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9月29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撒下廿三18-39

20240929              dimanche          撒下廿三18-39

在描寫大衛的勇士的名單中,我們發現有些是有名字,也有記載他們的功績的(8-1218-23);有些是有功績卻沒有名字的(13-17);有些是有名字,卻沒有記載他們的功績的(24-39)。同時,他們的數目似乎數不清,有點混淆的:例如24節開始時是說到有三十勇士,但這些名字記載到了39節時,似乎共有三十一勇士呢!又這些勇士的名字中,有些是活的,也有些是死去的;如亞撒黑及烏利亞(24,39),是死去的人(23;十一21)。同時,除了前面的三個勇士,就是約設巴設、以利亞撒及沙瑪外(8-12),又再有三個勇士出來(16),這三個勇士是沒有名字的,卻是從三十勇士中出來的(13):他一方面是分出來,另一方面又是在三十個勇士中的三個人,卻沒有寫出名字來。而之後形容的亞比篩,是這三個勇士的首領(18),是否他就是沒有記名的三個勇士之一(13),也是不清楚的。

因為這些數目及人名等,有些地方是我們不明白的,也不是很清楚明確的記載,我們就無法就這些地方解釋。可見大衛記載這些人的名字及事績,不是要我們對齊其數目或是人名,而是要我們知道大衛是有一群能幹的同工群,才是他成功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呢!因此,雖然有些說不清、數不清的感覺;但對這班同工群的記載,我們仍是可以從中學到不少功課的。

因為他們有些是只記名字,有些是只記事績;也有些是既記名字,又記事績的;然而他們都是同等重要,都是大衛的勇士,都是一同在神國中服事的人。每人的恩賜都不同,殺的敵人也有多有少(8,18,21);而且有不少人是沒有記載他們的功績的。然而,他們的名字卻是記載出來的,若這些名單可以預表天上獎賞的名單,我們就知道,原來神看的不只是我們的業績,更是人看不到的內心。若這些勇士是忠於大衛的,也是忠於神的,那不論他們做了或多或少的事,他們的名字都是同樣記載在天上的。

這就如耶穌所設的比喻,有人的恩賜是五千、有人是二千、也有人是一千的。每人的恩賜都不同,但真正論功行賞的不是恩賜的多少,乃是能否利用恩賜盡自己力量去完成任務(太廿五14-30)。在人而言,我們想數一下他們的數目,似乎是數不出來的,但在天上的數目,是一定準確而不會含糊的。每一個人既然列在這名單中,那就是列在獎賞的行列中的;地上可以數不出來正確的數目,天上是沒有模糊的地帶的。同時,這份名單中,我們已知的人名中,至少有兩人是死去的,就是亞撒黑與烏利亞(24,39);但無論是生是死,仍是在名單中出現的。這也可以預表,在天上獎賞的時候,他們都是復活的。

這些名單有記載功績的,我們看見他們的武力,都是不錯的,有人可以以一敵八百(8),也有人可以徒手殺死獅子(20)。似乎這些人的武力,都不亞於大衛的。然而,這些有能力有本領的人,卻願意跟隨大衛;而且不只是在作王時才跟隨,乃是在大衛逃亡時就跟隨的,這是甚麼原因呢?他們這樣的跟隨,就代表是因著愛而跟隨,不是因著得利益而跟隨的。而為何會愛一個流離失所的人呢?是因為大衛生命中的愛,才會吸引人跟隨的。大衛吸引人不是因為他的王權,乃是因為他的愛,這是在這班跟隨大衛的人中,我們就可以看到的。

一個有能力的人,大都會自己割據一方,不會輕易服於別人的。然而這些有武力的人,卻還是願意服在大衛底下,他們服大衛的原因,就不是因為權力,乃是因為大衛生命中的愛。能夠使人服的,不是人的權柄,乃是人的捨己之愛。作為一個教會的領袖,我們不是要用權位使人服,乃是要用愛心、公義的愛,才會使人服的。若您能自然吸引一群有生命、有能力的人跟隨,那就是最大的成功;這是生命的成功,而不只是事工的成功而已。

