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

晨更分享:彼後3:1-10

2009/12/30 mercredi 彼後3:1-10


這一章是說到有關主再來的事。主再來是很重要的,是信徒們的盼望,是我們盼望的最終目標。若主不再來,人就沒有希望,因此,主再來是我們信仰中最重要的盼望。盼望是需要忍耐地等著的,一個人要等一件好的東西,有時是不易的,等待是很難的,人的忍耐是有限的,人是很易會失去忍耐的。例如亞伯拉罕等兒子,等得不耐煩時,就把夏甲變成妻子了。撒迦利亞等孩子,等到後來也覺得不可能了,以致天使說話時,他竟然會不信了。主曾應許要再來,但當時間一年一年的過去,尤其是在苦難中的時候,更會覺得時間過得真慢,而會懷疑主是否真會再來,加上假先知的言語,就更會使人生疑心,於是從等候變成失去忍耐,失去忍耐便變成失望,而失望時,就會聽信其他的言語,接受了其他的想法,不再相信神的話,而認為主的再來是假的了。

在苦難中的信徒,是很盼望主會快來的;然而另有一些基督徒,他們並不在乎主的再來,他們仍沉迷在世界的享樂中,甚至希望主不要快來,這又是另一種基督徒。若是後者,他根本不會盼望主再來,也就無所謂耽誤與否了。因此,這裡所說的,是對那些正常的基督徒而說的,是對受苦而盼望基督再來的信徒而說的。我們若從來沒有盼望主的再來,似乎讀起這段聖經,便不會有同感的了。因此,我們第一件要作的事,就是求主加添我們盼望主再來的心,我們才會體會彼得所說的話。

這裡說到有兩種話,一是神所說的話(2),二是好譏誚的人所說的話(3)。神所說的話,是由聖先知及使徒所傳的,現在是記載在聖經中,是不變的話。而好譏誚的人所說的話,則是隨自己的意思而說的。他們跟據自己的觀察,而以為對,而作出一些與聖經相反的結論。神的話是安定在天,永不改變,也永不動搖的。然而環境的表現,常也會影響我們對神的話的信心。然而我們觀察環境,常是有限的,人的資料,常是不完全的。因此,觀察後作的結論,往往只是局部的,例如在這裡,那些好譏誚的人所觀察的,便有所疏漏,他們的疏漏,是故意的(5)。所謂故意,有時是人自然的反應。當一個人不願意某些事時,他的觀察中,會故意忽略其中一些他不想要的資料的。他們觀察天及地,他們故意把神用洪水,審判世界、干預世界的事情忽略了,而把他們認為有利的資料,拿出來作成結論,這是人的一般作法。人是主觀的,是很易偏向自己的想法的,因此,即使是觀察而作的結論,也限於收集不到完全的資料,或是由於人的主觀定見,而會作出不同的結論的。

人之所以收集不到完全的資料,一是因為人的有限,觀察不到所有的事情;二是因為人的主觀,故意把不利於自己的資料,而把之棄掉。惟有神的話,才是客觀而正確的,神的話不必改變,因為神是在永恆中說出祂的話,那就是絕對的真理,是不會改變的。我們若得了神的話後,便不必再聽其他的話,也不會被其他的話所迷惑了。因此,不是觀察環境而作出結論,而是詳細考察聖經,以神的話為基準,而作出結論,這才是對的。

(4)他們質疑主要降臨的應許在那裡,他們不是從主的話語中去看,去找證據,他們的質疑,是因為從他們的觀察去看。他們去觀察大自然,他們去觀察歷史,但他們沒有從神的話語中去觀察。因此,他們所作的結論是錯的。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觀察是不完全的。環境中有很多隱藏的事,是人所看不到的。例如他們只看環境,卻不看在環境背後中,神所說的話。若只看環境,而不讀聖經,他們一定會看不完全的。因為在環境背後,是有神的話的。而這神的話,在環境中一般是很難看得到的。要加上聖經的話語,再加上環境的觀察,以及聖靈的啟示,我們才可以正確的在環境中,看得到神的心意的。

