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月28日 星期六

晨更分享:雅二:1-13

2012/1/28 samedi 雅二:1-13

一段是說到以外貌待人的問題,並說明這就是犯罪(9),這不只是犯了一條誡命,而且是犯了眾條律法(10),就是被律法定為犯法的(9),若是如此,將來我們也必要受無憐憫的審判(13)。
外貌待人是這個社會的風俗習慣,是這個世界的一般問題。而看到了一個衣著華美的人,一般的反應是會對他比較尊敬的;這是先敬羅衣後敬人的現象。因為人一般所能看的,是一個人的外表,而很難看到別人的內心。因此,我們被人的外表先吸引,就很自然的會去善待衣著華麗的人。但這世界的風俗,第一不應被帶入社會中,第二,我們要學習看一個人的內心,而不只是看他的外表。第三,神的性情,是照顧孤兒寡婦的神,也是對窮人有特別憐憫的神,因此,若我們有神的性格,我們也當學習照顧孤兒寡婦,以及窮人,而不應當歧視窮人。

社會的風俗,是我們時常接觸並習慣的,但這社會的風俗,大多都不是合乎聖經的教訓的。而當我們耳儒目染之時,若我們沒有豐富的生命,也沒有足夠的判斷力,我們就不知不覺會跟著這個社會而走的了。世界的風俗習慣,很易被帶入教會中,這是教會當注意的事。教會若只因習慣而行事,只因循例而處理,就常會以社會的方法,來處理事情,而破壞了神的真理了。例如社會中的婦女運動,爭取平等是好,但平等不等於相等。若以爭取相等取代爭取平等,那就很易破壞了神創造時男女的位份,這才是最大的問題。從以外貌待人的這件事來看,而且是發生在信徒的會堂中的事,那就代表世界的問題,已入侵教會,是我們要留心注意的了。

其次,信徒所看重的,不應是一個人的外貌及衣著,而應是一個人的信心,以及他對神敬畏的心。我們應學習看人的內心,若要判斷一個人的內心,至少應從他所說的話來判斷。從一個人的說話,可以知道一個人的內心,以及他對神的心。言語可以是一個人的衣冠,可以從人的言語中,讀出他的內心的。這是我們要學習看的。

還有一點,若我們看到了別人的貧窮,我們的反應應該是憐憫及幫助,而不是藐視及羞辱,這才是正常的基督徒反應。叫窮人站在那裡,或是坐在自己的腳凳下邊,那就是藐視及羞辱(6),是叫別人難堪的事。這個社會有很多使人難堪的事,尤其是對窮人,更是如此。若教會也是如此,而失去愛心,不與世界分別出來,則我們所傳的愛的福音,就不會被別人所接受了。教會一定要與社會不一樣,才顯出生命的不同。然而現今的教會,多是效法社會的風俗,常把社會的這一套搬過來。有時是故意的搬過來,有時是不知不覺的搬過來,這都是教會要注意的問題。教會一定要與世界所作的加以分別,不然教會就失去她的功能,也失去她的生命力了。

(5)神對貧窮人似乎是特別恩待,也特別注意的,這是神的性格,也是聖經常常啟示我們的。因此,我們就應有神的心,不只不要羞辱窮人,反而更要想法幫助窮人,使窮人得到更好的待遇,就如神的揀選一樣,祂特別照顧窮人,以及有需要幫助的人,這是神的性格,因為祂喜歡幫助弱勢的人。若我們對窮人沒有憐憫的心,我們在信上就是一個貧窮的人,這比起一個雖然在物質上是貧窮的人,但在信上卻是富足的窮人,就來得更差了。我們情願在物質上貧窮,但卻要在信上富足,這才是我們的目標。我們追求的,不是世上的富足,而是信上的富足。有了信上的富足,我們才會有物質的富足的。

以外貌待人,就是犯罪(9),有這麼嚴重嗎?犯罪不一定是明顯的殺人或是姦淫,而常是我們內心的問題及態度。以外貌待人,就是以世界這一套去行事,不以神的愛去行事,也就失去了愛心,是一個以己為出發點,不以神的愛為出發點的心態,這是內心的罪。以外貌待人,除了是不智之舉外,更是干犯了律法,這確是很可怕的。一個人若以外貌待人,就會有差別待遇,就會把世界的原則,應用在教會中,就會失去了愛心及憐憫的心。那他所有的屬靈生命特質,都因著這一個差別待遇而失去了。有時我們以為我們是屬靈的,好像可以全守律法(10),然後,一個愛人的心,常是以我們如何對待窮人的態度而決定的。若我們對窮人塞住憐憫的心,我們的愛,就是有限的。神希望我們有一個憐憫人的心,這是神的性情,是我們所當有的生命特質。

