先滿足肉體的需要;當耶穌拒絕後,他又用另外兩樣的引誘,去讓耶穌的己出來,叫祂自己跳下去,要祂自己作王,而不必聽神的話。然後又把世界的榮華富貴顯給祂看,要祂追求世界的事,而不要敬拜神。這就是三個試探的目的,就是撒但知道我們的問題,而把這三個問題都提出來。我們是容易失敗的,但耶穌卻不會失敗的。當我們親近神,不斷的與神相交後,我們才可以勝過這些引誘的。


總結以色列人的問題,就是我們的問題:一是對神的認識方面,二是對罪的對付方面,兩者都失敗了。對神的認識方面,他們的問題是看不到神,不信神的話,不注動屬靈的事,同時沒有屬靈的眼光,不懂得用屬靈眼光看事。而對罪的方面,他們沒有對付肉體、對付己,也不會對付世界的引誘,於是就失敗了。

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

晨更分享:詩99

2017/11/13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lundi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99

這一篇詩篇,其實也是說到神的救恩,神的計劃,神如何把救恩帶出來,給世上的人。詩歌一開始時,是說到耶和華作王,萬民當戰抖(1);這與97篇是不同的。97篇開始時,是說到耶和華作王,願地快樂,願眾海島歡喜;為何會有不同呢?其實耶和華作王時,眾海島是應該歡喜,地是應當快樂的;然而,為何變成戰抖呢?正常時是應當快樂的,但現在是要戰抖,這有兩個原因,一是神的屬性是可畏的,祂自然會使人畏懼;而當一個人不懂得神的愛時,就會戰抖。二是因為人的本質、人的屬性,因著人犯了罪,而犯罪的人看到了公義的神,當然就會戰抖的。因此,耶和華作王,本應是歡喜快樂的,但這是地及眾海島,而不是人(97:1);而這裡是說到萬民的戰抖,因為萬民是犯了罪,他們也不懂得神的愛,只懂得神的威嚴,於是自然就會戰抖,自然就會懼怕。

因此,萬民當戰抖的原因,除了因為神是可畏的之外,還是因為人的罪、人的本質。而神希望我們戰抖呢?還是希望我們可以與人互動,可以遵守祂的話呢?若萬民都戰抖,那神創造人的目的,就似乎達不到了,因為神要與人同在,這是神的目的。因此,雖然戰抖是因著神的本質,但也因著人的罪,故此,神就要作一件事,就是揀選及拯救的工作。目的就是要把人的戰抖,變成人的下拜,因為當人願意來到神面前下拜時,他就不會戰抖,就表示他已對神有愛了。因此,本篇詩篇就是神要把人的戰抖,變成人的下拜;祂不只作王,祂還要作事,把神的愛彰顯,讓人不再懼怕神。

祂如何作事呢?祂揀選了雅各(4),祂揀選了摩西及亞倫、祂揀選了撒母耳(6),祂把祂的話賜下來(7),目的是要我們與神互動。祂也賜下基督,目的是要赦免他們的罪(8)。而神的目的,是要一群屬於祂的人,不只是戰抖,而且是可以愛神的人。原來神的赦罪,就是神的愛,神計劃把祂的愛子給世人,就是要完成神的計劃。神要與人對話,祂不只是坐在天上為王,而且是下到雲中與人對話的神,這是希望人可以與神互動,希望人不致懼怕神。

當人在神面前戰抖時,雖然是一種敬畏,但這種敬畏中是沒有愛的,只是懼怕而已。神不能讓人只有懼怕,還要加上愛;戰抖的人,是不敢與神對話的,就好像以色人在西乃山上,看見了神的威嚴後,就不敢面見神一樣。然而神是希望與人對話的神(7),因此,他要把這個戰抖除去,變成下拜、變成尊崇(59),這才是神的目的。故此,神要把人軟弱的本質除去,神要把人的罪除去,這就讓神只能把祂的獨生子賜給世人,才可以解決這問題了。