(8)其實這是說到神的超越時間。神創造了時間,人是活在時間中,與神互動的。但神是活在時間外,不受時間限制的(但祂一方面,也活在時間內,與人互動)。因此,神所看的時間,與我們所看的不同。例如人說,神為甚麼不在撒但犯罪時,就把撒但滅掉;這樣的問題,是因我們活在時間內,才會有這問題。因為在神的永恆的概念中,神在永恆中早就把撒但滅了。然而,我們活在時間內,而時間是神創造出來,給我們可以與神互動,可以悔改的。因此,我們所有的時間,是神多出來,給我們可以藉此而認識神,也可以藉此而得勝撒但,而不只是神把撒但滅掉而已。因此,時間是一個奧秘,是神給我們,能與神更多的互動,也可以使我們有更多的人得救,成就神不願有一人沉淪,乃願人人都悔改的心願(9)。

因此,神創造了時間,是使人有機會有更多的人得救,這就是彼得在這裡說到,神把祂再來的日子延後,但這不是躭延,乃是寬容。這表示神要把更多的時間給人,就是讓人有更多的機會悔改。因此,從這裡可以看出,原來神創造時間,是為了使人有更多的機會得救,也有機會讓我們與神一同得勝,有機會分享神與我們一同勝過撒但的喜樂。而在時間中,我們就要學習忍耐,學習如何與神互動,並且更多的努力,去把福音傳給世人,使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,得以讓更多人有機會聽聞福音,而使神願意人人悔改的心意,得以滿足。而在將來的新天新地中時,以前所創造的時間,也就沒有了,那時,我們就都進入永恆中了。故在我們仍有時間時,要學習忍耐,也要把握時間,好好傳福音,這才是我們要作的。

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彼後1:12-21

2009/12/27 dimanche 彼後1:12-21


這一段的重點,是彼得知道他快將要離開世界了,因此,趁著他在世的時候,利用機會提醒眾門徒,使他們能把神的話話放在心中,不斷的思想。並可以用神的話語,來衡量他們的經歷,使他們的經歷,是與神的話語相合的。也就是說,我們的一切屬靈的經歷,都應是合乎聖經的,是在真理中的,這才是經得起考驗的經歷。

彼得為何知道他快將要離開世界呢?他把主耶穌離世前所啟示他的話,放在心中、存到現在(14),這表示他有神的話在心中,這是第一要緊的。不只如此,他對於周遭所發生的事,也有聖靈的指引,使他能明察環境,知道他即將離世了。不只彼得可以知道他快將離世,保羅也是如此,保羅在快將離世時,他也可以預知(提後4:6)。這是代表一個服事主的人、一個為主為用的人,他裡面有神的啟示,他會知道他何時離世的。他知道在主的工作未完成前,他是不會離世的。每一個屬靈的主僕,他都有從神來的任務,而這任務沒有完成前,神是不會讓他去世的。一個忠於神的人,他在世上活是為神而活的,因此,他的死也不會突然的,是有計劃的。若我們的死是在神的計劃中,則何時會死亡,也應是會知道的。這是彼得及保羅的例子,我們若是一個忠於神的僕人,我們也當知道自己何時會死,而在未完成神所給的任務前,也是不會死的。觀察一些屬靈的人的死亡,也都是如此的。

同時,這些屬靈的偉人,他們在死前,也都會顧念神的家,及只顧神的家。他們是盡力地把神的話提醒下一代,使後代在他們去世後,仍得以繼續在神的國中,走得穩健。這些屬靈的僕人,都不是為自己而活的,乃是為神的國而活的。他們的生命,不是為自己的,乃是為神、為眾人的。因此,一方面他們知道自己何時會離世,另一方面,他不是關心自己的死亡,而是關心神的教會。他們不會如希西家一樣,只關心自己的壽命、不關心下一代;他們是關心神延續的教會。因此,一個真為神而活的生命,他是知道自己何時而終,但也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多久,只在乎神的家的狀況,及神的家的豐盛延續而已。

(12)雖然曉得,還要題醒。神的話是不會嫌多的,我們愈有神的話,愈應渴慕神的話的。一個人若是因為有了神的話,便覺得足夠了,這不是真的有。真的有的人,是愈有愈渴的。不如我們吃飯,吃飯是吃飽了便不想吃了;但吃神的話,是愈吃愈想吃的。這是屬靈的原則及情況。一個人不想吃神的話,一定是他沒有嘗過神的話的甘美,若是一個嘗過神的話的甘美的人,他一定是喜歡神的話的。

此外,彼得的提醒,是要把神的話放在他們的經歷中。這一章前面一段所說的,是有關信心所產生的美德,主要是信心所產生的行為方面。這比較是表現,是經歷。然而這些經歷及表現,是應以神的話為基礎的。一切的經歷,都應建立在神的話語中,也應以神的話為準繩。我們的經歷,是不能離開神的話的。經歷是真的,但不一定是真理,因為這經歷用在一個人身上,不一定可以用在別人身上。但聖經的話語,則是可以應用在任何人身上的。

