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2月3日 星期三

晨更分享:太十三31-46

 

20210203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mercredi               太十三31-46

耶穌繼續說比喻,祂先說芥菜種的比喻(31-32),這比喻是緊接著稗子(或譯毒麥)的比喻說的。稗子的比喻,是說到魚目混珠的情形,是撒但作的工作,是人不容易分的。因為人不容易分,因此,要分的人,不是人,乃是最後的時候,神的審判臨到時,才會把之分出來的。原來有些東西,人是不容易分辨的,因此,我們要儆醒,免得入了迷惑。這就是為何不在這時分的原因,免得把好的麥子也弄壞。撒種的比喻,最壞的情形,是長不出來,但選不會結出壞果子;但毒麥的比喻,最壞的情形,是長出與麥子差不多的毒麥出來,這才是更可怕的呢!而當耶穌說完了這個稗子的例子後,就接著說到芥菜種的例子。故要解讀芥菜的比喻,要以這兩個比喻作為根基。

芥菜種是最小的種子(以當時的情形來看),然而它是有生命的,因此,它可以長成一棵大的植物。有生命的東西,是可以長大的,然而,神創造的時候,是各從其類的;大是好的,但大而無當或是貪大而無所不用其極,那是不好的。它本來是芥菜種,本來也可以變大的。然而,現在不只是變大,而且是變種;變大是好的,天國本來就應該愈來愈大、愈來愈豐富才對。但人若貪大,就把別的加入,把世界加入,把政治加入,如此就會使芥菜變成樹;飛鳥也可以宿於其下,而飛鳥是代表撒但的(19)。這個樹字與菜字是不同的,原文是兩個不同的字。

今天我們在教會中的事奉,我們個人的生命長進,一方面我們是要變大,但另一方面,我們要預防其變種。不能只顧變大,就忽略了生命的純潔性。若把其他的東西加入,摻雜後雖然會變大,但卻是一方面變大,另一方面就會變質。有時人急著用人的方法,希望可以讓生命變大,然而,這樣的方法,就是苗助長,欲速不達,這就是人的問題。原來稗子的問題,就是撒但做的工夫,他把惡事放在人的心中,若不小心,就會上當,就會讓世界的東西,與屬神的東西一齊長大,而我們仍是渾然無知的。

這就是中世紀時的問題,那時是信仰與政治連在一起,神的國似乎是變得很大,但不只是變得很大,而且是變質,把世界的東西混在一起,於是飛鳥就可以宿在其下,就可以靠此而養生。而飛鳥在撒種的比喻中,是代表撒但的(4,19),這時就會讓撒但有可乘之機,在教會中設立他的座位(啟二13)。這就是把屬靈的變成屬世的,把屬靈的大,變成屬世的大,而且還是不被察覺呢!因為人只希望大,但不只是大,而且是要純正才可。今天我們在教會中事奉,常常只想到表面的人數,表面的聚會是否多,但我們有多少是注重質的純正呢?若只注重量的多少,而忽略質的純正,那撒但就容易作工,讓我們變得很大,但質變卻已經發生。若人只注重人數的多,那撒但就會灌水給我們,使我們的質改變,這時就變成很大的樹,這時撒但就得以棲息其中,是我們應該注意的。芥菜的目的,是讓人吃食,供應人食用的;它的目的不是讓鳥宿在其下的。

麵酵是一種酵母菌,是單細胞的生物,代表使物發酵的東西,是可以挑動麵團生長的。然而,這種生長,只是表面的生長,麵的長大,是沒有生命的東西;不似是種子,種子是有生命的。芥菜種是有生命的,因此,它是會長大的。但麵酵的存在,使全團都發起來,這只是虛胖,不是真的生命的東西。因此,這麵酵代表甚麼呢?是好的還是壞的呢?這是人工的變大,不是生命的變大。前面的種子,是生命會變大的,是自然會變大的。但麵酵的變大,不是生命的變大,是形狀的變大。酵母是一種單細胞的生物,其可以生成二氧化碳,使麵包發起來。因此,這不是生命的成長,而是被外來的生命,使其長起來,這是成為外表好看,但卻沒有生命的成長之物。

耶穌繼續解釋稗子的比喻,那就是好種及壞種的比喻。好種就是天國的人,稗子(毒麥)就是屬惡者的人 撒毒麥的仇敵是魔鬼,收割的工人是天使,收割的時候是這世代的終結。這時,是神把之分別出來,有生命的,是經得起考驗的,沒有生命的,就被丟在火爐中(42)。因此,在未到末期時,人是很難把之分別出來的。我們不只是要有生命的成長,同時也要有生命的純正。若我們只顧人數的多,而少顧生命的純正,就會讓撒但有機可乘,就會把不純正的生命,灌輸到我們的生命中,這就做成虛胖的情形,是我們要注意的。

44-46節就說到另外的比喻,這是指到有藏在田裡的寶貝,有人發現了,就把它藏起來,高高興興地離去,變賣了他的一切,來買那田地(44)。這到底是指甚麼呢?誰是那個人呢?田裡的寶貝,是指甚麼呢?這寶貝到底是指耶穌,還是指教會呢?這裡的「有人」的人,是單數的,而且祂發現後,是離去再變賣他的一切的。這單數的人,應是指耶穌,這裡說到的在田裡的寶貝(和合本只譯為地,而不是田地),與前面38節中所說的,田地就是世界的「田地」是一樣的字。因此,是耶穌在世界發現了寶貝,而這寶貝是要變賣祂的一切去買的。那就是把祂的生命給了我們,讓我們成為寶貝。耶穌不是直接買那寶貝,乃是買那田地;這代表祂愛世人,把自己給了世人,讓世人中有些藏在世界的,成為寶貝。

故此,這寶貝應是指教會,因為現在教會在田地(世界)中,是算藏起來的,耶穌買的不是寶貝,是買有寶貝的田--就是世界。這就是神愛世界(世人),來到世界捨了祂的命之意。耶穌用他的生命,買贖了我們,祂就離去了,這就是真實的情形。因此,目前教會對世界而言,是藏起來的,等到有一天,就是時候到了之時,她就會顯現出來的。

45-46所說的,也是一樣。這時天國的商人,也是單數的,應也是指耶穌,現在說的是珍珠,珍珠是經過磨練後,而出來的寶貝。珍珠也是從海水中的蚌中出來的,而海是預表世界,故珍珠是從世界出來、也是經過磨煉的。那就指教會要經過試煉後,才會顯出她的寶貴。這也是說到商人的離去,是耶穌付了代價後,我們是否可以盡我們的本分,成為那顆寶貴的珍珠呢?神給我們時間,使我們這顆珍珠經過世界的日子,經過磨練後,才會成熟。因此,商人的離開,是要我們成為寶貴的珍珠,是要我們不只是得救,而且還要得勝;不只是因信稱義,而且還要因信成義。而若要成為寶貴的珍珠,就必須經過在世界中的磨練,然後才可以成熟的。

44節只說到耶穌買了有寶貝的田,而45-46節又說到珍珠,那就代表買田的比喻,是耶穌捨命的工作,而珍珠的比喻,是代表耶穌離開後,聖靈接替的工作,前者是耶穌的工作,後者是加上聖靈的工作。耶穌加上聖靈的工作,就使寶貝更加寶貴,可以變成珍珠,獻給耶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