原來神創造人的目的,就是要與人同在、與人對話,祂不希望人是戰抖地與神相處,乃是希望人一方面敬畏,一方面加上對神的愛。人或許更多的是認識到祂的能力、公平、公正、公義(4),而少有知道神的愛的。因此,神就把祂的獨生子賜下來,使我們知道甚麼是愛(約壹3:16)。當我們知道了神的愛後,我們就可以坦然無懼的來到神的面前,在祂面前下拜、尊崇祂;因為愛是沒有懼怕的。若我們懂得神的愛,就會有真正的敬拜,就會與神面對面的對話,這是神救贖我們的目的。

今天我們是否可以面對面與神對話、與神相交呢?若我們不懂得與神相交,不懂得與神對話的話,那我們就是不明白神創造的意義的人。新約的每一個人都可以來到神的面前,與神對話的;然而我們有多少人可以如此呢?舊約的人是不敢見神的面,而新約的人是可以見神的面,而不懂見神的面,這是很可惜的。我們應該常常學習來到神的面前,來親近祂,了解神的心情,了解神的心意,這才是新約基督徒的責任。

97篇說到耶和華作王,最後的目的,是願地快樂、願眾海島歡喜(97:1),也願錫安及義人歡喜(97:8,11)。因此,耶和華作王的目的,是帶來歡喜的。但因著人的本質,以及人犯罪的緣故,這歡喜就消失了。神要把這歡喜再次給我們,要把這懼怕除去,就只有一個辦法,就是把祂的愛彰顯出來,說明神也是愛我們的。這時,我們就不只知道神公義的本質,也知道祂慈愛的本質。如此人才不會懼怕,而加上了愛的不懼怕,才是真正的敬畏。一方面我們愛神,另一方面我們又懼怕神,這就如一個正常的孩子對他的父親一樣。對父親的威嚴,孩子是懼怕的,但因著父親有愛,他又不會不敢親近父親,這就是我們對天父的態度,同樣也是如此的。

這裡神提到雅各,雅各是祂揀選的,神從揀選開始工作,把救贖的工作預備好後,祂就可以把愛表現出來。原來神救贖我們,不只是讓我們歡喜快樂,讓我們得到益處,更要讓我們可以體會神的愛,這才是更重要的。今天我們有明白及體會神的愛嗎?我們享受了神的愛,了解神的心意、神的心情嗎?若一個人對神的愛不明白的話,即使他明白神的公義及威嚴,也是不夠的,也只能是戰抖而已。神不要我們只有戰抖,是要我們愛祂,是要我們對祂尊崇,來到祂面前與祂對話。因為是祂主動與人說話在先(7),目的就是告訴人們,神是希望與人說話的;而對話的互動,才是神創造人類的目的。

神又揀選摩西和亞倫,並說他們是祭司;摩西為何是祭司呢?不是只有亞倫嗎?摩西是把以色列人帶出埃及,帶出罪惡的環境的人;這就代表他是把以色列人全體獻給神,這是一個屬靈的祭,是把人獻上的祭。而亞倫是把牛羊等祭物獻上給神,是儀式的祭。我們要做的,不是只有儀式的祭,乃是心靈的祭,乃是把整個人獻上給神的祭。然而摩西的祭還是不完全,但基督的祭,把自己身體獻上,才是完全的祭。因著基督的獻祭,我們也應把自己成為活祭而獻給神,這是理所當然的。

神又揀選撒母耳,為何提到撒母耳呢?因為他立了兩個王,然而真正的王不是掃羅、不是大衛,而是基督。神本不要人立王,是神自己為王;但人因著軟弱而不聽神的話,神就因著他們的錯而將錯就錯,把大衛立為王(這是神的目的,而不是掃羅)。然而大衛的寶座真是大衛坐的嗎?其實是基督坐的寶座,大衛只是預表基督的作王而已。因此,摩西及亞倫的獻祭,其實是不完全的,惟有基督的獻祭才是完全的。同樣地撒母耳的立王,最後立了大衛作王,但大衛的作王也是不完全的,是基督作王才是完全的。因此,說到祭司、說到先知撒母耳,其實都是指向基督。祭司是說到基督的獻上自己,大衛是說到基督的作王;而基督的作王,就不像耶和華作王時,所出現的萬民戰抖,而是信徒在愛中的敬拜尊崇。因為基督是讓我們看到神的愛,這就把懼怕除去,我們就可以來到神的面前,與祂面對面。

