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腓二1-18

20211226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dimanche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腓二1-18

這一段是說到弟兄姊妹間的相交,原來教會是一個團體,是一個生命的團體,是一個有機體。這個有機體,是彼此影響的,不是只有個人,更是彼此的關係。而因著人有不同的意念,有不同的想法,於是就很容易會有分歧的出現。因此,保羅勸勉他們,要彼此同心,愛心相同、思想一致(2),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要顧別人的事(4)。若要如此,只有一個方法,那就是以基督的心為心(5),那就是把基督的生命活出來才可以。世上只有一個生命,是可以顧到別人,不求自己的益處的,那就是基督的生命。那是一個捨己的生命,是自甘卑微,謙卑為人的生命。而教會的弟兄姊妹,要把這樣的生命之道顯明出來(16),就如保羅一樣,才可以滿足主的心;也可以使保羅的喜樂得以滿足(2)

保羅建立了腓立比教會,他們是順服保羅的(12);然而,保羅離開他們去後,他們還可以順服嗎?一般而言,我們或許可以順服帶領我們的弟兄,或是走在我們前面的弟兄;但其他的弟兄呢?我們是否可以因著順服基督的緣故,而順服我們的弟兄呢?順服一個比我們屬靈的人是容易的,但順服其他的弟兄,一般而言是難的!然而,基督雖然與神同等,祂還是自願降卑,成為奴僕的樣式,來到世上服事人,這就是基督的心(6-8),是我們要有的心。因此 在弟兄姊妹間學習順服,是促進我們的生命成長的一條路。我們不只是順服那些走在我們前面的,而且是服事比我們軟弱的;這就是生命之道的彰顯(16)

保羅叫他們把生命的道顯揚出來,原來這就是一個學習彼此順服、彼此服事的吩咐。您怎樣可以把生命的道顯揚出來呢?基督的生命,是謙卑的生命,是愛的生命。這兩種性格,是人間所沒有的。然而,要彰顯基督的生命,那就是這兩種性格,就是謙卑與捨己的愛。謙卑與捨己的愛,不是在口頭上的愛,不是口頭的客氣;乃是完全無己,只為對方而活,順服一個比自己軟弱的人,是這生命的特徵。我們可以做得到嗎?

原來生命的功夫,不是說一番大道理,或是說一些知識就成功的,乃是要活出捨己的生命、愛的生命、謙卑的生命出來。這就是教會的元素,是教會的特徵,也是基督徒的生命標記。然而,今天教會中能如此活出基督的生命嗎?我們真的是以基督的心為心,去服事弟兄姊妹的嗎?若我們有一些知識,就希望別人服事我們,就要成為老大;若每個人都有這種心態,那就把合一的見證破壞,也失去了生命之道的表彰。

保羅提到一個詞,就是「在基督裡」(1),這是保羅書信中常常可以看到的一個詞。在基督裡是最根本的要求,與此相反的是在自己的血氣中、在老亞當的裡面。我們未信主之前,是在亞當裡面,是以自己的益處為重的;但當我們在基督裡時,我們就應以基督的心為心,這樣的轉變,是需要有生命的力量的。因此,保羅所說的彼此相愛、彼此相顧,真的可以做得到嗎?若人只有聖經的知識,只有道理的教導,那是不能行得出來的。因為保羅說的,都是生命的工夫,不是頭腦的知識。對於頭腦而言,大家都明白的;但要行得出來,那不是說教一下就可以的。因此,保羅在這裡說的,都是不容易的,是生命的表彰,是基督的生命。因此,腓立比書所說的,一方面是把保羅的生命刻畫出來,成為一個好榜樣,使我們可以學習;另一方面,保羅要求的,也是生命的層次,是高的層次,不是道理的教導而已。要能達到這樣的層次,那是需要聖靈的幫助,才可以達成的。

知識方面或許我們都知道,應該如此的去做;然而,這不是立志為善就可以的(羅七),乃是要順服聖靈,靠聖靈的幫助,才可以把基督的生命,加到我們的身上(羅八)。除了聖靈的幫助是必需的之外,還有一個條件,就是人願意走十字架的道路,若人不願意捨己,那是不會有生命出來的。原來在屬靈的道路上,正常的話,是愈追求愈有生命的,但為何有時我們看見的是相反的?有時我們看見的,是愈追求愈驕傲,愈不能謙卑,這是甚麼緣故呢?

我們追求的目的,不是增加知識而已,更應是追求捨己的達成,就是己的卑微,這是最重要的目標。若我們追求的目標,只是知識、只是道理,那我們追求的結果,是愈來愈驕傲,己是愈來愈大的。但若我們求神讓我們的追求,是己愈來愈小的話,那才可以達成保羅所說的這幅美麗的圖畫的。今天大家都在追求,例如讀經、例如聚會、事奉等,但我們的目標,是放在生命成長嗎?還是放在知識增加呢?要生命成長,就一定是捨己的、一定是走十字架的道路的;除此之外,是沒有別的路的。當我們在教會中追求時,我們要檢討,我們追求的是甚麼呢?或許我們認為是高舉基督、是讓主興旺吧!然而,這還不夠;還要加上我必衰微,那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。檢討一下我們在教會中追求的目標,常常不是我必衰微的,而是我會興旺的;若是這樣,就不會達成保羅在這裡所說的目標。

保羅在這裡說的內容,就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,那就是基督的生命,是彼此相顧的一幅美麗圖畫。是把自己隱藏在眾人中,為服事人而活的一幅圖畫。原來我們不只是為基督而活,更應是為別人而活的。為基督而活是我們都知道的,然而,甚麼才是為基督而活呢?這裡的圖畫,表現出來的,原來是為別人而活呢(4)!原來為基督而活、與為人而活,是連在一起的。我們是否有這個觀念,可以為別人而活呢?我們是否可以有一樣的心思、同樣的愛心呢?一樣的心思(2),不是別人跟著我們,乃是我們願意順服別人,跟著別人去走(當然是在真理內)。我們可以如此嗎?

要把生命之道顯明出來(16),那是甚麼意思呢?我們在教會中,顯明出來的是甚麼呢?活動或許是有的,事工或許是多的,知識或許是夠的;但生命是甚麼呢?生命的表現只有兩樣,一是愛、二是捨己或是無己;這兩樣,是連在一起的。教會中或許會有愛,但常常不是捨己的愛,仍只是有條件的愛,與世間的愛是沒有差異的。然而,基督的愛不是有條件的,乃是無條件的;神要我們愛那不可愛的人,這才是教會中要表現的愛,我們可以做得到嗎?

