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6月30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彼後三章全

 20240630              dimanche            彼後三

這是彼得後書最後一章聖經,彼得後書並不長,但在這有限的篇幅中,彼得一定是把最重要的、要注意的事說出來,讓信徒得以堅固的。因此,他在第一章中把進深的生命說出來,第二章中又把另一個負面的生命說出來,就是逐漸墮落的生命說出來,成為我們的鑑戒。到了第三章,他說甚麼呢?他把等候主再來的盼望說出來!他可以有不少的話說,為何不說其他的,而說到主的再來呢?彼得時代耶穌剛離開世上到天上不久而已,一般而言,不會那麼快就回來的,因為福音要傳遍天下,對萬民作見證,然後末期才來到(太廿四14)

然而,彼得現在就說到盼望主再來的問題,這是從他的預知中說的,是超越時間說的。因為他預知等候主的再來是容易出問題的,也不是每個基督徒都等候主再來的;於是雖然現在的時間似乎不是說等候主再來的適當時機,但他還是說出來。他的說話,就不只是對當時的信徒說的,是針對我們現在的基督徒有更大的幫助:讓我們知道,等候主的再來是第一要緊的生活習慣(3),是不能缺少的。

因此,雖然彼得時代離主升天不過幾十年,福音還沒有傳遍天下,但彼得在短短的彼得後書中,還是用一章聖經把主再來之信息述說出來,這代表彼得認為這是對信徒生活的長進是有幫助的。若一個人的生活目標是放在天上,是放在盼望主的再來的,那他的追求、他的心態,是完全不一樣的。若第一章時彼得是盼望信徒可以確實認識主(2,3,8),並以確實認識主為目標(8);那除了第一章所要有的條件,就是在靈中與主親近,以及正解神的話外,原來還要加上一點,那就是等候主的再來。

那我們知不知道主會再來,以及相信不相信主會再來呢?一般的基督徒,應是知道及相信主的再來的。然而,知道及相信是不夠的,還要加上行動的配合,那才是真的相信及盼望。行動的配合是甚麼呢?那就是在生活上活出盼望主再來的實際生活,活出不一樣的生活,就是用我的生活,說出「我是盼望主再來的」。生活怎能說出我是盼望主再來的呢?一個不把主再來作為他的生活目標的人,與一個把主的再來成為他的生活目標的人,兩者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。不把主再來作他的生活目標的人,是只有地上的盼望,他的生活目標,只是為了地上的成功,而不是為了屬靈的成功的。地上的成功是甚麼呢?就是得到地上的名譽、地位、金錢等;為了這些,他的精力及時間就都放在這些目標上。這些人就如福音書所說的少年官一樣,他追求世上的金錢、名譽、地位、道德;他用的方法是「得」的方法,要抓住世上的一切。然而,第一他不會得到全世界的,第二,他雖然得到不少世界的東西,但他仍是虛空的,他仍是要得到永生才可以滿足的(路十八18)

少年官的例子,是以世界的一切為目標的,但世界的終局就只是墳墓一個而已,是沒有甚麼盼望的。但若把生活放在天上的盼望的人,他的整個生活方式是不同的。他的整個生活是捨己的生活,是為主而活的生活,他把天上的盼望作為他的人生目標,他就不會留戀地上的美物的。這就是但以理的榜樣,他雖然得到尼布甲尼撒的施恩,可以被選上養他三年,三年後還有機會作官呢;但他不要王的施恩,他要的不是地上王的恩典,乃是要天上王的恩典。因此,他為了遵守神的誡命,他拒絕了王的飲食(但一8);為何會這樣呢?因為他活著的目標,不是為得地上豐富的飲食,乃是要得天上神所賜的靈糧;他要的不是地上王的恩典,乃是天上王的恩典。這就代表他的目標是放在天上的,是對天上的盼望,而不是地上的盼望。

今天有多少基督徒,他的生活是調整到天上的將來,而不是地上的將來的呢?大多數時候,基督徒注重的只是地上的生活,是世界的追求,而不是對屬靈生命的追求。這代表我們的生活,不是盼望主再來的生活,腦中雖然有主再來的觀念,但心中是沒有盼望主再來的實際的。因此,彼得在第三章中,就告訴我們很重要的一件事,就是有關我們的生活的態度,是否把主的再來,成為我們一切生活的目標,這是第一要緊的(3)