彼得是有經歷(16-17),但他也有眾先知所說的神的話的印證(19),也有神的話的直接印證(17下,18)。這是神的話的印證,是表示這是真的,是眾先知所預言的。而先知的預言,就是神的話,因為先知不是用自己的意思說的,乃是聖靈感動他而說出神的話來的(21)。因此,我們行事為人的一切根基,是神的話,不是我們的經歷而已。神的話是一切的根基,是我們行事為人的標準。若我們的經歷,合乎神的教導,這才是對的,否則,那只是個人的經歷,是不能推廣成絕對的真理的。

(20-21)解經的原則,不是隨私意解,乃是隨聖靈解。甚麼是私意呢?私意就是人的意思。在每一個人的背景(個人的環境)、及文化(眾人的環境)中,都會影響我們,使我們產生一些既成的觀念。這些觀念潛在人的想法中,不一定是對的,但卻很易在解經時,把之搬出而不自知。我們的經歷及環境,會影響我們對事物的看法,這也就會影響我們解經的結果了。因此,要正確的解釋一段經文,有時是不易的,因為潛在於我們裡面的觀念,不小心就出來了。我們要能完全以神的思想,神的整體經文的原則,去解釋一段聖經,是需要神的幫助的。我們要能謙卑在神的面前,讓祂光照我們,除去我們既有的不對的觀念,單以神整體聖經的觀念去解經,才可以有正確的結論的,這也是我們應學習的地方。

隨自己的私意而解的聖經,叫私意解經,這是不對的;但靠著聖靈而解的,我們可以叫做「靈意」解經,這是正確的名詞,而靈意解經是對的。只是我們常把靈意解經,誤以為就是私意解經,其實那是不同的。靈意解意是出於神,私意解經是出於人。我們要分辨何者是私意解經,何者是出於聖靈的解經,我們應羨慕聖靈啟示的靈意解經,應向神求解經的恩賜。不要因為怕變成私意解經,而不敢解經,或是不敢隨意解經,如此,反而使我們對聖經不求甚解,這也是另一個極端呢!

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

晨更分享:代下35:20-27

2009/12/24 jeudi 代下35:20-27


這一段是描述約西亞死亡的事,他因為要去與埃及打仗,結果便死了,這死是死得冤枉,因為埃及本來不是要想與他打仗的,埃及王尼哥是要北上,與新興的巴比倫打仗的。(王下23:29是說亞述王,但亞述王是可以代表新興的巴比倫,取代了舊的亞述王,把亞述取而代之)。然而在這件事上,聖經說約西亞沒有聽耶和華藉尼哥所說的話(22),也就是說,尼哥勸約西亞不要沾這趟渾水,是出於耶和華的。然而,可能約西亞不懂得分辨,那些話是出於耶和華的,於是他就在這件事上失敗了,而這件事的失敗,是關乎他的生命的。可惜的是這個王,如此的順服神,但在聽神的話上,卻沒有警覺之心,導致他的死亡,不只使他早死(39歲),而且使猶大國損失了一個好的君王,這是很可惜的事。

約西亞為何會不能分辨耶和華的話呢?他本是一個願意聽神的話的王,但在這事上,他卻忽略了神的話。他可能以為,神是與我同在的,因此,我應該有神的話,而神的話,也不會給一個外邦人的。然而尼哥的勸告本身,可能不是真正的原因,那是最後的階段的表現而已。可能是在這件事上,約西亞從頭到尾,都沒有尋求神,他可能是自己想要打埃及,不願意埃及幫亞述,或是他覺得亞述是滅了以色列的,因此,他希望亞述可以敗在巴比倫的手中。真正的原因,我們不知道,然而打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,他應該不能執意而行,他應該要先求問國中的先知。這時的先知,應有耶利米,有戶勒大,也有西番雅等。以前他得到了律法書時,他就馬上找戶勒大(34:22),這表示他懂得找先知。然而在打仗的事上,他可能自己覺得應該去打,便不再求問神了。

