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2月18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路七1-23

 20240218          dimanche          路七1-23

迦百農的百夫長,是一個怎樣的人呢?為何他可以有這麼大的信心呢?聖經沒有描寫他屬靈方面的背景,只是知道他是一個外邦人。當然百夫長是帶兵的人,他在人之下,也有兵在他以下(8),因此,他是有權的人。一個有權的人,如何使用他的權呢?我們看到他是一個會用權的人,他對權柄的使用是明白的,他不是用權來管轄人而已,更是用權來幫助人的。他是一個有愛心的人,不是他自己說的,是別人說的(5);因為他不會濫權,而是用權去幫助猶太人建造會堂(5)。他對他的僕人有愛心,雖然一個下屬病了,甚至會死去(2),他也可以再找別人替換的;但他重視生命,並不會覺得人只是一個數目,而是一個有生命的人。因此,他雖然有權柄可以支配人,也可以再找另一個人,但他愛他的下屬,不願意他死亡;這就表示他的權柄是用來保護人,不是用來駕御人的。他不只明白權柄的用處,而且他用權柄是為了愛人,而不是利己的。

他雖然是外邦人,但他有一個捨己的心,他不只是愛他的同袍,而且還愛一個亡國的民族,就是猶太人。這時的猶太人是亡國的,是被他們羅馬人統治的,算是弱小低下的人。然而他的愛心不只是對同族的羅馬人,更愛一個與他不同民族的、低微的猶太人,為他們建造會堂。他不是一個官位很大的人,卻可以為猶太人建造會堂,表示這是花了不少心力、不少金錢才可以做成的事;若沒有愛人及捨己的心,是不會如此做的。從這件事上,就可以知道他的愛心,不是指望回報的,乃是無條件的捨己的。

他一方面有權柄,另一方面有愛心,這是兩者的平衡;能夠如此,他的權柄就可以正確使用來幫助人。其實他的權柄不算是大的,但他卻可以在這小小的權柄上發揮權柄的用途,幫助了猶太人,也幫助了他生病的僕人。因此,權柄給了他,不是浪費的。很多時當人有了權柄時,是會濫用權柄,只為自己得利的;但他得了權柄,卻是為別人謀幸福的。我們可以如此嗎?若權柄是做事成功的原因,那我們的成功,是為己還是為別人呢?百夫長有權柄,他的權柄是為別人的,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。

除了有愛心外,他還有大的信心呢(9)!他的信心是怎樣來的呢?他怎麼知道耶穌可以治病呢?他是一個外邦人,沒有機會如猶太人一樣去跟著耶穌的;然而耶穌在迦百農所說的話、所行的神跡,不是一天的事,只要願意去考究,是一定了解耶穌的不一樣的。因此,他應是一個細心的人,他可以有屬靈的眼睛,看得出耶穌的不一樣。同時,耶穌之前也曾醫好大臣的兒子(約四50-52),而大臣同樣也是迦百農的人(約四46);那時的大臣,也是因為耶穌只說一句話,他的兒子的病就好了。因此,他有前車之鑑,他是可以把歷史應用在自己身上的人,這是他的信心的來源。他不是猶太人,這樣的信心是不簡單的,無怪乎耶穌也稱讚他,說他比以色列人有更大的信心呢(9)

大臣來到耶穌面前時,是想不到耶穌只要說一句話,他兒子就會好的;因此,大臣的例子,一定會傳於他們羅馬人當中的。百夫長應是知道這歷史的,而他應用這歷史在自己身上時,不只是應用,而且是進步地應用的。他就不必耶穌來到他的家中,只要耶穌說一句話就好。大臣是希望耶穌來到他家中,結果耶穌只說一句話而已;這時的百夫長的情形,反而是耶穌主動要到他家中;結果謙卑的百夫長,覺得沒有資格讓這位有最大權柄的耶穌,來到他的家中(6)。他因著大臣的例子,應用在自己身上,這是大的智慧、也是大的信心。今天我們有很多先例可循,但我們會應用在自己身上嗎?神的恩典常是等著給我們的,就等待我們是否有信心去得到矣!