因此,在第一章中彼得是說到我們的生命,說到我們如何要有進深的生命,不要成為第二章中的一些人,他們是墮落的生命。到了第三章時,彼得就說到如何要過一個有盼望的生活。要讓我們的生活,調整成為盼望主再來的生活,而不是盼望地上目標的生活。為何很多基督徒的生命不太會長進呢?除了因為他們沒有第一章的追求進深的生命外,原來還有一個主要原因,那就是沒有過一個盼望主再來的生活。因此,雖然主才離開不久,彼得為了預防信徒忘了等候主的再來,成為我們生活的目標,就把第三章寫出來。若我們有第三章的生活,就容易有第一章的生命,生活與生命是相輔相成的。

為何會有人否認主的再來呢?因為他們是隨從自己的私慾作出的結論(3),那為何會有私慾出來的結論呢?私慾的出來,第一是世界的引誘,因為世界是吸引人的,十字架的道路不只不吸引人,而且是令人望而生畏的。人都是喜歡暫時的歡樂,就被世界吸引住:因為世界是迎合人的私慾,可以提供人所喜歡的;於是二者就一拍即合,人就容易走上世界的路。第二,私慾的判斷,是根據自己看到的資料,他們看到的環境,覺得從列祖睡了以來,萬物與起初創造的時候是一樣的(4),於是就覺得這世界不會改變,不會有主再來的改變的。這樣的看見,只是部分的看見,有些事是故意看不見的(5),那就是世界曾被洪水淹沒這件事(6),他們是故意忘記的。

原來人若用自己的判斷去作結論,第一,人的看見是不完全的,不能用自己的看見去作結論的。第二,人的看見有時是把有利自己的看見故意放大,而對自己不利的看見,就故意忘記;於是人的看見也不是完全客觀的,所作的結論就常是對自己有利的。真正的看見,是聖經的話語,是從聖經的話語,加上聖靈的啟示後,我們才會有真看見的。對於事情的判斷,我們都是用利己的態度作出結論的,因此,我們的判斷常常是一知半解的;這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。我們應該謙卑,求神啟示,才會看到事情的真相,才會作出正確的判斷的。

除了我們看事常常看不完全,以及我們常常主觀的把有利的條件放到自己一邊,以致我們看不清事情的真相外;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,是我們的判斷常常是錯的,那是因為我們與神的時間觀是不一樣的(8)。當然不只是時間觀不一樣,我們的層面與神當然是不一樣的。因著我們與神所看見的是不一樣的,神是超越時間的,我們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的;就是這一點,就已經知道兩者的觀念、看法、判斷的能力,都一定是有很大的差距的。若我們是這樣的有限,我們在所有的事情上,就不要妄下結論,而應該等神的啟示,我們才會有正確的看見及判斷的。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大都會自作聰明,看見一點點事情,就妄下結論;而且我們的結論,都是看見別人的不對,而看見自己是對的。這樣的看見,只是證明人的己存在,就會常常作偏差的結論的,這也是我們常常誤判的另一個原因。

世界的一切都要過去,當主再來時,天及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,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(10)。那我們若追求地上的事物,雖然暫時看起來是得著了,但其終局原來只是被火焚燒而已。因此,彼得勸我們應該更加聖潔、敬虔(11),切切仰望神的日子來到,把我們的生命調整成為「為天上的目標努力」的生活。那就是行在神的話語中,走十字架的道路,把神的話在生活中活出來。

一個盼望主再來的生活形態、與沒有盼望主再來的生活形態,是完全不同的,是可以看得出來的。若一個人沒有在生活上活出盼望主再來的生活,那代表他雖然沒有說出「主不會再來」的話,但他的生活就已經說出主不會再來呢!那些說主降臨的應許在那裡的人,是好譏誚的人(3),他們是用嘴巴說出主不會再來的言語。我們若是在生活上沒有活出盼望主再來的生活,那我們雖然嘴巴沒有說出主不會再來,但在行動上原來我們已經說出主不會再來的話了。因此,我們不只是在嘴巴上承認主會再來,我們在行動上,也應活出主再來的生活,如此才證明我們真是相信主再來的。

