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/6/13 mercredi 王下十三
這一章中,說到兩個以色列王的事跡,一個是約哈斯王,另一個是約阿施王。而這一章也說到以利沙之死,而且在臨死前給約阿施有得勝的恩典,甚至在其死後,也給死人有恩典(21)。這兩個王,都行耶羅波安所行的惡,並且在撒瑪利亞留下亞舍拉(6),惹耶和華的忿怒。然而,神因著祂對亞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所立的約,仍施恩給以色列人,這是神剩餘的恩典。不是因為以色列人的好,乃是因著神的憐憫,他們才可以繼續存活。
約哈斯雖然作王十七年(1),但所記載他的事,只有短短幾節聖經。第一,他仍不離開耶羅波安家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,仍然去行,並且留下了亞舍拉的女神像(6)。然而第二是他能夠在患難時,求告耶和華,耶和華就應允他,因為見以色列人所受亞蘭王的欺壓也(4)。因此這裡有兩件事是相對的,一是他仍然沒有離棄以色列立國時的罪;二是他在困難時求告耶和華。也因著他求告耶和華,神就應允了他,賜他一位拯救者,使他們脫離了亞蘭人的手,也使以色列人仍舊安居在家裡(5)。這一位拯救者是誰,聖經沒有說出來;有人說,這可能是亞述王。然而,我們不一定需要知道他是誰,因為神只要神願意,祂就可以利用任何人,作成神所要作的事了。
約哈斯一方面仍然不離棄拜偶像之罪,而另一方面仍可以求神而得拯救,這兩者是否有矛盾呢?約哈斯得到神的幫助,是因為他願意求神;而以色列的王中,懂得求神的其實不多。約哈斯懂得主動的來到神的面前,懇求神的幫助,算是不錯的了;因此他就得了神的憐憫。可見神仍是慈愛的,祂看見了以色列人所受的苦,就動了憐憫的心,在祂剩餘的恩典中,仍然給約哈斯及以色列人拯救。然而,約哈斯雖然懂得求神,卻不懂得把偶像除去,這是他得不到長遠的恩典之原因。他不知道國家的真正問題,他們國力衰退,是因為有一個根本的原因沒有除去,就是耶羅波安的牛犢的問題。他雖然可以在患難時求告耶和華而得到憐憫,但這不是永久解決問題的答案,那只是暫時的憐憫,而不是永遠的恩典。當他得到了暫時的恩典時,或許就以為這就是正的路了,就忽略了更大的問題了。而他若沒有找出問題真正的答案,而只求一時的恩典及憐憫,事情是不會永久解決的。
今天我們來到神的面前,我們或許因著求神而得到一些恩典,也因此或許就以為滿足。但當我們得到這些恩典時,我們是否就忘了我們裡面或許有更大的問題,而更需要解決呢?約阿施沒有看到他真正的問題,雖然他懂得來到神的面前求恩典,而且也確是得到了神的恩典;但他卻忽略了更大的問題。可能因著他得到了神的恩典,就以為他的路是通的,就以為他如此作就可以了,不必再更進一步,去找出他失敗的理由了。一個事奉主的人,得到暫時的恩典是好的;但當我們得到了恩典後,還應更進一步,去省察我們,是否還有其他未對付的問題,並思想我們的真正問題是甚麼,進而把這根源的問題解決了,這才是更重要的責任。一個如此敗壞的君王,他來到神的面前時,神仍給他恩典,而以色列人也得以安居在家裡(5)。也是因為他們可以安居在家,就忽略了他們更重要的問題,而不去處理這根源的問題,對付他們根源的罪了,這是很可惜的。
另一個王是約阿施,他作以色列王十六年(10),他也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,不離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的罪(11),他也沒有探討根本的問題。因著以利沙生病的消息,他去探望他(14)。而他也知道以利沙是國家之寶,是神給以色列國的恩典,因此他就為他生病而哀哭(14)。他可以在以利沙臨走前,得到神給他的恩典,可惜的是,他得的恩典,不夠他最後得到的永久成功;他所得到的恩典,只能得勝三次,而不能把亞蘭人滅盡(19)。他懂得來到以利沙面前,而以利沙也趁著臨死之前,要把神的恩典給他,然而,他似乎沒有一個夠大的器皿,去承載神的恩典。神的恩典,比他所想像的多得多,只是他以為只能有三次,他的信心,他的恆心,他的決心都不足。因此,神的恩典雖然多,但對他這個膚淺的器皿,神就只能把有限的恩典給他了。
