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來十三9-16

 20250330             dimanche              來十三9-16

這幾節聖經繼續勸勉我們,要走在屬靈的道路上,不要被這世界的各樣怪異的教訓勾引去了(9)。世界的教訓是多變的,然而耶穌基督是不變的,祂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都是一樣的(8)。我們既是活在地上的天上人,就應當以天上為念,地上的東西雖然五光十色是吸引人的,但卻不是永恆的。我們要堅定心志,恆久靠主,堅定不移,才可以不被世界吸引。作者提到要靠恩典,而不要靠食物得到堅定(9),為何提到食物與恩典相比呢?恩典是屬靈的食物,神的話語賜下來,那就是我們最大的恩典,若我們每天都要以食物養生,那真正養我們屬靈生命的,乃是神的話語。世界的教訓不是屬靈的食物,更常是對靈命有毒害的食物;我們要食的乃是屬靈的食物,乃是每天的嗎哪——就是神的話。若我們一天不吃屬靈的嗎哪,不讀神的話語,我們就沒有力量去抵抗世界的潮流。世界各樣怪異的教訓,就是不斷出來的潮流,似乎是不斷推陳出新的;但日光之下無新事,惟有聖經出來的才是不變的真理。作者是把兩者以食物作比喻,讓我們吃有營養的食物,而不是吃世界出來、卻是敗壞身體得不到益處的食物(9)

世界的教訓是怪異的,是不斷出來、不斷改變的。例如作者提到淫亂的問題(4),世界已經把神當初創造男女的本意,完全把之改變,使之適合世人的情慾,這是撒但的作為。怪異的教訓是世界的特色,是不斷出來的,我們要有堅定的心志,持守聖經的真理,不被世界的教訓所吸引;就必須靠神的恩典,去抵擋世界的潮流。我們現在沒有外面殺身體的苦難,沒有殉道般的壯烈犧牲;但在日常生活我們所遭遇的、世界所給我們的,是殺靈魂的怪異教訓,這就是屬靈的逼迫,更是我們要注意的。殺身體的逼迫,是當時作者讀者所面臨的困境,這種逼迫是看得見的、有深切的感受的;但殺靈魂的逼迫,是世界無聲的逼害,是我們所忽略的。然而,這些怪異的教訓,世界的潮流是慢慢侵蝕我們的靈命,使人不知不覺跟著去行,就會蠶食我們的生命的。這種無聲無感的逼迫,是我們不易警覺的,更是我們應注意避免的。

之後,作者提到新約的一個祭壇(10),這祭壇就是基督的十字架,是異於舊約的祭壇的。舊約的祭壇是獻上牛羊,其中的贖罪祭,若把血帶到聖所的話,是祭司所不能吃的;祭牲的身體要在營外焚燒的(11,利六30),這是舊約的規矩。然而,舊約是預表基督的,新約的祭壇只有一個,那就是十字架,是耶穌在其上把祂的身體獻上,把血帶到天上的聖所為我們贖罪的。舊約時的贖罪祭,若把血帶到聖所,祭肉是不能吃的;新約的贖罪祭,是把血帶到天上的聖所,也是堅守舊約儀式的人不能吃的(10)。然而,新約的耶穌,自己成為祭物,在十字架這個祭壇上完成祂的獻祭,為我們贖罪,祂的身體卻是我們可以吃,而且是必須吃的。這是耶穌自己說:祂的肉是可吃的,祂的血是可喝的(約六53-56)。我們不只是得到耶穌寶血的除罪,而且還要吃耶穌的肉、喝耶穌的血呢!這個繼續的吃喝,是代表得生命的來源,我們不只是因信稱義,而且還要因信成義;不只是得生命,而且還要得豐盛的生命(約十10)。這就是新約的祭,所帶來的意義。

耶穌為我們獻上身體作贖罪祭,我們為耶穌獻甚麼呢?這裡提到兩種祭,就是頌讚的祭及行善和捐輸的祭(15-16)。頌讚的祭是內心的感恩祭,行善和捐輸的祭是行動上的祭;這兩種祭都是重要的。嘴唇的果子(15),是發自內心的,不是有口無心的。我們對耶穌的愛,領受多少就自然會獻上多少的愛,是生命的愛,不是宗教的愛。在教會中我們唱的詩歌大都是說要愛主的,但唱詩是容易,在生活中表現我們的愛,才是真正的愛。我們是否有了神的命令就遵守,這才是愛耶穌的表現(約十四21)。愛耶穌的人,自然會有內心的感恩及頌讚,這是生命出來的愛,也是用行動表達出來的。今天我們都知道耶穌愛我,我也應愛耶穌。然而,若我們沒有深深的感到耶穌的愛,我們是不能深深的愛耶穌的。若是一個真愛耶穌的人,他在生活中是常常喜樂,不斷的感恩頌讚主的人。

