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

晨更分享:詩74

2016/12/19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lundi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74

這是亞薩所寫的詩,詩的內容應是說到他們國家正遭受敵人的攻擊,他們一方面遭受到了羞辱;另一方面神的名又被褻瀆。於是詩人就作了這首詩,呼求神記念祂的約,為自己伸訴(22),不要忘記敵人的聲音,因為那起來敵神之人的喧嘩時常上升(23)。這首詩的背景不清楚,但一定是在國家被外族所侵犯時,所要作的詩,是否在被擄後的光景,或是其他外族侵入時的光景,也都有可能的。

他們為何遭遇這樣的光景呢?是神不顧念他們嗎?是神要永遠丟棄他們嗎?神為何向祂草塲的羊發怒如煙冒出呢(1)?這不是因為神丟棄了祂的子民,乃是因為這些子民不要神,犯了罪才會如此的。因此,其實在這詩中,我們不是要讓神看到他們的光景,而是要讓自己看見自己的罪,並且要悔改轉向神,神就會因著祂的約而施恩典的。然而,詩人似乎沒有看到自己的問題,而只是把問題帶給了神。詩人描述了他們所遭遇的光景,求神仍然用祂的憐憫及慈愛去幫助他們,因為詩人知道一件事,就是離了神,就甚麼也不能作;惟有求神的憐憫,那才是最好的道路。

這詩中為何沒有認罪的禱告呢?有兩個可能,一是他們看不到自己的罪,因此是以為神丟棄了他們,其實當神如此做時、當神作與祂的性格不一樣的事時,那我們就更要省察,是否是我們的問題,而不是神的問題呢?這時我們是需要先認罪,然後再禱告的。第二個可能是他們已經認罪了,但在認罪後,還是看不見神的拯救,因此就繼續呼求神。若是後者,那代表當人犯罪後,當然是需要先認罪的,但認罪只是必要的過程,而認罪後不代表我們可以馬上恢復到原先的光景的。因為神還是要我們繼續尋求祂的面,使我們不只是認罪,而且恢復與神的關係,這才是更重要的步驟。

我們不知道這首詩是寫在認罪後,還是寫在未認罪時;若是認罪後,我們有時會覺得,我們認罪後就可以了,就沒有問題了。然而,若認罪後,神還是似乎不聽我們的禱告呢?我們要知道,認罪不是換回神馬上施恩的必然條件,認罪只是我們的悔改,但罪惡所產生的後果,不是馬上可以改變的。例如大衛犯了淫亂的罪時,他後來認罪了,但他的兒子還是死了。因此,認罪是必須的條件,但卻不是馬上可以換回原來的恢復的。犯罪是有神的懲罰的,但認罪是重得神的恩典的開始,但不是一定馬上恢復先前的光景的。有些光景是永遠不會恢復的,這是我們要注意的。

詩人在這裡向神哭訴,他覺得神似乎永遠丟棄了他們,他也似乎對目前所發生的事不能忍受;因此,他多次問神「要到幾時呢」(910),這代表他覺得陷在敵人的手中,是受不了的。當我們在苦難中時,我們是一刻不能忍受的,只有在恩典中時,我們才可以安逸過活的。然而,若我們對付我們的罪,先認罪而且悔罪及改罪,那神不會永遠丟棄我們的。神可以要我們知道,原來沒有神的光景是可憐的,是一刻不能忍受的。神為何丟棄他們呢?不是神丟棄他們,乃是他們先丟棄神,神才不得已丟棄他們的。神的丟棄是因著人的丟棄,是因著人丟棄了神,神才會丟棄人的。當人們拜偶像而不拜神,而神屢勸而不聽時,那神就要主動的丟棄他們,讓他們知道沒有神的光景是可憐的。原來神的丟棄是讓他們嘗一下沒有神的滋味是如何的,這樣他們就知道不能拜偶像了。

當以色列人呼求神時,神難道不顧祂的名嗎?神不是不顧祂的名,神情願暫時讓外邦人得逞,暫時忍受祂的名被外邦人褻瀆,目的是為了以色列人的好處。原來當我們以為神不顧我們,當我們以為自己在受苦時;那知神所受的苦,比我們所受的苦更多呢!當我們遇到難處,被外邦人所擄時,我們只看到自己的苦,而看不到神的苦;然而,神所受的苦是不必的,而我們所受的苦是應該的。但當我們在苦難時,我們所關切的苦,只是自己的苦為多,而很少看得到神也在為我們忍受苦痛的呢!

神若忍受苦痛,那祂為何不馬上作工,讓祂的苦痛及以色列人的痛苦也可以馬上解除呢?神為何仍要自己受苦,以及讓以色列人也一同受苦呢?原來神仍然忍受這痛苦,目的是為了使以色列人得益處,是得屬靈的益處,而不是得屬世的益處!人一般只注重屬世的益處,而不注重屬靈的益處,因為屬世的益處看得見、摸得到;而屬靈的益處,大多不是現在的,也多是看不見的。這就使人的眼目只注意屬世的益處,而不注意屬靈的益處了。因此,神願意多忍受祂的痛苦,以及讓以色列人多忍受肉體的苦難,目的是使以色列人得屬靈的益處。原來神願意多受苦,就是為了我們的益處呢!當神不把苦難馬上解除時,我們常是埋怨的,而我們埋怨的原因,不是因為神多受痛苦,而是因為我們多受痛苦呢!我們的眼目,只是懂得看自己的益處,而不是看神的益處的。因此,當神不馬上作工時,原因是因為我們的魯鈍,是因為我們對屬靈的不敏感。神要我們學一個功課,就是看到屬靈的益處,然後才會把屬世的苦難拿開的。而我們認為我們是受苦之時,原來神比我們是更受苦的。我們能體諒神的心嗎?我們會關心神所受的苦嗎?大多數時候,我們只是關心自己所受的苦而已;盼望我們能學習多關心神的痛苦。


詩人在這裡先把自己的光景說出(1-11),然後再默想神先前的作為。這時他是比較沒有信心的,因為他所看到的,是外面的環境,因此,他要把眼目轉向神(12-16)。他從神以前的作為開始思想,他知道神是不改變的。他從默想神的作為後,就開始求神了(18-23),因著了解神的性格後,他就求神解開他的困難,因為他得不到他所想要的解答也。在詩73篇中,亞薩所得到的解答是有兩樣的,一是理智的解答,另外就是得到神的自己。而在74篇中的亞薩,他是得不到理智的解答,也得不到神的自己,那他怎辦呢?他其實要得的是神的自己,而不只是環境的改變而已。因為環境的馬上改變,不是我們所能做到的,也不一定是神所願意馬上做的。然而,得到神的自己,是一定可以的,只要我們願意等候神、默想神的作為,親近祂,就可以得到神的自己。就如在詩73篇一樣,詩人是可以因著默想神,而得到神的自己,得以解決他一切困難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