富足的人,其實常是驕傲的人,也常是欺負別人的人(6)。若我們對富人特別恩待,而小看窮人,除了我們對窮人不公外,也會使人感覺,我們是站在富人的邊的,也與他們的欺壓別人有分了。若一個欺壓別人的富人,得到教會特別的待遇,請他們坐在好位上,那不是說明教會不只與世俗一樣,而且還是助紂為虐的嗎?若教會能真正有憐憫窮人的心,教會就可以與社會分別,可以表現不一樣的生命,而吸引人歸主了。因為這個社會,一般是不太會憐憫窮人的。

2012年1月24日 星期二

晨更分享:歌八

2012/1/24 mardi 歌八

這一章是最後一章,這一章說到生命及生活的問題,兩人世界中,除了愛情外,還要有生命及生活。而比較重要的,是把對方放在生命中,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(6),也成為對方的心上人。

這裡多次提到母親(1,2,5),母親是生命的來源,也是生命成長的重要關鍵,因此,這是說到生命的問題。(1)兄弟是同一個母親出來的,吃母親的奶,是代表相同的營養品,是相同生命成長的食物及環境。要生命一同長進,若兩人都吃一樣的食品,那兩人就會有相同的生命。兄弟之間是吃同樣的母親的奶,因此,生命的長進是一致的。當兩人在一起時,我們若各自吃自己的食物,就不易有相同的生命。而甚麼是母親的奶呢?就是聖經的話語(參2),聖靈的啟示,這是生命的營養物,是相同的食物。當夫妻兩人成為一體後,更重要的是生命的一同長進,若生命可以一同長進,那就表示之後的生活,會更加緊密,更加同心。因此,夫妻若能一同在神的話語上領受教訓,一同得到聖靈的啟示,一同尋求生命之道,那夫妻兩人的心思意念,就必更加相同,兩人更易成為一體了。

夫妻兩人不是來自一個家庭,二人有不同的生活習慣,也有不同的成長背景,因此兩人的想法,會有差距,也有不同。這就是為何有第一節所說的,巴不得你像我的兄弟,像喫我母親奶的兄弟的這個盼望了。是的,當二人結婚後,能使我們生命一同長進,使我們的心思意念相同的,莫如聖經及聖靈的引導了。若夫妻兩人可以一同領受神的教訓,則夫妻的同心,必更直接,也必更為緊密(參3)。同時,這個扶持,就不只是來自對方,更可以來自天父了。因為從對方來的扶持(3),雖然有力,但卻也比不上神的扶持,來得更安全可靠的。

(6)這裡說到放在心上如印記,帶在臂上如戳記,就是說到兩人生命的相連,每人都是對方的一部分,是進入到對方的生命中的。因為是生命的一部分,因此,彼此的生活,也都是互相依靠的。同時,這裡不只有愛,也有恨。愛情及婚姻中,是不能容第三者的,若有第三者,就會產生嫉恨,而且是從陰間出來的。因此,我們要儘量避免第三者的出現,我們要把對方放在我們的生命中,成為重要的生命成分。而屬靈的第三者,就是世界的榮華,世界的吸引了。若我們愛慕世界的榮華,就必不能愛主的;但若我們的生命中只有主,把祂放在我們生命中惟一的地位,才是神所要的愛。這樣的愛,是生死與共的,也不是財富所可以換取的(7)。愛中的捨,不是捨金錢而已,更是捨生命。我們的生命,就是對方的生命,我們捨去自己的生命,就得回對方的生命,這是兩人成為一體的真理。

(8-9)這裡說到一個小妹,是生命未成熟的小妹,這小妹由於生命不成熟,就不能馬上結婚,因此,若有人題親,就不知怎辦了。這說明愛情是與成熟有關的,若生命不成熟,就先要有成熟的生命,然後愛情才會長久的。因此,要先建造,要先保護,而不是先結婚(9)。不只生命不成熟的人,不宜結婚,而且結了婚的人,生命也要不斷的成長,婚姻才可以長久,才可以牢靠。

