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0109 dimanche 詩八十八13-18
這詩的下半段是詩人繼續的禱告,是最後一段的禱告。我們在詩的前半段,已看到詩人遭遇一個極之困惑及難過的環境,這個環境,一般不是人可以忍受的。然而,詩人不知何故,卻遭遇這樣的環境。當他遭遇這樣的環境後,他怎辦呢?他沒有埋怨神,也沒有切切地問原因是甚麼!雖然14節似乎是問原因,然而真正的意思,卻不是想探討苦難的原因,只是要抓住神;因為他怕在苦難中,容易因而看不見神。他只是晝夜來到神面前呼籲(1),天天求告神,向神舉手(9)。他遭遇甚麼難處,比較沒說清楚,沒有把難處詳細述說,因為神都知道。他來到神的面前,不必述說他所遭遇的事情的細節,因為他知道,這是神所安排的(15-16)。原來他所面對的,從人來看是一個不好的環境,但詩人知道一件事,他真正面對的不是這個環境,乃是面對神。他應該藉著環境的臨到,而可以來到神的面前,可以與神直接面對面,這是對的第一步。
今天我們遇到不如意的環境時,我們是否知道,一切的環境,都是神所安排的,都是有神的旨意的呢?詩人在這裡,是否知道神的旨意呢?我們不是很清楚,然而,我們卻看見他在尋求神,他要抓住神,這是重要的一步。那他是否要明白神的旨意呢?好像在這首詩中,我們看不見他問神苦難的原因,這詩從頭到尾,沒有說到詩人問神為何讓他遭遇苦難,神的旨意是甚麼。他好像接受了苦難,好像覺得不一定要脫離苦難,但卻覺得他一定要抓住神。那他為何不問問神的旨意呢?
當我們遇到一些突發的事情時,我們覺得應該求問神的旨意的。然而,有一件事也是我們應該知道的,就是我們不一定都可以明白神的旨意的。因為隱秘的事是屬耶和華我們神的(申廿九29),有時即使是神向我們解釋,我們也不一定會馬上明白的。這就如哈巴谷不明白神為何用迦勒底人滅掉猶大人一樣,即使神在哈巴谷書第二章向他解釋,他還是會有不明白的。又例如約伯遭遇這麼大的苦難時,他用人的思想、人的理智去試著解釋,也是沒有路的。因為人的理智是有限的,人的智慧只能到一個程度。有時神啟示後是會明白,但有時即使神解釋後,也是不明白的。這就如舊約的先知,有時說出神啟示的預言時,他們當時也不一定會全明白的。因此,若神覺得我們可以明白,祂自然會啟示我們,讓我們可以照著去行的。
那若不能完全明白神的旨意,我們該做些甚麼呢?在遇到不明白的事情,遇到不想要的苦難時,一般而言,我們不是要想知道原因嗎?然而,知道原因是否就一定可以解決我們的問題及困難呢?雖然知道原因或許是我們認為的第一步。然而約伯到了最後,神回答他的時候,也沒有說出原因,只是說出神的作為,神的大能等而已。這是甚麼意思呢?目的就是要讓約伯把自己遭遇的一切,全都交在神的手中,他不一定需要明白天上的一幕,就是神與撒但的談話;但他更重要的,是要得著神自己,是把自己完全交在神的手中,這就是約伯需要做的。而當他服在神的面前時,他就可以從「從前風聞有你」,到「現在親眼看到你」。當他得到了神後,他的問題就自然會迎刃而解,不必再為問題的原因找答案了。
哈巴谷也是一樣,在哈巴谷書第一章時的哈巴谷,是不明白神的作為的;於是神在第二章時,就向他說明神的救贖計劃。然而,他會明白嗎?聖經沒有說他是否明白,但卻說到他改變了方向,不再尋求解釋,卻只是尋求得著神自己,這就是第三章的轉變。當他尋求得著神的自己,並且得著神後,他就可以唱凱歌,就是得勝的歌,就是可以因救他的神喜樂。這時的環境,仍然沒有改變,但環境不必改變,當他得著神後,一切的環境,都不能把他困擾、不能把他綁住。這時,他可以在任何環境中,因救他的神喜樂。
因此,原來我們遭遇一切不明白的事時,我們一般是希望用理智的解釋,希望明白原因的。但從哈巴谷及約伯的例子去看,他們最後都得著神的自己來看,就知道原來尋求神的自己,比尋求苦難的答案,還更重要。這就是詩人在這首詩中,我們看不見他尋求答案的解釋,但卻看見他努力尋求神,為要得著神的自己。若是如此,我們遭遇苦難時,應學習走另一條路,這條路就是抓住神,要以得著神為我們的目標,而不是以解釋原因為目標。
詩人在這裡,明顯是遭遇到苦難,以及他遇到不一定可以解釋的難處;因為他自幼就受苦(15),似乎也不容易解釋是因為罪的關係。這就如約伯一樣,他的受苦不是因為罪的原因,乃是因為神要賜給他更大的恩典,就是把他從地上的完全,進入到天上的完全去。這樣的計劃,不是一般人所可以明白的,因此,約伯在整個苦難的過程中,即使窮他及四個朋友的智慧,都是不明白的。但後來約伯不必明白,因為他最後得到的,不是理智的答案,乃是得到神的自己。這時他得到的,是屬靈與屬世的福,是親眼見到神自己。神跳過了理智的解釋,仍然使約伯可以勝過苦難,這就是詩人在這裡的表現。他在詩中沒求神解釋苦難的原因,他不必面對苦難的本身,他的禱告詞中,都把焦點面向神的自己(13-18)。他沒有被苦難困住,他覺得苦難是第三者,而真正要面對的,乃是神自己。
一般而言,當我們遇到難處,或是不如意的事發生時,我們的焦點就集中於事情的本身;我們就被這事情捉住,就只是面對這事,而不是藉著這事去面對神。但詩人雖然遭遇苦難,而且是很大的苦難,是朋友都隔絕的苦難(18),是沒有可以與他同心的人;然而,他知道真正的主角乃是神自己,事情只是神導演的配角。真正要面對的,不是事情的本身,乃是主導事情的神。因此,他把焦點放對了,就是放在神的身上;因為他知道,一切發生的事,都是由神掌管的。他只要面對神就好,而不必面對事情的本身。這就是他這一段中的呼求,他把對象轉到神的身上,知道是神掌管一切,就只要來到主導者的面前就好。今天我們遭遇難處時,能夠把事情撇開,可以單單來面對神而已嗎?
若神在我們身上興起苦難時,一定是為了愛祂的人的益處的。因此,我們若真的問原因,那就只有一個答案!甚麼答案呢?神的答案就只有一個,就是「為你的益處」!因為萬事都互相效力,叫愛神的人得益處(羅八28)。因此,與其問原因,倒不如問一下,自己是否是愛神的人;若自己是愛神的人,那就不必問原因。因為那原因只有一個,就是「為你的益處」。這是我們要認知的,我們可以有這樣的信心嗎?因此,詩人沒有問原因,他只要抓住神,就是不讓難處把他與神隔絕,他要努力抓住神,那就是他在苦難中的動作,是我們應學習的。
因此,在這詩中我們要學的功課,就是當苦難來到時,第一我們要問的是,我們是否愛神的人?若答案是肯定的,那第二步就是緊緊抓住神就好。但若我們不是愛神的人,或是因罪而引起的苦難;我們就應悔改,並求神幫助我們更深的愛神,這就是我們要在苦難時學習的功課。
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。
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