行善和捐輸的事,是行為的表現,這是體會神愛人的心腸,而直接表達在愛人的行動上。神是顧念孤兒寡婦的人,就是那些弱勢的人;這種人是多的,在我們周遭是有不少需要幫助的人的。我們是否主動做行善及捐輸的事呢?箴言說:憐憫貧窮的,就是借給耶和華,他的善行,耶和華必償還(箴十九17)。原來對貧窮的人行善和捐輸,是直接借錢給耶和華的,那耶和華必然會加倍償還的。當然我們不是為了得償還而做,乃是為愛而做。奉獻和捐輸的事,不是人間的數學,人間的數學是捐一塊錢就少一塊,但天上的數學,是捐一塊反而會多一塊或以上的呢!無論是嘴唇出來的祭,或是行善及捐輸的祭,這兩個祭都是愛的表達;前者是對神的愛,後者是對人的愛。而對人的愛,也是根基於對神的愛的,若沒有對神的愛,是不會有這兩種祭的獻上的。

作者在這裡沒有說到教會的事奉,或是殉道的事奉,而是說到生活上的事奉。每個基督徒都應該事奉神,而更重要的事奉是日常生活中的事奉,因為一切事奉的根基,是源於生活的事奉的。生活的事奉不是人人都可以看到的,教會的事奉卻是明顯的。然而,神所要看的,乃是生活的事奉,在生活中愛神愛人,才是事奉的基礎。一個能殉道的人,是從生活的事奉開始的,我們若要能被神大用,也是從生活的事奉開始的。


2025年3月23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來十19-25

 20250323              dimanche              來十19-25

當作者用了近十章的篇幅,說到基督的事工,及比較舊約與新約的不同後,他就開始轉到我們應有的回應。19節說到耶穌的血,20節說到基督的身體,先是說到血,再是身體,這是有次序的。甚麼是血的功用呢?就是把我們的罪除去,並且給我們一個清潔的良心,除去我們的死行,使我們可以事奉永生神(14)。血可以說是消極的作用,把我們不好的、污穢的東西除去,把我們的垃圾倒出,讓我們裡面有清潔的良心,這是第一步的工夫。然而,不只是接受神消極的工作,而且我們更要有積極的作為,那就是要進入至聖所。如何進入至聖所呢?那就是要通過幔子,而這幔子就是基督的身體(20);就是作者提到的身體。

作者在前面所說的解釋中,不斷的說到血及身體的分別,雖然血及身體,一方面是分不開的;但另一方面,又是可以分開來說的。血的作用是為了除罪,也給我們一個清潔的良心,把我們的渣滓除去後,讓我們得以進入至聖所與神相交(19)。因此,血不是最終的目的,乃是第一步必須有的過程;因為我們要朝見神,非聖潔是沒有人能見神的(來十二14)。然而,不只是血洗淨我們的罪,我們不能停留於這一步,我們要通過幔子,就是基督的身體,進入至聖所,不斷與神相交,這才是神救恩中重要的部分。

然而很多時候,我們以為救恩就是罪得赦免,我們的罪得以赦免,就停於此。但這只是血的功用,基督的身體為我們死,也為我們復活,我們還要靠著基督進入至聖所與神親近,這才是救恩的目的。因此,我們是否只是接受救恩的第一步,而忽略救恩的目標,是要我們與神相親呢?救恩的目的,是要我們隨時能進入至聖所,與神面對面相交,這才是真正的目的。因此,作者不只提到血,而且提到身體,血是為了洗淨罪,而身體是為了通到至聖所,與神相交的。今天基督徒失去很多本領,其中一個就是與神相交的本領。我們可以事奉神,可以讀聖經,可以明白真理,這都是好的;但更重要的,是我們能否常常與神對話,把自己完全獻給神呢?