打仗的事是很重要的,是關乎一個國家的存亡、以及自己的性命的。因此,如此重要的事,他應該要去尋求神的。可是在這裡沒有看到他尋求神,這麼大的事,他忽略了問神的旨意,可能表示他執意要作,故意不聽神的話也。一個人作何事,若是很客觀的把之放在神的面前,他是應該知道神的心意的,尤其是那麼重要的事,他自己也應知道,可以打及不可以打的。因此,他的這次打仗,可能沒有求問神,或是不敢及不願求問神,故意把神跳過去;也有可能是明知故犯,才會引起這次的失敗的。

然而,神在最後的關頭,仍是差一個外邦人,說出神的心意。神不願他滅亡,他既然不找自己國中的先知,神就只好讓外邦人說出神的話。外邦人也出來說話了,這應是代表了約西亞的沒有尋求神,沒有找先知,但神為了憐憫他,還是在他沒有尋找的狀態中,藉著外邦人的口,而說出神的心意。因此,這是不正常的,是反常的。正常時,神是藉著先知說話,不是藉著外邦人一個王說話的。只是當人不要神時,只想照自己的方法行事時,神才會藉著反常的事,來提醒人。例如巴蘭不聽神的話,執意要去見巴勒時,神就藉著驢子說話了。這不是一般正常的狀況,是人不聽神的話時,神才作的事。而這次尼哥說出神的話,亦有點與巴蘭時的狀況類似。因此,尼哥的說話,其實已經不是正常的情形了,這是代表約西亞沒有求問神在先,而神為了要憐憫他,便藉著尼哥說話了。

可惜約西亞聽不進去這話。我們如何分辨一句話,是出於神不是呢?神可以藉外邦人說話嗎?神是可以藉著任何事物及環境來說話的。然而我們必須對神保持一個警覺及開放的心,我們才得以明白神的話的。若一個人只堅持自己的想法,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事,那即使神直接向我們說話,我們也是聽不進去的。巴蘭就是這個例子,神直接向他說了,他卻仍是蠢蠢慾動,於是他就聽不懂神的話了。若我們有一個尋求神的旨意的心,也保持一個客觀的態度,神的話是不難聽得懂的。

一個好的王,可惜因為一時的堅持己見,便毀了他的生命,這給我們一個警惕,我們凡事都要謹慎,不要以為因為我們凡事都已遵行神的旨意,那麼,只有一件事不遵行神的旨意,是沒有關係的。這樣就使我們失去了神的同在,甚至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了。這就是約西亞的例子,這也就是耶利米為他作哀歌的原因(25),的確是一件值得悲哀的事。我們也應從他得到教訓。

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代下33:12-25

2009/12/20 dimanche 代下33:12-25


這一段是說到瑪拿西在急難時的悔改,他知道耶和華是真神,因此,他不只是悔改,而且有行動,他把以前所建造的偶像,重新把之拆毀掉,他重修耶和華的祭壇,在壇上獻平安祭、感謝祭、吩咐猶大人事奉耶和華。這是他的重新建造。可惜這個影響,似乎比起他以前所產生的影響,不會更大。因此,屬靈的拆毀是很容易的,但屬靈的重新建造,便很難了。瑪拿西的悔改,當然是好,神也會再次給他恩典的。然而,悔改是可以使我們的罪,得到赦免,但卻不能把罪所產生的影響,把之除掉。瑪拿西以前所作的一切,罪大惡極,而現在雖然要重新改過,但所產生的影響力,卻已不能把以前拆毀的,完全把之恢復了。

這一段也說到他的兒子亞們,他作王只有二年,而他也是一個惡王。他可能受他父親前期的影響,多於後期的影響。因此,他是效法他的父親以前的作為,而不效法他的自卑(22,23)。可見瑪拿西後期雖然有悔改,但這悔改的影響,卻沒有比他以前的惡行的影響大,連他的兒子都影響不了。這代表一個人的影響,似乎壞的影響較易深入人的心,而好的影響,則不是很容易深入人心的。這就是俗語所說的,學壞三日,學好三年也。瑪拿西破壞了希西家所建立的,他引誘以色列人犯罪,很快就成功了;但當他要悔改了,要把人重新引回對耶和華的敬拜時,這就難得多了。因此,屬靈的建造是很不易的,但要破壞屬靈的建造,似乎便比較易,因為人的心,常是偏向世界的。因此,我們要避免把人帶到錯誤的真理中,我們要謹慎的帶領人歸向神,避免走在任何錯誤的道路中,否則要把人再歸正,所花的工夫便很大了。