(11-12)這裡是說到生活的問題。看守葡萄園,是生活的重要一部分。看守葡萄園,可以交給看守的人,然而,也更可以自己親力親為,因著愛而作,而不是為了金錢,為了報酬。而因著愛而作的,就不是金錢所可以買來的。用愛所作的,是不用金錢作酬勞的,乃是無價的。因此,就讓那些錢歸回所羅門,也給回別人,而不必給自己。而當我們為愛而作工時,我們所得到的代價,不是金錢,而是愛情的增長。因此,金錢不是用來買愛情的,愛是無價的。而當我們在生活上為對方而勞苦時,我們所得到的回報,不是金錢,乃是愛情的加深,兩人的相愛,愛情的增長,比金錢來得更寶貴。

(14)這是生活上的相交,有相同的生命,就可以有相同享受的生活。生活是從生命而來的,也是從愛而出來的。從愛而出來的生活,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,就是好的環境,就是香草山。當二人有愛、有相同的生命、有成熟的生命時,二人共同的生活,就如活在香草山上一樣的美了。愛可以改變環境,可以把不美的環境,變成美的環境;當我們有愛時,甚麼樣的環境,都是美好的了。

2012年1月20日 星期五

晨更分享:歌4:9 – 5:1

2012/1/20 vendredi 歌4:9 – 5:1

這一段主要說到男子對女子的欣賞,而所述說的,不只是女子本身的愛,也是女子身上的裝飾物,以及女子的園中,所產生的果子,如石榴(11)、並一切上等的果品(14)。同時,作者用很多的美,來形容愛情,例如酒及膏油(10),蜂房的密,奶、利巴嫩的香氣(11),以及她是園中的泉、活水的井,從利巴嫩流下來的溪水等。這是把愛情具體化了,愛情不只是看不到的愛,而且原來它是多姿多采的,是如現實生活上的各種的享受一樣的;這是我們所想不到的。

一般而言,我們都知道,婚姻中最重要的是愛,而對其他的附加品,並不覺得重要。但從這一段中,我們看得出來,女子的裝飾品,女子的成果,也是吸引男子的原因之一。但屬世的附加品,若可以吸引男子的話,屬靈的附加品,就會更加吸引了。因此,這些果子、香膏、金鍊、衣服的香氣等,不只是屬世的附加品,而且還是屬靈的附加品,就是屬靈的果子,屬靈的美,這些是更會使人覺得甘美的。愛情與果子、香膏、金鍊等,原來是相輔相成的;因為愛,女子就會選擇上等的金鍊,結出美好的果子,拿出上好的香膏。這些都是為愛而作的,於是從這些附加品中,我們就可以看到裡面的愛。因此,外面的東西,若是沒有愛,那是不值錢的;但若加上了愛,那就不只是外面的價值,而是裡面的價值了,那就是可以從這外面的東西,更加看出了女子的用心,女子對男子的愛了。

因此,愛一方面似乎是看不到的,但另一方面,卻又是看得到的。我們要努力營造愛,但營造愛不是空泛的說我愛你就好,乃是為了愛,我們願意犧牲、願意辛苦作工,把我們所結出的果子、香膏、金鍊等獻上,用這些來表示出我們的愛,這才是愛情的營造。這些外面的東西,就代表我們的心,就代表我們對對方的愛了。今天若我們說我們愛主,那我們為主作了些甚麼呢?有甚麼是可以呈獻給主的呢?有甚麼是我們用心地經營,特別為了我們的主而作的,特要表示我們對主的愛呢?

金鍊是金作的,金子一般代表信心,因為信心經過試練後,就比那仍然能壞的金子,更顯可貴了;因此,金子是代表我們對主的信心。香膏是代表我們的破碎,例如馬利亞把香膏獻上,就得把玉瓶打破一樣。這是對主的愛,若我們對主有愛,我們就必然會願意捨己。真正的愛,是出於真正的捨己,能捨才有愛。蜜與奶(11)分別是植物及動物的精華,這本是神所應許給以色列人的流奶與蜜之地的產品,如今我們把之獻上,這代表我們的甘心,把從神而來的,獻給神,知道一切我們所有的,都是從神而來的。今天我們能有屬靈及屬世的福,都是神所賜的,我們要用感恩的心,把之再獻給神自己。園中的果子,有各式各樣的,這是我們所結的果子,為要獻給神的。結果子是生命的延續,是把神的生命傳出去,而得到的新生命。我們要為主多結果子,多把福音傳到各民各族,到有需要的地方去,如此就可以讓主來賞那果子了。衣服的香氣(11)中的衣服,一般而言是代表行為。我們得救後,不只得到了生命,而且要有相配的行為,能把相配於我們的生命的行為活出來,這才可以充滿香氣,而滿足主的心。

