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

晨更分享:詩99

2017/11/13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lundi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99

這一篇詩篇,其實也是說到神的救恩,神的計劃,神如何把救恩帶出來,給世上的人。詩歌一開始時,是說到耶和華作王,萬民當戰抖(1);這與97篇是不同的。97篇開始時,是說到耶和華作王,願地快樂,願眾海島歡喜;為何會有不同呢?其實耶和華作王時,眾海島是應該歡喜,地是應當快樂的;然而,為何變成戰抖呢?正常時是應當快樂的,但現在是要戰抖,這有兩個原因,一是神的屬性是可畏的,祂自然會使人畏懼;而當一個人不懂得神的愛時,就會戰抖。二是因為人的本質、人的屬性,因著人犯了罪,而犯罪的人看到了公義的神,當然就會戰抖的。因此,耶和華作王,本應是歡喜快樂的,但這是地及眾海島,而不是人(97:1);而這裡是說到萬民的戰抖,因為萬民是犯了罪,他們也不懂得神的愛,只懂得神的威嚴,於是自然就會戰抖,自然就會懼怕。

因此,萬民當戰抖的原因,除了因為神是可畏的之外,還是因為人的罪、人的本質。而神希望我們戰抖呢?還是希望我們可以與人互動,可以遵守祂的話呢?若萬民都戰抖,那神創造人的目的,就似乎達不到了,因為神要與人同在,這是神的目的。因此,雖然戰抖是因著神的本質,但也因著人的罪,故此,神就要作一件事,就是揀選及拯救的工作。目的就是要把人的戰抖,變成人的下拜,因為當人願意來到神面前下拜時,他就不會戰抖,就表示他已對神有愛了。因此,本篇詩篇就是神要把人的戰抖,變成人的下拜;祂不只作王,祂還要作事,把神的愛彰顯,讓人不再懼怕神。

祂如何作事呢?祂揀選了雅各(4),祂揀選了摩西及亞倫、祂揀選了撒母耳(6),祂把祂的話賜下來(7),目的是要我們與神互動。祂也賜下基督,目的是要赦免他們的罪(8)。而神的目的,是要一群屬於祂的人,不只是戰抖,而且是可以愛神的人。原來神的赦罪,就是神的愛,神計劃把祂的愛子給世人,就是要完成神的計劃。神要與人對話,祂不只是坐在天上為王,而且是下到雲中與人對話的神,這是希望人可以與神互動,希望人不致懼怕神。

當人在神面前戰抖時,雖然是一種敬畏,但這種敬畏中是沒有愛的,只是懼怕而已。神不能讓人只有懼怕,還要加上愛;戰抖的人,是不敢與神對話的,就好像以色人在西乃山上,看見了神的威嚴後,就不敢面見神一樣。然而神是希望與人對話的神(7),因此,他要把這個戰抖除去,變成下拜、變成尊崇(59),這才是神的目的。故此,神要把人軟弱的本質除去,神要把人的罪除去,這就讓神只能把祂的獨生子賜給世人,才可以解決這問題了。

原來神創造人的目的,就是要與人同在、與人對話,祂不希望人是戰抖地與神相處,乃是希望人一方面敬畏,一方面加上對神的愛。人或許更多的是認識到祂的能力、公平、公正、公義(4),而少有知道神的愛的。因此,神就把祂的獨生子賜下來,使我們知道甚麼是愛(約壹3:16)。當我們知道了神的愛後,我們就可以坦然無懼的來到神的面前,在祂面前下拜、尊崇祂;因為愛是沒有懼怕的。若我們懂得神的愛,就會有真正的敬拜,就會與神面對面的對話,這是神救贖我們的目的。

今天我們是否可以面對面與神對話、與神相交呢?若我們不懂得與神相交,不懂得與神對話的話,那我們就是不明白神創造的意義的人。新約的每一個人都可以來到神的面前,與神對話的;然而我們有多少人可以如此呢?舊約的人是不敢見神的面,而新約的人是可以見神的面,而不懂見神的面,這是很可惜的。我們應該常常學習來到神的面前,來親近祂,了解神的心情,了解神的心意,這才是新約基督徒的責任。