馬太描寫這段同樣的事實時,是說百夫長親自去見耶穌的(太八5),但路加卻說是百夫長差人去見耶穌的,到底真實的情形是如何的呢?真實的情形,是百夫長派人去見耶穌,路加是把事實說明;那馬太為何說是百夫長親自去呢?馬太是要告訴我們,當百夫長差派的人去見耶穌時,他們有了百夫長的話,就可以等同百夫長自己;他們的出去,就等同百夫長親自出去。馬太是要用這個描寫,來告訴我們,有了一個人的話,就可以代表這個人。同樣地,百夫長不必耶穌親自來,因為只要有耶穌的話,就等於耶穌親自來了。這就是聖靈用兩個不同的方法,描寫同一件事,間接告訴我們,有了神的話就等同有了神一樣。

因此,百夫長表面看來是不要耶穌,其實他不是不要耶穌;他知道有了耶穌的話,就是有耶穌。因此,他是用另一種方式去要耶穌,這是更大的信心,是一般人所沒有的。在聖經中耶穌只稱讚過兩個有大信心的人,都是外邦人;除了百夫長外,就是迦南的婦人(太十五28)。迦南婦人是死要耶穌,是賴著不走的人;但百夫長則剛好相反,似乎是不要耶穌,但他是用另一方法去要耶穌的。一個是要耶穌本人,一個是要耶穌的話,這都是有大信心的人呢!

11節開始我們看見一群送殯的行列,其中有一個已死的少年人(14),也有他已是寡婦的母親,以及其他送殯的人。這是一幅死亡的圖畫,是死亡的行列;其中看起來只有一個死人,但其他的人呢?也都是活死人而已。死人的母親是一個寡婦,她只有一個獨子,因此,她是沒有盼望的人。死了丈夫是沒有現在的盼望,死了兒子是失去將來的盼望;那她的活著,只是虛空無意義、無盼望的生活而已。另外送殯的人,雖然那時是活的,但到現在都死了。因此,這幅圖畫是告訴我們,世上有各種各類的人,有已死去的人,有沒有盼望的活死人,也有各種各類必死的活人。這就是世界的光景,聖經把這光景描寫出來,這是一個沒有盼望的行列。若不是耶穌經過,把復活帶出來,世界的縮影,就是這個死亡的行列而已。

原來這行列看起來有各種各類的人,每個人的生活都不一樣,有痛苦而活的,有歡喜而活的,有已經死了的人,有仍活著的人;但無論現在如何,這些人將來全都會死亡。然而當耶穌來了,就停止了這個死亡的行列(14),並且吩咐死人復活,死人就坐起來,並且說話,就有了生命(15)。這是耶穌用行動預告祂要做的工作,就是復活的工作,把世界的死亡行列停住,讓復活的生命重新放在世界中。

這個死亡的行列中,無論是已死的人,或是死人的母親,或是送殯的人,全都是沒有將來的盼望的。只是有些人是明顯的無望,有些人似乎有盼望,其實還是必死的。但耶穌來了,就帶給世人一個復活的盼望,惟有復活才可以改變這個世界的走向;否則世人就只是面向死亡而行而已,這就是耶穌所要做的救恩工作。

施洗約翰為何會來找耶穌呢?聖經沒有說到他懷疑的原因,若從軟弱方面來看,他可能在坐牢,心情是低落的;但耶穌沒有來幫助他、沒有來探監,或許就會有懷疑之心。然而,他以前是肯定地傳耶穌是會用火與聖靈施洗的(16),也是見過聖靈降在祂身上,知道祂是神的兒子的(約一32,34);因此,照道理他應該不會如此軟弱的。當然人是軟弱的,有時是沒法解釋的;但或許約翰這時見到耶穌所做的,不是馬上用火及聖靈給人施洗,就怕自己以前所傳的有錯,要來印證一下;或是他的疑問,含有一個意思,就是催促耶穌趕快完成祂的工作,就是彌賽亞的工作,把復興帶到以色列。

人都以為耶穌的工作,不必經十字架而可以做成,但耶穌的工作不是繞過十字架的,是要經過十字架才能完成祂的工作的。這時的約翰,以及彼得等門徒,都不明白十字架的道理;他們都以為耶穌不必上十字架,就可以完成祂的工作。然而耶穌必須上十字架,讓復活的生命賜給相信祂的人,同時,聖靈在耶穌升天後才會降下來,這就是神工作的程序。約翰可能不明白十字架的道理,或許他盼望耶穌快快工作,才有這樣的疑問。這疑問或許也有催促耶穌的意思,但耶穌的回答,仍然只是告訴他現在耶穌所要做的事,這是上十字架前可以做的事;這就表示每一階段的工作,都是不同的,不能急的。


1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