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4月28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徒六

 20240428          dimanche              徒六

這一章又說到有一個問題產生,這個問題是因為門徒增多,而引起一些人的供給被忽略了。他們是凡物公用的教會,是有愛心的教會,是聖靈管治的教會;然而因為人數增加,照顧就自然會出問題。再加上不同的人都在一教會中,雖然都是猶太人,但因為言語不同(1),就容易有彼此之分。於是就會有怨言的出來,這就是問題出來的背景。

然而,這問題的出來,原因是甚麼呢?其中一個原因,是人數增加,因為人數增加,於是照顧就不能全面。這應不是故意的,也不是因為言語不同而產生的,有時是避免不了的。他們的問題出來,若再思想一下,竟然是因為神的恩典出來,使人數增加而產生的呢!因此,我們應注意到,這章聖經中出來問題時,原來不只是有問題,更是有恩典呢!也就是說,他們發生了兩件事,一件是好事,另一件是壞事。好事就是人數增加,是神給的恩典,應該感謝的;然而壞事卻是從好事中出來的呢!因為人數增加,照顧就不能全面,於是怨言就出來,就產生壞事。

因此,從第1節中,我們看見了甚麼呢?一般或許只是看見壞事,但我們看見其中有好事嗎?同時,門徒有看見這好事嗎?應是看見的!但他們有處理這好事嗎?他們處理的,不是這好事,而是這壞事;對好事似乎是視而不見的。為何視而不見呢?因為覺得好事是不必處理的,只有壞事才需要處理。這就好像我們做一件事,若是成功了,我們是覺得不必檢討的,若是失敗後,才會檢討的。約書亞在攻打耶利哥城成功後,是沒有檢討的,但他不知道有人取了當滅之物,於是他在進攻艾城時,就失敗了。而艾城失敗後,他就會檢討,這時他才發現有人取了當滅之物呢!因此,人的習慣是成功不必檢討,失敗才會檢討的。

然而,這時神的恩典出來了,人數增加了,為何不為此感恩呢?為何視若無睹呢?這時的教會,雖然聖經沒有清楚說出人數,但有說到人數的經節,一是三千人(41)、二是男丁五千人(4)。其他沒有說到人數的,例如二章47節、五章14節、六章1節等。因此,估計應不會少於萬人。一個萬人的教會,照顧及牧養確是不容易的;這是神給的恩典,但門徒沒有思想如何把神的恩典再成為恩上加恩,也沒有祈求神如何處理這人數眾人的教會。恩典是出來了,問題也出來了,他們只是想處理問題,但沒有求問神如何處理這眾多的人數。我們覺得,人數增多導致問題的出來,應是神的一個提醒:是要告訴使徒,他們不能牧養這麼大的一個教會,但他們忽略了這個提示,只是把怨言的問題解決,而沒有思想如何讓神的恩典擴散出去。

他們處理壞事的方法是不錯的,是合理的,上萬人的教會,是應該有一些分工的組織的。然而,他們處理了問題的本身,卻沒有處理問題的原因;問題的原因是人數增多,是神的恩典出來的結果。因為是好的結果,就沒有注意到,只處理了疏忽照顧方面的問題。然而,這樣的處理,結果又是如何呢?結果是門徒數目繼續加增(7),似乎用這方法去處理,沒有真正解決問題,反而產生同樣的問題呢!因為當神的恩典賜下、聖靈大大工作時,他們的人數就增加;而增加人數就會產生照顧的問題;若只解決照顧的問題,對神的恩典沒有思想如何處理,那就不完全。

他們處理怨言的方法,應是成功的,但成功後又使人數繼續增加,成為一個循環(7)。神給他們恩典,卻沒有在這方面著手思想,使這恩典能分出去,這是使徒沒有處理的一個問題。或許我們讀這段聖經時,都覺得使徒在這件事上是處理得不錯的,然而,這真是聖靈的想法嗎?神給了這麼多的恩典,難道就只局限於耶路撒冷一個教會嗎?耶穌不是要他們從耶路撒冷開始,至猶太全地、撒瑪利亞、直到地極的傳道嗎?為何想不到把教會分出去、使福音分到各地呢?

他們選的人選,標準是高的,要有好名聲、被聖靈充滿、智慧充足;這樣的條件是高的,但雖然高,卻很快就可以找到七個這樣的人。這表示甚麼?表示教會中人才濟濟,而且後來的司提反,馬上就成為「傳道人」(8-10),而且還殉道呢!這樣的教會,若只局限於耶路撒冷,就浪費了神給的這麼多的資源,包括人數及人才呢!因此,使徒是要這七人管理飯食,但聖靈是否也認同呢?

當這七人被按立成管理飯食的執事後(6),我們看見接下來的圖畫,不是他們管理飯食的圖畫,而是司提反去傳道的圖畫呢(8)!這代表甚麼呢?為何管理飯食的要去傳道呢?是否因為他們的恩賜太大了,就自然會去傳道呢?這或許也是原因,但更重要的是聖靈把司提反差派出去,讓他殉道呢!這怎麼說呢?人的想法是讓他們管理飯食,以解決他們照顧不周的難處,但聖靈卻要解決他們人數多的「難處」,就是要把他們分散出去。

他們沒有想到要分出去,因為他們過的日子是喜樂的,是天天擘餅、凡物公用的。這樣美好的教會,又怎捨得分出去呢?因此,神給他們的恩典,竟成為他們的難處:若不想分出去,那福音就不能傳到地極去的!於是人想按立執事讓他們管理飯食,但神卻先把其中一人差出去,讓他傳道後遭到逼迫而殉道。因著他的殉道,之後帶出保羅的悔改,也讓教會大遭逼迫,門徒就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(1)。平靜時不願意分出去,神就興起逼迫來把他們趕出去,如此福音才可以傳到各處。

使徒選立的這七個執事,有發揮他們管理飯食的功用嗎?聖經沒有特別提到,或許短期是有的。但至少神把司提反帶出去,使他成為殉道者,然後讓逼迫臨到教會,讓教會在逼迫中分出去,使福音傳到各處。其中排第二的腓利(5),他最後的稱謂,不是管理飯食的腓利,而是傳福音的腓利呢(廿一8)!腓利因著教會受逼迫,就把福音傳到撒瑪利亞(5),也藉著埃提阿伯這個從非洲來的太監,把福音傳到非洲去(26-39)。原來神的旨意,當他們人數增多時,不是要他們找管理飯食的人,乃是要他們分出去。他們沒有想到這問題,那就由聖靈自己去作工,讓逼迫臨到,讓教會分散,讓福音傳出去。

司提反是一個例子,他的殉道間接影響了教會受逼迫,而分出去;也間接影響了之後掃羅的歸主,成為把福音傳到當時的地極的保羅。腓利也是一個例子,他把福音也傳到撒瑪利亞,也傳到該撒利亞(廿一8),也藉著非洲的太監把福音傳到非洲。這都是聖靈親手做的工,與使徒的想法是不同的。因此,神的計劃不是只有一個耶路撒冷教會,乃要讓全世界都能聽到福音,都可以成立教會,這是我們要知道的神的計劃。

2024年4月21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徒二14-36

 20240421              dimanche              路二14-36

這一段經文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重點,一是彼得解釋他們在眼前所發生的事(14-21);二是彼得把基督的工作、受死、復活、升天、坐在神的右邊等(22-36),全都引用聖經解釋清楚。彼得所說的內容,大都加上聖經的引證,是由聖經解釋所發生的事,這是一個正確的方法。今天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,我們懂得用聖經的原則去解釋嗎?我們所看見的事,都是神的計劃,但大多數時候,我們不會用聖經去解釋,也不知道神在我們身上的作為,都是有意義的;於是我們就忽略了神的作為,也不明白神的心意。彼得是解釋他們目前所發生的事,就是有關聖靈降臨時所發生的神跡奇事,是用聖經解釋的;彼得解釋耶穌的生、死、復活、升天,也是用聖經解釋的。

原來神的作為都是按聖經的啟示而作的,神重要的計劃,以及對人的心意,早就在聖經中寫出來;神就按聖經所預言的進行祂的工作。然而我們是否了解呢?我們今天所遭遇的,雖然沒有具體的寫在聖經上,但一些原則是有的,但我們一般不會用聖經的原則,放在我們的生活上,以使我們更了解神的旨意的。神在愛祂的人身上,一定都有一個計劃的,若我們忽略了神的計劃,不知道我們活著的目的,也不知道神要如何用我們來事奉祂,那我們的一生就枉費白過了。我們必須找到自己在神計劃中的角色,活出神要我們活出的計劃;就如基督的一生,都是照著聖經的計劃而活的,祂就成就了神的旨意,是神所喜悅的愛子。

彼得先解釋他們眼前所看到的異象,特別是他們被聖靈充滿,說起別國的話來這件事。原來在這一章中,他們討論最多的,還不是他們看見的舌頭、火焰、或是聽見的響聲(2-3),乃是討論他們為何可以說起別國的話來(6-12)!他們討論的,是他們聽見的聲音(6φωνῆς ),這聲音與第2節的響聲(ἦχος),是不同的字。亦即是說,他們討論的不是「響聲」的出來,乃是能說列國的話來的這個「聲音」。然而,他們其中有人的解釋,只是覺得是新酒灌滿(13);這樣的解釋是對的嗎?當然是不對的,這只是人以自己在世界的經驗、世界所見的來解釋。但這樣的解釋一定是不完全的,新酒充滿的人,有見過可以說別國的話來的嗎?人對神的作為常常只用人的經歷去解釋,那就永遠看不到神不一樣的作為、神的計劃的。因此,當我們碰到不明白的事時,不是強用自己的經驗去解釋,乃是謙卑地求問神,讓聖靈告訴我們答案。聖靈會用聖經的啟示,告訴我們真正的原因的。

彼得在整篇講道中,都蒙聖靈給他聖經的啟示,他全是用聖經來解釋一切發生的事的。然而,為何他可以如此解釋呢?他怎知道引用哪一處聖經呢?這就是聖靈的工作,因為惟有聖靈,可以把聖經串起來,告訴我們哪一節經文是這事情的解釋的(賽卅四16)。當彼得引用約珥先知的話時,就可以完全解釋他們所見到的異象;不但如此,這段經文只是初步的應驗,還要繼續下去的。無論是17節說的「在末後的日子」或是18節的「在那些日子」中的「日子」,原文都是一個多數的名詞,是指一段長的日子。而這段日子,就是聖靈降臨後、聖靈在地上工作的日子。這日子一直維持到主大而明顯的日子未到以前(20),都是恩典的日子,是救恩臨到的日子。

神不只是讓基督來到世間,完成救贖的工作,神更差遣聖靈來到地上,完成基督後續的工作;這就是神救恩的完全計劃,目的不只是使人得救,而且使人成為基督的新婦,讓神得榮耀。彼得先說到聖靈的工作,讓人知道聖靈已經降臨,聖靈來是為了榮耀基督,是為了把救恩落實在人的身上,使人可以享用基督所完成的工作。也就是說,不只是基督完成了救贖的工作,我們還需要聖靈充滿我們,把基督的工作完全地落實在我們身上。

之後,彼得又再引用聖經,解釋基督在世上的工作,包括祂行的神跡(22),祂的死亡(23)、祂的復活(24)、祂的升天(34)、祂賜下聖靈來(33)。原來基督的一生所遭遇到的事,全都寫在聖經中;不只是彼得所引用的聖經,其他聖經也多有記載的。彼得引用聖經的解釋,而不是人間的經驗來解釋,這是我們講道時要學習的。今天我們的講道,一定要是解經講道,把聖經的真理說出來,以經解經,才是正確的講道原則。這樣的解經,就必須聖靈的幫助,而不是人的工夫而已。解經雖然要有人的工夫,但這只是初步而已,真正的解經,一定要加上聖靈的啟示,然後才可以有力量、有正確的解釋的。

彼得因為得著聖靈的幫助,因此他就把基督一生所做的、所完成的救贖工作都說得清楚,這是我們看得見的。但更重要的不只是說得清楚、解釋得明白;更需要聖靈的工作,讓聽道的人也能接受,並且覺得扎心(37),如此才會發生功效的。聖靈的工作是隱藏的,或許我們只看見彼得的講道,卻沒有看見聖靈的工作;但聖靈不只是在彼得講道時,讓他懂得如何引用聖經,也讓聽道的人受到感動而願意接受神的道,這也是重要的。因此,講道不只是要有正確的解說,更要有聖靈的工作。聖靈不只是在講道的人身上工作,更要在聽道的人身上工作,如此才可以使人明白神的道、接受神的道,並發生好的功效。

彼得講道是把發生的事(故事)變成聖經,而我們講道,是否相反地把聖經變為故事呢?我們是否只是讀一段經文,然後就講我們的故事呢?今天我們的講道,有朝著正確的方向嗎?講道不是演講,不是人做了一些功夫,把經文串起來,或是加上人的一些想法,講一些故事就好。每一篇講道若能發生功效,能使枯骨復活的話,都必須加上聖靈的工作;我們不只應為講道的人禱告,更應為聽道的人禱告,如此讓每一篇講道,都能發揮它最大的功用。


2024年4月14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彌五

 20240414 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 dimanche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 彌五

這一章是接著第四章而說的。在第四章時,只說到一個美好的景象,但卻沒有說到原因;而這一章則說到原因,就是說到基督的降生,祂將要降生在伯利恆(2)。因著基督的降生,以色列人就得拯救,世人也因而得到救恩(3)。在這一章中,說到基督的工作中,比較多說的一點,主要就是對付敵人,把仇敵擊敗。而這裡的敵人,是以亞述作描寫的(5,6),這是甚麼意思呢?亞述是把北國以色列滅掉的國家,但不是把南國滅掉的國家,為何要用亞述來描寫敵人呢?