故此,保羅在這裡說的勸勉的話,不是知識的教導而已,乃是生命的要求。我們不要把這些生命的教導,一下子就變成知識,以為如此我就明白,就可以做得出來。這不是頭腦明白就可以做得到的,乃是需要生命的功夫,需要聖靈的幫助;以及我們願意走十字架的道路,然後才可以走得出來的。我們願意立志靠聖靈如此走嗎?那不是人間的路,但卻是基督徒應走的路。這不是可有可無的路,乃是必須要走的路。求神幫助我們,在每個教會中都可以看見這生命之道的彰顯出來,免得虧負主的恩典。

2021年12月19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瑪一

 20211219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dimanche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瑪一

瑪拉基書是舊約的最後一卷書,是總結了舊約的一切問題,而這些問題,都是人的問題,似乎是無解的。神如何解決呢?直等到真正的使者來到(1),就是主基督,才把人的軟弱解決。瑪拉基的名字,原文是使者的意思,瑪拉基是希伯來文的音譯而已。因此,第一章的「瑪拉基」(1),與第三章的「我的使者」原文是一個字;前者是音譯,後者是真正的意思。也就是說,這時有兩個使者,一是舊約的先知,二是新約的基督。舊約的先知(瑪拉基、神的使者),不斷把神的話傳出去,但人若沒有神的生命,那就只是把律法成為宗教,是不能變成生命的。但新約的瑪拉基(神的使者基督),卻可以把生命給人。這就代表舊約的瑪拉基,雖然傳神的話,但因人沒有神的生命,就很容易把這些本來帶來生命的話,變成只有外表儀式的宗教而已。這就是第一章的光景,他們仍然有獻祭,仍然有宗教的外表,但卻已經失去了敬虔的內心。於是就只是獻上污穢的食物(7),只是獻上有殘疾的家畜(14)

因此,他們這些外表的禮儀,只是宗教的外衣,是沒有內心的敬畏的(6)。為何以色列人會失去敬畏神的心呢?因為不能體會神的愛!耶和華說,我曾愛你們,你們卻說,你在何事上愛我們呢(2)?這就是不能體會神的愛的表現。今天我們在教會中,似乎大家都知道神愛我們,然而,真正體會神的愛的人,必然會對神的愛有回應的。一個有生命的人,是會體會神的愛的;同時,當他體會神的愛時,他也會對神的愛有回饋,對神獻上他的愛的。因此,要衡量一個人是否對神的愛有體會,最簡單的方法,就是看看他有沒有對神的愛有回應。以色列人對神的愛是無感的,他們享受神的愛,卻不會對神有愛;這是因為他們只要神的恩典,不要神自己的原因。我們在教會中,也常常唱詩讚美神,也是覺得神的愛;但卻很少聽見有對神的愛的具體見證,這豈不也與瑪拉基書時代的光景相同嗎?

當以色列人不覺得神愛他們時(2),神的回答是以以掃為例,說出其對以色列人,與對以掃是不同的(2-4);為何神要用以掃的例子,來說明祂的愛呢?第一,神是要人學習能觀察神的作為,因為神已經作了很多的事,這些事若我們加以思想,就必然會明白,這是神對我們的愛。一般而言,我們對神的話、對神的作為,都是比較遲鈍的。對神的話,我們常常加上自己的想法,加上世界的道理,不是完全的接受,也不是正確的解讀;就常會把神的話扭曲,把自己的意思,變成神的意思。這是需要聖靈的工作,把我們的思想改變,才可以正確接受神的話的。此外,我們對神的作為,更是很少會留心的,我們常常忽略神在我們身上,以及在別人身上的作為;同時,也缺少分析及了解,於是神的愛作在我們身上,我們卻常是麻木不仁的。

第二,除了學習觀察神在自己身上的作為外,是要留心神在別人身上的作為,比較別人與自己的不同,就會更珍惜神的愛。神對以掃與對以色列不同,以東犯了罪,神就懲罰他們;但以色列人犯了罪,神卻還是容忍他們。神是要以色列人看到他們本來也是犯罪的,但神卻仍然給他們機會,仍然盼望他們的回轉,這就與以掃的結局完全不同。若他們會比較,就知道原來神在他們身上是有諸般的慈愛的。神暫時不以公義對待他們,他們看得到嗎?原來神以以掃作例子,是要告訴他們,他們的罪本應是與以掃一樣的遭遇的;但神仍然為他們存留餘種,一直到現在,他們已經被擄歸回,神仍然給他們機會悔改,但他們知道嗎?

原來神給我們的愛,很多時候是隱藏的,神常常不用言語表達他對人的愛,但卻常常以行動表達祂對人的愛。因此,愛是要體會的,不是說一下就好,乃是要以實際的行動去表達的。今天我們歌唱時,可以說是愛神,但在行為上呢?是否在日常生活中,遵守神的命令,表達對神的愛呢?是否我們可以把神放在首位,從心裡尊敬神呢?心中若是尊敬神,行動就會完全不一樣的。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功課。

神對以掃的作為,以及對以色列人的作為,就表達出神的愛。這代表有很多時候,愛是隱藏的,是需要我們用心去思想、去體會的。愛不是用口說出就好,乃是要用行動表現的。然而,我們對神的作為又不常默想,也不太有感覺,於是神很多的作為,其中所包含的愛,都被我們忽略。這就是為何神要用一個對別人的作為,來告訴我們祂對以色列人的愛。原來愛是無聲的,是要用心靈感受的;但我們常常忽略了神的愛,也就辜負了神的心意。這是我們應該悔改認罪的地方,因為這是令神傷心的,是刺傷神的心的;但我們卻是習以為常,不以為怪,這是不應該的。

以色列人對自己的省長,是不敢欺負他們,不會把這樣有病的禮物獻給他們的(8);但對神卻是敢如此做,這豈不也常是我們的問題嗎?這可以從聚會是否遲到就可以看得出來。我們聚會常可以看見遲到的現象,覺得遲到一下是沒有關係的;因為神不會因這小事就懲罰我們的。然而,我們在上班工作的地方,或是在學校上課時,都很少會遲到的;即使趕計程車也要儘量不能遲到的。這是為甚麼原因呢?因為在社會中遲到是會被罰的,或是扣薪、或是記錄缺點等,都不是我們喜歡的。這就是對社會的上級會重視,但對更大的神卻是不理會的。這就是我們的態度,是把神放一邊的態度,是否需要我們再次檢討認罪呢?

神說到祂愛我們(2),用言語說出來,這是不尋常的。因為一般而言,愛一個人是用行動的,不是用說出來的。然而,神為何說出來呢?就是因為人已經不會體會神的愛,令神傷心失望,神最後就說出來,要提醒以色列人的。這就代表神已經等很久,但人還是沒有體會神的愛,神就提醒人,要從神的作為中、隱藏的作為中,去體會神的愛。而當我們不體會神的愛時,神原來是傷心的。當我們愛一個人,而對方是無感時,我們也會傷心的。原來愛是雙方面的,神對人的要求,不是要禮物,也不是要金銀,乃是要人的愛!神不缺少甚麼,但最缺少的,是人對神的愛。您我可以對神的愛有感、對神的愛有回應嗎?這才是神真正的需要。

 

2021年12月12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詩八十一

 20211212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dimanche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詩八十一

以色列人是一個蒙恩的民族,他們的寶藏就是神自己、以及神的話語。因著神揀選了他們,他們就是神的寶貝。這首詩中,可以看見神對以色列人的恩典,也可以看見他們悖逆、不聽神的話(11)。神給了他們很多的恩典,亦已繼續準備了更多及更大的恩典,隨時都預備給他們的(10)。也就是說,不只是過去的恩典,而且是隨時的恩典,只要他們來到神的面前,不離棄神,恩典就可以臨到他們。然而,這麼多的恩典,他們會知道嗎?他們會接受嗎?為何以色列人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呢?因為他們沒有愛神,不懂得如何愛神,他們愛的只是屬神的事物。他們的想法、他們的需要,不是屬靈的福,而是屬世的福;他們是把屬靈的福,變成屬世之福,不會覺得屬靈的福是好的,只會看到屬世的福,不會看見屬靈的福。因此,當他們沒有水喝時,他們就會埋怨神(7),不知道他們有神就有了一切。他們看不到神的這個大寶貝,只看見了沒有水的困難。於是他們就只會看世界的難處,只會要屬世之福,而不會要屬靈之福。