(14)這裡說到關鎖的園,禁閉的井、封閉的泉源(12),女子本來是關閉的;然而,後來女子又肯把這自己的園,成為男子的園(16),而且最後男子進入了他的園中(5:1),這就是女子的園。因為女子已經開放了她的園,讓男子可以進去,一同享受愛情了。因此,這是從關鎖的園,到開放的園;從屬於自己的園,到屬於男子的園,這是一段心路歷程,是說到女子從保守到完全開放的過程也。女子的關閉,是表示不願意開放,也不願意捨。因為這園子本是屬自己的,女子雖然是愛對方的,但也不願意隨便開放,這是最後的一關,若不是情到深處,是不會完全開放的。我們對主也是如此,一般而言,我們是不會完全毫無保留的給主的,我們總是會保留一些,而不願意馬上給主的。但當我們愈來愈相信主時,我們會把自己完全交給主的手,完全信任神的帶領,我們就會完全捨棄自己的想法,而一心一意跟從主的。因為我們知道,走在神的旨意中,這才是最美的路,也才是最幸福的道路。而能夠讓主進入我們的園中,享受我們為愛而結出的成果,這是何等喜樂的事啊!

不但如此,她還有多餘的果子,可以請別人吃呢!這是代表當我們與主同行時,我們有了喜樂,而我們的喜樂,不只可以自己享受,而且還可以給出去,使更多的人也可以得到我們的喜樂,也可以一同享受神的愛的。因此,愛一方面是兩人世界,是不能有第三者的;但另一方面,當我們在二人世界中得到了愛的喜樂時,我們是可以分享出去,使別人也得到恩典的。因此,愛不只是兩人的享受,原來也是可以影響更多的人的。我們的愛,是可以分享出去,叫更多的人得福的。當我們與主更相愛時,周遭的人,也都會一同得福的。

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

晨更分享:歌1:12 - 2:7

2012/1/17 mardi 歌1:12 - 2:7

這一段繼續說到兩人的交往,兩人因愛而彼此交往,有時是一同吃飯,有時是一同出遊,有時是一同玩樂。這一段所看到的,是一種很平順,很喜樂的環境。他們兩人中有愛,不只有愛,而且環境看起來很美。例如在筵宴所(2:4),在大自然的花草樹木中(16-17),在坐席的宮中(12)等。這些環境的美,有兩個可能,一是他們自己選擇的美好環境,因為當兩人交往時,一般都是選擇一些有情調的地方,以增加他們的情調,使感情更易進展。二是因著他們兩人的愛,所有的環境,即使是不怎樣的,但因著有愛,所有的環境,都變為好的了。因此,本段也是他們兩人交往時的情況,由於彼此相吸,彼此相愛,就互相欣賞,互相渴慕,就喜歡把對方加入自己的生活中,就以對方為生活中心了。這是愛情發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。

愛的起初,是互相吸引,是彼此渴慕,是心中的思慕,這是第一步。然而他們需要有第二步,就是開始交往,就是把對方放在自己的生活中,讓對方參與自己的生活。因此,他們有一同吃飯,一同出遊,一同找到佳美的環境,一同欣賞大自然,一同嘗一下對方的愛情的滋味(3),這是第二步。今天,我們與主的關係,也是如此。我們先要有第一步,就是渴慕主,被主的愛所吸引,然後,我們就要彼此交往,不是只停留在思念當中而已,乃是更進一步的交往。甚麼是交往呢?乃是把對方放在自己的生活中,也進到對方的生活中。我們的生活,是否有讓主來參與呢?我們是否把每一件發生的事,都帶到主的面前,讓祂有份於我們的生活,讓祂參與我們的決定,讓祂掌管我們的前路呢?若沒有這一步,則我們永遠與主是隔離的,雖然我們思念祂,祂也愛我們,但若無生活上的交流,則我們的愛,只是止於空想中,而不是實際的進入到兩人世界中的。

歌中的兩人,現在是開始進入兩人世界中了。而他們所作的,先是找環境,找一些生活,讓對方進入彼此的生活中。例如一同吃飯,一同出遊,一同依戀,這都是讓自己進入對方生活中,也讓對方進入自己的生活中。但若我們稍為注意一下,就發現這些生活,似乎是他們兩人主動找的;他們的環境,是刻意佈置的。也就是說,這是人工的環境,人工的生活;而不是實際每天發生的生活。當然這與日後兩人的相處的生活,是有不同的,然而,這就是一個好的開始。但我們也必須了解,這些美化的生活,不是日後兩人婚後的生活;而只是當兩人交往時,嘗試找的生活及環境,讓兩人的愛可以成長而已。這些美化的環境,固然可以幫助人的愛的成長,但也可能使人誤會,以為生活就是如此,以為日後的生活,也一定會如此美,而不會遭遇困難,那就錯了。因此,當兩人交往時,是要製造一些人工的美境的;但同時我們也應知道,以後的生活,不一定是如此順利的。當我們回到兩人世界而生活時,除了這些美好的環境外,還要加上一些實際的環境,是我們應共同對付的。