基督來到世上,祂就知道祭物和禮物是神不願意的,神要的是身體,以及我們照神的旨意行事(5-6)。基督知道甚麼是神喜悅的,甚麼是事奉神的重點;我們是否知道呢?我們追求的是否是正中目標,還是只是在旁邊繞圈子,達不到神所要我們行的目標呢?基督預備了身體,那就是把身體當作活祭獻上,那就是照神的旨意而行。若要照神的旨意行,就應時常與神對話,才可以明白神的旨意的。若一個人不能常與神交談,又怎能時刻行在神的旨意中呢?今天我們一般都會事奉主,但不只是事奉主,更要知道我們是如何事奉主的。是按著舊約的規矩,還是新約的原則呢?舊約的規矩可以是宗教的儀式,而新約的原則,是用心靈按神的旨意而事奉,二者是不一樣的。

作者提到血及身體,這二者是不同的,我們知道其分別的功用嗎?我們是否只接受了血得赦免,就以為畢業了呢?還是更進一步,常可以在生活中與神對話,明白神的旨意、按祂的旨意而行呢?這是我們與神的關係,是當我們明白舊約的事奉,與新約的事奉不同時,所要作出的回應。

說完血及身體後,作者又說到信心(22)、盼望(23)、及愛心(24)。這三者是連在一起,缺一不可的。信心是相信神所說的話,無條件的接受及順服;雖然神的話與世界的道理不同,但我還是以神的話為主,這就是信心的表現。盼望是把信心延伸到天上,相信一切美好的應許,都可以在天上得到。我們的盼望,不是世界的榮華(太四8),乃是天上的榮耀;這世界是沒有盼望的,只是死人的集團而已(路九60),我們不能在死人中找得到活人的(路廿四5)。在這世界中是找不到生命的,我們一切的盼望,都是在天上;這是每個基督徒要切記的。因此,我們應把盼望放在天上,而不是放在地上(彼前五4)

除了信心外,我們事奉神的人,要以愛來事奉神。作者說到愛心時,似乎是把愛心用於人的身上(24),沒有談到愛神方面,這是甚麼原因呢?約翰告訴我們說,若我們不能愛看得見的弟兄,就不能愛看不見的神(約壹書四20)。因此,要檢驗我們是否愛神,有一個簡單的方法,就是看我們愛弟兄有多少。因為能愛弟兄的人,就必然是先愛神的。反之,若我們說是愛神,卻恨他的弟兄,那就是說謊的(約壹4:20)。因此,作者就只說到愛弟兄方面,就是愛人方面,用此來代表我們愛神的程度有多深。

作者說到激發愛心,也說到不可停止聚會,這是說到與人的關係,與人的交通;也說到愛心是需要激發、是需要主動產生的。因為聚會除了是事奉神外,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,就是與人相通。然而,我們的聚會,常常覺得只是事奉神、敬拜神,而忽略與人相通、彼此相愛的。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中,說到一種重要的事奉,就是愛的事奉,而且是對人的愛的事奉。我們在教會中,很少注意到愛人是一種事奉的,我們一般都覺得,到教會就是敬拜神,這固然是對的;但另一方面更是以愛來服事人。以愛來服事人,是另一種重要的事奉,卻是我們常常忽略的。

作者要我們激發愛心,這代表愛心是要激發的,是要我們主動去做的。就如我們與神交往一樣,是要主動進人幔內一樣;對人的愛,也是要主動去關懷別人,主動找機會去做的。當一個教會充滿愛時,眾人的生命就會一同增長,這是一個正常的教會應有的表現,就如初期的耶路撒冷教會一樣。當作者提到不可停止聚會時,他接下去說的是甚麼呢?是要我們互相勸勉(25),這代表作者認為聚會的目的之一,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彼此關懷。作者沒有說到聚會中的事奉神,不是說事奉神不重要,乃是覺得服事人是我們常會忽略的,就把這重點提出來。今天因為有網路,於是疫情後教會流失了一部分的人,這些人有些是在網路中敬拜神。然而,網路的缺點,是失去了與人的交往、關懷及勸勉的機會,這就是作者在這裡提到的。好像作者知道了我們現今的情形,而提出來要我們回到教會中,不能只靠網路敬拜,那就失去了聚會中一個重要的目的,就是彼此相顧、激發愛心、勉勵行善(24)。因此,作者說到愛方面,是從愛人、關懷人著手的,因為這也是我們常容易忽略的,也是我們應該反省的地方。


