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1006 dimanche 代上四
這一章再補述猶大的後裔(1-23),並且也說到西緬的後裔(24-43)。其中猶大的後裔,主要說到法勒斯的後裔(1-20)、以及示拉的後裔(21-23);法勒斯是猶大媳婦他瑪所生的長子(二4),因此,他應是代替猶大的長子珥所生的兒子,算是猶大的長子。而示拉是猶大的三子(二3),他的後裔只在這裡用3節聖經提到(21-23)。至於西緬,他們是分散在猶大中的一個支派,因此,通常算是與猶大連在一起的,故此就在說到猶大時,也說到他們的後裔。西緬之所以分居於猶大地中,是因為當初西緬與利未在怒中殺了示劍人,因而被懲罰要分散在雅各家(創四十九5-7)。
由於神揀選了猶大支派,作為屬靈的長子,因此,最先描寫的,是猶大支派。而法勒斯雖然不是猶大的長子,但因為他是忠心的媳婦他瑪,願意捨命去為長子珥所生的;因此他算是猶大復活的長子,取代長子珥的地位。在以色列的十二個兒子中,若按出生的次序而言,那流便算是長子,這是屬世的長子。然而,由於他犯了淫亂的罪,長子的名分就歸了約瑟(五1)。故約瑟是取代流便成為屬世的長子,因此他地上的產業是分得兩份的。除了屬世的長子外,還有屬靈長子,就是神所揀選的猶大支派;這支派是代表因信稱義以及基督作王的支派,是得到更多屬靈的福的支派。
從這支派中最先說的是大衛,這是代表以色列的君王,是合乎神心意的王。之後再出來真正的王,就是基督。因此,猶大是代表因信稱義的人:他雖然沒有義,但卻因著他瑪的義,就遮蓋了他的不義,成為因信稱義的預表。之後,從因信稱義的猶大支派中,再出來一位真正的君王,就是基督。這是預表因信稱義後,還要讓基督作王,使我們成為真正的義人,這才是神的最終心意。因此,在這個家譜中,最先描寫的是猶大,不是流便、不是約瑟、也不是利未。可見這就已經說明了神的心意,祂的救贖計劃是以因信稱義及讓基督掌權為主,而不是其他。
約瑟及利未,各代表一個近乎完全的義人,以及執行律法的祭司系統,但這都不是主要的救恩計劃。因為沒有一個義人,人的義只是破爛的衣服;我們需要的是神的義,不是人的義,就是因信稱義以及因信成義的義。同時,祭司及律法的體系,只是輔助的性質,不是讓人得救的條件。律法只是使人知罪,讓人可以到基督面前得著救恩。從這個家譜排列的次序,這就可以看到神的心意及神的計劃。
這個家譜中大都是人的名字,其中有記述他們的事跡的,都只是簡略地敘述而已。例如出來一個雅比斯,說到他的生活及禱告(9-10);雖然只有兩節聖經,也算是在家譜中描述較多的人。此外,有些是說到織造細麻布的家族(21),統治摩押地的人(22)、作陶匠的人(23);也有說到尋到生活的草場(39-40),擊殺米烏尼人(41),以及擊殺亞瑪力人的事等。當然也有說到娶妻生子的事(17-18),以及有多少兒子及女兒的事(27)。這些記載,大都是與生活有關,算是人為謀生而做的事;只有雅比斯所做的比較特別,因為他懂得求告以色列的神(10),求神賜福給他。因此,雅比斯算是不只為生活而行事,同時也懂得在生活中加入神,與他一同面對生活的困難。
有一陣子有人把雅比斯的禱告,特別放大來看,覺得他的禱告是值得我們學習的。到底對雅比斯這個禱告,我們應怎樣看呢?讓我們來分析一下。首先我們先要了解,雅比斯是一個怎樣的人,因為只有兩節聖經的描寫,我們就不能完全了解他的實況。同時,在以後的聖經中,也沒有再出現他的事跡,故此,要全面了解他這個人是不容易的。然而,既然在猶大的後裔中出現這個人,並且把他的禱告提出來,我們就應分析他這個人,有甚麼值得我們學習的功課。
