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

晨更分享:詩84

2012/1/3 mardi 詩84

這一篇是可拉後裔的詩,全詩是說到詩人對神的居所、神的院宇的渴慕,他很想住在神的殿中。因為在那裡,他可以找到了他真正的歸宿(參3);他在那裡,可以得到他認為的最好的福,就是從耶和華而來的福。他的選擇,只有一個,就是選擇到神的殿中,寧願看門,也不願意離開神的殿,更不願意住在惡人的帳棚裡(10)。這是詩人的選擇,也說出了詩人對神的殿宇的渴慕。

詩人為何如此渴慕神的殿呢?這一首詩沒有說出寫詩的背景,雖然有人認為這一定是在耶城遭外敵侵佔,而詩人不能到聖殿敬拜而作的。這是有可能的,但是否只有在不能到聖殿去時,才會想到聖殿的寶貴呢?能不能處在平順的環境中,詩人仍是渴慕神的殿嗎?或是他已經是在殿中事奉,而愈事奉愈甘甜,因此,就寫成這詩,道出他心中的渴慕,情願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,享受神的恩典呢!若是如此,不是更寶貴嗎?不論這詩是上述的那一個背景,能夠促使詩人如此渴慕住在神的殿中的,有一個重要的原因,就是他一定曾有過美好的經歷,他曾經歷過神的恩典,他曾享受過神的恩典,或是現在正在享受也可,總之是他有過經歷,他知道住在神的殿中的美好,他自然就會羡慕繼續住在神的殿中了。

若這詩的背景有兩個可能,一是在苦難困厄中,詩人很難再到神的殿中,於是就對神的殿發生懷念,而很想再住在神的殿中。二是詩人不是在苦難中,而仍是可以隨時到神的殿中事奉,就是他已經在事奉,而因著事奉而愈來愈喜歡住在神的殿中,因而寫的詩。這兩個背景,也是說到詩人渴慕神的殿的兩個原因。

第一個原因是因著苦難。當苦難來臨時,由於苦難所帶來的乾旱,很易使人想到以前的甘甜,於是就使人更懷念以前的美好光景,而更渴慕回到從前了。這就說明苦難常是使我們更親近神的一個動力。當在平順時,我們很易就得到神的福時,我們就不覺得神的福之珍貴,我們就很易輕忽之。在順境時,我們容易會選擇自己的道路,而不覺得神的道路的寶貴。因此,神差遣苦難來了,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看見,原來能夠事奉神,能夠住在神的殿中,是何等美好的。於是苦難帶來更深的認識神,而且,因著更深的認識神,我們可以把本來是使人流淚的苦難,變為使人得福的泉源之地,而且有秋雨之福,蓋滿了全谷(6)。這代表苦難表面是苦的,實際上當我們嘗過後,就知道它其實是甜的。這是苦難帶來的恩典,是神所用的器皿,是帶出詩人更渴慕神的其中一個原因。

另一個詩人為何渴慕神的殿的原因,就是他雖然沒有經歷過苦難,但他卻從以往及現在的事奉中,嘗到過神的恩典的滋味,他就相信神的恩典,他就不再作其他的選擇,而只單一的選擇神。這是很難得的一種選擇,因為人總是要先走自己的路,當失敗後,才會悔悟的。很少人一直只走在神的路中,而無怨無悔的。然而,還是有一些人,他們嘗了天恩的滋味後,他們就知道這是世上最美的路,他們就只走神的路,而且一直享受在其中。這種人是更有福的,因為他們不必經過苦難,他們就認定神的路,而只選擇神的路。我們服事時,若常常對神的恩典敏感,常常存感恩的心,享受神所給我們的,我們就能夠一直認定神,而不走自己的道路,使神的恩繼續不斷的給予我們了。

是的,住在神的殿中,的確是如詩人所描寫的美好。我們當然同意詩人所說的,因為這就是我們的信仰。然而,不只是同意,而且還要真的有感受,才可以促使我們有行動的。詩人感受了神的寶貴,但我們呢?我們一般是認同了,但不一定與詩人一樣有如此深的感受的。我們理論上或許會同意,也知道這是好的,但更重要的是,我們實際上有此經歷嗎?我們真的會只選擇神的路嗎?若我們沒有詩人如此深的經歷,我們雖然認同他所說的,但不代表我們只會選擇神的路。因為這世界的誘惑還是大的。因此,我們既然知道有神,也知道神所賜給我們的福氣,我們就應該求神給我們有這樣的經歷,這樣的看見,讓我們直接來到神前,單單的依靠祂,這才是我們的福氣。

通往神的路中,走在神的路中時,是否一定是順利,而沒有難處的呢?從這詩中來看,答案顯然是否定的。因為詩人所說靠神有力量、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人(5),他們所走的路,也是要經過流淚谷的。因此,走在神的道中,也不一定是順利的。然而,他們雖然走過流淚谷,但他們卻不只不會有損害,而且他們還可以把流淚谷,變成泉源之地,使苦難變為恩典;他們是改變了苦難,而可以從苦難得福。因此,當我們真正行在神的路中時,我們本身就一定是得福的,因為外面的環境,雖然看起來,可能是苦難,但這只是化裝的恩典而已。只要行在神的路中,一切的禍患,都是福氣,這是我們要認知的。我們的責任,就是走在神的路中,這是很簡單的條件,只要走在神的路中,就是福氣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