2025年3月16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來五

 20250316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 dimanche 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 來五

第三章說到基督是神所差的使徒及大祭司(1),這一章就說出基督這位大祭司,與地上亞倫的大祭司職分是不一樣的。地上的大祭司,是從人間選擇出來,為要獻上禮物及贖罪祭的(1)。然而基督卻是神的兒子,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的(5-6)。祂所獻上的,不是一般的禮物,乃是祂的生命;祂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為祭司的。當我們讀舊約的時候,我們一般只知道有亞倫這個等次的祭司,並不知道有麥基洗德的體系的。因為亞倫的體系是明顯的,是有很多的人的;而麥基洗德的體系是隱藏的。聖經中隱藏的預表,若不是聖靈啟示把之揭開,我們是不會明白的。

這就是作者在這裡,說到麥基洗德時,他說這是難以解明的(11),因為若不是聖靈解開,靠人的頭腦、人的智慧,是不會明白的。麥基洗德在舊約的聖經中,只出現過兩次,一次是說到他的故事、他的出現;另一次是只說到他的名字。說到他的人及故事的,是在創十四17-20節,是當亞伯蘭殺敗基大老瑪和他同盟的王回來的時候,就有撒冷王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出來迎接他,為亞伯蘭祝福。他是至高神的祭司,並接受亞伯蘭所獻上的十分之一。這位麥基洗德是突然出現的,聖經只是說他是至高神的祭司,卻沒有其他解釋,這是第一次他在聖經中的出現;之後,就再沒有出現他這個人,也沒有說到他的事跡。直到大衛在詩一一○篇4節時,才說出麥基洗德這個名字,並說明基督是按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的。

舊約中只有短短幾節聖經說到麥基洗德,似乎不是很有名的人;若不是希伯來書的作者把他點出來,我們就不知道。原來神不只在地上設立了一個大祭司的體系,就是亞倫的體系;還有另一個隱藏的體系,是我們很容易忽略的,那就是麥基洗德的體系,就是指著基督而來的。亞倫的體系是顯明的,因為在亞倫的體系中,是不斷有祭司出來,數目是多的,因此也容易為我們所認知。然而,麥基洗德的體系,卻只有一人,就是基督;而麥基洗德本人,只是預表基督的。因為這體系中的麥基洗德,只出現一次,而且其預表的基督,也是隱藏的,人就不容易明白其意義。無怪乎希伯來書的作者,說到麥基洗德時,認為對我們是難明的(11)。因為若沒有一個習練得通達的心竅,是不會分辨及明白的(14)

原來在聖經中不少的話語,若只是用人一般的理智,是不容易明白的。就如麥基洗德的預表,若不是聖靈的啟示及解釋,人是不會明白的。到了第七章時,作者才解釋麥基洗德的出現,原來是預表基督的呢!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出來迎接亞伯蘭(創十四18),這麼一個小小的動作,原來是預表基督與人所立的新約呢!這就是預表基督在最後晚餐時,拿著餅及杯,與人立的新約(太廿六26-27)。這同時也說明,基督是用生命來完成祂大祭司的使命的。

在地上的祭司,是獻上牛羊等物給神,為人贖罪(1),但基督這位大祭司,是獻上自己的生命為人贖罪。地上的祭司,只是獻上牛羊的生命,但基督是獻上自己的生命。因此,基督只要一次獻上祂的生命,就完成了祂大祭司的職分,就把這事成全了(27)。原來地上的祭司,只是神計劃中的過程,而屬天的祭司,才是真正的目的。神的計劃中,有過程也有最終的目的,舊約是一個學習的過程,而真正的目的,都在基督裡面。基督是那美事的真像,而律法只是美事的影兒(1),二者是不同的:一個是過程,一個是目的。我們不要把過程作為目的,也不要只停在過程中,而應進到最終的目的裡面,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。

例如因信稱義是過程,但不是最終的目的;最終的目的是因信成義,成為得勝的人。這是啟示錄中聖靈向七個教會的呼籲,呼籲每一個教會的人,要成為得勝的人。又例如基督稱我們為弟兄,並不以為恥(11),這是得救的人都可以成為神的兒女的。然而,不只是稱為弟兄,我們更要成為基督的新婦,這才是神拯救我們的目的(啟廿一2)

