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6月30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彼後三章全

 20240630              dimanche            彼後三

這是彼得後書最後一章聖經,彼得後書並不長,但在這有限的篇幅中,彼得一定是把最重要的、要注意的事說出來,讓信徒得以堅固的。因此,他在第一章中把進深的生命說出來,第二章中又把另一個負面的生命說出來,就是逐漸墮落的生命說出來,成為我們的鑑戒。到了第三章,他說甚麼呢?他把等候主再來的盼望說出來!他可以有不少的話說,為何不說其他的,而說到主的再來呢?彼得時代耶穌剛離開世上到天上不久而已,一般而言,不會那麼快就回來的,因為福音要傳遍天下,對萬民作見證,然後末期才來到(太廿四14)

然而,彼得現在就說到盼望主再來的問題,這是從他的預知中說的,是超越時間說的。因為他預知等候主的再來是容易出問題的,也不是每個基督徒都等候主再來的;於是雖然現在的時間似乎不是說等候主再來的適當時機,但他還是說出來。他的說話,就不只是對當時的信徒說的,是針對我們現在的基督徒有更大的幫助:讓我們知道,等候主的再來是第一要緊的生活習慣(3),是不能缺少的。

因此,雖然彼得時代離主升天不過幾十年,福音還沒有傳遍天下,但彼得在短短的彼得後書中,還是用一章聖經把主再來之信息述說出來,這代表彼得認為這是對信徒生活的長進是有幫助的。若一個人的生活目標是放在天上,是放在盼望主的再來的,那他的追求、他的心態,是完全不一樣的。若第一章時彼得是盼望信徒可以確實認識主(2,3,8),並以確實認識主為目標(8);那除了第一章所要有的條件,就是在靈中與主親近,以及正解神的話外,原來還要加上一點,那就是等候主的再來。

那我們知不知道主會再來,以及相信不相信主會再來呢?一般的基督徒,應是知道及相信主的再來的。然而,知道及相信是不夠的,還要加上行動的配合,那才是真的相信及盼望。行動的配合是甚麼呢?那就是在生活上活出盼望主再來的實際生活,活出不一樣的生活,就是用我的生活,說出「我是盼望主再來的」。生活怎能說出我是盼望主再來的呢?一個不把主再來作為他的生活目標的人,與一個把主的再來成為他的生活目標的人,兩者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。不把主再來作他的生活目標的人,是只有地上的盼望,他的生活目標,只是為了地上的成功,而不是為了屬靈的成功的。地上的成功是甚麼呢?就是得到地上的名譽、地位、金錢等;為了這些,他的精力及時間就都放在這些目標上。這些人就如福音書所說的少年官一樣,他追求世上的金錢、名譽、地位、道德;他用的方法是「得」的方法,要抓住世上的一切。然而,第一他不會得到全世界的,第二,他雖然得到不少世界的東西,但他仍是虛空的,他仍是要得到永生才可以滿足的(路十八18)

少年官的例子,是以世界的一切為目標的,但世界的終局就只是墳墓一個而已,是沒有甚麼盼望的。但若把生活放在天上的盼望的人,他的整個生活方式是不同的。他的整個生活是捨己的生活,是為主而活的生活,他把天上的盼望作為他的人生目標,他就不會留戀地上的美物的。這就是但以理的榜樣,他雖然得到尼布甲尼撒的施恩,可以被選上養他三年,三年後還有機會作官呢;但他不要王的施恩,他要的不是地上王的恩典,乃是要天上王的恩典。因此,他為了遵守神的誡命,他拒絕了王的飲食(但一8);為何會這樣呢?因為他活著的目標,不是為得地上豐富的飲食,乃是要得天上神所賜的靈糧;他要的不是地上王的恩典,乃是天上王的恩典。這就代表他的目標是放在天上的,是對天上的盼望,而不是地上的盼望。

今天有多少基督徒,他的生活是調整到天上的將來,而不是地上的將來的呢?大多數時候,基督徒注重的只是地上的生活,是世界的追求,而不是對屬靈生命的追求。這代表我們的生活,不是盼望主再來的生活,腦中雖然有主再來的觀念,但心中是沒有盼望主再來的實際的。因此,彼得在第三章中,就告訴我們很重要的一件事,就是有關我們的生活的態度,是否把主的再來,成為我們一切生活的目標,這是第一要緊的(3)

