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9月17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箴廿二

 20230917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 dimanche 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 箴廿二

本章說得比較多的是財富這個主題。它一開始時就說到兩種財富,一是金銀財物,二是名譽及恩寵(1)。而箴言作者指出,美名勝過大財、恩寵強如金銀,故此,我們要追求的是看不見的財富、不能朽壞的財富。第4節時,作者又說到當一個人謙卑和敬畏耶和華時,他就得到財富、榮耀和生命等的獎賞。因此,作者是要我們存謙卑的心敬畏耶和華,如此就可以得到財富。那這種財富,到底是天上的財富,還是地上的金銀呢?這裡說到他所得到的是財富、榮耀和生命(4),就表示他所得到的,不只是地上的財富,而且是天上的財富呢!

追求地上的財寶是會過去的,天上的財富是永遠的,但一個敬畏耶和華的人,他是兩樣財富都可以得到的。而這一章中,直接及間接說到有關貧窮與財富的經文也是多的(1-2,4,7,9,16,22-23,26-27),約佔了三分一篇幅;這些經文是教導我們如何得到財富。這些財富,表面似乎是地上的財富,然而更重要的是得到天上的財富。在第1及第4節中,作者就指出財富的類別,一是地上的金銀,二是神賜的財富、榮耀和生命;而我們要追求及要得的財富,乃是看不見的名譽、恩寵、榮耀和生命,這是更重要的財富。

然而,本章亦教導我們如何得財,表面似乎是要得地上的財,實際上是得到不能奪去的天上的財。這怎麼說呢?例如第9節說的,要把食物分給窮人,必蒙神賜福;而在十九章17節時,作者亦告訴我們:憐憫貧窮的,就是借給耶和華,他的善行,耶和華必償還。這是告訴我們一條得福的路,而這個福,不只是財物的福,更是生命的福呢!原來得財之道,就是憐憫窮人,就是把財物分給有需要的人。而這時的得財,就不只是外面的財,更是天上的財呢!箴言的得財之道,不是要我們不斷的積財在地,乃是要把我們的財富,分給有需要的人;這是與世上一般人的觀念,是完全相反的。

箴言教導我們的理財之道,原來不只是積財在地,而且是積財在天呢!一般我們在地上追求的財,若用人間的方法,例如勸勞作工,不作懶惰的人等(13);所得到的財,都只是世上的財。而世上的財,不會是永久保存的,地上的財物是可能會被偷,也可能會銹壞的(太六19)。箴言教導我們的方法,是把地上的財積存在天,那才是真的財呢!

因此,真正理財之法,除了勤勞而得到財物外,還要有憐憫窮人的心;把財物分給有需要的窮人,我們就不只得財物,而且更可以得生命。這時,我們也可以把得到的財物,從地上不安全的貯存箱中,轉移到天上最安全的保險箱中呢!這是箴言教導的得財之法,最重要的是行在神的道中,加上一個憐憫窮人的心;他所得到的,就不只是地上的財,而且是天上的財富呢!

因此,這一章中教導我們要有的財富,是天上的財富,而不是地上的金銀。我們一般的觀念,都是要追求地上的財富,而忽略天上的財富;我們一般是保住已得的財物,但真正能保住財物的最穩固之保險箱,乃是天上的保險箱。我們要學習把金錢放在天上的保險箱中,而能把財物放在天上的保險箱的,乃是學習憐憫窮人,把財物給有需要的人;那就是借給耶和華,那就不必憂慮吃甚麼、喝甚麼的,因為我們的錢財是存於天上的。

6節說到「教養孩童,使他走當行的道,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」,這句話中「教養」這個字(חֲנֹ֣ךְ)可譯為奉獻或教養均可。這代表原來我們不只是要教養孩童,而且教養的目的,更是為了奉獻給神用。這就如撒母耳的母親哈拿一樣,當她沒有兒子而求兒子時,她的目的不只是為了自己的需要,更是為了神的需要,要把兒子獻給耶和華(撒上一)。她的目的是為神養兒子,也為神獻兒子:她利用孩子斷奶前的時間,教導孩子屬靈的事,為神養兒子;之後又把兒子獻給神,交在祭司以利的手中,讓他一生服事神。因著哈拿的獻兒子,就把混亂的士師時代改變,最後出來一個大衛王,改變了這個沒有王的士師時代。

當神賜下兒子給父母時,我們應有一個觀念,這孩子是要被神用的。每一個兒子賜下來,都應要讓神使用他,這是每個基督徒父母的責任及使命。可惜的是很多父母都沒有這個觀念,大多數的父母,只是讓孩子被世界所用;只是服事世界,而不能服事神,這是虧欠神的恩典的。我們必須有一個觀念,不只是教養孩童,而且是要奉獻孩童,給神所用;讓孩童一生一世,都不偏離神的道,可以改變這個敗壞的世代。

本章17節後,似乎進入到另一個新的段落中,說到有關智慧人的言語(17)。這個智慧人是誰呢?並沒有清楚說明,可以是另一個人,也可以還是所羅門。然而,不論是誰,既然都可以寫在聖經上,那就是神說的話、是神的教導。其中20節中,有些翻譯是:「我不是給你們寫下三十條有關謀略和知識的事嗎」?但似乎在希伯來文中,也不易找到這樣的翻譯。不過我們還是覺得,其中的教導,都是出於神的啟示;聖經所教導的,都是我們當遵行的,是讓人得福的。

本章中還有說到淫婦的道路(14),懶惰人的藉口(13),惡人搶奪貧窮人的物,所得到神的報應(22),再次勸導人不要給人作保等(26-27);都是清楚及直接的教訓,是箴言常常說到的訓言,都是我們要注意的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