若我們從以賽亞書十四章來看,我們就知道,神用巴比倫這個國家,來描寫撒但的作為(賽十四4,12-15);因為神看到的,不只是巴比倫的作為,更是它背後撒但的作為。同樣地,若從以西結書廿八章來看,我們又看見神用推羅這個國家,來描寫撒但的作為(結廿八2,12-19)。表面來看,這些外邦的國家,是以色列的敵人,或是妒忌以色列的人,但真正他們的裡面,是被撒但操控的。因此,原來以色列的真正敵人,還不是這些外邦的國家,更是其背後的撒但。神所要對付的,不只是以色列的屬世敵人,原來還有一個屬靈的敵人,就是撒但,更是神要對付的。這就是這一章中,說到不少有關以色列人的敵人的地方,而以色列人的真正敵人就是撒但,也是神的敵人。

基督來了,祂要作甚麼工作呢?祂來當然是把救恩帶給以色列人,以及帶給世人。故此,在這一章中,我們看見基督的工作,當然有拯救以色列人,因為他要把祂的民歸回以色列地(3)。祂也要作牧養的工作,讓祂的民安然居住(4);祂也要拯救以色列人,不容敵人侵犯他們的國土(5-6)。祂又加力量給以色列人,讓他們成為強壯的獅子,可以戰勝一切的仇敵(8)。最後,基督要做的一件工作,就是要把一切的罪惡除去,也把人對世界的倚靠除去,讓他們脫去罪惡、脫去己後,得以完全的倚靠神(9-12)。同時,基督也要作最後的審判,把不聽從神話語的人滅絕(13);這些都是基督的工作。

若從這樣的工作描寫來看,我們發現基督的工作,就不只是洗淨我們的罪而已,祂的工作是要對付仇敵,要把我們的己除去,要加力量給我們,讓我們爭戰可以得勝。在這一章的工作中,沒有明顯地提到基督赦罪的工作,就是基督的寶血可以洗淨罪惡這方面;而是多提到基督的其他工作。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工作,就是與敵人爭戰,這是對仇敵而言的工作。另一個重要的工作,是在我們身上的工作,就是要把我們的己除去,包括把我們一切罪惡的根源除去;把心中的一切垃圾除去,使我們可以單一的倚靠神(9-12)

今天我們得救的人,知道基督的全面工作嗎?我們大多只是享用基督赦罪的工作,卻不知道基督的救贖,還有很多後續的工作要做的;而這些工作,也是需要我們配合的。基督的贖罪,只是初步的工作,這一章中我們看到的,是要拯救以色列人脫離仇敵的手。而這個仇敵,表面是亞述人,真正的敵人卻是撒但。基督來了,是要對付撒但的;基督的工作,是要把撒但繩之於法的。因為最大的敵人不是亞述,而是亞述背後的撒但,救恩在這方面來看,是神與撒但的爭戰呢!

撒但墮落後,就一直引誘人犯罪、引誘人離開神,與神對抗。當以色列人失敗被擄後,撒但就覺得成功了,因為以色列人的失敗,是預表人類的失敗的。然而,神在以色列人失敗後,還是要把他們挽回,那就是基督的降生,把他們贖回來。但拯救以色列人(即拯救世人),只是第一步必須的過程;而更重要的是神要藉著救恩,把撒但擊敗,讓他只能接受最後的審判(15)。因此,這一章中都是說到與撒但的爭戰:撒但把以色列人成功地帶到滅亡的境界,神卻讓祂的獨生子降生,挽回以色列人的失敗;並且給他們力量,使他們如獅子一樣的剛強,就是踐踏、撕碎一切敵人(8)

撒但不是如吼叫的獅子嗎(彼前五8)?但撒但這隻獅子,是比不上基督加力的獅子的。基督讓以色列的餘民成為獅子(8),並且讓這獅子戰無不勝,這就是基督的工作,是要我們與神合作,才可以得勝的。今天我們得救了,那只是第一步,我們是否知道神還要藉著救恩,把撒但擊敗呢?撒但在我們周圍是無孔不入的,是常常要引誘我們離開神的。若我們被撒但引誘到世界中,那撒但就得勝;若我們單單倚靠神,就可以得勝撒但,神的計劃就可以成就。因此我們要與神合作,一同擊敗撒但才是得救後重要的使命。

5節說到亞述人入侵以色列的國土,他們就要興起七個牧者、八個首領攻擊亞述;第6節同樣說到亞述人入侵他們的國土,這時是神拯救他們脫離亞述人的手。第5節是代表人的工作,七個、八個是代表多數、代表有能力;第6節則是神的工作,是神的能力才可以戰勝亞述人的。這就告訴我們,戰勝撒但是我們的目標,但戰勝撒但不是個人的工作,乃是要神人合作才可以的。一方面是我的爭戰(5),另一方面更是神的幫助(6),如此才是得勝的要訣。

基督的工作,除了要擊敗撒但外,還有一件工作,是作在我們身上的,那就是脫去偶像、脫去己的工作(10-14)。我們在世界的倚靠是多的,我們的己是常想作王的;當我們得救後,神要做的一件工作,就是把我們這些心中的垃圾都除去,讓我們單單倚靠神,把從世界來的倚靠都丟掉。這就是脫去的工作,若沒有脫去的工作,就不能穿上。然而今天的我們,比較有的工作,大都是穿上的工作,而少有脫去的工作;於是我們的生命只會停滯不前,因為我們不願意脫去世界,也不願意脫去己。

因此,從這一章中基督的工作來看,我們應檢討我們有多少工作是讓基督在我們身上作成的!或許我們只是讓基督洗淨我們的罪而已,至於得勝撒但、脫去己、脫去世界的工作,似乎是很少人做得到的。求神幫助我們,不要疏忽了基督更重要的工作,讓我們起來配合基督,讓我們可以得勝撒但,可以把我們的己完全脫去,然後再穿上基督。


2024年4月7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詩一四七

 20240407             dimanche              詩一四七

這是第二首的哈利路亞詩,詩中也只是說到耶和華與萬物、以及與人的關係;沒有說到我們所處的任何環境,或是其他的事物。世上的人與物的主導者,就是耶和華,我們在世上的生活,一切都是耶和華所掌管的。雖然我們生活會面對不同的環境,但這些環境全都是神所掌管的;因此,我們所要面對的,就不是環境,乃是環境背後的神。這首詩告訴我們,神是掌管一切的神,祂照顧大自然的運作(4,8-9,16-18),祂也在人身上工作(2-3,12-15,19-20)。我們應該以敬畏神及盼望祂慈愛的心態,去與祂互動(11)

這首詩形容神的工作,一會兒說到祂在宇宙中的工作,祂不只創造了天地萬物,而且祂也管理整個宇宙的運行;另一會兒又說到神在人身上的工作,是穿插式的輪流說明神在大自然及人身上的工作的。這有甚麼意思呢?這代表神在宇宙中的工作,是為了照顧人的生活,讓人可以安然居住在大自然中,不必人費力勞心,就可以活得舒適。原來神創造萬物的目的,是為了讓人有一個安居之所,並且可以安息在神的創造中。這就是神以六日造天地,在六日的最後一刻才創造人,讓人一創造後就可以進入安息日,得以安息在神的創造中。

神不只是創造萬物,神也掌管整個宇宙的運作,讓人可以安居在神的創造中,不必煩惱;只要我們照著神的運作而生活,一切就都是美好的。然而,人常常自作聰明,用自己的方法去破壞神造的大自然,就自設網羅,讓大自然發生人為的變化,人類就自受其害。這是人自以為是(10),不能順服在神的管治下,而自作聰明產生的結果。

神管治整個宇宙,目的是使萬物因祂得福,這就是祂賜下食物給走獸和啼叫的小烏鴉(9);也用雲遮天、為地降雨,使草生長在山上(8),無論是動物及植物,都可以得到神的恩福。若神顧念天上的小麻雀,祂當然更會顧念祂造的人,因為神創造萬物的目的及主角乃是人;祂希望人可以敬畏神,安息在祂的懷中,享受祂的慈愛(11),知道祂的話語,按祂的話而行(19),這就是神創造人的目的。原來神在宇宙所做的一切,目的都是為了人的益處,是因著神的愛而出來的管治。神的創造是為了愛,而神的救贖更是顯出祂不可思議的大愛,我們對神的一切的作為,是否了解祂在其中所隱藏的愛呢?

神作在大自然中的一切,都是為了愛而做的;而祂在大自然中的作為,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人而做的。當神做了這麼多的事後,祂對人有一個企盼,就是能認識耶和華,能對神的作為有所認識。神的作為背後全都是愛,我們是否可以體會神的愛呢?神在大自然中的一舉一動,都是為了使人得福,這是我們要認知的。然而神不只在大自然中工作,使我們的一般生活過得順暢,同時神又做另一件事,就是把祂的道指示雅各,將祂的律例典章指示以色列(19)。當人按著神的話而行事時,這是另一個福氣,是屬靈生活的福,而不只是屬世生活的福。

神掌管大自然,目的是給我們屬世生活的福,整個大自然的運作,不是人的力量所可以做的;神知道大自然如何運作得宜,才可以使人得到最大的福氣。無論是祂使風颳起,或是使水流動(18),或是擲下冰雹,或是發出寒冷(17);都是神按祂的智慧而做的,目的是使人在神所創造的大自然中,得以安然居住。然而,不只是在屬世的生活中,神創造了一個適合人居住的環境;神也創造了另一個屬靈的環境,讓人可以活得更好,把人的生活層次從一般的生活,進到喜樂滿足的屬靈生活中。

神的創造是為我們預備了一個好的屬世環境,讓我們可以在此居住;就如當初亞當夏娃在伊甸園中一樣,神也安排好一個舒適的環境,讓他們可以安居在樂園中,這是一般的生活。其次,神也安排一個屬靈的安居環境,就是有神的同在,他們隨時可以與神交談,也可以隨時聽到神的話。然而他們後來是聽了撒但的話,於是他們不只喪失了屬靈的好環境,同時也喪失了屬世的好環境,他們只得離開伊甸園,這是很可惜的。

今天神也不只為我們預備了大自然的宜居之所,也為我們預備了屬靈的宜居之所。神救贖了我們,已把基督給了我們,使我們可以在基督裡,這是最好的禮物,也是最佳的居所。同時,神也把祂的話賜下給人(19),使人可以按神的啟示而活,就可以過一個屬靈的、喜樂的生活;我們知道神給我們的這些恩典嗎?我們懂得享用嗎?

神預備好的屬世環境,是每一個世上的人,都可以享用的;因為神叫日頭照好人,也照歹人;降雨給義人,也給不義的人。但神預備的屬靈環境,卻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的。神給我們救贖的恩典,是要我們主動接受的;神給我們真理,也是要我們願意行在其中的。因此,這篇詩中我們看見的是神為我們預備了一切,一是屬世的居住環境,二是屬靈的生活環境;前者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然得到的,但後者卻是要我們願意才可以得到的。無論是神預備的屬世環境、或是屬靈環境,其中都包括了神的愛、神的心意;祂是希望我們接受神的愛,但我們是否在一切環境中,都看得見神的愛呢?當我們看到神的慈愛時,我們是否不只盼望神的慈愛(11),也可以用行動來回報神的愛呢?

神不喜愛馬的力大,不喜愛人的腿快(10);這代表我們的一切,都是神給的,我們就不應驕傲,而應謙卑在神面前。我們就不應自作聰明,以自己的作為超越神的作為,如此受損的是我們而已。神所設計的,無論是大自然的一切,或是救贖恩典的計劃,都是完美的;我們只要接受及隨著而行,就必然會得福的。今天神已經把祂的計劃告訴了我們,我們是否願意行在神的旨意中,並以愛來回報神的慈愛呢?