他們有一位這麼愛他們的神,只要他們大大張口,神就會給他們充滿(10)!這條件不是很容易嗎?大大張口,就是憑信心把自己交給神就好,不必埋怨,不必分析,只需相信,這就是他們要學的一個功課。神已經設計好一套讓他們得福的道路,他們有神的自己、有神的愛、也有神的話;同時也有神的應許,有神隨時的幫助,這樣的環境,還會跌倒嗎?若是我們,我們還會跌倒嗎?今天神也是如此揀選了我們,也給我們諸般的應許、祂也愛我們,我們是否還要選擇其他的事物呢?神說,只要我的子民聽從我,我就迅速制伏他們的仇敵,把手轉回來攻擊他們的敵人(13-14)。神要的條件不多,也不是很難的,但為何人還是不要神呢?這就是人的軟弱,其中的一個原因,是人看見的問題。

神在以色列人身上,有過去的作為,而且這作為不是簡單的,乃是把他們從埃及地領出來(5),在曠野中解決他們的困難,給他們水喝(7),把諸般的恩典給他們。神要的條件也很簡單,但以色列人仍然是多次的失敗,這當然有很多原因,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,就是看見的問題。今天寫在聖經上神給以色列人的恩典是多的,但他們體會多少、看見多少、接受多少,這才是要知道的問題。若神在他們身上給他們這麼多的恩典,不只是過去的恩典,而且是隨時可以給的恩典,但他們仍然不知道這個寶貝,那就是沒有看見自己的福氣,尤其是屬靈的福氣。

原來大多數人對屬靈的福氣都是瞎眼的,是看不見的。以色列人只看見屬世的福氣,以及即時的福氣,其他的屬靈福氣、將來的福氣,是視而不見的。若不能調整他們的看見,那神給的一切恩典,就都會被他們一一忽略掉的。也就是說,雖然神給的恩典是多的、是不斷的,但他們卻看不見屬靈的福,只要即時的屬世之福,於是他們看不見神的作為;同時,神寶貴的話語、讓他們得福的話語,也就都覺得是沒有用的了。這就是他們的問題,是枉費了神給的恩典,也枉費了神在他們身上諸般的作為。

神的自己及神的話語是兩個重要的寶貝,但他們都視而不見、聽而不聞。今天我們是否也是一樣呢?神給我們的恩典是多的,而這些恩典,就是神的同在、以及神的話語。然而,這兩樣都不是一般的肉眼可以看得見的,也不是一般的世人認為的恩典。因此,這樣的恩典,就常常被我們所忽略。因為人要的,似乎不是這類的恩典,乃是看得見的風調雨順的環境。以色列人是這樣,我們也常是這樣;若是這樣,那神在這裡給的恩典,人就會視而不見的。我們會看得見這些恩典嗎?恐怕我們在教會中讚美神、稱頌神的恩典時,大多還是想到看得見的恩福而已,卻不是神給的屬靈之福呢!

1-3節是以色列人所應做的事,就是對神的敬拜,這目的是建立與神的關係。這是愛的關係,而不是利益的關係。原來他們的問題,是看不見屬靈的福,而看不見屬靈的福之因,其中是因為與神沒有愛的關係。在這首詩中,我們看見神對以色列人的愛,但卻看不到以色列人對神的愛的回應;若有回應,那只是反面的回應,用悖逆來回應神。1-3節可以是建立愛的管道,當我們讚美神、稱頌神時,是否以建立對神的愛為目的呢?每次的讚美稱頌,若能感受神的愛,並建立我們對神愛的回應,那就可以漸漸有屬靈的看見,就可以知道神的恩典,是多而又多的。不然,這麼多的恩典臨到他們,還是看不到,還是浪費了神的恩典,這是很可惜的。

對神的話語而言,聽從神的話就可以得福(13-14);然而,以色列人還是不能做得到,這是很難的嗎?神設定得福的條件,並不是很複雜的,條件是簡單的,但行起來人就覺得難。神把福氣準備好,隨時可以給人,只要遵守神的話,福氣就可以看得見的。這裡的迅速制伏他們的仇敵,把手轉回來攻擊他們的敵人(14),是明顯的福,但在這之前,他們還是看不見。當神說遵守神的話就有福時,我們的反應是怎樣的呢?是要先看見福嗎?我們要相信一件事,就是當我們行在神的話語中,就必然得福,這是鐵律,是不會改變的。我們也要學習看見甚麼是福氣,尤其是屬靈的福,更是比屬世的福重要。因為屬世的福是暫時的,但屬靈的福是永久的,是可以存到天上的。因此,屬靈的看見是重要的,而相信的人就可以看見,這些因素,是否常是我們缺乏的呢?這就需要我們常常省察,並求神讓我們能看見:看見神的慈愛、神的恩典、以及神的作為等,如此我們才不會重蹈以色列人的覆轍。

2021年12月5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詩七十七

 20211205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dimanche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詩七十七

這是一篇向神禱告的詩,詩人遭遇患難,就尋求主(2)。至於是甚麼患難,聖經沒有說出來,但似乎是很大的患難,因為影響詩人不能合眼、不想睡覺(2,4)。那詩人怎樣禱告呢?最先的禱告,是向神發聲呼求,覺得神必留心聽他(1)。然而,他似乎得不到神的應允,故此,他煩躁不安,連禱告的話也說不出來(4)。這代表他已經無言,已經無法祈求,因為似乎神離他很遠,他找不到神。這是1-4節所代表的。原來當他遭到患難,他懂得來到神的面前(1),因為他知道惟有神可以解決他的問題。然而,他似乎失望而回,他似乎得不到神的答允。這與他的想法不同,因為他以為,當他向神發聲祈求時,祂必留心聽他(1),必然會解決他的問題的。然而,若神不回應他,他怎辦呢?神為何不回應他呢?

原來他來到神的面前,最先是祈求患難的解決,他覺得患難來到,最優先的次序,就是得到神把患難去除,這是最好的答案。一般人遇到患難時,都認為把患難除去,是解決的方法;然而,這時神沒有馬上回答他的祈求,似乎沒有把患難除去。神為何沒有把患難除去呢?若神不馬上把患難除去,一定有神的意思、有神更美的旨意的。那神的目的是甚麼呢?神故意不馬上回答他,是要把更好的答案給他,就是要他轉念不去思想事情的解決,乃是思想如何把他這個人改變,讓他得到另一個答案,神是得到神成為他的答案。這就是讓他從第5節開始的轉變,讓他開始學習思想神的作為,思想神的性情、神的大能、神的慈愛;目的是讓他得著神自己。