愛與環境,有甚麼關係呢?好的環境,可以容易產生好的感受,可以培養愛的生成。但好的環境,有時是假象,誤使我們以為愛就是這麼美好,只會享受,而不必犧牲。我們必須知道,有時我們所遇的環境,不一定是好的,但當我們遇到不好的環境時,我們若有真正的愛,也可以把不好的變為好的。愛不只可以在好的環境中產生,而且愛也可以產生美好的環境,可以把任何環境,都變為好的。我們必須要能有這樣的愛,才是得到真正的愛。在本段中,他們是互相羡慕,互相欣賞,也享受愛情的甜,也在不同的環境及生活中,發展他們的愛情,但仍未看到有愛的犧牲。其實愛不只是享受,還是要有犧牲的,如此的愛,才是真的愛的。

這裡有兩個字,是很重要的,一是嘗(3),二是自願(7)。嘗的結果是產生滋味,是發展愛情的重要因素。若我們來嘗嘗主恩的滋味,就知道祂的美好,投靠祂的人就有福了。我們來到主的面前,也應學習嘗嘗主恩的滋味,這是發展愛情的一個重要方法。其次就是自願,愛情絕對不能勉強的,愛情是我們的情願,是把我們的愛,情願獻上給我們所愛的人。神給了我們自由意志,目的是希望我們選擇祂,神在等我們自願,神在等我們向祂發出愛情,因此,我們要學習自願把我們的愛獻上給神,然後把神帶到我們的生活中,一同發展兩人世界的愛情,這才是我們所應作的。

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

晨更分享:詩90:7-17

2012/1/14 samedi 詩90:7-17

詩人在這裡,把神的怒氣提出(7,11),同時也把人的罪孽提出來(8)。然後,又把人的勞苦愁煩(10),以及人生的虛空提出(9)。因此,這三樣是連在一起的,就是人的罪,人的虛空,以及神的忿怒。一般而言,詩人在詩篇中,很少提到神的忿怒的,大都提到神的慈愛,但在這詩篇中,卻多次的提到神的忿怒,也提到人的罪。因此,這就使我們明白了,人的罪是與神的忿怒連在一起的。若我們要得到神的慈愛,就必須脫離罪,才可以得到神的慈愛的(14)。

因此,詩人把人生的虛空提出,而人的虛空,是因為人的罪而產生的。不只是自己的罪而已,更是全人類的罪;是全人類的罪,使全人類在虛空中過日子,沒有盼望。人生的年歲,不管是七十歲,或是八十歲,其實在永恆的神眼中,都是一樣,因為七十與八十,比起無限大,都是一樣的,沒有差異。因此,罪帶來了人類的有限,人因罪就無法進入神的無限中,人就失去了永恆。這就是罪造成人類虛空的最主要的原因了。當人犯罪後,遠離了神,神就不能以祂的慈愛面對我們了,因此,我們犯罪後,就失去了神的慈愛了。而這慈愛,是我們生活及依靠的重要基礎。若沒有慈愛,一切都是虛空的。罪本身會帶來虛空,而因罪而失去神的慈愛,這就使我們更加虛空了。因此,罪固然使我們虛空,但更重要的虛空,是因為失去了神的慈愛,這才是使我們虛空的更重要原因。

(11)提到一個「誰」字,這個誰,就是一個有智慧的人,當這個誰能夠曉得神的怒氣的權勢,而去思想人生短暫的問題(12),他就可以得到智慧,他就懂得來到神的面前了。而當他來到神面前時,他就一定得到更多的智慧,而懂得如何向神祈求了。這裡詩人的祈求,是求神的慈愛,以及求我們的喜樂(14-15);而到了最後,他也有四個願望,就是願神的作為向僕人顯現,願神的榮耀向他們子孫顯明;願主的榮美,歸於他們身上,也願神堅立他們手所作的工。當我們來到神面前時,我們就看到神的榮美,也看到神的慈愛,更知道神的作為,是我們得救贖的基礎。而當我們有了神時,我們所作的一切工作,才會是有意義的(17下)。

