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6月10日 星期三

晨更分享:摩七


20200618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jeudi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加二

保羅過了十四年後,又再到耶路撒冷去,這一次是奉啟示去的(2),也就是神要他去的。為何要去呢?因為有些人覺得,外邦人要信主,必須要先守割禮,因此,保羅就從安提阿到耶路撒冷去,是為了解釋及印證福音。這就是徒十五章的耶路撒冷大會,是後來耶路撒冷教會作了一個結論,外邦人信主後的規範的過程。保羅在福音的事上,是沒有妥協的,他知道不能再存有些甚麼,因為若存有些甚麼,那基督就白白地死了(21)。因此,這一段中是用行為、用生活、用見證,說明福音不只是接受,而且是要捨己的。福音是要與基督同釘十字架,讓基督在我裡面活著,讓祂主導我們的一切,這才是真正的福音。

這一章中,保羅還是沒有先說出福音的內容,而是先說出生活的見證;保羅說到他的捨,以及彼得的不願意捨,這都是在行為上、在生活上的問題。原來福音不只是說出來,而且要活出來;你說的是甚麼,就要把之活出。若你說了出來,卻活不出來,那你不如不說;因為你若說出來而活不出來,給別人的印象,就是原來福音只是理論,而不是實際,是不能活出來的。因此,說話的人、說出真理的人,是一個很重要的人,他一定要有背後的生活作為支持,否則就不能讓人服於真理之下。這一段聖經,是說到活出來的重要,因為在每一個生活的細節上,我們都應以福音的真義而活;這是難的,因為如此就不能自由地生活,就必須要按聖經的教訓而活,就必須在生活的細節上,都要活出自己所說出的真理。

今天我們講道的人,很多是會說的,但也有很多是不會活的;若是如此,那我們所說的,就等於是空話,讓人覺得真理是空的。然而,真理不是空的,是我們把真理變為空而已,是我們不知不覺中把之變為空的。我們是否會把真理變為空的呢?這就在於我們是否可以活出所說出的真理,這就是每一個講道的人,一定要求神讓我們活出美好的見證來,如此才可以見證福音的真實。一個不能活出真理的人,若他說出真理,那他不是見證真理,乃是毀掉真理。因為別人聽他所說的,也會看他所做的,若聽的與看的不同,那麼人就會覺得真理是空的,只能存在理論中。今天講道的人不只是要講出真理,而且還要活出真理,如此才可以有說服力,才可以使人認識真理;也可以讓人看到一個榜樣,因而照著去行。

保羅把提多一同帶去,這就是一個見證,他是希臘人,但沒有強迫他受割禮;保羅在福音的真理上是不妥協的,他不只是在嘴巴上不妥協,而且在行為上也不妥協。他在這裡舉出的例子,提多的例子是比較容易的,因為提多是希臘人,故此不必受割禮;但彼得的例子呢?那就是一個很細微的例子,是平常生活中的一個例子。彼得本來是和外邦人一同吃飯的,但當耶路撒冷的人來的時候,他就從外邦人中退出,這代表甚麼呢?他們是怕人說話,他們是被猶太人的禮儀捆綁,不得自由。本來明明知道,他和外邦人吃飯是可以的,但當別人來的時候,他們又要避開,這對外邦人而言,是做成一個傷害,是會讓他們懷疑,他們是否是二等的基督徒。當彼得如此分的時候,就會讓福音的真理變質,就會讓人覺得基督徒原來是有階級的。同時,當你原先對一個人很好,後來又忽然對他不好,這在教會中,是很容易傷害人的。我們不要對初來的人很好,後來又冷漠他,如此會覺得基督徒的愛,只是假裝的愛,是會傷害人的。

今天教會中已經有社會的階級出現,我們把不同的人分出來,把之分等。教會雖然有職分,但職分與階級是不同的,不同的職分,那是服事的不同,但職分不同,不等於階級的出來。然而,從得恩典及得救方面,每個基督徒都是一樣的,這是無庸置疑的。彼得的這行動,可能是出於自然的反應,是他的生活習慣,是不容易改變的。然而,這一個小小的動作,在彼得或是大多數的人看來,都會覺得不是問題,因為這是生活習慣的自然反應。但當他們信了基督後,原來一些以前的生活習慣,若不更改,就會影響到信徒,使人覺得福音是沒有特別的,得到福音後,有些東西、有些習慣,是要改變的,是要小心不要把之行出來的。若還是用以前的一套,還是沒有注意生活習慣會影響福音的內容,那我們就成為一個反見證的人,是福音的敵人,這是嚴重的。