因此,有這麼多的有能力的人,願意跟著大衛,我們看到甚麼呢?第一是大衛的吸引力,而這吸引力,不是從地位出來的,乃是從愛出來的。第二,我們看到大衛之所以成功,原來是有這一群忠心跟隨他的人,成為他的同工。因為作為一個領袖,不是一個人的功勞就可以治理所有事的,一定是有一群好同工,同心合意的擺上,才可以成功的。第三,我們在這裡還看不到有功績產生的成功,但我們可以看見生命產生的成功。原來一個人的事業成功之前,是先有生命產生的成功的。

甚麼是生命產生的成功呢?我們看見三個勇士可以冒死替大衛去打水(16),這個行動不是單用武力解決的,乃是因為有愛而出來的結果。這個行動不是戰爭的得勝,乃是一個愛的表現;而能產生這個愛的行動,就證明大衛是用生命吸引人來跟隨他的。這就可以說明,在武力成功之前,原來大衛是用愛來產生成功的。這就代表生命在先,恩賜在後,先有好的生命,恩賜才會有好的成果的。

這些名單中,有記載事績的,也有不同的功績,而這些功績雖然有多有少,但都是在當時的環境中,所需要做的事。若敵人來了八百,就殺死八百(8);若敵人要爭奪田的紅豆,就站在其中殺敵(11-12);若有獅子來侵,就下坑裡去殺獅子(20)。這些功績,是不能比大小的,因為都是適時而作,是作出最適當的事,那就是成功。人是會比多少的,我殺了八百,你殺了三百(18),我就比你厲害。然而,不是三百及八百的問題,是按環境的需要而作事,這就是成功的服事。因此,在教會中我們不要比大小或比多少,乃是各人按神所賜的恩賜,在適時作適當的事,那就是服事的要訣。

因此,那些有名字而沒有記載他們的功績的人,他們不是沒有功績,但不一定需要看他們的功績,更重要的是要看他們的生命、他們的內心。只要是忠於大衛的人,而且是靠神而得到武力的人,就可以成為勇士;而不是看他們做了多少事而已。若一個人是有豐富生命的,有時他不必說甚麼特別的話,只要他出現、坐在眾人中間,他就可以使人有安全感,就可以成為眾人的見證。這就是生命的服事,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有的服事:生命服事在先,恩賜服事在後,這是教會服事的原則。



2024年9月22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撒下廿1-13

 20240922             dimanche              撒下廿1-13

這一章一開始,就說到一個叫示巴的人,他說了一句話,就使所有的以色列人,不再跟隨大衛,卻轉而跟隨了他(1-2)。這件事是發生在甚麼時候的呢?應是接著十九章末了,猶大人與以色列人的爭功而出來的。也就是說,當以色列人與猶大人爭功之時,大衛並沒有說出任何安慰的話,沒有平息他們的爭吵;就給示巴一個機會,讓他只要說一句話,眾以色列人就離開大衛去了。不只離開大衛,而且還跟隨示巴呢!

示巴有甚麼本領,可以說一句話就讓人跟隨他呢?這裡說他是一個匪徒,是一個沒有甚麼本領的流氓而已(1)。也就是說,他沒有甚麼地位,也沒有甚麼武力,只是一個普通人;若要找他的優點,只因他與掃羅同是便雅憫人而已。聖經說這時「恰巧」有他的出現(1),這「恰巧」是甚麼意思呢?就是他剛好趁勢而起,是因著猶大與以色列的爭吵,他就得到機會,把以色列人與猶大人分離出來,成為分裂的原因。

為何示巴一句話就可以輕易使以色列人與猶大人分裂出來呢?不是因為示巴有甚麼本領,乃是因為以色列人的怨氣無法發洩,而現在有一個人成為他們發洩的機會,他們就趁勢叛變大衛。原來在十九章中當大衛回宮時,由於大衛的私心,要猶大人不要落於以色列人之後(十九11-12),之後就做成以色列人的不滿(十九41)。大衛也沒有說一句話,就任憑猶大人與以色列人鬥嘴(十九42-43);如此就做成以色列人的怨氣無處發洩。他們既出來怨言,但大衛沒有處理好,於是怨氣無法發洩出來,就藏在心裡,等待機會爆發呢!