因此,詩人在1-4節時,是為著苦難祈求神,他認為神一定聽他的祈求的。然而神似乎沒有馬上答應他,於是從第5節開始,他就轉向,他的禱告就懂得轉到默想神的本性及神的作為;直到了詩的最後,都只是默想神而已。原來這是禱告的另一條路及方法,就是不只是為事情祈求,更要為得著神而禱告。這就如哈巴谷先知一樣,他最先的禱告,是祈求的禱告。但神似乎沒有如他所願,答應他的祈求(哈一)。因為神的方法,與他所想的不同,他就愈禱告愈迷惑;於是最後他的禱告就轉向神,他就默想神的作為,最終他就得到神自己,成為他最佳的答案(哈三)。無論是這裡的詩人亞薩、或是哈巴谷,他們的禱告,最先都是為事情禱告。但後來他們都明白到,若為事情禱告,並且得到答案,這可能是人認為最好的;但這真的是最好的嗎?神有時是即時回應人的禱告,把所求的給人,這是人認為是好的。然而,神有時要訓練人,不把事情的解決答案給人,而是要人得到另類的答案,那就是讓人默想神,得著神自己。當人得到神自己時,事情就自然解決,這是神給人的更好答案。

然而,人一般不會如此想,也不會如此求。當困難臨到人時,人只是想到要把困難拿去,因為對人而言,這是最好的方法。但人不知道還有一個更好的答案,就是繞過事情的本身,來到默想神的作為、神的本性;如此人就會得著神的自己。而當我們得著神時,那就不再有外面的困難;因為神就是我們的避難所,神就是我們的居所。

詩人最先的祈求,得不到答案,這似乎是增加他的煩惱;但他因而懂得轉到另一個方法,就是默想神在以色列身上的作為,這就是神要他學的功課。原來有一個必然會有答案的禱告,就是默想神,讓神成為我們的答案。一般而言,我們的禱告,都只有一個方法,這個方法就是求神給我們東西,求神解決我們的問題;這是每一個人都會的禱告,但這種禱告,有時不一定馬上會有答案。在這篇詩篇中,神教導亞薩另一種禱告方法,就是從第5節開始,直到20節的方法,這個方法是默想神、得著神。那這個方法的結果呢?為何沒有寫出來呢?這結果不是得到事情的解決,乃是得到神自己。那為何到這篇詩的末了,沒有寫出這個答案呢?

因為神要告訴我們,第一、默想是可以一直維持下去,可以沒結束的。因此,這就沒有寫出結尾,表示默想是享受,結尾就是不斷的默想,是沒有窮盡的;也是不會覺得煩厭的,是可以樂而忘返的。第二,結局不是理性的答案,乃是必然會得到神的。因為不斷的默想,結局一定是得著神,而沒有其他的可能的。第三,沒有寫出結尾,代表詩人已經沒有當初的問題,因為他一直思想神,那困難的問題就不知不覺消失,直到結尾時,已經看不見問題的再出現。這就表示這問題已經不存在,因為這時詩人所思想的,全都是神的作為,他腦中充滿神,就不再看得見世上的問題了。

原來這種禱告是我們很少使用的。我們習慣的方法,是1-4節的方法,但到了第4節時,結果只是煩躁不安,連話也說不出來而已。這也是沒有結局,因為沒有解決事情的答案故也。然而,從5節開始,詩人開始轉向,思想神的作為、神的大能、神過去的恩典;在這詩中的祈求經節共有4節,而默想神的經文,則有16節之多,而且似乎沒有結尾,似乎是默想不完的。雖然後者也是沒有答案,但與前面第4節的結果是不同的。若是以祈求事情為禱告,結果有時可能是煩躁不安(4);但以默想神為禱告,結果是持續的享受神,而不是煩躁不安。因此,禱告若能默想神、得著神的自己,那是任何事情的最佳答案,是我們要學習的禱告。

神在以色列人有很多的作為,因此是值得詩人思想的。然而,今天神在我們身上呢?是否也有很多奇妙的作為,可以讓我們思想的呢?神在我們身上一定是有作為的,只是我們是否把之忽略而已。若我們默想神時,願意多思想神在我身上的作為,也是愈想愈多的。神在我們身上的救贖作為,在我們生活上的恩典,這些都是我們常忽略的。但神不只是作工在以色列人身上,給他們多的恩典,也一定在每個人的身上,都有恩典的。同時,若我們知道,神所做的事,都不會是錯的,那我們就放心來到神的面前,相信祂的一切作為都是為我們的益處,那我們必然會更多看見神的慈愛,常常顯在我們身上的。這就是詩人默想的必然結果,是沒有止境的。

2021年11月28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詩七十二篇

 20211128               dimanche            詩七十二

這一篇詩篇標題是說所羅門的詩,而在最後20節,是說到耶西的兒子大衛的禱告完畢;那這詩是誰寫的呢?是大衛或是所羅門呢?同時,這詩的內容,是說到一個公義的王,這王是誰呢?是所羅門或是大衛呢?從內容來看,似乎都不很像,頂多是有部分的表現而已;而最像這裡說的王,在猶大的歷史中,似乎很難找得到這樣的王。因此,無論這詩是誰寫的,這裡描寫的王,是一個作王的模範、是作王者的目標。那這目標誰可以達到呢?只有基督作王才可以達到。然而,一個作王的人,無論是大衛、無論是所羅門,都應有這樣的目標,就是要成為一個能施福給人的王。若要如此,那就必須學效基督的樣式,以公平、公正、公義來治理人民,才可以帶來和平(2-3)

這裡說的是作王的人,應有的表現、或是應有的條件,但我們應都不會有作王的機會;因此,這是給每一個有機會作領袖、及管理層的人的箴言。從這首詩來看,其內容大都說到與公義、公平、公正有關的;可見一個在上作領袖、作王的人,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公義公正及公平。那甚麼是公義呢?公就是對大眾而言、是公眾的事;義就是作對的事,對的事就是以愛待人。因此,公義是對大眾的慈愛,關心到每一個人,愛每一個人。人很難愛每一個人,因為人的愛有限,有時為了愛某甲,就會忽略了某乙;給張三多一些愛,就會對李四少一些愛,這是人的缺點。能夠對每一個人都公平,都可以把愛給出去,對人而言是不容易的。

因此,公義及公平的條件,第一是要有捨己的愛,第二是要有公平的愛。當發出慈愛對某人時,不會傷害到其他的人,這是發出愛的原則。若我們的愛是姑息的愛,這就會因著愛一個人,而會傷害到其他人;這是一般人常易犯的毛病。因為要愛一兩個人是比較容易的,但要把愛顧及所有人,這是難的。而公義就不只是給出愛,更是要把愛顧及每一個人,這是作王的難處,也是作王者必須要學會的愛。人的愛是有限的,時常顧到愛時,就顧不到公義;反之,顧到公義時,就顧不到愛。公義看起來是嚴謹的,但這是表面的看見而言,真正的公義,出發點不是懲罰,乃是愛,而且是對大眾的愛。

公義是保護人用的,這是對困苦人的伸冤、對貧窮人的拯救、對欺壓人的懲罰(4)。伸冤是需要智慧的,例如所羅門能分辨兩個爭嬰兒的母親(王上三16-28),作出正確的判斷,這就需要神給的智慧。拯救貧窮人是需要愛心、細心及主動的關懷,因為很多時貧窮人比較沒有能力、或是沒有管道向王伸訴;就必須王主動去察看,找出弱勢群體的需要,才可以幫助他們。而對欺壓人的懲罰,是需要公義公平的判斷,作出適當的懲罰。同時,還要加上教化,使這些欺壓的事不再發生。這是作領袖的人,要學會的功課。

因著公義是對眾人的愛,這就比單愛一兩個人更難;這是神對作王者所託付的任務及使命。對一個沒有作王的人,他愛的對象可以是不多的;但對一個作王的人而言,他愛的對象是他管轄下的眾子民,於是他的責任就重。故此,這首詩是告訴我們,作王不是只會用權去轄管人,更要懂得用愛;而這個用愛,不只是一般的愛,而且是對眾人的愛,就是公義的出來。原來愛是神對每一個人的要求,因為神就是愛!而對一個作王的人,當然也是要求他要愛每一個人,但這個愛的要求,比對一般人的要求更高;作王所發出的愛,乃是對眾人的愛,就是公義的表現。因此,我們一般都誤會了,以為公義不是愛,以為公義是殘酷的;然而真正的公義是以愛為根基,是顧到對眾人的愛而發出來的,這比單純的愛一個人更不容易呢!

