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/8/18 jeudi 撒上二:1-17
哈拿現在的禱告內容(1-10),所充滿的是對神的感恩,在她的禱告詞中,似乎沒有看到兒子是使她喜樂的原因,反而看到她是以耶和華為喜樂之因(1),只有耶和華為聖,除祂以外,沒有可比的,也沒有磐石像我們的神(2)。若照人之常情,她的禱告,本應是因為自己得到兒子而喜樂,而會多提兒子的事。然而,在這個禱告中,我們所看到的,她提到兒子的經文不多,只有第6節。而且這一節中,也是說到神的作為本身,而不是直接說到她得了一個兒子的事。因此,她是把得兒子的事,轉化成看到了神的偉大、神的恩典、神的作為。此外還有一點,她的詩中所提到的,是提到仇敵及惡人的存在(1,9,10),那這個仇敵是誰呢?是她的對頭毘尼拿嗎?在第一章中,是提到毘尼拿作她的對頭,而不是她要作毘尼拿的對頭。因此,若這裡的仇敵是說到毘尼拿,似乎有點重了。但若不是說到毘尼拿,那是說到誰呢?
因此,這個禱告中,至少有兩個奇特之處:一是她得了兒子,但她把喜樂滿足的原因,歸究於耶和華自己,而不是得了兒子而已;二是她提到了敵人,這敵人是誰呢?
從第一章中來看,可以看到毘尼拿本來是因為沒有兒子,而來到神的面前向祂祈求;然而,當她禱告時,我們看到了她對兒子的期待,已經轉化成對神的國的負擔了。她本是為了自己沒有兒子而憂愁,但當她來到神的面前時,她反而看到了神國的需要。她這時所求的,就是要自己為神的國,盡一份力量,就是她要求神給她一個兒子,而這個兒子,是她要好好把之教導成神國的人才的。因此,她不只是希望求到兒子,而且所得到的兒子,是有用的兒子。不只是世間的有用(人才),而且更是天國的人才。也就是說,她不只是求兒子,而且是求一個有天國用處的兒子,而這個兒子,是要奉獻給神所用的。這是哈拿的心願,是從自己的需要,跳到神的國的需要方面去了。我們也該如此,當我們有需要時,我們是否可以把這需要,跳到神的需要上;我們求神的時候,更多的顧念到神的需要,而不只是自己的需要而已。哈拿可以把自己的需要,連在神的需要上面,而且到了最後,她所想到的,已經不是自己的需要了,乃是神的需要了。這從她的禱告中,就可以看得到。這種祈求及心態,是我們所必須學習的。
同樣的,她在禱告中提到的仇敵,應該不只是指毘尼拿,因為在第一章中,也沒有說到她對毘尼拿的仇恨,而只是提到祂心中的愁苦而已。因此,這裡的禱告中,所提到的仇敵,似乎更多的是指一切敵擋神的仇敵。而這種仇敵,就不只是毘尼拿的層次而已了,她更把之提升到一切不懂神的恩典,而與神敵擋的人,而最終的目標,就是撒但了。這也剛好與12-17節,對以利的兩個兒子的描寫相對照。因此,這時的哈拿,似乎不把一己的喜樂作為喜樂,乃是以神的喜樂作為喜樂。她為了有一個可以服事神的兒子而感恩,她為了神的作為而感恩,她也為了神的權柄而感恩。她已不再有自己了,因為她知道自己是卑微的,是貧寒人(7-8),因此,她在神面前謙卑下來(3),她就經歷更多神的恩典了。今天,我們若要在神的面前祈求,我們要學習哈拿,不只是為到自己的需要而祈求,我們要把自己的需要,連在神的需要上。當我們為了自己的缺乏祈求時,我們也要想到自己的缺乏,是否我們所求的,不是只為自己的需要而祈求,更是為了神的需要而祈求呢?我們是否都可以不只看自己的需要,更看到神的需要呢?就如哈拿,她就可以因為沒有兒子,而看到神的國度缺少工人,因而為神而祈求。而更因為神讓她有一個兒子可以服事神,她存感恩的心,因為知道她能夠服事神,是神的恩典,不是自己的功勞;她也為了神把她高舉而感恩(5-8)。她的心充滿喜樂,不只是因為有了一個兒子,更是因為有一個可以為神而生的兒子,這兒子能為神用,能奉獻給神,是她的喜樂,是她的感恩。這就是哈拿的心態了。
至於哈拿在禱告中所看到的仇敵,應該不是毘尼拿,而更是所有敵擋神的工作的敵人。這個敵人的背後,就是撒但本身。原來這世界有一個敵擋神的勢力,就是撒但所作的;因此,哈拿的禱告,也看到了神對仇敵的得勝。當她求兒子而神應允時,她所看到的,是神有了一個可用的人,也因此她看到了仇敵的失敗。這個失敗,不只是因為這時毘尼拿的攻擊,再沒有著力之處;而是她更看到了將來神可以使用撒母耳,來敗壞撒但的作為,而使神的名大得榮耀。因此,她把一切所發生的事,都連於屬靈的得勝,屬靈的爭戰,屬靈的需要上;也不只連於現在,更是連於將來。這是她從沒有兒子的環境,而學得到的功課。
12-17節所說的以利的兩個兒子,則剛好成為對比。他們在祭司的家庭長大,但卻專以己為念,不把神放在第一位,只顧自己的需要。這樣的人,確是需要找到接班的人,一個可以真正以神的心意服事的人。這就是為何神揀選了哈拿這一家,讓撒母耳可以生出來,成為取代以利家的服事的原因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