怨言出來了,那是大衛看得到、聽得到的;但怨言沒有解決,大衛沒有任何安慰的話,於是怨言就變成怨氣,藏在心裡。怨言是看得見的,但怨氣卻是看不見的;大衛沒有看見他們的怨氣,沒有想法解決他們的怨恨,於是只要一個人出來隨便說了一句話,他們的怨氣就找到發洩的地方,就跟隨示巴叛變去了。

怨言是看得見的,怨氣是看不見的;當怨言出來而沒有被化解時,怨氣就會藏在心裡,一旦有機會就爆發出來,是很可怕的。作為教會的帶領者,是否知道有哪些人心中是有怨氣的呢?若有人出來怨言時,是否可以適當地處理呢?怨氣雖然看不到,但怨言是看得見的;因此,當怨言出來時,有能力解決的人,是應該先化解怨言,以免變成藏在心中的怨氣,就隨時會出來問題的。大衛沒有處理他們的怨言,以致以色列人把怨氣藏在心裡;雖然已經沒有出來言語的爭執,但更嚴重的叛變後果,卻又出來了,這是大衛所疏忽的。

因此,不是因為示巴有甚麼本領,他所有的,只是一個身份,就是便雅憫人的身份而已。但因為以色列人心中的怨氣,現在能找到一個發洩的機會,就讓示巴可以趁勢而起。當然示巴的叛亂,很快就可以止息,他的叛變本身不會影響太大,但卻給了大衛一個教訓:就是因著大衛沒有在猶大人與以色列人爭吵時,加以安慰雙方,就把小事變成大事,這是很可惜的。在教會中有些爭執是看得見的,這還容易處理;但有些怨恨是藏在心裡,是看不見的。然而看不見的怨恨,也不是完全看不見的,因為當初應是先出來怨言,然後因著沒有被重視,才會出來怨恨的。作為教會的帶領者,不只要注意明顯的怨言,更要注意隱藏的怨氣,這些看不見的怨氣,是會引起教會的分裂,產生嚴重的問題的。

大衛回宮後,聖經特別說到他處理留守宮內的十個妃嬪的事(3)。大衛把這十個無辜的妃嬪休了,不再親近她們;然而大衛還是供養她們,讓她們度過餘生。這樣的處理,似乎對她們而言,是不太公平的;因為不是她們犯罪,是押沙龍犯罪,但她們卻要承擔這罪的後果。若從人來看,確是不很公義的;因為是大衛把她們留下的,也是押沙龍犯罪,與她們的關係不大。若是真有關係,她們不讓押沙龍玷污,就只有為守貞而死、寧死不屈而已。然而,或許這也不是容易的事,因此,她們是無辜的,卻要承受這樣的痛苦。

那麼,大衛應如何做呢?似乎也找不到好的辦法,因為這是由於人的罪惡及惡念,引起錯綜複雜的難題及糾結;有時到了一個程度,也不容易找到合適的處理方法的。因為人的權柄有限,人對罪及罪所產生的後遺症,很多時是無法妥善處理的。因為這已經不是對錯的問題,是人的能力有限,要完滿解決是沒有太好的辦法的。

因著示巴的叛變,王要亞瑪撒三天之內把猶大人召集到大衛這裡來(4),但亞瑪撒卻辦不到而耽延了(5)。聖經沒有解釋他為何會耽延,因為這事應不算是難的事,但可能原因:一是猶大人不服他的權柄,因為他本來是叛逆大衛的將領。二是他本身或許仍是不忠於大衛,現在既然有示巴出來,或許他還可以趁勢再叛變一次。我們不知道他耽延的真正原因,但我們曉得的是大衛不應該找一個曾叛變的人作將領的。這不只是約押不服,可能猶大人也會不服的。因此,雖然大衛希望亞瑪撒作將領,但整個情勢是不容許他作將領的。從示巴叛變的這事來看,就可以顯出大衛任用亞瑪撒是不當的。