彼得最後還是間接說到聖經的重要,他把保羅寫的書信,與別的經書相比(16),就間接證明保羅的書信,是與聖經同等地位的。因為別的經書就是舊約的書卷,彼得告訴大家,讀保羅的書時,不能用人的方法強解(16),而是要有聖靈的啟示;這就把保羅寫的書信,提高至聖經的等級,這是彼得的認同,也是聖經的內證。


2024年6月23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彼前四12-19

 20240623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 dimanche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 彼前四12-19

彼得在這裡繼續說到一種正常的基督徒生活,這種生活,是每個基督徒都應過的生活;那是甚麼生活呢?就是行善受苦的生活,這是神給我們的一個火煉的試驗;這不是一件奇怪及罕見的事,這種生活是正常的呢(12)。一般而言,我們覺得基督徒過的生活,應是平安的生活,是神賜福的生活。然而,彼得告訴我們,正常基督徒過的生活,是有火煉的試驗臨到的生活,而且不是非常的事,乃是正常的事。這是怎麼一回事呢?

平安的生活,不等於是平順的生活,耶穌說:在世上你們有苦難,但在我裡面有平安(約十六33)。平安是在任何環境中,都可以因主的同在而喜樂,是心境的問題,而不是外面環境的問題。平安是不受外面環境影響的,外面的環境無論是順是逆,裡面的平安是不變的。當一個人能為主受苦,能行在神的旨意中時,他就有神的同在(14);只要有神的同在,任何不好的環境都變成天堂的環境的。但以理的三個朋友被丟在火窰中的時候,因為有神的同在,他就在裡面遊行;若不是尼布甲尼撒叫他們出來,他們還捨不得出來呢(但三26)!火窰的環境,是等同全世界最壞的環境,因為這火是比平常的火還熱七倍的呢(但三19)!這就等同地獄的火,但因為有神同在,最壞的環境也是喜樂平安的。

一般而言,每一個人都是怕受苦的,因此對苦難當然是害怕的。然而,若苦難加上神的同在,那苦難就變成喜樂;苦難若是沒有神同在,那才是極大的痛苦。因此,真正的關鍵不是苦難是否存在,乃是神是否同在。我們要的是神的同在,而不是苦難的有無;若苦難能促使神的同在,使我們更抓緊神的話,那苦難是一點也不會痛苦的。然而,這道理有多少基督徒會明白呢?因為未經歷過就覺得可怕,但若我們行善而受苦難時,神是不會撇下我們不顧;一定會大大與我們同在,加力量給我們的。否則保羅受了這麼多的痛苦(林後十一23-27),為何他可以忍受呢?若不是神特別加力量給他,他也是捱不過去的;然而當神與他同在時,他是甘之如飴,不覺得有難處的。

當我們看到司提反的殉道,保羅的受痛苦時,從肉身來看,確是難受的,但當我們為主這樣受苦時,神必定加我們力量、給我們喜樂的心,讓我們可以安然渡過的。我們看見司提反殉道時,不只不會埋怨及痛苦,反而為用石頭打他的人代求呢(徒七59-60)!保羅坐監時也說他是常常喜樂的,他勸弟兄們也要喜樂,並說這樣的喜樂,於他並不為難(腓三1)。這樣一個受苦的主僕,受了這麼多的苦,當他想到將來在天上的賞賜時,他就充滿喜樂。這也是彼得告訴我們的:審判要從神的家開始,到了審判的時候,義人不是僅僅得救的,乃是會得獎賞的(13,17-18)。地上受苦時,是有神的同在;並且將來在天上時,是會有獎賞的。而那些不敬虔和犯罪的人(這些人可能會包括基督徒),是無地可站的(18)