我們或許不是不想脫去,然而,有些習慣,是自然形成的,是我們未信主前的習慣,這些習慣是管理我們的生活的,我們有注意這些微小的習慣,要把之改變嗎?當我們未信主前,我們很多習慣是從世界來的,這就如彼得未信主前,他就是猶太人,他就是不吃不潔淨的物的人;這是他的生活習慣。然而未信主前所得到的習慣,卻可以影響人的整個生活,有些是與福音相敵對的。這就需要聖靈的提醒,我們就需要活在聖靈的指引下,然後才知道要把我們的一些習慣,一個一啟示加以改掉。有些生活習慣,是直接與福音抵觸的,但彼得知道嗎?彼得的習慣,是與生俱來的,然而,他不知道不應如此做嗎?他也是知道的,因為在雅各的人未到前,他是與外邦人一同吃喝的;但當這些人來到後,他就避開外邦人,這就是生活上沒有福音的見證,代表他不知不覺傷害了別人,也不知不覺與福音的真理相違背。

這樣一個小動作,就會影響福音了嗎?這樣一個小動作,在彼得而言,是習以為常的;但在福音的內容上,是前後矛盾的。因此,一個小動作,就會破壞福音的內容,就會讓人覺得福音原來是因人、因時、因地而異的。福音是真理,是不會因為有雅各的人來,就會改變的。這樣的一個行為,等同是彼得告訴大家,原來福音不是不變的,是因人而異的;這就不是正確的見證,就會讓人誤解福音。原來一個小的動作,卻引起福音內容的改變,使人會覺得福音是會改變的,在外邦人面前是一個福音,在猶太人面前又是一個福音;這就不是真正的福音內容,是人把之改變而已。

保羅最後一段,是說到有關因信稱義的真理,那不是靠行為,不是靠我們的努力,乃是單單靠基督。他也說到一個真理,就是釘十字架的真理(20),那就是讓基督在他裡面活著,他是死在十字架上的人,代表他是要脫去一切的習慣、一切以前的學問、一切的誇口等。十字架的對付,是完全的死了,而且是死透了,不能留下一點的。若不能做到如此的絕對,那就不是福音,那還是不能完全得到福音的好處的。與基督同釘十字架,是代表完全的脫去;基督在我裡面活著,是代表完全的穿上,這兩者是先脫去,再穿上,次序也不能亂的。

20200610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mercredi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摩七

這一章先說到三個異象,第一個異象是一群蝗蟲,準備要吃盡地上的農作物,但這個異象沒有發生,因為阿摩司的求情故也。第二個異象是火要燒毀廣大的深淵,和以色列的地業;因著阿摩司的求情,這個異象也不會發生。第三個異象就是準繩的異象,這個異象是要量度以色列人的罪,最終是以撒的各邱壇必荒廢,以色列所有的聖所必廢棄,神必起來用刀擊殺耶羅波安家(9)。這一個異象出來後,阿摩司再沒有為他們求情,為何會這樣呢?

第一,阿摩司是一個懂得神的心意的先知,他不只是說預言,而且是摸著神的心的先知。一般而言,先知的職責,就是說出神的話:神如何對先知說,先知就如何說出來,這就是先知的責任,如此簡單而已。然而阿摩司不只是說預言,當神把異象向他啟示後,他就按著這預言決定甚麼時候可以求神,甚麼時候不能求神。他為何前兩次可以求神,而且神都答應他呢?因為他知道神的慈愛,他知道神在某些情況下,是可以用慈愛面向人的;因此他就勇敢地求神赦免,神也答應了他。然而,第三次他就不求神了,為何不求神呢?因為他知道,當神拿出準繩時,這是沒有轉彎的地步的;同時,神也說了一句話:我必不再寬恕他們(8)!為何沒有轉彎的地步呢?因為這是準繩,準繩就是真理,就是公義,就是不能差一分一毫的。原來在真理面前,是不能講價的,但在慈愛的神面前,我們是可以求憐憫的。那甚麼時候不能講價,甚麼時候可以求憐憫,那就是先知的拿捏是否得準之智慧,是一個洞察神心意的先知所代表的。

阿摩司可以為他們代求,但不能替他們悔改;他們若不悔改,最終都要滅亡的。先知可以說出神的話,指引他們神的路,但先知不能替他們走上神的路,要他們自己走上去,才可以得到真正的憐憫,真正的恩典的。

第二,雖然懂得神的心意,但也不是無限的只求神的慈愛,而不理神的公義的。神是有慈愛的神,但人不能濫用神的慈愛,而不顧神的真理,尤其是當準繩出來之時,這就是絕對的真理,絕對的真理是不能改變的。因著絕對的真理出來後,阿摩司就不再求情,這就如亞伯拉罕在所多瑪的事上,與神討價還價一樣。他從五十人開始,一直試探神的底線,他到了十個時,就停在於此,沒有再求問神五個或是一個;這代表他與神的心是相通的,他知道神的底線,他是適可而止的。