因此這個誰,可以是任何人,是神要施恩的人,是一個能夠來到神的面前,看到神的作為,神的榮美,神的慈愛,而願意向祂祈求,向祂盼望的人。這個誰,一方面是自己的願意,一方面也是神的恩典的揀選,使他可以懂得到神的面前來,得著神的救恩。而當我們來到神的面前時,第一個祈求,是求神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,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。這個祈求,是求神的指教,是求神給我們智慧。若不是神的教導,我們是不會禱告的。因此,每次來到神的面前禱告時,我們都應求神教導我們,如何更合神心意的禱告。禱告不只是禱告,更是要有合乎神心意的禱告,這才可以使禱告達到它最大的功效。若我們的禱告,不合神的心意,那我們只有浪費我們的時間而已。因此,不只禱告,更是求神教導我們如何禱告,這才是更有意義的。

(13-14)這裡說到等候,人總是希望快快得著神的慈愛的。然而等候常是雙方面的,不只是我們等候神,神也在等候我們。因此,我們若等候神時,不要忘記,神也在等候著我們。神是要準備施恩的神,然而神也有祂的時間;而神的時間中,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,就是等候我們的預備,等候我們的成熟。若我們在苦難中,在時間中學會了功課時,神的時間就容易到了。因此,當我們等候神時,我們也應知道神在等候我們。有時是等我們悔改,有時是等我們轉回,有時是等我們成熟;也有時是神等候祂自己既定的時間也。這都是很重要的。

(15)詩人沒有求神把苦難拿去,但求神使他在遭難的年歲中,仍可以喜樂;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禱告。我們不要只求神把苦難拿去,而是求神與我們同在,若神與我們一同面對苦難,那我們就可以在苦難中喜樂了。這是更重要的功課,是我們要學習的。

(16-17)願與求不一樣,願是比較柔性的,是心中的願望;求也是心中的希望,但卻比較更希望求神成全。願是比較常態性的祈求,沒有特定的一件事,但卻是原則性的願望,是按著神的大原則及大方向求的。因此,這幾個願望,都說出神的計劃,神的心願。換言之,這一方面是人的心願,另一方面也是神的計劃,但卻也需要人的配合。因此,這願望不只是希望神達到,也希望自己可以配合神的計劃,讓神可以達到,這就是願與求的不同了。

2012年1月7日 星期六

晨更分享:詩88

2012/1/7 samedi 詩88

這是一首很特別的詩,詩中描寫了自己最悽慘的光景,也呼求神的拯救。然而,全詩好像看不到很完美的答案,也就是說,詩的結尾,沒有看到神的拯救,只看到詩人把他的景況描述了。那神到底有沒有聽他的禱告呢?為何這禱告沒有結果呢?當我們禱告神時,我們都很希望我們所求的事能成就,我們也希望神把我們的難處拿走,然而,在這詩中所看到的,是我們看不到神如何回答詩人,也看不到詩人的難處是否解決了。這就是這詩的特徵。

我們禱告後,當然會希望神垂聽我們的禱告,也希望我們的難處得以解決。若我們禱告後,我們的難處沒有解決的話,那我們還需要禱告嗎?讀完這詩後,我們要問的是,詩人的盼望在那裡?他的禱告有用嗎?這是我們要思想的問題。在這詩中,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環境,是非常的困難的;他自幼就受苦,可能是生病,而這個病導致他與他所認識的人隔絕,而且被他們所憎惡(8),這就可能他患了類似痲瘋的病了。因此,他可能有某種傳染的疾病,使他肉身與人隔絕,這是很可怕的孤單。生病已經很痛苦了,生病是肉體的痛苦;而親友的隔絕,卻是心靈的痛苦。他所受的苦,是肉體加上心靈的,這正是有苦沒處訴的痛苦,是苦上加苦。因為我們的痛苦,若能有親愛的人,垂聽我們的痛苦,我們的痛苦會減半,但他連訴苦的對象都沒有。因此,他的苦,有點像約伯的苦,是肉體的苦,加上朋友的誤會,妻子的不同心,是令人很難受的。這是詩人的光景。