2024年3月31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路廿四44-53

 20240331      dimanche    路廿四44-53

路加福音記載主復活後的事跡,著重點是主在門徒身上的工作;而不是主顯現給門徒看的本身。原來主是復活了,但門徒們對主的認識,卻仍然停留在死人的境界,沒有復活!因此耶穌要在死人的身上,作復活的工作。這就是這一章中的重點,是記載耶穌如何把這班沒有復活的門徒,讓他們能夠成為復活的人。這些門徒可以用以馬忤斯的兩個門徒作代表,他們因為見不到耶穌,就是憂愁的(17);為何是憂愁的呢?因為他們不知道耶穌已經復活,他們心中耶穌的形像,就是死亡的形像;他們沒有屬靈的眼,就認不出耶穌來。因著他們是死人,就不可能看得見活著的耶穌。

然而,耶穌要把這班死人們轉變為活人,然後他們才可以有活潑的生命,去傳講神的道,讓福音傳到萬國(47)。耶穌如何作工在他們身上呢?就是要讓他們明白聖經,把神的話語加給他們;不只是兩個以馬忤斯的門徒是這樣(27),對其他門徒也是這樣(44-45)。因著耶穌要吩咐他們,成為福音的見證人(48),他們就必須有好的裝備;這些裝備,就是神的話,以及之後神要從天上降下來的聖靈(49)。當他們明白聖經後,他們的眼才可以真正認識基督(31);當他們之後得到聖靈後,他們才可以有能力成為福音的見證人(48-49)

因此,路加在主復活後所記載的,著重在耶穌如何裝備這些門徒,讓他們能明白神的話,也讓他們可以得到聖靈的能力。當耶穌的裝備完畢後,他們就可以從憂愁變為喜樂:本來在不認得耶穌時是憂愁的(17),但在屬靈的眼開了,可以從聖經中認識耶穌後,他們是喜樂的(52)。其實他們在憂愁時,耶穌是同在的(17),只是他們認不得耶穌而已;反之,在喜樂時耶穌是離開他們的,但他們卻還可以喜樂(51-52)!這表示耶穌的工作是成功的,讓他們不是從肉眼來認識耶穌,而是把神的話加給他們,讓他們可以用屬靈的眼來認識耶穌。如此,雖然耶穌離開他們,被帶到天上去,他們還是歡喜的;不只是歡喜,而且是稱頌神的呢(53)

原來路加沒有特別記載耶穌在肉身上,如何顯現給抹大拉的馬利亞(約廿16-17);也沒有記載祂如何顯現給彼得(34),或是其他的人(24)。然而路加記載的,是耶穌把神的話加給他們,讓他們不是從肉眼認識耶穌,而是用神的話去認識耶穌。若我們有神的話時,就可以真正認識耶穌,這時即使耶穌的肉身離開了他們,他們還是可以有火熱的心、可以喜樂的(32,52)

因此,路加的最後一章告訴我們,現在耶穌已經離開我們了;但我們有兩樣陪伴著我們的:一是聖經的話、二是聖靈的同在。而這兩者是相輔相成、缺一不可的:我們讀聖經,一定需要聖靈的解釋,否則我們是不明白聖經的;這就如門徒雖然讀聖經,還需要耶穌解經一樣(27,44-46)。同時,聖靈工作的工具,一定是神的話而不是其他:聖靈用神的話加我們力量,聖靈提醒我們對神的話有信心,聖靈用神的話給我們盼望、聖靈把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中等,這都是聖靈使用神的話工作的方法。一個基督徒,若不會讀聖經,或是不會讓聖靈工作在我們身上,那我們是沒有力量的,那就只是一個死人而已。求神讓我們可以讓聖靈充滿我們,也讓神的話充滿我們;如此基督的復活,才可以在我們身上發生功效,使我們成為一個復活的人。

基督離開門徒升天前,同樣是頒布了福音的使命給他們的:就是要他們成為這些事的見證(或成為見證人)。這些事就是神在聖經上所記載及成全的事,那就是救贖的工作,就是福音的內容。我們若要成為見證人,就不只是言語上傳福音,而且是要在生命上傳福音。今天我們著重的福音工作,大都是言語上傳福音,但更有功效的福音工作,卻是生命的見證;然而生命的傳福音,卻是我們常常忽略的。因為生命的傳福音是慢的,就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,就容易忽略它的用處。但當我們有了神的話、神的靈充滿後,我們就更應以生命的見證,成為福音的使者,而不只是用口傳而已。口傳若不加上生命的見證作後盾,是不容易使人看見福音的大能。

2024年3月24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路廿二63~廿三12

 20240324          dimanche          路廿二63~廿三12

耶穌被捉後,路加記載的耶穌,所說的話是不多的。事實上若是有機會與耶穌近距離接觸的人,若他們是客觀的、不存在成見的;當他們看得到耶穌的表現後,他們應知道耶穌是不一樣的人的。那些看管耶穌的人(63),就是聽命令而行事的下屬,可以接觸耶穌,是一個得恩典的機會;但他們沒有謙卑的心,只懂得按他們的習慣欺壓人,於是失去了真正認識耶穌的機會。他們是沒有太多權力的人,但得到機會時,就使用他們看管人的權力去羞辱人;他們只會辱罵人,不會看見耶穌的不一樣,而得以認識耶穌,是很可惜的。

耶穌不是一個普通的人,祂的生命是不一樣的;若是有機會與耶穌共處一些時間,就必然可以發現的。若不是有先入為主的觀念,就能夠如彼拉多一樣,只要聽耶穌一句話,看了耶穌的表現,就知道祂是沒有罪的(廿三3-4)。看管的人平時是沒有權的,也沒有機會太多去接觸耶穌;但這時他們有機會接觸,卻只想侮辱耶穌,把耶穌作為下人去看待,就失去認識耶穌的機會。因著他們高傲的態度,耶穌在他們中間,是沒有話可說的(64-65)

至於那些公會的人(66),因為他們是公審耶穌,耶穌就向他們回答了幾句話;然而他們還是先入為主,他們的目的,不是想公正地審問耶穌,只是想找出祂的罪而已。這樣的未審先判的態度,耶穌的話是不會改變他們的思想的(67-68);雖然如此,耶穌還是多說了幾句話(69)。然而對他們而言,他們是聽不進去耶穌所說的話的,因為他們只想從他的話中找出話柄、定祂的罪而已。本來耶穌的說話,全都是真理,但這些真理的話,反而讓他們作為定祂的罪的依據呢(71)

今天我們讀聖經,句句都是神所默示的,是神啟示的真理;然而我們的態度是如何呢?若只是存先入為主的心態去讀經,那只是把真理當作定罪的把柄而已,這就是這些議會中的人的表現。雖然有神的話,但若我們的態度不是謙卑的,不是以神的話為最高標準的,那到了後來,只是否定真理,定了耶穌的罪而已呢!同時,甚麼是公會呢(66)?就是眾人的意見,是以人的意見為定論的會議;這樣的會議,是以人凌駕於神的真理之上,是以人的意見否定神的真理。

今天我們在教會中的服事,是以甚麼為主呢?大多還是走這種「公會」的路,就是由開會得到眾人的意見後,就光明正大的行事。然而,公會的結論,真的是真理嗎?不只不是真理,還有機會定了耶穌的罪呢!我們是否明白,我們在教會中很多時的決議,不是從聖靈的啟示而來,而是從人的意見出來的呢!這是值得我們檢討的。

廿三章

由於公議會是沒有權柄定耶穌死罪的,但他們想把耶穌殺死,於是就把耶穌帶到彼拉多那裡,控告他一大堆莫須有的罪名(1-2)。在路加的記載中,耶穌與彼拉多的對話不多,只記載了一句話(3),不像約翰記載的多(約十八33-38);但雖然只說了一句話,彼拉多就知道祂是沒有罪的(4)。為何路加只記載一句話呢?路加是要突顯一件事,就是彼拉多是一個聰明的人,他看到眾人的表現,也看到耶穌不一樣的生命表現,就知道眾人是因為妒忌而誣告祂的。

彼拉多與這些告耶穌的人不同,這些告耶穌的人,因為耶穌侵犯到他們的利益,於是就用各種方法,要把耶穌置於死地。這是把利益放在真理之上,所產生的結果,就是要把耶穌處死。然而彼拉多沒有這先入為主的觀念,他幾乎一眼就可以看到耶穌的不一樣:祂的表現是一個平和的人,是生命的慈祥、不一樣的氣質,不是彼拉多所遇見的惡人的模樣。同時,彼拉多看到眾人的惡相,加上耶穌的平和,就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了。

也就是說,若是人用客觀的眼來看耶穌,應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到耶穌的不一樣的;但這些控告耶穌的人,因著先入為主的觀念,就失去了一個得以認識真神的機會,是很可惜的。那彼拉多既然這麼聰明,一眼就知道耶穌不一樣,而且他還想尋求真理(約十八38),為何還是定了耶穌的罪呢?彼拉多是被眾人的聲音壓迫的,這些眾人,一直跟著耶穌的受審;無論是彼拉多的審判,還是希律的審判,他們都不放過耶穌的(10)。原來真正審判耶穌的,不是彼拉多、也不是希律,而是這些妒忌耶穌的人呢!原來眾人的力量是如此可怕的呢!

今天世界是有一種聲音,這聲音是攔阻我們走在真理的路中的。彼拉多知道真理,因為他看出耶穌是沒有罪的,但他走不下去,因為群眾的壓力是大的。他把利益放在首位,因為他怕群眾的壓力,會影響他的地位;他用了很多的方法,希望把這事推掉。因此,當他知道耶穌是加利利人,希律剛好在耶路撒冷時,他就高興地把這燙手山芋丟給了希律。他知道真理而不走真理的路,因為世界的壓力太大了,我們今天是否也與彼拉多一樣:我們讀聖經讀出真理,然而這些真理若行在世上,是不合世界的文化的;於是我們因怕世界的壓力,就放棄了真理,這就是彼拉多的做法。

從彼拉多的表現,知道他是想釋放耶穌的,但他用了不少推搪的方法:例如把之推給希律、例如用一個強盜來對比耶穌、例如用鞭打耶穌的方法等,但這些方法都失敗。他是有權釋放耶穌的人,他若要行真理,並不是難的;只要一聲命令,耶穌就可以釋放的;然而,他卻用了不少旁門左道的方法,還是比不上他一句話就可以行出真理的方法。今天我們要行真理,雖然繞了很多圈子,希望用其他的方法去行,這都不是辦法。最直接的方法,就是不理外面的潮流,直接行出來就可以,是沒有如此複雜的。

此外我們來看一下耶穌對甚麼人會說話:耶穌沒有對看管耶穌的人說話(廿二63-65),因為他們是沒有心的人。祂在議會中有說了一些話,其中有直接說到祂就是(廿二70);而這句「我就是我」的話,是專用於耶和華的名字的。於是更引起眾人的忿怒(廿二71)。因此,雖然耶穌說出真理的話,但對一些無心接受真理的人,反而是產生反作用呢!今天我們是不是一個能接受神話語的人呢?這是值得我們檢討的。

在約翰福音時,是有記載耶穌與彼拉多說出一些話的(約十八33-38)。為何耶穌對每一個不同的人,說的話有不同的多與少呢?對那些有可能被耶穌改變的人,耶穌是會說多一些話的;但對那些不願意接受耶穌話語的人,或是沒有準備好心的人,耶穌是不會說話、或是不會說太多的話的。因此,不只是話語的有與無,更是我們的心有否預備好接受耶穌。耶穌對希律是沒有話說的(9),因為希律只是想耶穌行神跡而已(8),這樣的心態,是不會得到耶穌的話的。當耶穌覺得祂說話別人也不會相信時(廿二67),祂就不再說話了;因此我們若要聽到耶穌說話,是要有一個對的心態的。


2024年3月17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路廿27-47

20240317              dimanche             路廿27-47

之後,又有撒都該人來問耶穌,有關復活的問題;因為他們是不信復活的,他們雖然讀聖經,但他們一般只接受摩西五經的教訓。因著不完全地讀聖經,於是他們對整體的真理,就不是十分明白,他們只會以人的意思,加入聖經的啟

示中,於是就對聖經的解釋,產生錯誤的結論。因此,我們對聖經的真理,一方面要全面及平衡地認識,另一方面不能以世界的觀念解釋,否則就會產生錯誤。

撒都該人為何不信復活呢?第一,他們沒有看見過復活,尤其是將來的復活;因為經驗中沒有,就不能接受。第二,他們只接受摩西五經的教訓,而摩西五經中,沒有明顯說到復活的事,於是他們就覺得沒有復活的可能。第三,他們把屬世的一套,解釋天上的一套,就覺得人沒有可能復活。他們用一個曾經發生的例子(29-33),把這例子搬到天上去,就覺得會產生矛盾及混亂;於是他們就否定復活的存在。