(12,13)這是神給他的恩典及機會,讓他在急難中,可以認識神。瑪拿西錯過了一個機會,就是神在降災前,曾用神的話警戒瑪拿西及他的百姓(10),然而他們卻是不聽。之後,急難來了,瑪拿西才經歷到神。因此,瑪拿西的改變,是因為經歷,而不是神的話;或是至少是經歷多於神的話的提醒。經歷是實在的,針對個人是對的,這可說是個人的真理,但有時不一定是適用於所有的人。但聖經的真理,卻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。若只有經歷,而沒有神的話作為支持,這是不夠的。我們的熱心,應是經歷加上真理,這才是完全的,這才更有力量,更有說服力,去使人歸向神。約拿西的悔改,主要是在經歷上,這對他是有用的。但若要把這經歷也傳下去,就需要有神的話的真理,若百姓能有神的話的教導,他的兒子也懂得神的話的真理,那才能產生更大的功效,使人真正的改變過來的。

瑪拿西改變了,他也努力的把以前的拆毀,重新建造;也把城牆建造起來。然而他為何仍不能把人的心挽回呢?第一是他以前所作的惡太多了,恢復的工作不易作。有些已經被拆毀的好的東西,是不能再建立的;而有些已建造起來的壞事及觀念,也是不易拆掉的。因此,要把已陷入罪中的一切錯誤,連根拔起,這是不易作完全的。罪所產生的影響,有時是根深蒂固的;而且有些是不可逆的。第二,這與他個人對神的認識有關。他若只是從一個經歷中認識神,而不是從神的話中,以及從個人與神的關係中,去全面的認識神,那他所作的,可能便不能深入人心,也不是從生命作的,人便不易感染那敬畏的心,可能便不能真正改變人了。

因此,悔改是犯罪後的惟一道路,這是好的,也是應該及需要的。然而悔改不一定可以把以前未犯罪時的環境,完全挽回過來的。例如大衛犯了罪後,神雖然赦免了他,但他的家族,也不能避免產生淫亂的罪,以及殺人的罪了。因此,我們最好是不要犯罪離棄神,因為罪雖然可以被赦免,但罪所產生的後果,有時是不能彌補的。悔改,是可以止住罪惡,也可以使罪得赦免;但犯罪所產生的惡果,有些是不可逆的,那就不易把之挽回了。我們必須有此認知,不要以為罪既可以被赦免,就可以隨便犯;罪所產生的後遺症,有很多是不能挽回的。

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

晨更分享:代下廿八:16-27

2009/12/11 vendredi 代下廿八:16-27


這一段是說到亞哈斯倒行逆施的作為。他在急難中,不只不能依靠神,而且是越發得罪耶和華。他似乎覺得耶和華沒有能力,是他失敗的原因。因此,他要轉向拜外邦人的神,就是亞蘭王的神,因為他認為亞蘭王的神幫助亞蘭人得勝(23),而他可能認為,若他繼續拜耶和華,那亞蘭王的神便會不高興,因而就不會幫助他。於是他就乾脆把神的殿門也封了,把神殿裡的器皿都毀壞了,希望可以得到外邦人的神的喜悅,因而可以幫助他得勝。而他這樣做,也可能代表他對神生氣,已經不再信任祂了。他不知道他打仗失敗的原因,是因為他不要神,是因為他拜外邦人的神,因此,神的福氣就離開了他;他很想勝利,但他卻走在一條錯誤的道路中。而這條道路,似乎愈走愈錯,因為第一步錯了,而他也不會看問題的所在,他的評估是因為他不拜外邦人的神,因而別人可以打敗他,若他改拜外邦人的神,他也可以得勝。因此,他的判斷是根據一些零碎的經驗,但卻不是根據神的原則。他的判斷,是根據他的想法,是他一廂情願的想法。他是有錯在先,但卻把問題的答案,完全看錯了。而他根據這自找的答案(23),去拜外邦人的神,於是便不只不能恢復,而且反而落在一個惡性循環中了。

一個人在錯誤時,如何可以出來,而不是愈陷愈深呢?有些人在急難中時,他會更緊緊靠神,而亞哈斯卻反而愈發遠離神,這是何因呢?因為他不會看事,他不會從神的角度去看,他只從他的想法,他的邏輯去看事。他若只從他的邏輯去看,似乎是對的,因為他認為他的失敗,是因為不拜外邦人的神,這是從亞蘭王的得勝去看事。而他拜外邦人的神,也沒有好轉時,他認為是他拜得不徹底,因而更把聖殿的門都封了,也把器皿毀壞了。可能在他的想法,這是合邏輯的,然而,他所作的,卻是走向更糟糕的路、及滅亡的路而已。