彼得的時代,是基督徒受逼迫的時代,是尼祿作王的時候,因此,外面的環境就是逼迫的環境;今天的基督徒,若沒有外面的逼迫,是否就可以不受苦呢?原來彼得告訴我們,正常的基督徒都是會受苦的,這不是奇怪的事(12);那這苦從何而來呢?彼得說,只要您是基督徒,就會受苦(16),這又是甚麼意思呢?這種苦是因為我們願意立志在基督裡敬虔度日,而得來的逼迫(提後三12)。原來「基督徒」的意思就是跟隨基督的人,而跟隨基督的人,就是跟隨基督的腳蹤而行的人(21);也就是照著神的話而生活的人,這種人就必然會受苦的。因為世人見我們不與他們同奔那放蕩無度的路,就會毀謗我們(4),這就是受苦的來源。因為世人是沒有真理的,若你行真理,就定了他們的罪,他們就不會放過你的。

因此,苦難至少有兩類,一類是外面出來的,就是在高位的人壓迫基督徒,不論你的生活表現如何,只要是基督徒就被壓迫;這就是彼得時代的背景,以及歷史上不少國家的領導人,所作出的壓迫基督徒的例子。另一類的苦難,不是社會大環境直接出來的,乃是基督徒願意跟隨基督的腳蹤而行,而出來的苦難。因為你行社會不一樣的善事,別人做假賬你卻不做,於是就定了別人的罪,於是苦難就會臨到你的身上。由於社會不是走真理的,您若走真理的路,就會被社會的人逼迫,這就是甘願走基督徒的路,而出來的苦難。

這種苦難不像第一種苦難,第一種苦難是只要是基督徒,無論你是否行善或行惡,都會受逼迫的。第二種的苦難,是臨到願意跟隨基督的腳蹤而行的基督徒,是「自討」苦難的基督徒。若你不想受這苦難,只要跟隨社會的路走,就可以避免的。今天的基督徒,若是不覺得自己在受苦的話,那代表他行的路,是與一般社會的人行的路是一樣的。然而,正常的基督徒,是應該行善而受苦的;我們是否為了不受苦,而不願意把真理活出來呢?

彼得前書從頭到尾都在說明行善受苦的必需,是不能逃避的,是正常的基督徒應有的經歷。可惜我們現今的基督徒,大都不覺得是會受苦的,這與我們不願意行出聖經全部的真理有關。我們行真理是選擇性的,環境好時才行出來,但若與我的利益衝突時,就暫時擱置一邊;這是自然的反應,是我們的天性。因此,彼得要我們以受苦的心志作為兵器(1),若沒有這樣的立志,我們是不會過正常的基督徒生活的;而正常的基督徒生活,是會受苦的(12)

彼得前書中,多次出現「魂」的這個字,但和合本都沒有把之翻出來,只是翻成「靈魂」而已。其中二章1125節,以及四章19節中的「靈魂」,原文都是「魂」這個字。為何彼得說這麼多次魂的這個字呢?因為彼得前書是說到魂的得救的一卷書,在二章2節說的「以致得救」,就是說到魂的得救;而魂的得救,是與受苦的心志有關的,因為在肉身受過苦的,就已經與罪斷絕了(1)。彼得希望我們不只是靈的得救,而且還要加上魂的得救(參林後一10),於是告訴我們一條路,就是走行善受苦的路,就是跟隨基督的腳蹤而行的路。如此就可以對付我們的己,就可以不只因信稱義,更可以因信成義;這也是保羅所盼望我們的(羅六16)


2024年6月16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彼前二11-17

 20240616 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 dimanche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 彼前二11-17

在這一章開始時,彼得說到我們信主後,從神所得到的身份,就是有君尊的祭司、聖潔的國度、屬神的子民的身份(9)、以及有生命的活石身份(5);同時,我們也接受了一個福音的使命(9),這都是在信主後就必然會有的身份及使命。這是神給我們的身份及使命,是不能推辭的;而當我們接受了這些身份及使命後,我們的回應,就是要在生命上成長。彼得告訴我們不只要有靈的得救,而且要有魂的得救(2);不只要有身份,而且還有使命要完成。

到了第11節後,彼得就教導我們,要如何在這個罪惡的世界中生活,如何在不信的世界中完成福音的使命。彼得告訴我們在世上我們也有一個身份,就是客旅的身份,是寄居的身份。甚麼是寄居的客旅呢?這代表我們對世界而言,不是永久居民,是沒有身份的。這就如我們到外國旅行、或是讀書進修,我們是不能永久居住的,只是暫時居住而已。而當我們只是寄居的人,我們的投資,是不會在外國的,我們若有賺錢,不會在外國買房子的,因為沒有居留權。這就如一些外勞在外國工作時,他們所賺的錢是寄回家鄉中,供養他們的家人的。

