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0711 dimanche 斯六12~七10
六12-14:
末底改被動地得榮耀,他有甚麼反應呢?他仍回到御門那裡,好像一點點高興或憂悶都沒有。因為這一切,不是他要的,是王要「強逼」他得榮耀的。然而,他要的不是這種獎賞,他要的是生命的獎賞,就是得回他的生命。若沒有生命,這些一天的榮耀,都只是虛空的東西而已。今天我們在世上所得到的一切,都只是像一天的榮耀而已。一天的榮耀,對生命一點意義都沒有,一個有智慧的人,是不會希罕這些的。然而,當王問哈曼時,因為哈曼以為是給自己的,就要了這一日的榮耀(當然最後不是給他的)。若哈曼知道他那天晚上就會死的話,他還要這一天的榮耀嗎?他要的應是生命才是。然而,由於他不知道生命的短促,他要的是短暫的榮耀,而不是永恆的生命呢!今天我們呢?我們明明知道生命是短促的,我們不能掌握我們的生命,但我們追求的是甚麼呢?也只是如哈曼一樣,要一天的榮耀而已,這是與我們知道的背道而馳的。我們知道世界的事都會過去,也知道將來天上的賞賜是永恆的,然而我們在地上追求的是甚麼呢?大多數的基督徒,豈不是都只是追求世上的事物嗎?我們有用一點心力,去追求永恆的生命嗎?這是值得我們檢討的。
末底改得到世界的榮耀,是不會高興的,因為這不是他所追求的。即使天掉下來的榮耀,只要是地上的榮耀,就對他一點用處都沒有。他的心是在天上,不是在地上;他的追求不是地上必然會過去的事物,乃是生命的永恆 ,這才是有智慧的人所要追求的。哈曼對地上的得失是很在乎的,他只是帶著悲哀的心、蒙著頭回家,因為地上的得失,對他是很重要的。當一個人沒有天上的盼望時,地上的得失,就是他的一切。然而當地上的盼望,不是末底改的盼望時,地上的得失,就不是那麼重要;他要的乃是天上的獎賞,乃是永恆的生命。我們今天可以有這種心態,如末底改一樣,得到地上的榮耀,並沒有太大的反應呢;還是我們會如哈曼一樣,得不到地上的榮耀時,會如喪考妣一樣呢!我們應學習,跳出這個世界的捆綁,不受地上必然會過去的榮耀或恥辱影響,只被天上的榮耀吸引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功課。
當哈曼把這件羞辱的事說出來後,他的妻子及謀士,都沒有辦法安慰他(13),因為一個與神為敵的人,除非懂得悔改,那他就是死路一條。哈曼是一個與神為敵的人,因為他要殺死神的子民,但他不知道自己是與神為敵的。一個與神為敵的人,且不知道自己是與神為敵的,他的結果就只是死亡,沒法得安慰、沒法得悔改的。這些謀士(代表地上的智慧)及妻子(代表最親愛的人),都不能安慰他,只能預告他的失敗及死亡。同時,當時催命的人來了,要他快快走上死亡之路(14)。今天我們所做的,若是與神為敵的,就沒有人可以安慰幫助我們;若我們在教會中,只是隨己意而事奉,這也是要檢討的,免得得罪神,自討滅亡。
七1-10
這是王第三次問以斯帖了(2)。第一次的問,是在宮廷中,雖然以斯帖是預備好了,她已經禁食了兩天;但這時王應還沒有預備好,就延到晚宴時才回答。在第一次的筵席時,以斯帖及王都預備好了,然而,神還未擺設祂的筵席,只有以斯帖擺設了她的筵席,因此,這時還不是回答王的時候。直等到這第三次的發問時,王、以斯帖、及神都預備好了,以斯帖才回答王,並且得到好的結果。原來我們做事是不能做在神之先的,人擺設筵席是人的時間,但神擺設的筵席是有神的時間的。我們事奉神,不只是做正確的事,而且要在正確的時間,做正確的事,這才是我們應學習的功課。
以斯帖的回答中,不徐不疾,沒有動怒,是平淡地把事情說出;而且是謙卑地說出來,也是為王著想的(3-4)。這種說話的態度,沒有帶上怨氣,沒有高舉自己,是很得人心的。今天我們若說到我們不喜歡的人時,常常是帶著怒氣及怨言的,有時會帶著謾罵的語氣,這是不好的;但我們要學習的,乃是不帶己見地說出來。以斯帖說的時候,沒有生氣,只是謙卑地求生存;也沒有謾罵,沒有咒詛,這是我們說話的態度。同時,她也是為王的利益而說的(4),不只是顧到自己的益處,更是顧到王的益處。今天我們禱告時,也應兼顧神的益處、神的感受,這才是我們祈求事情的態度。
王不是喜歡哈曼的嗎?哈曼凌晨時擅闖王宮,王也沒有責備他,之前也無緣無故地把他升官,那為何以斯帖說了他的問題後,就不再喜歡哈曼了呢?可能的原因,第一是這個王是多變的王,沒有原則行事的;這是一個喜怒無常的王,是不按牌理出牌的,這就是伴君如伴虎的結果。第二,這是神的工作,神可以讓這個王伸出金杖,也可以讓這個王升哈曼的官,當然也可以讓他使哈曼死亡的。那這時王馬上聽信了王后之言,而不再寵愛哈曼,這也代表以斯帖在王面前的份量是重的,王還是愛以斯帖的。原來當初這三十天的沒有見王(四11),不是因為王不喜歡以斯帖,乃是因為神要放下的一個十字架,讓以斯帖懂得倚靠神而設計的。從王三次問以斯帖要甚麼,而且可以忍耐她到第三次才回答,就知道他不是不愛以斯帖的。也可見到以斯帖的內在美,是持續成長的。
今天我們可以一時令人喜歡,但當相處下去後,是否還是可以讓人喜歡呢?這就需要有生命的實質,有謙卑的生命,才能持續保持令人喜愛的氣質的。從以斯帖的說話態度中,我們就知道她是謙卑的,是會為人著想的;她不是以己為中心,乃是以對方為考量的,這是我們為人處事所應學習的功課。王喜歡哈曼,也喜歡以斯帖,現在兩個人都在王的面前,他要信誰的話呢?他要把誰定罪呢?若以斯帖不是有好的生命之美,若她的說話是不得體的,那可能是得不到王的信任的。然而,王接受了以斯帖的話,這就表示屬靈的美,還是勝過屬世的高位的,這就是王接受了以斯帖的話,而犧牲了他的愛臣之故。
哈曼做了一個木架,本來是想釘死末底改的,但結果反而釘死了自己。他做的木架,就是十字架,是代表撒但的十字架;這個十字架,本以為可以讓自己的仇敵死亡,然而真正死亡的是自己。今天我們是否也會做一個十字架,要釘死我們所不喜歡的人呢?世界的十字架是要釘死人的,但基督的十字架,是叫人得生命的。若我們做一個世界的十字架,要把人釘死時,我們不喜歡的人沒有死,反而是自己走向死路。這就是我們要恨一個人時,要把對方釘十架時,結果是把自己釘在木架上呢!反之,以斯帖當初不願意走十字架的道路,不肯去見王,因為有三十天的攔阻;然而,後來經過禁食後,她願意冒死走十架的路,結果她願意冒死,神就給她活。三十天對她而言,是她的十字架,但她願意走上去時,十字架原來換來的是神要王伸出金杖,就是讓她得生命的金杖。原來基督的十字架看似是死亡,背後卻是活的生命。哈曼的十字架,以為可以釘死對方,結果是釘死了自己呢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