原來一個心不正的人,他所想的,都是歪的。他所找到的答案,都是錯的。而他所走的路,都是滅亡的路。而真正的問題是,他自己走向滅亡的路,但卻以為仍是一條對的路,是一條復興的路,這才是真正的悲哀呢!我們如何能避免走在錯誤的路中,找到錯誤的答案而不自知呢?亞哈斯所找到的路,是一條相反的路,是一個錯誤的答案,但我們呢?是否也會如此呢?若一個人第一步是錯的,但卻不願意去從神的話中去找答案,而只用自己的想法、自己的邏輯、自己的經驗去找答案,那就很易找到錯誤的答案。而當我們繼續走在錯誤的路中時,更不易從其中出來。亞哈斯其實有先知以賽亞的提醒的(賽七),他不是沒有神的話,但他不信神的話,他只信自己的想法。因此,神的話在他的心中,是沒有地位的。因此,在這段聖經中,省略了他聽到先知提醒的(神的)話,因為他是一個不聽神話的人,他不會對神的話有反應的。一個對神的話沒有反應,不把神的話放在首位的人,他所作的判斷,常常是錯誤的。只有神的話,是這世上絕對的真理,若我們不以真理作為判斷的準繩,而以我們自己的判斷,作為標準,那錯誤就會愈來愈大,而沒有可以糾正的機會了。

世上的標準,自己的經驗,都是片面的,都不是永恆的真理。只有神的話,是我們找到真理答案的依據。若我們要判斷一件事,最簡單的方法,就是要拿神的話來作為準繩,這是我們判斷一切事情的標準。若沒有了準繩,沒有了天秤,我們如何量得長度、稱得重量呢?同樣的,沒有神的話,我們又如何找得到真實的原因及答案呢?

亞哈斯失敗的基本原因,是他沒有神的話,他不看重神的話,他不要神,他只以自己為神,他覺得耶和華不是絕對的,祂只是與外邦人中的神同等而已;可能別的神也可以作同樣的事。他大概會認為,神不是獨一的真神,祂與外邦的神是同等的。今天外邦人得勝了,就表示耶和華比不上外邦人的神;那他就要改拜外邦人的神了。他的信仰,是比較式的:看到了別人強盛,便認為是他們的神的能力;而覺得耶和華沒有能力。他不知道是自己離開了耶和華,而得不到祂的福氣,卻把失敗歸究於耶和華沒有能力;這是他的信仰,是浮動的。因此,他不是覺得耶和華是獨一的神,是大有能力的神。在他的信仰裡面,是覺得耶和華是眾神中的一神而已。若別人的神這時的能力,大於我信的神的能力,我就會改拜他了。這是他的心態,是他為何會在急難中,不找耶和華的原因。因為他會想,既然耶和華沒有能力了,那我為何要拜祂呢?我就改拜別神就是了。這也是機會主義者,對自己的信仰,是沒有把握的。這不叫做信仰,這只是做機會主義者,是以自己的利益為重而已。

因此,我們如何才可以避免亞哈斯所犯的錯呢?第一,我們應凡事以神的話為準繩,而不是以自己的經歷及邏輯,作為我們自以為是的標準。第二,我們必須認知,耶和華是獨一的真神,是大能的神,再沒有其他的神。而若祂的能力,不能在我們身上顯出時,不是因為祂的問題,是因為我們的問題,是因為我們的罪的問題。因此,不是祂沒有能力,不是祂比不上外邦人的神,而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問題。這時,我們是應該省察自己,而不是怪罪耶和華。自己的錯找不到,卻以為是耶和華沒有能力,而改拜別神,這是很不智的作法也。

亞哈斯是一個自己有罪,自己有錯,因而得不到神的恩典,但他卻找不出自己的錯,卻以為是神的錯;以為是神的能力有所不隸,把問題指向神,因而錯誤地以為拜別神,就是他的答案。這才做成他倒行逆施,愈陷愈深的原因,我們應從他的身上引為鑑戒,勿重蹈他的覆徹才是。我們的信仰,必須相信神是獨一的神,再沒有別神,這是必須要絕對肯定的。我們也應相信,祂的話是惟一的真理標準,我們判斷事情,不是靠自己的經驗,乃是靠祂的話話,如此,我們才可以找到真正的問題,真正的答案的。