若一個王能施行公義,就必然會帶來和平(3),帶來長治久安的日子(5)。公義是蒙神賜福的條件,不只是可以帶來和平與長治久安,不只是影響本國,而且還讓別國獻上貢物,眾王都必向他俯伏服事他呢(10-11)。這應是神給王的賞賜!當您用公義的愛對眾人時,眾人自然會向您有回報;不只您對待的眾人向您回報,而且神還讓其他的人尊敬您呢!別國的進貢,是神多給的恩惠,是神對您的賞賜。同時,神也讓更多的恩典臨到公義的人,就是讓地上的五穀可以豐收,山頂上也都豐收,地上的果實茂盛等(16);這就是公義的報酬。

當一個王施行公義治國時,義人就會增多而興旺(7),這就是公義生出公義。若您願意別人怎樣待您,您也要怎樣待人,這就是良性的循環。若一個作王的,希望國中太平,希望國人都可以有義,那作王的就應以公義待人;如此別人就會效法王的榜樣,國中的義人就會增多。原來一個國家的惡人或是義人增多與否,是與王的公義與否有關的。若能以公義的愛待人,則國中的義人就會增多,這時王的治理就會更加暢順。原來人種的是甚麼,收的也是甚麼,這是必然的道理,是神定的定律呢!

這首詩是對作王的人的勸導,可惜的是猶大國中,似乎沒有一個王可以有如此的表現。因此,這就要等到基督作王時,才可能有這種光景出現。一個王惟有讓基督作王,惟有有基督生命的人,才可以達到這詩中的光景的。今天我們在社會中,大概沒機會作管理全國的人,但我們有機會成為部門的主管,我們是否學效這詩所說的,學習以公義對待人,就是以捨己的愛對待每一個人,照顧每一個人的需要呢?這是我們應盡的本分,也是基督徒在社會中的見證,成為黑暗中的明燈,我們可以如此嗎?若能如此,不但我們可以得到這詩所說的福,而且更可以帶領更多人歸信基督的。

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申卅一14-23

 20211121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dimanche               申卅一14-23

14-23這一段是耶和華對摩西說的話,這時約書亞也站在摩西旁邊,故他也聽到神的話的。這段話是神在預知中,知道以色列人日後會離棄神的,於是就告訴摩西;要他作一首歌,成為以色列人的警惕。可惜的是,這首歌無法改變以色列人的最終結局。那這首詩的用處是甚麼呢?神既然知道以色列人的結局,為何還要做這麼多的工作在他們身上呢?這些事對他們有何益處呢?若我們知道一個人至終是必然會敗亡的,是否大都會灰心而不想花時間在他身上的呢?然而,神還是照著祂的計劃、祂的慈愛去做工在人的身上;這就是無論如何,神的愛不因為人的失敗而放棄,神還是會把祂的愛,在人活著的時間中給人、與人互動的。

若一個人是至終注定失敗的,那神的計劃仍然在他的身上進行,這有何益處呢?對人而言,人是看益處及結果的,但第一,我們知道甚麼是益處嗎?我們的益處可能是覺得成功就是益處,那失敗就一定不是益處嗎?若一個人的失敗,可以引起別的人的警惕,讓其他的人得益,那失敗就不一定不是益處的。第二,雖然人是失敗的,但這個失敗,若引證了神的話語的準確,也看見了神在人身上的作為,看見神話語的成功;就可以讓人知道,神說的話是肯定的,那就是益處。

原來不只是要讓人看見人的失敗,更可以看見神的作為在人身上的真實。人的失敗,不是因為神沒有能力,乃是因為人的極端軟弱,證明了人的罪性,而不是神的無能力。神在軟弱的人身上的作為,讓人可以看見神的慈愛、神的忍耐、神的話語的真實。這就是保羅所說的,「猶太人有甚麼長處、割禮有甚麼益處呢?凡事大有好處;第一是神的聖言交託他們。即便有不信的,這有何妨呢?難道他們的不信,就廢掉神的信麼?斷乎不能!…」(羅三1-4)。神做在人身上的工作是明顯的;而人的軟弱也是明顯的。我們不能只看人的軟弱,更要從人的軟弱中,看見神的大能、神的忍耐、神的慈愛。

同時,雖然人是軟弱的,但神的救贖計劃仍然是成功的。人的失敗,不會攔阻神的成功。神可以使失敗的結果,變成他人及他日成功的原因。這就是神的工作,暫時的失敗,神仍然可以埋下復活的種子,仍然可以做成日後成功的原因的。當然,從人的角度來看,失敗的人是可悲的,因為雖然神給了他們這麼多的恩典,他們還是得不到神的福氣,是可惜的。神不是沒有給他們恩典,但他們沒有信心,與神的道相調和,於是就失去了屬靈的福分。

因此,整體來說,神的工作沒有失敗,失敗的是以色列人自己;而且神之後還是可以繼續作工在他們身上,讓他們可以復興的。同時,猶太人是失敗的,但因著猶太人的失敗,福音就傳到外邦人。今天我們可以得聽見福音,間接是因為以色列人的失敗而引起的(這當然是從人的角度來看的)。這一點保羅在羅馬書九至十一章說得很清楚,其中他說,「以色列人被棄絕,天下就得以與神和好;他們被接納,豈不是死而復生麼(羅十一15)」? 原來神的計劃沒有失敗,失敗的是以色列人,但神還是可以在軟弱的人、失敗的人身上,完成祂的工作的。因此,我們不要只看以色列的失敗;我們可以從人的失敗中,看見神話語的肯定,看見神話語的真實,看見神的信實。

同時,在神已知道人是失敗的結果時,神還是繼續在人的身上作工,沒有提早放棄,這更看見神的愛,不是因為人不接受神而放棄的。神的愛是一直給人的,只是人不懂得接受,這是人的損失,不是神的失敗。這就如耶穌在祂的預見中,猶大是會背叛耶穌、出賣耶穌的;然而,耶穌對猶大的愛,從揀選開始就沒有停止過。祂不會因為猶大背叛祂,就減少對他的愛,反而耶穌對猶大是加倍的愛,希望可以改變他呢!這就是神的愛,對剛強的人是愛、對軟弱不接受神的愛的人也是愛;這就是神無條件的愛,是我們不明白,也是我們應大大感恩的。