97篇說到耶和華作王,最後的目的,是願地快樂、願眾海島歡喜(97:1),也願錫安及義人歡喜(97:8,11)。因此,耶和華作王的目的,是帶來歡喜的。但因著人的本質,以及人犯罪的緣故,這歡喜就消失了。神要把這歡喜再次給我們,要把這懼怕除去,就只有一個辦法,就是把祂的愛彰顯出來,說明神也是愛我們的。這時,我們就不只知道神公義的本質,也知道祂慈愛的本質。如此人才不會懼怕,而加上了愛的不懼怕,才是真正的敬畏。一方面我們愛神,另一方面我們又懼怕神,這就如一個正常的孩子對他的父親一樣。對父親的威嚴,孩子是懼怕的,但因著父親有愛,他又不會不敢親近父親,這就是我們對天父的態度,同樣也是如此的。

這裡神提到雅各,雅各是祂揀選的,神從揀選開始工作,把救贖的工作預備好後,祂就可以把愛表現出來。原來神救贖我們,不只是讓我們歡喜快樂,讓我們得到益處,更要讓我們可以體會神的愛,這才是更重要的。今天我們有明白及體會神的愛嗎?我們享受了神的愛,了解神的心意、神的心情嗎?若一個人對神的愛不明白的話,即使他明白神的公義及威嚴,也是不夠的,也只能是戰抖而已。神不要我們只有戰抖,是要我們愛祂,是要我們對祂尊崇,來到祂面前與祂對話。因為是祂主動與人說話在先(7),目的就是告訴人們,神是希望與人說話的;而對話的互動,才是神創造人類的目的。

神又揀選摩西和亞倫,並說他們是祭司;摩西為何是祭司呢?不是只有亞倫嗎?摩西是把以色列人帶出埃及,帶出罪惡的環境的人;這就代表他是把以色列人全體獻給神,這是一個屬靈的祭,是把人獻上的祭。而亞倫是把牛羊等祭物獻上給神,是儀式的祭。我們要做的,不是只有儀式的祭,乃是心靈的祭,乃是把整個人獻上給神的祭。然而摩西的祭還是不完全,但基督的祭,把自己身體獻上,才是完全的祭。因著基督的獻祭,我們也應把自己成為活祭而獻給神,這是理所當然的。

神又揀選撒母耳,為何提到撒母耳呢?因為他立了兩個王,然而真正的王不是掃羅、不是大衛,而是基督。神本不要人立王,是神自己為王;但人因著軟弱而不聽神的話,神就因著他們的錯而將錯就錯,把大衛立為王(這是神的目的,而不是掃羅)。然而大衛的寶座真是大衛坐的嗎?其實是基督坐的寶座,大衛只是預表基督的作王而已。因此,摩西及亞倫的獻祭,其實是不完全的,惟有基督的獻祭才是完全的。同樣地撒母耳的立王,最後立了大衛作王,但大衛的作王也是不完全的,是基督作王才是完全的。因此,說到祭司、說到先知撒母耳,其實都是指向基督。祭司是說到基督的獻上自己,大衛是說到基督的作王;而基督的作王,就不像耶和華作王時,所出現的萬民戰抖,而是信徒在愛中的敬拜尊崇。因為基督是讓我們看到神的愛,這就把懼怕除去,我們就可以來到神的面前,與祂面對面。

若第7節是神主動的與人面對面,那我們的回應,在新約時就應主動的與神面對面,這是神的心意。而神賜給人的律例,也是要我們遵守的,這也是要神及要神的話兩者,才得以完全。舊約的人只要神的話,而不想要神,於是就失敗了。新約的人,先要神後才可以遵行神的話,這是與神相交後,神就加給我們能力,去完成活出神的話的要求。


這裡三次提到神植為聖(359),最後一節提到因為神本為聖,我們就要用聖潔的裝飾來到神面前;這就暗示神的工作,可以使我們成為聖。不只是因信稱義,而且是因信成義;後者才可以使人成聖,這也是神的心意,是祂救贖我們的目的。當我們有神給的聖潔生命時,我們的本質就可以改變,也就可以來到神的面前敬拜祂,而不必戰抖,而可以歡喜快樂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