撒都該人的問題出在哪裡呢?最主要的問題,是用人的思想,去解釋天上的事;把屬世的規則,搬到天上去。這是他們的問題,也常是我們的問題。耶穌解釋給他們說:「這世界的人又娶又嫁,但配得那世界的,又配從死人中復活的人,也不娶也不嫁(34-35)」。耶穌這句話,是告訴我們,天上的生活,與地上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。但因為我們還沒有到天上去,就只能用地上的思想,去代入天上的生活去,這就造成錯誤的結論。原來天上的生活,是不嫁也不娶的,是完全異於地上的。若我們以地上的邏輯去解釋天上的事,就都是錯誤的。今天我們解經的一個問題,常是只用人間的邏輯、人間的方法去解經,就會造成錯誤的結論。我們因為沒有到過天上,就應求聖靈的啟示,才可以了解屬靈的事物,才能正確地解釋聖經的。

撒都該人因為把地上的事搬到天上去,若天上也是如地上一樣,那這個嫁過七個兄弟的婦人,到了天上就不知怎辦了!因為他們把地上搬到天上去,會覺得混亂,就只好退而求其次,不相信有復活的發生。他們有一個矛盾,地上這種情形,是因為人死了才可以再嫁,故沒有混亂的問題;但若有復活,將來在天上不是會有混亂及爭執嗎?因此,為了將來不會爭執,他們就否定了復活,以解決這個爭執的問題。

然而,他們沒有想過,另一個解決這爭執的問題,不是不要復活,乃是復活後就是天上的生活,就如天使一樣不娶也不嫁,就是神的兒女(36)。如此,雖然復活,也不會有爭執的問題。原來我們所思所想的,常常跳不過我們的經驗,但天上的生活,是我們沒有經驗的;就不能把地上的東西,放到天上去,如此就會產生錯誤的結論。聖經所說的事物,都不是我們在世上的邏輯,我們若只用世上的觀念去讀經解經,也是不能正確作出結論的。

雖然在摩西五經中,撒都該人讀不出復活的真理,但耶穌卻可以讀得出來呢!耶穌不必引用其他聖經,祂就可以用摩西五經中一句話,即「神是亞伯拉罕的神、以撒的神、雅各的神」這句話(出三6),來說明人可以復活。然而,這句話我們讀了很多遍,怎麼讀不出來因這句話就證明人可以復活呢?我們注意的,不是人的復活,是注意其他的解釋,如神在他們三人身上的工作、神對他們的恩典及應許等;但若不是耶穌告訴我們,這句話還有一個重要的啟示,就是人可以復活呢!我們自己能這樣讀出復活來嗎?相信是少有人可以如此讀出來的,因為我們讀經,常只是從人的角度去看事、去解釋,是忽略從神的角度去看事的。

當神對摩西說祂是亞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的神時,我們要站在神的角度去思想:那時他們三人都已經死了,若人不會復活,那神只是死人的神,那神宣布這句話,就只能告訴摩西說:我是死人的神而已。同時,因為人都會死的,若沒有復活,那神不只是這三個死人的神,更是所有死人的神呢!這有可能嗎?神既然如此說,就必然暗示這些人都會復活的,否則神作死人的神,是沒有意義的,也不會自己說出這麼沒意義的話來的。因此,若站在神的角度去想,就不難想到神既然說出這句話來,就代表亞伯拉罕、以撒及雅各都會復活的;再推而廣之,就說明所有的人都會復活的。

從耶穌的解經來看,原來聖經的解釋是如此深入的;對比我們讀這句話的解釋,是差距甚大的。因此,當我們讀經時,我們更應尋求聖靈的幫助;惟有得到聖靈的啟示,我們的解釋,才會正確、才會更深入地了解神的意思的。

當眾人都考問完耶穌的問題,並且被耶穌完美解答後,最後耶穌就問他們一個問題,這是有關大衛說的一句話,如何解釋的問題(42-44)。耶穌既是大衛的後裔,那為何大衛又稱祂為主呢?這就是這問題的重點,但他們是答不出來的(太廿二46)。耶穌為何要問這個問題呢?路加沒有說他們答得出答不出,代表路加要留待眾人的回答,也留待我們讀者去回答;因為這問題是他們出問題的關鍵原因,是需要人正確回答的;這怎麼說呢?

他們質疑耶穌的權柄(2),他們想要拿耶穌(19),他們想殺耶穌(十九47);這都是因為他們不相信、也不知道耶穌是神的兒子。他們只認得耶穌是人的兒子,不知道祂同時有神兒子的身份,故此就排斥祂、想要殺祂。大衛認識耶穌不只是有人的身份,而且有神的身份,因此就說出這句啟示的話(42)。然而這些不接納耶穌的人,是因為不知道耶穌不只是人的兒子,更是神的兒子呢!因此,耶穌問這個問題,是留待眾人回答的;但若答不出這個問題,眾人之前所問的問題,人就都不能解答的。

眾人問了耶穌眾多問題,而他們之所以問這些問題,代表他們是有問題的;然而他們的問題來源,是因為不知道耶穌是神的兒子。因此,耶穌問這個最後的問題,是間接告訴他們:你們的問題之所以出來,是因為不知道耶穌是神的兒子,只認為祂是人的兒子。若一個人能知道耶穌的正確身份,他就可以把世間所帶來的問題,都能迎刃而解的。今天這問題也同樣擺在世人面前,若人不明白耶穌是神的兒子,人們的問題是不能解決的。

最後耶穌又說了有關文士的問題(46-47),他們貪愛的只是世上的地位、世上的榮譽、世上的錢財。因為他們沒有屬靈的生命,他們不只是貪愛世上的事物,而且因這貪心,而侵吞寡婦的家產,犯了嚴重的罪。他們一方面有宗教,另一方面卻憑藉宗教而犯罪;其中侵吞寡婦的家產,應是因為這些人在聖殿服事,而被他們控制她們的財產的。原來有宗教而沒有生命的人,竟然更多了一個犯罪的機會,就是利用宗教的機會,去侵吞別人的財產,去追求世界的名譽地位財富的呢!今天一個在教會服事的人,是否也會利用機會,利用服事的方便,而犯了世人才會犯的罪呢?這是值得我們反省的。

2024年3月10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路十七1-19

 20240310         dimanche          路十七1-19

這一段是說到愛心和信心的關係,1-4節是說到愛心的問題,而5-19節則說到信心的問題;而信心與愛心是連在一起,相輔相成的。

1-4節說到愛心的問題,能夠饒恕人七次,而且是同一天內別人得罪你,又七次的回轉及悔改;這看起來對方似乎是故意的,一般的人怎能饒恕他呢?然而,一個有神生命的人,是可以做得到的。這個得罪人的人,從某一個角度來看,是神給您的一個試驗,讓您知道自己是沒有愛的。然而,神要用一些環境,一些人事來試煉我們,讓我們能從神得到真正的愛心。彼得曾問耶穌一個問題,「主啊,我弟兄得罪我,我當饒恕他幾次呢?到七次可以嗎」?彼得覺得他可以饒恕人七次,然而,除非是從神來的愛心,人是沒有辦法饒恕人七次的。或許人表面可以饒恕別人七次,但那是用克己的功夫達成的,不是用捨己的愛心去達成的。這樣克己的愛心,到了第八次時,就會把前面七次的怒氣,全都爆發出來的。若要有饒恕人七次的愛心,惟有將自己交托給神,相信神的恩典,才可以有神的生命,去饒恕人七次,甚至七十個七次的。

因此,這裡說的愛心,就是能饒恕人七次的愛心,靠人的生命是不可能做得到的。因為這要有捨己的愛,而這種愛不是從人來的,一定是從神的生命來的。因此,表面是愛心的出來,其實更是對神有一個大的信心,把自己完全交給神,才可以完全捨己的。愛心是從大的信心出來的,若一個人沒有愛,那代表他沒有神的生命,因為神就是愛;有神生命的人,自然會愛人的。而有神生命的人,是完全相信神,把自己完全交神的手中,接受神所安排的任何環境的人;這樣的人,才可以從信心產生出真正的愛心的(加五6)

之後,使徒又求問耶穌一個問題,就是求主加增他們的信心(5)。然後耶穌就用兩個例子回答,一是對桑樹說:你要拔起根來,栽在海裡的例子;而這桑樹必聽從他們。這樣的信心,或許可以稱為移山倒海的信心,人真有這樣的能力嗎?耶穌形容這種信心,是像一粒芥菜種的信心,這又是甚麼意思呢?芥菜種是百種中最小的(太十三32),這表示我們的信心本來就是小的,就如那被鬼附的人之父親所說的一樣,他是沒有信心的(可九24)。然而,沒有信心或是信心小,為何可以把桑樹連根拔起呢?桑樹的根是盤根錯節的,是不容易拔的;但若有信心就可以命令它、把它拔起。芥菜種雖然是小的,但它是有生命的;因此,不是大小的問題、難易的問題,乃是有沒有生命的問題。而這生命一定不是人的生命,一定是神的生命;這種連根拔起的神跡,只有神才可以做得到。因此,這信心就必定是來自神,而不是來自自己的能力的。人的生命是沒有辦法做得到的,但若連於神的生命就可以做得到。

因此,信心的來源是從神來的,不只是神的生命,而且要有神的話語才可以有信心的。若神的話說了,人就跟著去做,這才可以達成這事。這就需要兩個條件,一是自己要有神的生命,二是要有神的說話;才可以達成移山倒海的神跡的。然而,這信心只是其中一方面,是事情成就的信心;但耶穌之後又說到一個僕人服事主人的例子,為何耶穌要說出這例子呢?原來還是與信心有關的。我們一般認知的信心,是事情成就的信心,或是偉大神跡出來的信心。然而,之後耶穌所說僕人服事主人的例子(7-10),是告訴我們還有一種信心,是生命的信心,是把自己完全交託給主人的信心。

這個僕人服事主人,他的心態是怎樣的呢?他以服事主人為滿足,他是把自己這個人,完全交在主人手中的。他不只是任勞,而且是任怨地服事主人。他不只沒有任何怨言,而且是充滿喜樂地服事主人的;他沒有誇他的功勞,而是謙卑地服事主人(10)。這代表他對主人是有信心、也有愛心的,而信心就產生愛心,二者是連在一起的。這樣的信心,就不只是為了成就一件事情,乃是成就一個人的生命。這僕人的生命是美的,是捨己的,是把自己完全交在主人手中的。今天我們的信心,也應是如此地把自己完全交在神手中;我們相信在神手中是最安全的,我們相信我們的生命在神手中是最有福的。因著這樣的信心,就會產生愛神的心,如此就會無怨無悔地事奉神、任勞任怨、謙卑地服事神。

原來我們認為的信心,是移山倒海的神跡出來,而不知道原來生命的信心,更是我們應該羨慕的。我們是否相信神,可以把我們這個人完全交在神的手中呢?能夠完全把自己的生命、生活及事情,完全交託給神,這才是更大的信心。我們求神給我們的信心,不應只是求事情的成就,應求神讓我們的生命成長;而後者就應願意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託,完全相信神掌管我們的生命,是會得到最好的福分的。我們有這樣的信心嗎?

之後,耶穌又遇到十個痲瘋病人迎面而來(12),耶穌就把他們的痲瘋病醫好了。耶穌只說一句話(14),看起來沒有任何醫治的動作,但他們就聽從耶穌的話,到祭司處去檢查;他們去的時候就潔淨了。這代表他們是有信心的,因為只聽耶穌一句話,就離開耶穌去祭司處檢查,這算是不錯的信心的。然而,其中有一個人,他不是醫好就回家去,而是再回到耶穌那裡,去敬拜及感謝耶穌(16)。而耶穌怎樣對這個人說話呢?耶穌說:起來走罷,你的信救了你了(19)。耶穌這時是稱讚他的信心,那其他九個人沒有信心嗎?他們相信耶穌的話,才去祭司處檢查的,他們也是有信心的吧!那這個撒瑪利亞人的信心(16),與其他九人有何不同呢?

十個大痲瘋來到耶穌面前,是因為他們有需求,因而走到耶穌面前求祂醫治,這是他們的第一步。而當耶穌說話後,他們就離開去找祭司檢查,這是他們的第二步,是代表信心的一步,當他們治好後,九個人不再回來了,因為耶穌沒有吩咐他們回來,當然也不會叫他們要回來感謝耶穌的。然而,其中一個人見自己已經好了,就走了第三步,回來感謝耶穌,歸榮耀與神(15)。這第三步不是耶穌叫他走的,是他自己為了感謝神而走的;那這一步是需要的嗎?