從這段中我們也可以看見一點,那就是神是有預知的能力的,因為祂是超越時間的。然而,神的預知,沒有影響到祂現在的作事;祂仍然是在時間中與人互動,沒有因為祂的預知,而放棄現在的工作。我們是沒有預知的能力的,因此,我們不知道事情的結果,就會繼續努力工作的。若我們知道某件工作的結果是失敗的,那我們一定先放棄這工作的,因為我們看的是工作的成果,而不是工作的過程。因為若成果是失敗的,那我們就會覺得,做這事是沒有意義的,就會放棄整個過程;這是因為我們覺得結果才是重要的,過程是不重要的。然而,神知道結果是失敗的,還是在時間中與以色列人互動,原因是甚麼呢?因為神不只是注重最後的結果,也是注重過程中神的作為。神的作為在過程中顯出來,是不會比結果的出來更不重要的。

在整個互動的過程中,即使以色列人看不見神的慈愛、神的計劃、人的軟弱等;但別人可以從這個過程中,看到神的本質、神話語的信實、神的慈愛、神的忍耐等,這個過程所表現的神的性情、神的本性等,都是可以顯出神的榮耀的。因此,失敗是人的結果,但人的失敗,還是可以讓人看見神的榮耀,看見神更深層的成功的。

因此,神啟示摩西及約書亞(14),告訴他們以色列日後的結果,也是要他們不必灰心,不只是注重最後的結果,更是注重整個過程中,他們所付出的愛、所付出的忍耐、能力及與神互動的喜樂等。這都是事奉的人要注意的重要目的,而不只是成功與否而已。人注重的是事工的成功,但神注重的是事奉中的過程,是否忠心事奉神,是否讓神工作在事奉的人身上,讓他的生命有成長等,這都是事奉的人重要的目標,而不只是成功與否而已。

2021年11月14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申廿八47-57

20211114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 dimanche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申廿八47-57

47節開始,又是神另一個作為,47-57節所描寫的,不只是看見神的懲罰、管教,而且是神再造的工作。這個工作,就是死而復活的十字架工作,就是要讓仇敵來,把他們不聽話的舊生命滅絕後,再造復活的工作。這就是日後以色列人被擄的工作,以及被擄歸回的工作。這樣的工作,是當他們沒有聽從神的話時,神所要做的另一個工作。

神的工作是一步一步來的,先是用神的話直接說出來,希望他們可以聽從(1);那是就是神的律例典章,但他們不聽從神的話,那就用另一種話作在他們的身上就是給他們災難、用神的作為去說話。前面的話是要聽從的,後面的話是要看見的;後面的話除了要人看見的目的外,還加上了對人懲罰、管教的作用。那就是持續的災禍,一步一步的讓人可以思想神的作為。然而,若他們還是不聽從神的話,神就要做另一個工作,那就是十字架的工作。十字架的工作,就是先死後生的工作,就是這一段中所說的,把他們帶到一個絕境中,把他們的所有城都被攻陷(52),也把他們的兒女都吃掉(57),這是甚麼意思呢?

這就是把他們帶到絕路去,不只是沒有身外之物可以倚靠,而且是沒有兒女、就是沒有下一代的生命。這就是神要把他們帶到死亡之處,讓他們的舊生命都滅掉後,再給他們復活的生命;不只是死亡,而且是死透了,連兒女就沒有了。這就如拉撒路的死亡一樣:耶穌故意耽延兩天,讓他死透;人以為不能復活,耶穌還是叫他復活!這就是第三步,就是十字架的工作,是神給的十字架,是先死而後生的工作。原來神的工作是一步接一步的,先給人正面的神的話,讓人可以清楚知道該如何行;但若人不聽從神的話,神就把災難加在人的身上。災難是神另一種言語,是無聲的言語,這種言語,不是用聽的,乃是用屬靈的眼去看、用屬靈的心去體會、去感受的。然而,若以色列人沒有屬靈的生命,沒有屬靈的眼睛,那還是不能看見神的作為、看見神的心腸、神的憐憫、神的計劃的。

當他們還是愚頑不靈時,他們在好的環境中(47)、以及在不好的環境中,都沒有事奉耶和華的時候;那神就再用十字架方法,去改變他們的生命,這就是為要給他們生命的方法。神用外邦人把他們擄去,而擄去之前,把他們的城圍困(52),把他們的牲畜所生的和土地所產的滅絕(51),也讓他們把自己的兒女吃掉,使他們甚麼都沒有了(57)。這是甚麼意思呢?就是把他們帶到一個死亡的地步中,再沒有任何剩下的,連下一代就是將來的生命都沒有。這就是徹底的十字架工作,就如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,把最後一滴血都流盡,這是十字架的死亡工作,是沒有後路的。

然而,這裡還看不到復活的工作,但神還是要做復活的工作的。復活的工作,就是神還是把剩下的人數,讓他們可以成為將來復活的種子。神一方面做十字架的死亡工作,另一方面神也做十字架的復活工作。十字架的死亡是容易的,也是明顯可以見到的,就是這裡所描述的情形;這裡說的是悲慘的,是沒有盼望的,是完全的死亡,是不會留下任何一些活的東西的。然而,這裡隱藏的,還有神的另一個工作,就是死亡後的復活。神每次把犯罪的人滅亡時,都會留下一些剩餘的餘數的,這是神的復活工作。

當人類犯罪到一個不可收拾的情景時,神要把世上的人滅絕時,就留下挪亞一家八口,讓他們可以成為復活的生命。當神要毀滅所多瑪,神還是要把城中的義人羅得一家拯救的,因為神除了做審判罪的工作外,神還要做復活的工作的。當以色列人在曠野不聽神的話,不願意入迦南去之時,神雖然把上一代的人,都讓他們死在曠野中,但神還是留下兩個人,就是約書亞及迦勒,讓他們成為復活生命的種子,讓新的一代可以進迦南。又當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後,神告訴他們所有迦南人都要滅亡時,神還是用祂的方法,拯救了喇合一家人,以及基遍一個城中的人呢!這就是神的復活工作。

因此,這一段中我們看見的,是神把十字架給以色列人,對他們的罪而言,神是用災難懲罰及管教他們;對他們的拯救而言,是暗中做十字架的復活工作。這就是當猶大國的瑪拿西不聽神的話,神決定要把猶大國也滅亡後,神在瑪拿西這個敗壞的王後面,又興起一個好的王,就是約西亞;讓他做以後復活的工作,就是讓他埋下復活的種子。把一些剩下的餘數種子埋下,就是如但以理及其三個朋友等類的人;讓一些人仍然可以有復活的生命,成為十字架後的復活。這就是神的第三步工作,是在以色列人身上的工作。

今天我們也是一樣,神在我們身上的工作,同樣的也是有三個不同的方法,讓我們的生命長大的。那就是神在聖經中的話、神興起的環境及神的作為、以及神給的十字架。這些工作,有時是一步一步來的,就如這一章中神對以色列人的工作一樣。有些是時常做的工作,有些或許是可以免的:例如聽神的話、事奉神是應該時刻都要做的;又例如十字架,也是我們天天要走的路。然而當我們不願意走十字架的路時,神才會主動給我們十字架的。也就是說,人應該自動走十字架的道路,因為這是必須走的;但若人不願意走時,神就會主動給人十字架的。

