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

晨更分享:士1:1-21



2015/11/12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jeudi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士一:1-21

這是士師記的開始,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了。這時,他們已經進入了迦南,但迦南仍然有一些民族,他們是不能趕出去的。他們是憑信心作了分地的動作,但真正得到地的,不只是應許,還要加上人的願意、人的努力、人的倚靠神,才可以成功的。而以色列人在約書亞死後,失去了一個屬靈的領袖,因此他們來到神面前求問耶和華(1),這是對的行為。他們所求問神的內容,有幾個重點:第一,他們知道他們是要去攻擊迦南人的,他們不能坐在那裡,讓敵人圍繞四圍,而沒有動作的。第二,他們雖然已進入迦南,也已經得到神的恩典,但他們仍要有自己的努力,再加上神的恩典,然後才能成功的。一方面靠恩典,一方面也要有人的努力。因此,他們是按照神的應許,在神的旨意下求問的。第三,他們的求問,雖然是按照神的旨意,但仍是加上了自己一些的隱藏的意見,這些意見,就是不必全體都上去,而只是一些人上去就好。因此,他們的問題,是在他們中間,誰先上去的問題;而不是問神,我們當如何奪取這些未得之地?他們是有設定一些條件及限定的。故此他們不是完全把自己交神手中,不是完全沒有自己的意思的。

原來我們求問神時,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意思加上去而不自知的。他們的問題中,似乎已經是很不錯的了,因為他們知道是要打仗的,他們也知道要靠神的,因此,他們就來到神的面前,去求問神。求問神本身是對的,因為他們需要神;故此他們的態度是對的。然而,他們應如何求問神,這就不是先問誰先上去的問題,而是應該問神,我們該怎辦,我們該如何上去的問題了。若問神誰先上去,就把一同上去的可能性否定了。雖然神也可能把之糾正過來,但神一般是按人所求的,去回應人的。當然,誰先上去,也不是錯的問題,神也回答了他們,是猶大先上去。一個先上去的人,可以成為別人的榜樣,若他們作得好,則後面的人也就作得好了。故此,神也會先揀選可以成為榜樣的人,讓人學習、讓人跟從的。若首先的人,不能成為別人的榜樣,那首先的人就成為別人的絆腳石了。但總是要有首先的人,誰願意成為第一個呢!這就是他們的問題。

猶大族沒有趕出平原的居民,這就成為後面的支派也不能趕出其他民族之開始了(19)。因此,作為一個開始的人,是需要有好的榜樣,然後後面的人,才會跟得好的。故第一個上去的,也確是很重要的人物。我們在教會中,不只需要第一個人,而且需要第一個人能有好的榜樣,如此才能萬眾一心,把整體的好見證活出來。

從這裡可以看得到,以色列人一方面是求問神的,這表示一方面他們倚靠神;但他們也不完全倚靠神。他們的禱告,一方面是求神,但另一方面也是加上了自己一點點的意思而不自知;此其一。第二,他們一方面倚靠神,連在山地的居民,也可以趕出了,但因著平原的居民有鐵車,他們就覺得難以攻打,於是他們就放棄繼續求問神了。他們雖然知道要盡自己的責任,但他們的責任是有選擇性的。容易的、或是覺得自己有能力去做的就去做,而難的就不去難而放棄了。他們知道要盡責,但卻不是完全倚靠神。當他們遇到困難時,他們不懂得求神,也不懂得要面對這些困難,而不敢面對,於是就做成他們日後的困難了。若他們山地的居民也可以趕出,為何平原的居民不能趕出呢?若平原的居民有鐵車,那他們有神,為何不再求問神,應否再攻擊他們呢?原來有時我們對自己某一些缺點,是願意克服的,但對另一些缺點,卻覺得不能克服。其實任何的難處,只要是倚靠神,就沒有不能克服的了。若山地的居民可以趕出,平原的居民為何不能趕出呢?這只是我們的懼怕,自我設限而已。

因此,他們第一次有求問神,但之後似乎就沒有再求問神了。他們碰到了鐵車,卻不求問神去對付之;他們成功了一大半,只有一點點的不成功,他們覺得不要緊,就成為日後失敗的原因了。他們盡了一半的責任,卻不能完成所有的責任,因為他們沒有繼續求問神也。因此,他們是半調子的信徒,既是相信神,但又不是完全倚靠神。他們有禱告,但卻沒有繼續禱告。他們完成了一半任務,就覺得滿足,沒有完全把敵人打敗,就放棄。這常是我們基督徒的光景:我們不是不禱告,我們不是不倚靠神,但我們不會繼續禱告,不是完全倚靠神。當我們有一點成功時,我們就不想持續下去,不想得到持續的成功,這是我們的軟弱,是需要求神幫助改變的。

還有就是俄陀聶所代表的,他所求的,不只是田,而且是水泉。田若沒有水泉,田是不一定有用的;但有了水泉,有田才有用的。因此,他所求的,就不只是田,而更是水泉了。這代表他的眼光是長遠的。他不只是滿足於現在的光景,他是要求永遠的安全。他現在雖然得到了一個太太,作為他的獎賞;故現在他是喜樂的。然而他不只是滿足於現在的喜樂,他的眼光是看長遠的。因此,今天我們的眼光,也應是看長遠的,不是滿足於目前就可以的。他也是有智慧的,因為他知道,得了一塊田是福,但若沒有另外的福就是水泉,那前面的福,就不會成為福,就得不到前面的福了。因此,一個福得到了,有時還需要伴隨另一個福,前面的福才可以顯出它的福來的。

而猶大呢?他們因為能趕出了山地的居民(19),就覺得滿足了,他們覺得已經作了一些事了,至少目前還可以生活;就不馬上再倚靠神,而把平原的居民也趕出(19)。他們看的是現在,而不是將來;他們看到了鐵車,而看不到神。然而,他們能趕出山地的居民,也不是靠神自己的能力嗎(19)?他們為何不想到繼續倚靠神,一鼓作氣把所有的迦南居民都趕出去呢!如此才是長住久安之保證呢。因此,一個有眼光的人,不只是滿足於現況,不只是一時的成功,不只是一時的靠神,乃是不斷倚靠神,不斷的來到神的面前,有屬靈的眼光,看得更長遠的將來,這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。

從這段聖經來看,以色列人是既倚靠神,又不是完全倚靠神的人。他們有禱告,但卻沒有持續禱告。他們有求問神誰先上去,但求問了這個禱告後,就看不到繼續的求問了。例如,當猶大趕不了平原的居民時,他們不應停止下去,而應求問神:我們該怎麼辦?若能如此求問,那神一定有路給他們的。若他們肯做更多,神一定與他們同在,一定會幫助他們,把所有迦南人都趕出去的;因為這是神當初的旨意也。然而人若不覺得可以靠神而完成任務,也不覺得需要加上自己的努力,就不能完成神所託付的任務了。我們不要作半調子的基督徒,一方面倚靠神,另一方面又怕難而不敢面對,這就成為我們失敗的原因了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