原來神是有愛的,但人也不能濫用神的愛,因為當我們知道神的慈愛時,也不要忘記神也是有公義的。我們第一不要忘了神的恩典、神的憐憫、神的慈愛,但我們也不能忘了神的公義,神的性格中有不能以有罪的為無罪的標準的。因此,一個說神的預言的先知,是要有條件的,他要能知道神的公義,也要知道神的慈愛,並要有智慧,在公義與慈愛方面得以平衡,這才是一個與神貼心的先知。今天一個傳講神的道的人,不是說出自己有感動的話,而是說出神要他說的話。並且看到異象後,知道如何合乎神的心,與神解決神的「問題」。

神有甚麼問題呢?神的問題,就是慈愛及公義的掙扎,神一方面是公義的,按祂的公義,人的罪是要懲罰的;但神也是慈愛的,神在懲罰罪惡時,心是痛的。於是能忍則忍,能不罰則不罰,但誰懂神的心呢?若先知懂得神的心,去求神時,神就會「順水推舟」,答應先知的祈求,這就替神解決了神的困難。這就是先知要與神同心,知道神的處境,幫神解決神的困擾,這就是好的先知。

亞瑪謝是北國的祭司(10),是耶羅波安一世設立的伯特利祭壇的祭司,這不是神的心意,不是利未人作祭司,這是政治而不是敬拜。當他看到阿摩司的說話時,他不喜歡這些話,就禁止他繼續說話;他認為阿摩司是一個混飯吃的人(12),以為他說預言,是為了賺錢而已。為何會這樣說呢?因為他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人,原來自己是怎樣,也會以自己的看法,來評估別人的;這就是以小人之心,度君子之腹之例子。但他不知道,阿摩司說的話中,至少有兩個異象是阿摩司看到,但卻沒有成就的,這是因為阿摩司的代求奏效之故。原來他說的預言,不只是攻擊耶羅波安,不只是說以色列必被擄,他暗中救了以色列,讓他們的災害減少,但亞瑪謝是不知道的。先知的事奉中,他只看到先知的懲罰,卻沒有看見先知的慈愛及拯救;原來先知說出責備的話時,他的心是慈愛的。我們若要說責備的話、審判的話時,就一定要從一個慈愛的心說出來,是為了別人的好,而不是為了表現自己的正義而已。然而,雖然他有慈愛,但別人卻看不見他的慈愛及代求,而只看見他的公義及責備的話,這就是亞瑪謝所看見的。

原來一個說神的話的人,第一他的心是慈愛的,第二,別人看到的,只是他的公義一面,卻看不見他的慈愛,這也是作先知的人的困擾及難處。因為別人會誤會,別人不會知道,這是神說的話,以為是自己把自己的情緒發洩一下而已。這就是亞瑪謝的反應,亞瑪謝是代表宗教的人,宗教的人不明白神的心意,只從表面的話來看人;不知道若是出於神,那就不是話的內容好聽不好聽。我們要判別的,不是從話是否好聽來判別,乃是這是否出於神;若是出於神,就要接受,這是我們的原則。他們想把阿摩司趕走,卻不知道若真的趕走,是把一個愛他們的人趕走,他們得到的不是福,乃是禍呢!

這裡說到的是以撒及以色列(916),為何加上以撒呢?為何沒有亞伯拉罕呢?這是一個比較奇怪的說法,因為一般不會說到以撒,只會說以色列的;而當說到以撒時,應會加上亞伯拉罕的。但這時只說以撒,卻沒有亞伯拉罕;這時不只說以色列,還要加上以撒,但沒有加上亞伯拉罕,這代表甚麼呢?確是耐人尋味的!一般而言,先知只會說以色列,若加上祖先,應加上亞伯拉罕的,但若只是說到以撒,這應是代表第一,要他們思想神對他們的應許,但又不加上亞伯拉罕,這表示他們已偏離神的道,不配得神的應許。這是半個應許,忘了神的應許的人,神的應許就不會加在他們身上,他們靠的似乎是祖先的應許,但這應許已因他們的罪而肢離破碎,見以撒不見亞伯拉罕了。原來他們心中還以為有神的應許,但先知告訴他們,他們的應許,已經是殘缺不全的(只有以撒、沒有亞伯拉罕的代表),他們自己把神的應許破壞了。

耶穌時代的猶太人,曾自誇自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,因而有恃無恐;但耶穌說神可以從石頭中興起亞伯拉罕的子孫,這是沒有可誇的。他們可能誇自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,但阿摩司只說到以撒,沒有連上亞伯拉罕,表示他們的應許是肢離破碎的,表示接不上去神的應許,是斷線的。這就是為何要說到以撒,但卻不說亞伯拉罕之因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