十個痲瘋走的第一步,即是要來到耶穌面前求醫治,這是因為他們的需要;而他們走的第二步,即到祭司處去檢查,是他們信心的表現。然而,其中一人走的第三步,即是來感謝耶穌這一步,不是為了自己的需要,乃是為了神的需要,為了滿足神的心。這一步是為了愛神、要把自己交給神,而不只是把事情交給神;這就是耶穌說的信心(19)。原來這個信心,是愛心的表現,是關心到神的需要,而不只是自己的需要;這愛心是由信心產生出來的。

因此,原來我們認知的信心,常常只是為了事情的成就而已;但在這裡我們才發現,原來信心不只是事情的成就,更是對生命的成熟有幫助的。十個痲瘋的第二步,就是我們一般所認為的信心,是相信耶穌的話,把他們的病醫好了;這是身體的康復,是信心作用在身體上。而撒瑪利亞人的第三步,卻是另一種信心,這信心是作用在他的屬靈生命上,讓他的信救了他(19)。這就是生命的信心,這信心是把自己交在神的手中,以神為主的信心;我們是否有這種信心呢?


2024年2月25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路十1-24

 20240225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 dimanche 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 路十1-24

這一章一開始是說到耶穌差派七十個人(有古抄本是說七十二人),到各城各地去傳神國的福音(1)。這七十個人是如何選出來的,路加沒有說明,同時,其他的符類福音書也沒有提到這七十個人;因此,我們對這七十個人選召的過程及原因,知之不詳。然而,這七十個人應不包括當初耶穌選召的十二個門徒,同時這時耶穌快要上十字架,這時才出來七十人,就不是為了訓練門徒而選出來的人,是單純為了福音而選召出來的人。而這七十個人是如何出來的,也是同樣沒有提到的;然而若十二門徒是第一代的門徒,那他們應是第二代的門徒,或許是門徒出來的門徒。

若是這樣,這是第二批被差遣的門徒,代表有門徒接續福音的工作,因為耶穌這時快要釘十字架,但福音的工作是不會停止的。在聖經中出現的數目,七十可以代表完美的數目,也是神作工的數目。聖經第一次出現七十人的,是創四六27節,說到雅各家來到埃及的共有七十人。然後神就在這七十人中工作,到出埃及時,讓他們成為六十萬男丁的軍隊。此外,神把猶大國滅絕後,也是等七十年的工作後,就把他們帶回原地(耶廿九10),故此,神可以在七十人中工作,使之成為一支大的軍隊;又可以經七十年後,神在被擄的人身上做出復活的工作。如此,這七十人應可代表神要藉著這些傳福音的人,使神的國擴張成屬靈的大軍。

耶穌藉著差這七十人出去,間接告訴我們,天國需要更多的門徒,為傳福音而努力。福音是要一代一代傳出去的,耶穌在剛出來傳道不久時,就揀選門徒,這是為了訓練他們,讓他們可以在耶穌升天後繼續傳福音。而這時的第二批門徒,就預表第二代的門徒,他們要一代傳一代地把福音傳出去。在耶穌面向耶路撒冷,準備接受十字架時(53),繼續有門徒出去傳福音,這就表示福音工作是不會受影響的。耶穌在世時福音工作會出來,而耶穌走後,聖靈來了,會在門徒身上做比耶穌更大的事(約十四12)。這是耶穌在未釘十字架前啟示的工作,說明神國的福音是不會斷絕的。

這七十個人被差出去,這一次耶穌給了他們甚麼呢?在差派前好像沒有如差派十二門徒一樣,對他們說給他們能力權柄、制伏一切的鬼、醫治各樣的病(1);然而,在他們勝過鬼的權柄回來時,耶穌才說:「我已經給你們權柄,可以踐踏蛇和蠍子,又勝過仇敵一切的能力」(19)。這代表當耶穌差派人出去作工時,雖然沒有說甚麼,但必要的裝備已經同時給了人的。因此,差派十二門徒時有說,到差派七十人時不必說,這也是一種信心的裝備。我們是否有信心,若神吩咐我們要完成一件使命時,祂必然會給我們完成使命的各種需要的。

同樣地,這七十人被差派出去,也是不必帶錢囊、口袋、鞋等物的;這是如差派十二門徒時是一樣的。這代表神要訓練他們的信心,神也給他們信心的裝備,但信心的裝備,是要人與神配合,才可以得到的。他們一方面自己被差出去傳福音,但他們同時應求莊稼的主,打發工人出去收祂的莊稼(2)。這就代表福音是一代一代要傳下去、不能停止的。我們不只有責任自己出去傳福音,原來我們也有責任,求神讓福音一代一代傳下去,讓神的國可以擴張。

這七十個人出去,除了帶著信心外,更帶著福音所產生的能力及平安,目的是為了使人得福的。同時,福音的傳出去,是把人分出來的:就是接待及不接待福音的兩種人。這裡的傳福音,我們看見的不是乞求人信,而是有權威能賜下恩典讓人得福的。他們帶著福音的能力出去,也帶著福音的平安出去,傳福音的人應以福音為榮;傳福音者不是要賤賣福音,乃是有一個給人恩典的心。我們傳福音時,也應如此,這是神賜下的恩福,我們要寶貴它、不要以為是賤賣的東西呢!因此,不接受福音的人,是看不起福音,就要把城裡的塵土跺掉(11),代表福音是尊貴的,傳福音的人是有尊嚴的。

此外,傳福音的人的生命及生活,也是重要的;這裡說到一句話:「人若接待你們,給你們擺上甚麼,你們就吃甚麼」(8)。這句話代表隨遇而安,代表要適應不同的食物及文化。這是平時的操練,而不是傳福音時才學習的。這代表一個預備作超文化福音工作的人,是要先操練過一個簡樸的生活,以及隨遇而安的生活,然後才可以適應不同的食物的。有時更要先嘗試吃一些別國的食物,以訓練自己的耐受度的。例如到某些國家作福音工作,這些國家的食物常是超辣的,那就先要訓練自己吃辣的食物呢!

當他們傳道回來時,他們是歡喜的,他們為甚麼歡喜呢?是為鬼也服了他們(17)。鬼服了他們固然代表他們的權柄,以及有生命出來的能力;然而,更重要的是把人從神的國度救回來,使他們的名記錄在天上。不只他們這七十人的名記錄在天上(20),更應為福音帶來更多人的名可以記錄在天上而歡喜。福音是把人從撒但的國中搶回到神的國中,這是福音的目的。人所看的,是自己身上發出的權柄及能力,比較會集中在自己的成功身上;但我們要看到的,應是神國的榮耀。當我們成功一件服事時,我們要看的不是自己的榮耀,乃是神國的榮耀,這是我們要有的態度。

之後,耶穌向神禱告,喜樂地感謝神(21),祂感謝甚麼呢?好像不是我們一般禱告所感謝的內容。一般而言,當我們順利得到一些本來得不到的事物時、或是病得醫治時、或是從逆境變成順境時,我們是會感謝的。然而,耶穌這時的感謝,卻不是有特殊的得著,而是對神的旨意、神的美意而感謝(21)。神的話出來,對有些人就顯明,對有些人就隱藏;無論如何都是美事,這就是耶穌感謝的內容。這代表耶穌不一定是看成果如何才感謝,只要是出於神的計劃,一切就都是美好的。無論這人是接受神的話、或是不接受神的話,只要神的話出來,那就需要感謝神的。

因此,耶穌感謝的內容,是與我們感謝的內容不同的;只要是神的話出來(22-24),那就是值得我們感謝的,因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聽到神的話的。原來當我們禱告時,能得知神的旨意時,無論這旨意對我們是如何,我們都應感謝的。但我們卻常是得到益處才感謝,而不是得到神的話時就會感謝,這是我們與耶穌不同的地方。我們應有一個觀念,就是能聽到神的話、能看到神的作為就應感謝;無論這些話或作為,是與我們的想法相同或不相同,只要有神的話出來,就是神給的恩典(23-24)


2024年2月18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路七1-23

 20240218          dimanche          路七1-23

迦百農的百夫長,是一個怎樣的人呢?為何他可以有這麼大的信心呢?聖經沒有描寫他屬靈方面的背景,只是知道他是一個外邦人。當然百夫長是帶兵的人,他在人之下,也有兵在他以下(8),因此,他是有權的人。一個有權的人,如何使用他的權呢?我們看到他是一個會用權的人,他對權柄的使用是明白的,他不是用權來管轄人而已,更是用權來幫助人的。他是一個有愛心的人,不是他自己說的,是別人說的(5);因為他不會濫權,而是用權去幫助猶太人建造會堂(5)。他對他的僕人有愛心,雖然一個下屬病了,甚至會死去(2),他也可以再找別人替換的;但他重視生命,並不會覺得人只是一個數目,而是一個有生命的人。因此,他雖然有權柄可以支配人,也可以再找另一個人,但他愛他的下屬,不願意他死亡;這就表示他的權柄是用來保護人,不是用來駕御人的。他不只明白權柄的用處,而且他用權柄是為了愛人,而不是利己的。

他雖然是外邦人,但他有一個捨己的心,他不只是愛他的同袍,而且還愛一個亡國的民族,就是猶太人。這時的猶太人是亡國的,是被他們羅馬人統治的,算是弱小低下的人。然而他的愛心不只是對同族的羅馬人,更愛一個與他不同民族的、低微的猶太人,為他們建造會堂。他不是一個官位很大的人,卻可以為猶太人建造會堂,表示這是花了不少心力、不少金錢才可以做成的事;若沒有愛人及捨己的心,是不會如此做的。從這件事上,就可以知道他的愛心,不是指望回報的,乃是無條件的捨己的。

他一方面有權柄,另一方面有愛心,這是兩者的平衡;能夠如此,他的權柄就可以正確使用來幫助人。其實他的權柄不算是大的,但他卻可以在這小小的權柄上發揮權柄的用途,幫助了猶太人,也幫助了他生病的僕人。因此,權柄給了他,不是浪費的。很多時當人有了權柄時,是會濫用權柄,只為自己得利的;但他得了權柄,卻是為別人謀幸福的。我們可以如此嗎?若權柄是做事成功的原因,那我們的成功,是為己還是為別人呢?百夫長有權柄,他的權柄是為別人的,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。

除了有愛心外,他還有大的信心呢(9)!他的信心是怎樣來的呢?他怎麼知道耶穌可以治病呢?他是一個外邦人,沒有機會如猶太人一樣去跟著耶穌的;然而耶穌在迦百農所說的話、所行的神跡,不是一天的事,只要願意去考究,是一定了解耶穌的不一樣的。因此,他應是一個細心的人,他可以有屬靈的眼睛,看得出耶穌的不一樣。同時,耶穌之前也曾醫好大臣的兒子(約四50-52),而大臣同樣也是迦百農的人(約四46);那時的大臣,也是因為耶穌只說一句話,他的兒子的病就好了。因此,他有前車之鑑,他是可以把歷史應用在自己身上的人,這是他的信心的來源。他不是猶太人,這樣的信心是不簡單的,無怪乎耶穌也稱讚他,說他比以色列人有更大的信心呢(9)

大臣來到耶穌面前時,是想不到耶穌只要說一句話,他兒子就會好的;因此,大臣的例子,一定會傳於他們羅馬人當中的。百夫長應是知道這歷史的,而他應用這歷史在自己身上時,不只是應用,而且是進步地應用的。他就不必耶穌來到他的家中,只要耶穌說一句話就好。大臣是希望耶穌來到他家中,結果耶穌只說一句話而已;這時的百夫長的情形,反而是耶穌主動要到他家中;結果謙卑的百夫長,覺得沒有資格讓這位有最大權柄的耶穌,來到他的家中(6)。他因著大臣的例子,應用在自己身上,這是大的智慧、也是大的信心。今天我們有很多先例可循,但我們會應用在自己身上嗎?神的恩典常是等著給我們的,就等待我們是否有信心去得到矣!

馬太描寫這段同樣的事實時,是說百夫長親自去見耶穌的(太八5),但路加卻說是百夫長差人去見耶穌的,到底真實的情形是如何的呢?真實的情形,是百夫長派人去見耶穌,路加是把事實說明;那馬太為何說是百夫長親自去呢?馬太是要告訴我們,當百夫長差派的人去見耶穌時,他們有了百夫長的話,就可以等同百夫長自己;他們的出去,就等同百夫長親自出去。馬太是要用這個描寫,來告訴我們,有了一個人的話,就可以代表這個人。同樣地,百夫長不必耶穌親自來,因為只要有耶穌的話,就等於耶穌親自來了。這就是聖靈用兩個不同的方法,描寫同一件事,間接告訴我們,有了神的話就等同有了神一樣。

因此,百夫長表面看來是不要耶穌,其實他不是不要耶穌;他知道有了耶穌的話,就是有耶穌。因此,他是用另一種方式去要耶穌,這是更大的信心,是一般人所沒有的。在聖經中耶穌只稱讚過兩個有大信心的人,都是外邦人;除了百夫長外,就是迦南的婦人(太十五28)。迦南婦人是死要耶穌,是賴著不走的人;但百夫長則剛好相反,似乎是不要耶穌,但他是用另一方法去要耶穌的。一個是要耶穌本人,一個是要耶穌的話,這都是有大信心的人呢!