從經文來研判,雅比斯可能是一個遺腹子,因為第一,他的名字是母親起的,不是父親起的(9)。一般而言,當時的社會是父權的文化,因此,若是母親起的名字,大概暗示父親已經死了。這就如以利的媳婦非尼哈的妻子,當她生產時,丈夫卻死了,她就自己給兒子起名叫以迦博一樣(撒上四19-21)。第二,雅比斯的母親說:我生他甚是痛苦(9)。這代表甚麼呢?應不只是生產的痛苦,更是心靈的痛苦,這應是因為他生下時,父親已先死亡,就使他母親覺得無比痛苦。第三,雅比斯這個名字,是代表憂愁、痛苦之意;若不是有大的苦難,通常生子都是喜樂的,而不會取一個痛苦的名字的。這也如以利的媳婦給他兒子起名叫以迦博一樣,那是代表榮耀離開以色列之故;因為約櫃被擄,那生了兒子也不會高興的(撒上四21-22)。
若雅比斯果然是遺腹子,那他的生活一定是痛苦的。然而,又有經文說他比眾弟兄更尊貴,那又是甚麼意思呢?痛苦與尊貴連在一起,似乎是矛盾的,但只有一個可能,是當人在痛苦中找到神的同在,那他就勝過痛苦,這時痛苦與尊貴就可以並存。因此,雅比斯的這個禱告,應是在痛苦中的禱告,在痛苦中他懂得求神的同在(10),這是值得我們效法的。因著他懂得求神的同在,神就答應他的禱告,賜福給他,這是因著神的憐憫,而給他的福氣。
那雅比斯的這個禱告,可以成為我們禱告的榜樣嗎?尤其是他的禱告內容,比較是求福的,會讓我們被吸引的,我們可以如此祈求嗎?這個禱告有可以學習的地方,那就是無論遇到甚麼環境,尤其是遇到苦難時;我們一定要抓住神,一定要求神同在,要神與我們一同面對。這是我們基本的態度,求神的同在是必須的,這是一方面。然而,他的禱告中,繼續求神賜福,而且讓他不遭患難、不受艱苦,這是對的禱告嗎?
按照人的意思,這是合乎人之常情的祈求;因為人是不喜歡患難、不喜歡受艱苦的。但他不是本來在痛苦中,祈求神的同在的嗎?而若苦難可以讓他更多地親近神,現在又求神不要苦難,是否代表他不懂苦難帶來的屬靈益處呢?苦難對生活是難的,但對生命是好的;因此,在苦難中我們要求的,應是神的同在,而不必然要求苦難的離開。當然,人都是偏向生活的順利,而不是生命的成長的,故此這樣的祈求,是代表人的需要;但不一定代表是神的盼望。
因此,苦難中求神同在是應該的,但若是能有更高層的禱告,應是把其後的一切,全交神手中;由神掌管一切,那就是真正的幸福。福氣不是從外面的環境來的,乃是從神的同在來的。外面的環境雖然是苦難,但若有神的同在,那就不必理會外面的環境。外面環境的順逆,是不會給我們真正的禍福的,真正的福氣是神的同在,真正的禍患是沒有神的同在。因此,我們的禱告,應求神不斷的與我們同在,那就是真福的來源。
雅比斯的禱告中,或許更多的是祈求,而且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求,而不像耶穌教導的禱告,那是站在神的角度求的。我們的禱告,不能只關心自己的需要,更要關心神國度的需要;應學習站在神的角度去祈求,就如保羅在以弗所書一及三章的禱告,都是以天上的角度來祈求的。雅比斯在禱告中比較缺乏的是讚美及感恩,也大都只顧到自己的需要,這方面就不是我們要學習的。雖然神聽了雅比斯的禱告,但這不代表這禱告是完全的,因著神是憐憫的神,神有時也會答應人部分不合理的禱告的。但有時神答應了我們的禱告,反而會失去更多屬靈益處的。就如神聽了巴蘭第二次的禱告,容許他去赴巴勒的約時,巴蘭最後是失去了屬靈的福氣的。
這家譜中還有說到一些在神國中有貢獻的人,如迦勒及俄陀聶(13,15)。他們的名字只是在家譜中提一下,卻沒有說到他們的事跡。因為他們的事跡比較多,不容易在家譜中說明,只能在其他書卷中記載。因此,在此家譜中有些人的事跡,沒有記在此,卻記在別的書卷中;這代表有另一更重要的書卷,記載他們重要的事跡。今天我們所作所行的,若是有很多對神國的貢獻事跡,或許在天上另有一書卷在記載,而不是記載在地上的書卷中而已呢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