在這段所描寫的十字架路,是神設定給以色列人的。雖然看來是可怕的,但除了看見絕望及死亡外,神還會做復活的工作的。復活的工作在這裡是隱藏的,因為是神自己以祂的慈愛做的,我們就看不到。這也是十字架的特徵,我們看見的,只是死亡及滅絕,但在這背後,因為加上神的手、神慈愛的作為,就會有復活的出來。復活是神做的,是隱藏的,是我們在走十字架路時,常是看不見的。然而,若能有信心的眼,就可以看到十字架後的復活,而不只是十字架的死亡而已。

2021年11月7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申廿四14-22

 

20211107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dimanche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申廿四14-22

這段所說的,第一是說到主動的愛,是主動的想到有需要的人(14,19-21)。第二是說到有些是您知道的、有需要的困苦貧窮人,那就是你應該憐憫的對象(14)。第三,有時雖然沒有特定的對象,但還是要設計一些容易的環境,讓一些沒有特定對象的人,也可以得到幫助(19-22)。也就是說,有些對象是您看到的,那就一定要主動給他憐憫;另有一些人,是您沒有看到的,但他們是存在的,您也要預留一些恩惠給他們。看到的,就直接施恩,看不到的,就設計一個容易的環境,讓他們可以容易得到幫助。無論您看到或是看不到,這些人都是存在的;您就要主動的給他們預備一些他們需要的食物,讓他們可以自由拾取。亦即是看得到的貧窮人要施憐憫,看不到的貧窮人,也要為他們預留空間,讓他們可以得到食物。

這代表甚麼呢?這代表他的生活,至少有一部分是完全為貧窮人而設定的,是關顧到一些他認識的、或是不認識的窮人的。這是他要特別出一些時間、空間,為窮人而活,是一個主動發出愛心,關心弱勢團體的人。還有,他的生活目的,要學習捨己,主動留下一些食物給別人,雖然沒有看見的對象,也為他們而做成一個容易的環境,讓這些人可以更容易地取得活命的食物。以色列人的條例是容許人可以拾取剩下的莊稼的,因此,您不只容許他們拾取,更要製造一個環境,讓他們更容易的進入園中,而且是容易拾取的;否則人進入葡萄園或其他的田裡時,卻沒有可以拾取的。不只是有條例,這是愛心的條例,還要主動思想,如何可以讓人更容易拾取,讓貧窮的人不致空手而歸。

我們是否可以在生活上,多些照顧社會中的邊緣人呢?有些西方國家,他們是有一些文化,就是在一些小型咖啡廳或速食店中,他們買飲品或小食時,多買一份,不是自己要的,乃是留給一些有需要的街友進來時,可以取用的。這些多買一份的人,店家會把一個記號,貼在後面的佈告板上,街友們看到,就可以使用。這是一個很好的風氣,是與這裡以色列人的條例相似,是我們對待有需要,但不知名的人的一種好辦法。可惜是我們所居的華人社會中,好像沒有這種風氣;有時我們想照顧一些有需要的人,就要自己想法了。

看不見的人,但卻是有需要的人,在以色列中是容易辦得到的,但在我們的社會中,好像沒有這條例或風氣,於是我們想做也不容易辦到。是否基督徒可以思想,如何可以幫助有需要的貧窮人,讓每一個飢餓或是有需要的人,都可以得到一些愛心的激勵呢?

愛心是要操練的,若我們有這種環境,或是我們可以自創一些條例,幫助一些無名的、有需要的窮苦人,是可以讓我們愛的生命成長的。今天我們比較沒有這樣的環境,就比較缺少操練的機會。而神設立這些條例,不只是可以幫助有需要的貧窮人,實際上對那些願意幫助人的人,願意特別設計一個好的環境,讓貧窮的人可以容易得到幫助的人,也是有益處的。因為如此挖空心思的設計,會訓練人的愛心、細心、及關懷別人的心。若能養成一種習慣,那就會讓我們對貧窮的人敏感,會使我們的愛心容易出來的。

當他們收取葡萄園的時候,剩下的不可再摘;又當打橄欖樹以後,剩下的不可再打,要留下給寄居的、孤兒和寡婦(20-21)。這代表在我們任何生活的細節上,都要想到有需要的人,這是一種為別人而活的生活,也可以訓練出我們捨己的心。若能如此主動地學習,您會發現,這是一種喜樂的生活;因為助人為快樂之本,是應該不只為己活,更是為窮苦的人而活的。這個世界中,由於一般人大都以利益為前題,很少有人會以愛為前題,成為他們生活的目標的。若我們可以如此做,養成一種風氣,那是社會之福。因為一般人,都只是為自己、為兒為女而活,但若能改變一下觀念,能夠為孤兒寡婦而活的話,那不只是自己得福,而且整個社會都可以得福。

神設計這些條例,表面是為了讓社會中沒有貧窮的人,但更重要的是讓願意實行的人,有操練愛心的機會。今天我們的社會中,若沒有這種風氣,我們是否可以思想,如何把我們的愛心,具體化地表現出來呢?若有一個管道,能讓人容易表達愛心的,相信基督徒是願意率先履行的。因為神設立這個愛心的條例,對整個社會都是有益處的。若在社會中我們不易行,也可以在教會中學習,照顧兩類有需要的人,一是屬世的窮人,二是屬靈的窮人就是靈性軟弱的人。即使是在教會中,需要關心的人也是多的,我們是否可以設計一些環境,讓基督徒可以儘量發揮主動的關懷,讓教會的肢體都可以得到溫暖呢?

聖經中多次提到「要記念你在埃及地作過奴僕」(18,22),不只在這裡,在別處聖經也常常提到。這就讓我們想到,原來神當初刻意要以色列人在埃及地成長,而且讓他們被埃及人奴役,是有很多的目的。其中一個原因,就是要他們體會貧窮及奴役的滋味後,就可以用同理心對待及幫助那些弱勢團體。從15節的描寫中,我們就知道神是很關心弱勢的人的,因為當他們一祈求時,神就會定那些不憐憫他們的人的罪,可見神關心的是那些有需要的人。我們應思想,在我們的生活中,有多少時候是主動關心有需要的人的呢?我們是否應想辦法,主動關心真有需要的人呢?從這段聖經中,再檢討我們的行為,這都是值得我們思想的。

16節是插進來的一節聖經,似乎與前面所說的有點不同;但這節聖經,亦是說明愛心的問題。當然一人做事一人擔,也是一般的原則;誰犯罪,誰就應受該得的懲罰。然而,父子的關係,是愛的關係,但其中一人因犯罪而死,另一人一定是傷心的。這時,您不要因這人的父或子犯罪,而輕看他,他更需要靈裡的幫助,深切的安慰的。因此,這個沒有犯罪的家人,也算是弱勢的人,這個人我們亦應對之憐憫,不只不應定他的罪,而且還要想法安慰他、幫忙他,這才是主動的愛的發出。總而言之,我們應多注意有需要的人,主動的設計一些可以幫助他們,及讓他們可以更容易得到幫助的環境,這是我們應做的事。

2021年10月24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申十五

20211024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dimanche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申十五

這一章主要的內容,是教導以色列人對同胞的愛,在第七年的時候,要用愛去豁免弟兄的債。還有,對待賣身的同胞奴僕,要用愛來對待他們;這些都是付上愛的行動。最後的一段(19-23),是說到頭生的牛羊,要分別為聖歸給耶和華,要在耶和華神的面前,吃這頭生的牲畜(20)

