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3月6日 星期一

晨更分享:可十17-34

 20230305             dimanche              可十17-34

17-31節記載一個少年財主的故事,這是馬太、馬可及路加都有記載的。這個財主是一個少年官,他來到耶穌面前,要求他甚麼呢?他甚麼都有,因為他追求的東西,似乎都得到了。例如他有青春,他有錢財、他有高的官位、他也有好的道德;而且,他似乎有宗教的虔誠,因為他嚴守律法,從少就遵行誡命(20)。對世界的人而言,他應算是十全十美的,甚至對以色列人而言,也是達到他們追求的目標;因為他在宗教上,似乎也是完美的。對於他這個人,耶穌也是愛他的(21)。耶穌為何愛他呢?因為他願意追求神,他守誡命代表他敬畏神;他跪在耶穌面前,代表他謙卑(17),也代表他知道耶穌是不一樣的人,因為他稱呼耶穌為良善的夫子(17)。他有這麼多的美德,因此耶穌覺得他可愛,是一個肯追求的人。

他在世界追求的道路上,是有斬獲的;在宗教的虔誠上,也是不落人後的。這樣的一個人,有方向、有目標,那他缺少甚麼呢?他第一句來到耶穌面前,就稱耶穌為良善的夫子,那他的稱呼是對的嗎?當然,以他的角度,他認為耶穌是老師,這是一般人的看法;他沒有太多機會接觸耶穌,不知道耶穌是神的兒子,或許是有不足之處。然而,他認為耶穌是良善的,難道不對嗎?為何耶穌要反問他一句話呢(18)。他認識耶穌的良善,是因為看見耶穌的作為是良善的,故作出一個結論。他的結論是對的,但他不知道,良善不是出於行為,乃是出於生命。只有神是良善的,也只有神的生命才會活出良善來。若他稱耶穌為良善的,卻不知道祂是神的兒子,那是美中不足的。人判斷別人是否良善,只能從外表的行為判斷,但耶穌告訴他,要判斷人是否良善,不是從行為,乃是從生命。耶穌糾正他的判斷,告訴他只有神一位才是良善的,因為只有從神出來的生命,才是真正的良善。人因為有罪,是不可能有良善的;若他稱呼耶穌是良善的,卻不認識耶穌是神,那就是失去意義。他的結論是對的,但判斷的方法是錯的,他看到耶穌良善的行為,卻看不出耶穌完美的生命,這就是美中不足之處。

少年官在世界的追求上,雖然不是得到全世界,但似乎對他而言,已經是他的極限了。同時,他追求宗教的義,似乎也到了最好的目標,那他為何還不滿足呢?因為他追求的,不是生命的東西,只是世界的事物;同時他追求的是宗教而已,也不是生命。這就是他為何要來到耶穌面前,要得到生命的原因,因為他沒有得到生命,就不會有真正的滿足的。原來真正讓人滿足的,不是世上的財物、地位、權柄、道德、宗教、青春及健康;當人未得到這些東西時,或以為得到後就可以滿足,但這少年官得到後,還是虛空呢!原來只有永恆的生命,才可以滿足人,其他世界的一切事物,即使賺得全世界,也不能得到滿足的。

少年官追求的路是錯的,因為他追求的是世界的東西,雖然外面似乎也有屬神的宗教,但他卻沒有從宗教中得到生命。他所做的,也是善的,因為他從少就遵守誡命。然而他只是從宗教得來的良善,與耶穌從生命中得到的良善,是不一樣的。他的內心是不滿足的,因為他的良善,不是從生命出來,只是從宗教得來。宗教得到的善,是令人受拘束的,因為要常常注意,免得干犯律法。然而,從生命出來的良善,是自然的,不會令人提心吊膽的。

耶穌所愛的這人,有追求的心、有渴慕永生的心、有謙卑的美德、有宗教的熱誠,那他還有甚麼缺乏呢?耶穌指出一條路,是他沒有走的路,那就是先捨後得的路,就是十字架的路。原來要得生命,只有一條路,那就是十字架的路,是先死而後生的路。他想得生命,但他卻走錯路,他走道德的路,他走「得」的路;結果他得到世界,卻得不到生命。因為得生命的路只有一條,就是十字架的路;除此之外,就沒有路。

今天我們基督徒也是一樣,我們若要追求生命,只有一條路要走,就是十字架的路,就是捨己的路。因為耶穌說過,即使人賺得全世界,也不會得生命的,因為賺世界不是得生命的路,而是賠上生命的路(36),這就是少年官走的路。一般人是不願意走捨己的路的,於是教會中追求的人多,但真正得豐盛生命的人是少的,這是值得我們檢討的。

耶穌指出的路,是人難行的路,只有靠著神的恩典,才可以行得上去的(27)。耶穌的路就是先捨後得的路,祂要少年財主先把錢財捨去,分給窮人,這就是捨的路;之後,他要跟隨耶穌(21),這是得的路。先脫去,再穿上,這是十字架的路;變賣一切分給窮人是脫去,跟從耶穌是穿上,這就是十字架要走的路。少年官甚麼都有,但他還缺少一件,那就是走十字架的路,這也是要告訴我們所有的基督徒,要走的路乃是捨的路,不是得的路。

少年官想追求永生,但他走錯了路,可惜的是當耶穌指示他正確的路時,他還是不願意走上去。因為第一這條路是人不熟悉的,第二,這條路是難走的;若不是靠著神的恩典,是沒有人可以走得上去的。要把世界的觀念,變成屬靈的觀念,那就是完全洗腦,完全把以前的觀念丟掉,接受新的觀念,那確是不容易的。不只是行動上要走得上去是難的,原來第一步的改變觀念,就已經是難的了。無怪乎耶穌說這是難的,但我們是否願意把這難的路,交在神的手中,讓祂幫助我們走上去呢?因為彼得等人,都可以撇下一切跟隨主,表示還是有人可以走上去的。這條路表面上是捨,其實那才是真正得的路。而且不只是得屬靈的生命,而且還可以得回世界所損失的呢(29-30)

耶穌已經準備好上十字架的路,已經要走上去了,故此耶穌第四次再提到死而復活的事(33-34)。然而,這次門徒沒有反應,我們不知道門徒是否明白,十字架的路是先死後生的,表面看起來是死亡,然而最後的結果卻是生命。對耶穌這句話,門徒的反應還是爭著世界的權位(37),還是不願意走十字架的道路,這是很可惜的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