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代下廿五:1-13

2009/12/6 dimanche 代下廿五:1-13


這裡記載亞瑪謝作王的一些事,他是一個算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的人,可惜是心不專誠,不能持久,只是在初期時,可以遵守神的話,但到了後來,卻是拜偶像,而且後來也不聽先知的話,自以為了不起。於是就導致他的失敗了。每一個王,若是願意遵守神的話,聽先知的話的人,都可以蒙神的福的,但若不聽神的話,下場就很悲慘了。例如亞瑪謝,就是被他的臣僕所殺的(27),這就如約阿施的死,也是被他的臣僕所殺的一樣,這就是不聽神的話的人的下場。

(3)他這是是以神的話為主,他把殺他父王的臣僕殺了,但卻保存他們的兒子,因為他聽神的話,多於看自己的利益。他保全了他們的兒子,不怕他們尋仇,從人的角度來看,這是很危險的;然而他信服神的話,行在神的旨意中,不以自己的王位為首,只以神為首,這就是他聽行神的話的結果,是很難得的。因此,這是一件好的事,而當他願意聽神的話時,神是會保守他的;可惜的是,他心不專誠,他後來不聽神的話了,因此,他後來也就得不到神的保守,又被他的臣僕殺了。這是因為他不要神,神就把恩典拿走了。一個人若沒有神的恩典,他就再不能得到神的保守了。我們若要得到神格外的保守,就一定要常行在祂的道中才好。我們第一要行神所吩咐的,遵守神的話;第二,要有「專誠的心」永遠活在旨意中,不可離棄神,不可如亞瑪謝一樣:心不專誠,如此,我們就必蒙神的保守,而一個專心遵行神的話的人,一定是不會吃虧的。

(5-13)亞瑪謝行這事之前,他沒有先求耶和華,而當他徵召了以色列人,這事作完後,他才因著先知的話而改變。他的好處是他仍是聽先知的話,但他的缺點,是他沒有事前求問神,這就叫做心不專誠了。他行這一件重大的事,沒有先求問神,以致他後來聽了先知的話後,雖然遵守了神的旨意,但卻有了後遺症了。而且,他聽了先知的話後,他也沒有在事後處理得很好,他將那從以法蓮來的軍兵,分別出來,叫他們回家去(10),沒有作更多善後的工作,沒有安慰他們,沒有太多的解釋,也沒有再給他們金錢等,於是便產生了他們的問題,變成他們反過來攻打亞瑪謝了。這是他事前及事後,沒有處理好他所要作的事的問題,便產生這個悲慘的結果了。

因此,一個人順服神是需要的,但更要注意到,在重大的事情要作時,先求問神的旨意,而不是事後才了解神的旨意,若已作了一半,再得知神的旨意,而要作改變時,這時,我們仍是要順服神的,但要把一個已經因為不知神的旨意,而作了的事去處理時,是更要小心謹慎的,不能只隨便的便打發人走,是要作更多補救的工夫,才可以回到遵行神的旨意的路上來的。因此,順服神的話固然是好,也是應該的,但不是在作了計劃後,才要神來背書,乃是在作計劃前,就應求問神,如此,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。而若我們行錯了路,而再要返回神的旨意的路上時,這時,我們便要花更多的工夫,去彌補前面沒有遵神的旨意而行,所帶來的問題了。

(13)亞瑪謝因為事前沒有求問神,事後他願意遵守神的話,但又沒有處理得好,於是便發生了這件遺憾的事了。這不是因為他遵守神的旨意,反得到的失敗,而是因為他不能在事前就立志遵守神的話,而事後也沒有補救的方法而導致的。我們是要遵守神的旨意,但卻是在事前即行在神的旨意中,是要有專誠的心;若我們先走錯了一步時,我們便要用更多的時間及心思,去處理這錯誤的一步,所可能帶來的問題,這才是正確的路。否則,他雖然在打西珥人的事上勝利了,但卻在徵召以色列人的事上失敗了。而這個失敗,不是因為他遵行神的旨意而失敗的,乃是因為他當初沒有先求神的旨意而失敗的。反之,若他不聽神人的話,而用以色列人去攻打西珥人,可能他的死亡人數更多,他的失敗也會更大的。

