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/3/14 jeudi 可十32-52
(32-34)這是耶穌在馬可福音中,第四次預言祂的死及復活(可8:31; 9:9-13; 及 9:31)。這一次,他們沒有特別反應,因為他們看到了耶穌往耶路撒冷的方向去,很是希奇,也很害怕。他們不明白耶穌為何要去,也不明白耶穌為何要死,因為從人的角度去看,死亡是人類最大的界限,人是不會及不能跨越死亡的。然而,耶穌每一次談到祂的死,都會加上復活的,因為耶穌是要告訴門徒,祂是超越死亡的。祂可以跨越死亡,祂可以戰勝死亡,把人類的大敵消滅了。只有耶穌戰勝死亡,歷史上沒有一人能夠勝過死亡,也沒有一人能夠從死亡中出來。因此,能夠從死中復活,是在歷史上一件偉大的事,是給人類最好的一個印證,讓我們知道我們的信仰是真實的,是靠得住的。
這一次門徒的反應,以約翰及雅各反應最快,他們把自己的母親帶來,利用母親的名義去求耶穌(太20:20),使他們坐在耶穌的左右。他們似乎有點明白耶穌將會在榮耀中(37),也知道將來耶穌所會有的統治及作王。他們好像比其他門徒清楚,明白耶穌所走的路,是先死後生的路,是先羞辱後得榮耀的路。然而,他們雖然知道這些,他們卻是不懂屬靈的原則。他們是以屬世的想法,去作屬靈的事。他們有一個屬靈的認識,但他們卻仍是以屬世的原則,去衡量屬靈的事。於是他們就希望先卡一個好位,以便將來可以有好位在天國中。
耶穌提醒他們至少兩件事:第一,他們不是按地上的法則,去得到天上的事情的。他們若要得到天上的權柄,是要用捨的方法,用服事的方法,而不是用爭奪的方法。他們現在所作的,是用爭奪的方法,先到先得的想法,是地上的方法。然而,天上的方法,是要捨己、要讓;是要服事人,是要走在神的原則中,就是要喝主的杯、受主所受的洗(38)。要得到屬靈的福,是要走屬靈的路,而不是走屬世的路的。他們用屬世的方法,就是搶、就是卡位、就是奪取…等,這都不是得到屬靈的福的路。要得到屬靈的福,就要用謙卑的方法,走捨己的路,走服事人的路。因為屬世的「大」,是要得人的服事;而屬靈的「大」,是要去服事人,這是不同的兩條路。若我們想要為大,就必作別人的用人、就必要服事別人,就如耶穌所行的一樣(45)。
第二,屬靈的位份,是神賜的,不是人所搶奪而可以得來的。神為誰豫備,就賜給誰(40);而神所要賜給的人,神有兩個原則而作,一是神的主權,二是人的表現。耶穌把這權柄交給神,因為只有神是最大的權柄,而萬物都服在祂的手下。當約翰及雅各說我們能時,他們誤解了自己的能力,因為人是軟弱的,人是不能的。所有的能,其實是神賜給的。若他們能殉道,能為神而活或為神而死,就如日後雅各為主而死,約翰為主而活時,也不是他們的能力,而是神賜給他們的聖靈,所完成的服事。因此,我們永不要說自己能;但另一方面,他們也永不怕難的事。只要是神吩咐我們作的,我們倚靠神,就必可以成就。因為不是我們能,乃是神能也。
(46-52)這裡記有一個瞎子得醫治的事,馬太及路加福音均有記載同樣的事(太20:29-34;路18: 35-43)。但馬可及路加均記載只有一個瞎子,而馬太則記載兩個瞎子。不但如此,從路加福音來看,好像似乎耶穌醫治這瞎子,是在進耶利哥城前作的,而太及可均記載是出耶利哥城時作的。這到底是怎樣解釋呢?其實路加並沒有明顯的說耶穌是進耶城前作的事,但卻說出當耶穌近耶城時,看到了一個瞎子(路18:35),這瞎子就是巴底買。但路加沒有說這時耶穌就醫好了他。而馬可是說:先到了耶利哥,再出耶利哥(46),而馬太則只說出耶利哥的時候。因此,把這三處聖經連起來,我們有理由相信,耶穌是在進入耶城前,那瞎子就在,而這時應只有巴底買一人。當巴底買聽到耶穌及眾人來時,他由於眼瞎,看不見耶穌,於是他就打聽是誰。當他知道是耶穌時,耶穌可能已進入耶利哥城,而遠離他了,他因眼瞎也就趕不上了。由於他盲眼,行動追不上耶穌,這時,他就只好用他的方法,就是坐在原地等著耶穌出城時,再向他求醫治。不但如此,他也告訴了另一位同伴,這同伴也因著巴底買的關係,而願意一同等耶穌的出來,盼望得到耶穌的醫治。但由於主角是巴底買,也是他的信心影響了另一人,故此兩本福音書都只提到巴底買,而只有馬太把另一位瞎子也提及,讓我們知道事情的經過。
而當這兩位瞎子守株待兔地等耶穌後,果然給他們等到了,於是這兩個以巴底買為首的瞎子,就向耶穌喊叫:大衛的子孫耶穌阿,可憐我罷(47)。也是由於行動不便,自然就受到別人的攔阻,但他們不氣餒,繼續大聲喊,終於給耶穌聽見了,耶穌就把他們醫治了。這兩個瞎子的得醫治,其實是由於巴底買的信心及耐心所引起的。另一個瞎子,是因著巴底買而得醫治的,是巴底買的信心,影響了另一人的信心。是巴底買鍥而不捨的信心及行動,帶給另一個人的得醫治。今天我們的信心,是否也可以影響別人呢?我們是否在未得到醫治前,就深信可以得醫治,並且帶領其他人也來就耶穌呢?當我們得到醫治後,可能比較容易帶人來就耶穌,但當我們未得醫治時,也把別人帶來,一同領受醫治時,我們就需要更大的信心了。這就是巴底買的信心,他的信心、他的行動、他的鍥而不捨的精神,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信心。
巴底買所要的,是很簡單的,就是要能看見(51)。他的回答,簡單、清晰而有力。他不像那在畢士大池旁的瘸子(約五5),當耶穌問他:「你要痊癒麼」時,他顧左右而言他(約五7-8),而不是簡單地說:要!因此,巴底買能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,主動的來到耶穌面前,結果就可以得醫治了。我們是否也可以主動的向耶穌要,鍥而不捨的行動,加上我們的信心,神跡就可以出來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