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

晨更分享:書九:1-15

2016/1/19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 lundi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書九1-15

這裡的第1-2節是說到有六個王聽見了以色列人所作的事,就都聚集,同心合意的,要與約書亞和以色列人爭戰。他們聽見甚麼呢?他們聽見的,或許是耶利哥與艾城的事吧。這些事是最近的事,但基遍人呢?他們聽見的,可不是最近的事而已,乃是神一直的作為,就是神在埃及對以色列人的拯救開始,於是他們就對耶和華有一些認識了。六個王也好,基遍人也好,本都是註定要滅亡的民族,因為他們是神命定的滅亡的民族。然而,這兩類人是不同的:六個王是同心合意的要與約書亞和以色列人爭戰。他們第一是同心合意,第二是聯合起來,第三是要作殊死戰呢!當一個民族註定死亡時,他們的反應是甚麼呢?六個王是要作最後一併,希望可以從死亡中得救。他們用自己的力量、人的方法去對抗神;他們不要神,不會想到要神的憐憫,只會用自己的力量去抵抗神,結果當然是失敗的。

而基遍人呢?他們是想投降的,但他們卻不列在可以得救的人中,於是他們用自己的方法希望可以得到拯救,結果還是成功了。這樣的方法,雖然不是神的方法,但卻也蒙了神的憐憫。因為他們的方法是錯的,但他們的心是願意投降,願意服在神的手下的。而結果他們雖然是作了劈柴挑水的人,但他們是在神的殿中作這樣的工作的。也就是說,他們還是得到了神的憐憫,而且可以在神的殿中服事神呢!

因此,基遍人當然是詭詐的,他們的方法是錯的,但他們的心是要向著耶和華的;而最後耶和華也因著他們的心,而憐憫了他們,並不因為他們的詭詐,而對他們懲罰的。後來掃羅年間,曾為神大發熱心,要殺基遍人,結果還被神懲罰呢!同時,後來被擄歸回的人中,有尼提寧人,這應也是基遍人。這表示神還是一直要他們住在以色列人中,而且還成為殿役呢!因此,我們在這裡看到了兩種的救人,一種是喇合一家、甚或一族人,一種是基遍城內的希未人。前者是代表新約的救贖,是神主動找人,加上人的信心配合,就得救了。後者是代表舊約的拯救,是代表靠人的行為,人的尋找神。無論是那一種,都代表是神的憐憫,神的恩典,而不是人的功勞。

其實他們兩者都曾說謊,喇合的說謊,是對外說謊,是對捉探子的人說謊;而基遍人是對約書亞等人說謊。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得救,而喇合是因為神主動找她,給了她機會,她就抓緊這機會,就在當滅亡的耶利哥人中得救了。而基遍人呢?他們似乎沒有得到神的憐憫,不像喇合一般,可以得到神的尋找,但他們也想投靠神,那怎辦呢?
他們就自己找機會,他們就在註定滅亡的名單中,還是給他們找到了一線生機,因為神是憐憫的神,神還是看到他們的心的。雖然他的手段是錯的,他們是用屬世的方法,去追求屬靈的路;他們不是用信心的方法,乃是用詭詐的方法。然而神還是憐憫了他們,還是給他們機會的。就如雅各當初,也是用屬世的方法、詭詐的手段,去奪取了屬靈的福分,就是長子的名分的。他的手段是不對的,但心態是向著神的,於是就得了神的憐憫了。

今天若我們是在一個看起來絕望,看起來的環境,是如耶利哥城的高牆一樣時,我們是否覺得絕望,而覺得不能來到神的面前了呢?基遍人本已經沒有希望了,但他們還是不失去盼望;原來一味要神,還是會有剩餘的恩典的呢!今天我們若遇到任何難處,永遠不要忘記,無論環境是如何,神永遠都是我們的神,神都會有剩餘的恩典的。基遍所得到的,是剩餘的恩典,他們雖然與喇合不同,喇合是神親自找的,是走信心的路,是代表一個信心的人的得救。但基遍是沒有路中自己找路的,但這種人神還是憐憫。他們雖然用自己的方法,但神仍然給他們剩餘的恩典的。他們的方法是不對的,但在舊約時,除了如喇合的信心外,還真找不到其他的方法呢!因此,他們的方法雖然是不對的,但神也格外施恩了。

今天我們在新約時代,不如基遍人在舊約時代,我們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尋找神,也都可以尋得見,而無須用這種人為的方法的。我們每一個人,都可以因信而稱義,我們不再在死亡的陰影下,乃在神的救恩之下。我們有比基遍更多的機會,我們是否可以知道神的憐憫,而常來到他的面前求更多的恩典呢?基遍人是沒有機會去找到機會,我們呢?我們是否在有機會時,還是會失去機會呢?