基督徒的永久居留權不在地上,乃是在天上;因此,基督徒在地上生活的目標,乃是為了天上永恆的家鄉。我們是否在地上生活時,是為了天上作為我們的真正目標呢?可惜的是不少的基督徒看不清這目標,常常只是在地上為地上必然會過去的目標作打算,這不是智者所為。若我們知道自己的身份,在地上只是寄居的客旅,這種身份就等於沒有身份;我們有的身份是天上的身份,是屬靈的身份,因此,我們的打拼就應該為將來的家鄉打拼才對。

因著我們有屬靈的身份及屬靈的使命,我們在世上的生活,就要朝著這使命而行。彼得告訴我們的,是要用生命完成使命,以生命活出使命來。因為這世界是不屬於我們的,我們的身份只是客旅,於是我們一切目標,不是放在世界,乃是放在天上。雖然我們不屬於世界,但主並沒有叫我們離開世界(約十七15),而是要在世界完成使命。也就是說,我們不是消極地離開世界,乃是積極地活在世界;因為我們在世界是有使命的,那就是要傳揚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(9)。彼得用這樣的說話來形容我們的使命,而不是直接用傳福音的字眼,是甚麼意思呢?我們如何傳揚基督的美德呢?美德(ἀρετὰς)這個字,是代表生命出來的行為、生命的表現,我們如何傳揚基督的美德呢?那就是要用生命來見證神。

原來傳福音不只是用口傳,更是用生命來傳;活出神的生命來,才是傳福音的要素。而這一段中彼得的教導,就是要活出基督的生命,如此才會讓人看到基督的美德,而不只是聽到人說出基督的美德而已。由於這世界是與神為敵的,是逼迫基督徒的,我們的使命,就不是用一般的方法去完成,乃是要用生命去完成的。從基督教的歷史來看,歷世以來都是以逼迫基督徒為主的,不只是彼得寫彼得前書時的尼祿王是如此,大多數時代都是有逼迫的。而我們如何對付這些逼迫及不友善的行為呢?

世人想到的方法,常是以惡報惡、以牙還牙,用更大的武力去對抗。然而,彼得告訴我們的方法,卻是為主受苦,活出好的品行來,叫那些毀謗我們的人,到了最終是歸榮耀給神(12)。這樣的方法,才是對付逼迫及苦難的方法,是這世界所沒有的方法。我們可以做得到嗎?這種方法,必須要有生命的愛,才可以用愛化解仇恨,才可以用愛感動仇敵的。然而,這種方法,就不是人可以做得到的,必須要有聖靈的加力,我們才可以在苦難中仍然有大喜樂的(6)

正如第二章一開始時,彼得就叫我們脫去一切從己來的惡毒、詭詐…等,並要愛慕神的話,使我們因此漸長,以致得救(1-2)。這就是魂的得救,而不只是靈的得救。同樣地,當我們在世界寄居時,我們也是要先把己除去;這就是彼得要我們禁戒肉體的私慾的原因,因為這私慾是與魂爭戰的(11,原文是沒有靈字的)。前面說到魂的得救(2),這裡說到與魂爭戰,這就代表我們必須先把己脫去,否則我們也不能在世上活出生命的見證來。

我們的己是不願意吃虧的,當別人攻擊我們時,我們一般是會反抗的;而反抗的方法,就是以惡報惡,而非以善勝惡的(羅十二21)。但無論是彼得,是保羅,都告訴我們一種方法,就是以善勝惡的方法。這就是生命的方法,而不是從己出來的方法。行善是神的旨意,它可以堵住那糊塗無知者的口(15),我們有試過用這方法去改變我們的仇敵嗎?這方法表面看起來是笨的,是軟弱的,然而那是惟一能改變仇敵的方法;是生命的愛出來,就有最大的力量,可以改變人心。

彼得又說我們是自由的(16),基督徒的自由,是在真理中自由,是與世人的自由不同的。世人的自由是不受真理約束的,是隨己所慾出來的自由,是把己高舉的自由。但基督徒的自由,是捨己活在真理中的自由。彼得要我們做的,就是要學習捨己,否則我們是活不出基督的生命來的。

