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25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創四十六章

 

20250525 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 dimanche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創四十六

雅各因著知道約瑟還生存,就準備到埃及去。這次他去埃及,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,一是要見約瑟,二是因為饑荒;而埃及有糧,故此就要到埃及去。然而,這兩個只是屬世的原因,更重要的是神是否讓他去埃及,以及他去後是否可以再回迦南去;因為迦南才是神應許之地,而不是埃及。因此,雅各雖然有好的理由可以下埃及去,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行程,是否是神准許的,這才是更重要的原因。

之前亞伯拉罕也因為迦南地饑荒,他就下到埃及去(十二10),結果是差點失去他的妻子(十二15);之後就再回迦南地去。以撒時代,迦南又再有饑荒,以撒就往基拉耳,準備到埃及去;然而神不准他下埃及去,要住在迦南地(廿六1-2)。這時,迦南地又有饑荒,雅各就覺得不能因著屬世的原因而去,要得到神的允許才去,如此才是正路。因此,當他起身來到別是巴時,就獻祭給神(1),因為別示巴是迦南最南端之地,他馬上要離開迦南,就要得到神的允許。我們看見雅各的一生,走每一步路時,他都把前面的路程交在神的手中的,這是一個好的榜樣。他不能因著屬世的想法,就走前面的路,乃是要把自己前面的每一步,都交在神的手中。這樣的人生策劃,是我們應該學習的。

當雅各這時準備要離開迦南時,他先在別示巴向神獻祭,這應是他求問神的一個舉動。因為神曾經應許要把迦南地給他,作為他的後裔居住之處;而今他要離開迦南地,故此,他要求問神。而神也在夜間的夢中,給他顯現。不但告訴他,他可以下到埃及去,因為神必使他在那裡成為大族(3);而且還答應與他同下埃及,也必定帶他回來(4)。這是最要緊的一個應許,因為到哪裡去不是重點,重點是這是否是神的道路,若是神的道路,我們才踏上去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此外,若是神的道路,就有神的同在,而神的同在,是雅各一生的重要恩典。

綜觀雅各一生,神一直啟示他道路,神沒有讓他走在自己的路中。自從他77歲離開父母後,神一直都指示他前面的路,且與他同在。例如當他初次離家時,神就在夢中啟示他,答應與他同在,帶領他歸回這地(廿八12-15),這表示這路是神要帶領他的,是神所許可的,是有神的同在的。而當他從拉班那裡回來時,神也向他說話,要他回到他祖先之地,神必與他同在(卅一3),這又表示神要帶領他的路。

而當他遇到以掃時,神先是差使者遇見他(卅二1),之後又親自過來,與雅各摔跤(卅二24),用扭了他的大腿窩來啟示他,使他改變了他的態度,而與以掃和好。之後,神又再次啟示他,要他上伯特利去,住在那裡(卅五1)。每一次雅各的異動,神都啟示他及向他顯現(卅五9)。可見神對雅各是不放棄,不斷在他身上作工,使他能夠成為一個有用的器皿,可以行在神的恩典及道路中。這是聖靈不斷的工作,讓他成為一個行在神的旨意中的人,也使他的性情不斷改變,能成為神福氣的出口。

這一次也是如此,當雅各獻祭與神時(1),這表示他沒有忘記神,他要去那裡,都要求問神,而神同樣的再次主動的在夢中顯現與他,給他啟示,讓他清楚自己的道路,不致行在錯誤中。我們是否可以如雅各一樣,每一步路都清楚是神的旨意,神的帶領呢?若神都與我們同在,我們都行在神的旨意中,那就是最幸福的。

人生的道路,有很多的選擇,也有很多的不同,但能夠不斷行在神所引領的道路中,這才是最重要的事。若神能不斷的、主動的啟示我們的道路,這表示神不放棄我們,神重視我們,神寶貴我們;能夠如此,這真是最大的福啊。雅各就是這樣,神一直與他同在,而雅各也一直與神同在,不斷依靠神,這是一種很好的互動,是值得我們學習的。因為雅各與神有親密的關係,神才會不斷的向他啟示,倘若我們是一個不懂神的心意的人,神也不會向我們說話的,因為說了我們也不懂,也不一定會遵行的。