11節開始我們看見一群送殯的行列,其中有一個已死的少年人(14),也有他已是寡婦的母親,以及其他送殯的人。這是一幅死亡的圖畫,是死亡的行列;其中看起來只有一個死人,但其他的人呢?也都是活死人而已。死人的母親是一個寡婦,她只有一個獨子,因此,她是沒有盼望的人。死了丈夫是沒有現在的盼望,死了兒子是失去將來的盼望;那她的活著,只是虛空無意義、無盼望的生活而已。另外送殯的人,雖然那時是活的,但到現在都死了。因此,這幅圖畫是告訴我們,世上有各種各類的人,有已死去的人,有沒有盼望的活死人,也有各種各類必死的活人。這就是世界的光景,聖經把這光景描寫出來,這是一個沒有盼望的行列。若不是耶穌經過,把復活帶出來,世界的縮影,就是這個死亡的行列而已。

原來這行列看起來有各種各類的人,每個人的生活都不一樣,有痛苦而活的,有歡喜而活的,有已經死了的人,有仍活著的人;但無論現在如何,這些人將來全都會死亡。然而當耶穌來了,就停止了這個死亡的行列(14),並且吩咐死人復活,死人就坐起來,並且說話,就有了生命(15)。這是耶穌用行動預告祂要做的工作,就是復活的工作,把世界的死亡行列停住,讓復活的生命重新放在世界中。

這個死亡的行列中,無論是已死的人,或是死人的母親,或是送殯的人,全都是沒有將來的盼望的。只是有些人是明顯的無望,有些人似乎有盼望,其實還是必死的。但耶穌來了,就帶給世人一個復活的盼望,惟有復活才可以改變這個世界的走向;否則世人就只是面向死亡而行而已,這就是耶穌所要做的救恩工作。

施洗約翰為何會來找耶穌呢?聖經沒有說到他懷疑的原因,若從軟弱方面來看,他可能在坐牢,心情是低落的;但耶穌沒有來幫助他、沒有來探監,或許就會有懷疑之心。然而,他以前是肯定地傳耶穌是會用火與聖靈施洗的(16),也是見過聖靈降在祂身上,知道祂是神的兒子的(約一32,34);因此,照道理他應該不會如此軟弱的。當然人是軟弱的,有時是沒法解釋的;但或許約翰這時見到耶穌所做的,不是馬上用火及聖靈給人施洗,就怕自己以前所傳的有錯,要來印證一下;或是他的疑問,含有一個意思,就是催促耶穌趕快完成祂的工作,就是彌賽亞的工作,把復興帶到以色列。

人都以為耶穌的工作,不必經十字架而可以做成,但耶穌的工作不是繞過十字架的,是要經過十字架才能完成祂的工作的。這時的約翰,以及彼得等門徒,都不明白十字架的道理;他們都以為耶穌不必上十字架,就可以完成祂的工作。然而耶穌必須上十字架,讓復活的生命賜給相信祂的人,同時,聖靈在耶穌升天後才會降下來,這就是神工作的程序。約翰可能不明白十字架的道理,或許他盼望耶穌快快工作,才有這樣的疑問。這疑問或許也有催促耶穌的意思,但耶穌的回答,仍然只是告訴他現在耶穌所要做的事,這是上十字架前可以做的事;這就表示每一階段的工作,都是不同的,不能急的。


2024年2月11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路四14-30

 20240211 dimanche 路四14-30

當耶穌受了洗、被聖靈充滿,並且接受了魔鬼的試探而得勝後;祂就帶著聖靈的能力,在加利利的會堂開始傳講神的話,得到眾人的稱讚及尊崇(14-15)。在這裡我們看見有兩個重點:第一,耶穌開始傳講神的道時,是經過了裝備後,才開始的。祂有甚麼裝備呢?一是穿上,二是脫去:祂穿上了神的話及神的靈,這是必須的裝備;之後,聖靈把祂帶到曠野去,接受魔鬼的試探,目的是讓祂脫去了祂的己,完全以神的旨意為重,沒有加上自己的意思。祂把自己完全交在神的手中,成為神可用的器皿,因此,祂的傳道是有能力的、是有功效的。

第二,祂這時的事奉,是以神的話開始教導(14-15),沒有看見祂行神跡。因此,事奉的重點不是神跡,不是其他特別行動,乃是宣講神的話,用神的話裝備人,讓人得生命,這才是傳道的主要方法。

耶穌在加利利傳道時,是得到人的尊崇的(15),因為祂不只是傳講神的話,而且加上聖靈的能力,這是傳道中另一個重要的條件。今天傳講神話語的人是不少的,但加上聖靈的能力,讓人覺得扎心的卻不多;但耶穌不只傳講神的話,而且滿有聖靈的能力,這就與其他傳講神話語的人不同,是使人得幫助的。今天一個傳講神話語的人,不只是讀了聖經,得到一些知識後,就可以教導人的;他自己還要被聖靈充滿,行出神的話語,才可以幫助人的。不是每個講解聖經的人,都可以幫助人、感動人的;只有被聖靈充滿,自己是順服聖靈的人,才可以用神的話語幫助人的。若教導的人沒有好榜樣、以身作則,雖然傳講神的話語,也是沒有太大的功效的。

之後,耶穌就到祂的本鄉拿撒勒去,就是祂長大的地方,同樣以神的話教導他們(16)。從16-30節,都是說到耶穌在拿撒勒的事奉,以及拿撒勒人的反應。他們的反應,是有點戲劇化的變化,先是接受及稱讚祂,希奇祂口中所出的恩言(22)。但不久之後,就開始有一些疑問,覺得祂只是一個普通的人而已,只是約瑟的兒子而已(22);這時,耶穌就開始指出他們的狀況,告訴他們先知在自己家鄉是不會被人悅納的(24)。不但如此,耶穌還用兩個例子,告訴他們為何神在以利亞及以利沙時代,揀選了兩個外邦人而不是以色列人的故事(25-27)。因為耶穌直接指出他們的問題,到了最後,這些以色列人就都怒氣滿胸,要把耶穌從山崖推下去,耶穌就從他們中間直行過去了(28-30)

這裡我們看到的拿撒勒人的轉變,有人認為是路加把耶穌在拿撒勒的工作,一次過把它綜合起來寫的;亦即或許耶穌不只是一次在拿撒勒工作,乃是分兩三次的工作的。路加把這些一次寫出,目的是要我們看到他們的改變,也作為我們的鑑戒。不論實際情況是如何,路加把拿撒勒人對耶穌的事奉,從欣賞到忿怒,都寫了出來;這是要給我們了解人對神話語的反應,以及人對神話語的接受度,常是受很多因素影響的。

當耶穌第一次傳講神的話時,是宣讀以賽亞先知的話,而這裡所說的話,是對以色列人說的,而且是好話;耶穌也沒有說到最後一句,就是在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後,應還有一句:「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……」(賽六十一2)。耶穌把這一句先不說,因為現在是恩典的時代,就先不說將來的審判。耶穌說的這些經文,就是指著自己已經來到世間,救恩已經出來,是把救恩告訴大家。也因為這些經文是對人有益的、是人喜歡的,於是大家就都接受,不會抗拒。原來聖經中有不少的經文,是神給人的恩典,於是人就容易接受這些經文;不只不會抗拒,而且還會欣然接受。也因為此故,教會中最多說的話、以及最多唱的詩歌,就大都以神的恩典為多,因為這是人喜歡的,是吸引人的。然而說到人的罪、人該有的責任,這樣的話及詩歌,卻是少的。

之後,當他們想到耶穌這個人的出身時,他們就開始懷疑(22)。這時他們的眼就從屬靈的角度,轉到屬世的角度,於是所有屬靈的得著,就都被屬世的事物所遮蓋。他們就開始懷疑耶穌的身份,並要耶穌行一些事,來證明祂的不一樣(23)。這樣懷疑的心出來後,就把先前接受神的話的狀況改變了。原來當我們聽神的話後,覺得有道理,也喜歡接受後;這時人又會再把現實的環境作比較,就對神的話打了折扣,不會百分之百接受。人讀了神的話後,再看一下現實的環境,就會把神的話放在最後,這就是拿撒勒人的情形,也是我們的情形。

之後,耶穌又再說到他們真實的光景,指出他們的不信,不像西頓的寡婦,也不像敘利亞的乃縵(26-27);而耶穌說的這兩個人,都是外邦人,是以色列人所討厭的。耶穌告訴他們,他們的信心、他們的生命,比不上外邦人時,他們就老羞成怒,更加不悅,到最後要把耶穌殺了(29)。這是當神的話直接針對人的罪、人的錯處時,人不但不會悔改,反而要多行一件殺人的罪,以把自己的罪掩飾呢!當我們聽到神的話,是有關我們的罪時,我們應該是讓神的話光照我們,並且了解自己的真實光景後,就要悔改求神幫助才對的;然而這時人的反應卻是隻手遮天,想用更多的罪去遮蓋自己的罪呢!這就是以犯罪來遮罪,不只不會悔罪,還在聽了神的話後,反而犯更多的罪呢。這就是人性,是我們每個人的缺點,是要求神幫助我們,讓我們有一個捨己柔軟的心,才能被神的話改變的。否則我們愈聽神的話,反而會犯更多的罪呢;這會不會也是我們的光景呢?



2024年2月4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路二1-20

 20240204             dimanche              路二1-20

萬王之王基督終於降生了,然而知道的人是不多的,只有一些籍籍無名的牧羊人知道及看到而已;神只是告訴一些低層級的人,而不是告訴在上位的人。我們很希奇的是萬王之王的降生,是如此低調的;祂不只降生在最低級的馬槽裡,而且除了天使在為祂讚美神外(13),沒有人為祂慶祝呢!這代表人對神所做的事、以及所賜下的救恩,是無知的。這個世界各人忙著各人的事,都以為自己所做所追求的是重要的;但對真正最重要的事,卻是茫然無知的。人在世上忙忙碌碌,以為可以得著世界的好東西,然而真正好的東西,不在世界,而在基督裡。但這麼重要的事,就是基督的降臨,卻是沒有幾個有知識、有學問的人注意;只有一些被人忽略的、夜間還要工作的牧羊人才知道呢!

為何牧羊人會知道呢?這當然是神選擇性的報給他們大好的信息,他們才會知道的。那神為何不報給其他的人呢?神都在作揀選的工作,神揀選了撒迦利亞、揀選了馬利亞、揀選了約瑟,這些都是願意被神使用的人。這些人都是各有不同被神揀選的原因的,那牧羊人為何被神揀選呢?聖經沒有說出原因,我們對牧羊人所知也有限,只是知道他們是比較下層的人,夜間還要看守羊群、而不能睡覺的人。他們的工作似乎是單調的,是沒有多大盼望的;他們似乎在世界是一個失敗者,因為得不到高位及金錢。然而,神卻揀選了他們,讓他們知道救恩的臨到,讓他們得到另一個盼望,是這個世界不能給他們的。

神揀選每一個人都是有原因的,您能被神揀選嗎?您是否有一些特質,是神可以揀選您、可以用您的呢?牧羊人有何特質呢?除了他們的工作是枯燥的,他們的地位是低的,還有甚麼特質呢?他們是單純的,因為當他們聽到天使報的佳音後,他們就去尋找耶穌,去印證所聽到的。天使沒有吩咐他們去尋找,但他們自己去尋找;這是對神的話的反應,是自然的反應,不必天使說的。這是一個好的動作,代表他寶貴神所說的每一句話,他們不只聽見,還要看見。聽見只是知識的層面,看見是經歷的層面,是聽見後去行出來,是生命的經歷。

天使沒有吩咐他們去尋找,他們是自動尋找的(15);代表他們對神的話是看重的,不必神吩咐他們,他們就對神的話有行動上的反應。今天我們讀神的話後,是否有這種積極的態度,去經歷及印證神的話呢?神就是需要找到這種人,對神的話有反應的人:不必神吩咐,就可以把神的話作話,能夠寶貴神的話的人。我們是這樣的人嗎?同時,牧羊人為何可以找得到耶穌呢?天使沒有說太多詳細的地址,只有說出三個記號:一是馬槽、二是嬰孩、三是包著布。其中嬰孩及包著布,似乎是剛出生的嬰兒大都會如此的,是沒有太多特色的。只有馬槽是特別的地方,因為一般人即使是窮苦的人,也不會把剛生的嬰孩放在骯髒的馬槽裡的。因此,這就是萬王之王降生之特別記號呢!