雖然大衛要亞瑪撒作將領,但整個大環境卻證明他是不適合作將領的。這次示巴的叛變,讓我們看見至少兩個大衛處理事情有不足之處:一是當猶大人與以色列人爭功時,他沒有勸解他們,以致他們的怨氣存在心裡,一找到機會就爆發出來。二是他任用亞瑪撒是不當的,因為他是叛軍之將領,是沒有人服他的。當亞瑪撒達不到大衛的目的時,這時大衛還是不肯用約押,而是用亞比篩(6);然而,亞比篩的能力,還是比不過約押的號召力。最後眾人還是服在約押手下,而不是亞比篩手下。因此,整個情勢出來,還是證明人都聽約押的話,都跟隨約押去了(13)

大衛想任用亞瑪撒,給亞瑪撒機會可以發揮他的能力(4);然而亞瑪撒卻失去這個機會,因此,他第一是失去將領的資格,大衛不再任用他,而任用亞比篩(6)。第二,他失去他的性命,是因為約押用刀把他殺死之時,他完全沒有防備,約押明明就是帶刀的,而且他的刀掉了下來,那是人人看得見的(8);但他沒有防備約押的刀,結果就被約押殺死。約押這樣的殺死他,是用親嘴的記號,當然是不對的;然而,作為一個將軍,卻疏於防備,也是要負責的。當然世人因著罪的緣故,常常是對錯不易釐清的,但亞瑪撒的表現,也可說是帶來悲嘆的結果。


2024年9月15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撒下十七1-14

 

20240915 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 dimanche 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 十七1-14

亞希多弗這時是主動獻計,希望可以由他率領一萬二千人,晚上就動身去追趕大衛,趁他不防備時追上他,把他殺了;而且是單殺他一人,這時眾人就都歸押沙龍(1-3)。亞希多弗為何要馬上獻計呢?第一,應是因為押沙龍聽了他上次的獻計,並且照著去行(十六21-22);他就有點自鳴得意,就繼續獻計,希望得到新王的寵愛。第二,事實上整個環境而言,確是應趁大衛倉促逃難,還沒有定下心來之時,去攻擊他是對的。同時,他的計謀中只是殺一人,又不必押沙龍出陣,這至少有兩個好處:一是死傷不多,若能殺死大衛,擒賊先擒王,那是對的。二是押沙龍不必上陣,即使這次的計劃失敗,下次押沙龍仍可以再出陣作戰,仍是有本錢可以再贏。因此,他的這個計謀,其實是不錯的,怪不得押沙龍和以色列的眾長老都看這事為美(4)。同時,不只押沙龍和眾長老都認為美,聖經也說這是一個好計謀呢(14)

然而,明顯是神要阻擋這個計謀的發生,因為只要神插手,人的計謀即使是好的,也不會得逞的。神如何插手呢?本來押沙龍及眾長老都已經贊成,若以民主的觀念來看,就應可以馬上執行的。然而,神卻在這時讓押沙龍出來一個念頭,就是再把戶篩召來,聽聽他的計謀(5)。本來連押沙龍自己都同意亞希多弗的計謀的,為何突然又加入戶篩,聽他的說話呢?這代表人間的計謀,不是真理,不是十拿九穩的;於是人間的方法,是多聽聽意見,最終才決定選取一個。

因此,本來已經覺得不錯的一個意見出來後,為何還要再聽另一人的意見呢?第一,這可以看出是明顯地神要插手,破壞亞希多弗的意見。這時,就不管人的意見是好是壞,只要神出手攔阻,那再好的意見,也是不能行的。也就是說,人間的意見,無論如何,都比不上神的計劃的。我們費力收集了人間的意見,人間的方法,但更重要的不是人間的方法,乃是神的路是如何,這才是我們要注意的。