然而,詩人在詩中,雖然受了這麼多的痛苦,他晝夜祈求神(1),他每早晨向神呼求(13),但神卻好像掩面不顧他(14),也好像要把他剪除(16),他好像沒有朋友了,只有黑暗成為他的朋友(18)。在這種環境中,幾乎任何人都會絕望,也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埋怨的,然而很奇特的,詩人並沒有埋怨,他只是把他的處境,向神述說,並只把自己的一切,全交在神的手中而已,這是何等大的信心啊!若我們比較詩73篇亞薩的詩時,我們就看到亞薩也是受苦的,但他卻與惡人比較,也向神質疑,他的腳幾乎跌倒(73:2),因為不明白為何惡人順利,而義人卻受苦。這是詩73篇的亞薩。然而,這裡的詩人,受苦不比亞薩少,他的苦可以媲美約伯。連約伯都有埋怨,但他不會,這是很難得的。為何他沒有埋怨呢?他只是把他的光景述說,他就得到安慰了,他沒有與別人比,他也沒有覺得神不公平,他雖然自幼就受苦,心靈與身體都受到折磨,但他沒有埋怨,也沒有說神不公平。為何他可以如此呢?一定是他在禱告中,抓住了神的自己,那不管神最後如何回答他,他都不要緊了,因為他有了神就夠了。但這對我們而言,是很難的。是我們要學習的。

這首詩所描述的光景,是一個完全在地上已經絕望的人的光景。他在地上找不到可以訴苦的對象,他只是等著到陰間而已(10-12),他好像快要滅亡了,這是很絕望的。然而,在這絕望的光景中,人的盼望在那裡呢?能夠使他仍有盼望的是甚麼呢?除非他找到了神,成為他親密的朋友,否則任何人在這種光景中,都不能活,也不能過的。這種光景,就是一分鐘也不容易過的。因此,他惟一能找得到的盼望,就是找到神成為他的密友。若他在地上沒有盼望時,他的盼望就只有在天上了。他的盼望,就是神自己了。因此,這禱告沒有結尾,沒有說出神是否把他帶離苦難。然而,更重要的是詩人是否在與神的交通中,找到了他的答案,這答案在人來看,是苦難的除去,但這不一定是最好的答案。最好的答案,是他找到了神,成為他的真正朋友,可以扶持他,伴他走過一生的路。因此,他每天向神呼籲,他每早晨向神禱告,他要的是甚麼?若神不能把他的苦難拿去,他還要祈求嗎(參14)?他要的是神,而不只是苦難的拿去,這是更高的目標,是我們所不懂不明白的,但卻是詩人所要的。

我們的禱告,常是為了一件事而求神,希望神給我們解決困難,尤其是把苦難拿去,是我們所最盼望的。然而,這詩中看不出這個答案。那禱告還有用嗎?還需要禱告嗎?禱告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目的,就是得著神,成為我們的朋友,成為我們傾訴的對象。這就是得著神,這就是以神自己作為我們的答案,這其實是更好的答案,而不是苦難的拿去而已。然而,這個答案,對大部分的人而言,都不覺得是最好的答案。我們覺得最好的答案,是神把苦難拿去,而不覺得得著神,才是更好的答案的。因此,我們的盼望,與神的旨意是有差距的。

然而,詩人在這詩中,他只提到他與神的呼求,與神的禱告,與神的關係,而沒有提到他的苦難的拿去。他在痛苦中,仍是讚美神的(參10),他覺得若他死了,他就不能述說神的信實(11),他在苦難中,不只沒有埋怨神,而且還要稱讚神、述說祂的慈愛,祂的信實,以及祂的公義呢(10-12)!因此,他其實與神的關係是很好的,他能夠不埋怨,就表示他完全相信神,完全接受這苦難,而他在禱告中,與神的互動,才是他能夠勝過苦難的力量。而他禱告中的最大得著,不是苦難的拿去,更是與神的親近,他每天親近神,他找到了一個可以傾訴的密友,是天上的密友。地上的人都離他而去,但天上的神,成為他天天得力的來源,難處仍然在,但他得到了神,成為他的力量。他在與神互動中,摸到了神心意,也讓神成為他可以傾吐的密友,這就是這詩所帶出來的信息。是我們所不易明白的,但卻是我們最需要的。

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

晨更分享:詩84

2012/1/3 mardi 詩84

這一篇是可拉後裔的詩,全詩是說到詩人對神的居所、神的院宇的渴慕,他很想住在神的殿中。因為在那裡,他可以找到了他真正的歸宿(參3);他在那裡,可以得到他認為的最好的福,就是從耶和華而來的福。他的選擇,只有一個,就是選擇到神的殿中,寧願看門,也不願意離開神的殿,更不願意住在惡人的帳棚裡(10)。這是詩人的選擇,也說出了詩人對神的殿宇的渴慕。