基督為何要選這個地方降生呢?一般的人之誕生,是沒法自己選地方的,我們不能選擇降生在哪一個國家,因為我們沒有這種權利。然而,萬王之王要讓祂的兒子降生,當然可以選擇地方;祂可以選擇一個好的地方,即使不是皇宮,也可以選擇一個舒適的地方的。然而,神竟然為祂的兒子選擇一個最低級的地方,是充滿異味的馬槽,這確是令人不解的。馬槽以屬世的角度來看,可以代表最低級的地方;但神選擇的不是以屬世的眼來看的,乃是以屬靈的眼來看的。原來神選擇的地方,不是馬槽而已,乃是選擇降生在一個屬靈的家庭中,那就是約瑟與馬利亞這對義人的家中呢!這才是神真正選擇的靈宮。

我們已經看到馬利亞的屬靈特質,她是熟讀聖經的人、是一個單純的人、是一個完全順服神的人。而約瑟雖然不在路加福音裡有特別形容他,但在馬太福音告訴我們,他是一個有捨己之愛的義人(太一19)。神選擇降生的環境,不是屬世的環境,乃是屬靈的環境。若從屬世的環境來看,我們認為皇宮比馬槽好,這是屬世的看法;然而若從屬靈的角度去看,這世界到處都是罪惡、都是馬槽,都沒有好的地方的。皇宮也好,馬槽也好,從屬靈的角度來看,都是充滿罪恩,都是污穢的地方。用屬靈的角度來看,就都是一樣的,沒有分別。因此,神選擇的不是以屬世的高低來衡量,乃是以屬靈的好壞來選擇的。這世界無論是皇宮或是馬槽,若以屬靈的角度來看,都是一樣的。而神要選擇降生在馬槽,是告訴我們,這世界全都是馬槽級的地方而已,沒有一處是高貴的地方呢!然而在這卑微的地方中,神找到了一個家庭,那是一個屬靈的家庭,是高貴的地方呢!

牧羊人因為是牧羊的,他知道伯利恆哪裡會有馬槽,因為這是他們的本行;因此,這個記號雖然對住在高級住宅的人是無知的,但對牧羊人是熟悉的。神選擇降生在卑微的地方,對高級的人而言,就會忽視、就會漠視、就會不屑去尋找的。然而,牧羊人很快就找到了,因為他們是卑微的人,就容易找得到神。今天若我們的心是謙卑的,對神的話是看重的,那我們也很易找得到神。反之,若我們是心存世界,不願意謙卑下來去接受神的話,那我們是找不到神的。

路加雖然沒有直接描寫約瑟的品格,但在1-7節的描寫中,我們就發現約瑟確是一個屬靈的人,是與其他人不一樣的。在第一章時,我們看到馬利亞的順服,接受未婚懷孕的事實;同時,天使說她是蒙大恩的女子,那應是凡事順利才對。然而,我們在這裡卻看見,雖然馬利亞已快臨盆,神卻要她千里迢迢從拿撒勒上到伯利恆,這是神故意的嗎?因為這是第一次的報名上冊,以前是沒有的,故此,這當然是神的特別安排,是神對祂兒子選擇要降生在伯利恆的原因。那馬利亞不只未婚懷孕是危險的,而在快生產時還要長途跋涉遠離家鄉,到一個不熟悉環境的地方生產,那不是很大的苦難嗎?

然而,聖經沒有說到約瑟及馬利亞兩人的任何埋怨或是不滿,他們是逆來順受,不發一言。他們遭遇不少的難處,不只是長途跋涉,而且到了伯利恆,還沒有可以歇腳的地方,只能在馬槽中生產呢!神把最大的苦難臨到他們,但他們卻沒有任何怨言,只是默默的承受;不只馬利亞如此,約瑟也是如此,可見他們的靈命是豐富的。神要把祂的兒子托負給這個屬靈的家庭,那是代表他們兩人的屬靈生命,可以接受這個大的責任,是不簡單的。

牧羊人找到耶穌後,把這消息傳開了(17),聽見的人有甚麼反應呢?他們是有反應的,但這反應只是覺得希奇,卻沒有下一步的行動(18)。他們不像牧羊人,聽見後就馬上去尋找、去印證、去經歷;他們聽見後有反應,卻沒有行動!這是不是好像我們讀了聖經後,知道了一些知識,卻不願意行出來一樣呢?然而馬利亞卻不是這樣,她雖然是當事人,早就知道神告訴過她的話;但她還是把這樣的話放在心裡、反覆思想(19),並不會覺得這些事我早就知道了,就把之忽略。馬利亞是把神每一句話、而且是每一次說的話,都放在心裡,而且是反覆思想。如此就可以從話中生話,讓她對神的話更了解、更深入的認識神的話。我們可以如此嗎?

2024年1月28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拉七

 20240128              dimanche              拉七

當神的殿建好後,這是外面的殿的建造,神並不以此為滿足,因為真正的殿,是屬靈的殿、是要建造在人的裡面的。因此,無論是建殿,或是之後的建城牆,都只是物質上的建造;神要的是屬靈的建造,就是要把神的話建造在人的心裡。因此,聖殿建造好後,還不是最終的結果;神找到了一個人,就是以斯拉,他要回去建造以色列人裡面的殿,把神的話教導他們,落實在他們的生活中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

一般而言,人喜歡看到外面的殿,人注重的是外面看得到的殿,但神要的是裡面的殿。因此,神找到了一個人,就是以斯拉,他是有能力建造神的殿的人。他把神的話不只是教導,而且把神的話落實在以色列人中間,這就得到屬靈的復興。在尼希米記中,比較看到的是他教導以色列人神的話(尼八),而在以斯拉記中,比較看到的是他讓以色列人按神的話,潔淨他們所犯的罪,把所娶外邦人的妻休了(3)。教導神的話是好,但能遵守神的話更是教導神的話的目的,而以斯拉要做的工作,不只是教導神的話;而且是落實神的話,這是不容易的,然而他還是做到了。今天我們需要的牧者,不只是會教導神的話,而且還可以讓神的話落實在人的身上,這是更難的工作,是更需要的。

當以色列人被擄後,好像所有的希望都失去了,然而,原來神還是作了不少恢復的工作。祂不只讓波斯王古列允許以色列人歸回去建殿,神也保全了他的律法,保存了大衛王的後代所羅巴伯,也保存了亞倫祭司的後代以斯拉(1-5)。神找到了一個人,他是精通神一切律法的人(6),讓他可以保存神的話。這些工作,都只有神可以做,祂果然做到了。能夠在外邦人中生活,仍然可以精通耶和華以色列神所賜摩西的律法的(6),這是不簡單的,是神保存了祂自己的話,這是神做的工作。那以斯拉是一個怎樣的人呢?

從聖經的描寫,可以看見他是一個精通神的律法的人(6),那他為何可以精通神的律法呢?第一,他是大祭司的後裔,因此有機會接觸神的律法、神的話;因為祭司是負責把神的話教導人的。然而,不只是能夠有律法書,而且還要有心志研究神的話,才可以把神的話教導下去的。因此,其次最重要的一點,就是他是一個立志考究遵行神的律法的人(10),然後才可以教導以色列人(10)。有神的話是好的,也是重要的,但還不只有神的話,而且要落實神的話,那就要有這裡說的四個步驟:就是立志、考究、遵行及教導四個重點。

落實神的話第一步的開始是立志,立志是心態的問題,是看不到的心志,但卻是最重要的。每個人都可以讀經,但心態是甚麼卻不是每個人都一樣。我們是否把神的話放首位,是否有恆心讀神的話,這是每個人都不一樣的。例如迦勒是有一個專一尋求神的心志,但以理也有一個立志遵行神的話的心志,我們的心志是怎樣,才是最重要的。今天我們對神的心志是如何,是否追求無論如何,都要讀神的話,而讀神的話是為了遵行神的話呢?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對自己發問的問題。

第二就是考究神的話,就是用心思來思想神的話,而且是站在神的角度去思想神的話,而不是站在人的角度、用人的思想去考究神的話。考究是細心地研究,但細心還不夠,還要加上聖靈的啟示,求聖靈開啟我們的心,然後才會明白神的心意、神的心情的。考究不只是人的工夫,更必須加上聖靈的啟示,謙卑在神面前求神給我們亮光,才可以明白神的話的。

第三就是遵行神的話,這就更不容易了。很多時我們讀了聖經,知道神的心意後,卻選擇性的遵行神的話,而不是全面的遵行的。若是與我們益處有衝突的,就把之束之高閣,不會願意遵行的。若要遵行神的話,而且是無條件的遵行,這不是容易的。例如但以理他要在外邦君王面前,拒絕王所賜的飲食,而只遵行神的律例,這是不簡單的;若沒有完全捨己的心志,是不會如此做的。這就是十字架的道路,是面臨生死及利益虧損的決擇,很多人就走不上去的。例如為了遵行神的話,就要休外邦人的妻(3,12),那真是難的事;若不是聖靈的感動及加力,很多人都做不到的。十字架的道路就是如此,但人習慣以利益為主的生活,又怎會想走十字架的道路呢!但神還是揀選了一些人,他們是願意行出神的話的,我們是這樣的人嗎?

第四就是教訓及教導的出來,這是最後一點,原來教導是放在最後的呢!當我們讀完神的話後,很多時我們就馬上教導人,但自己卻還沒有遵行,還沒有經歷過就出來教導;那這樣的教導是危險的,因為沒有榜樣托住所講的道,別人就只覺得是紙上談兵而已。今天作師傅的多,為父的卻少,作師傅的只要讀了聖經就可以教導,但若失去榜樣托住,那會做成反效果的。若一個人教導出來的,自己卻行不出來,那不只是沒有力量,而且別人會覺得您教導的是行不出來的,於是就會對神的話失去信心,就不再聽神的話了。因此,以斯拉是一個先遵行神的話,再教導別人的人,這也應成為我們讀神的話的目標。

除了這些聖經中明顯描寫以斯拉的話外,還有一些隱藏的、有關以斯拉這個人的事,是我們也要知道的。我們要問的是亞達薛西王為何下了這個旨意,而且是針對以斯拉下的呢(11)?若從他下的御旨內容來看,他所說的話,不似是外邦君王說的話,他好像非常了解以色列的律法,也熱心幫助以斯拉,讓他回去辦理神殿的事(23)。若不告訴這位降御旨的王是外邦人,或許有人會以為他是以色列王,甚至可以是類似大衛這位愛神的王,所降的旨呢!為何一位外邦王會如此降旨呢?聖經沒有解釋,但我們可以知道,這一定是受到以斯拉的影響;因為以斯拉應是王的文書之類的官,他在王的旁邊,就可以影響王的思想,也讓王有了對耶和華律法的認識,才會有如此的結果的。以斯拉若能影響以色列人,或許這不足為怪;但他能影響一個外邦人,而且是作王的人,那就不容易了。若不是他的生命活出來令人羨慕,是不會有這樣的結果的。

上司影響下屬是比較容易的,他可以下一個命令即可以讓下屬照辦;但下屬要影響上司,讓他按神的原則下喻旨,是不容易的。只有生命出來的愛,可以如此影響人,我們的生命及生活,可以影響我們周邊的人嗎?由此可以看到以斯拉是一個有見證的人,是神保守了他,讓他不只有神的話,而且可以活出神的話,影響他周遭的人。除了以斯拉外,還有一個尼希米,是作王酒政的(尼一11),他們二人都先後影響了亞達薛西王;這是神揀選了他們,影響了外邦的王的。原來被擄的以色列人中,神還保守了一些對神的話有心志的人,他們立志遵行神的話,就可以影響上至君王的人;我們可以成為這種人嗎?今天我們說傳福音很難,那是因為我們沒有見證,也沒有心志要活出神的話來,就影響不了身邊的人。問題不是別人不信,乃是我們失去生命的見證,這是我們應檢討的。

神在以色列人被擄後,仍是不斷的作工,神作工的方式,就是要尋找有心志的人。神還是可以找到這樣的人,這是要感恩的。神只要找到一兩個這樣的人,就可以改變這世代,就可以讓以色列人返回應許之地。我們都是可以成為被神揀選的人的,但我們有預備好我們自己,能夠被神使用,在惡劣的世代中,成為光明的見證嗎?