第二,人心是不安定的,雖然大家都已贊成亞希多弗的意見是好的,但似乎人還是會有疑問的;因為人間的意見,常常是有一正作用,就會有一副作用的。人若走在人的路中時,是不會有絕對安全感的。因為世界出來的意見,取決的重點只是合理不合理而已;合理的意見,就是世界認為的道理,但道理不是真理,惟有在神那裡,才有真理的。因此,人不懂得尋求神的旨意,只是尋求人的旨意時,無論道理是否合理,人心都是不安全的。押沙龍只會尋求人間的道理,他不會求問神去得到真理,那人間的道理,是不會使人心安的。

當押沙龍主動問戶篩時,戶篩聽了亞希多弗的說話後(6),他怎樣說呢?他可能分析一下亞希多弗的計謀,知道他的重點是趁著大衛忙亂時的偷襲,如此對大衛是危險的。因此,他的計謀的重點,是拖延時間,讓大衛可以有歇息的機會。那他應如何應對,以使押沙龍接受他的計謀呢?第一,他強調大衛的武力,即是針對亞希多弗的「只殺一人」而言,是不可行的。因為大衛是個戰士,跟隨他的人都是勇士(10),要殺大衛是難的,是不可行的。第二,他要拖延時間,但要讓押沙龍信服,就必須把一個更容易擊敗大衛的方法提出來;那就是召集所有以色列的人,由押沙龍率領到戰場去,如此才會有勝利的可能(11)。這一點是既可以拖延時間,又可以讓押沙龍覺得,全以色列人都出去,比亞希多弗的一萬二千人好得多的(1)。然而,這一點是要押沙龍親自出征,就會暗藏押沙龍有可能死亡的危險;但也讓押沙龍覺得他可以作軍隊的領袖,是作王的威風呢!

到底是哪一個計謀好呢?在世上我們常常也會碰到決擇的時候,我們聽了不少的意見,有時會覺得公說公有理、婆說婆有理,是很難決定取捨的。原來世間的道理,本來就不是真理,每一個計劃,或許有它的道理及優點,但也會有它的缺點的。世上的道理,是沒有完全的,因為世上的道理,都不是真理,惟有出於神的話,那才是真理。因此,要決定哪一個是對是錯、是好是壞,在人是難的。若人不會尋求神的旨意,只是尋求世上的道理,那是不會有真理的。我們要的不是道理,乃是真理,世上的道理及計劃,若沒有神的認可,全都是行不通的。因此,雖然在這裡聖經說亞希多弗的計謀是良謀(14);但因著神插手不讓它出來,那良謀還是行不通的呢!因為它不是真理。

那戶篩的計謀是良謀嗎?聖經沒有說他的計謀是好是壞,但更重要的是神的計劃如何,那才是真正的良謀呢!若神要大衛仍然作王的話,那一切與這計劃相反的其他計謀,都是失敗的。因此,問題不是誰的計謀好、誰的計謀不好;乃是神的旨意如何,那才是最重要的。

因此,當我們讀到這兩人的計謀後,或許我們覺得既然押沙龍採取戶篩的計謀,那一定是他的計謀較好的。我們都是從好壞的角度去看事,但更重要的看事角度,是要從神的角度去看,那才能找到真理的。世上一切的道理,都不是真理,只有神出來的旨意,那才是真理來的。人不知道那一條計謀是好的,因為兩者都有道理,是沒有定論的。世上的東西都是如此,我們要學習的,是尋找神的旨意,不是尋找人間的道理;人間的道理,是不容易取捨的。若基督徒學不會凡事求問神,只是按人間的方法去尋找道理,那是找不到真理的。押沙龍不會問神,只會問人,即使人間最聰明的,也不會得到最正確的解答的。