詩人為何如此渴慕神的殿呢?這一首詩沒有說出寫詩的背景,雖然有人認為這一定是在耶城遭外敵侵佔,而詩人不能到聖殿敬拜而作的。這是有可能的,但是否只有在不能到聖殿去時,才會想到聖殿的寶貴呢?能不能處在平順的環境中,詩人仍是渴慕神的殿嗎?或是他已經是在殿中事奉,而愈事奉愈甘甜,因此,就寫成這詩,道出他心中的渴慕,情願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,享受神的恩典呢!若是如此,不是更寶貴嗎?不論這詩是上述的那一個背景,能夠促使詩人如此渴慕住在神的殿中的,有一個重要的原因,就是他一定曾有過美好的經歷,他曾經歷過神的恩典,他曾享受過神的恩典,或是現在正在享受也可,總之是他有過經歷,他知道住在神的殿中的美好,他自然就會羡慕繼續住在神的殿中了。

若這詩的背景有兩個可能,一是在苦難困厄中,詩人很難再到神的殿中,於是就對神的殿發生懷念,而很想再住在神的殿中。二是詩人不是在苦難中,而仍是可以隨時到神的殿中事奉,就是他已經在事奉,而因著事奉而愈來愈喜歡住在神的殿中,因而寫的詩。這兩個背景,也是說到詩人渴慕神的殿的兩個原因。

第一個原因是因著苦難。當苦難來臨時,由於苦難所帶來的乾旱,很易使人想到以前的甘甜,於是就使人更懷念以前的美好光景,而更渴慕回到從前了。這就說明苦難常是使我們更親近神的一個動力。當在平順時,我們很易就得到神的福時,我們就不覺得神的福之珍貴,我們就很易輕忽之。在順境時,我們容易會選擇自己的道路,而不覺得神的道路的寶貴。因此,神差遣苦難來了,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看見,原來能夠事奉神,能夠住在神的殿中,是何等美好的。於是苦難帶來更深的認識神,而且,因著更深的認識神,我們可以把本來是使人流淚的苦難,變為使人得福的泉源之地,而且有秋雨之福,蓋滿了全谷(6)。這代表苦難表面是苦的,實際上當我們嘗過後,就知道它其實是甜的。這是苦難帶來的恩典,是神所用的器皿,是帶出詩人更渴慕神的其中一個原因。

另一個詩人為何渴慕神的殿的原因,就是他雖然沒有經歷過苦難,但他卻從以往及現在的事奉中,嘗到過神的恩典的滋味,他就相信神的恩典,他就不再作其他的選擇,而只單一的選擇神。這是很難得的一種選擇,因為人總是要先走自己的路,當失敗後,才會悔悟的。很少人一直只走在神的路中,而無怨無悔的。然而,還是有一些人,他們嘗了天恩的滋味後,他們就知道這是世上最美的路,他們就只走神的路,而且一直享受在其中。這種人是更有福的,因為他們不必經過苦難,他們就認定神的路,而只選擇神的路。我們服事時,若常常對神的恩典敏感,常常存感恩的心,享受神所給我們的,我們就能夠一直認定神,而不走自己的道路,使神的恩繼續不斷的給予我們了。

是的,住在神的殿中,的確是如詩人所描寫的美好。我們當然同意詩人所說的,因為這就是我們的信仰。然而,不只是同意,而且還要真的有感受,才可以促使我們有行動的。詩人感受了神的寶貴,但我們呢?我們一般是認同了,但不一定與詩人一樣有如此深的感受的。我們理論上或許會同意,也知道這是好的,但更重要的是,我們實際上有此經歷嗎?我們真的會只選擇神的路嗎?若我們沒有詩人如此深的經歷,我們雖然認同他所說的,但不代表我們只會選擇神的路。因為這世界的誘惑還是大的。因此,我們既然知道有神,也知道神所賜給我們的福氣,我們就應該求神給我們有這樣的經歷,這樣的看見,讓我們直接來到神前,單單的依靠祂,這才是我們的福氣。

通往神的路中,走在神的路中時,是否一定是順利,而沒有難處的呢?從這詩中來看,答案顯然是否定的。因為詩人所說靠神有力量、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人(5),他們所走的路,也是要經過流淚谷的。因此,走在神的道中,也不一定是順利的。然而,他們雖然走過流淚谷,但他們卻不只不會有損害,而且他們還可以把流淚谷,變成泉源之地,使苦難變為恩典;他們是改變了苦難,而可以從苦難得福。因此,當我們真正行在神的路中時,我們本身就一定是得福的,因為外面的環境,雖然看起來,可能是苦難,但這只是化裝的恩典而已。只要行在神的路中,一切的禍患,都是福氣,這是我們要認知的。我們的責任,就是走在神的路中,這是很簡單的條件,只要走在神的路中,就是福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