因此,在第一章中彼得是說到我們的生命,說到我們如何要有進深的生命,不要成為第二章中的一些人,他們是墮落的生命。到了第三章時,彼得就說到如何要過一個有盼望的生活。要讓我們的生活,調整成為盼望主再來的生活,而不是盼望地上目標的生活。為何很多基督徒的生命不太會長進呢?除了因為他們沒有第一章的追求進深的生命外,原來還有一個主要原因,那就是沒有過一個盼望主再來的生活。因此,雖然主才離開不久,彼得為了預防信徒忘了等候主的再來,成為我們生活的目標,就把第三章寫出來。若我們有第三章的生活,就容易有第一章的生命,生活與生命是相輔相成的。

為何會有人否認主的再來呢?因為他們是隨從自己的私慾作出的結論(3),那為何會有私慾出來的結論呢?私慾的出來,第一是世界的引誘,因為世界是吸引人的,十字架的道路不只不吸引人,而且是令人望而生畏的。人都是喜歡暫時的歡樂,就被世界吸引住:因為世界是迎合人的私慾,可以提供人所喜歡的;於是二者就一拍即合,人就容易走上世界的路。第二,私慾的判斷,是根據自己看到的資料,他們看到的環境,覺得從列祖睡了以來,萬物與起初創造的時候是一樣的(4),於是就覺得這世界不會改變,不會有主再來的改變的。這樣的看見,只是部分的看見,有些事是故意看不見的(5),那就是世界曾被洪水淹沒這件事(6),他們是故意忘記的。

原來人若用自己的判斷去作結論,第一,人的看見是不完全的,不能用自己的看見去作結論的。第二,人的看見有時是把有利自己的看見故意放大,而對自己不利的看見,就故意忘記;於是人的看見也不是完全客觀的,所作的結論就常是對自己有利的。真正的看見,是聖經的話語,是從聖經的話語,加上聖靈的啟示後,我們才會有真看見的。對於事情的判斷,我們都是用利己的態度作出結論的,因此,我們的判斷常常是一知半解的;這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。我們應該謙卑,求神啟示,才會看到事情的真相,才會作出正確的判斷的。

除了我們看事常常看不完全,以及我們常常主觀的把有利的條件放到自己一邊,以致我們看不清事情的真相外;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,是我們的判斷常常是錯的,那是因為我們與神的時間觀是不一樣的(8)。當然不只是時間觀不一樣,我們的層面與神當然是不一樣的。因著我們與神所看見的是不一樣的,神是超越時間的,我們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的;就是這一點,就已經知道兩者的觀念、看法、判斷的能力,都一定是有很大的差距的。若我們是這樣的有限,我們在所有的事情上,就不要妄下結論,而應該等神的啟示,我們才會有正確的看見及判斷的。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大都會自作聰明,看見一點點事情,就妄下結論;而且我們的結論,都是看見別人的不對,而看見自己是對的。這樣的看見,只是證明人的己存在,就會常常作偏差的結論的,這也是我們常常誤判的另一個原因。

世界的一切都要過去,當主再來時,天及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,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(10)。那我們若追求地上的事物,雖然暫時看起來是得著了,但其終局原來只是被火焚燒而已。因此,彼得勸我們應該更加聖潔、敬虔(11),切切仰望神的日子來到,把我們的生命調整成為「為天上的目標努力」的生活。那就是行在神的話語中,走十字架的道路,把神的話在生活中活出來。

一個盼望主再來的生活形態、與沒有盼望主再來的生活形態,是完全不同的,是可以看得出來的。若一個人沒有在生活上活出盼望主再來的生活,那代表他雖然沒有說出「主不會再來」的話,但他的生活就已經說出主不會再來呢!那些說主降臨的應許在那裡的人,是好譏誚的人(3),他們是用嘴巴說出主不會再來的言語。我們若是在生活上沒有活出盼望主再來的生活,那我們雖然嘴巴沒有說出主不會再來,但在行動上原來我們已經說出主不會再來的話了。因此,我們不只是在嘴巴上承認主會再來,我們在行動上,也應活出主再來的生活,如此才證明我們真是相信主再來的。

彼得最後還是間接說到聖經的重要,他把保羅寫的書信,與別的經書相比(16),就間接證明保羅的書信,是與聖經同等地位的。因為別的經書就是舊約的書卷,彼得告訴大家,讀保羅的書時,不能用人的方法強解(16),而是要有聖靈的啟示;這就把保羅寫的書信,提高至聖經的等級,這是彼得的認同,也是聖經的內證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