若要看以斯拉這個人所結的果子,就只要看亞達薛西王所寫的御旨,就知道他對王的影響。他可以把亞達薛西王改變成與以色列王所下的旨相同的內容,這就表示他的影響力是不簡單的。可惜亞達薛西御旨中所用的神,只是「你們的神」或是「你的神」,而不是「我的神」。由此我們就知道,亞達薛西王有了對神的知識,但與神卻沒有建立關係的。知識是容易得到的,但生命卻是要自己與神建立關係,才會出來的。因此,亞達薛西王有了很多有關神的知識,但卻不能建立與神的關係,這是可惜的。以斯拉影響了王的知識,幾乎應是全面的,但若要他有生命,還要他自己與神建立關係。今天我們也是如此,屬靈的知識是容易得到的,但生命卻是要自己建立的;別人不能替我們走路,是要自己遵行神的話而出來生命的。


2024年1月21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詩一四○

 20240121     dimanche     詩一四○

這一首詩也是大衛的詩,是說到一個惡人當道的環境,並說出他如何面對這個環境。在前一首詩(詩一三九)是說到神的全知、全在、全能及全愛,那是一個好的環境;而這一首詩則說到另一個環境,就是一個險惡的環境。原來大衛同時面對兩種環境,一是極好的環境,二是極壞的環境。極好的環境是神與他同在,而且神是大能的神,他就可以面對任何的環境。現在大衛又描寫另一個環境,就是撒但掌權的環境,也是一個無可避免的環境。因為撒但仍然存在,因此,這世上的環境,就是一個險惡的環境;無論外面的環境是順是逆,但裡面的環境一定是有兩種相對的環境的:一是好的環境,就是神同在的環境,二是不好的環境,就是撒但仍在世上興風作浪的環境。

若是一個人知道他有第一種環境,就是大能的神同在之環境,並且可以把神的全知全在及全能,應用在他身上;那他雖然同時面對另一種環境,就是這裡所說的環境,他也必然可以勝過這種險惡的環境的。在這種環境中,大衛的禱告是甚麼呢?他不是求神給他避免遭遇這種環境,乃是求神拯救他脫離惡人,保護他脫離強暴的人(1,4)。這就如耶穌向天父的禱告一樣,祂沒有求神叫他們離開世界,只求神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(約十七)。大衛也不是求神讓他把敵人殺死,而是願神破壞他們的計謀,讓他們不致於驕傲(8)

從第8節至第11節,大衛對惡人一共有一個求、五個願(和合本只譯出三個願)。甚麼是求、甚麼是願呢?求是大衛的盼望,是對神的呼求。願則是把惡人交在神的手中,雖然自己有這想法,還是願意尊重神的主權,由祂來決定如何成就。

我們的禱告,一般都是祈求神做某些事,但我們也應學習用「願」來向神祈求。求是自己的想法,願則是自己的想法,加上神的主權,這兩者是有一些不同的。當我們禱告時,當然希望把我們的心聲及想法,向神傾訴及祈求;但另一方面,我們也應學習尊重神的主權,只要把事情交在神的手中,神處理的方法,比我們一定是強得多的。這就是大衛禱告的態度,在詩篇中常常出現求的這個字,也常會出現願這個字的;這就是禱告時我們可以有的兩種態度:一方面求神,另一方面把主權交回給神。

大衛遭遇兩種不同的環境,一是大能的神同在的環境,二是撒但掌權出來的罪惡環境;若他能把大能的神加到他的身旁,他就可以應付任何險惡的環境,不致於受害的。對這種險惡的環境,他沒有求神把這環境拿去,而是求神救他脫離這些環境帶來的害處。他求神保護他脫離惡人的手(4),不是求神把惡人拿去,或是把好環境給他;他把自己及環境都交在神的手中,讓神自己來處理,這是尊重神的主權的一種表現。也因著神是公義的神,他就知道神會懲罰這些惡人,因此,他也願神的審判臨到他們的身上(9-11),因為神是保護困苦人及窮乏人的神(12),義人必稱讚神的名,正直的人必住在神面前(13)。這是大衛的信心,他知道險惡的環境勝不過他,他只要行在義人的路中,必可以在神面前站立得住(13)

在險惡的環境中,他同時看到神的公義、神的保護、神的拯救;因此,他就不必求神把惡劣的環境拿去,而是求神的保護、拯救,那就可以得勝任何險惡的環境。在惡劣的環境中,若有神的同在,那就必然會得勝的,因為神是全能的神,沒有任何的力量,可以勝過神的。一般人在險惡的環境中,只會看見這個不好的環境,但我們要學習同時看見神的同在;就如大衛看見神仍是他的神一樣(6),那就是最大的力量。

當但以理三個朋友被丟在全世界最猛烈的火窰中時,因為有神的同在,他們在火窰中沒有主動走出來,是等到尼布甲尼撒叫他們出來時,他們才出來的(但三25-26)。險惡的環境不是最可怕的,最可怕的是在險惡的環境中,我們不懂得求神的同在,而只會埋怨神!如此我們就必然被惡劣的環境打倒,這才是最可怕的。若仍能倚靠神,那惡劣的環境,只是幫助我們的生命成熟,使我們得勝撒但的侵害而已。

在這篇詩篇中,大衛面對險惡的環境,沒有自己處理,乃是交給神處理;這是最聰明的作法。因為我們的力量,是一定勝不過撒但的,若是我們自己單獨處理,必然是失敗的。反之,若我們求神來處理,把神加入我裡面,那就必然是得勝的。因此,惡劣的環境臨到時,我們惟一的方法,不是逃避這環境(環境是逃不了的),乃是把神加入這環境中!當神與我們同在時,任何惡劣的環境,都不是重點;重點不是環境有多惡劣,乃是有沒有把神加入。但以理三個朋友所遭遇的,是全世界最猛烈的火焰,但因著有神同在,就不會害怕,而是在火中遊行而已(但三25)。以斯帖時代遭遇最可怕的滅族之災,但因為倚靠神,就能藉著這險境,反而把敵人殺盡呢!因此,環境即使是最惡劣的,是史無前例的,但真正應付的方法,不是求神把環境拿去,乃是求神加入我裡面,這才是應付一切惡劣環境的最佳方法。

當我們遇到險惡的環境時,我們永遠記得,單靠我們自己,我們是永遠比撒但為弱的。然而,當我們倚靠大能的神時,是必定比撒但強的。神是全能全在全知的神,我們是否可以把這位全能的神,放在我們一切生活的遭遇上呢?若能把神放在我們生活裡面,就不怕任何不好的環境的。這就如哈巴谷在禱告中得到神自己後,他所唱出的詩歌一樣: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、葡萄樹不結果,橄欖樹也不效力,田地不出糧,圈中絕了羊,棚裡也沒有牛;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,因救我的神喜樂(哈三17-18)。這是一位得到神的人,從心中所唱出來的歌,那是一首得勝任何環境的詩;而大衛經過這險惡的環境後,他也可以唱這首得勝的歌的。是這樣險惡的環境,造就了哈巴谷的生命,也造就了大衛的生命。

2024年1月14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詩一三四

 

20240114             dimanche              詩一三四

這首詩也是一首短詩,只有3節;是說到耶和華的僕人,夜間在聖殿中的事奉。這詩沒有寫出任何背景,只是說到耶和華的僕人,雖然在夜間,仍是在事奉耶和華的。這裡說的耶和華的僕人,若在舊約而言,能夠在殿中事奉耶和華的,就只有祭司而已,不能有其他的人的。一般而言,祭司的事奉,不是在夜間的,而是在白天的。那夜間還要事奉耶和華嗎?是勞碌的工作嗎?若有勞碌獻祭的工作,一般是不會在夜間做的,乃是在白天做的。因此,夜間的事奉,就不是為了工作;也不是神所規定的,乃是祭司自動自發地為了親近神,為了稱頌神而出來的事奉。

夜間通常是休息的時候,因為神創造天地時,是有晚上、有早晨的(創一5);而且神計算的日子,是從晚上開始算的:先晚上再白天的。晚上一般是讓人在身體上得以安息,睡足一晚後,次日就可以有體力工作;這是神的設計,是神給人的恩典,是為了讓人先休息,然後再工作的。然而,除了身體的休息,是人需要的之外;原來還有一種休息,更是人需要的,那就是靈裡的休息。靈裡的休息,就是如詩一三一所說的,是一個斷奶的孩子,躺臥在母親的懷中;他就不是為了吃奶,乃是為了享受母親的愛。這時他就不必工作(吃奶),他只是依偎在母親懷中,享受心靈的安息而已。

神的僕人在日間的事奉,是工作的事奉,在夜間就沒有工作的掛慮;然而這時他仍要來到神的面前,那就不是為了工作,乃是為了安息。這時在殿中的事奉,就是親近神的事奉,目的是享受神的愛,是與神相交,得著神的自己。當嬰兒未斷奶前,他來到母親面前,是為了吃奶,是為了「吃餅得飽」(約六26)。然而,當一個斷奶的孩子,仍要來到母親懷中時,他就不是為了吃奶,乃是為了享受母親的愛。

祭司也是一樣,他在白天已有工作的事奉,但除了工作的事奉外,還需要有另一種的事奉,就是親近神的事奉;工作的事奉,與親近神的事奉,都是事奉神的祭司所需要的。工作的事奉是神有條文規定的,但親近神的事奉,似乎神沒有特別規定,卻是在這一篇詩篇中提到的。這就告訴我們,一般我們注意到及看得到的,是工作的事奉;然而還有一種事奉是隱藏的事奉,是夜間的事奉,是別人看不到,卻是更重要的。工作的事奉,比較是身體的事奉;而夜間的事奉,比較是心靈的事奉,是心靈的休息。本來這兩樣的事奉,應是不能分的,是連在一起的。也就是說,日間的事奉,不只是體力的事奉,也要同時具有親近神、心靈的事奉的。雖然聖經把這兩者分開來說,但我們在事奉神時,無論是那一種的事奉,都是以心靈來事奉神、都應是親近神,與神相交的。

夜間本是睡覺的時間,一般人都會想得到身體的休息;然而還有一種休息,是我們忽略的,就是心靈的休息,就是躺在天父的懷中,得到靈裡的安息。當耶穌行完五餅二魚的神跡,忙碌了一整天後;祂本應需要睡覺休息的,然而祂沒有睡覺,而是上山禱告(太十四23)。一般我們注意的,是身體的休息,但耶穌注意的不只是身體的休息,更是靈裡的休息。耶穌有時是需要身體的休息,需要睡覺的(太八24),但有時祂更需要靈裡的休息,這是兩者都要有的休息。我們通常是否只注重身體的休息,而忽略靈裡的休息呢?

祭司忙碌了整天,應是疲倦的,這時一般應是需要身體的休息的;但這時仍站在耶和華殿中,向聖所舉手,目的是稱頌耶和華而不是工作(2)。這樣的事奉,就不是工作的事奉,乃是親近神,為了安息在神的懷中的事奉。當馬大馬利亞接待耶穌時,馬大的工作,是忙忙碌碌為耶穌的(路十40);但她因著只有體力的工作,沒有心靈的安息,就產生埋怨,因而失去上好的福分(路十41-42)。而馬利亞則相反,她只是在耶穌腳前,聽祂的說話,安息在神的話中;這是靈裡的休息,是親近神及對神的愛。今天我們若只是用工作來事奉神,而忽略了用心靈來事奉神,那我們也會失去神給的福分的。

因此,我們不只是用工作來事奉神,更應用心靈來親近神;這樣的事奉常是我們忽略的,但卻是最重要的。夜間來事奉神,目的只有一個,那就是為了把我們的愛奉獻給神。這裡說的稱頌神、向聖所舉手(1-2),都是因著對神的愛,也要把我們的愛獻上給神。夜間的事奉,似乎沒有明文規定,是可做也可以不做的事。若沒有規定仍然要做的話,原因是甚麼呢?只是為了表達對神的愛,對神愛的回應!我們有這樣主動的來到神面前,向神表達我們的愛嗎?

十個大痲瘋被耶穌醫治後,只有一人回來感謝神,其他九人都沒有回來(路十七12-19)!然而,那回來的人是甚麼原因呢?是耶穌叫他回來的嗎?耶穌在醫治他們時,沒有叫他們要回來感謝耶穌的;因此,那九個不回來的人,好像也沒有違背耶穌的命令呢!因為他們確是都遵照耶穌的吩咐,去見祭司呢(路十七14)。那個回來的痲瘋病人,不是耶穌吩咐他回來的,是他自動因著對耶穌的感謝、對耶穌的愛而回來的。同樣地,夜間的事奉不是出於命令,乃是出於愛;這樣的事奉,是蒙神的悅納,是可以得到神從錫安來的賜福的(3)

在舊約時,神的僕人就是祭司,只有祭司可以站在神的殿中敬拜祂;但在新約時,我們都是神的僕人、神的祭司,我們可以直接來到神的面前稱頌祂、敬拜祂,獻上我們的愛。我們是否有自動自發的愛,常常可以主動獻上給神呢?夜間的事奉,是超越神所規定的,是因著對神的愛而自由發出的,而這樣的愛,是神所需要、所悅納的。思想我們的光景,我們應覺得慚愧,因為我們對神所獻上的愛,實是稀少的,是貧乏的;我們應該悔改,讓我們更多主動地把我們的愛獻上給神,而不只是獻上工作或金錢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