就如那迦南婦人一樣,她本不是耶穌所要拯救的優先次序的人,而是一個外邦人;然而,她是在沒有盼望中,找到了耶穌剩餘的恩典。她就一味的來到神的面前,她就只要耶穌所說的女兒掉下來餅的碎渣兒就夠了。這樣一個鍥而不捨的心,乃是神憐憫的開始,神就必定會施恩憐憫的。我們今天在新約時代,更應把握神所給的恩典,因為在神的手裡,永遠都是有恩典的。

當然,從約書亞的角度去看,他們是上當了,他們上當的原因,是因為他們沒有求問神,他們沒有一個儆醒的心。他們用他們的理智去判斷事情,他們看到了環境,他們看到了事實,於是他們就覺得,不必再看神了。當我們看不到環境時,我們才會想到看神的,但當我們看到了事實,看到了明顯的證據時,我們就不覺得需要神了。因此,我們的錯,是因為我們不會看;我們的看,不是從神的角度去看事的,乃是從人的角度去看事的。於是我們的看見,就是一面倒的,就是只從人的理智、人的判斷去決定事情。當我們覺得理智及判斷是沒有問題的,是合乎邏輯時,我們就不覺得求問神了。他們在立約前,理應還是求問一下神的,但他們沒有求問,就自己作了決定了,這就是他們出錯的原因了。

然而他們的理智還是不完全的。因為他們的判斷,只是根據一面的,他們吃了基遍人給的餅,我們不知這餅是好的還是發霉的,若是後者,他們還能吃嗎?若是好的,他們為何不想一下,為何他們會有兩套的餅呢?他們也可以想一下,若是遠路而來,有機會補一下鞋嗎?他們為何不騎駱駝呢?這些都是可以再進深一層想的。這代表人的理智,只能看一面的事實,卻不能看另一面的事實的。我們的看見是有限的,但神的看見,才是我們要看見的。就如六個王所看見的,只是最近的事(1),但基遍的居民,除了最近的事外(3),還看見了更遠的事(9-10)。他們可以看到近及遠的事,而更要緊的,不只是遠或近,更是從事情的背後,看到神的手的作為(910),這就做成了基遍人和六個王的不同之處了。我們是否也可以用神的眼光來看事,以及看到神的手在事情背後的作為呢?

今天我們如何決定事情的呢?我們是用人的方法多呢?還是用神的眼光呢?我們多數還是靠自己的本領的。我們先用我們的邏輯,我們的理智,而當我們的理智及邏輯不能行時,我們第二步才會想到神的。若第一步已可解決問題時,我們就不必靠神了。這是我們的慣性原則,這是人的方法的步驟。然而,神的方法是先求問神,神給了智慧後,我們才用神的智慧去判斷事情的。只有用神的角度、神的智慧去作最高的判斷原則,我們才可以行在神的道路中的。約書亞這件事,對約書亞而言,不是行在神的道路中的,這是因為他們把人的想法、人的判斷放第一之故也。


當然從神的角度來看,神沒有插手這事,也沒有攔阻這事,而其後似乎也沒有責備這事。其中一個原因,除了約書亞沒有求問神外,還是神加上了祂自己對基遍人的憐憫,然後才會讓這事發生的。因此,從約書亞的角度來看,他確是錯了;但從神的角度來看,祂沒有插手這事,是因為祂要憐憫這些有心尋找神的人。雖然他們的方法是錯的,但他們的心也是對的;神也把剩餘的恩典給他們了。這就是沒有得救的人、不應得救的人,他們因為仰慕神,而得以額外的拯救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