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押沙龍採用了戶篩的計謀,那我們就會以為戶篩的計謀應是更勝一籌,是這樣嗎?不是因為戶篩的計謀更勝一籌,乃是因為神在戶篩的計劃中,利用這計劃去完成神的計劃,才顯出戶篩的計劃更好。然而,我們要問的是,若押沙龍採取了亞希多弗的計劃,是否神就不能作工呢?不是的,真正的計劃,不是亞希多弗的計劃,也不是戶篩的計劃,乃是神的計劃。無論是誰的計劃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神都可以在任何人的計劃中,成就祂的旨意,這才是最重要的一個重點。


2024年9月8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撒下十四1-20

20240908 dimanche 撒下十四1-20

大衛沒有處理押沙龍的逃亡,他一樣是等待時間的過去,現在他的情感上已經得了安慰(十三39),但他仍是沒法見押沙龍的面。因此,約押知道大衛的心情,就設法去幫助他,讓他可以再見到押沙龍也。約押想的方法,目的是緩解大衛的心情,但卻不是用來解決罪的問題。現在真正的問題,不是大衛的情緒是否得以緩解的問題,而是如何在公義及慈愛上,可以解決押沙龍的罪的問題。因為約押及婦人的重點,只是想法讓押沙龍可以回來,而不是解決他的罪的問題。

大衛為何沒有辦法見押沙龍呢?原因是他沒有處理押沙龍的罪,他只是讓時間過去,希望藉著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而已。但把罪擱置而沒有作為,即使時間過去,也是不能解決問題的。押沙龍的問題,不是沒法解決的,只是大衛不願意用公義的方法,去處理他的罪,於是大衛就無法再用慈愛之法,再讓押沙龍回來。原來一個人犯罪後,若要得到愛的話,必須先處理他的罪,若他的罪是無法赦免的話,那就不能有完全的愛的。

大衛如何處理押沙龍的罪呢?他讓押沙龍逃亡,不能回來,就是用這種消極的方法,去對付罪。這種方法代表甚麼呢?代表有一點點的公義,但不是完全的公義,大衛用不讓他回來的方法,來懲罰他,似乎是公義,但卻只是把慈愛減少一點而已。他應該做的,第一步是處理他的罪,然後才可以施以慈愛對待他的。因為真正的愛,是百分之百的公義加上百分之百的慈愛,而大衛用的方法,只是把慈愛減少一點,就以為這是公義。他沒有處理他的罪,於是就如上次對暗嫩的不作為一樣,罪會愈來愈多的。上次就是暗嫩犯了姦淫罪,但大衛同樣置之不理,只是用時間來拖延;結果時間久了,不只不能減輕罪的存在,而且還增加仇恨的出來,使殺人罪接著出來。因為大衛沒有處理暗嫩的姦淫罪,以為時間可以沖淡這罪,結果時間不只不能沖淡這罪,反而增加另一個罪的出來;而這個新增的罪,比姦淫罪更可怕呢!

現在同樣的問題出來了,那是甚麼呢?就是押沙龍犯了殺人罪,但大衛同樣沒有以公義之法處理,只是以時間的過去(十三38),希望沖淡罪惡,結果是同樣的問題:罪惡不會因時間沖淡,就自然會化解消失的。罪惡只會因時間的過去,而逐漸增加的。約押現在用的方法,只是想消除大衛對押沙龍的思念,這只是治標不是治本的方法,因為真正的問題沒有解決,那罪惡是不會被遮蓋或是消失的。這就是造成日後押沙龍叛變的原因。

約押用的方法,就是讓一個婦人來到大衛面前,告訴他一個難的問題,就是她兩個兒子打架,一個死了,另一個被她的親屬追討血債(6-7)。若婦人這個惟一生存的兒子,被追討殺人罪而要治死,那婦人就沒有兒子,是更加悲慘的。這是一個難解的問題,因為要解決這問題,就是公義與慈愛如何可以取得平衡的問題。母親對兒子是用慈愛的方法,要保留兒子的性命;但其他親屬是要用公義的方法,要治死兒子的性命的。這兩個方法是不能並存的,這確是一個難處,因為婦人再沒有兒子,也不可能再生兒子的。