若第7節是神主動的與人面對面,那我們的回應,在新約時就應主動的與神面對面,這是神的心意。而神賜給人的律例,也是要我們遵守的,這也是要神及要神的話兩者,才得以完全。舊約的人只要神的話,而不想要神,於是就失敗了。新約的人,先要神後才可以遵行神的話,這是與神相交後,神就加給我們能力,去完成活出神的話的要求。


這裡三次提到神植為聖(359),最後一節提到因為神本為聖,我們就要用聖潔的裝飾來到神面前;這就暗示神的工作,可以使我們成為聖。不只是因信稱義,而且是因信成義;後者才可以使人成聖,這也是神的心意,是祂救贖我們的目的。當我們有神給的聖潔生命時,我們的本質就可以改變,也就可以來到神的面前敬拜祂,而不必戰抖,而可以歡喜快樂。

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

晨更分享:詩94



2017/11/8           mercredi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94

這一篇詩篇是詩人求神伸冤的詩篇,先是說到惡人的逼害,然後又說到受害者的情形,最後說到神叫惡人的罪孽歸到他們身上,神要剪除他們(23)。詩中描述了惡人的驕傲、愚頑及無知(8),也描述了義人若謙卑倚靠神,即使在苦難逼迫中,也可以得勝。

詩人正受不義的人的逼迫,因此他希望神發出光來,希望神挺身而立,使驕傲人受應得的報應(2)。然而神似乎仍未作工、仍未為義人伸冤(3),詩人所遭遇的環境,都看不到神的手伸出;這似乎與神的真理不同,與我們平時所領受到的教訓相異。於是詩人繼續禱告,繼續默想神、倚靠神,調整他的心態;到了後來,他就得到了信心,知道神是不會丟棄祂的百姓,也不離棄祂的產業(14)。然後詩人轉而倚靠神,讓祂安慰他,使他可以在患難中仍然歡樂(19)。同時,到了後來,他得到了信心,知道神既然作了他的高臺,作了他投靠的磐石,神一定會伸冤,一定會把他們剪除(23)。他得到了神的自己,就得到了信心;這時,惡人是否剪除,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,因為他得到了神,就有力量。這時他專注在神身上,而不是在苦難身上;因著苦難,把他推向神,這是詩人因苦難而得益的結果。

當苦難來到之初,我們的眼睛大都看著苦難,我們大都希望苦難快快離去,因為苦難對我們的肉體是無益的。然而當神遲遲不作工、不把苦難移去時,那怎辦呢?若這時我們仍然注目於苦難,若這時我們仍然是以求神把苦難移去為我們惟一的目標時,那我們是會在苦難中受痛苦的。這時的我們,就只是忍受苦難,而不能享受苦難;然而若我們的眼目懂得在苦難中轉向神,那到了後來,就是享受苦難而不是忍受苦難了(19)。苦難有何值得享受的呢?不是直接享受苦難,是因為在苦難中認識了神,這時的認識是真實的,於是我們是在苦難中享受神,就等於享受苦難了。

詩人最初之時,是希望神把苦難快快除去,因此就禱告求神伸冤。神既是公義的神,那為何不快快把惡人除掉,使公義伸張呢?這常是我們的疑問,因為若惡人在位,真理就不彰顯,人就看不到神;這與我們了解的神的性格是不同的。因此,這個禱告是有理由、有根據,是按神的性格而求的。然而若神不馬上答應我們的禱告時,我們又該如何轉變呢?詩人最先是看到了一幅他受不了的圖畫,就是惡人強壓神的百姓,苦害神的產業(5),殺死寡婦和寄居的,又殺害孤兒(6)。不只如此,他們還驕傲地說:耶和華必不看見,雅各的神必不思念(8)。詩人真是生氣,覺得我都看到了,為何神看不到呢!這就是最初的情景,這豈不也常是我們的情形嗎?