這裡特別插入了一段基督的禱告,而且是流淚的禱告(7),那應是說到客西馬尼園的禱告。這段插入來的禱告說明甚麼呢?我們以為是基督的怕死,其實是說到基督與神的掙扎;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一個時刻,是關乎人類生死的一個重要決定。神是愛基督的,但神也愛世人,這是一個重要抉擇的時刻,到底神會愛基督,而不要祂受死呢、還是忍心把祂的愛子賜給世人,讓世人得救呢?這不只是基督的掙扎,更是父神的掙扎呢!

基督知道在十字架上會有一段時間,是父神離棄祂的時間,祂這段時間是受不了的;因此,祂就流淚求神幫助他,因為祂既有血肉之體(14),若祂失去神的同在是受不了的。然而,祂順服神的決定,並不是求不死,乃是求那能救他出死的主(7,和合本中「免死」的翻譯,應譯為「出死」ἐκ θανάτου 才對)。基督這段禱告,是說明祂是用生命來完成祂的使命的,不像其他的祭司,只是用牛羊的血,用動物的生命來事奉神;基督乃是走十字架道路,完成祂的使命的。

今天我們事奉神,也應是用生命來事奉的,要用生命來事奉神,是要走十架的道路的。地上的祭司,不必用自己的生命來事奉,天上的祭司,卻是把祂永恆的生命獻上,這才是祭司應有的事奉。我們今天事奉神,若不走十字架的道路,是不配作主的門徒的。


2025年3月9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伯四十15~四十一34

20250309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 dimanche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 伯四十15~四十一34

從四十15至四十一34節,神描寫了兩種動物,一是河馬、二是鱷魚。雖然這兩種動物把之翻譯成河馬及鱷魚,或許不是真正我們所認知的、現存的河馬或是鱷魚;但對牠們的描寫,是作為預表性的,不必一定要把之套入到現今的河馬或鱷魚身上。對河馬的形容,是在四十章15-24節,而對鱷魚的形容,則是四十一章全章。那這兩種動物,到底神是用來預表甚麼呢?為何神會說出這兩種動物呢?

兩種動物拿出來作說明,似乎都是說到牠們的能力的,尤其是形容鱷魚,那更是說到牠的無敵。也就是說,神拿出這兩種動物,都說到牠們的力量,牠們也似乎是水陸兩棲的動物。說到河馬時,神說了一句:我造牠像造你一樣(15);這就說到河馬是被神創造的,而且像約伯一樣,強調牠的被造。但說到鱷魚時,神沒有說鱷魚是被造的,這似乎就預表神自己。因此,從兩種巨大的動物作對比,我們就知道,河馬是預表約伯的,因為說到河馬時,是與約伯連在一起說的;而且是被神創造的;而說到鱷魚時,是預表神的。

說到河馬時,與鱷魚一樣都有說到牠的能力;但也說到牠是吃草的(15)。那牠就是草食性的動物,這代表牠雖然有能力,但卻不是兇殘的動物。同時,神又說牠在神所造的事物中是居首的,只有創造牠的能使刀劍臨到牠身上(19)。我們知道,在神所創造的一切事物中,真正的主人是人,人才是神創造的主角。故此,這裡說河馬是神所造的物中居首的,那就是指人類,而約伯就是神所創造的人之一。河馬是吃草的,但牠卻可以有能力(17-18),這就是神在牠身上所給的恩典,也是神給的神跡。

河馬雖然吃草,但卻仍有能力,這就是神的特別設計。這代表甚麼呢?人似乎比獅子猛獸都軟弱,不似其他肉食獸的兇猛,但他的力量仍是大的。這代表神給人一方面是吃草的(預表軟弱),但另一方面卻是有能力的。這就告訴我們,人若倚靠神,就會有能力,若只靠自己,就失去能力。因為人的本質是軟弱的,是無能的;而其能力的來源,是神給的。這就是神說:牠的力量在腰間之意(16)