因著基督徒與世人所得的生命不同,若你行出真理來,世人是不接受的。因為基督徒所有的真理,是與世界的道理不同的。若基督徒能活出真理,就定了世人的罪,這就使世人與基督徒為敵。因為真理是不能退讓的,這時基督徒就應用另一個武器,去改變世人的敵對,那就是用愛出來的順服(13)。原來基督徒應有兩種表現,一是行出絕對的真理,真理是不能妥協的。另一種表現,就是順服的愛、無條件的愛、捨己的愛。真理是世人所不接受的,但真愛的出來,是任何人都歡迎的。我們在真理上不能妥協,但在愛中要能捨己,如此才是基督徒在世界生活的原則。我們改變不了世界的逼迫,但用愛活出真理來,是可以改變人心的。


2024年6月9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徒廿七1-26

 20240609 dimanche 徒廿七1-26

保羅以囚犯的身份,坐船準備到羅馬去,這算是他第四次福音之旅,是以不太自由的身份出發的。這就告訴我們,無論外面的環境如何,傳福音是保羅的使命,無論甚麼身份,是自由的、或是被囚禁的身份,只要有心志,都可以傳福音的。這時他是坐在船上去的,而且在途中是遇到風浪的,神不讓他順利的去,而是讓他遇到風浪而去,目的是甚麼呢?是顯出他的生命、他的能力:因為有神與他同在,他最終是成為船上的導航者。如此就讓世人認識到一個有神的人,是臨危不亂,不會驚惶失措的。

這艘船就好比世上的人,航行在一個大海茫茫的世界中,前面的方向及行程,全靠外面兩樣的環境:一是太陽的光或是星光(20),二是風吹的方向(15)。而另外的環境,就是人的操控、人的經驗。如此他們走了一段時間,到了一個地方叫做佳澳時(8,或譯美港),他們有點猶疑,是否要繼續前往。為何要決定是否繼續航行呢?因為這時已過了禁食的節期(代表要進入冬季),進入冬季行船是危險的(9);這是一般的經驗。然而,這時又不方便在這海口過冬(11),而且眾人的意見是大多數人都主張離開那裡,可以到非尼基去過冬(12),加上這時微微起了南風,他們就覺得可以離開,貼近革哩底行就好(13)

船在海中行,就如世人在世界活著一樣,世人的方向是甚麼呢?世人靠的方向,一是人的經驗習慣、二是眾人的意見、三是風的吹向、四是太陽的光引導;他們就是依據這些作是否前進的決定。然而,這一次的決定,依過往的經驗而言,冬天是不適宜行船的,因為會有危險的,這是負面的sign。但若依眾人的意見,因在這海口過冬不方便(12),而且加上這時起了南風(13);於是又給了他們一個可以航行正面的sign。原來從人來的決定,有時是矛盾的:若從以往的經驗來看,冬天行船是危險的,是不可行的。但從現在的環境來看,起了南風又似乎是可以行船的;於是就有正負兩面的訊號,這時人又該怎麼辦呢?

人不知道未來,只能靠經驗、靠環境來判斷;但人的經驗是不可靠的,因為經驗只能靠以往的經歷來預測,對未來是不肯定的。這時環境又是矛盾的,一方面是冬天快臨,而經驗告訴他們冬天是不能行船的;另一方面目前又起了南風,似乎又告訴他們還是可以行船的。人在世界活著時,要決定一件事有時是兩難的,這時是需要神的指示的;因為人不知道未來的事,只有神是知道一切的。

這時船中有一個屬靈的人說話了,那就是保羅說的話(10),他告訴他們這次行船是性命難保的(10)。但保羅這次的說話,只是用「我看」來說出,而不是之後的異象,那是有神的使者說話的(23)。同時,由於百夫長信從的,不是保羅的話,而是掌船的和船主的話(11);他覺得他們的經驗比保羅更好,就不聽保羅的話。世上的人是靠經驗、靠眾人的意見而行事的(12),他們不會寶貴從神來的話的;於是保羅的話他們就只覺得是耳邊風一樣,沒有採納他的意見。