神難道自己不看見麼(9)?這是不可能的,管教列邦的,就是叫人得知識的,難道自己不懲治人麼(10)?這是詩人的默想,這是詩人從默想中得到的結論,也是神給他的啟示。這句話不只可以對惡人說(9-10),更可以向自己說,成為我們的安慰。我們不會比神利害,不會比神精明,若神不作工,那就是叫我們從另一角度去想,為何會有這些事的發生。若神告訴我們萬事都互相效力,叫愛神的人得益處,那這些事的發生,不正是為了使愛神的人得益處嗎?若神不馬上作工,那一定會比祂作工有更好的效果,祂才會如此做的。神犧牲了祂的公義的「形象」,情願被人誤會,還要這樣做的話,是為了甚麼呢?還不是為了愛神的人的益處嗎?若我們如此想時,就應知道神願意把苦難留住,是要我們得益處的。

於是詩人就謙卑下來,他知道神所管教 用律法所教訓的人是有福的(14),神可以使人在遭難的日子得享平安,而真正的平安,是神所給的,不是環境所給的。惟有在苦難中,我們才懂得甚麼是真平安。主耶穌說:我留下平安給你們,我所賜的平安,不像世人所賜的。原來世人所給的平安,是順境才得平安,而耶穌的平安,是從神來的平安,而非從環境來的平安!因此,苦難讓詩人經歷到真正的平安,也經歷到神真正的同在。惟有神真正的同在,這才是真正的平安;而惟有苦難的來到,才會加速我們對神的倚靠,這是苦難的好處。

因此,苦難的開始,詩人的眼睛是只看到苦難的本身,也看到了作惡的惡人,他完全定睛在苦難及產生苦難的惡人身上。這時的詩人,是痛苦的;他的禱告,只有一個目的,就是要神把苦難除去、求神伸冤而已。然而當神沒有把苦難除去,仍然似乎默然無聲時,他就開始默想,他就得到啟示,這時他的眼睛,就學習轉向,先是轉向自己,再是轉向神自己。他看到了他的軟弱(18),他看到了神的慈愛(18),他知道神可以安慰他,可以使他歡樂(19)。同時他也謙卑起來,知道若不是耶和華幫助他,他就不在人世了(17);一切都是靠恩典,這是他在苦難中的學習。他並不比惡人好太多,他在苦難中認識到自己的無助,也認識到自己的軟弱,然後他就懂得倚靠神,這就是苦難帶給他的好處,使他緊緊的倚靠神。這時的他,眼睛就不是專注苦難,乃是看到了神;他從最初的注視苦難,到現在的注視神,這是苦難帶來的結果。

原來詩人在苦難時,先是留意於希望神把苦難拿走,但神遲遲不作工;他就逐漸轉向看到自己的軟弱,他就看到了自己的光景。之後,他就謙卑下來,轉向倚靠神。也由於倚靠神,他的眼目就逐漸轉向神的作為,而從神「向來的作為」中得到了信心(22),把之應用於現在的他。而當他轉向神時,他就得到了一個大的信心,他這時不必神一定馬上把惡人除去,不必馬上要神伸張公義;因為他已經在苦難中得到更大的益處,他就有信心相信神所做的,都一定按祂的真理而行的,這就是最後的結果,是信心出來的結果。

這就如哈巴谷的情形一樣,最先是求神處理猶大人的罪,後來神的回答也使他不滿意,到了最後,他轉而默想神,就得到神自己,就得到一個從神來的信心。這時他就不再在乎環境,乃是因為得到了神,這才是真正的平安。平安不是從環境來的,那不是真的平安;平安是從神來的,這才是真平安。

詩人開始描寫惡人時,我們發現惡人是與驕傲人相連的(2-3)。一個驕傲的人,就是神眼中的惡人。這些惡人不只驕傲,他們眼中也沒有神(7),同時,他們也殺害神所寶貴的寡婦和孤兒(6)。他們所作的,全都是神所厭惡的,神為何不馬上工作呢?當您見到環境與神的真理不同、與你所學到的神學不同時,你怎辦呢?原來惡人也是神所利用的,目的是為了使義人得益;而使義人得益之方法,不是馬上除去罪惡,乃是讓義人忍受苦難後,懂得倚靠神,就變成享受神的同在。這就是神的計劃,是我們應該明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