 

一、豁免年的條例

豁免年是對同胞的愛,是把借給鄰舍的一切都豁免了,不可向鄰舍和弟兄追討。若能這樣做,神就賜福給他們,使他們中間沒有窮人(4),這是神的心願。原來一個社會中,常會有貧窮與富人的存在,而神的心願,是希望國中沒有窮人。他們既然是屬神的子民,他們的國家,就要與其他的國家不同;一般的國家的問題,常是貧富不均,如此是會導致很多社會的問題的。而這一段中就說到要除去窮人的辦法,就是要每個人都有愛心。第一是主動幫助人,不要心裡起惡念,因為豁免年近了,就不憐憫那些需要幫助的人(9)。第二是當你借給人後,在豁免年到達時,就免了他的債;如此就可以幫助窮人,讓他不致於被債務拖累,變成永久的貧窮。

要能做到豁免年出來的憐憫,要有幾個條件:一是要有愛心、二是要有信心、三是要有敬畏耶和華的心。這怎麼說呢?這個條例的出來,是等同要富人把他財產分出去的,也等同神希望全國中沒有窮人;然而那是要人配合才可以完成的。神不可以自己做嗎?神不可以直接賜福給每個人,讓他們都可以豐收,可以有足夠的財富嗎?

神可以做的事,例如使無變有,例如用神跡幫助窮人,例如以利沙使窮寡婦賣油賺錢一樣,這是可以的。然而,那只是突發的情形,不應是恆常的情形。若神可以做而不做,祂的目的乃是要人與神合作,乃是要人參與時,可以學到屬靈的功課,可以使人的靈命成長。原來他們在迦南地生活,不只是屬世得安逸,而且還要在屬靈的事上得成長,在屬靈的生命上得豐富,這才是神的心願。

 

二、從屬世豐富變成屬靈豐富

一個富人他是在屬世的財富上豐富了,但神希望他可以在屬靈的生命上,也同樣的豐富起來;這就是神把豁免年的條例,放在他們中間的目的。若神賜福一個富人,讓他可以在屬世的財富上豐足,那他就要學一個功課,這個功課就是願意捨去,然後才是真正的得著。神已經先賜福給他,但當他得到神的福時,他是抓緊這些財物,不願意給出去呢、還是捨得給出去呢?當他願意捨去時,他會得到更大及更多的福的。

神既然先給了他,他就應知道,他要學習把神的恩典分出去,而不是據為己有。而當他如此行時,神必然會再加給他更多的福,使他不斷地可以幫助人;並因為看見神的恩典,經歷神的大能,因而屬靈生命更得長進。這就是從屬世的豐富,變成屬靈的豐富之路。一般人的眼,只會看屬世的豐富,只會看到財物的加添,而少看到屬靈的財富的;也因為如此,就少有人可以把屬世的豐富,變成屬靈的豐富的。然而,當一個人願意捨時,他不只可以把屬世的豐富,變成屬靈的豐富;同時,他屬世的豐富,也不會因而減少的,反而會變得愈來愈多,成為一個良性循環的。

原來神賜福一個人,讓他豐富起來時,他就要知道,這是神給他的一個機會,就是學習捨出去,以得到更豐富的屬靈生命。一般人是不願意捨的,世上的人是以得為主的。這就如少年官一樣,他追求的都是要得的路,而不懂捨的路;他不知道能捨才可以有真的得,得是從捨來的。世上的人,都認為得是從得來的,但基督徒要學一個功課,那就是真正的得,是從捨而來的。這對一個被神賜福的富人,是很大一個挑戰,是不容易學的功課。

 

三、豁免年要學的功課

要能做到豁免年所要做的事,就是生命的操練,因為這關乎愛心、信心及倚靠神的心的。愛心是關乎捨的問題,因為沒有捨己的心,就不是真正的愛心。當一個富人得到財物後,他或許是用他的努力、智慧、時間等賺取得到的;要他捨去那是不容易的。這時他要有一個憐憫人的心,要求神給他看見別人的需要,以神的愛去愛窮人,才可以做得到的。愛不是從己的生命來的,乃是從神的生命來的。若我們沒有神的生命,是不可能有愛的。當神的生命在我們身上貧乏時,這就正是我們要學習的機會。豁免別人的債,比借出債給人,那一個容易呢?或許是豁免比較容易吧!因為先前已借出的錢,這時不是要您再拿出來,只是不收回來而已。這是學習愛心的機會,是應該求神幫助學習捨去的心;若能專心求神幫助,這是可以做得到的。

當神定下這條條例時,我們要知道的一個原則,就是既然神給一條條例我們要遵守,那神一定會幫我們完成的。只要我們肯遵照神的話去做,是沒有難成的事的。那這條條例,神如何幫我們完成呢?原來神隱藏了一個恩典,就是當我們願意捨的時候,我們給了別人,神就必然會給回我們的(5-6)。原來憐憫貧窮的,就是借給耶和華,他的善行,耶和華必償還(箴十九17)。當您願意豁免窮人的債時,那就等同借錢給耶和華,那耶和華必然會償還的。可能不只償還,還要加倍賜給您呢!因此,豁免年除了操練愛心外 還可以操練信心呢!這是對耶和華的信心,是學習倚靠耶和華,把看得見的錢,變成看不見的、卻是實在的耶和華自己。因為我們倚靠的,不是看得見的金錢,乃是看不見的神;看不見的神,才是我們倚靠的真正對象。

 

四、對待奴婢的例

這裡說的到第七年,就要讓他離開你得自由(12),那是條例的規定,是律法的定例。然而,若能超越律法,用愛心對待奴僕,那對方就主動服侍您,因為愛的存在,他就捨不得走,您就可以得到一個人。前面豁免年的條例,是說到我們用愛捨去金錢,豁免了別人的債;這裡是說用愛對待奴婢,就得到一個人。前面是捨去金錢,似乎得到神賜的金錢(箴十九17);然而還有一個隱藏的得到,就是您得到一個人。前面的豁免一個人的債,您看不到得到他的心;但這個對待奴婢的例子,您就看到原來愛是可以得到人的。

得到人與得到金錢,那樣更好呢?前面的豁免年,若您以愛待人,耶和華會賜福給的(6),耶和華會還債給您的;這似乎是得到金錢。但若以愛對待奴婢,您得到的是一個人的愛,一個人的心。因此,若以愛對待人、豁免人的債,您也會得到他的心的,只是聖經沒有說,是隱藏的而已。這時,您會得到雙倍的回報的,就是金錢的回報,與人的愛的回報。這是何等划算的回報,我們為何不用愛去對待人呢?

在前七年您是用錢買了奴僕,但不只用錢就可以買到人,您用錢買了人的勞力,但不能用錢買了人的心。能買人的心的,不是用錢,乃是用愛。因此,這七年中,原來您不是用錢來買人的勞力而已,您更要學習,用愛來買這個人!這是這個條例中,隱藏的一個重點。一般的人,只是用錢買了七年,然後呢?他就走了,就離開您了;例若你這七年不只用錢,更是用愛對待他,您就可以買了他的人,而且是永久買了他的。這豈不是用愛所得的代價,比用金錢更划得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