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

晨更分享:詩90:7-17

2012/1/14 samedi 詩90:7-17

詩人在這裡,把神的怒氣提出(7,11),同時也把人的罪孽提出來(8)。然後,又把人的勞苦愁煩(10),以及人生的虛空提出(9)。因此,這三樣是連在一起的,就是人的罪,人的虛空,以及神的忿怒。一般而言,詩人在詩篇中,很少提到神的忿怒的,大都提到神的慈愛,但在這詩篇中,卻多次的提到神的忿怒,也提到人的罪。因此,這就使我們明白了,人的罪是與神的忿怒連在一起的。若我們要得到神的慈愛,就必須脫離罪,才可以得到神的慈愛的(14)。

因此,詩人把人生的虛空提出,而人的虛空,是因為人的罪而產生的。不只是自己的罪而已,更是全人類的罪;是全人類的罪,使全人類在虛空中過日子,沒有盼望。人生的年歲,不管是七十歲,或是八十歲,其實在永恆的神眼中,都是一樣,因為七十與八十,比起無限大,都是一樣的,沒有差異。因此,罪帶來了人類的有限,人因罪就無法進入神的無限中,人就失去了永恆。這就是罪造成人類虛空的最主要的原因了。當人犯罪後,遠離了神,神就不能以祂的慈愛面對我們了,因此,我們犯罪後,就失去了神的慈愛了。而這慈愛,是我們生活及依靠的重要基礎。若沒有慈愛,一切都是虛空的。罪本身會帶來虛空,而因罪而失去神的慈愛,這就使我們更加虛空了。因此,罪固然使我們虛空,但更重要的虛空,是因為失去了神的慈愛,這才是使我們虛空的更重要原因。

(11)提到一個「誰」字,這個誰,就是一個有智慧的人,當這個誰能夠曉得神的怒氣的權勢,而去思想人生短暫的問題(12),他就可以得到智慧,他就懂得來到神的面前了。而當他來到神面前時,他就一定得到更多的智慧,而懂得如何向神祈求了。這裡詩人的祈求,是求神的慈愛,以及求我們的喜樂(14-15);而到了最後,他也有四個願望,就是願神的作為向僕人顯現,願神的榮耀向他們子孫顯明;願主的榮美,歸於他們身上,也願神堅立他們手所作的工。當我們來到神面前時,我們就看到神的榮美,也看到神的慈愛,更知道神的作為,是我們得救贖的基礎。而當我們有了神時,我們所作的一切工作,才會是有意義的(17下)。

因此這個誰,可以是任何人,是神要施恩的人,是一個能夠來到神的面前,看到神的作為,神的榮美,神的慈愛,而願意向祂祈求,向祂盼望的人。這個誰,一方面是自己的願意,一方面也是神的恩典的揀選,使他可以懂得到神的面前來,得著神的救恩。而當我們來到神的面前時,第一個祈求,是求神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,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。這個祈求,是求神的指教,是求神給我們智慧。若不是神的教導,我們是不會禱告的。因此,每次來到神的面前禱告時,我們都應求神教導我們,如何更合神心意的禱告。禱告不只是禱告,更是要有合乎神心意的禱告,這才可以使禱告達到它最大的功效。若我們的禱告,不合神的心意,那我們只有浪費我們的時間而已。因此,不只禱告,更是求神教導我們如何禱告,這才是更有意義的。

(13-14)這裡說到等候,人總是希望快快得著神的慈愛的。然而等候常是雙方面的,不只是我們等候神,神也在等候我們。因此,我們若等候神時,不要忘記,神也在等候著我們。神是要準備施恩的神,然而神也有祂的時間;而神的時間中,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,就是等候我們的預備,等候我們的成熟。若我們在苦難中,在時間中學會了功課時,神的時間就容易到了。因此,當我們等候神時,我們也應知道神在等候我們。有時是等我們悔改,有時是等我們轉回,有時是等我們成熟;也有時是神等候祂自己既定的時間也。這都是很重要的。

(15)詩人沒有求神把苦難拿去,但求神使他在遭難的年歲中,仍可以喜樂;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禱告。我們不要只求神把苦難拿去,而是求神與我們同在,若神與我們一同面對苦難,那我們就可以在苦難中喜樂了。這是更重要的功課,是我們要學習的。

(16-17)願與求不一樣,願是比較柔性的,是心中的願望;求也是心中的希望,但卻比較更希望求神成全。願是比較常態性的祈求,沒有特定的一件事,但卻是原則性的願望,是按著神的大原則及大方向求的。因此,這幾個願望,都說出神的計劃,神的心願。換言之,這一方面是人的心願,另一方面也是神的計劃,但卻也需要人的配合。因此,這願望不只是希望神達到,也希望自己可以配合神的計劃,讓神可以達到,這就是願與求的不同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