婦人的故事(應是虛構的),與大衛的情形稍有不同,婦人只有兩個兒子,但大衛卻有很多兒子,是不必害怕無後的。婦人的問題幾乎是無解的,因為在人而言,不能兼顧公義與慈愛。一方面有人要以慈愛待之,另一方樣又有人要以公義待之,沒有找到既公義又慈愛的方法,那就是無解的。因為人不能把愛減少一點,以為就是公義;無論公義及慈愛,都是要百分之百的。但大衛處理這婦人問題的方法,只是以慈愛而已,完全不顧到公義的(11)。這是大衛一向處事的方針,是不完全的處理方法。因為在人而言,要不就是完全公義,要不就是完全的慈愛,不可能又有百分之百的慈愛,又有百分之百的公義的。

原來神對我們的犯罪,也就等同公義與慈愛的掙扎:若把人滅絕,那是完全的公義;但神又不忍心把人滅絕,因為這是與祂的慈愛相拒的。神又不能如大衛一樣,不管公義的問題,而只把慈愛給予人(11)。神為了滿足祂的公義,只有一個辦法,就只能把祂的兒子賜給人,代著人贖罪,滿足神的公義後,再把慈愛加給人。這樣的做法,神既有百分百之公義出來,又可以有百分百的慈愛加給人。這就不如大衛一樣,只把慈愛減少一點,如此既不是公義,也不是慈愛,這是人的無奈方法,是不對的處理方法的。大衛若不能用百分百的公義對押沙龍,他就不能再用百分百的慈愛對他。這就是日後押沙龍回來後,由於他的罪沒有解決;大衛就不能再把完全的愛對待押沙龍,就造成日後押沙龍的造反,是很悲慘的。


2024年9月1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撒下十章

 20240901          dimanche         撒下十

這一章是說到兩場的戰爭,就是對南部的亞捫人、以及對北部的亞蘭人的戰爭。這些戰爭是如何引起的呢?不是由壞事引起的,乃是由好事引起的;是因為亞捫人的王拿轄死了,他兒子哈嫩接續他作王。大衛為了表示對哈嫩表示恩待,以報答他父親拿轄曾經對大衛的恩待,就派臣僕去安慰他(1-2)。這是大衛對亞捫人的好意,以表達他對前王拿轄的愛。然而,這好意卻得不到好報,因為亞捫王的眾領袖不覺得大衛是好意,反而認為是大衛窺探他們的虛實,因而就把大衛派來的使臣羞辱一番:把他們的鬍鬚剃去一半,又把他們的外袍割去半截,才放他們走(4)

亞捫人為何這樣做呢?因為大衛雖然有愛,但他的好意及愛,卻不是這個世界慣常有的,就不會接受。世界是沒有愛的,尤其是國與國之間,都是互相猜忌為多的。他們不明白大衛的愛,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,就把大衛的好意變為惡意。不但羞辱了大衛差來的使者,而且更進一步,他們又第二次猜測大衛一定會憎惡他們,就準備先下手為強,不只招聚自己的軍兵,而且還招募伯利合及其他的亞蘭人、瑪迦王、陀伯人等人作救兵(6),要一同攻打大衛呢!

本來大衛對亞捫人應是友善的,我們看到第八章的爭戰時,沒有看到大衛主動對亞捫人爭戰的描述,其中雖然有從亞捫得到的擄物(12),但似乎不一定是直接從打仗得回來的。同時,這次亞捫人攻擊大衛,我們也看不到大衛親自出手,只是派約押率領軍隊去迎戰(9)。大衛只在後來亞蘭人攻擊他時,才親自率領軍隊迎戰的(17)。從這些小動作來看,我們判斷大衛對亞捫人是沒有惡意的,而且雖然亞捫人主動要打大衛,大衛也儘量避免親自迎戰的。