當雅各離開迦南時,他所帶的不只是牛羊及財產,而更重要的是他把神帶走(4)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因為財產是屬世的,都會過去,但神是永遠同在的。當神答應他與他同在,並且也必把他帶回來時,他的離開,就得到神的認證,他才可以安心出行。今天當我們計劃我們的行程時,最重要的不是帶些甚麼物件,乃是要衡量,我們有沒有把神帶走,有沒有神的同在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雅各獻祭給神,就是要得到神的同在,這是他離開迦南前所做的,是大搬家前所必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。

這次大搬家的人口,約有七十人,這章把名單都列出來了。這些兒孫的數字(一般只說兒孫,而不計算女兒、女孫的),從15節的33人,加上18節的16人,加上22節的14人,再加上25節的7人,一共70人,與27節所說的七十人相符。但26節所說的66人,是這70人中要減去四人,就是減去已死去的珥及俄南,以及減去約瑟在埃及所生的兩個兒子(27),故得到66人。

雅各的搬家,不只是為了避免糧荒,原來還是有使命的,這就是神所說的,神要使他們成為大族,之後,再把他們帶回來(3-4)。原來神不是要他們一直住在迦南,乃是要先到埃及成為大族,之後再返回迦南。這條是十字架的道路,是先死而後生的道路。就如拉撒路病了,馬大馬利亞希望他不死,但耶穌是要他先死再復活。人的想法與神的想法是不同的,神要他們先離開迦南,免得他們與外族混雜,之後就難以把他們除滅。因此,他們離開迦南,不只是為了避免餓死,更是帶著使命走的。

他們離開迦南時,人數是七十人(27);這數目也是神設計的。神不會等到他們有幾百人或是幾千人時才走,也不是只有幾個人時就走;這七十人是不多也不少,正是神讓他們在埃及成長時最佳的數目。這個數目,讓他們可以方便增長,是神設計的最佳數目,若太多人時可能走不動,太少人時可能不易增長。而神所設定的數目,也是有其意義的。

當雅各全家搬到埃及去時,這是一個新的地方,有不同的文化及風俗,是與他們的生活習慣不同的。埃及人一般是務農的、不是牧羊的,而牧羊是被埃及人所厭惡的(34);那以色列人怎辦呢?是否要改變習慣,走埃及人的路呢?一個屬神的人,是有屬靈的習慣,是與這世界不同的,那我們是否為了適應世界,就改變我們的道路呢?我們仍是過屬靈生活的習慣,而且應把屬靈的見證表現出來,讓世界看見我們的不一樣。這就如法老初見約瑟時,就看見他裡面有神的靈一樣(四十一38),這是好的見證,是不必改變的。

當人類犯罪後,咒詛就臨到人,人就要終身勞苦,才能從地裡得吃的;同時人必須汗流滿面,才得餬口(17,19)。然而,神也為人預備了救恩之路,就是女人的後裔要出來,傷了蛇的頭(15)。這條救贖之路,是要用血作為贖價而走上去的(21)。這就是亞伯走的路,他走牧羊的路,並把羊群中頭生的獻上給神(4),就代表他走在救贖的路中;就與該隱所獻上的不同。該隱走的是種植之路,是汗流滿面才得餬口之路,那是犯罪後被咒詛之路。

因此,埃及人走的路,預表世界的路,而以色列所走的路,預表救恩之路。當我們活在世界時,我們走的路是與世人不同的,但我們不能因為迎合世界,就走世人之路。我們乃是持守我們的路,並且讓這路成為好的見證,把世人帶到神面前來。同時,當信神的以色列人與不認識神的埃及人見面時,第一時間就先說明自己的信仰及生活習慣,這是在外邦人面前的見證。我們不必隱藏自己的身份及習慣,而是第一時間就先說出來,如此就可以減少日後不少的麻煩的。

他們把自己的習慣說出來後,反而得到歌珊地居住(33-34),那算是埃及一個肥沃之地。當基督徒到一個新的地方,與人交往時,我們應第一時間就表明自己的基督徒身份,如此就可以減少不少的麻煩,並且更容易為神作美好的見證的。


1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