到了後來,船就在風中航行,沒有自己的方向,只能隨從颶風的吹向(15)。同時,船在海中又不見到太陽和星辰的光(20),於是就是盲目的向前,沒法主導自己的行程。原來這就是世界的光景,當一個不認識神的人,他在世界中行走時,就如這幅圖畫一樣:是沒有方向、是跟著世界的潮流走、是沒有真正的光的。神藉著這次的行程,刻畫出世界的光景,這就是沒有神的話的人,所走的路:是危險迷失的路,是靠經驗而走的路,最終是會導致死亡的。

在這個沒有陽光的環境中,人們是需要光的,甚麼可以成為他們的光呢?就是神的話、就是基督,才是這世界的光。保羅是有神的話、是有基督活在他裡面的人,因此,他就容易得到神的話,就可以有真光,能照亮世人的行程。然而,世人所採納的,不是神的話,乃是世界的經驗,乃是眾人的意見,這就讓他們的行程,走在危險中。若不是因為有保羅在船上,使神因為恩待保羅而同時恩待船上的人,那船上的人可能就會死亡的。因著保羅的同在,他們還是得救了,保羅至少是救了他們的性命。然而,救了屬肉體的生命還不是最重要的,保羅這樣用行動、用生命傳福音的同時,他們更要認識真神,那才是真正的得救。

當世人正在世界的風向中走,而不知道自己前面的去向時,誰可以把他們挽回來呢?若我們沒有神的話,沒有指導世人正確的方向,他們都向著死亡的方向而行。一個有神的話的人,是否可以把世人的死亡挽回來呢?世人就如這幅圖畫一樣,是面臨死亡的威脅的。他們走在世界的風俗潮流中,這些風俗就如颶風友拉革羅一樣(14),是把他們吹向死亡的。我們可以有從神來的話,去拯救他們嗎(24-25)

保羅第一次是用「我看」來說話的(10),第二次才是有神的使者直接告訴他神的話(23-24)。那第一次算不算是神的話呢?第一次應是保羅從靈裡得的感動,是他與神交往後得到聖靈的啟示,所以就說出他受感動的話來。而第二次是神正式向他說話,也代表神印證了保羅第一次所說的話。因此,一個屬靈的人,有時是直接聽到神的話而說出來,有時是靈裡的感動,與神相交後出來的話,都是從神來的啟示。若我們是一個與神相交、與神有親密關係的人,那我們所說的話是會有神的印證的。我們可以是這種人嗎?這世界是需要福音的,你有從神來的話,幫助他們嗎?保羅這次是用行動傳福音,把他們的生命拯救了,也告訴他們神的顯現(23),讓他們認識神。這代表一個有神生命的人,是隨時可以傳福音,隨時可以見證神的。

2024年6月2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徒廿三12-35

 20240602         dimanche         徒廿三12-35

這一段是說到一件事,就是有約四十多個猶太人,他們是死硬分子,非要殺死保羅不可(12-13)。他們設計要想法殺死保羅,而且是起了一個毒誓:就是不殺死保羅,就不吃不喝(12)。這是甚麼意思呢?第一,這表示他們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保羅的生命:故此就立下一個不是你死、就是我亡的毒誓。若保羅不死,我就情願自己死;即使賠上我的生命,也一定要他死的。如此的毒誓,就代表是不做不休的;不只用生命換保羅的生命,而且是要促促達成的,因為一個人不吃不喝,是不能維持很多天的。第二,這表示原來宗教的狂熱分子,對於違反他們所堅守的宗教規條的人,就等同殺父仇人一樣,是非要報仇雪恨不可的。原來一個熱心於宗教的人,是如此可怕的,是要把非我族類都殺死的呢!一個熱心宗教的人、與一個熱心信仰的人,是完全不同的:熱心宗教的人,是有可能殺人的;但對神熱心的人,是愛人而要救人的。