從這些跡象來看,我們看見這場戰爭的爆發,不是出於直接的仇恨,乃是出於誤會及猜疑。一個出於善意的舉動,卻帶來殘酷的戰爭,而且不只一場不只一地,是由南部延伸到北部的戰爭呢!為何會這樣呢?若簡單來說,就是由於大衛的愛,引起了別人的懷疑及不安,把好事變成壞事,以為大衛來窺探他們。然而,當他們羞辱了大衛的使臣後,大衛沒有說要攻打亞捫人、或是用何法報復亞捫人;後續的思維及動作,也是由亞捫人的猜測而出來的。

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到,原來這個世界是沒有愛的,眾人都是以猜疑對方行惡而出發的。因為眾人都是罪人,於是就不會覺得這世界會有免費的愛,只覺得一切的愛,都是有條件的。然而神的愛是無條件的,而且是捨己的;於是這個世界就不明白這種愛,也不覺得這種愛會存在的。從這件事來看,我們就知道,原來壞事不一定是從壞事出來的,好事也可以出來壞事的;原因不是事的問題,而是人的問題。因為人心中存的是惡念,於是人就不能接受屬神的人的愛,會把屬神的人之愛,變成是謀略的一種的。當您給人真愛時,別人或許以為您在圖謀些甚麼的呢!這就如在第九章時,當大衛想恩待掃羅的後裔時,洗巴不把掃羅的所有後裔都說出來,只說出一個而已(3);因為洗巴應是以為大衛或許有甚麼陰謀,要殺害掃羅的後裔,而不敢把其他人說出。但掃羅的後裔,原來不只剩下一人而已,是剩下多人的(廿一6-9)

當我們願意把捨己的愛作出來時,另一方面這世界又不是完全懂得這種愛,不一定會接納您的愛,甚至可能會產生誤會時;那我們還要如此作嗎?這世界是沒有愛的,而屬神的人是應該要把神的愛彰顯出來的,因為這是神給我們的使命,也是神捨命愛世人的榜樣。因此,當我們要把愛發出時,由於世人不一定明白這種愛,我們就應求神給我們智慧:除了發出愛外,還要思想如何可以消除誤會,這就需要智慧的去做。因此,除了愛外,還需要加上智慧,而智慧是從神來的;因此,我們還要加上神的幫助,才可以不只能發出愛,而且還要讓對方能接受到這愛帶來的好處。

人因著人的罪性,是可以把好事變壞事的;但是否這樣,我們就不把愛帶給世人呢?這確是我們會有存疑的地方。俗語有謂好人難做,這或許也是指因著被施與愛的人,因為不覺得施愛者真有愛,因此就會產生很多附加的問題。這就是大衛這次所做的,因著人的罪性、亞捫人不相信世上有愛,因而產生了戰爭的爆發呢!同時,不只是牽涉到亞捫人,後續還牽涉到北部的亞蘭人呢!

人的誤會竟然可以大到一定要用戰爭解決的嗎?一個好事出來,由於人的誤會,卻不斷把之變成愈來愈大的事,到了最後,竟然要大動干戈、兵戎相見的呢!亞捫人要動用干戈,想解決甚麼問題呢?大衛與亞捫人並不存在要解決的問題,所有問題都是亞捫人自己憑空想出來的,他們的想法全都是錯的。第一個錯是以為大衛派人來,是不懷好意、要窺探他們(3);第二個錯是以為大衛會憎恨他們(6);第三個錯或許以為大衛會攻打他們,就要先下手為強。然而,這些猜測全都是錯的。因此,原來戰爭不是解決問題,而是產生更多的問題,是不必要的舉動;然而這些不必要的戰爭,卻不斷在人類歷史上發生呢!

亞捫人由於誤會引起的戰爭,不只把他們捲入戰爭的漩渦,還把本來是沒有關係的亞蘭人,也捲入了這個不必要的漩渦中呢!而結果是讓亞蘭人死了不少的人(18),這不是一場大的悲劇嗎?今天我們在教會中,是否也會因著一個小小的誤會,用自己不對的心,去猜測別人的好意,就引起心中的恨、心中無形的戰爭呢!而這些無形的戰爭,比有形的戰爭或許更可怕,死的人或許更多呢!這不是屬世的死亡,乃是屬靈的死亡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