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/11/8 mercredi 詩94
這一篇詩篇是詩人求神伸冤的詩篇,先是說到惡人的逼害,然後又說到受害者的情形,最後說到神叫惡人的罪孽歸到他們身上,神要剪除他們(23)。詩中描述了惡人的驕傲、愚頑及無知(8),也描述了義人若謙卑倚靠神,即使在苦難逼迫中,也可以得勝。
詩人正受不義的人的逼迫,因此他希望神發出光來,希望神挺身而立,使驕傲人受應得的報應(2)。然而神似乎仍未作工、仍未為義人伸冤(3),詩人所遭遇的環境,都看不到神的手伸出;這似乎與神的真理不同,與我們平時所領受到的教訓相異。於是詩人繼續禱告,繼續默想神、倚靠神,調整他的心態;到了後來,他就得到了信心,知道神是不會丟棄祂的百姓,也不離棄祂的產業(14)。然後詩人轉而倚靠神,讓祂安慰他,使他可以在患難中仍然歡樂(19)。同時,到了後來,他得到了信心,知道神既然作了他的高臺,作了他投靠的磐石,神一定會伸冤,一定會把他們剪除(23)。他得到了神的自己,就得到了信心;這時,惡人是否剪除,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,因為他得到了神,就有力量。這時他專注在神身上,而不是在苦難身上;因著苦難,把他推向神,這是詩人因苦難而得益的結果。
當苦難來到之初,我們的眼睛大都看著苦難,我們大都希望苦難快快離去,因為苦難對我們的肉體是無益的。然而當神遲遲不作工、不把苦難移去時,那怎辦呢?若這時我們仍然注目於苦難,若這時我們仍然是以求神把苦難移去為我們惟一的目標時,那我們是會在苦難中受痛苦的。這時的我們,就只是忍受苦難,而不能享受苦難;然而若我們的眼目懂得在苦難中轉向神,那到了後來,就是享受苦難而不是忍受苦難了(19)。苦難有何值得享受的呢?不是直接享受苦難,是因為在苦難中認識了神,這時的認識是真實的,於是我們是在苦難中享受神,就等於享受苦難了。
詩人最初之時,是希望神把苦難快快除去,因此就禱告求神伸冤。神既是公義的神,那為何不快快把惡人除掉,使公義伸張呢?這常是我們的疑問,因為若惡人在位,真理就不彰顯,人就看不到神;這與我們了解的神的性格是不同的。因此,這個禱告是有理由、有根據,是按神的性格而求的。然而若神不馬上答應我們的禱告時,我們又該如何轉變呢?詩人最先是看到了一幅他受不了的圖畫,就是惡人強壓神的百姓,苦害神的產業(5),殺死寡婦和寄居的,又殺害孤兒(6)。不只如此,他們還驕傲地說:耶和華必不看見,雅各的神必不思念(8)。詩人真是生氣,覺得我都看到了,為何神看不到呢!這就是最初的情景,這豈不也常是我們的情形嗎?
神難道自己不看見麼(9)?這是不可能的,管教列邦的,就是叫人得知識的,難道自己不懲治人麼(10)?這是詩人的默想,這是詩人從默想中得到的結論,也是神給他的啟示。這句話不只可以對惡人說(9-10),更可以向自己說,成為我們的安慰。我們不會比神利害,不會比神精明,若神不作工,那就是叫我們從另一角度去想,為何會有這些事的發生。若神告訴我們萬事都互相效力,叫愛神的人得益處,那這些事的發生,不正是為了使愛神的人得益處嗎?若神不馬上作工,那一定會比祂作工有更好的效果,祂才會如此做的。神犧牲了祂的公義的「形象」,情願被人誤會,還要這樣做的話,是為了甚麼呢?還不是為了愛神的人的益處嗎?若我們如此想時,就應知道神願意把苦難留住,是要我們得益處的。
於是詩人就謙卑下來,他知道神所管教 用律法所教訓的人是有福的(14),神可以使人在遭難的日子得享平安,而真正的平安,是神所給的,不是環境所給的。惟有在苦難中,我們才懂得甚麼是真平安。主耶穌說:我留下平安給你們,我所賜的平安,不像世人所賜的。原來世人所給的平安,是順境才得平安,而耶穌的平安,是從神來的平安,而非從環境來的平安!因此,苦難讓詩人經歷到真正的平安,也經歷到神真正的同在。惟有神真正的同在,這才是真正的平安;而惟有苦難的來到,才會加速我們對神的倚靠,這是苦難的好處。
因此,苦難的開始,詩人的眼睛是只看到苦難的本身,也看到了作惡的惡人,他完全定睛在苦難及產生苦難的惡人身上。這時的詩人,是痛苦的;他的禱告,只有一個目的,就是要神把苦難除去、求神伸冤而已。然而當神沒有把苦難除去,仍然似乎默然無聲時,他就開始默想,他就得到啟示,這時他的眼睛,就學習轉向,先是轉向自己,再是轉向神自己。他看到了他的軟弱(18上),他看到了神的慈愛(18下),他知道神可以安慰他,可以使他歡樂(19)。同時他也謙卑起來,知道若不是耶和華幫助他,他就不在人世了(17);一切都是靠恩典,這是他在苦難中的學習。他並不比惡人好太多,他在苦難中認識到自己的無助,也認識到自己的軟弱,然後他就懂得倚靠神,這就是苦難帶給他的好處,使他緊緊的倚靠神。這時的他,眼睛就不是專注苦難,乃是看到了神;他從最初的注視苦難,到現在的注視神,這是苦難帶來的結果。
原來詩人在苦難時,先是留意於希望神把苦難拿走,但神遲遲不作工;他就逐漸轉向看到自己的軟弱,他就看到了自己的光景。之後,他就謙卑下來,轉向倚靠神。也由於倚靠神,他的眼目就逐漸轉向神的作為,而從神「向來的作為」中得到了信心(22),把之應用於現在的他。而當他轉向神時,他就得到了一個大的信心,他這時不必神一定馬上把惡人除去,不必馬上要神伸張公義;因為他已經在苦難中得到更大的益處,他就有信心相信神所做的,都一定按祂的真理而行的,這就是最後的結果,是信心出來的結果。
這就如哈巴谷的情形一樣,最先是求神處理猶大人的罪,後來神的回答也使他不滿意,到了最後,他轉而默想神,就得到神自己,就得到一個從神來的信心。這時他就不再在乎環境,乃是因為得到了神,這才是真正的平安。平安不是從環境來的,那不是真的平安;平安是從神來的,這才是真平安。
詩人開始描寫惡人時,我們發現惡人是與驕傲人相連的(2-3)。一個驕傲的人,就是神眼中的惡人。這些惡人不只驕傲,他們眼中也沒有神(7),同時,他們也殺害神所寶貴的寡婦和孤兒(6)。他們所作的,全都是神所厭惡的,神為何不馬上工作呢?當您見到環境與神的真理不同、與你所學到的神學不同時,你怎辦呢?原來惡人也是神所利用的,目的是為了使義人得益;而使義人得益之方法,不是馬上除去罪惡,乃是讓義人忍受苦難後,懂得倚靠神,就變成享受神的同在。這就是神的計劃,是我們應該明白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