這件同謀殺人的事,保羅當初是不知道的,因此,他也不能主動解決問題。那這個問題,誰去解決呢?由於保羅是蒙在鼓裡的,他就不能用他的智慧聰明去解決,他就只能讓神去解決。保羅之前雖然有智慧,可以看得出會眾分為法利賽人及撒都該人,因此,他就用計把他們變成分裂的兩派;他自己就不必分辯,有人幫他分辯,就解決了當前的難題(6-9)。然而,看得見的事,或許神給保羅智慧暫時解決了,那看不見的問題、隱藏的問題呢?看不見的問題是更可怕的,但因著他看不見,他是沒法解決的。看不見的問題,比看得見的問題還可怕呢!然而雖然保羅有很多事都不一定看得見,尤其是要殺害他的這些計謀,是隱藏不能見光的;這些問題,就不能由保羅解決,而是由神去解決。

一個人無論有多聰明,可以解決不少的問題,但他不會甚麼都看見、甚麼都知道的。因此,不是因為利用聰明去解決問題而已,乃是把自己這個人交在神的手中,那才可以解決一切的問題的。當初保羅看見會眾一半是法利賽人、一半是撒都該人(6),是神給他智慧看得見,也是神給他智慧解決了當前的問題;這也不是保羅智慧而已,更是神的恩典。而之後發生的要謀殺保羅的這事,就不是保羅看得見的,故此他也不能解決;因為沒有謎面,就不會有解得出來的謎底的。然而,雖然保羅看不見,但神卻看得見,是神自己把他的問題解決的。因此,重要的不是保羅是否看得見一切的問題,而是當他把自己的生命交在神的手中,自己也行在神的旨意中時,神就會主動幫他解決一切困難的。

神如何解決這問題呢?這時突然出現一個人,就是保羅的外甥,神讓他聽見他們的計謀,就讓他先告訴保羅(16),之後保羅才告訴外甥如何解決這問題(17-21)。而神也讓千夫長這時用智慧處理好這件事,沒有推辭,這都是神的恩典,主動去解決保羅的困難的。我們本來不知道保羅還有外甥的,因為我們對保羅的家庭狀況是不了解的。然而神在需要的時候,也差派了這個突然出現的天使——就是保羅的外甥,讓他聽到那些人的陰謀,而解決了保羅的危險。上一次是保羅看見了會眾的狀況,這一次是保羅的外甥聽見了人的陰謀;無論是看見或是聽見,都是主的看見,是主的手處處出現,讓保羅的命不致枉死的。

這些密謀要殺害保羅的人,是以自己的命來賭賻的呢!也就是說,原來保羅的命是如此有價值的,他的命竟然可以等同四十多人的生命呢!這代表甚麼呢?這些人的毒計,是出自撒但的,因為撒但知道保羅的生命,是比世人的生命來得寶貴的。保羅的生命是可以攪動天下的(十七6),更可以攪動撒但的國的;因此,撒但是恨不得把保羅殺掉的。於是撒但就慫恿這四十多人,去把保羅殺死;因為撒但認為保羅的命比這些人的命重要得多了。今天我們的生命,您認為撒但會覺得重要嗎?若我們不是一個能震動撒但的國的人,撒但是不會覺得我們的性命寶貴的。

除了保羅外,撒但也覺得施洗約翰的命,比國的一半更寶貴,於是他就煽動希羅底,讓她選擇的:不是希律給的國的一半,而是要約翰的頭、約翰的命。因為約翰的生命,不是國的一半可以換取的。這就代表連撒但都知道,甚麼人的生命是寶貴的,是撒但所憎恨、卻是神所寶貴的。撒但想奪取保羅的性命,當然神是不會讓他得逞的,當我們在神的手中時,撒但是不能奪取我們的命的。只有神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死,撒但是不能的。

本來這千夫長之前是有點愚拙的,因為他兩次叫保羅說出他被捉的原因,而他看不出保羅的無辜,也看不出群眾只是因妒忌而把保羅捉住。然而,這一次當保羅的外甥說出這陰謀時,千夫長馬上相信,沒有懷疑;並且馬上處理,毫不耽延。以前他不太知道猶太人控告保羅的原因(廿二30),要保羅分訴,這一次他自己都說出原因來了(29)。為何他可以一下子從愚拙到聰明,從慢兩拍的處理態度,到馬上處理呢?這因為是神在背後的掌權,就使他好像換成另一個人,這不得不使我們讚嘆神的能力,是神插手後,千夫長就可以前後判若兩人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