今天我們的器皿有多大,就影響神給我們的恩典。我們能向神求多少,也與我們的信心有關。若我們心中有一些對神的限制,是我們自己也不知道的,這就使我們承受神的恩典,也受到了限制了。我們自己的器皿有多大,也許有時我們自己都不知道。我們會為到約阿施射得太少而可惜,覺得他為何不一直射箭,如此就可以得到更大的恩典了。這不是他表面射箭多少的問題,而是他的內心的容量有多大的問題。若他是有足夠的信心,足夠的容量的話,他就一定會更得神更多的恩典的。因為神的恩典是無量的,只是我們的容量卻不是無量的,這就是我們的問題了。一個事奉神的人,若我們有意無意的把神限定了,而不敢多多的向祂求,受虧損的就是我們了。這不是神不夠能力,乃是我們的容量有限也。
約阿施懂得趁以利沙未死之前,來到他家中得恩典(14),這是一件對的事,也是他得恩典的原因。然而,原來得恩典不只是在以利沙活著的時候,我們可以得恩典,而且是死了之後,一樣可以得到恩典的。他雖然死了,但死人碰到了以利沙的骸骨後,就復活站起來了(21)。這是說明以利沙還在之時,神可以作工、神可以給恩典;但在他死了之後,神還是可以作工,可以給恩典的。若以色列王知道這原則,就不會只在以利沙活著之時得恩典,而更可以在以利沙死後、就是任何時間內直接向神求,他都可以得到恩典了。
神給我們恩典,有時是藉著先知,但有時卻是我們自己向神求而得的。例如約哈斯懇求耶和華,耶和華就應允他(4),這就證明不必藉著先知,也可以得到恩典的。因此,以利沙雖然死了,但他仍可以使死了的人復活。這就證明不是他作的,乃是神作的。以色列王失去了以利沙,但神是永遠存在的;若他們知道他們不會失去神,而來到神的面前求,他們就會得到更大的恩典了。
(23)這一句話,與八章19節神對南國的憐憫話不同。北國中找不到一位向神忠心的人,因此,神的憐憫沒法因著北國的一位君王而憐憫,祂就只能推到亞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去了。而南國呢,就因為有大衛,以致神的憐憫就因著大衛而給猶大人了。今天我們是否能夠成為大衛一樣,使神因著我們,就憐憫我們的後代呢?盼望我們能成為一個合乎神心意的人,也成為一個能使別人得祝福的人。
這一章中,說到兩個以色列王的事跡,一個是約哈斯王,另一個是約阿施王。而這一章也說到以利沙之死,而且在臨死前給約阿施有得勝的恩典,甚至在其死後,也給死人有恩典(21)。這兩個王,都行耶羅波安所行的惡,並且在撒瑪利亞留下亞舍拉(6),惹耶和華的忿怒。然而,神因著祂對亞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所立的約,仍施恩給以色列人,這是神剩餘的恩典。不是因為以色列人的好,乃是因著神的憐憫,他們才可以繼續存活。
約哈斯雖然作王十七年(1),但所記載他的事,只有短短幾節聖經。第一,他仍不離開耶羅波安家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,仍然去行,並且留下了亞舍拉的女神像(6)。然而第二是他能夠在患難時,求告耶和華,耶和華就應允他,因為見以色列人所受亞蘭王的欺壓也(4)。因此這裡有兩件事是相對的,一是他仍然沒有離棄以色列立國時的罪;二是他在困難時求告耶和華。也因著他求告耶和華,神就應允了他,賜他一位拯救者,使他們脫離了亞蘭人的手,也使以色列人仍舊安居在家裡(5)。這一位拯救者是誰,聖經沒有說出來;有人說,這可能是亞述王。然而,我們不一定需要知道他是誰,因為神只要神願意,祂就可以利用任何人,作成神所要作的事了。
約哈斯一方面仍然不離棄拜偶像之罪,而另一方面仍可以求神而得拯救,這兩者是否有矛盾呢?約哈斯得到神的幫助,是因為他願意求神;而以色列的王中,懂得求神的其實不多。約哈斯懂得主動的來到神的面前,懇求神的幫助,算是不錯的了;因此他就得了神的憐憫。可見神仍是慈愛的,祂看見了以色列人所受的苦,就動了憐憫的心,在祂剩餘的恩典中,仍然給約哈斯及以色列人拯救。然而,約哈斯雖然懂得求神,卻不懂得把偶像除去,這是他得不到長遠的恩典之原因。他不知道國家的真正問題,他們國力衰退,是因為有一個根本的原因沒有除去,就是耶羅波安的牛犢的問題。他雖然可以在患難時求告耶和華而得到憐憫,但這不是永久解決問題的答案,那只是暫時的憐憫,而不是永遠的恩典。當他得到了暫時的恩典時,或許就以為這就是正的路了,就忽略了更大的問題了。而他若沒有找出問題真正的答案,而只求一時的恩典及憐憫,事情是不會永久解決的。