同時,河馬雖然有能力,牠的骨頭如銅管,牠的骨幹好像鐵棍(18),這代表牠的力量是大的。然而,牠卻是躺在蓮葉之下,躺在蘆葦叢中與泥澤之間;蓮葉的陰影遮蔽牠,溪旁的白楊樹環繞牠(21-22)。這代表牠雖然大力,卻仍要倚靠軟弱的蘆葦作遮蓋;這代表有能力的人,卻是謙卑的。這是告訴約伯,無論人有甚麼能力,這都是神給的恩典,人是應該謙卑的。約伯雖然有義,但更重要的還不只是有義,更是在「有義」中能謙卑下來,這才是神所欣賞的。因此,神用河馬來比喻約伯及人類,他們本是軟弱的本質,但神卻給他們智慧、給他們能力;是在神所創造的一切物中居首(19)。然而神所希望人的,是人類可以謙卑,可以服在神的大能下,不能奪去神的榮耀、不能把神的恩典據為己有;而應謙卑服在神的大能下。這就是河馬的比喻,是要約伯謙卑服在神的大能下。

其次說到鱷魚,牠是預表甚麼呢?神用較多的篇幅描寫鱷魚,鱷魚雖然是神所造的,但神描寫牠時,不像描寫河馬一樣,沒有說這是神所造的。同時,神在描寫鱷魚時,其中插了一句,就是「這樣,誰能在我面前站立得住呢?誰先給了我,以致我要償還呢」(四十10-11)。當神說到鱷魚時,卻又突然加上一句說到神自己,同時,沒有說到鱷魚是被造的;這就讓我們可以明白,鱷魚應是預表神自己的。當然神不是被造的,但卻用這大能的鱷魚來預表自己。

神描寫鱷魚的能力時,是用一整章來描寫的,這也表示神的能力是大的。鱷魚不是被人玩弄的(5),代表神是自有永有的神,也不能被人隨意擺佈的。然而,人似乎覺得自己可以使喚神,這是人的妄自為大的表現。在這裡對鱷魚的描寫,似乎是天下無敵的,牠可以呼風喚雨(31),牠可以使勇士驚慌(25)。地上的刀劍對牠都沒有用(26),牠的心堅實如石頭(24),……,這都是代表神的主宰能力,也代表神的大能。當我們讀到這些形容鱷魚的詞句時,就明白神的偉大、神的能力、以及無人可以駕御祂的。

神一方面說到河馬,一方面又說到鱷魚,兩種動物雖然都是有能力的,但河馬卻是吃草的、是謙卑的。而說到鱷魚時,只是說到牠的能力,而且這鱷魚是在一切狂傲的野獸之上作王的(34)。那就是說到真正的王不是預表人的河馬,乃是預表神的鱷魚。人只能服在神的底下,他才是真正的偉大,若是驕傲出來,那就失去一切的能力。人若自以為是,因著神給的恩典而據為己有,那就只能得到敗壞的結果。神說到這兩種動物作比喻,我們不知道約伯是否完全明白,然而約伯的本質還算是謙卑的,因此,他最後是得到神更大的福氣的。


 

2025年3月2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伯卅四21-37

 

20250302             dimanche             伯卅四21-37

這一章是以利戶繼續的說話。以利戶口中的神,聖經是用אֵ֝֗ל寫出的,代表是他想像中的神,不是真神所慣用的神字(אֱלֹהִ֑ים יְהוָ֥ה )。因著以利戶所用的神字,不是聖經中對耶和華所用的字,那就代表他口中的神,是一個虛擬的神,是人尋找神的結果。他口中的神,是人理智所產生的神,是他希望中的神。為何人會尋找神呢?因為人有罪,就會有虛空及內心的不平安,加上人是軟弱的,是不能解決人世間所有的問題的;人也不能自己掌管自己的路程,不知道明天將要發生的事,因此就需要有一位神來幫助人。而因著人不知道誰是神,在神沒有啟示之前,自然就會用人的方法,去尋找一位人理想中的神;這就是以利戶所代表的,也是宗教產生的原因。

當約伯遭遇苦難,而且是解答不了的謎團後,約伯自己不明白原因,而三個朋友也不明白原因;但他們還是想盡辦法,希望用人的方法解決問題,找出人生的答案。三個朋友的答案,一直只能從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的方向去找答案,雖然有時也會跳到神的層面;但若單用這個道德律,要去解答人生的所有問題,那是不可能的。因此,以利戶把問題的答案,跳到神的層面,希望找到一位神,可以解決人生的一切問題。