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

晨更分享:代下二十四:1-14

2009/12/4 vendredi 代下廿四:1-14


這裡所說的,是約阿施所作的事,他在耶何耶大在世的時候,他就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,但耶何耶大死後,他就不行正的事了。因此,他的基礎是建立在一個人的身上。耶何耶大可以活到130歲(15),這可見神恩待了他,使他可以有更長的時間,去影響王室,作神所喜悅的事。

約阿施所作的,這裡只記載其中的一件事,就是重修神的殿,而沒有其他的教導等等。而當眾人收集了金錢後,利未人又不馬上修理聖殿,因此,可見他們是有外表的行為,而沒有內心的敬拜。而在這種情形之下,明顯就是只注重外表的儀式,而沒有內心的熱誠。這可能與約阿施的信仰有關。約阿施只看到聖殿的破壞(7),而要把之修理,這是好的,也是需要的。然而這是不夠的,外表的破壞,是很容易看得到的,也比較容易修理;但真正的問題,還不只是外表的聖殿,而是內心的殿,內心的敬虔。約阿施看到了聖殿的問題,但他似乎忽略了內心的問題。百姓的心,已被偶像佔據了,因此,只是修理一下聖殿的外表,是不能有屬靈的復興的。約阿施所要作的,應該是注重他們的內心,應該是要修理他們的內心,把內心的偶像除去,這就比只修理聖殿的外表重要得多了。可惜約阿施沒有如此作,他也可能沒有這個能力及心志,去作心靈復興的工作。因為他自己的信仰,也可能只建立在耶何耶大的身上,而不是建立在神的身上。也可以從這裡看到,耶何耶大的影響力是大的。他在世的時候,可能不必說太多的話,別人自然會學習他的榜樣,凡事以神為主。他是一個有威望的人,他可以影響到別人。只要他在的時候,別人自然知道要敬拜神。原來一個屬靈的人,有時是不必說話的,只要他在時,別人自然就會因他而知道要敬拜神了。

然而外表的信仰是不能持久的。約阿施只在耶何耶大在時,才行耶和華看為正的事;而當耶何耶大不在時,他就離棄了神。這就證明他的信仰,只是外表的,只是律法的,而沒有生命的,也沒有內心的。他知道亞他利雅是一個惡婦,他又知道神的殿是重要的,不能有所損壞,因此,他就重修聖殿。然而他更重要的事,應是用神的話去教導百姓,使百姓都能從心裡明白神的旨意,而用心遵行,這才可以把裡面的聖殿重修起來。然而約阿施沒有這樣作,因為他只看到表面的問題,但他沒有看得到裡面的問題。其實當銀子有了,但利未人仍不急速辦理時(5),他就應該有所察覺,知道問題不是金錢的問題,乃是內心的問題了。然而他仍只就著表面的問題去解決之(8-14),而沒有就著內心的問題去解決之。也就是說,他沒有就著他們為何不急速辦理這個問題,去想法解決,而只就著表面的問題,用命令去解決了(8),使聖殿可以重建了,他就完工了。其實他應該去了解,為甚麼有了金錢,利未人仍不急速辦理的原因,進而解決這原因,這才是治本之法。但他只就著治標之法去作,結果,他們有了聖殿的外表,但卻是沒有內心的敬虔。而這內心的問題,若沒有解決,則只有聖殿的外表,也是沒有用的。因此,一個問題的發生,其實是有多個層面的,我們應找得到問題的核心,解決核心的問題,而不是表面的問題,這才是真正找到正確的答案,去解決了全部的問題。

約阿施的本身,其實也是一個只有外表的人,他的信仰基礎,只是因著耶何耶大而存在(2),但不是他自己的。因此,他也只能修理聖殿的外表,而不能重修眾人及自己的心。他沒有能力去教導眾人,像約沙法一樣。他只有能力去作外表的事,這是因為他這個人,不是一個有內心的敬畏的人。甚麼樣的人,就作成甚麼樣的工作。一個只有外表的信仰的人,他所作的,就是外表的事。教會的建造也是如此,教會可以建造很多外表的東西,外表的東西可以是很輝煌的,但卻是不能持久的。但若能建造人的內心,這才是真正有用的建造。而甚麼是外表的建造,甚麼是內心的建造,這就需要有智慧的人,需要屬靈的人,才可以建造屬靈的工作,才可以建造好內心的工作的。一個不是屬靈的人,他所建造的,也只是外表的聖殿而已。他可以催迫人建造,也可以建造成功,但這只是外表而已。我們所建造的,到底是外表的呢?還是內在的呢?這是值得我們常加省察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