今天我們來到神的面前,我們或許因著求神而得到一些恩典,也因此或許就以為滿足。但當我們得到這些恩典時,我們是否就忘了我們裡面或許有更大的問題,而更需要解決呢?約阿施沒有看到他真正的問題,雖然他懂得來到神的面前求恩典,而且也確是得到了神的恩典;但他卻忽略了更大的問題。可能因著他得到了神的恩典,就以為他的路是通的,就以為他如此作就可以了,不必再更進一步,去找出他失敗的理由了。一個事奉主的人,得到暫時的恩典是好的;但當我們得到了恩典後,還應更進一步,去省察我們,是否還有其他未對付的問題,並思想我們的真正問題是甚麼,進而把這根源的問題解決了,這才是更重要的責任。一個如此敗壞的君王,他來到神的面前時,神仍給他恩典,而以色列人也得以安居在家裡(5)。也是因為他們可以安居在家,就忽略了他們更重要的問題,而不去處理這根源的問題,對付他們根源的罪了,這是很可惜的。
另一個王是約阿施,他作以色列王十六年(10),他也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,不離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的罪(11),他也沒有探討根本的問題。因著以利沙生病的消息,他去探望他(14)。而他也知道以利沙是國家之寶,是神給以色列國的恩典,因此他就為他生病而哀哭(14)。他可以在以利沙臨走前,得到神給他的恩典,可惜的是,他得的恩典,不夠他最後得到的永久成功;他所得到的恩典,只能得勝三次,而不能把亞蘭人滅盡(19)。他懂得來到以利沙面前,而以利沙也趁著臨死之前,要把神的恩典給他,然而,他似乎沒有一個夠大的器皿,去承載神的恩典。神的恩典,比他所想像的多得多,只是他以為只能有三次,他的信心,他的恆心,他的決心都不足。因此,神的恩典雖然多,但對他這個膚淺的器皿,神就只能把有限的恩典給他了。
今天我們的器皿有多大,就影響神給我們的恩典。我們能向神求多少,也與我們的信心有關。若我們心中有一些對神的限制,是我們自己也不知道的,這就使我們承受神的恩典,也受到了限制了。我們自己的器皿有多大,也許有時我們自己都不知道。我們會為到約阿施射得太少而可惜,覺得他為何不一直射箭,如此就可以得到更大的恩典了。這不是他表面射箭多少的問題,而是他的內心的容量有多大的問題。若他是有足夠的信心,足夠的容量的話,他就一定會更得神更多的恩典的。因為神的恩典是無量的,只是我們的容量卻不是無量的,這就是我們的問題了。一個事奉神的人,若我們有意無意的把神限定了,而不敢多多的向祂求,受虧損的就是我們了。這不是神不夠能力,乃是我們的容量有限也。
約阿施懂得趁以利沙未死之前,來到他家中得恩典(14),這是一件對的事,也是他得恩典的原因。然而,原來得恩典不只是在以利沙活著的時候,我們可以得恩典,而且是死了之後,一樣可以得到恩典的。他雖然死了,但死人碰到了以利沙的骸骨後,就復活站起來了(21)。這是說明以利沙還在之時,神可以作工、神可以給恩典;但在他死了之後,神還是可以作工,可以給恩典的。若以色列王知道這原則,就不會只在以利沙活著之時得恩典,而更可以在以利沙死後、就是任何時間內直接向神求,他都可以得到恩典了。
神給我們恩典,有時是藉著先知,但有時卻是我們自己向神求而得的。例如約哈斯懇求耶和華,耶和華就應允他(4),這就證明不必藉著先知,也可以得到恩典的。因此,以利沙雖然死了,但他仍可以使死了的人復活。這就證明不是他作的,乃是神作的。以色列王失去了以利沙,但神是永遠存在的;若他們知道他們不會失去神,而來到神的面前求,他們就會得到更大的恩典了。
(23)這一句話,與八章19節神對南國的憐憫話不同。北國中找不到一位向神忠心的人,因此,神的憐憫沒法因著北國的一位君王而憐憫,祂就只能推到亞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去了。而南國呢,就因為有大衛,以致神的憐憫就因著大衛而給猶大人了。今天我們是否能夠成為大衛一樣,使神因著我們,就憐憫我們的後代呢?盼望我們能成為一個合乎神心意的人,也成為一個能使別人得祝福的人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