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12月18日 星期日

晨更分享:帖後三6-18

 20221218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dimanche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帖後三6-18

保羅在最後一段話中,說到有一種人,是不守規矩、游手好閒的人(6,7,11,「不守規矩」這個字,原文是副詞,可以代表游手好閒的人);在最後一段中,有三節聖經說到游手好閒這個字。其中兩次是負面的(6,11),另一次是說到保羅,並沒有這樣做(7)。那游手好閒的這種人是甚麼人呢?他們與保羅的情況是相反的,保羅雖然是使徒,是可以接受他們供給的人,然而,保羅卻不是因而不去作工,及而是晝夜作工,免得加重他們中間任何一人的負擔(8)。保羅是有權可以不作工的人,但他為了愛他們,卻反而是勞碌地作工,讓他們得益處,這是保羅的愛心。相對於游手好閒的人,他們是利用別人的愛心,不作工而吃愛心的飯,是不同的。

保羅是有權接受他們供給的人,這是他身份地位上賦與他的權柄。然而,他不用這個地位出來的權柄,他用另一種權柄,就是愛心出來的權柄;那就是為了別人的益處,而犧牲自己的益處的權柄。原來權柄可以有兩個出處,一是地位所出來的權柄,例如作官的就有他的權柄,這是從地位帶來的權柄。然而另有一種權柄,就不是與地位身份有關,是與這人的愛心有關。若是有愛心,他就有權將愛心發出,他可以犧牲自己,而給人恩惠,這就是愛心所出來的權柄。當人若肯犧牲自己為別人時,這個愛心本身就是一種權柄,是使人得益的權柄。後者是任何人都可以有的權柄,因為愛人是沒有人會拒絕的,是與身份無關的。保羅有兩種權柄,一是地位所帶來的權柄,就是可以接受他們供給的權柄;另一就是愛心的權柄,後者是他使用的。

任何人都可以有愛的權柄,亦即只要我們願意,我們是有權把愛發出的。因為愛是不加害人的,是犧牲自己而讓人得益的;故此,愛的權柄是人人都有,而且可以發出去使人受益的。反之,游手好閒的人,卻是利用別人的愛心,使自己得益的。教會是有愛的,是願意幫助有需要的人的;故此,游手好閒的人,他們就利用別人的愛心,自己不作工而吃別人愛心的飯。他們是投機份子,這就是保羅要勸戒的人(12)

這種人是軟弱的人,是不守真理的人,但他們不是破壞絕對真理,而是不守世上一般的律,要怎樣幫助他們呢?原來基督徒固然要守住神的真理,但社會上一般的道德律,也是應該遵守的。社會上對游手好閒的人,也是不允許的,故此,教會也應糾正他們的行為。他們雖然不是教會的仇敵(14),但卻是要特別輔導的人。因此,保羅要教會做的,第一是不和他交往,目的是叫他自覺羞愧,因而悔改,這是環境的提醒。此外,就是言語及愛心的勸勉,使人可以改變過來(14-15)。這就是一方面是公義,另一方面是慈愛,是教會對待不守規矩的人的原則。

不守規矩的人,是佔人的便宜,是利用別人的愛心,而自己不做工;那會做成甚麼後果呢?那會影響教會的善行,因為教會是有愛心的,但若大家都效法這些人,因愛而不作工;那教會的愛心,反而做成一種反面的效果,會使行善的人喪志的,這就是保羅同時對行善的人的勸勉,叫他們行善不可喪志的原因(13)。原來游手好閒的人,是會影響到行善的人的心志的;這就等同若社會上利用人的愛心的人愈多,那社會慈善的事就會愈少人願意做。教會雖然有更多的愛心,但若是利用愛心的人也多時,行善的人或許也會喪志的。