以利戶的方法在某些層面上是對的,可惜他不是謙卑地求神啟示神自己,而是用他的方法去尋找神。當人用自己的方法去尋找神時,不免加上自己的想法,以及世上的一切道理及定律;於是人口中的神,是被人限定的,不是真神的本像。以利戶口中的神,是他想像中的神,是他把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的這個律,加在神的身上。雖然神也是用這個律來運作的,但以利戶卻用人間的方法來運作這個律,就使這個律失色不少。

「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,若然不報,時辰未到」,是真的嗎?用人的層面去看,有時是解不通的。因為人對善惡的定義、對善報及惡報的定義,是用人的方法解讀的;於是就不知道,原來約伯現時所遭遇的,不是惡報,乃是善報呢!明明是遭遇空前的苦難,怎會是善報呢?這就是人的難處,是用人的方法怎樣解都解不通的。不只如此,人還可以看到有一些行惡的人,仍是不會遭到惡報的,因為他們行在順利中(廿一7),這豈不是惡人得善報嗎?然而,當他們一切都順利時,他們就會以為不必要神,不必事奉神(廿一15);於是他們不會悔改,最終就落在沉淪中(詩七三18),那才是真正的惡報呢!

從以利戶的說話中,知道他想像中的神,也是賞善罰惡的神。因著世間有不少的惡人,尤其是掌權的人,常是濫用自己的權柄作惡的;以利戶就希望有一位神出來,處理這些賞善罰惡的事(18)。因此,人想像中的神,是被人所習慣的世界的環境、世界的定律所限制的。因著人被世界很多事物的影響,於是人心目中的神,也是被世界的律所限定的。因此,以利戶這一章中所說的神,都是他盼望中的神;然而,這樣的神是被人限定的,不是自由自主的神。人自己去猜想神是誰,只是用人的理所當然去猜想而已,只是人理智的產物而已;這就是以利戶口中所說的神,不是真神的本來面目的。

在這章中他說話的重點,仍是說到神的公義,這是因為當人犯了罪後,覺得空虛,就需要內心的平安。同時,因著人的罪,社會就失去公義及公平,也是需要一位公義的神出來的。然而以利戶盼望的神,只是把罪惡除去的神,但對犯罪的人,似乎是沒有工作的。就以他對約伯的判斷來看,他一方面覺得約伯是有罪的,因此,神會懲罰他;這是他要把罪除去的想法。故在這一章中,他不只是畫出一位他想像中的神,同時他又自以為神:無論是對約伯說話,或是作出審判,都是自以為神來定約伯的罪的。他心目中的神,是沒有慈愛的,也沒法去挽回人的罪的。

但真神不只是要對付罪,祂更是一位要幫助罪人,拯救罪人的神。真神是有慈愛的,當罪人犯罪後,世人只想到惡有惡報,但真神會想法幫助人,脫離罪的捆綁的,這就不是以利戶所可以想到的。原來救恩的出來,不是人的智慧所可以明白的;以利戶以為只有千千萬萬天使中的一個,說一兩句話就可以解決罪的問題(卅三23-24),那是沒有如此簡單的。總而言之,人去找神就產生宗教,就產生眾多的神;然而,真神只有一位,也不是人想像就可以知道的。宗教雖然加上神,但只是換湯不換藥,最後還只是勸人為善,被惡有惡報、善有善報的律所限定而已。

以利戶想像出一位神已經是錯誤的作法,還更甚之,他把自己作為神。他覺得自己有智慧,別人要聽他的話(34-35),並且馬上論斷約伯的罪(36-37)。這就代表當他想像出一位神後,他就把自己作為神,以為神會如他所想的,去定約伯的罪。這就是把自己變成假神,把他設定的神的權柄歸給他自己呢!當人以宗教為本時,人有時是用人的方法去操控假神的:一方面是希望假神幫他忙,賜福給他,另一方面又要操控假神,要假神服於他的意志之下;這就是宗教的特徵,是以利戶所代表的。

今天我們是有福的,因為從聖經中,我們得以認識真神,不是我們想像中的神,是神啟示自己的神。雖然如此,我們還是會有時把自己的想法,強加於真神的身上的;這就是以利戶的表現,我們切忌有這樣的作為。我們應完全順服神的主權,也把自己完全交在慈愛的神手中,讓祂掌管我們的一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