因此,教會的慈惠工作是好事,但我們也要注意,有時好事也會出來壞事的。因為壞事雖然多是從壞事中出來,但壞事也可以從好事中出來的。給人愛心的筵席是好事,但好事也會出來游手好閒的人,那就是壞事可以從好事出來的。這就如初期教會時,教會的人數增多時,就忽略了其中一些寡婦的供應(徒六1)。人數增多是好事,但忽略了寡婦的供應就是壞事;而這些壞事,卻是從好事出來的。因此,教會所做的事,雖然是好事,也要注意可能出來的壞事,而加以防範,否則好事反而產生壞事,就不好了。那好事為何會產生壞事呢?這不是事情的本身不好,乃是人的罪性出來後,就會把好事變成壞事。這是人的問題,人有罪性,是不容易改變的。

這些人為何游手好閒不做工呢?保羅沒有直接地說明,但應該是對主的再來的觀念有所偏差而出來的。保羅在帖前帖後中,常常提到的一件事,也是他們的美德,就是會熱切盼望主的再來,這也是一件美事。然而,由於人的罪性,以及不對的觀念,他們中間就有人認為主快來了,就不必做工,等主來就是了。這或許就是這些游手好閒之人的觀念,他們覺得我們的目標不是在地上,乃是在天上;故此,地上所得的都是會過去的,於是就把目標定在天上,就不再理地上的事。

原來對主再來的盼望固然是要把目標定在天上,但這不等於放棄地上的工作,反而要更努力在地上工作。只是在地上的工作,是改變一個目標,是把地上的盼望,變成天上的盼望。地上的工作,若只是為世界而活,是虛空的,是帶不走的。然而,若地上的目標,是為將來而努力,例如傳福音,訓練信徒成為聖徒等,都不只是地上的目標,而是為天上的目標的。簡單而言,若地上的生活,是為地上的國、地上的家而活,那是帶不走的;但若是為天上的國、天上的家而活,那是可以帶到天上的。而後者的工作,是我們在地上要努力的。

游手好閒、不守規矩的人,他們是完全不做工,只是一心盼望天上的將來;由於他們不做工,他們天上的將來是沒有任何成果的。這種人不理地上的將來,只盼望天上的將來,表面看來,不是有對的目標嗎?對比另一種人,他們只是為地上的將來而活,卻不為天上的將來而活,這種人才是不好的人嗎?不為天上的將來而活的人,是只有地上的將來,是一種錯誤的生活方式,因為他們不盼望主的再來,只顧地上的家、地上的國,固然是不對的。然而,游手好閒的人,只是盼望天上的將來,卻放棄地上的將來,也是另一個極端,也是不對的。

當馬大馬利亞的兄弟拉撒路死後,耶穌對馬大說,她的兄弟必復活時,馬大卻回答說:我知道他日後必復活(約十一23-24)。這句話是甚麼意思呢?馬大相信將來她的兄弟必復活,卻不相信現在她的兄弟可以復活。這就是只相信將來的復活,而不相信現在的復活。這也是同樣地斷了線,地上與天上是連不起來的,這不是正確的觀念。原來我們的盼望,不是斷線的:有的人只努力於地上的將來,而少顧天上的將來,這是不等候主再來的人所做的事。另有一些人是只等候天上的將來,而放棄地上的將來,那是另一種人;這兩種人,都是斷線的人,不能把地上與天上連上線的。我們應是熱切等候主的再來,而為了主的再來,熱切在地上工作;而且這些工作,是為了天上的將來而做的,這才是正確的生活態度。

熱切等候主的再來是好事,但原來還是有講究的;等候主的再來,不等於放棄地上的工作,但卻是要調整地上的工作。調整地上那些帶不到天上去的事,變成帶得到天上去的事。那就是多為神的國度而作工,更加把工作的目標,調整到屬靈的目標,這才是正確的等候主再來所要做的事。等候主不是消極的放棄地上的工作,乃是把地上無意義的工作,改變成有意義、可以存到將來的工作,這才是正確的目標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